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0721U -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80721U CN203980721U CN201420358666.XU CN201420358666U CN203980721U CN 203980721 U CN203980721 U CN 203980721U CN 201420358666 U CN201420358666 U CN 201420358666U CN 203980721 U CN203980721 U CN 2039807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tube group
- transfer tube
- pipe
- heat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该空调换热器包括:分流器、分流支管、传热管、集气支管及集气管,多个所述传热管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前后n列排列、上下m行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且相邻列和相邻行中的所述传热管错开布置;多个所述传热管构成多个传热管组,每一传热管组中的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传热通道,且在所述空调换热器上,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以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提高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换热器及包含该空调换热器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的室内机是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及接水盘组成的结构,接水盘用于集合换热器的冷凝水,俯视观察时,离心送风机置于换热器的前侧,接水盘置于换热器的下方,换热器与节水盘构成角度α,接水盘会把吹向换热器下部的一部分空气阻隔,使换热器下部强制流动的空气减少,从而使得靠近接水盘附近的传热管的换热效率降低;再者,由于离心风机的物理结构,使得强制送风的风量在换热器上的分布不均,换热器上部风量强于下部,从而使得换热器下部靠近接水盘附近的传热管的换热效率更低。因此,有必要解决换热器下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换热器,通过有序的调整空调换热器流路中传热管的数量和连接关系,来提高空调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空调换热器的空调器,同样可实现提高空调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分流器、与分流器相连通的多个分流支管、与多个分流支管相连通的多个传热管、与多个传热管相连通的集气支管、与多个集气支管相连通的集气管,空调制冷时冷媒可从所述分流器进入、从所述集气管排出,或者,空调制热时冷媒从所述排气管进入、从所述分离器排出;多个所述传热管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前后n列排列、上下m行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且相邻列和相邻行中的所述传热管错开布置;多个所述传热管构成多个传热管组,每一所述传热管组中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传热通道,且在所述空调换热器上,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以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其中,所述n和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采用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从而有效地提高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的换热效率;同时根据接水盘和离心风机导致换热器上部风量大于下部风量、迎风面的风量大于被风面的结构特点,传热管采用上述布置和连接关系,能够有效地保证冷媒在换热器上部和迎风面处传热管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与在换热器下部和背风面处传热管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与其他传热管出口过热度和/或过冷度相当,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多个所述传热管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前后n列排列、上下m行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且相邻列和相邻行中的所述传热管错开布置,能够使每个传热管的受风面积最大,且排列更紧密、连接更简洁,使换热器结构更薄。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空调换热器中,所述n为3、所述m为14,即所述传热管按照前后3列、上下14行进行布置;自上向下第一列中相邻两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后和第二列中相对应排数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一传热管组,共构成六组第一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二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三传热管组;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四传热管组。
本实施例的上述传热管组中,上述第一传热管组由靠近上部的自上而下的第一列和第二列传热管构成,每一组均包含4个传热管;上述第二传热管组由靠近上部的第三列传热管构成,包含4个传热管,上述第三传热管组由较靠近下部的第三列传热管构成,包含8个传热管;上述第四传热管组由最下部的第一列、第二列及第三列传热管构成,包含6个传热管。可实现上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较少,下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较多,以及,背风的第三列中传热管构成的第三传热管组的传热管的数量也相对较多。通过上述布置和连接,能够使换热器中过风量大处的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数量多、过风量小处的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数量少,同时,使得过风量相当处的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数量也相等,从而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处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提高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从而保证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第一传热管组、所述第二传热管组、所述第三传热管组和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每一传热管组的两端分别与分流支管和集气支管相连通,构成完整的冷媒回路,从而每一传热管组独立地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换热器还包括多个三通管:自上向下,相邻两所示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另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所述第二传热管组和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传热管组的另一端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组的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通管是连接传热管与分流支管、传热管与集气支管的装置,即每一所述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集气支管相连通,可节省分离支管和集气支管的数量、简化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空调换热器中,所述n为3、所述m为14,即所述传热管按照前后3列、上下14行进行布置;自上向下第一列中和第二列中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一传热管组,共构成十二组第一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二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三传热管组;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四传热管组。
