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8025U -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88025U CN203788025U CN201420170735.4U CN201420170735U CN203788025U CN 203788025 U CN203788025 U CN 203788025U CN 201420170735 U CN201420170735 U CN 201420170735U CN 203788025 U CN203788025 U CN 2037880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resistance
- battery
- accumulator cell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08000028659 dischar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HEZMWWAKWCSUCB-PHDIDXHHSA-N (3R,4R)-3,4-dihydroxycyclohexa-1,5-diene-1-carbox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H]1C=CC(C(O)=O)=C[C@H]1O HEZMWWAKWCSUCB-PHDIDXHH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9233 Headach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869 headache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由基准源模块、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构成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由基准源模块、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构成的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分别连接于蓄电池的两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接电源,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接负载,这种结构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蓄电池充放电电路系统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灵敏度差等诸多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涉及蓄电池充电控制技术和放电保护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安防监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等等,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就是这些随处可见的电子设备,都有一个令工程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电子设备的供电问题。由于这些电子设备的随处安装,取电就成为了这些设备的困难之处。往往这些设备都使用了不太稳定的太阳能供电、电缆取电等,但这些设备都需要24小时不间断电源供应,因此,都需要给这些设备安装电池备用供电,因此一款好的蓄电池管理充放电电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充电电路使用DCDC开关电源,传统的放电电路使用继电器,如公开号为CN20318061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能自动并联工作的车载电源蓄电池组合,DC/DC模块、大功率固态继电器、蓄电池组、二极管模块依次连接,并与充电控制模块、电池检测模块,直流接触器、直流供电组合和逆变供电组合,提供一种改进后的车载电源蓄电池组合,当其中一组蓄电池电压较低时,两组蓄电池在充电控制模块的作用下自动并联,延长供电时间,且通过二极管模块的单向导电性避免了电池并联时直接互灌影响放电效率的问题。传统的电池充电、放电电路,设计复杂,体积庞大,成本很高。
鉴于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电路,电路结构简单,输入输出性能稳定且成本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由基准源模块、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构成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由基准源模块、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构成的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分别连接于蓄电池的两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接电源,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接负载,这种结构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蓄电池充放电电路系统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灵敏度差等诸多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蓄电池、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连接于蓄电池的两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源,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负载。
优选的是,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基准源模块A、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电池充满截至模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连接电源,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与蓄电池的一端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包括电阻I,所述电阻I为采样电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采集充电电流大小值。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限流模块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限流模块包括电阻VIII、三极管III、充电控制开关I。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阻VIII与充电控制开关I连接;所述电阻VIII配置为充电控制开关I的开通电阻,初始化充电控制开关I上电开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充电控制开关I为功率开关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充电控制开关I与三极管III相连接,为负载提供恒定充电电流,以保障蓄电池充电时不会因为电流过大而发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限流模块通过开通电阻两端的电压值启动三极管III,使三极管III工作在线性区并关断功率开关管,使得功率开关管进入半开通状态来实现限流充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源模块A与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相连接,所述基准源模块A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源模块A采用齐纳二极管IV或稳压芯片IV。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稳压芯片IV采用TL431可控稳压芯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两端分别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充满截至模块包括电阻VII、三极管IV、三极管V。