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987503U - 蒸锅 - Google Patents

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7503U
CN203987503U CN201420343650.1U CN201420343650U CN203987503U CN 203987503 U CN203987503 U CN 203987503U CN 201420343650 U CN201420343650 U CN 201420343650U CN 203987503 U CN203987503 U CN 203987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pot
pot cover
cover
stea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4365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142034365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7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7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750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锅,所述蒸锅包括锅主体、锅盖、蒸盘、控制把手,控制把手连接于所述锅盖,蒸盘的尺寸介于所述锅主体的尺寸与所述锅盖的尺寸之间;锅盖包括具有夹角的盖面及盖沿,锅盖的边缘具有多个容纳腔,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锅盖内部方向的豁口,容纳腔内均设有支撑臂及连接件,支撑臂的一端固定于容纳腔,其中间部位弯曲形成凸出部,该凸出部朝向于所述豁口,支撑臂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所述支撑臂,支撑臂均连接于所述控制把手;锅主体的外壁具有背离所述外壁的突出边,所述突出边的高度低于锅主体顶部边缘的高度,突出边离中心轴的距离大于锅盖的边缘离中心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蒸锅不破损食物造型、避免蒸盘倾斜,且避免蒸汽烫伤。

Description

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炊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蒸锅。
背景技术
蒸锅主要用于家庭、饮食店、食堂、餐馆、饭店等场所清蒸鱼虾类、禽蛋类、肉类、面食类等食物。也可以用来快速加热饭菜和各种其它食物;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炊具。科学研究证明,蒸锅加工的食材,营养损失最少,还可避免其它食品加工方法所产生的毒副作用。现有的蒸锅,大都是在材质与造型上有所研究,有所进步,但在使用方法上的技术改进没有重大突破。
过去人们从蒸锅中取出蒸好的食物,需要动脑筋想办法把盛载食物的蒸盘拿出来,即不要破损造型美焕喷香的食物,又要避免蒸盘倾斜,还要防止蒸汽烫伤手与手臂。截止到目前,人们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从蒸锅里拿出食物的最佳办法。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提供一种不破损食物造型、避免蒸盘倾斜,且避免蒸汽烫伤的蒸锅。
一种蒸锅,包括锅主体、锅盖、蒸盘、控制把手及支撑装置,所述控制把手连接于所述锅盖,所述蒸盘的尺寸介于所述锅主体的尺寸与所述锅盖的尺寸之间;
所述锅盖具有盖面及盖沿,所述盖沿与盖面具有夹角,所述锅盖的边缘具有至少三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锅盖内部方向的豁口,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臂及连接件,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固定于容纳腔,支撑臂的中间部位弯曲形成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朝向于所述豁口,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均连接于所述控制把手;
所述锅主体的外壁具有背离所述外壁的突出边,所述突出边高度低于所述锅主体的顶部边缘的高度,所述突出边离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锅盖的边缘离中心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把手及支撑装置的配合使用,使得蒸盘在取出锅主体时方便易行,重点解决了两千年来人类使用蒸锅时,无法克服的如何方便自动抓起蒸锅内蒸盘的问题,即不破损美焕喷香的食物造型,又避免蒸盘倾斜,进一步的防止蒸汽烫伤手与手臂。特别是微小型蒸锅,抓起的蒸盘可与锅盖一起放在餐桌上,不必打开,等正式就餐时,再拿走锅盖,既可以保温防尘避免食物的污染,又文明卫生,雅观得体。如是多层组合蒸锅,可用一个锅盖实现一层一层的依次抓起拿走蒸盘,简单而快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为弹力片,所述连接件为拉丝,所述弹力片的一端固定于容纳腔,弹力片的中间部位弯曲形成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朝向于所述豁口,所述弹力片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所述拉丝,所述拉丝均连接于所述控制把手。通过所述弹力片及拉丝的配合使用,便于锅盖内蒸盘的抓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内均固定有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弹力片朝向于所述豁口方向的一侧,且所述两个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凸出部的两侧,所述两个挡板与所述弹力片之间具有间隔。挡板的存在,使得拉紧的拉丝拽动弹力片,弹力片受制于挡板规定的方向,其弧度受到挤压发生变化,实现隆起,有利于保护弹力片不变形,且易于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盖的边缘具有相通的环形通道,所述通道内设有至少三个朝向所述锅盖内部方向的豁口,所述通道内的豁口处均设有所述支撑装置。环形通道的设计,使得锅盖与所述突出边之间的接触更稳定,且密封效果更好,烹饪效果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盖的边缘具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弯曲形成相通的环形通道。该设计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成型,便于生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通道的截面呈矩形,所述弹力片固定于所述环形通道的底面。