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76686U - 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76686U CN203876686U CN201420155929.7U CN201420155929U CN203876686U CN 203876686 U CN203876686 U CN 203876686U CN 201420155929 U CN201420155929 U CN 201420155929U CN 203876686 U CN203876686 U CN 2038766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dth direction
- vehicle width
- vehicle
- hose
- electric he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在汽车车室内所设置的电热水器中,即使在汽车由于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发生较大变形时,也可以避免在变形的车体内壁和软管接头的前端之间橡胶软管受损。所述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具备:电热水器本体部,其配置于车体地板上方;软管接头(21、22),其设置于与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汽车宽度内壁相对的侧面,与橡胶软管(72、71)相连接;以及软管接头保护器(8),其安装于软管接头(21、22)的上方区域,并且,软管接头保护器(8)具有,比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覆盖从软管接头(21、22)的基端至前端区域的遮阳板部(82、8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汽车的车室内所设置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室内、前座的略下方位置设置有电热水器的汽车广为人知。电热水器,例如,在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设有一对软管接头,在一侧软管接头上安装有从车室外向电热水器供给发动机冷却水的软管构件,在另一侧软管接头上安装有从电热水器向车室外排放发动机冷却水的软管构件。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记载有在前座的略下方位置设有电热水器的汽车,但并没有对软管接头的具体记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第4637666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果车体内壁因汽车的侧面碰撞而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较大地变形,则软管构件被夹持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的前端之间,有时软管构件会受损。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且改良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所述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在汽车的车室内所设置的电热水器中,即使在车体内壁因汽车的侧面碰撞而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较大地变形时,也可以避免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的前端之间软管构件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具备:电热水器本体部,其配置于车体地板的上方;连接部,其被设置成从形成该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突出,且与软管构件相连接;以及保护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区域而保护该连接部,并且,所述保护构件具有,比所述连接部的前端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并从上方覆盖从所述连接部的基端至前端的区域的遮阳板部。
优选地,所述遮阳板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前端至少比所述软管构件的壁厚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优选地,所述遮阳板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前端至少比所述软管构件的外径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被设置一对,所述保护构件,和分别与所述一对连接部相对应的一对遮阳板部、以及连结所述一对遮阳板部的连结部形成为一体,所述连结部,具有将所述保护构件安装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安装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还具备将所述保护构件安装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托架,所述托架具有从形成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托架法兰部,
所述保护构件,由于所述安装部被固定于所述托架法兰部上,因此通过所述托架而被安装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
优选地,所述保护构件,还具有从该保护构件的两端向下方弯曲而覆盖所述连接部的防护部,所述防护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弯曲成越往上方越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还具备:横梁,其沿着所述地板的汽车宽度方向设置;以及车载设备,其在汽车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内侧,
所述横梁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在所述车载设备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之间的位置上具有薄弱部。
