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96474U - Usb接插件 - Google Patents
Usb接插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96474U CN203596474U CN201320727616.XU CN201320727616U CN203596474U CN 203596474 U CN203596474 U CN 203596474U CN 201320727616 U CN201320727616 U CN 201320727616U CN 203596474 U CN203596474 U CN 2035964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cket
- plug
- conductive contact
- contact body
- usb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USB接插件,包括插头及与插头配合的插座,插头和插座均包括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内的导电接触体和绝缘填充物,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也位于一条直线上,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与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大小匹配、数量相等、位置一致;插头与插座内所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均呈旋转对称分布,位于旋转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导电接触体对应同一根待连通导线。本实用新型的USB接插件可以实现厚度方向上尺寸最大限度的减小,且无论USB接插件的厚度如何减小,都可以方便地实现双面可插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插件,具体涉及一种USB接插件。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是一种用于直流供电和通讯的接口标准,已广泛应用于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微型计算机、数码照相机等电子产品中。
传统USB接插件由插头和插座组成,外形通常呈扁平状,通常包含4~5个电路引脚,可以实现4~5条导线的连通功能,接插件中的导电触点通常排列为一排。常见的USB接插件通常只能在一个设定的方向上才能正确地插接使用,要求用户在使用前必须正确地辨识接插件的方向标识,给用户,尤其是视力不好的用户带来了不便。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USB接插件的双面可插接。在专利申请号为CN10318764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人提出了一种便于使用的无金属罩USB接插件,采用在承载板的两个表面均设置导电触点的方法实现USB接插件的两面可插接;在公开号为CN1734857A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实用新型人提供了一种可双面插接的USB接插件,其所述的USB接插件由三层结构组成,位于上下层的是设置有纵长狭缝的框板,中间层则为一电路板,上、下框板的纵长狭缝处的电路板即构成USB接插件的导电触点,从而形成了可双面插接的USB接插件。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够较好的实现USB接插件的双面插接,但是随着USB设备不断向“小、轻、薄”方向的发展,也对USB接插件的厚度提出了苛刻要求,显然上述现有技术受制于其结构无法做到更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但能实现双面插接且可以实现尺寸更薄、更小的USB接插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USB接插件,包括插头及与插头配合的插座,所述插头和插座均包括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内的两个以上的导电接触体和绝缘填充物,所述插头外壳体与插座外壳体匹配;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也位于一条直线上,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与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大小匹配、数量相等、位置一致;插头与插座内所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均呈旋转对称分布,分布在旋转对称位置上的导电接触体对应同一根待连通导线。这种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USB接插件可以实现厚度方向上尺寸最大限度地减小,且无论USB接插件的厚度如何减小,都可以方便地实现双面可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针状导电体,所述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孔状导电体,所述长条形针状导电体的横截面与长条形孔状导电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大小匹配。针状导电体和孔状导电体的使用,使本实用新型的USB接插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可以采用现有加工工艺予以加工,加工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孔状导电体,所述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针状导电体,所述长条形针状导电体的横截面与长条形孔状导电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大小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长条形针状导电体和长条形孔状导电体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满足旋转对称的图形。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及所述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长度可以不完全相同,位于插头或插座旋转对称位置上的导电接触体的长度相同。通过安装不同长度的导电接触体,可以实现待连接导线不同的导通时序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个数均为8个,该USB接插件不但可以实现传统的USB接插件的全部功能,且厚度更薄,可以进行双面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个数均为7个。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的USB接插件插座的电路原理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的USB接插件插头的电路原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USB接插件插座的正视图;
图2(b)为沿图2(a)中A-A线的剖视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USB接插件插头的正视图;
图2(d)为沿图2(c)中B-B线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USB接插件插座的电路原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USB接插件插头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本实施方式中的USB接插件的电路原理图,其中图1(a)为插座的电路原理图、图1(b)为对应的插头的电路原理图,可见,插座11和插头12分别包括导电接触体1、2、3、4、5、6、7、8和1'、2'、3'、4'、5'、6'、7'、8',导电接触体1、2、3、4、5、6、7、8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导电接触体1'、2'、3'、4'、5'、6'、7'、8'也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待连通导线S1、S2、S3、S4的一端连接到插座11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上,另一端连接到插头12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上,其中每条待连通导线均通过两个相应的导电接触体实现连通,以插座11为例,其上的导电接触体1、8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1,即导电接触体1、8负责将插头12端的待连通导线S1与位于插座11端的待连通导线S1连通,导电接触体2、7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2,导电接触体3、6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3,导电接触体4、5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4,即插头12和插座11中位于旋转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导电接触体对应于同一根待连通导线,由此可见,假设插座11位置固定,插头12在两个相差180°的方向上均可以正确插接,即在相差180°的方向上均能实现待连通导线S1、S2、S3、S4的正常连通。
如图2(a)~2(d)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可双面插接USB接插件包括插座11及与插座11配合的插头12,插座11和插头12均包括外壳体111、121、置于外壳体111、121内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1'、2'、3'、4'、5'、6'、7'、8'和绝缘填充物112、122,其中,外壳体111、121一方面保护插座11和插头12内部结构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外壳体121外侧的形状与外壳体111内侧的形状相同且外壳体121外侧的尺寸略小于外壳体111内侧的尺寸,便于插座11与插头12实现顺利插接;绝缘填充物112和122的设置一是便于导电接触体的安装和固定,二是当插座11与插头12插接时起导向定位作用。