截面为矩形的环形通道设计,使得通道的上下面均为平面,便于控制弹力片的移动方向,不易使其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边的边缘具有朝向于所述锅主体顶部方向的折边,且所述折边垂直于所述突出边。便于保护所述锅盖不易掉落,且在烹饪过程中,锅盖上产生的冷凝水,保留于突出边内,不会滴落至地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盘具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蒸盘。便于在烹饪过程中,蒸盘的上下位置通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沿与盖面之间的夹角为90°,使得所述盖沿垂直于盖面。便于弹力片沿水平方向的挤出和收回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锅的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锅盖及控制把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蒸盘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锅主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锅盖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片正常状态蒸锅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片正常状态锅盖局部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片拉紧状态蒸锅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力片拉紧状态锅盖局部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锅盖通道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锅主体;20、蒸盘;30、锅盖;40、控制把手;50、环形通道;60、弹力片;70、拉丝;80、挡板;90、固定栓;100、中空过道;110、中空孔;120、把手;130、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蒸锅,参见图1-图9,包括锅主体10、锅盖30、蒸盘20、控制把手40及支撑装置,所述锅主体10为圆柱状,所述锅主体10的截面圆半径为10cm,所述蒸盘20为圆形,所述蒸盘20的圆形半径为12cm,所述控制把手40连接于所述锅盖30,所述蒸盘20的尺寸介于所述锅主体10的尺寸与所述锅盖30的尺寸之间;所述控制把手40弯折成两个臂,所述两臂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控制把手40内设有复位夹式弹簧使得两臂可以弹性活动,所述两个臂的内部具有中空孔110,所述中空孔110开口于其中一个臂的端部,所述锅盖30的中间部位具有豁口130,所述控制把手40连接于所述锅盖30的中间部位,且使得中空孔110开口对应于所述锅盖30的中间部位的开口。
参见图1、图2及图4,所述锅盖30具有盖面及盖沿,所述盖面为圆形,所述盖面的圆形半径为14cm,所述盖沿与盖面具有90°夹角,使得所述盖沿垂直于盖面,所述盖沿的高度为10cm,也即所述盖沿边缘距所述盖面的距离为10m;参见图5和图7,所述锅盖30的边缘具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弯曲形成相通的环形通道50,所述环形通道50的截面呈矩形;参见图4,所述通道内设有三个朝向所述锅盖30内部方向的豁口130,所述豁口130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通道50,也即所述三个豁口130之间的连线的夹角均为60°。
参见图9所示,所述豁口130处均设有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弹力片60及拉丝70,所述弹力片60的一端通过固定栓90固定于所述环形通道50的底面,弹力片60的中间部位弯曲形成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朝向于所述豁口130,所述锅盖30内侧表面上均等分布3条中空过道100,所述中空过道100连通于所述锅盖30的中间部位的开口,所述弹力片60的另一端均通过固定栓90连接有所述拉丝70的一端,所述拉丝70的另一端分别穿过所述中空过道100、控制把手40内的中空孔110后,连接于控制把手40的两臂直至臂的末端,且拉丝70的端部固定于臂的末端;所述三个豁口130处均固定有两个挡板80,所述两个挡板80分别固定于所述弹力片60朝向于所述豁口130方向的一侧,且所述两个挡板80分别固定于所述凸出部的两侧,所述两个挡板80与所述弹力片60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锅主体10的外壁具有背离所述外壁的突出边,所述突出边的高度低于所述锅主体10的顶部边缘2cm,所述突出边离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锅盖30的边缘离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突出边离中心轴的距离为15cm,也即所述突出边的宽度为5cm,所述突出边的边缘具有朝向于所述锅主体10顶部方向的折边,且所述折边垂直于所述突出边,所述折边的高度高于所述锅主体10的顶部边缘,所述折边的高度为3cm;
所述蒸盘20具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蒸盘20,所述锅主体10的外壁具有至少两个把手120(即锅耳)。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蒸锅,在使用时,包括如下步骤:
将蒸盘20置于所述锅主体10的边缘上后,手持所述控制把手40,将所述锅盖30的边缘置于所述突出边上,使得所述锅盖30盖于所述锅主体10,蒸锅进行烹饪工作,参见图6;
当需要端出所述蒸盘20时,手持所述控制把手40,手指握紧控制把手40的两个臂,且向上握紧,使得控制把手40的两个臂相向靠拢,导致控制把手40的两个臂内的拉丝70受力拉紧,拉丝70收缩后带动所述弹力片60,其凸出部受到挤压发生隆起,参见图8,隆起的凸出部挤出所述豁口130后托住所述蒸盘20,即可移走蒸盘20;
当需要移走所述锅盖30时,手指放松,使得控制把手40的两个臂复位,导致控制把手40的两个臂内的拉丝70舒张,拉丝70舒张后,所述弹力片60的凸出部复位,离开所述豁口130后脱离所述蒸盘20,即可实现所述蒸盘20与所述锅盖30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把手及支撑装置的配合使用,使得蒸盘在取出锅主体时方便易行,重点解决了两千年来人类使用蒸锅时,无法克服的如何方便自动抓起蒸锅内蒸盘的问题,即不破损美焕喷香的食物造型,又避免蒸盘倾斜,进一步的防止蒸汽烫伤手与手臂。特别是微小型蒸锅,抓起的蒸盘可与锅盖一起放在餐桌上,不必打开,等正式就餐时,再拿走锅盖,既可以保温防尘避免食物的污染,又文明卫生,雅观得体。如是多层组合蒸锅,可用一个锅盖实现一层一层的依次抓起拿走蒸盘,简单而快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主体、锅盖、蒸盘、控制把手及支撑装置,所述控制把手连接于所述锅盖,所述蒸盘的尺寸介于所述锅主体的尺寸与所述锅盖的尺寸之间;
