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89220U - 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天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89220U CN203589220U CN201320751545.7U CN201320751545U CN203589220U CN 203589220 U CN203589220 U CN 203589220U CN 201320751545 U CN201320751545 U CN 201320751545U CN 203589220 U CN203589220 U CN 2035892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enna
- absorbing material
- plate
- reflecting plate
- bas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100),包括底板(110),底板(110)包括反射面(111);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设置于底板(110)的反射面(111)一侧;吸波材料(300),位于辐射单元(200)侧向且位于底板(110)的边缘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天线,通过放置于辐射单元侧向且位于反射板的边缘附近的吸波材料,可以吸收反射板的边缘附近的非主辐射方向的电磁波,因此,可以提升天线的前后比,从而在天线反射板面积不变甚至更小的条件下实现更优异的电气表现,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用户数量的增加和移动终端用户对流量需求的增长,移动运营商不得不在楼宇天台布设更多更密的基站天线。工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13年1到4月,我国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量已达121M,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58.7%,连续四个月增速超50%。
基站天线是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被用于接收与传播电磁波。现代移动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对基站天线的各项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增益值、带宽特性、交叉极化特性、主瓣宽度随频率的波动性、前后比特性等方面。同时,随着天台架设的天线密度增大及选址建站的难度增加,在一些移动通信覆盖站点需要用小型化基站天线替代传统大天线以减少视觉冲击,运营商对于天线的小型化和降低天线间干扰需求尤为迫切。
小型化天线存在增益不足,覆盖深度不够的问题。而且由于反射板面积的减小,使天线波束宽度、前后比、隔离度等指标不同程度恶化。在现有技术中,为使天线获得定向所需的波瓣宽度,以满足基本的网络覆盖要求,一般采用调整辐射单元或者通过增加反射板宽度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基站天线的反射板截面形状对于前后比特性和水平面方向图起着重要作用。当定向天线的前后比达到一定指标时,能明显抑制来自天线后向的同频干扰,从而提高通信系统容量。因此,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前后比指标,缩窄水平面波束宽度,一种办法是不断加大金属反射板的宽度,减少辐射单元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的后向绕射,增强天线的前向辐射。在反射板尺寸受限时,为提高前后比,现有技术一般会对反射板形状精心设计,增加反射板面积,增加反射板结构复杂程度等方式解决,如专利CN2760786Y,CN101826658A,CN102790284A。
以上现有技术通过改变反射板形态、增加反射板的面积的方式来解决前后比较低的问题以及进行水平面波束宽度的调整,其中,增加反射板结构复杂度不利于天线量产,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增加反射板的面积不利于增加天台天线密度,会造成天线间遮挡和干扰,也会加大天线风载荷,增加天线在恶劣天气中失效风险。因此,当各项指标要求较高时,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天线设计手段仍然难以实现天线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可以提高天线前后比以利于实现天线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包括底板,底板包括反射面;至少一个辐射单元,设置于底板的反射面一侧;吸波材料,位于辐射单元侧向且位于底板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设置于反射板上。
进一步地,底板为矩形板,反射板还包括设置于底板宽度方向两端的侧板,侧板设置于辐射单元侧向。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设置于反射板的侧板内侧或外侧。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的远离反射面的边缘与底板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侧板的远离反射面的边缘与底板的距离。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贴附于反射板的侧板上;或者,吸波材料与反射板的侧板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与相邻的反射板的侧板平行。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沿反射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的长度与反射板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
进一步地,底板为矩形板,吸波材料相对于底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垂直于反射板的底板;或者,吸波材料相对于垂直于反射板的底板的方向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相对于垂直于反射板的底板的方向向天线的外侧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包括铁氧体吸波材料、复合吸波材料、纳米吸波材料或等离子体吸波材料。
进一步地,天线还包括天线罩,辐射单元、反射板、吸波材料均设置于天线罩内。
进一步地,吸波材料设置于天线罩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天线还包括功能板,功能板与反射板分别设置于至少一个辐射单元的两侧,功能板包括多个微结构单元。
进一步地,功能板还包括介质基板,多个微结构单元设置于介质基板上,其中,每一个微结构单元的结构均包括导电几何结构。
进一步地,多个微结构单元的大小和结构均相同。
进一步地,介质基板包括远离至少一个辐射单元的第一表面和靠近至少一个辐射单元的第二表面,多个微结构单元位于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地,多个微结构单元在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以规则阵列方式排布。
