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786342U - 光学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学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6342U
CN203786342U CN201420172931.5U CN201420172931U CN203786342U CN 203786342 U CN203786342 U CN 203786342U CN 201420172931 U CN201420172931 U CN 201420172931U CN 203786342 U CN203786342 U CN 203786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groove
optical module
reflec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29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雨舟
陈龙
王克武
李伟龙
王祥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filed Critical Innolight Technology Su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729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863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6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6342U/zh
Priority to US14/681,457 priority patent/US9513448B2/en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基体,滤波装置,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内形成有全反射面和连接部,所述全反射面可反射所述发光装置发出且经过第一透镜形成的平行光;所述滤波装置包括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部分,以及形成分光面的第二部分;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以将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出的平行光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朝向所述第三透镜侧行进,所述第二光束朝向光电探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可以最优设置光传递路径,且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光学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收发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速传输信号技术被广泛应用,光学互连能够在比电学传输宽得多的带宽上传输信号,以及使用小尺寸、低功耗光学部件构造信号传输系统。因此,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作为设备间信号传输技术的光学互连。相应的,作为电子部件安装于计算机、车辆或光收发模块等的光学组件被广泛应用。
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号为201320424531.4的中国专利“实现分束能量控制的光组件”公开了一种光组件,所述光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包括开设于基体上表面的槽,所述槽内设有滤波装置。
由于现有结构的限制,现有结构将滤波装置黏贴在槽的斜面上,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因光路上有粘接胶,随着温度的增加,粘接胶会产生热胀冷缩效应,致使粘接胶的表面弧度变化,光在从空气进入粘接胶时,入射角改变,继而折射角等发生变化,改变光束传播方向,使得耦合效率降低,损耗增加,该结构光路中的粘接胶对于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莫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组件,该光学组件合理利用基体内部空间,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基体、滤波装置,以及与所述基体下表面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基体一面上设有发光装置及光电探测装置;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二槽的槽底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透镜和至少一个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设置于所述发光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透镜设置于所述滤波装置和所述光电探测装置之间;所述基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面;
所述第一槽内形成有全反射面和连接部,所述全反射面可反射所述发光装置发出且经过第一透镜后的光;所述滤波装置包括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部分,以及形成分光面的第二部分;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以将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出的光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朝向所述第三透镜侧行进,所述第二光束朝向光电探测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内形成一凸块,所述凸块的倾斜壁上设置有全反射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内形成一凸块,所述凸块的倾斜壁形成全反射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中轴线相互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一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数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光装置和所述光电探测装置收容于第二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一侧表面还开设一第三槽;所述第三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三槽槽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多个VCSEL激光器阵列,所述光电探测装置包括多个MPD背光探测器阵列,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和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数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和所述第一透镜的数量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通过在其第一槽内形成连接部,将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一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以及在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二部分形成分光面,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在所述第一槽内还形成全反射面,可以最优设置光传递路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中光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在图5基础上提供的接收回路中光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多通道光学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方便描述,以操作者的观察角度为参考方向进行详细描述,其下文出现的上,下,左,右都是一种参考角度。
