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67814U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67814U CN203967814U CN201420419252.3U CN201420419252U CN203967814U CN 203967814 U CN203967814 U CN 203967814U CN 201420419252 U CN201420419252 U CN 201420419252U CN 203967814 U CN203967814 U CN 2039678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power
- charge
- discharge device
- res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82320 Panthera le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包括:感应取电装置,其包括取电线圈和第一级DC/DC模块,取电线圈从输电线路感应取电;第一级DC/DC模块将感应取得的电能输出;可充放电装置;电源管理模块,其与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并与可充放电装置连接;第二级DC/DC模块,其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其中,电源管理模块根据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以及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可充放电装置、第一级DC/DC模块、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之间的连通或断开状态,以使感应取电装置和可充放电装置为负载不间断供电以及感应取电装置对可充放电装置的充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管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感应取电的电源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在高压一次设备(如架空输电线、电缆、环网柜等)上加装智能电子设备的需求增强,由于此类智能电子设备通常通过感应取电从高压一次设备上直接获取所需电源供电,因此感应取电电源的应用日趋广泛。取电电源输出额定负载功率所需要的最小线路电流称为该取电电源的启动电流。若设备仅由普通取电电源供电,则当线路电流低于启动电流时,设备将因失去电源而出现工作死区。
针对上述工作死区的问题,最为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在感应取电供电死区时将备用电池投入供电。目前应用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感应取电供电与电池供电切换时需将设备短暂停电,且电池的能量损耗无法得到补充。因此目前该方案难以有效解决工作死区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感应取电电源的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用于管理感应取电装置和可充放电装置,从而为负载混合不间断供电,其中感应取电装置可为可充放电装置充电,从而解决目前感应取电电源中存在的供电间断及电池能量损耗补充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包括:
感应取电装置,其包括取电线圈和第一级DC/DC模块,所述取电线圈用于套设在输电线路外,以从输电线路感应取电;所述第一级DC/DC模块将感应取得的电能输出;
可充放电装置;
电源管理模块,其与所述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并与可充放电装置连接;
第二级DC/DC模块,其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
其中,电源管理模块根据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以及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可充放电装置、第一级DC/DC模块、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之间的连通或断开状态,以使感应取电装置和可充放电装置为负载不间断供电以及感应取电装置对可充放电装置的充电。
在本技术方案中,感应取电装置的带载能力和可充放电装置的电量以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以及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作为判断依据。由于感应取电装置在空载情况下和带额定负载两种情况下同等电压表征的带载能力是不同的,在使用电压判断感应取电装置的带载能力前,需要对当前感应取电带载情况即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负载电压)进行判断,若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负载电压)高于可充放电装置的供电电压,则可认为当前感应取电装置在为负载供电,反之则认为可充放电装置为负载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感应取电装置还包括:
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取电线圈连接;
整流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滤波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包括控制器和由控制器控制的四个开关,该四个开关分别是:
充电开关,其设于第一级DC/DC模块和可充放电装置之间,使第一级DC/DC模块和可充放电装置连通或断开;
感应取电供电开关,其设于第一级DC/DC模块和第二级DC/DC模块之间,使第一级DC/DC模块和第二级DC/DC模块连通或断开;
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其设于可充放电装置和第二级DC/DC模块之间,使可充放电装置和第二级DC/DC模块连通或断开;以及
负载开关,其设于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之间,使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连通或断开。
在上述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控制器可以是单片机,或者其它能实现控制功能的智能芯片;四个开关的通断对应感应取电装置、可充放电装置以及负载之间的连接关系。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负载开关通过控制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运行控制端实现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连通或断开。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感应取电供电开关和所述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均包括一二极管,该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充电开关、感应取电供电开关以及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均包括一个或多个MOS管以及一个三极管,其中所述MOS管的栅极均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感应取电供电开关包括:
第一二极管,其负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
第一三极管,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一第一电阻接控制器相应控制端;
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其漏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其源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正极,其栅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其栅极还均通过一第二电阻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包括:
第二二极管,其负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
第二三极管,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一第三电阻接控制器相应控制端,该控制端通过一第四电阻接地;
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其漏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其源极均连接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其栅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其栅极还均通过一第五电阻与可充放电装置正极连接;
所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接地,所述第七电阻两端并联一第一电容,所述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之间的连接点为所述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检测点。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充电开关包括:
第三二极管,其负极连接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
第三三极管,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一第八电阻接控制器相应控制端,该控制端通过一第九电阻接地;
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其漏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其源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正极,同时其源极与第四二极管正极连接并通过同向串联的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及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其栅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其栅极还均通过一第十一电阻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
所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接地,所述第七电阻两端并联一第一电容,所述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之间的连接点为所述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检测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中,所述可充放电装置包括锂电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能灵活适应包括电压稳定、不间断等在内的电源质量要求;
2)逻辑严密科学,能有效管理感应取电和充电电池为负载混合不间断供电及感应取电为充电电池充电,从而解决目前感应取电电源中存在的供电间断及电池能量损耗补充问题;
3)实现感应取电的削峰填谷,有效解决取电电源工作死区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第一级DC/DC模块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第二级DC/DC模块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电源管理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感应取电供电开关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充电电池供电开关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充电开关电路图。
图8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进行电源管理的流程图。
图9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进行电源管理时的状态转换逻辑图。
图10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进行电源管理时的PWM占空比调节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做进一步说明,但是该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结构。图2-图7分别显示了该实施例中的第一级DC/DC模块电路、第二级DC/DC模块电路、电源管理模块结构、感应取电供电开关电路、充电电池供电开关电路以及充电开关电路。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结构包括:用于从输电线路感应取电的取电线圈;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模块,其输入端与取电线圈连接;整流模块,其输入端与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滤波模块,其输入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级DC/DC模块将感应取得的电能输出;可充放电装置(包括锂电池);电源管理模块,其与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并与可充放电装置连接;第二级DC/DC模块,其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其中,电源管理模块根据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以及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可充放电装置、第一级DC/DC模块、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之间的连通或断开状态,以使感应取电装置和可充放电装置为负载不间断供电以及感应取电装置对可充放电装置的充电。其中,取电线圈(磁芯+绕线)套装在线路上,从线路上感应出交流电,经过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整流、滤波,输送到第一级DC/DC模块转换为5V输出;电源管理模块包括充电管理及供电管理两部分,在供电管理模块控制下,5V输出可经第二级DC/DC模块转换为负载需要的3.3V输出供给负载;在取电充足时,5V输出可通过充电管理模块为标称电压为3.7V的锂电池充电。