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39209U - 穿芯式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穿芯式电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39209U CN203839209U CN201420241614.4U CN201420241614U CN203839209U CN 203839209 U CN203839209 U CN 203839209U CN 201420241614 U CN201420241614 U CN 201420241614U CN 203839209 U CN203839209 U CN 2038392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core
- extraction electrode
- installing hole
- ceramic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芯式电容器,包括陶瓷基片、穿芯引出电极和屏蔽外壳,陶瓷基片具有两个安装孔,且陶瓷基片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共具有三个金属层电极;穿芯引出电极有第一、二穿芯引出电极;两个穿芯引出电极分别设置在陶瓷基片上表面的第一金属层电极和第二金属层电极上;陶瓷基片设置在金属屏蔽外壳内,且所述金属屏蔽外壳的内壁面与陶瓷基片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外周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外周之间均为绝缘填充体;第一安装孔的上部周壁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体,第二安装孔的上部周壁与第二穿芯引出电极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体。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又能够集成两个电容器在一起、且电容量增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具体涉及一种穿芯式电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处理设备或通讯设备的数字化,并且随着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由这些设备处理的数字信号也逐渐朝着高频化发展,而这些设备中产生的噪声也有向高频带域倾向,因此,为了消除高频噪声,需要在这些设备中采用可防止电磁波干扰或抑制电压噪声的电子部件,其中穿芯式电容器就是作为抑制电磁干扰的主要器件。
现有的EMI抑制装置只有一个F型插座,用穿芯式电容器的安装孔与F型插座的凸台以及同轴线导体相配装,但是随着电子应用设备的小型化,对抑制电磁干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抑制电磁干扰的作用,所述EMI抑制装置会含有两个F型插座。若是采用原有的穿芯式电容器相配装,则用来与两个F型插座相配装的穿芯式电容器的安装空间有限,无法安装两个电容器,当然,也可以通过减小穿芯式电容器的尺寸,但是减小尺寸后的电容量也随之变小,就会使得电容器消除高频噪声的效果差,因此,急需研发一种不仅体积小、电容量大,而且又能与两个F插座相配装的穿芯式电容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体积小,节约材料和成本,又能够集成两个电容器在一起且比两个分立电容器的电容量增大的穿芯式电容器,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穿芯式电容器,包括陶瓷基片、穿芯引出电极和屏蔽外壳,其创新点在于:
a、所述陶瓷基片具有分开布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陶瓷基片的下表面具有同时包围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第三金属层电极,上表面具有包围第一安装孔的第一金属层电极和包围第二安装孔的第二金属层电极;
b、所述穿芯引出电极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穿芯引出电极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
c、所述第一穿芯引出电极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分别设置在陶瓷基片上表面的第一金属层电极和第二金属层电极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的孔口上方和第二安装孔的孔口上方;
d、所述第一穿芯引出电极具有孔径比第一安装孔略小的第一引出电极孔,所述第二穿芯引出电极具有孔径比第二安装孔略小的第二引出电极孔;
e、所述陶瓷基片设置在金属屏蔽外壳内,且所述金属屏蔽外壳的内壁面与陶瓷基片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外周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外周之间均为绝缘填充体;
f、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上部周壁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的位于第一引出电极孔孔口处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体,第二安装孔的上部周壁与第二穿芯引出电极的位于第二引出电极孔孔口处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第二金属层电极和第三金属层电极均为金属镍层电极、金属银层电极或金属铜层电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的厚度为500埃~18微米,第二金属层电极的厚度为500埃~8微米,第三金属层电极的厚度为500埃~18微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和绝缘填充体均为环氧树脂胶、黑胶、工程塑料或陶瓷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和绝缘填充体均为工程塑料中的PET塑料、PBT塑料、ABS塑料或OPP塑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均为环氧树脂胶或黑胶,所述绝缘填充体是工程塑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厚度为0.1 mm~3mm,第二绝缘体的厚度为0.1 mm~3mm,所述绝缘填充体的厚度为1 mm~3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陶瓷基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外轮廓呈腰圆形,或者呈长方形,或者呈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将两个单独的穿芯电容器集成在一起,所述陶瓷基片下表面包围两个安装孔的第三金属层电极作为电容器的一个共用电极,而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和第二金属层电极分别作为电容器的第一穿芯引出电极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这样不仅体积小,节约材料和成本,由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和第二金属层电极的面积比已有技术中单个分立的金属层电极面积要大,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能够集成两个电容器在一起,所形成比两个分立电容器的电容量增大的穿芯电容器。