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921071U -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21071U
CN203921071U CN201420249209.7U CN201420249209U CN203921071U CN 203921071 U CN203921071 U CN 203921071U CN 201420249209 U CN201420249209 U CN 201420249209U CN 203921071 U CN203921071 U CN 203921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pper
sleeve
frizzen
extra
knock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492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莹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2492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21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21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2107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包括底盘、扶手架、方向控制杆以及左、右车轮,扶手架由横杆和设置在横杆两端的左、右把手组成,左、右车轮分别设置在底盘的左、右两端,左、右车轮内装有轮毂电机,底盘上安装有转向装置,方向控制杆的上端与扶手架连接,方向控制杆的下端与转向装置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方向控制杆至少由两节套筒组成,套筒在使用状态为伸开,在非使用状态为缩回,所述相邻的套筒之间设有伸缩定位控制组件。本实用新型其方向控制杆由多节可伸缩的套筒组成,体积小巧,易于携带,易于贮藏,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Description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涉及两轮自平衡电动车。
背景技术
两轮自平衡电动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动态稳定的原理上,依靠灵敏的姿态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感知小车当前的姿态,以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出适当的指令后,驱动两内置轮毂电机的车轮,维持车子的平衡。
两轮自平衡电动车主体结构包括底盘、扶手架、方向控制杆以及左、右车轮,扶手架由横杆和设置在横杆两端的左、右把手组成,左、右车轮分别设置在底盘的左、右两端,左、右车轮内装有轮毂电机,底盘上安装有转向装置,方向控制杆的上端与扶手架呈T字形连接,方向控制杆的下端与转向装置连接。
这种结构的电动平衡车存在的问题是:方向控制杆由一竖直的立柱构成,造成电动平衡车体积大,不易携带,降低了其使用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方向控制杆由多节可伸缩的套筒组成,体积小巧,易于携带,易于贮藏,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包括底盘、扶手架、方向控制杆以及左、右车轮,扶手架由横杆和设置在横杆两端的左、右把手组成,左、右车轮分别设置在底盘的左、右两端,左、右车轮内装有轮毂电机,底盘上安装有转向装置,方向控制杆的上端与扶手架连接,方向控制杆的下端与转向装置连接;所述方向控制杆至少由两节套筒组成,套筒在使用状态为伸开,在非使用状态为缩回,所述相邻的套筒之间设有伸缩定位控制组件。
所述套筒有两节,其中最上面一节套筒内装有主定位控制组件,主定位控制组件由一号制动块、一号触发杆、一号横复位弹簧、一号纵复位弹簧、一号外框架构成;
一号外框架的中部设置有一号隔板,一号隔板将一号外框架分为上、下两层,一号制动块安装在一号外框架的下层中;
一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一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一号滑槽,一号滑槽的后侧壁设置有一号导块,一号导块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一号制动块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一号锁销;
所述一号横复位弹簧设置在一号制动块的后部,一号横复位弹簧的前端抵靠在一号制动块后端面上,一号横复位弹簧的后端抵靠在一号外框架内侧面上;
一号触发杆由一扁杆构成,一号触发杆的中部设置有一号容置槽;
一号容置槽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一号触发杆穿置在一号制动块的一号滑槽中,一号触发杆的下部外露于一号外框架;
一号触发杆的顶端设置有穿绳孔,一号触发杆通过该穿绳孔与牵引绳连接;
一号触发杆的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一号纵复位弹簧设置在触发杆的下部,一号纵复位弹簧的上端抵靠在一号外框架的顶端面上,一号纵复位弹簧的下端抵靠在一号触发杆的底板上;
最上面一节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下面套筒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一号锁销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配合完成定位控制。
所述套筒有三节,分别是上套筒、中套筒、下套筒,所述主定位控制组件安装在上套筒的底部;
所述中套筒的顶部安装有副定位控制组件,副定位控制组件由二号制动块、三号制动块、二号触发杆、二号横复位弹簧、三号横复位弹簧、二号纵复位弹簧、二号外框架构成;
二号外框架的中部设置有二号隔板,二号隔板将二号外框架分为上、下两层,二号制动块安装在二号外框架的下层中,三号制动块安装在二号外框架的上层中;