实用新型效果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软管接头的前端和软管接头保护器的遮阳板部前端之间可以确保间隙。据此,即使车体内壁因汽车的侧面碰撞而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也可以避免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的前端之间软管构件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在前座左侧座椅的下方安装有电热水器的汽车的概要的斜视图;
图2是从前方斜上方观察安装有图1所示的电热水器的汽车主要部分的斜视图;
图3是显示图1所示的电热水器的安装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热水器的安装结构的正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电热水器的安装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显示图3所示的软管接头保护器的斜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软管接头保护器的正面图;
图8是图6所示的软管接头保护器的平面图;
图9是图6所示的软管接头保护器的右侧面图;
图10是显示车体内壁因汽车的侧面碰撞而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1是显示车体内壁因汽车的侧面碰撞而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且地板发生折弯变形的状态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 汽车
11 地板
12 侧梁
13 第一座椅横梁
13A 角部
13B 角部
131 上板部
132 前板部
134 薄弱部
1341 孔
1342 孔
14 第二座椅横梁
141 第1构件
142 第2构件
15 辅助梁
16 蓄电池托架
2 电热水器
20 电热水器本体部
21、22 软管接头(连接部)
3 座椅
31 前脚
4 车体侧托架
5 加热器内侧托架
6 加热器外侧托架
61 加热器安装部
62 托架安装部
63 托架法兰部
71 入口侧的橡胶软管(软管构件)
72 出口侧的橡胶软管(软管构件)
8 软管接头保护器(保护构件)
81 托架安装部(安装部)
82、83 遮阳板部
821、831 检查口
84、85 防护部
86 法兰部
9 蓄电池组(车载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不会不当地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全部结构不一定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法而必需的。
图1是显示在前座左侧的座椅下方安装有电热水器的汽车的概要的斜视图,图2是从前方斜上方观察安装有图1所示的电热水器的汽车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3是显示本实施方式即电热水器的安装结构的斜视图。另外,图4是显示图3所示的电热水器的安装结构的正面图,图5是显示图3所示的电热水器的安装结构的截面图。此外,在图1中,仅显示车室内前座左侧的座椅,省略前座右侧的座椅以及后部座椅。另外,在图3~图5中,用虚拟线(双点划线)显示车体侧托架。
如图1所示,在采用混合动力汽车(HV)系统或电动汽车(EV)系统的汽车1中,有些在车室内设置有电热水器2。电热水器2,通过电加热器(未图示)对发动机的冷却水即冷却液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前座左侧的座椅3的略下方位置。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1,在汽车宽度方向的大体中央安装有将蓄电池单元91设为一块的蓄电池组9(驱动用蓄电池),在其侧方区域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安装有电热水器2。据此,在高度位置上,蓄电池组9与电热水器2重叠。另外,汽车1具备:地板11、侧梁12、第一座椅横梁13以及第二座椅横梁14。
如图1所示,地板11构成界定在车体内部所设置的车室的地板面,在其上方区域设置左右两排座椅3。另外,在地板11的汽车宽度方向中央,设有又被称为地板通道的中央梁113。中央梁113,向车室内膨出,并且通过向前后方向延伸,将地板11划分为汽车宽度方向右侧和左侧,隔开设置于汽车宽度方向右侧的座椅(未图示)和设置于左侧的座椅3。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地板11,为了确保在中央梁113下方区域的地板面下方安装蓄电池组9的空间,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形成为阶梯状,以使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114比外侧的区域115高。据此,在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114和外侧的区域115之间设置边界L1、L2,内侧区域114的地板面高度比边界L1高,外侧的区域115的地板面高度比边界L2低。
侧梁12构成车体的侧架,其沿着上述地板11的侧缘而设置。据此,在设置于地板11的高地板的区域114的低地板的区域侧的边缘部(边界L1)与侧梁12之间形成凹部。
第一座椅横梁13是将因侧面碰撞而产生的负荷从侧梁12传递至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强度构件,在支撑前座的座椅3的前脚31(参照图1)的位置上,安装在侧梁12与在地板11中设置的中央梁113之间。据此,如图1所示,第一座椅横梁13通过上部支撑汽车的座椅3。
如图2所示,第一座椅横梁13是下面开口的截面矩形的槽型构件,具有上板部131、前板部132以及后板部(未图示)。上板部131是用于在上面安装支撑座椅3的前脚31的部分,在汽车宽度方向上水平地形成。前板部132,从上板部131的前缘向下方延伸,在上板部131的前缘形成构成棱线的角部13A。另外,前板部132的下缘沿着地板11的形状而形成,在地板11的低地板区域115(在边界L2外侧)中变深,在高地板区域114(在边界L1内侧)中变浅。此外,在前板部132的下缘,设有向车体前侧延伸的边缘1321,与地板11相接合。后板部与前板部132同样,从上板部131的后缘向下方延伸,在上板部131的后缘形成构成棱线的角部13B。另外,后板部的下缘(未图示)与前板部132的下缘同样,沿着地板11的形状而形成,在地板11的低地板区域115(在边界L2外侧)中变深,在高地板区域114(在边界L1内侧)中变浅。此外,在后板部的下缘,设有向车体后侧延伸的边缘(未图示),与地板11相接合。
第二座椅横梁14与第一座椅横梁13同样,是将因侧面碰撞而产生的负荷从侧梁12传递至地板11以及在地板11中所设置的中央梁113的强度构件,在支撑前座的座椅3的后脚(未图示)的位置上,安装于侧梁12与在地板11中所设置的中央梁113之间。据此,第二座椅横梁14通过上部支撑汽车的座椅3。