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级DC/DC模块电路包括DC/DC芯片U3及其外围电路,其元器件及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其中,电阻R4和R5起到分压和采样的作用,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用于连接到电源管理模块,电容C6为滤波电容,旨在消除电阻R5上的毛刺,稳压二极管D7将电阻R5两端电压限制在3V以内。元器件型号/参数选择:芯片U3型号为LM78H05-500,二极管D6型号为TSMC60A,二极管D8型号为SS32,电解电容E1、E2、E3参数均为100μF/100V/105°,电容C5、C6参数均为0.1μF/100V,电阻R4、R5参数分别为100kΩ、4.7k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级DC/DC模块电路包括DC/DC芯片U4及其外围电路,其元器件及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其中,电阻R26和R27起到分压和采样的作用,负载电压LTC_Volt用于连接到电源管理模块,考虑到此处采样的电压范围为0至5V以及电源管理模块的耐受电压,选择R26、R27的阻值为10千欧。芯片U4的RUN引脚用于连接到电源管理模块,以控制第二级DC/DC模块输出的开通和关断。元器件型号/参数选择:芯片U4型号为LTC1878,电解电容E4、E5参数均为220μF,电容C13、C14、C15、C16参数分别为0.1μF、220pF、0.1μF、0.1μF,电感L1参数为22μH,电阻R28、R29参数分别为20kΩ、62k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源管理模块包括单片机U及其控制的四个开关,分别是充电开关Charge_switch、感应取电供电开关CT_switch、充电电池供电开关BATT_switch以及负载开关Load_switch,单片机U的ADC口用于对负载电压LTC_Volt(U4的输入电压)、锂电池电压BATT_Volt以及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U3的输入电压)进行采样,单片机U的DIGITAL I/O口用于控制四个开关的通断。其元器件及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负载开关Load_Switch连接到U4的RUN脚,控制U4的开通与关断。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感应取电供电开关CT_switch电路包括MOS管Q1、Q2,三极管Q3及其外围电路,其元器件及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二极管D9的负极用于连接到U4的输入端。元器件型号/参数选择:Q1、Q2为P沟道MOS管NTR4101PT1G,Q3为三极管C9013,电阻R7、R9阻值均为10kΩ,二极管D9型号为SS32_X。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电池供电开关BATT_switch电路包括MOS管Q13、Q14,三极管Q15及其外围电路,其元器件及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二极管D13的负极用于连接到U4的输入端。元器件型号/参数选择:Q13、Q14为P沟道MOS管NTR4101PT1G,Q15为三极管C9013,电阻R24、R25阻值均为10kΩ,电阻R21、R22、R23阻值均为100kΩ,电容C12为0.01μF,二极管D13型号为SS32,锂电池Lion BATTARY电压3.7VDC。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开关Charge_switch电路包括MOS管Q7、Q8,三极管Q9及其外围电路,其元器件及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其中,二极管D10、D11及电阻R18构成涓流充电回路,R18起限流作用,二极管D12可防止电池电流倒灌;经R21、R22分压后的锂电池电压BATT_Volt用于送入单片机U,电容C12起到消除R22上毛刺的作用。元器件型号/参数选择:Q7、Q8为P沟道MOS管NTR4101PT1G,Q9为三极管C9013,电阻R17、R16、R30阻值均为10kΩ,电阻R18阻值均为100Ω,电阻R21、R22阻值均为100kΩ,电容C12为0.01μF,二极管D12型号为SS32,二极管D10、D11型号为1N4148,锂电池Lion BATTARY电压3.7VDC。
以下结合上述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实施例的结构,说明采用该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进行电源管理的方法。
图8显示了电源管理方法的流程。图9显示了电源管理方法的状态转换逻辑。图10显示了电源管理方法的PWM占空比调节流程。
如图8所示,结合参考图1-7,采用该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进行电源管理,包括下列步骤:
上电POWERUP;
系统初始化;
单片机U的定时器产生固定周期的时间标记,标记来临时,单片机U采样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锂电池电压BATT_Volt以及负载电压LTC_Volt;
判定当前感应取电的带载能力以及锂电池电量:若负载电压LTC_Volt高于锂电池电压BATT_Volt与二极管导通压降之和,则认为当前感应取电在为负载供电,反之则认为锂电池在为负载供电;根据取电电压CT_Volt及其带载情况,判定当前感应取电的带载能力,设定两个电压阈值,将其带负载能力由低到高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对应感应取电不足以驱动额定负载、可以驱动额定负载但不足以为锂电池充电、可以驱动负载且可以为锂电池充电三种情况;根据锂电池电压BATT_Volt近似判断当前锂电池电量,设定两个电压阈值,将锂电池电量由低到高划分为X、Y、Z三个等级:X对应电池的过放电状态,过放电后锂电池寿命下降,且不宜充电;Y对应电池正常工况,可充电;Z对应电池充满的情况;
单片机U的状态机状态判定并转移:将感应取电、充电电池以及负载之间的关系通过充电开关Charge_switch、感应取电供电开关CT_switch、充电电池供电开关BATT_switch以及负载开关Load_switch组合为状态1、2、3三个状态,该状态由状态机输出逻辑控制,如下表1所示:
表1 状态机输出逻辑
表1中,充电电池供电开关BATT_switch、感应取电供电开关CT_switch均为ON时MOS管Q1、Q2、Q13、Q14均导通,线路电流高于启动电流时U3输出电压为5V,高于锂电池电压,二极管D9导通、D13关断,U4由U3供电;低于启动电流时U3的电压跌落至锂电池电压以下,二极管D13导通、D9关断,锂电池投入供电。该设计可有效避免因切换电源导致的供电中断。
如图9,将感应取电带载能力等级和充电电池电量等级进行排列组合,将这些排列组合依据电源质量要求进行筛选作为所述状态两两之间的转换条件,该转换条件具有方向性;当当前状态的转换条件出现时,当前状态沿着所述当前状态的转换条件方向进行状态转换,否则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单片机U以判定的当前感应取电的带载能力以及锂电池电量作为状态机输入,按照图9的状态转换逻辑转换状态,然后刷新状态机输出。其中充电开关Charge_switch是以PWM波的形式输出,具体来说是由单片机U的PCA(可编程计数阵列)输出占空比可变的PWM波以得到期望的充电功率,该占空比由下述充电的变速PWM调节方法确定。状态机输出保持不变,直到下一个时间标记来临。