本实施例的上述传热管组中,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管组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热管组由靠近上部的自上而下的第一列和第二列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每一组均包含2个传热管;上述第二、第三、第四传热管组的布置形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分别包含4个、8个、6个传热管。在本实施例所述传热管组中,通过减少上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增加下部和背风处第三列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同样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和第三列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从而提高换热器下部和背风处的换热效率,达到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第一传热管组、所述第二传热管组、所述第三传热管组和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每一传热管组的两端分别与分流支管和集气支管相连通,构成完整的冷媒回路,从而每一传热管组独立地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换热器还包括多个三通管:自上向下,相邻两所示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另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所述第二传热管组和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传热管组的另一端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组的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组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通管是连接传热管与分流支管、传热管与集气支管的装置,且每一所述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集气支管相连通,可节省分离支管和集气支管的数量、简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以接收所述换热器上的冷凝水;风机,所述风机邻近所述换热器设置以将空气导向所述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根据离心风机和接水盘的结构特点,结合换热器上不同部位过风量不同的特点,通过有序的调整空调换热器流路中传热管的数量和连接关系,使得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有效地提高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制冷与制热时整体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前侧,所述风机为离心风轮的风机。
所述离心风轮的风机,其强制送风的风量在换热器上的分布不均,换热器的上部风量强于下部,导致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较低。在所述空调器上采用上述传热管的布置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附图标记与各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分流器,1a、1b、1c、1d、1e、1f、1g、1h分流支管,
2传热管,21第一列传热管,22第二列传热管,23第三列传热管,
3集气管,3a、3b、3c、3d、3e、3f、3g、3h集气支管,
11a、11b、11c、11d、11e、11f、11g、31a、31b、31c、31d、31e、31f、31g、31h三通管,
4接水盘,5风机,6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及包含该空调换热器的空调器。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分流器1、与分流器相连通的多个分流支管1a、1b、1c、1d、1e、与多个分流支管相连通的多个传热管2、与多个传热管2相连通的集气支管3a、3b、3c、3d、3e、与多个集气支管相连通的集气管3,空调制冷时冷媒可从所述分流器进入1、从所述集气管排出3,或者,空调制热时冷媒从所述排气管3进入、从所述分流器1排出;多个所述传热管2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前后n列排列、上下m行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且相邻列和相邻行中的所述传热管错开布置;多个所述传热管2构成多个传热管组,每一传热管组中的传热管2首尾相连构成传热通道,且在所述空调换热器10上,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2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2的数量多,以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其中,所述n和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采用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从而有效地提高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的换热效率;同时根据接水盘和离心风机导致换热器上部风量大于下部风量、迎风面的风量大于被风面的结构特点,采用上述布置和连接关系,能够有效地保证冷媒在换热器上部和迎风面处传热管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与在换热器下部和背风面处传热管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和其他传热管出口过热度和/或过冷度相当,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多个所述传热管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前后n列排列、上下m行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且相邻列和相邻行中的所述传热管错开布置,能够使每个传热管的受风面积最大,且排列更紧密、连接更简洁,使换热器结构更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示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n为3、所述m为14,即所述传热管按照前后3列、上下14行进行布置;自上向下第一列中相邻两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后和第二列中相对应排数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一传热管组,共构成六组第一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二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三传热管组;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四传热管组。
具体而言,在上述传热管组中,第一传热管组为自上向下第一列中相邻两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后和第二列中相对应排数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共构成六组第一传热管组,如第一列传热管21中的第2排与第1排传热管相连接,然后再与第二列传热管22中的第1排与第2排传热管相连接,构成一组第一传热管组。依次地,第一列传热管21与第二列传热管22中的前十二排传热管按照上述方式连接,构成六组第一传热管组,其中,每一组上述第一传热管组中均包含4个传热管;第二传热管组为自上向下第三列传热管23中的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上述第二组传热管组包含4个传热管;第三传热管组为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上述第三传热管组包含8个传热管;第四传热管为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上述第四传热管组包含6个传热管。