插座11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插头12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也位于一条直线上,插座11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与插头12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大小匹配、数量相等、位置一致,且插座11与插头12内所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均呈旋转对称分布,分布于旋转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导电接触体对应同一根待连通导线并负责接通所对应的待连通导线,即导电接触体1、8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1,导电接触体2、7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2,导电接触体3、6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3,导电接触体4、5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4。
为了实现双面可插接功能并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中的导电接触体可以选用针状导电体和孔状导电体,在本实施例中,插座11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采用长条形圆孔状导电体,而插头12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则采用相应的长条形圆形针状导电体,插头12插接入插座11时,插头12内设置的长条形圆形针状导电体正好位于插座11内设置的长条形圆孔状导电体内部,且长条形圆形针状导电体的外表面与长条形圆孔状导电体内表面紧密接触,实现将待连通导线连通,这里的针状导电体和孔状导电体在满足匹配的情况下,其横截面形状除本实施例中的圆形外,也可以为椭圆、多边形等任意满足旋转对称的图形,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
为了实现对不同待连接导线的导通时序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的插头12内设置的长条形圆形针状导电体的长度可以不完全相同,相应的插座11内设置的长条形圆孔状导电体的长度也可以不完全相同,但位于插头12或插座11内旋转对称位置上的导电体长度是一致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USB接插件与实施例1中的USB接插件原理及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插座11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采用长条形针状导电体,而插头12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1'、2'、3'、4'、5'、6'、7'、8'则采用长条形孔状导电体。
实施例3
如图3(a)、3(b)的插座和插头电路原理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USB接插件的插座11内设有7个导电接触体,相应的插头12内也设有7个导电接触体,以插座11为例,这种情况下,其中,导电接触体1、7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1,即导电接触体1、7负责将插头12端的待连通导线S1与位于插座11端的待连通导线S1连通,导电接触体2、6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2,导电接触体3、5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3,导电接触体4对应于待连通导线S4,即插头12和插座11中位于旋转对称位置上的两个导电接触体对应于同一根待连通导线,而位于旋转对称中心位置上的导电接触体单独对应一根待连通导线,假设插座11位置固定,插头12在两个相差180°的方向上均可以正确插接,即在相差180°的两个方向上均能实现待连通导线S1、S2、S3、S4的正常连通。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USB接插件,包括插头及与插头配合的插座,所述插头和插座均包括外壳体、设置于外壳体内的两个以上的导电接触体和绝缘填充物,所述插头外壳体与插座外壳体匹配;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也位于一条直线上,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与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大小匹配、数量相等、位置一致,其特征在于:插头与插座内所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均呈旋转对称分布,分布在旋转对称位置上的导电接触体对应同一根待连通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针状导电体,所述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孔状导电体,所述长条形针状导电体的横截面与长条形孔状导电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大小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孔状导电体,所述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为长条形针状导电体,所述长条形针状导电体的横截面与长条形孔状导电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大小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USB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形针状导电体和长条形孔状导电体的横截面形状为任意满足旋转对称的图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及所述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长度可以不完全相同,位于插头或插座旋转对称位置上的导电接触体的长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个数均为8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及插座内设置的导电接触体的个数均为7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27616.XU CN203596474U (zh) | 2013-11-18 | 2013-11-18 | Usb接插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27616.XU CN203596474U (zh) | 2013-11-18 | 2013-11-18 | Usb接插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96474U true CN203596474U (zh) | 2014-05-14 |
Family
ID=50677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72761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96474U (zh) | 2013-11-18 | 2013-11-18 | Usb接插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9647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94894A (zh) * | 2013-11-18 | 2014-02-19 | 电子科技大学 | Usb接插件 |
-
2013
- 2013-11-18 CN CN201320727616.XU patent/CN20359647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94894A (zh) * | 2013-11-18 | 2014-02-19 | 电子科技大学 | Usb接插件 |
CN103594894B (zh) * | 2013-11-18 | 2015-11-04 | 电子科技大学 | Usb接插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165416A1 (zh) |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 |
TWM514143U (zh) | 複合式連接插口 | |
CN204179284U (zh) | 电连接器母头 | |
CN104283080B (zh) | 信号连接器结构 | |
CN203434317U (zh) | 传输装置 | |
CN204315837U (zh) | 连接器双向正反插转接装置 | |
CN207398397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3596474U (zh) | Usb接插件 | |
CN103594894B (zh) | Usb接插件 | |
TWI415333B (zh) | 電連接器 | |
CN205752807U (zh) | Usb连接器 | |
CN103633468B (zh) | 插头装置以及应用该插头装置的电连接器与电子装置 | |
CN203039205U (zh) | 复合式电连接器 | |
CN201608397U (zh) | 整合型电连接器 | |
CN201311976Y (zh) | 一种具电路的控制盒电线导体卡接结构改良 | |
CN205039370U (zh) | 插头以及与之配合的插座 | |
TWM491270U (zh) | 端子模組 | |
CN205141217U (zh) | 基于USBType-C的适配线 | |
CN203398360U (zh) | 薄型化插座连接器 | |
CN20220594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760730U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 |
CN207338760U (zh) | 一种新型插座 | |
TW201351786A (zh) | 電池連接器 | |
TW201509036A (zh) | 轉接電連接器 | |
CN207542430U (zh) | 一种具有连接埠功能的可变型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