如图10,给出了一种充电的变速PWM调节方法,当单片机U的状态机由状态1或状态2转向状态3时,初始化PWM充电的占空比为1%;当前一个状态也是状态3时,根据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调节占空比。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高则增大占空比,低则减小占空比。为了提升调节效率,若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高于一个较大的阈值UH,则增加占空比的步长为5%,否则使用1%的步长调节占空比,最终将感应取电电压CT_Volt稳定在阈值UL和UM之间。阈值UH、UM和UL通过实验测定。最大占空比限定为50%,以避免充电电流超过U3的最大负载电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随之做出的类似变化或变形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得出或者很容易便联想到的,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应取电装置,其包括取电线圈和第一级DC/DC模块,所述取电线圈用于套设在输电线路外,以从输电线路感应取电;所述第一级DC/DC模块将感应取得的电能输出;
可充放电装置;
电源管理模块,其与所述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并与可充放电装置连接;
第二级DC/DC模块,其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负载;
其中,电源管理模块根据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以及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电压,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可充放电装置、第一级DC/DC模块、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之间的连通或断开状态,以使感应取电装置和可充放电装置为负载不间断供电以及感应取电装置对可充放电装置的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取电装置还包括:
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取电线圈连接;
整流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功率控制及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滤波模块,其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包括控制器和由控制器控制的四个开关,该四个开关分别是:
充电开关,其设于第一级DC/DC模块和可充放电装置之间,使第一级DC/DC模块和可充放电装置连通或断开;
感应取电供电开关,其设于第一级DC/DC模块和第二级DC/DC模块之间,使第一级DC/DC模块和第二级DC/DC模块连通或断开;
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其设于可充放电装置和第二级DC/DC模块之间,使可充放电装置和第二级DC/DC模块连通或断开;以及
负载开关,其设于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之间,使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连通或断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放电装置包括锂电池。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开关通过控制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运行控制端实现第二级DC/DC模块和负载连通或断开。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取电供电开关和所述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均包括一二极管,该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开关、感应取电供电开关以及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均包括一个或多个MOS管以及一个三极管,其中所述MOS管的栅极均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取电供电开关包括:
第一二极管(D9),其负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
第一三极管(Q3),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一第一电阻(R9)接控制器相应控制端;
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其漏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9)的正极,其源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正极,其栅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一三极管(Q3)的集电极,其栅极还均通过一第二电阻(R7)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放电装置供电开关包括:
第二二极管(D13),其负极连接到所述第二级DC/DC模块的输入端;
第二三极管(Q15),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一第三电阻(R25)接控制器相应控制端,该控制端通过一第四电阻(R23)接地;
第三MOS管(Q1)和第四MOS管(Q2),其漏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二极管(D13)的正极,其源极均连接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其栅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Q15)的集电极,其栅极还均通过一第五电阻(R24)与可充放电装置正极连接;
所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阻(R21)和第七电阻(R22)接地,所述第七电阻(R22)两端并联一第一电容(C12),所述第六电阻(R21)和第七电阻(R22)之间的连接点为所述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检测点。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开关包括:
第三二极管(D12),其负极连接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
第三三极管(Q9),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一第八电阻(R16)接控制器相应控制端,该控制端通过一第九电阻(R30)接地;
第五MOS管(Q7)和第六MOS管(Q8),其漏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三二极管(D12)的正极,其源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正极,同时其源极与第四二极管(D10)正极连接并通过同向串联的第四二极管(D10)、第五二极管(D11)及第十电阻(R18)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其栅极均连接到所述第三三极管(Q9)的集电极,其栅极还均通过一第十一电阻(R17)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