相应的,如图1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组件包括:基体10,和与所述基体10下表面连接的电路板20;所述电路板20靠近所述基体10一面上设有发光装置21及光电探测装置23。
相应的,所述基体10为一次性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其材质为抗高温光学聚合物,例如:树脂;所述基体10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槽11,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槽12;所述第一槽11内设有全反射面113,以及可拆卸地连接有所述滤波装置30;所述滤波装置30用于实现对光束进行分光和能量分配;相应的,将所述全反射面113以及所述滤波装置30皆布置于所述第一槽11内,合理利用基体10内部空间,最优设置光传递路径;所述第二槽12的槽底上设置一第一透镜121,一第二透镜123,所述第一透镜121设置于所述发光装置21和所述全反射面113之间,用于将从所述发光装置21发射出的光形成平行光入射到全反射面113;所述第二透镜123设置于所述滤波装置30和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之间;用于将经所述滤波装置30折射出的平行光聚焦到光电探测装置23上;所述基体10上还设有一个第三透镜133,所述第三透镜133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面,且相对与所述滤波装置30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槽12内还形成凸块111,所述凸块111具有一倾斜壁,所述倾斜壁形成所述全反射面113;所述全反射面113用于将光束重新定向转向,例如90度转向。
优选的,所述凸块111与所述第一槽11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领域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光束重新定向转向。例如,在所述倾斜壁上设置一块全反射镜,以在所述倾斜壁上形成全反射面113;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光进入到空气的界面发生全反射而将所述倾斜壁直接形成全反射面113。
当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全反射面113的位置并没有仅限设定于所述第一槽11内,也可以将所述基体10的一侧壁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全反射面113,或是在所述基体10的上表面开设一第四槽,将所述第四槽的一侧壁倾斜设置,并形成全反射面113等,在所述基体10中设置全反射面113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通过所述全反射面113实现将光束重新定向转向,例如90度转向即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优选的,所述第一槽11内形成一连接部112,所述滤波装置3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12,所述滤波装置30的一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以将所述全反射面113反射出的平行光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朝向所述第三透镜133侧行进,所述第二光束朝向光电探测装置21。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112与所述第一槽11一体成型。
相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滤波装置30包括与所述连接部112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部分301,以及形成分光面的第二部分303;所述第一部分301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部112可拆卸连接;例如:所述第一部分301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部112通过胶黏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01的上表面设置于靠近所述透光口131一侧;所述第二部分303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113完全反射出的光的光路上。
优选的,所述滤波装置30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例如:玻璃;以将所述全反射面113反射出的平行光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朝向所述第三透镜133侧行进,所述第二光束朝向光电探测装置23。
相应的,所述光学镀膜可按照用户对光分配比例的需求进行变换,例如:要求经过形成有光学镀膜的滤波装置30的光,其中有10%的光参与反射,90%的光参与折射;或5%的光参与反射,95%的光参与折射等,或是按照其他的比例将经过滤波装置30的光进行分配,依此来实现对所述光学组件的分光比进行控制,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301和所述第二部分303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滤波装置30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且所述滤波装置30与所述第一槽11可拆卸连接,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光学镀膜的滤波装置30,使所述基体10在传递光过程中分光比可控。
另外,仅将所述第二部分303设置于所述发光装置21发射出的光的光路上,可以避免所述滤波装置30与所述第一槽11连接的部分参与光的传递。其相对于现有技术,避免因光路上有粘接胶,随着温度的增加,粘接胶产生热胀冷缩效应,致使粘接胶的表面弧度变化,光进入粘接胶时,入射角改变,继而折射角等发生变化,改变光束传播方向,使得耦合效率降低,损耗增加的问题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应的,所述基体10上,相对所述滤波装置30的一侧壁形成透光口131,所述透光口131用于容纳光学装置(未图示),所述光学装置用于发送和/或接收光束,例如:光纤;相应的,在所述基体10形成有透光口131的一侧壁上,对应所述透光口131处还设置第三透镜133;所述第三透镜133用于将所述滤波装置30折射出的平行光聚焦到透光口131;所述第三透镜133设置于所述滤波装置30和所述透光口13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光口131可以直接设置于所述基体10的一侧壁上,也可以在所述基体10的侧壁上开设一个专门的槽,用于容纳所述透光口131及第三透镜133;相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0的一侧壁上还开设一第三槽13,所述第三槽13内形成透光口131;所述第三槽13的槽底还设置一与所述透光口131对应的第三透镜133,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121和所述第二透镜123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三透镜133的中轴线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121、所述第二透镜123以及所述第三透镜133的数量相同,分别为至少1个。
相应的,在所述透光口131所处的侧壁上还设置一导向件15,所述导向件15用于将所述光学组件和其他零部件相结合,当然,所述导向件15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基体10的其他部位,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21及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均可通过导电胶或绝缘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0上。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为PCB电路板。