所述传热管组中,上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较少,下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较多,再者,背风的第三列中传热管构成的第三传热管组的传热管的数量也相对较多。首先,由于换热器下部靠近接水盘,接水盘会把吹向换热器下部的一部分空气阻隔,使得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较低;其次,由于离心风机的物理结构及其强制送风的特点,导致换热器下部风量弱于上部分风量,致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的传热管组中换热不充分;再次,第三列换热管处于背风位置,导致换热器第三列传热管的受风量弱于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受风量,致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第三列的传热管组中换热不充分。通过上述布置和连接,能够有效地增加换热器下部、背风处冷媒通过的传热管的数量,从而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和背风处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提高换热器下部和背风处的换热效率,从而保证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第一传热管组、所述第二传热管组、所述第三传热管组和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述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分流支管1a、1b、1c、1d、1e连接,另一端分别与集气管3a、3b、3c、3d、3e连接,其中,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a、1c、1d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b、3c、3d连接;第二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b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a连接;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b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e连接;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e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e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一传热管组的两端分别与分流支管和集气支管相连通,构成完整的冷媒回路,从而每一传热管组独立地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空调换热器还包括多个三通管11a、11b、11c、11d、31a、31b、31c、31d:自上向下,相邻两所示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11a、11c、11d与一所述分流支管1a、1c、1d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三通管31a、31b、31c与一所述集气支管3b、3c、3d相连通;所述第二传热管组和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11b与一所述分流支管1b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传热管组的另一端与一所述集气支管3a相连通;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一所述分流支管1e相连通、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组的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组31d与一所述集气支管3e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通管是连接传热管与分流支管、传热管与集气支管的装置,每一所述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集气支管相连通,可节省分离支管和集气支管的数量、简化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1和图2,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供冷媒在其内部流动的多根传热管按上述实施例中的布置方式进行设置,则在空调制冷时,室内换热器10作为冷媒的蒸发器起作用,首先冷媒从上述分流器1进入,然后流向与分流器1相连通的多个分流支管1a、1b、1c、1d、1e,其中分流支管1a、1c、1d,通过分流三通管11a、11c、11d与在强制流动的空气流向上迎风面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第一列传热管21)连接,液态的冷媒在换热管中蒸发汽化吸热,室内空气制冷,气态的冷媒然后通过分流三通管31a、31b、31c到达集气支管3b、3c、3d,最后汇集到集气管3;
分流支管1b,连接分流三通管11b,然后三通管11b连接在强制流动的空气流向上背风面第三列传热管23,冷媒经三通管11b分为两路,其中一分路往上,与第二传热管组的一端连接,经过4根传热管进行换热,然后经集气支管3a汇集到集气管3;另一分路往下,与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连接,经过8根传热管进行换热,然后经三通管31d,连接集气支管3e,汇集到集气管3;由于换热器背部(即后部)风量强于前部风量,所以背部的传热管组设置较前部较多的传热管,以便使背部传热管组中有更多的传热管参与换热,增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使换热更加充分,从而提高换热效率,使流路出口过热度一致;
分流支管1e,连接在强制流动的空气流向上迎风面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第一列传热管21的第14、13排传热管),冷媒依次流过第一列、第二列和第三列最下面的第13、14排传热管,然后经三通管31d,流入集气管3e,最后汇集到集气管3。由于换热器最下部靠近接水盘以及离心风机的物理结构及其强制送风的特点,导致换热器最下部风量弱于上部风量,致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的传热管组中流动较慢、换热不充分,本实用新型增加冷媒通过换热器下部传热管组中传热管的数量,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提高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在提高空调制冷时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的同时,同样能够使得制热时,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从而使得冷媒在换热器上部分传热管出口的过冷度与在换热器下部分传热管出口的过冷度和其他传热管出口过冷度相当,提高制热时室内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示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n为3、所述m为14,即所述传热管2按照前后3列、上下14行进行布置;自上向下第一列中和第二例中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一传热管组,共构成十二组第一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二传热管组;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三传热管组;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四传热管组。