二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二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二号滑槽,二号滑槽的后侧壁设置有二号导块,二号导块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二号制动块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二号锁销;
所述二号横复位弹簧设置在二号制动块的后部,二号横复位弹簧的前端抵靠在二号制动块后端面上,二号横复位弹簧的后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内侧面上;
三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三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三号滑槽,三号滑槽的后侧壁设置有三号导块,三号导块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三号制动块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三号锁销;
所述三号横复位弹簧设置在三号制动块的后部,三号横复位弹簧的前端抵靠在三号制动块后端面上,三号横复位弹簧的后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内侧面上;
二号触发杆由一扁杆构成,二号触发杆的中部设置有二号容置槽;
二号容置槽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二号触发杆同时穿置在二号制动块的二号滑槽以及三号制动块的三号滑槽中,二号触发杆的上部外露于二号外框架;
二号触发杆的顶端设置有顶板,所述二号纵复位弹簧设置在二号触发杆的上部,二号纵复位弹簧的下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的顶端面上,二号纵复位弹簧的上端抵靠在二号触发杆的顶板上;
上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
中套筒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
中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三定位孔;
中套筒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定位孔;
下套筒的上部设置有第五定位孔;
下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六定位孔。
底盘的上方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的中部设置有电池盒,所述扶手架的中部设置有提手,提手的顶部安装有按钮,提手的内部安装有杠杆机构,杠杆机构的一端为按钮,另一端连接牵引绳。
所述各节套筒都是扁圆筒形状。
所述各节套筒都是向外侧弯曲的弧形。
所述上套筒与下套筒,或上套筒、中套筒、下套筒都是向外侧弯曲的弧形。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控制杆由上、中、下三节可伸缩的套筒组成,当三节可伸缩的套筒完全伸出后,可以向操纵传统的电动平衡车一样进行驾驶。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携带,第一种方式是将上套筒缩入中套筒中,这时方向控制杆缩短了三分之一,然后用拖拽的方式拉动自平衡电动车,让自平衡电动车的车轮在地面滑行,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在不具备行驶条件的场合使用,可节省体力。
第二种方式是将上套筒缩入中套筒内,将第中套筒缩入下套筒内,这时方向控制杆缩短了三分之二,然后可直接将自平衡电动车提起,让自平衡电动车的车轮不着地,例如上、下楼时,可以用这种方式携带自平衡电动车。
将方向控制杆缩短了三分之二后,还带来了如下好处,就是便于贮藏,可以用极小的空间贮藏,而且便于运输,例如可以放在小汽车的后备箱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为构成方向控制杆的三节套筒全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图。
图4是图1的正视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5的锁销伸出状态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5的锁销收回状态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5的套筒收缩状态的B-B剖视图。
图10是触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一号触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13是二号触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副定位控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为第一节套筒缩入第二节套筒,第二节套筒缩入第三节套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为第一节套筒缩入第二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的侧后方向示意图。
图19是图16的后视图。
图20是图16的右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收缩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开始收缩的状态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第二节套筒被收缩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第二节套筒被收缩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用提手上的按钮来驱动杠杆动作,用杠杆拽动牵引绳,从而使一号触发杆克服一号纵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上移,让一号制动块前端的一号锁销退出当前的定位孔,上套筒便可以向上伸出或向下缩入。二、用上套筒的底座来操纵中套筒顶部的副定位控制组件,副定位控制组件有二号、三号制动块,二号、三号制动块都由二号触发杆控制。三、上套筒、中套筒、下套筒都是向外侧弯曲的弧形,因为驾驭自平衡电动车时,驾驶者身体应略微前倾。