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三极管IV与三极管V相连接,三极管IV与三极管V导通,则充电截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阻VII为限流电阻;所述电阻VII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IV、三极管V相连接,电阻VII限制经过三极管IV、三极管V的电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两端分别与基准源模块A、限流模块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电阻V和电阻X,所述电阻V和电阻X串联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电阻V和电阻X串联后与基准源模块A连接并相配合,使得充电电压达到基准值时,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三极管IV、三极管V截止,继而切断限流模块的三极管III。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电阻II、电阻IV。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阻II与电阻IV并联组成电压衔位电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压衔位电阻的两端分别与限流模块的充电控制开关I、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三极管IV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包括基准源模块B、基准源模块C、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源模块B连接蓄电池另一端,所述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连接负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源模块B与基准源模块C串联连接,所述基准源模块C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所述基准源模块C与基准源模块B相叠加后提供放电启动电压基准,所述基准源模块B为放电启动到截至的滞环电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源模块B采用齐纳二极管I或稳压芯片I。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稳压芯片I采用TL431可控稳压芯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源模块C采用齐纳二极管III或稳压芯片III。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稳压芯片III采用TL431可控稳压芯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与基准源模块B、基准源模块C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包括电阻III、二极管II、放电控制开关II。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放电控制开关II为功率开关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二极管II的一端与基准源模块B、基准源模块C相连接,其另一端与放电控制开关II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阻III与放电控制开关II相连接;所述电阻III为截至放电控制开关II的衔位电阻,二极管II启动后降低启动电压为滞环工作电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与基准源模块C、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包括电阻VI、电阻IX、三极管VI。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三极管VI的集电极与电阻VI相连接,电阻VI连接启动放电控制开关II;三极管VI为启动放电控制开关II的启动三极管,电阻VI为启动放电控制开关II的启动电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三极管VI的基极与电阻IX相连接,电阻IX为启动三极管VI的启动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连接于蓄电池的两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源,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负载。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具有一基准源模块、一充电电流采集模块、一限流模块、一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一电池充满截至模块;而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具有两个基准源模块,以及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其中,基准源模块可采用齐纳二极管或稳压芯片,并采用了功率开关管作为充电控制开关、放电控制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电路设计结构简单,体积小巧,输入输出性能稳定;
2)利用新型的功率管PMOS工艺的开关管,巧妙的通过稳压管的配合,实现了限流充电、恒压充电、蓄电池低压放电保护等诸多功能;
3)采用常用电子元件,成本低,成本为传统电路的三分之一,在监控安防等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管理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图;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图;
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管理电路应用于负载耗电小于蓄电池充电的系统的电路连接图;
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管理电路应用于负载耗电大于蓄电池充电的系统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以下描述仅作为示范和解释,并不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如图1所示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连接于蓄电池的两端,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源,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负载。
其中,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具有一基准源模块、一充电电流采集模块、一限流模块、一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一电池充满截至模块,充电电流采集模块连接电源,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与蓄电池的一端连接。限流模块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相连接,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通过采样电阻采集充电电流大小值,限流模块具有一电阻、一三极管、一充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其电阻为功率开关管的开通电阻,初始化功率开关管上电开通;其功率开关管与三极管连接,为负载提供恒定充电电流,保障蓄电池充电时不会因为电流过大而发热。限流模块通过开通电阻两端的电压值启动三极管使其在线性区并关断功率开关管,功率开关管进入半开通状态来实现限流充电。基准源模块可采用齐纳二极管或稳压芯片,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电池充满截至模块包括一限流电阻、两个三极管;其两个三极管连接并导通,充电截至;其限流电阻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三极管连接,限流电阻限制经过这两个三极管的电流。电池电压检测模块包括两个电阻,两个电阻串联并与基准源模块连接相配合,使得充电电压达到基准值时,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两个三极管截止,继而切断限流模块的三极管。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还具有电压衔位电阻,它由两个电阻并联组成,其分别与限流模块、电池充满截至模块连接。
而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具有两个基准源模块,两个基准源模块串联,基准源模块可采用齐纳二极管或稳压芯片,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还具有一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一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基准源模块连接蓄电池另一端,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连接负载。其中一个基准源模块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另一基准源模块为放电启动到截至的滞环电压,两个基准源模块相叠加后提供放电启动电压基准。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具有一电阻、一二极管、一放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其二极管的一端连接两个基准源模块,其二极管另一端连接功率开关管;其电阻与功率开关管连接,是截至功率开关管的衔位电阻;其二极管启动后降低启动电压为滞环工作电压。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具有两个电阻、一个三极管,其三极管的集电极、基极分别与两个电阻连接,其两个电阻还分别连接并启动功率开关管、三极管。