使用时,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分别与相应的F型插座和同轴线导体相配装并固定连接,因此,克服了带有两个F型插座的EMI抑制装置与两个分立穿芯式电容器无法配装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陶瓷基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后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其中,6-1是同轴线导体,6-2是电缆绝缘套,6-3是屏蔽腔电极、6-4是屏蔽腔绝缘垫、6-5是穿芯式电容器、6-6是屏蔽螺母、6-7是屏蔽腔电路、6-8是屏蔽腔、6-9是屏蔽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3、4、5、6所示,一种穿芯式电容器,包括陶瓷基片1、穿芯引出电极和屏蔽外壳4,
a、所述陶瓷基片1具有分开布置的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且陶瓷基片1的下表面具有同时包围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的第三金属层电极5-3,上表面具有包围第一安装孔1-1的第一金属层电极5-1和包围第二安装孔1-2的第二金属层电极5-2;
b、所述穿芯引出电极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
c、所述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分别设置在陶瓷基片1上表面的第一金属层电极5-1和第二金属层电极5-2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的孔口上方和第二安装孔1-2的孔口上方;
d、所述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具有孔径比第一安装孔1-1略小的第一引出电极孔3-1-1,所述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具有孔径比第二安装孔1-2略小的第二引出电极孔3-2-1;
e、所述陶瓷基片1设置在金属屏蔽外壳4内,且所述金属屏蔽外壳4的内壁面与陶瓷基片1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外周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外周之间均为绝缘填充体2-3;
f、所述第一安装孔1-1的上部周壁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的位于第一引出电极孔3-1-1孔口处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体2-1,第二安装孔1-2的上部周壁与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的位于第二引出电极孔3-2-1孔口处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体2-2。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5-1、第二金属层电极5-2和第三金属层电极5-3均为金属镍层电极、金属银层电极或金属铜层电极。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5-1、第二金属层电极5-2和第三金属层电极5-3是电镀在陶瓷基片1上,或是丝网印刷在陶瓷基片1上,或是利用真空气相沉积法沉积在陶瓷基片1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5-1的厚度为500埃~18微米,第二金属层电极5-2的厚度为500埃~8微米,第三金属层电极5-3的厚度为500埃~18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绝缘体2-1、第二绝缘体2-2和绝缘填充体2-3均为环氧树脂胶、黑胶、工程塑料或陶瓷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绝缘体2-1、第二绝缘体2-2和绝缘填充体2-3均为工程塑料中的PET塑料、PBT塑料、ABS塑料或OPP塑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均为环氧树脂胶或黑胶,所述绝缘填充体2-3是工程塑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厚度为0.1 mm~3mm,第二绝缘体2-2的厚度为0.1 mm~3mm,所述绝缘填充体2-3的厚度为1 mm~3mm。
本实用新型所述陶瓷基片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外轮廓呈腰圆形,或者呈长方形,或者呈椭圆形。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将两个单独的穿芯电容器集成在一起,所述陶瓷基片1下表面包围两个安装孔的第三金属层电极5-3作为电容器的一个共用电极,而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5-1和第二金属层电极5-2分别作为电容器的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这样不仅体积小,节约材料和成本。
由于本实用新型陶瓷基片1上可电镀的金属层电极的有效面积,比已有技术中单个分立电容器的陶瓷基片的金属层的有效面积大,而金属层电极的面积大,则电容器的容量也大,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能够集成两个电容器在一起,所形成比两个分立电容器的电容量增大的穿芯电容器,且电容器的容量可增加一倍。
如图6所示,使用时,所述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分别与相应的F型插座和同轴线导体相配装并固定连接,既保证了电容器的体积小,又增大了电容器的容量,因此,不仅克服了带有两个F型插座的EMI抑制装置与两个分立穿芯式电容器无法配装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消除高频噪声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穿芯式电容器,包括陶瓷基片(1)、穿芯引出电极和屏蔽外壳(4),其特征在于:
a、所述陶瓷基片(1)具有分开布置的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且陶瓷基片(1)的下表面具有同时包围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的第三金属层电极(5-3),上表面具有包围第一安装孔(1-1)的第一金属层电极(5-1)和包围第二安装孔(1-2)的第二金属层电极(5-2);
b、所述穿芯引出电极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
c、所述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分别设置在陶瓷基片(1)上表面的第一金属层电极(5-1)和第二金属层电极(5-2)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的孔口上方和第二安装孔(1-2)的孔口上方;
d、所述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具有孔径比第一安装孔(1-1)略小的第一引出电极孔(3-1-1),所述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具有孔径比第二安装孔(1-2)略小的第二引出电极孔(3-2-1);
e、所述陶瓷基片(1)设置在金属屏蔽外壳(4)内,且所述金属屏蔽外壳(4)的内壁面与陶瓷基片(1)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外周和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外周之间均为绝缘填充体(2-3);
f、所述第一安装孔(1-1)的上部周壁与第一穿芯引出电极(3-1)的位于第一引出电极孔(3-1-1)孔口处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体(2-1),第二安装孔(1-2)的上部周壁与第二穿芯引出电极(3-2)的位于第二引出电极孔(3-2-1)孔口处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体(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5-1)、第二金属层电极(5-2)和第三金属层电极(5-3)均为金属镍层电极、金属银层电极或金属铜层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极(5-1)的厚度为500埃~18微米,第二金属层电极(5-2)的厚度为500埃~8微米,第三金属层电极(5-3)的厚度为500埃~18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2-1)、第二绝缘体(2-2)和绝缘填充体(2-3)均为环氧树脂胶、黑胶、工程塑料或陶瓷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2-1)、第二绝缘体(2-2)和绝缘填充体(2-3)均为工程塑料中的PET塑料、PBT塑料、ABS塑料或OPP塑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均为环氧树脂胶或黑胶,所述绝缘填充体(2-3)是工程塑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厚度为0.1 mm~3mm,第二绝缘体(2-2)的厚度为0.1 mm~3mm,所述绝缘填充体(2-3)的厚度为1 mm~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芯式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基片(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外轮廓呈腰圆形,或者呈长方形,或者呈椭圆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41614.4U CN203839209U (zh) | 2014-05-13 | 2014-05-13 | 穿芯式电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41614.4U CN203839209U (zh) | 2014-05-13 | 2014-05-13 | 穿芯式电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39209U true CN203839209U (zh) | 2014-09-17 |
Family
ID=51517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24161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39209U (zh) | 2014-05-13 | 2014-05-13 | 穿芯式电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39209U (zh) |
-
2014
- 2014-05-13 CN CN201420241614.4U patent/CN20383920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29474U (zh) | 一种天线结构及耳机 | |
CN203691859U (zh) | 一种具有电磁屏蔽效能的双层屏蔽罩 | |
CN108321501A (zh) | 一种金属边框天线 | |
KR20160120496A (ko) | 실장 기판 모듈 | |
CN106100662B (zh) | 印刷电路板以及具有印刷电路板的无线通信装置 | |
CN106486736A (zh) | 立体式电磁干扰抑制结构及具有该立体式电磁干扰抑制结构的电子装置 | |
CN207441967U (zh) | 一种小体积金属天线 | |
CN203839209U (zh) | 穿芯式电容器 | |
WO2016173485A1 (zh) | 缝隙天线及移动终端 | |
CN106816707A (zh) | 电子装置 | |
CN108258399B (zh) | 一种天线及通讯设备 | |
CN105048070B (zh) | 带有曲折线的金属环天线结构 | |
CN203055686U (zh) | 层叠型陶瓷电容器 | |
CN203368912U (zh) | 一种柔性差分阻抗板 | |
TWI616027B (zh) | 無線通訊設備及低頻切換天線裝置 | |
CN204014411U (zh) | 一种射频信号封装体 | |
CN103337687A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装置 | |
CN201142758Y (zh) | 全屏蔽电容式微型麦克风 | |
CN204290904U (zh) | 信号滤波器 | |
CN210075190U (zh) | 一种电容式接近开关 | |
EP3159966B1 (en) | Antenna device and terminal | |
WO2018058300A1 (zh) | 终端壳体及终端 | |
CN107148144B (zh) | 一种4g模块 | |
JP2022027457A (ja) | 電子機器 | |
CN207925661U (zh) | 一种金属边框天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