优选的,在所述电路板20与所述基体10连接时,所述发光装置21和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处于所述第二槽12内。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21处于所述全反射面113的下方;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处于滤波装置30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21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阵列,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为背光探测器(monitor photo detector,MPD)阵列。
优选的,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和MPD背光探测器阵列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在单通道的光学组件中,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和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的数量均为1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排放所述基体10内的水汽,还可以在所述基体10上开设一通孔;另外,还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在所述基体10上开设卡口等,以便于和其他装置组合,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当然,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还包括(trans-impedance amplifier,TIA)跨阻放大器,以及用于驱动发光装置的激光器驱动芯片等,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领域中,这些装置都是光学组件中必不可少的元器件,在现有技术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通过在其第一槽内形成连接部,将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一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以及在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二部分形成分光面,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在所述第一槽内还形成全反射面,可以最优设置光传递路径。
相应的,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光的传递走向,结合图2示,图2为图1提供的单通道光学组件中光传递路线示意图;将对图1中所示的光学组件中光的传递走向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相应的,在光束传递过程中,所述全反射面113用于将所述发光装置21发射出的光完全反射到所述滤波装置30上,所述滤波装置30设置为将所述全反射面113完全反射的光按一定比例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朝向所述第三透镜133侧行进,所述第二光束朝向光电探测装置23侧行进。
相应的,光传递过程中,所述发光装置21发出一束光,通过第一透镜121形成平行光并入射到全反射面113上,之后光经所述全反射面113完全反射到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上,在所述滤波装置30的作用下,将光束分成两路。
路径一:大部分光经过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的折射,通过第三透镜133汇聚到透光口131;
路径二:小部分光经过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二透镜123汇聚到光电探测装置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其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在所述基体上开设第一槽,所述第一槽内可拆卸地连接有所述滤波装置,所述滤波装置靠近所述全反射面的一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为了在基体10中实现光束的双向传递,对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基体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相应的,结合图3至图5所示。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单通道光学组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单通道光学组件的区别在于:光电探测装置23包括发射端光电探测装置231和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所述发射端光电探测装置231和所述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均可通过导电胶或绝缘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0上。所述全反射面113包括发射端全反射面1131和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
优选的,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设置于所述第一槽11内,用于将光束重新定向转向,例如90度转向。相应的,在本领域中,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光束重新定向转向。例如,在所述第一槽11内设置另一块接收端全反射镜1133,或在所述第一槽11的另一倾斜壁上形成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光进入到空气的界面发生全反射而将所述倾斜壁直接形成全反射面113。
同样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的位置并没有仅限设定于所述第一槽11内,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形成于所述第一槽11的另一侧壁上,所述第一槽11的另一侧壁至所述第一槽11的槽口之间还具有一转折梯台,以利于在制作所述基体10时方便脱模和增强该基体10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为PCB电路板。
优选的,在所述电路板20与所述基体10连接时,所述发射端光电探测装置231、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以及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处于所述第二槽12内。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21处于所述全反射面113的下方;所述发射端光电探测装置231处于发射端全反射面1131下方,所述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处于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21为VCSEL激光器阵列,发射端光电探测装置231、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均为MPD背光探测器阵。
优选的,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发射端的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接收端的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在单通道的光学组件中,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发射端的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接收端的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的数量均为1个。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透光口131,与所述透光口131相对应的第三透镜133,以及与所述光电探测装置23所对应的所述第二透镜123的数量,其数量分别为两个。
相应的,所述透光口13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一个用于发光,一个用于收光。
相应的,在两个所述透光口131上分别设置相应的第三透镜133,一个所述第三透镜133用于将大部分经所述滤波装置30折射的平行光聚焦到透光口131,一个用于将透光口131接收到的光形成平行光并入射到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
