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712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47122U CN203747122U CN201420026301.7U CN201420026301U CN203747122U CN 203747122 U CN203747122 U CN 203747122U CN 201420026301 U CN201420026301 U CN 201420026301U CN 203747122 U CN203747122 U CN 2037471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body
- shell
- groove
- wall
- inner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数个导电端子、一金属片和一金属内壳。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和一舌板,绝缘本体的舌板上下开设有数个端子槽,绝缘本体包括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上本体与下本体的相对一面分别形成一凹槽,且两凹槽闭合后形成一收容空间。数个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内。金属片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凹槽闭合的收容空间内。金属内壳包括一顶壁、一底壁和两侧壁围成的一插接槽。绝缘本体收容于金属内壳的插接槽内,金属内壳的顶壁和底壁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缺槽使导电端子裸露。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正反插功能且能够改善高频信号传输串音干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之间及其周边装置之间的连接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与其周边装置之间通过电连接器来实现连接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因此电连接器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增加。电连接器在电子领域被如此广泛的应用,因此生产厂家对电连接器的生产也由原来的小规模生产逐渐转变为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现有的电连接器大都是单方向插入,这就要求使用者在插接的过程中需要先判断方向再进行插接,对使用者来说极其不方便,于是各生产厂家纷纷采取各种办法改进电连接器的结构来方便使用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正反插功能且能够改善高频信号传输串音干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数个导电端子、一金属片和一金属内壳。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和一从基部前表面中部向前凸伸的舌板,绝缘本体的舌板上下表面分别向下和向上凹陷并向后延伸贯穿绝缘本体的基部后表面形成数个端子槽,绝缘本体可分为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上本体与下本体的相对一面分别形成一凹槽,且两凹槽闭合后形成一收容空间,数个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内,金属片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凹槽闭合的收容空间内,金属内壳包括一顶壁、一底壁和两侧壁,金属内壳的顶壁、底壁和两侧壁共同围成一插接槽,绝缘本体收容于金属内壳的插接槽内,金属内壳的顶壁和底壁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缺槽使导电端子裸露。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于水平方向上呈对称结构,使其具有正反插功能,并将金属片固定于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以改善高频信号传输串音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去掉绝缘外壳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去掉绝缘外壳的剖面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绝缘本体 10 基部 11
卡持槽 111 卡持块 112
收容槽 113 舌板 12
端子槽 121 上本体 13
下本体 14 凹槽 15
凹孔 151 凸柱 152
固定槽 16 开槽 17
卡合槽 18 卡钩槽 19
导电端子 20 金属片 30
开孔 31 弹臂 32
金属内壳 40 顶壁 41
底壁 42 侧壁 43
卡合孔 431 卡钩 432
插接槽 44 缺槽 45
夹持片 46 夹持口 461
卡持片 462 后盖 50
夹持槽 51 固定钩 52
凸块 53 金属外壳 60
上壳体 61 上壁 611
上侧壁 612 卡口 6121
第一接触部 613 下壳体 62
下壁 621 下侧壁 622
卡舌 6221 第二接触部 623
止挡片 63 绝缘外壳 70
印刷电路板 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0、数个导电端子20、一金属片30、一金属内壳40、一后盖50、一组金属外壳60和一绝缘外壳70。
请参阅图5,请参阅第五图,所述绝缘本体10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上下对称的结构,包括一基部11和一从基部11前表面中部向前凸伸的舌板12,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上下表面前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凹设有一对卡持槽111,并于卡持槽111中部分别向上和向下凸设有一对卡持块112,基部11上下表面后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凹设有一对收容槽113。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上下表面分别向下和向上凹陷并向后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后表面形成数个端子槽121。
进一步,绝缘本体10沿着该对称平面可分为一上本体13和一下本体14,且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呈对称结构。上本体13与下本体14的相对一面分别形成一凹槽15,且两凹槽15闭合后形成一收容空间(图未示)。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凹槽15的槽底壁设置有至少一对凹孔151和凸柱152并相互配合。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基部11后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向下和向上贯穿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形成一对固定槽16且该固定槽16前端凹陷深度大于后端。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舌板12的凹槽15后端两侧槽壁向外贯穿槽壁分别开设有一对开槽17。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舌板12前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上下贯穿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形成一对卡合槽18,并于卡合槽18前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向下和向上贯穿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形成一对卡钩槽19。