所述可充放电装置正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阻(R21)和第七电阻(R22)接地,所述第七电阻(R22)两端并联一第一电容(C12),所述第六电阻(R21)和第七电阻(R22)之间的连接点为所述可充放电装置的电压检测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19252.3U CN203967814U (zh) | 2014-07-28 | 2014-07-28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19252.3U CN203967814U (zh) | 2014-07-28 | 2014-07-28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67814U true CN203967814U (zh) | 2014-11-26 |
Family
ID=51928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1925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67814U (zh) | 2014-07-28 | 2014-07-28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67814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13126A (zh) * | 2014-07-28 | 2014-10-22 | 上海载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
CN110034589A (zh) * | 2019-05-05 | 2019-07-19 | 重庆大学 | 感应取能式交直流联合供电系统与控制方法 |
CN110994809A (zh) * | 2019-03-25 | 2020-04-10 | 北京超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浮地隔离高压电源 |
CN119853308A (zh) * | 2025-03-18 | 2025-04-18 | 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电缆工程分公司 | 隧道内接地箱的防冷凝水装置及接地箱 |
-
2014
- 2014-07-28 CN CN201420419252.3U patent/CN20396781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13126A (zh) * | 2014-07-28 | 2014-10-22 | 上海载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
CN110994809A (zh) * | 2019-03-25 | 2020-04-10 | 北京超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浮地隔离高压电源 |
CN110994809B (zh) * | 2019-03-25 | 2021-03-09 | 北京超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浮地隔离高压电源 |
CN110034589A (zh) * | 2019-05-05 | 2019-07-19 | 重庆大学 | 感应取能式交直流联合供电系统与控制方法 |
CN119853308A (zh) * | 2025-03-18 | 2025-04-18 | 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电缆工程分公司 | 隧道内接地箱的防冷凝水装置及接地箱 |
CN119853308B (zh) * | 2025-03-18 | 2025-07-08 | 浙江大有实业有限公司电缆工程分公司 | 隧道内接地箱的防冷凝水装置及接地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66666A (zh) | 一种升压型电池充电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891094A (zh) | 电池系统 | |
CN106532889A (zh) | 一种具有并联电池模块的直流电源系统及方法 | |
CN105052004A (zh) | 混合存储系统的拓扑和控制策略 | |
CN203967814U (zh)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 | |
CN106253395B (zh) | 一种电动车用智能型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1789690B (zh) | 一种ups前级升压装置 | |
CN102918745A (zh) | 太阳能电池系统 | |
CN104300605B (zh) | 一种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113126A (zh) | 一种无死区感应取电电源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 |
CN202353283U (zh) | 太阳能万能组合式充电器 | |
CN103580246A (zh) | 铅酸蓄电池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 |
CN204131199U (zh) | 一种电池充电器的控制电路 | |
CN104393651B (zh) | 双向无损主动均衡装置 | |
CN103855776B (zh) | 一种应用于汽车动力电池的均衡充电系统 | |
CN203056638U (zh) | 一种应用于rtu的智能电源装置 | |
CN220874759U (zh) | 一种无线远程控制的储能式led路灯系统 | |
CN204103559U (zh) | 一种电源电路 | |
CN205335946U (zh) | 一种航空蓄电池可调充电设备 | |
CN104901392A (zh) | 一种水浪发电装置的电能存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489672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109624792A (zh) | 一种动车组供电装置 | |
CN204538732U (zh) | 全自动智能充电、修复一体机 | |
CN211351753U (zh)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 |
CN210380374U (zh) | 一种真空泵的电源控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09 Address after: 211106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general Avenue, No. 37, No. Patentee after: Nanjing colt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240, 303, smart grid center building, No. 800, Dongchuan Road, 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OAD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