[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039127U -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39127U
CN204039127U CN201420377073.8U CN201420377073U CN204039127U CN 204039127 U CN204039127 U CN 204039127U CN 201420377073 U CN201420377073 U CN 201420377073U CN 204039127 U CN204039127 U CN 2040391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water treatment
cathode
waste water
power supply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770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雷
丁阿强
孙国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4203770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391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391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3912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系统包括外加电源,与电源相连的阴极和阳极分别在左右两个电极室内,两电极室用阳离子交换膜相隔,底部配有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阴极另设有甲烷收集口。本实验在阴阳两极均加入废水与污泥,其中阳极室的微生物通过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与氢离子传递至阴极室;阴极室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同时由于有电流的流动使得废水的降解效率与甲烷的产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电解池与微生物产甲烷过程的交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背景技术
从19世纪开始,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一直是人类的主要能源,促进了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弊端开始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使用化石能源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氮氧化物,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灾难;另一方面由于化石能源储量有限,目前已濒于枯竭。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的能源总产量与总消耗量与日俱增,其中尤以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三者占到能源总量的90%以上。与此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每年公布的环境统计年报,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生活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始终保持在150mg/L以上,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针对目前存在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发明一种能同时解决这两种问题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微生物电解池(MEC)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化学系统在能源回收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传统的MEC所使用的阴极都为价格较为昂贵的金属电极,使得成本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现在的MEC大多用来进行氢气的产生,而氢气制造成本较高,不便于收集与运输,这些都制约了MEC在现实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的电源连接阳极与阴极,阳极与阴极分别处在由壳体组成的阳极室和阴极室之中,阳极室和阴极室之前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行分隔,阳极室和阴极室底部均设有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阴极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收集口进行收集。
所述的电源电压控制在0.8V。
所述的壳体所用的材料全部为有机玻璃。
所述的阳极与阴极所用材料均为碳毡,二者通过钛丝与电源相连,阳极室和阴极室均装有废水与污泥。
本实用新型重点在于阴极室与阳极室同时加入了污水与污泥,在阴极室本身可以进行降解污水产生甲烷的基础上,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同步实现了废水的生物处理与产甲烷功能的加强。
在阴阳两极同时加入废水,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以进行废水的处理,同时由于外加电压的存在,提高了废水降解的效果。
在阴极的产甲烷过程中,由于外电路电子的供给可以极大的提高甲烷的产率。
通过该项技术可以使MEC大规模运用到废水处理当中而不用担心成本问题,同时也可以作为城市废水或者工业废水的前处理步骤减轻后面处理过程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系统示意图。
电源1、阳极碳毡2、阴极碳毡3、阳离子交换膜4、壳体5、阳极室6、阴极室7、磁力搅拌器8、气体收集口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反应器主体由有机玻璃制成的壳体5组成,分成阳极室6与阴极室7,两极室之间通过阳离子交换膜4进行相隔,由电源1所连接的阳极碳毡2与阴极碳毡3分别处于阳极室6与阴极室7之中,两电极室内装有废水与污泥,通过磁力搅拌器8进行搅拌混匀,阴极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收集口9进行收集。
所述的电源1电压控制在0.8V。
所述的壳体5所用的材料全部为有机玻璃。
所述的阳极2与阴极3所用材料均为碳毡,二者通过钛丝与电源1相连,阳极室6和阴极室7均装有废水与污泥。
所述系统的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驯化阶段
阳极室6和阴极室7中间所夹的阳离子交换膜4用15%H2O2进行预处理,阳极室6和阴极室7中的接种污泥均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进行驯化,阴极室与阳极室同时加入污水与污泥,阳极室与阴极室的废水与污泥体积比为3:1,驯化阶段电源1提供电压为0.8V,阳极室6和阴极室7自配水配方为:Na2HPO4·12H2O 11.47g/L、NaH2PO4·2H2O 2.75g/L、NH4Cl 0.31g/L、KCl 0.13g/L,阳极室6通过CH3COOH控制COD浓度为2000mg/L,阴极室7 通过蔗糖控制COD浓度为3000mg/L;
2)运行阶段
更换阳离子交换膜4,用15%H2O2对阳离子交换膜4进行预处理,电源1提供的电压保持不变,阳极室6和阴极室7内自配水配方和驯化过程相同,控制阳极室6和阴极室7下方的磁力搅拌器8转速为100r/min,一个批次运行时间设置为3天,阴极室7上方的气体收集口9处通过橡皮管导出气体。
阳极室与阴极室的废水与污泥比例为3:1,每轮实验结束后只将剩余的废水到处,污泥继续保留。