第二座椅横梁14与第一座椅横梁13相比,具有较小的刚性,通过连接第1构件141和第2构件142而构成。第二座椅横梁14,其第1构件141的一端与侧梁12连接,第2构件142的一端与形成在地板11上的中央梁113相连接。
构成第二座椅横梁14的第1构件141是高度比第一座椅横梁13低的构件,但是与第一座椅横梁13相同,是下面开口的截面矩形的槽型构件,其安装在地板11的低地板区域115(在边界L2外侧)上。构成第二座椅横梁14的第2构件142与第1构件141相同,是下面开口的截面矩形的槽型构件,在地板11的低地板区域115(在边界L1外侧)中,形成为朝向第1构件141弯曲。并且,第2构件142,安装在从地板11的高地板区域114(在边界L1内侧)至低地板区域115(在边界L2外侧)的中央之间。
另外,如图2所示,在地板11的低地板区域115(在L2外侧)的地板面下方内侧的位置上,设有辅助梁15。辅助梁15是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强度构件,隔着地板11安装在第一座椅横梁13与第二座椅横梁14之间。
另外,辅助梁15是在中央梁113的下方区域的地板11的地板面下方安装蓄电池组9的安装构件,其中安装有设置于蓄电池组9的蓄电池托架16。
另外,横跨第一座椅横梁13与第二座椅横梁14安装有上述座椅3。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蓄电池组9侧方区域的前座左侧的座椅3的略下方,安装有电热水器2。如图2所示,电热水器2,安装在地板11的低地板区域(在边界L2外侧),收纳于地板11和座椅3之间。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座椅横梁13上,在位于蓄电池组9与电热水器2之间的汽车宽度方向位置,设有第一座椅横梁13由于超过预先设定的负荷而折弯的薄弱部134。
具体地说,在地板11的高地板区域114的低地板区域侧的边缘部(边界L1)的汽车宽度方向位置上,设有薄弱部134。薄弱部134,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对孔1341、1342。如图2所示,一对孔1341、1342设置于与地板11的高地板区域114的低地板区域侧的边缘部(边界L1)平行的位置上。一侧孔1341为矩形,其贯穿形成于上板部131前缘的角部13A,另一侧孔1342是比一侧孔1341大的矩形的孔,其贯穿靠近形成于上板部131的后缘的角部13B的位置。
在这里,在第一座椅横梁13上设置薄弱部134,而在第二座椅横梁14上没有设置薄弱部,那是因为第一座椅横梁13的刚性比第二座椅横梁14的刚性大,而且还因为在侧面碰撞所产生的负荷超过预先设定的负荷时如果第一座椅横梁13折弯则电热水器2的侵入方向会脱离蓄电池组9。
另外,之所以将一对孔1341、1342设置在与地板11的高地板区域114的低地板区域侧的边缘部(边界L1)平行的位置上,是为了使高地板区域114的低地板区域侧的边缘部(边界L1)在边界折弯,在可以容许折弯线的形状与位置的变化时,也可以仅由一侧孔(例如,一侧的孔1341)形成薄弱部134。
另外,通过在上板部131的前缘侧(角部13A)与后缘侧(靠近角部13B的位置)设置孔1341、1342,可以使第一座椅横梁13的折弯位置(折弯线)稳定。
另外,一侧孔1341贯穿形成于上板部131的前缘的角部13A,是由于通过破坏棱线第一座椅横梁13更有效且准确地折弯。另一方面,之所以没有使另一侧孔1342贯穿形成于上板部131的后缘的角部13B,是为了使输入输出电信号的线束沿着角部13B的内侧而通过,据此,可以避免线束与孔发生摩擦。因此,在不需要使线束通过时,另一侧孔1342也可以贯穿形成于后缘的角部13B。
另外,之所以将另一侧孔1342形成为比一侧孔1341大,是因为另一侧孔1342不贯穿形成于后缘的角部13B,通过形成为较大的孔,即使在不贯穿角部13B时也可以进行折弯。
如图3~图5所示,电热水器2具备:电热水器本体部20、在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形成前后一对的软管接头(连接部)21、22(参照图5)。并且,一侧软管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软管接头)22为供给冷却液的供给口,另一侧软管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软管接头)21为排放冷却液的排放口。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电热水器2,利用车体侧托架4、加热器内侧托架5以及加热器外侧托架6而安装于地板11之上方。地板11,构成界定车室的地板面(车体),在本实施方式的地板11上,在电热水器2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设有贯穿口111。贯穿口111是用于使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与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通过的开口,本实施方式的贯穿口111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长椭圆形状。并且,在贯穿口111上,为了保护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与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而安装有橡胶垫圈112。
此外,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通过橡胶垫圈112(贯穿口111),从车室外配置在车室内,安装在构成电热水器2供给口的软管接头22(参照图5)上。另外,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通过橡胶垫圈112,从车室外配置在车室内,安装在构成电热水器2的排放口的软管接头21(参照图6)上。据此,冷却液从车室外通过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供给至电热水器2,从电热水器2通过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而向车室外排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车体侧托架4,用于将电热水器2安装在地板11上方的隔离位置,通过折弯金属板状体而形成。具体地说,形成为汽车宽度方向中央区域41比内侧的边缘部42与外侧的边缘部43还低的托盘状。此外,在汽车宽度方向中央区域41与内侧的边缘部42中,设有脚411、421。脚411、421用于将车体侧托架4接合于地板11,分别通过使其向下方膨出而设置。据此,车体侧托架4被脚411、421支撑,而与地板11隔离。
另外,在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42,脚421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区域与后侧的区域构成安装部。