数个导电端子20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槽121内。
金属片30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10的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凹槽15闭合的收容空间内,金属片30对应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凸柱152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孔31。金属片30的前端两侧向外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并于末端向外拱起形成一对弹臂32。
金属内壳40具有一顶壁41、一底壁42和两侧壁43,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底壁42和两侧壁43共同围成一插接槽44。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缺槽45。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后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夹持片46,夹持片46的中部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持块112开设有夹持口461,其中顶壁41的夹持片46两侧向外延伸再向后延伸向上拱起形成一对卡持片462。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前端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合槽18开设有一对卡合孔431。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前端中部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钩槽19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卡钩432。
后盖50为一长条块状的整体成型构件,其上下表面对应绝缘本体10的端子槽121凹设有数个夹持槽51,后盖50的前端两侧对应绝缘本体10的固定槽16向前延伸并于末端向内延伸形成一对固定钩52。后盖50后表面中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凸块53。
金属外壳60包括一上壳体61和一下壳体62。上壳体61具有一上壁611和从上壁611的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上侧壁612。上壁611的后侧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613。上壳体61的两上侧壁612开设有数个卡口6121。下壳体62具有一下壁621和从下壁621的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下侧壁622。下壁621的后侧向后延伸并于末端两侧向上卷曲形成一呈圆形的第二接触部623。下壳体62的两下侧壁622对应上侧壁612的卡口6121向外冲设有数个卡舌6221。金属外壳60的上壳体61的上壁611前端和下壳体62的下壁621前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延伸并于延伸部的两侧继续延伸形成一槽形的止挡片63。
绝缘外壳70一体成型于金属内壳40和金属外壳50的外部和后部。
请参阅图1、图3至图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时,将数个导电端子20置于一模具中,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分别一体成型于数个导电端子20外部,导电端子20对应装设于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的端子槽121内。
金属片30装设于下本体14的凹槽15内,其中凹槽15内凸伸的凸柱152对应卡合于金属片30的开孔31内,上本体13从上向下盖合于下本体14上,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凹槽15凸伸的凸柱152分别穿过金属片30的开孔31卡合于凹槽15的凹孔151内,金属片30装设于两凹槽15闭合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以改善高频信号传输串音干扰,金属片30两侧的弹臂312的拱起容置于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开槽17内并向外伸出于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的两侧壁。
金属内壳40从前向后套设于绝缘本体10外部将绝缘本体10收容于金属内壳40的插接槽44内,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向后凸伸的夹持片46夹持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的卡持槽111内,卡持槽111凸伸的卡持块112卡合于夹持片46上开设的夹持口461内防止金属内壳40向前滑脱绝缘本体10,顶壁41的夹持片46两侧的卡持片462向上伸出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上表面,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前端凹设有缺槽45使导电端子20裸露并与对接连接器(图未示)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的卡合孔431对应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卡合槽18外部,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的卡钩432对应卡合于绝缘本体10的卡钩槽19进一步固定金属内壳40防止其脱离绝缘本体10,金属片30的弹臂32的拱起抵顶于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上以加强EMI遮蔽效果,金属内壳40的卡持片462向上抵顶于金属外壳60的上壳体61的上壁611。
后盖50从后向前卡合于绝缘本体10上,后盖50的固定钩52钩合于绝缘本体10的固定槽16内,后盖50的夹持槽51对应固定排列于绝缘本体10的收容槽113后端并与端子槽121保持一一对应。
金属外壳60包覆于绝缘本体10、金属内壳40和后盖50外部,将绝缘本体10、金属内壳40和后盖50的组合体固定于金属内壳60的下壳体62的下壁621和下侧壁622的凹形空间内,金属外壳60的下壁621的止挡片63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前端防止绝缘本体10在与对接连接器插拔的过程中绝缘本体10滑脱金属外壳,且金属内壳40卡合于下壳体62的止挡片63的凹形槽内,金属外壳60的上壳体61向下盖合于下壳体62外,金属外壳60的上壁611的止挡片63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前端,金属内壳40卡合于上壳体61的止挡片63的凹形槽内,下壳体62的下侧壁622的卡舌6221对应卡合于上壳体61的上侧壁612的卡口6121内,上壳体61的第一接触部613固定于下壳体62末端围成的圆形的第二接触部623内并与第二接触部623电性连接。