进一步如图2所示,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限流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齐纳二极管D4、充电控制开关Q1。采样电阻R1构成充电电流采集模块,充电电流采集模块连接电源,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采集充电电流大小值。电阻R8、三极管Q3、充电控制开关Q1连接构成限流模块,限流模块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连接。电阻R8与充电控制开关Q1连接,电阻R8为充电控制开关Q1的开通电阻,初始化充电控制开关Q1上电开通,充电控制开关Q1为功率开关管。充电控制开关Q1与三极管Q3连接,为负载提供恒定充电电流,保障蓄电池充电时不会因为电流过大而发热。限流模块通过开通电阻两端的电压值启动三极管Q3,三极管Q3工作在线性区并关断充电控制开关Q1,使得充电控制开关Q1进入半开通状态来实现限流充电。齐纳二极管D4构成基准源模块,基准源模块与电池充满截至模块连接,齐纳二极管D4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限流电阻R7、三极管Q4、三极管Q5连接构成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两端分别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连接。三极管Q4与三极管Q5连接导通,充电截至。限流电阻R7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4、三极管Q5连接,限流电阻R7限制经过三极管Q4、三极管Q5的电流。电阻R5、电阻R10串联构成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两端分别与基准源模块、限流模块连接,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与蓄电池的一端连接。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与齐纳二极管D4连接并相配合,当充电电压达到基准值时,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三极管Q4、三极管Q5截止,切断限流模块的三极管Q3。此外,电阻R2与电阻R4并联组成电压衔位电阻,电压衔位电阻的两端分别与充电控制开关Q1、三极管Q4连接。
进一步如图3所示,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6、电阻R9、二极管D2、三极管Q6、齐纳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D3、放电控制开关Q2。齐纳二极管D1与齐纳二极管D3串联构成两个基准源模块,基准源模块与蓄电池另一端连接,而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连接负载。齐纳二极管D3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齐纳二极管D1与齐纳二极管D3相叠加后提供放电启动电压基准,齐纳二极管D1提供放电启动到截至的滞环电压。电阻R3、二极管D2、放电控制开关Q2连接构成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与齐纳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D3连接。二极管D2的一端与齐纳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D3连接,其另一端与放电控制开关Q2连接;电阻R3与放电控制开关Q2连接,电阻R3为截至放电控制开关Q2的衔位电阻,二极管D2启动后降低启动电压为滞环工作电压。电阻R6、电阻R9、三极管Q6连接构成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与齐纳二极管D3、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相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电阻R9连接启动放电控制开关Q2;三极管Q6为启动放电控制开关Q2的启动三极管,电阻R6为启动放电控制开关Q2的启动电阻;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电阻R9,电阻R9为启动三极管Q6的启动电阻。
科学的蓄电池充电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恒流充电,根据蓄电池特性和充电器的功率大小,选定一个电流值恒定电流充电。第二个阶段,恒压充电,当蓄电池快要充满,蓄电池电压接近满电量电压的时候,使用蓄电池电压相等的电压源继续充电,就会使得充电电流很小,充电时间变长,所以在这个时候,有些专业的充电器就适当提高充电电压,继续大电流恒压充电。第三个阶段,当提高电压充电,蓄电池电压也迅速被拉高充满时,充电器检测到充电电流减小后,由于再继续高压充电,就会导致蓄电池过冲而顺坏掉,充电器就会降低电压,进行电压浮冲接点,此时充电大致已经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使用了科学充电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考虑到陈本问题以及应用场合,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取消掉了第二个阶段,充电稳定性保持不变,充电时间有所加长。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充电第一阶段,采样电阻R1检测充电电流大小,当采样电阻R1上电流增大,采样电阻R1两端电压达到0.7V时,三极管Q3启动,三极管Q3线性关断掉充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1,这样流过充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1的电流就被限制在0.7V除以采样电阻R1的电流值上,实现了限流充电阶段。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充电第二阶段,当蓄电池不断充电,电压不断提高后,由于蓄电池内阻的存在,充电电流减小,限流电路任务完成,退出工作。此时,电源电压可能高于蓄电池充满电压,巧妙应用充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1的线性截至功能,可保证安全充电。利用蓄电池电压检测电阻与齐纳二极管(基准源模块)D4的比较,当电池电压经过分压后,高于齐纳二极管(基准源模块)D4,三极管Q5启动,三极管Q5启动线性关断充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1,使得充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1输出电压等于蓄电池充满电压,充电进入恒压浮冲阶段,直到蓄电池充满,而不会冲坏蓄电池。
由于蓄电池的特性,蓄电池不能过度放电,当蓄电池电量被过度放完以后,就会造成蓄电池损坏、蓄电池容量减小、蓄电池不能再冲进电等诸多问题,所以蓄电池需要做低压放电保护。当检测到蓄电池电压过低、电池电量用光后,及时切断蓄电池放电、保证蓄电池安全。
由于蓄电池的第二个特性,蓄电池的内阻影响蓄电池的电压输出,例如12V的蓄电池,理论输出电压为12V,但当蓄电池内阻为1欧姆、放电电流为1A时,蓄电池实际输出电压为11V,这样就会造成蓄电池在工作时,电压低于蓄电池存放的电压。当蓄电池工作中,被低压保护电路判断为电池用光后,切断掉电池放电,蓄电池电压就会迅速提升起来。为了防止蓄电池电压提升,造成蓄电池二次放电,就需要在蓄电池放电与放电截至电压做一个滞环回差电压,这样才能够正真的保护好蓄电池放电。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巧妙利用了功率管的开关性能,替换掉传统的继电器开关,使得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功耗降低,灵敏度增加,成本也降低。
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的初始为关闭状态,当蓄电池电压高于齐纳二极管D1与齐纳二极管D3的叠加以后,三极管Q6开始工作,开通放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2,蓄电池放电成功,负载启动,负载电压通过二极管D2引导到齐纳二极管D3处,这样电阻R9电压提高,三极管Q6加速工作,放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2迅速全部开通,电路进入稳定工作。
当工作一段时候后,电池电压降低,但由于二极管D2的作用,启动电压降为齐纳二极管D3的值,只有电池电压大于齐纳二极管D3,电路就能稳定工作。