具体而言,上述传热管组中,第一传热管组为自上向下第一列中和第二列中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共构成十二组第一传热管组,如第一列传热管21中的第1排传热管与第二列传热管22中的第1排传热管相连接,构成一组第一传热管组,依次地,第一列传热管21与第二列传热管22中的前十二排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传热管按照上述方式连接,构成十二组第一传热管组,其中,每一组上述第一传热管组中均包含2个传热管;第二传热管组为自上向下第三列传热管23中的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上述第二组传热管组包含4个传热管;第三传热管组为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上述第三传热管组包含8个传热管;第四传热管为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上述第四传热管组包含6个传热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管组中,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管组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热管组由靠近上部的自上而下的第一列和第二列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每一组均包含2个传热管;上述第二、第三、第四传热管组的布置形式与上一实施例相同,分别包含4个、8个、6个传热管。在本实施例所述传热管组中,通过减少上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增加下部和背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同样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和背部位置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从而提高换热器下部和背部的换热效率,达到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第一传热管组、所述第二传热管组、所述第三传热管组和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述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分流支管1a、1b、1c、1d、1e、1f、1g、1h连接,另一端分别与集气管3a、3b、3c、3d、3e、3f、3g、3h连接,其中,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a、1c、1d、1e、1f、1g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a、3c、3d、3e、3f、3g连接;第二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b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b连接;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b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h连接;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分流支管1h连接,另一端与集气管3h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空调换热器还包括多个三通管11a、11b、11c、11d、11e、11f、11g、31a、31b、31c、31d、31e、31f、31g、31h:自上向下,相邻两所示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11a、11c、11d、11e、11f、11g与一所述分流支管1a、1c、1d、1e、1f、1g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三通管31a、31c、31d、31e、31f、31g与一所述集气支管3a、3c、3d、3e、3f、3g相连通;所述第二传热管组和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11b与一所述分流支管1b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传热管组的另一端与一所述集气支管3b相连通;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一所述分流支管1h相连通、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组的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组31h与一所述集气支管3h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空调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热管组由六组所述传热管组构成,每一传热管组包含4个传热管,而本实施例所述第一传热管组由十二组所述传热管组构成,每一传热管组包含2个传热管,该传热管组中传热管的数量减少,通过减少上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增加下部的传热管组中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同样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下部位置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提高换热器下部的换热效率,达到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6,所述换热器6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接水盘4,所述接水盘4设在所述换热器6的下方以接收所述换热器6上的冷凝水;风机5,所述风机5邻近所述换热器6设置以将空气导向所述换热器6。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还包括其它元件,如压缩机、四通阀等,空调器的制冷原理和制热原理均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就不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含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因根据离心风机和接水盘的结构特点,结合换热器上部和前部风量强于下部和背部的特点,通过有序的调整空调换热器流路中传热管的数量和连接关系,使得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有效地提高换热器下部和背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制冷与制热时整体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5设在所述换热器6的前侧,具体地,所述风机5为离心风轮的风机。所述离心风轮的风机,其强制送风的风量在换热器上的分布不均,换热器的上部和前部风量强于下部和背部,导致换热器下部和背部的换热效率较低。在所述空调器上采用上述传热管的布置和连接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换热器下部和背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换热器,采用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能够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从而有效地提高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的换热效率;同时,传热管采用上述布置和连接关系,能够有效地保证冷媒在换热器上部和前部传热管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与在换热器下部和背部传热管出口的过热度和/或过冷度和其他传热管出口过热度和/或过冷度相当,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分流器、与分流器相连通的多个分流支管、与多个分流支管相连通的多个传热管、与多个传热管相连通的集气支管、与多个集气支管相连通的集气管,空调制冷时冷媒可从所述分流器进入、从所述集气管排出,或者,空调制热时冷媒从所述排气管进入、从所述分流器排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传热管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前后n列排列、上下m行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且相邻列和相邻行中的所述传热管错开布置;
多个所述传热管构成多个传热管组,每一所述传热管组中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传热通道,且在所述空调换热器上,过风量大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少、过风量小的部位的所述传热管组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多,以使冷媒在过风量小的部位的传热管组中流动的距离更长、换热更充分;
其中,所述n和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为3、所述m为14,即所述传热管按照前后3列、上下14行进行布置;
自上向下第一列中相邻两传热管首尾相连后和第二列中相对应排数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一传热管组,共构成六组第一传热管组;
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二传热管组;
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三传热管组;