绝缘外壳70一体成型于金属内壳40和金属外壳60外部。
请参阅图1至图3、图7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结构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0、数个导电端子20、一金属片30、一金属内壳40、一印刷电路板80、一组金属外壳60和一绝缘外壳70。
请参阅图5,所述绝缘本体10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上下对称的结构,包括一基部11和一从基部11前表面中部向前凸伸的舌板12,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上下表面前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凹设有一对卡持槽111,并于卡持槽111中部分别向上和向下凸设有一对卡持块112。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上下表面分别向下和向上凹陷并向后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后表面形成数个端子槽121。
进一步,绝缘本体10沿着该对称平面可分为一上本体13和一下本体14,且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呈对称结构。上本体13与下本体14的相对一面分别形成一凹槽15,且两凹槽15闭合后形成一收容空间(图未示)。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凹槽15的槽底壁和上本体13的基部11下表面和下本体14的基部11上表面各设置有一对凹孔151和凸柱152并相互配合。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舌板12的凹槽15后端两侧槽壁向外贯穿槽壁分别开设有一对开槽17。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舌板12前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上下贯穿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形成一对卡合槽18,并于卡合槽18前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向下和向上贯穿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形成一对卡钩槽19。
数个导电端子20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槽121内且导电端子20的末端向后伸出于绝缘本体10的后表面。
金属片30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10的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凹槽15闭合的收容空间内,金属片30对应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凸柱152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孔31。金属片30的前端两侧向外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并于末端向外拱起形成一对弹臂32。
金属内壳40具有一顶壁41、一底壁42和两侧壁43,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底壁42和两侧壁43共同围成一插接槽44。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缺槽45。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后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夹持片46,夹持片46的中部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持块112开设有夹持口461,其中顶壁41的夹持片46两侧向外延伸再向后延伸向上拱起形成一对卡持片462。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前端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合槽18开设有一对卡合孔431。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前端中部对应绝缘本体10的卡钩槽19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卡钩432。
印刷电路板80焊接固定于从绝缘本体10向后伸出的两排导电端子20之间。
金属外壳60包括一上壳体61和一下壳体62。上壳体61具有一上壁611和从上壁611的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上侧壁612。上壁611的后侧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613。上壳体61的两上侧壁612开设有数个卡口6121。下壳体62具有一下壁621和从下壁621的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下侧壁622。下壁621的后侧向后延伸并于末端两侧向上卷曲形成一呈圆形的第二接触部623。下壳体62的两下侧壁622对应上侧壁612的卡口6121向外冲设数个卡舌6221。金属外壳60的上壳体61的上壁611前端和下壳体62的下壁621前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延伸并于延伸部的两侧继续延伸形成一槽形的止挡片63。
绝缘外壳70一体成型于金属内壳40和金属外壳50的外部和后部。
请参阅图1至图3、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时,将数个导电端子20置于一模具中,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分别一体成型于数个导电端子20外部,导电端子20对应装设于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的端子槽121内且向后伸出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后表面。
金属片30装设于下本体14的凹槽15内,其中凹槽15内凸伸的凸柱152对应卡合于金属片30的开孔31内,上本体13从上向下盖合于下本体14上,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凹槽凸伸的凸柱152分别穿过金属片30的开孔31卡合于凹槽15的凹孔151内,金属片30装设于两凹槽15闭合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以改善高频信号传输串音干扰,金属片30两侧的弹臂312的拱起容置于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的开槽17内并向外伸出于绝缘本体10的舌板12两侧壁。