相应的,所述第二透镜123的数量也设置为两个,一个在发送光束时,用于将小部分经所述滤波装置30反射的平行光聚焦到发射端的光电探测装置231;一个在接收光束时,用于将通过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反射的平行光聚焦到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当然,所述透光口131,所述第三透镜133以及所述第二透镜123的位置也随之做相应的变换,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相应的,光传递过程中,结合图6所示,图6为在图5基础上提供的接收回路中光传递路线示意图。
相应的,所述发光装置21发出一束光,通过第一透镜121形成平行光并入射到全反射面113上,之后光经所述发射端全反射面1131完全反射到所述滤波装置30上,在所述滤波装置30的作用下,将光束分成两路。
路径一:大部分光经过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的折射,通过第三透镜133汇聚到透光口131;
路径二:小部分光经过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二透镜123汇聚到发射端光电探测装置231。
相应的,光束接收过程中,通过透光口131接收进来一束光,之后光经过所述接收端全反射面1133完全反射后,经所述第二透镜123汇聚到接收端光电探测装置23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通过在其第一槽内形成连接部,将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一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以及在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二部分形成分光面,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在所述第一槽内还形成全反射面,可以最优设置光传递路径。
更进一步的,为了在同一个光学组件中,实现光的多通道并行传递,同时保证通道的性能,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述基体10进行简单变换,便可以在一个基体10中实现光的多通道并行传递。
具体的,结合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多通道光学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组件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组件,其区别在于:所述发光装置21包括1个或多个VCSEL激光器阵列,所述光电探测装置包括1个或多个MPD背光探测器阵列;所述基体10上还设置至少2个第一透镜121,至少两个第二透镜123,至少2个透光口131和至少2个第三透镜133。
优选的,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的数量和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121,所述第二透镜123,所述透光口131和所述第三透镜133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三透镜133均处于所述基体10的同一侧表面内,且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多个所述透光口131分别和所述第三透镜133对应设置。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透镜121同时处于第二槽12的槽底,且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相应的,多个所述第二透镜123同时处于第二槽12的槽底,且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每个所述第一透镜121,所述第二透镜123的中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三透镜133的中轴线相互垂直。
具体的,若用户的需求为具有N(N>1,且为正整数)通道的光学组件。相应的,有多种结构都可以构造出具有N通道的光学组件;以下仅举两种结构具体说明。
结构1,所述光学组件中,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的数量和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的数量均为1个;所述第一透镜121,所述第二透镜123,所述透光口131,所述第三透镜133的数量均为N个;
相应的,所述N个所述第一透镜121均处于所述发光装置21的上方,当光经过N个所述第一透镜121分别汇聚到全反射面113后,在经全反射面113完全反射到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上,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将光分成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大部分光,即第一光束经所述滤波装置30折射,并分别经N个所述第三透镜133聚焦到相应的N个透光口131进行传递;小部分光经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完全反射,并分别经N个所述第二透镜123汇聚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
结构2,所述光学组件中,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的数量,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的数量,所述透光口131,所述第三透镜133,所述第一透镜121以及所述第二透镜123的数量均为N个。
相应的,所述N个第一透镜121分别处于N个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的上方,在所述第二槽12的底部排列成一条直线,N个VCSEL激光器阵列发射出N束光,当N束光分别经过N个所述第一透镜121分别汇聚到全反射面113后,在经全反射面113完全反射到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将光分成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大部分光,即第一光束经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折射,并分别经N个所述第三透镜133聚焦到相应的N个透光口131进行传递;小部分光经所述滤波装置30的分光面完全反射,并分别经N个所述第二透镜123分别汇聚到N个MPD背光探测器阵列。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的数量和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的数量可自由变换,只要保证所述第一透镜121的数量大于等于通道数N,即可以实现光的N通道并行传递,在此不做详细赘述。通过以上描述,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多通道光学组件,可以在同一个基体10中,实现光的多通道并行传递,简化了组件设计,提高了耦合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光多通道并行传递,其原理同所述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通过在其第一槽内形成连接部,将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一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以及在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二部分形成分光面,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避免了光路上粘结胶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光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在所述第一槽内还形成全反射面,可以最优设置光传递路径。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组件,包括基体、滤波装置,以及与所述基体下表面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基体一面上设有发光装置及光电探测装置;
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槽;