另一方面,在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43上,设有汽车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凹部(未图示)。凹部,在因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用于接收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与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其设置于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与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的侧方区域的区域,即,设置于地板11的贯穿口111的侧方区域的区域。凹部形成为与橡胶垫圈112的外形大致相同或者比其大,在车体前后方向中央区域形成平面视图为半椭圆形。据此,凹部在车体侧托架4外侧的边缘部43上,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占据较大的区域,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占据较大的区域。并且,在凹部所接收的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以及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与凹部之间,可以插入后述的法兰621。
另外,在车体侧托架4外侧的边缘部43上,凹部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区域与后侧的区域构成安装部。
如图4所示,加热器内侧托架5与加热器外侧托架6一同用于将电热水器2安装在车体侧托架4上,安装在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与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42之间。在加热器内侧托架5上,设置有加热器安装部51和托架安装部52、53。
加热器安装部51是向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进行安装的部分,其通过螺丝紧固于在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所设置的平坦面(未图示)上。
托架安装部52、53是向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42进行安装的部分,其设置于加热器安装部51前侧的位置与后侧的位置。托架安装部52、53分别设置成与加热器安装部51成直角,在各托架安装部52、53上,设有插入螺丝521的孔(未图示)。据此,插入设置于托架安装部52、53上的孔的螺丝521被紧固于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42,加热器内侧托架5被安装在车体侧托架4上。
如图5所示,加热器外侧托架6与加热器内侧托架5一同用于将电热水器2安装在车体侧托架4上,其安装在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与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43之间。在加热器外侧托架6上,设有加热器安装部61、托架安装部62以及托架法兰部63。
加热器安装部61是向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进行安装的部分,其通过螺丝紧固于在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所设置的平坦面(未图示)上。
托架安装部62是向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43进行安装的部分,其被设置成与加热器安装部61成直角。在加热器安装部61的车体前后方向中央,设有法兰621。法兰621,用于覆盖形成于与车体侧托架4的橡胶软管71、72相对的边缘部(末端边缘)的边缘(角),通过使边缘部超出车体侧托架4的板厚向下方折弯而形成。因此,如上所述,在与车体侧托架4的橡胶软管71、72相对的边缘部为设置于车体侧托架4上的凹部时,沿着凹部形成。据此,如图3所示,在加热器外侧托架6的托架安装部62上也设置凹部622。设置于加热器外侧托架6的托架安装部62上的凹部622,呈比设置于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43上的凹部小一圈的相似形,但在凹部622中,可以接收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和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
另外,在设置于托架安装部62的凹部622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位置与后侧的位置上,设有插入螺丝的孔(未图示)。据此,插入设于托架安装部62上的孔的螺丝6231、6241(参照图4)被紧固在车体侧托架4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43上,加热器外侧托架6被安装在车体侧托架4上。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托架安装部62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设有一对支架64、65。支架64、65用于确保电热水器2与构成车体内壁的侧梁12(参照图2)之间的间隔,其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水平延伸,在比与车体侧托架4重叠的位置还位于前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凸棱641、651。凸棱641、651用于提高刚性,其形成为车体前后方向截面的中央向上方凸起。另外,在支架64、65的前端形成有受压部642、652。受压部642、652为从侧梁12承受负荷的部分,其被设置成与支架64、65成直角,与侧梁12相对的面成为受压面,从变形的侧梁12承受负荷压力。据此,支架64、65,在从侧梁12传递来的负荷达不到预先设定的负荷时,在与侧梁12之间确保間隔,另一方面,在从侧梁12传递来的负荷超过预先设定的负荷时,在与车体侧托架4重叠的位置和在比其更尖端侧形成的凸棱641、651之间折弯。
如图5所示,托架法兰部63用于安装软管接头保护器(保护构件)8,设置于加热器安装部61的上缘。托架法兰部63设置于汽车宽度方向外侧且车体前后方向中央区域。托架法兰部63朝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逐渐降低地倾斜,上面与车辆上下方向交叉。另外,托架法兰部63,形成为从形成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图6~图9是显示软管接头保护器的示意图。此外,在图6~图9中,用虚拟线(双点划线)表示软管接头以及橡胶软管。