金属内壳40从前向后套设于绝缘本体10外部将绝缘本体10收容于金属内壳40的插接槽44内,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向后凸伸的夹持片46夹持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的卡持槽111内,卡持槽111凸伸的卡持块112卡合于夹持片46上开设的夹持口461内防止金属内壳40向前滑脱绝缘本体10,顶壁41的夹持片46两侧的卡持片462向上伸出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上表面,金属内壳40的顶壁41和底壁42前端凹设有缺槽45使导电端子20裸露并与对接连接器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的卡合孔431对应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卡合槽18外部,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的卡钩432对应卡合于绝缘本体10的卡钩槽19进一步固定金属内壳40防止其脱离绝缘本体10,金属片30的弹臂32的拱起抵顶于金属内壳40的两侧壁43上以加强EMI遮蔽效果,金属内壳40的卡持片462向上抵顶于金属外壳60的上壳体61的上壁611。
印刷电路板80焊接固定于从绝缘本体10向后伸出的两排导电端子20之间。
金属外壳60包覆于绝缘本体10、金属内壳40和后盖50外部,将绝缘本体10、金属内壳40和后盖50的组合体固定于金属内壳60的下壳体62的下壁621和下侧壁622的凹形空间内,金属外壳60的下壁621的止挡片63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前端防止绝缘本体10在与对接连接器插拔的过程中绝缘本体10滑脱金属外壳,且金属内壳40卡合于下壳体62的止挡片63的凹形槽内,金属外壳60的上壳体61向下盖合于下壳体62外,金属外壳60的上壁611的止挡片63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基部11前端,金属内壳40卡合于上壳体61的止挡片63的凹形槽内,下壳体62的下侧壁622的卡舌6221对应卡合于上壳体61的上侧壁612的卡口6121内,上壳体61的第一接触部613固定于下壳体62末端围成的圆形的第二接触部623内并与第二接触部623电性连接。
绝缘外壳70一体成型于金属内壳40和金属外壳60外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于水平方向上呈对称结构,使其具有正反插功能,并将金属片30固定于上本体13和下本体14之间以改善高频信号传输串音干扰。
Claims (10)
1.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数个端子、一金属片和一金属内壳,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和一从基部前表面中部向前凸伸的舌板,绝缘本体的舌板上下表面分别向下和向上凹陷并向后延伸贯穿绝缘本体的基部后表面形成数个端子槽,绝缘本体可分为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上本体与下本体的相对一面分别形成一凹槽,且两凹槽闭合后形成一收容空间,数个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内,金属片对应安装于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凹槽闭合的收容空间内,金属内壳包括一顶壁、一底壁和两侧壁,金属内壳的顶壁、底壁和两侧壁共同围成一插接槽,绝缘本体收容于金属内壳的插接槽内,金属内壳的顶壁和底壁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缺槽使导电端子裸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上下表面前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凹设有一对卡持槽,并于卡持槽中部分别向上和向下凸设有一对卡持块,所述金属内壳的顶壁和底壁后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夹持片,夹持片的中部对应绝缘本体的卡持块开设有夹持口,顶壁的夹持片两侧向外延伸再向后延伸向上拱起形成一对卡持片,金属内壳的顶壁和底壁向后凸伸的夹持片夹持于绝缘本体的基部的卡持槽内,卡持槽凸伸的卡持块卡合于夹持片上开设的夹持口内,卡持片则向上伸出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于凹槽的槽底壁设置有至少一对凹孔和凸柱并相互配合,所述金属片对应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凸柱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孔,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凹槽凸伸的凸柱分别穿过金属片的开孔卡合于凹槽的凹孔内,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于舌板的凹槽后端两侧槽壁向外贯穿槽壁分别开设有一对开槽,所述金属片的前端两侧向外延伸再向后弯折延伸并于末端向外拱起形成一对弹臂,金属片两侧的弹臂的拱起容置于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开槽内并向外伸出于绝缘本体的舌板两侧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于舌板前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上下贯穿上本体和下本体形成一对卡合槽,所述金属内壳的两侧壁前端对应绝缘本体的卡合槽开设有一对卡合孔,金属内壳的两侧壁的卡合孔对应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卡合槽外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于卡合槽前端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向下和向上贯穿上本体和下本体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形成一对卡钩槽,所述金属内壳的两侧壁前端中部对应绝缘本体的卡钩槽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卡钩,金属内壳的两侧壁的卡钩对应卡合于绝缘本体的卡钩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一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和金属内壳外,该金属外壳包括有一上壳体和一下壳体,上壳体具有一上壁和从上壁的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上侧壁,上壁的后侧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下壳体具有一下壁和从下壁的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下侧壁,下壁的后侧向后延伸并弯折形成一第二接触部,其中绝缘本体固定于金属内壳的下壳体的下壁和下侧壁的凹形空间内,金属外壳的上壳体向下盖合于下壳体外,上壳体的第一接触部与下壳体的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两上侧壁开设有数个卡口,所述下壳体的两下侧壁对应上侧壁的卡口向外冲设有数个卡舌,下壳体的下侧壁的卡舌对应卡合于上壳体的上侧壁的卡口内,所述金属外壳的上壳体的上壁前端和下壳体的下壁前端分别延伸形成一槽形的止挡片,金属外壳的上壁和下壁的止挡片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基部前端,金属内壳卡合于上壳体与下壳体的止挡片的凹形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于基部后端的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并向下和向上贯穿上本体和下本体形成一对固定槽,且该固定槽前端凹陷深度大于后端,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后盖,其上下表面对应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凹设有数个夹持槽,后盖的前端两侧对应绝缘本体的固定槽向前延伸并于末端向内延伸形成一对固定钩,后盖的固定钩钩合于绝缘本体的固定槽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末端向后伸出于绝缘本体的后表面,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印刷电路板,印刷电路板焊接固定于从绝缘本体向后伸出的两排导电端子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绝缘外壳,绝缘外壳一体成型于金属内壳及金属外壳的外部及后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26301.7U