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6,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包括底盘1、扶手架2、方向控制杆3以及左、右车轮4、5,扶手架2由横杆和设置在横杆两端的左、右把手组成,左、右车轮4、5分别设置在底盘1的左、右两端,左、右车轮内装有轮毂电机,底盘1上安装有转向装置,方向控制杆3的上端与扶手架2连接,方向控制杆3的下端与转向装置连接,
底盘的上方设置有脚踏板6,脚踏板的中部设置有电池盒7,扶手架的中部设置有提手8,提手的顶部安装有按钮9,提手的内部安装有杠杆机构,方向控制杆至少由两节套筒组成,其中最上面一节套筒内装有主定位控制组件,主定位控制组件与杠杆机构之间通过牵引绳连接。
套筒有三节,分别是上套筒10、中套筒20、下套筒30,主定位控制组件安装在上套筒的底部,上套筒10、中套筒20、下套筒30都是扁圆筒形状。
上套筒10、中套筒20、下套筒30都是向外侧弯曲的弧形。
参见图7、8、9、10、11。主定位控制组件由一号制动块11、一号触发杆12、一号横复位弹簧13、一号纵复位弹簧14、一号外框架15构成,
一号外框架15的中部设置有一号隔板16,一号隔板16将一号外框架分为上、下两层,一号制动块11安装在一号外框架15的下层中,
一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一号制动块11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一号滑槽17,一号滑槽17的后侧壁设置有一号导块18,一号导块18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一号制动块11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一号锁销19,
一号横复位弹簧13设置在一号制动块11的后部,一号横复位弹簧13的前端抵靠在一号制动块11后端面上,一号横复位弹簧13的后端抵靠在一号外框架15的内侧面上,
一号触发杆12由一扁杆构成,一号触发杆12的中部设置有一号容置槽121,
一号容置槽121的顶面122和底面123都是斜面,
一号触发杆12穿置在一号制动块11的一号滑槽17中,一号触发杆12的下部外露于一号外框架15,
一号触发杆12的顶端设置有穿绳孔124,一号触发杆12通过该穿绳孔124与牵引绳连接,
一号触发杆的底端设置有底板,一号纵复位弹簧14设置在一号触发杆12的下部,一号纵复位弹簧的上端抵靠在一号外框架的顶端面上,一号纵复位弹簧的下端抵靠在一号触发杆的底板125上,
参见图12、13、14。中套筒的顶部安装有副定位控制组件,副定位控制组件由二号制动块21、三号制动块31、二号触发杆22、二号横复位弹簧23、三号横复位弹簧33、二号纵复位弹簧24、二号外框架25构成,
二号外框架25的中部设置有二号隔板,二号隔板将二号外框架25分为上、下两层,二号制动块21安装在二号外框架的下层中,三号制动块31安装在二号外框架的上层中,
二号制动块21为长方块形,二号制动块21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二号滑槽27,二号滑槽27的后侧壁设置有二号导块28,二号导块28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二号制动块21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二号锁销29,
二号横复位弹簧23设置在二号制动块21的后部,二号横复位弹簧23的前端抵靠在二号制动块21后端面上,二号横复位弹簧23的后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25内侧面上,
三号制动块31为长方块形,三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三号滑槽37,三号滑槽37的后侧壁设置有三号导块38,三号导块38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三号制动块31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三号锁销39,
三号横复位弹簧33设置在三号制动块31的后部,三号横复位弹簧33的前端抵靠在三号制动块31后端面上,三号横复位弹簧33的后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25内侧面上,
二号触发杆22由一扁杆构成,二号触发杆22的中部设置有二号容置槽221,
二号容置槽221的顶面222和底面223都是斜面,
二号触发杆22穿置在二号制动块21和三号制动块31的滑槽中,二号触发杆22的上部外露于二号外框架25,
二号触发杆22的顶端设置有顶板,二号纵复位弹簧24设置在二号触发杆22的上部,二号纵复位弹簧24的下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25的顶端面上,二号纵复位弹簧24的上端
抵靠在二号触发杆22的顶板上。
参见图15:
上套筒10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01,
中套筒20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01,
中套筒20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定位孔202,
中套筒20的下部设置有第四定位孔203,
中套筒20的底部设置有第五定位孔204,
下套筒30的上部设置有第六定位孔301,
下套筒30的下部设置有第七定位孔302,
第一定位孔101起锁定上套筒10的作用,
一号制动块11固接在上套筒10内腔的下部。
一号制动块11前端的一号锁销19受横复位弹簧13、纵复位弹簧14和触发杆12的共作用,
按钮9未压下时,在横复位弹簧13的作用下,一号制动块11前端的一号锁销19穿置在第一定位孔101中,
第二定位孔201起锁定作用,当上套筒10相对于中套筒20全部拉出后,如图1、图19所示,一号制动块11前端的一号锁销19同时穿置在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201中,这样上套筒10的下部和中套筒20的上部就被锁定在一起。
第三定位孔202起锁定作用,当需要将上套筒10缩入中套筒20中时,只需压下按钮9,按钮9带动杠杆向上摆动,牵引绳向上拽动一号触发杆12,