当再工作一段时候以后,蓄电池电压低于齐纳二极管D3的值,三极管Q6截至工作,放电控制开关(功率开关管)Q2也截至工作,负载电压降低,二极管D2失去作用,启动电压回升到齐纳二极管D1与齐纳二极管D3的叠加值。
蓄电池在截至以后,电压有所回升,但是启动电压也回升到需要电池电量充足电压才能启动的电压,蓄电池不能再次启动供电,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有效的保护了蓄电池的工作。
与传统的充电电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应用了功率管限流降压,没有使用传统的DCDC开关电源,成本、体积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应用场合大大提升,还可以集成于芯片内。
与传统的放电电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取消掉了传统的继电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功率管,取消掉了传统的比较器芯片,利用两只齐纳管构建了放电回差电路,体积大大的减小,成本大大的降低。
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可以将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中的齐纳二极管D4,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的齐纳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D3替换为TL431等高精度稳压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的典型应用:
如图4所示的典型应用一,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用于负载耗电小于电池充电的系统。该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常用于太阳能取电的设备中,太阳能取电的系统,太阳能电压电流浮动较大,经过该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以后,太阳能电压被电池限位,电流也得到蓄电池的补偿,使得输出非常稳定,可以很好的工作。
如图5所示的典型应用二,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用于负载耗电大于电池充电的系统。该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常用于使用开关电源供电,但开关电源不能保证二十四小时供电的系统。在图5中,二极管D5的作用为组织开关电源电压直接进入到电池里面。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0)
1.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和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连接于蓄电池的两端;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所述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负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基准源模块A、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电池充满截至模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连接电源,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与蓄电池的一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包括电阻I,所述电阻I为采样电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采集充电电流大小值。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模块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模块包括电阻VIII、三极管III、充电控制开关I。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VIII与充电控制开关I连接;所述电阻VIII配置为充电控制开关I的开通电阻,初始化充电控制开关I上电开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开关I为功率开关管。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开关I与三极管III相连接,为负载提供恒定充电电流,以保障蓄电池充电时不会因为电流过大而发热。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模块通过开通电阻两端的电压值启动三极管III,使三极管III工作在线性区并关断功率开关管,使得功率开关管进入半开通状态来实现限流充电。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源模块A与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相连接,所述基准源模块A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
13.如权利要求2或1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源模块A采用齐纳二极管IV或稳压芯片IV。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芯片IV采用TL431可控稳压芯片。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两端分别与充电电流采集模块、限流模块相连接。
16.如权利要求2或15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满截至模块包括电阻VII、三极管IV、三极管V。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IV与三极管V相连接,三极管IV与三极管V导通,则充电截至。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VII为限流电阻;所述电阻VII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IV、三极管V相连接,电阻VII限制经过三极管IV、三极管V的电流。
1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两端分别与基准源模块A、限流模块相连接。
20.如权利要求2或19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电阻V和电阻X,所述电阻V和电阻X串联连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压检测模块的电阻V和电阻X串联后与基准源模块A连接并相配合,使得充电电压达到基准值时,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三极管IV、三极管V截止,继而切断限流模块的三极管III。
2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电阻II、电阻IV。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II与电阻IV并联组成电压衔位电阻。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衔位电阻的两端分别与限流模块的充电控制开关I、电池充满截至模块的三极管IV相连接。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包括基准源模块B、基准源模块C、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源模块B连接蓄电池另一端,所述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连接负载。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源模块B与所述基准源模块C串联连接,所述基准源模块C为电池充满截至模块提供电压基准,所述基准源模块C与基准源模块B相叠加后提供放电启动电压基准,所述基准源模块B为放电启动到截至的滞环电压。
28.如权利要求25或2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源模块B采用齐纳二极管I或稳压芯片I。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芯片I采用TL431可控稳压芯片。
30.如权利要求25或2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源模块C采用齐纳二极管III或稳压芯片III。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芯片III采用TL431可控稳压芯片。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与基准源模块B、基准源模块C相连接。