如图3~图5所示,软管接头保护器8,用于保护设置于电热水器2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上的软管接头21、22(参照图6)以及安装在软管接头21、22上的橡胶软管72、71,其被固定在设置于加热器外侧托架6上的托架法兰部63。据此,软管接头保护器8通过加热器外侧托架6而安装在电热水器本体部20上。
如图6~图9所示,在软管接头保护器8上设有托架安装部81、遮阳板部82、83、托架安装部(连结部)81、防护部84、85以及法兰部86。
如图5所示,托架安装部81是向设置于加热器外侧托架6的托架法兰部63进行安装的部分,沿着托架法兰部63的上面设置。另外,托架安装部(连结部)81连结着遮阳板部82与遮阳板部83。据此,软管接头保护器8,朝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逐渐降低地倾斜而安装。另外,如图6所示,在托架安装部81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位置与后侧的位置上,设有插入螺丝8111、8112(参照图3)的孔811、812。据此,如图3~图5所示,插入设置于托架安装部81的孔811、812的螺丝8111、8112被紧固于加热器外侧托架6的托架法兰部63上,软管接头保护器8被安装在加热器外侧托架6上。
如图6~图9所示,遮阳板部82、83是构成软管接头保护器8的主要部分的部分,保护设置于电热水器2上的软管接头21、22以及安装在软管接头21、22上的橡胶软管72、71。遮阳板部82、83分别设置于托架安装部81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与后侧,各遮阳板部82、83分别保护出口侧的橡胶软管72以及入口侧的橡胶软管71。
遮阳板部82、83设置于软管接头21、22的上方区域,比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覆盖从软管接头21、22的基端至前端的区域。据此,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间隙。
在这里,遮阳板部82、83,可以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壁厚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这样一来,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壁厚大的间隙。
另外,遮阳板部82、83,可以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至少比橡胶软管71、72的外径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这样一来,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大的间隙。
另外,遮阳板部82、83,可以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至少比橡胶软管71、72的最小弯曲半径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此外,橡胶软管71、72的最小弯曲半径是指橡胶软管71、72不发生弯折而冷却液顺畅地流动的极限的弯曲半径,其根据橡胶软管71、72的材质与外径、设置环境等决定。这样一来,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最小弯曲半径大的间隙。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遮阳板部82、83上分别设有检查口821、831。检查口821、831,用于确认在软管接头21、22上安装有橡胶软管72、71,设置成平面视图为矩形。
如图6以及图9所示,防护部84、85设置于遮阳板部82、83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与后侧。即,防护部84、85从软管接头保护器的两端向下方弯曲而形成。防护部84、85,弯曲地形成为使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越往上方越向外侧突出。据此,在因车辆的侧面碰撞而使地板11在第一座椅横梁13的薄弱部134向上方折弯而变形时,即使与侧梁(车体)12产生干涉,也不会妨碍向电热水器2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斜上方倾斜的动作。
另外,设置于遮阳板部82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防护部84,通过覆盖软管接头21的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区域,保护软管接头21以及安装在软管接头21上的橡胶软管72。据此,即使由于汽车1发生侧面碰撞而使车体部件侵入到车体前后方向前侧的区域,也可以保护软管接头21以及安装在软管接头21上的橡胶软管72。同样,设置于遮阳板部83的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防护部85,通过覆盖软管接头22的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区域,保护软管接头22以及安装在软管接头22上的橡胶软管71。据此,即使由于汽车1发生侧面碰撞而使车体部件侵入到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区域,也可以保护软管接头22以及安装在软管接头22上的橡胶软管71。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法兰部86是构成与电热水器2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相对一面的部分,其即使由于汽车1发生侧面碰撞而使侧梁12向软管接头保护器8施加较大的负荷,软管接头保护器8也在法兰部86(面)与电热水器2接触,软管接头保护器8贯穿电热水器2,不会引起损坏。
图10是显示由于汽车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的状态的模式图,图11是显示由于汽车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且地板发生折弯变形的状态的模式图。在图11中,用虚拟线(双点划线)表示由于车体内壁与地板的变形遮阳板部前端描画出的轨迹。