所述锅盖具有盖面及盖沿,所述盖沿与盖面具有夹角,所述锅盖的边缘具有至少三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锅盖内部方向的豁口,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臂及连接件,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固定于容纳腔,支撑臂的中间部位弯曲形成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朝向于所述豁口,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均连接于所述控制把手;
所述锅主体的外壁具有背离所述外壁的突出边,所述突出边高度低于所述锅主体的顶部边缘的高度,所述突出边离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锅盖的边缘离中心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为弹力片,所述连接件为拉丝,所述弹力片的一端固定于容纳腔,弹力片的中间部位弯曲形成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朝向于所述豁口,所述弹力片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所述拉丝,所述拉丝均连接于所述控制把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均固定有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弹力片朝向于所述豁口方向的一侧,且所述两个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凸出部的两侧,所述两个挡板与所述弹力片之间具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边缘具有相通的环形通道,所述通道内设有至少三个朝向所述锅盖内部方向的豁口,所述通道内的豁口处均设有所述支撑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边缘具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弯曲形成相通的环形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通道的截面呈矩形,所述弹力片固定于所述环形通道的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边的边缘具有朝向于所述锅主体顶部方向的折边,且所述折边垂直于所述突出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盘具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蒸盘。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沿与盖面之间的夹角为90°,使得所述盖沿垂直于盖面。
CN201420343650.1U 2014-06-24 2014-06-24 蒸锅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87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3650.1U CN203987503U (zh) 2014-06-24 2014-06-24 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3650.1U CN203987503U (zh) 2014-06-24 2014-06-24 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7503U true CN203987503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27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43650.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87503U (zh) 2014-06-24 2014-06-24 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75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6970A (zh) * 2014-06-24 2014-09-10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蒸锅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6970A (zh) * 2014-06-24 2014-09-10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蒸锅及其使用方法
CN104026970B (zh) * 2014-06-24 2016-04-06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蒸锅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5100774A4 (en) Multifunctional Cookware
USD1027537S1 (en) Cooking appliance
JP2009500109A (ja) 調理のための重量調節可能な食品プレス器
CN203987503U (zh) 蒸锅
US20080072768A1 (en) Food steamer
US20170035246A1 (en) Toaster Aid
CN104026970B (zh) 蒸锅及其使用方法
CN110680204A (zh) 一种多功能烧烤炉
USD877553S1 (en) Rotisserie grill cooker
KR20130138540A (ko) 직화 가열식 꼬치구이기
CN205458151U (zh) 一种两用蒸架
CN105231834B (zh) 蒸笼与异型蒸皿
CN204813468U (zh) 一种蒸屉
KR20120108693A (ko) 손잡이 탈?착이 자유로운 다기능 후라이팬
CN103006036A (zh) 一种方便煮食食物的火锅
CN210158502U (zh) 一种多士炉
TWM514280U (zh) 蒸煮用容器架
KR20080102491A (ko) 가마솥 토스트기
CN206137943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及烹饪器具
JP2015196535A (ja) 透視性の軟質シリコーン樹脂製の被せ蓋
CN208447279U (zh) 一种电饭煲的蒸架
CN203987675U (zh) 一种多用途的烤盘
CN208925843U (zh) 电蒸锅
US9635977B2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cooking bacon wrapped foods
KR101682909B1 (ko) 중앙부 개방이 가능한 솥뚜껑 구이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