33.如权利要求25或32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包括电阻III、二极管II、放电控制开关II。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控制开关II为功率开关管。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II的一端与基准源模块B、基准源模块C相连接,其另一端与放电控制开关II相连接。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III与放电控制开关II相连接;所述电阻III为截至放电控制开关II的衔位电阻,二极管II启动后降低启动电压为滞环工作电压。
3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与基准源模块C、电池低压切断保护模块相连接。
38.如权利要求25或37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高压启动输出模块包括电阻VI、电阻IX、三极管VI。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VI的集电极与电阻VI相连接,电阻VI连接启动放电控制开关II;三极管VI为启动放电控制开关II的启动三极管,电阻VI为启动放电控制开关II的启动电阻。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VI的基极与电阻IX相连接,电阻IX为启动三极管VI的启动电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70735.4U CN203788025U (zh) | 2014-04-10 | 2014-04-10 |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70735.4U CN203788025U (zh) | 2014-04-10 | 2014-04-10 |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88025U true CN203788025U (zh) | 2014-08-20 |
Family
ID=51324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7073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8025U (zh) | 2014-04-10 | 2014-04-10 |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88025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87116A (zh) * | 2017-02-22 | 2017-05-3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太阳能供电及能源管理系统 |
CN109659894A (zh) * | 2017-10-10 | 2019-04-19 | 艾赛斯有限责任公司 | 自供电电子熔断器 |
CN111712988A (zh) * | 2018-03-30 | 2020-09-2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池组以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CN112510998A (zh) * | 2020-11-26 | 2021-03-16 | 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mppt升压装置 |
CN116788112A (zh) * | 2023-08-17 | 2023-09-22 |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系统控制方法 |
-
2014
- 2014-04-10 CN CN201420170735.4U patent/CN2037880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87116A (zh) * | 2017-02-22 | 2017-05-3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太阳能供电及能源管理系统 |
CN109659894A (zh) * | 2017-10-10 | 2019-04-19 | 艾赛斯有限责任公司 | 自供电电子熔断器 |
CN111712988A (zh) * | 2018-03-30 | 2020-09-2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池组以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CN111712988B (zh) * | 2018-03-30 | 2024-04-16 | 松下新能源株式会社 | 电池组以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CN112510998A (zh) * | 2020-11-26 | 2021-03-16 | 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mppt升压装置 |
CN112510998B (zh) * | 2020-11-26 | 2022-03-11 | 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mppt升压装置 |
CN116788112A (zh) * | 2023-08-17 | 2023-09-22 |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系统控制方法 |
CN116788112B (zh) * | 2023-08-17 | 2023-12-05 |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系统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712892U (zh)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其负载检测电路 | |
CN103023320A (zh) | 一种高效率的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788025U (zh) |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 |
CN103036284B (zh) | 一种航空机载记录器独立电源 | |
CN105428735A (zh) | 一种储控一体化太阳能锂电池模块 | |
CN110649561A (zh) | 一种利用避雷器阀片泄露电流的自取电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1887525U (zh) | 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混合储能系统 | |
CN105006860A (zh) | 一种可控充放电装置及基于此装置的超级电容的均压电路 | |
CN202616858U (zh) | 一种旅居车电源 | |
CN202068203U (zh) | 一种多功能太阳能控制器 | |
CN202586382U (zh) | 具有充放电功能的光伏离网型48v控制电源 | |
CN201576944U (zh) | 一种车载太阳能移动电源 | |
CN205051933U (zh) | Led的驱动电源 | |
CN103368235A (zh) | 一种不间断电源内的镍氢电池充放电电路 | |
CN203326667U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故障指示器供电电源 | |
CN203632903U (zh) | 一种太阳能路灯控制器 | |
CN204794241U (zh) | 一种可控充放电装置及基于此装置的超级电容的均压电路 | |
CN207398829U (zh) | 一种基于dsp的智能电源系统 | |
CN203933057U (zh) |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移动电源 | |
CN101741113A (zh) | 具有太阳能充电和市电脉冲充电的电源系统 | |
CN201260085Y (zh) | 太阳能控制器 | |
CN201504110U (zh) | 智能平衡式锂电池电源 | |
CN203289156U (zh) | 新型手机移动电源 | |
CN203398833U (zh) | 一种不间断电源的电池充放电电路 | |
CN202455116U (zh) | 一种新型放电控制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Yuhang District 311121 West Street Wuchang No. 998 building 4 room 412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TUWE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Yuhang District 311121 West 1500 Street warehouse before 1 Building No. 5 layer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TUWEI ELECTRICITY TECHNOLOGY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