一号触发杆12克服一号纵复位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上移,也就是如从图7所示位置变成如图8所示位置,在一号触发杆12上移过程中,一号导块18退出了一号触发杆12中部的一号容置槽121,一号导块18受一号容置槽121外部竖直边缘的挤压,一号导块18后移,使得一号制动块11克服一号横复位弹簧13的弹力作用后移,一号锁销19退出第二定位孔201如图8所示,这时,上套筒10和中套筒20之间锁定关系已经被解除,用手向下压提手8,上套筒10便会逐渐缩入中套筒20中,当上套向刚刚开始下移后,也就是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201刚刚错开后,马上松开按钮9,在按钮9下方的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按钮9带动杠杆向回摆动,牵引绳不再拽动一号触发杆12,一号触发杆12在一号纵复位弹簧14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这时由于一号锁销19抵顶在中套筒20的内壁上,
所以一号导块18不能完全嵌入一号容置槽121中,
上套筒10继续下移,当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三定位孔202完全重合时,一号导块18完全嵌入一号容置槽121中,此时,一号锁销19同时穿置在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三定位孔202中,这样上套筒10和中套筒20又被锁定在一起,
当上套筒10完全从中套筒20中拉出后以及上套筒10完全缩入中套筒20中这两种状态,中套筒20和下套筒30都依靠二号制动块21和三号制动块31实现锁定,请参照图12,此时,复位弹簧24处于释放状态,二号导块28完全嵌入二号容置槽221中,二号锁销29同时穿置在第四定位孔203和第六定位孔301中,这样中套筒20和下套筒30就被锁定在一起,
三号导块38嵌入二号容置槽221中,三号锁销39也没有伸入第五定位孔204中,三号锁销39暂时不起锁定作用。
图16至图20,是两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仅有主定位控制组件。
三节套筒的工作过程的示意图参见图21至图24。

Claims (7)

1.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包括底盘、扶手架、方向控制杆以及左、右车轮,扶手架由横杆和设置在横杆两端的左、右把手组成,左、右车轮分别设置在底盘的左、右两端,左、右车轮内装有轮毂电机,底盘上安装有转向装置,方向控制杆的上端与扶手架连接,方向控制杆的下端与转向装置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方向控制杆至少由两节套筒组成,套筒在使用状态为伸开,在非使用状态为缩回,所述相邻的套筒之间设有伸缩定位控制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套筒有两节,其中最上面一节套筒内装有主定位控制组件,主定位控制组件由一号制动块、一号触发杆、一号横复位弹簧、一号纵复位弹簧、一号外框架构成;
一号外框架的中部设置有一号隔板,一号隔板将一号外框架分为上、下两层,一号制动块安装在一号外框架的下层中;
一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一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一号滑槽,一号滑槽的后侧壁设置有一号导块,一号导块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一号制动块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一号锁销;
所述一号横复位弹簧设置在一号制动块的后部,一号横复位弹簧的前端抵靠在一号制动块后端面上,一号横复位弹簧的后端抵靠在一号外框架内侧面上;
一号触发杆由一扁杆构成,一号触发杆的中部设置有一号容置槽;
一号容置槽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一号触发杆穿置在一号制动块的一号滑槽中,一号触发杆的下部外露于一号外框架;
一号触发杆的顶端设置有穿绳孔,一号触发杆通过该穿绳孔与牵引绳连接;
一号触发杆的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一号纵复位弹簧设置在触发杆的下部,一号纵复位弹簧的上端抵靠在一号外框架的顶端面上,一号纵复位弹簧的下端抵靠在一号触发杆的底板上;
最上面一节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下面套筒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一号锁销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配合完成定位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套筒有三节,分别是上套筒、中套筒、下套筒,所述主定位控制组件安装在上套筒的底部;
所述中套筒的顶部安装有副定位控制组件,副定位控制组件由二号制动块、三号制动块、二号触发杆、二号横复位弹簧、三号横复位弹簧、二号纵复位弹簧、二号外框架构成;
二号外框架的中部设置有二号隔板,二号隔板将二号外框架分为上、下两层,二号制动块安装在二号外框架的下层中,三号制动块安装在二号外框架的上层中;
二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二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二号滑槽,二号滑槽的后侧壁设置有二号导块,二号导块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二号制动块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二号锁销;
所述二号横复位弹簧设置在二号制动块的后部,二号横复位弹簧的前端抵靠在二号制动块后端面上,二号横复位弹簧的后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内侧面上;
三号制动块为长方块形,三号制动块内部开有纵向贯通的三号滑槽,三号滑槽的后侧壁设置有三号导块,三号导块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三号制动块的前端设置有圆柱形的三号锁销;
所述三号横复位弹簧设置在三号制动块的后部,三号横复位弹簧的前端抵靠在三号制动块后端面上,三号横复位弹簧的后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内侧面上;