在这里,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据此,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大的间隙。因此,如图10所示,即使由于汽车1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侧梁12)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也可以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车体内壁之间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大的间隙。据此,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车体内壁之间不会夹持橡胶软管72、71。因此,即使由于汽车1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也可以避免橡胶软管72、71的被切断与损伤。另外,由于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车体内壁之间可以确保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大的间隙,因此橡胶软管72、71不会完全压坏。
另外,如图11所示,即使由于汽车1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且地板11在折弯线L周围向上方折弯变形,也可以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车体内壁之间确保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大的间隙。据此,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车体内壁之间不会夹持橡胶软管72、71。因此,即使由于汽车1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且地板11在折弯线L周围向上方折弯变形,也可以避免橡胶软管72、71的损伤。另外,由于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车体内壁之间可以确保比橡胶软管72、71的外径大的间隙,因此橡胶软管72、71在径向方向上不会完全压坏。
此外,如上所述,如果遮阳板部82、83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壁厚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则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壁厚大的间隙。据此,即使由于汽车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之间也可以确保比橡胶软管72、71的壁厚还大的间隙,因此可以确切地避免橡胶软管72、71发生损伤。
另外,如上所述,如果遮阳板部82、83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至少比橡胶软管71、72的最小弯曲半径还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则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至少比橡胶软管72、71的最小弯曲半径还大的间隙。据此,即使由于汽车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之间也可以确保比橡胶软管72、71的最小弯曲半径还大的间隙,因此可以维持橡胶软管72、71的形状。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即电热水器2,在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与软管接头保护器8的遮阳板部82、83的前端之间可以确保间隙。据此,即使由于汽车1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侧梁12)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之间,橡胶软管72、71也会弹性变形,可以避免橡胶软管72、71的损伤。
另外,即使由于汽车1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并且地板11在折弯线L周围向上方折弯变形,也可以避免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21、22的前端之间橡胶软管72、71受损。
另外,上述的电热水器2,由于在软管接头保护器8的遮阳板部82、83上具有检查口821、831,因此即使不取下软管接头保护器8,也可以确认在软管接头21、22上安装有橡胶软管72、71。
另外,加热器外侧托架6,包括形成有与车辆上下方向交叉的面的托架法兰部63,软管接头保护器8,其托架安装部81固定在托架法兰部63上。据此,通过加热器外侧托架6而安装在电热水器本体部20上。其结果,可以提高相对于电热水器本体部20的软管接头保护器8的安装强度。
另外,第一座椅横梁13,在汽车宽度方向上蓄电池组9与电热水器2之间的汽车宽度方向位置上设有薄弱部134,软管接头保护器8具有覆盖软管接头21、22的防护部84、85以使其与车体前后方向交叉。此外,防护部84、85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越往上方越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地弯曲。据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在第一座椅横梁13的薄弱部134上地板11向上方折弯变形,电热水器2呈朝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斜上方倾斜的态势,因此可以抑制电热水器2与蓄电池组9之间的干扰。另外,此时,即使车体(侧梁12)与防护部84、85发生干扰,由于防护部84、85的汽车宽度方向端面越往上方越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地弯曲,因此不会阻碍向电热水器2的汽车宽度方向内侧斜上方倾斜的动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即使由于汽车的侧面碰撞而使车体内壁向汽车宽度方向内侧变形,也可以避免在变形的车体内壁与软管接头的前端之间软管构件被切断或损伤,因此设置于汽车车室内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较为理想。
Claims (7)
1.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热水器本体部,其配置于车体地板的上方;
连接部,其被设置成从形成该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突出,且与软管构件相连接;以及