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四传热管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第一传热管组、所述第二传热管组、所述第三传热管组和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个三通管;
自上向下,相邻两所述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所述第二传热管组和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传热管组的另一端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组的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为3、所述m为14,即所述传热管按照前后3列、上下14行进行布置;
自上向下第一列中和第二列中同一排数相对应的两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一传热管组,共构成十二组第一传热管组;
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1排至第4排的四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二传热管组;
自上向下第三列中第5排至第12排的八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三传热管组;
自前向后第1列至第3列中的第13排和第14排的所述传热管首尾相连构成第四传热管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第一传热管组、所述第二传热管组、所述第三传热管组和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个三通管;
自上向下,相邻两所述第一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所述第二传热管组和第三传热管组的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传热管组的另一端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所述第四传热管组的一端与一所述分流支管相连通、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组的另一端通过一所述三通管组与一所述集气支管相连通。
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换热器;
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以接收所述换热器上的冷凝水;
风机,所述风机邻近所述换热器设置以将空气导向所述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为离心风轮的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58666.XU CN203980721U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58666.XU CN203980721U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80721U true CN203980721U (zh) | 2014-12-03 |
Family
ID=5197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5866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80721U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80721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80615A (zh) * | 2017-12-27 | 2018-06-19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换热器和空调器室外机 |
CN110220296A (zh) * | 2019-03-06 | 2019-09-10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110425903A (zh) * | 2019-08-13 | 2019-11-08 |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及其智能调温方法 |
CN113669795A (zh) * | 2021-09-06 | 2021-11-19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风管机和空调器 |
CN114812014A (zh) * | 2022-04-29 | 2022-07-29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
-
2014
- 2014-06-30 CN CN201420358666.XU patent/CN20398072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80615A (zh) * | 2017-12-27 | 2018-06-19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换热器和空调器室外机 |
CN110220296A (zh) * | 2019-03-06 | 2019-09-10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110425903A (zh) * | 2019-08-13 | 2019-11-08 |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及其智能调温方法 |
CN110425903B (zh) * | 2019-08-13 | 2021-03-23 |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及其智能调温方法 |
CN113669795A (zh) * | 2021-09-06 | 2021-11-19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风管机和空调器 |
CN114812014A (zh) * | 2022-04-29 | 2022-07-29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980721U (zh) |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6500391B (zh) | 一种换热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 | |
CN204154013U (zh) | 一种变频低温强热空调系统 | |
CN204943956U (zh) | 一种高效冷暖型空调系统 | |
CN202993688U (zh) | 蒸发器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5747569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107990453A (zh) | 空气调节系统 | |
CN202253997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04027081U (zh) | 空调换热器、空调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202928187U (zh) | 使用串流蒸发器的空调冷热水机组 | |
CN205747624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1639306B (zh) | 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的制冷系统 | |
CN207702775U (zh) | 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 |
CN203501358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3323455U (zh) | 全热回收多循环多用空调机组 | |
CN205425258U (zh) | 大温差运行空调冷却水的装置 | |
CN104848515B (zh) | 空调换热器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1680511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1372813U (zh) | 一种可制取两种热水的复叠热泵冷暖系统 | |
CN103225930A (zh) | 全热回收多循环多用空调机组 | |
CN202630517U (zh) | 高效风冷换热器 | |
CN206235053U (zh) | 一种二管制多功能多联式空调系统 | |
CN207095079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7268514U (zh) | 空调器 | |
CN221958964U (zh) | 换热器组件、室外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