二号触发杆由一扁杆构成,二号触发杆的中部设置有二号容置槽;
二号容置槽的顶面和底面都是斜面;
二号触发杆同时穿置在二号制动块的二号滑槽以及三号制动块的三号滑槽中,二号触发杆的上部外露于二号外框架;
二号触发杆的顶端设置有顶板,所述二号纵复位弹簧设置在二号触发杆的上部,二号纵复位弹簧的下端抵靠在二号外框架的顶端面上,二号纵复位弹簧的上端抵靠在二号触发杆的顶板上;
上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
中套筒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
中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三定位孔;
中套筒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定位孔;
下套筒的上部设置有第五定位孔;
下套筒的下部设置有第六定位孔。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特征是:底盘的上方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的中部设置有电池盒,所述扶手架的中部设置有提手,提手的顶部安装有按钮,提手的内部安装有杠杆机构,杠杆机构的一端为按钮,另一端连接牵引绳。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各节套筒都是扁圆筒形状。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各节套筒都是向外侧弯曲的弧形。
7.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上套筒与下套筒,或上套筒、中套筒、下套筒都是向外侧弯曲的弧形。
CN201420249209.7U 2014-05-15 2014-05-15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21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49209.7U CN203921071U (zh) 2014-05-15 2014-05-15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49209.7U CN203921071U (zh) 2014-05-15 2014-05-15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21071U true CN203921071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16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4920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21071U (zh) 2014-05-15 2014-05-15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2107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2308A (zh) * 2015-12-15 2017-06-23 陕西承洋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折叠式小型智能平衡车
CN107284578A (zh) * 2017-06-16 2017-10-24 长安大学 一种基于四轮驱动的智能电动平衡车
CN108337886A (zh) * 2016-10-13 2018-07-27 深圳易马达科技有限公司 车头伸缩装置及滑板车
CN111202331A (zh) * 2018-08-07 2020-05-29 邢国兵 一种行李箱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2308A (zh) * 2015-12-15 2017-06-23 陕西承洋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折叠式小型智能平衡车
CN108337886A (zh) * 2016-10-13 2018-07-27 深圳易马达科技有限公司 车头伸缩装置及滑板车
CN107284578A (zh) * 2017-06-16 2017-10-24 长安大学 一种基于四轮驱动的智能电动平衡车
CN111202331A (zh) * 2018-08-07 2020-05-29 邢国兵 一种行李箱
CN111202331B (zh) * 2018-08-07 2020-12-08 邢国兵 一种行李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21071U (zh) 便携式自平衡电动车
CN105000107B (zh) 自平衡及滑板两用三轮电动车
CN203129938U (zh) 抽拉折叠登车梯
CN204726590U (zh) 一种可自动折叠的电动代步车
CN104875828A (zh) 纤体箱包电动车
CN207800694U (zh) 电池安装结构和车辆
CN104173148A (zh) 轮椅电动驱动头及其使用方法
CN202641910U (zh) 爬阶梯机
CN206062409U (zh) 一种行李箱
CN207707430U (zh) 一种拉杆可自动升起的行李箱
CN203714089U (zh) 纤体箱包电动车
CN203793527U (zh) 便携三轮折叠电动车
CN103963870A (zh) 机器人底盘的驱动装置
CN204072540U (zh) 轮椅电动驱动头
CN202728430U (zh) 一种电动车、助动车用便携式可折叠的遮阳挡雨伞
CN204591104U (zh) 一种电力维修梯
CN204323613U (zh) 便携式电动车
CN204161569U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CN104691426B (zh) 一种地板式车辆爬坡梯
CN204527017U (zh) 一种地板式车辆爬坡梯
CN203996606U (zh)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及其防撞凸起
CN203386831U (zh) 一种电动车蓄电池壳
CN209291879U (zh) 一种换电系统
CN208318528U (zh) 一种可骑行的行李箱
CN205837085U (zh) 一种可折叠箱式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