保护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区域,而保护该连接部,并且,
所述保护构件具有,比所述连接部的前端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并从上方覆盖从所述连接部的基端至前端的区域的遮阳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前端至少比所述软管构件的壁厚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前端至少比所述软管构件的外径更大地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被设置一对,
所述保护构件,和分别与所述一对连接部相对应的一对遮阳板部、以及连结所述一对遮阳板部的连结部形成为一体,
所述连结部,具有将所述保护构件安装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保护构件安装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托架,
所述托架,具有从形成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更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托架法兰部,
所述保护构件,由于所述安装部被固定于所述托架法兰部上,因此通过所述托架而被安装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还具有从该保护构件的两端向下方弯曲而覆盖所述连接部的防护部,
所述防护部的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弯曲成越往上方越向汽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横梁,其沿着所述地板的汽车宽度方向设置;以及车载设备,其在汽车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的内侧,
所述横梁,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在所述车载设备与所述电热水器本体部之间的位置上具有薄弱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06276A JP2014226970A (ja) | 2013-05-20 | 2013-05-20 | 電気温水ヒーターの保護構造 |
JP2013-106276 | 2013-05-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76686U true CN203876686U (zh) | 2014-10-15 |
Family
ID=51677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55929.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6686U (zh) | 2013-05-20 | 2014-04-02 | 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226970A (zh) |
CN (1) | CN203876686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30979B2 (ja) * | 2019-05-16 | 2021-02-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冷却構造 |
EP4502289A1 (en) | 2022-03-31 | 2025-02-05 | Kubota Corporation | Work machine |
-
2013
- 2013-05-20 JP JP2013106276A patent/JP2014226970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4-02 CN CN201420155929.7U patent/CN2038766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226970A (ja) | 2014-1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87157B2 (en) | Vehicle seat | |
US9205872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409495B2 (en) | Vehicle apparatus attaching structure | |
JP5609972B2 (ja) | 自動車のダッシュパネル構造 | |
US9876215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 |
US9485881B2 (en) | Inverter cover | |
JP5673829B2 (ja) | 車両の遮音構造 | |
EP3045335B1 (en) | Service hole cover and vehicle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 |
JP7151231B2 (ja) | 車両用電源固定構造 | |
JP6752259B2 (ja) | 車両 | |
US9422004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 |
CN203391606U (zh) | 电池组的排气结构 | |
CN203876686U (zh) | 一种电热水器的保护结构 | |
CN208210459U (zh) | 一种车载控制装置的安装结构 | |
CN111492502A (zh) | 电池端子的防水结构 | |
JP2006224877A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JP6753156B2 (ja) | 電池パックの保護構造 | |
CN204095921U (zh) | 一种电气设备的安装结构 | |
JP2020050171A (ja) | 車両用ドアの防水構造 | |
JP6680131B2 (ja) | 車体構造 | |
JP5786580B2 (ja) | 自動車のハーネス保護構造 | |
US20170066483A1 (en) | Protective plate for underside of vehicles | |
JP7354734B2 (ja) | ブラケット | |
JP6413136B2 (ja) | 車両のケーブル配置構造 | |
JP2014151702A (ja) | 車両フロア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port, 33 No. 8 Chicago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