CN203747122U (zh) | 2014-01-15 | 2014-01-15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26301.7U CN203747122U (zh) | 2014-01-15 | 2014-01-15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47122U true CN203747122U (zh) | 2014-07-30 |
Family
ID=5134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2630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7122U (zh) | 2014-01-15 | 2014-01-15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47122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38773A (zh) * | 2014-12-19 | 2015-04-22 | 刘红梅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CN105356107A (zh) * | 2015-11-27 | 2016-02-24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接口、终端插条、插接组件和多用插接组件 |
CN105406254A (zh) * | 2014-09-03 | 2016-03-16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5470677A (zh) * | 2014-09-05 | 2016-04-06 | 广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连接器 |
CN105514673A (zh) * | 2016-01-06 | 2016-04-20 | 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电子连接器 |
CN112018538A (zh) * | 2019-05-31 | 2020-12-01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
2014
- 2014-01-15 CN CN201420026301.7U patent/CN2037471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6254A (zh) * | 2014-09-03 | 2016-03-16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5470677A (zh) * | 2014-09-05 | 2016-04-06 | 广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连接器 |
CN104538773A (zh) * | 2014-12-19 | 2015-04-22 | 刘红梅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CN104538773B (zh) * | 2014-12-19 | 2017-08-25 | 刘红梅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CN105356107A (zh) * | 2015-11-27 | 2016-02-24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接口、终端插条、插接组件和多用插接组件 |
CN105514673A (zh) * | 2016-01-06 | 2016-04-20 | 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电子连接器 |
CN112018538A (zh) * | 2019-05-31 | 2020-12-01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12018538B (zh) * | 2019-05-31 | 2021-10-2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4712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07821Y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0024854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eatured usb/esata interfaces | |
US9270058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shield shell with a metal shrapnel | |
CN204205128U (zh) | 一种插头连接器的简化结构 | |
CN20113079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670587U (zh) | 两用连接器插头 | |
TWM477691U (zh) | 電連接器 | |
CN20554339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250771U (zh) | 端子模组及其电连接器 | |
CN203747186U (zh) | 电连接器组合及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 | |
CN204497508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201623279U (zh) | 一种板接usb连接器 | |
CN202308556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169003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395184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1072841Y (zh) | Micro-USB插头连接器 | |
CN205069974U (zh) | 音频连接器 | |
CN20225987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57900U (zh) | 电连接器 | |
TWI742678B (zh) | 連接器 | |
CN212991416U (zh) | 双层沉板式usb3.0连接器 | |
CN202602014U (zh) | 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组件 | |
TWM475072U (zh) | 電連接器 | |
CN201270312Y (zh) | 插头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