所述第二槽的槽底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透镜和至少一个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设置于所述发光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透镜设置于所述滤波装置和所述光电探测装置之间;
所述基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内形成有全反射面和连接部,所述全反射面可反射所述发光装置发出且经过第一透镜后的光;
所述滤波装置包括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部分,以及形成分光面的第二部分;
所述滤波装置至少在其分光面上设有可透光的光学镀膜,以将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出的光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朝向所述第三透镜侧行进,所述第二光束朝向光电探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内形成一凸块,所述凸块的倾斜壁上设置有全反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内形成一凸块,所述凸块的倾斜壁形成全反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中轴线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装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一部分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数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和所述光电探测装置收容于第二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一侧表面还开设一第三槽;所述第三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三槽槽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多个VCSEL激光器阵列,所述光电探测装置包括多个MPD背光探测器阵列,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和所述MPD背光探测器阵列数量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VCSEL激光器阵列和所述第一透镜的数量相同。
CN201420172931.5U 2014-04-11 2014-04-11 光学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63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2931.5U CN203786342U (zh) 2014-04-11 2014-04-11 光学组件
US14/681,457 US9513448B2 (en) 2014-04-11 2015-04-08 Optical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2931.5U CN203786342U (zh) 2014-04-11 2014-04-11 光学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6342U true CN203786342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22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2931.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6342U (zh) 2014-04-11 2014-04-11 光学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8634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4771A (zh) * 2015-06-26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和光模块
CN10734605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珠海保税区光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及具备该光学模组的光学设备
TWI616692B (zh) * 2014-12-29 2018-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纖連接器及光耦合透鏡
CN108072940A (zh) * 2016-11-15 2018-05-25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光模块
CN112904494A (zh) * 2019-12-03 2021-06-04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6692B (zh) * 2014-12-29 2018-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纖連接器及光耦合透鏡
CN106324771A (zh) * 2015-06-26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和光模块
CN10734605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珠海保税区光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及具备该光学模组的光学设备
CN107346052B (zh) * 2016-05-06 2021-06-04 珠海保税区光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及具备该光学模组的光学设备
CN108072940A (zh) * 2016-11-15 2018-05-25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光模块
CN112904494A (zh) * 2019-12-03 2021-06-04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WO2021109776A1 (zh) * 2019-12-03 2021-06-10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CN112904494B (zh) * 2019-12-03 2023-08-08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6342U (zh) 光学组件
CN204405900U (zh) 一种多波长复用/解复用的并行光收发组件
CN105518506A (zh) 带多重光学结构和/或表面的集成透镜,及其光模块和收发器,和制造及使用方法
US9513448B2 (en) Optical assembly
TWI557460B (zh) 光電轉換裝置及光纖耦合連接器
CN203941321U (zh) 光学组件
CN103487898B (zh) 光路转换模组及光纤耦合连接器
CN104950403A (zh) 光耦合模块、光电转换装置及光通信装置
CN104914519A (zh) 一种40g光收发组件
US9046667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optical fiber coupling connector
US20140178001A1 (en) Optical coupling module and optical fiber coupling connector
CN106443907B (zh) 一种收发同侧光器件
CN103941358B (zh) 光电转换装置及光纤耦合连接器
CN103713366B (zh) 光耦合装置
TW201423182A (zh) 光電耦合件及其使用的光電轉換裝置
CN103777287B (zh) 光电转换模组
CN104898216A (zh) 一种用于板间互联的小型化并行光收发引擎
CN203786343U (zh) 光学组件
CN103941352A (zh) 光通讯模组
CN204694887U (zh) 一种用于板间互联的小型化并行光收发引擎
CN103792626B (zh) 光耦合装置
CN102841413A (zh) 用于宽带高速传输的并行光收发组件
CN102298181A (zh) 光电传输系统
CN206584081U (zh) 一种收发同侧光器件
CN204405903U (zh) 用在并行光模块上的带发射光功率监控的注塑光学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