阳极室原理为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由产电菌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向阴极,同时产生的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流向阴极,保持着电荷的平衡。
阴极室的原理为微生物接收到了由阳极室传来的电子与氢离子后活性被增强,在水解菌,产酸菌,产甲烷菌等厌氧菌的作用下进行产甲烷,由于电子的流动使得甲烷的产率相对于没有通电的情况下来说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提高的还有阴阳两极废水的降解率。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普通厌氧反应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了废水的降解率与甲烷的产率,使得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使用MEC成为了可能,同时由于该发明的MEC结构简单,可以很轻易的对普通厌氧反应器进行改造,为大规模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可能。

Claims (4)

1.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源(1)连接阳极(2)与阴极(3),阳极(2)与阴极(3)分别处在由壳体(5)组成的阳极室(6)和阴极室(7)之中,阳极室(6)和阴极室(7)之前通过阳离子交换膜(4)进行分隔,阳极室(6)和阴极室(7)底部均设有磁力搅拌器(8)进行搅拌,阴极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收集口(9)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1)电压控制在0.8V。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5)所用的材料全部为有机玻璃。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极(2)与阴极(3)所用材料均为碳毡,二者通过钛丝与电源(1)相连,阳极室(6)和阴极室(7)均装有废水与污泥。
CN201420377073.8U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391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7073.8U CN204039127U (zh)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7073.8U CN204039127U (zh)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39127U true CN204039127U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39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7707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39127U (zh)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3912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6823A (zh) * 2014-07-09 2014-12-03 浙江大学 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及方法
CN106835186A (zh) * 2017-03-02 2017-06-13 高节义 电解三室制取甲烷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6823A (zh) * 2014-07-09 2014-12-03 浙江大学 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及方法
CN104176823B (zh) * 2014-07-09 2016-08-24 浙江大学 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及方法
CN106835186A (zh) * 2017-03-02 2017-06-13 高节义 电解三室制取甲烷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6823A (zh) 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及方法
CN106784951B (zh) 一种筒状生物阴极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脱盐的装置及方法
Sleutels et al. Steady-state performance and chemical efficiency of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
CN105906051A (zh) 一种电化学微生物自养脱氮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4743663B (zh) 利用高有机物高氨氮废水强化产甲烷的生物电化学反应装置和方法
CN102408155A (zh) 一种集co2转化、污水处理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池
CN107204479A (zh) 一种联用超声和碱促进污泥微生物电解产氢的方法
CN103613206B (zh) 一种生物产氢强化的微生物电化学脱氮方法
CN106630177B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电解池处理焦化废水并产氢的方法及装置
CN110467271A (zh) 一种同步去除硫酸盐并回收单质硫的生物电化学方法
CN113234590B (zh) 一种沼气制备装置及方法
EP3527538A1 (en)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of water disinfection agents and carbon-neutral compounds
Xu et al.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typical microbial fuel cells based on a 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
CN105906029B (zh) 电渗析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方法
CN104828938B (zh) 一种含磷有机废水多段除磷产磷化氢的装置
CN102701543B (zh) 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与膜技术结合的水处理装置
CN106222690B (zh) 一种三膜四室水溶液板框式电解槽及其应用
CN102502946A (zh) 一种利用三维电极-生物膜工艺处理化工废水的方法
CN104762635A (zh) 电辅助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的同时产甲烷的方法与装置
CN204039127U (zh) 一种集废水生物处理与促进甲烷回收于一体的微生物电解系统
CN106571498B (zh)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从钼锡酸盐混合溶液中分离并回收钼锡方法
CN111377535A (zh) 一种耦合电化学氧化氨氮的厌氧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CN104828939B (zh) 一种含磷有机废水多段除磷产磷化氢的方法
CN103866344A (zh) 一种电解制备硝酸的方法
CN113694732A (zh) 一种从混合发酵液中即时高效回收挥发性脂肪酸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2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