进一步地,在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设有微结构单元,其中位于第一表面的微结构单元与位于第二表面的微结构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位于第二表面的每个微结构单元相对于对应的位于第一表面的微结构单元在第二表面所在的平面上旋转90°且中心对齐。
进一步地,位于介质基板的同一表面上的多个微结构单元如此排布:将该表面以多条假想直线划分为多个方格,其中每个方格内部对应设置一个微结构单元,且每个微结构单元的中心与对应的方格的中心重合。
进一步地,微结构单元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微结构单元的外部轮廓所在的正方形的每条边与各假想直线形成45°夹角;或者,微结构单元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正方形的每条边与部分假想直线平行。
进一步地,微结构单元的结构具体包括:一个十字结构;全等的四个槽形结构,槽形结构包括底边和对称设置在底边两端的两个侧边,且两个侧边在槽形结构开口侧的距离小于底边的长度,四个槽形结构与十字结构的四个分支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槽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十字结构的中心,且十字结构的每个分支的端点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槽形结构的底边中心,四个槽形结构的底边构成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
进一步地,每一个辐射单元与功能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天线还包括天线罩,辐射单元、反射板、吸波材料和功能板均设置于天线罩内,其中,功能板固定于天线罩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站天线,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放置于辐射单元侧向且位于反射板的边缘附近的吸波材料,可以吸收反射板的边缘附近的非主辐射方向的电磁波,因此,可以提升天线的前后比,从而在天线反射板面积不变甚至更小的条件下实现更优异的电气表现,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需求。
另外,通过设置具有微结构单元的功能板,天线辐射单元近场辐射到达功能板所在表面后,由于功能板上的微结构单元具有电响应和磁响应特性,在微结构单元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并且受激激发出感应的电场和磁场。原来的电场磁场分布受到功能板的调节后产生了新的分布,从而在远场形成新的方向图。因此,通过设置具有微结构单元的功能板,可以增加天线增益。
进一步地,通过引入具有微结构单元的功能板对电磁波进行调制,完成在更小的反射板面积的条件下使得天线的增益、前后比和隔离度均有提升,波束宽度变窄,综合指标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中超材料板的部分第一表面微结构单元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中超材料板的微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1880MHz时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在同条件下的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结果;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10MHz时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在同条件下的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结果;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25MHz时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在同条件下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结果;
图7A是现有技术的天线在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同条件下、频率为188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
图7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188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
图8A是现有技术的天线在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同条件下、频率为201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
图8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1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
图9A是现有技术的天线在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同条件下、频率为2025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
图9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25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天线为平板天线,该平板天线可作为基站天线使用。本实施例的天线包括反射板100、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和吸波材料300。反射板100包括底板110,底板110包括反射面111。优选地,底板110为矩形。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设置于底板110的反射面111的一侧。反射板100用于支撑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并反射电磁波。吸波材料300位于辐射单元200侧向且位于底板110的边缘处。其中吸波材料300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高性能电磁吸波材料300,如铁氧体吸波材料、复合吸波材料、纳米吸波材料和等离子体吸波材料等等。
通过放置于辐射单元200侧向且位于所述反射板100的边缘附近的吸波材料300,可以吸收反射板100的边缘附近的非主辐射方向的电磁波,因此,可以提升天线的前后比,从而在天线反射板100面积不变甚至更小的情况下实现更优异的电气表现,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需求。或者,在天线的前后比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天线的反射板100的面积,从而减小天线的迎风面积。进一步地,吸波材料300采用以上列举的各种吸波材料时,由于这些吸波材料具有吸收爬行波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减少天线反射板100侧边的电流,进一步提升天线前后比。
吸波材料300可以设置于反射板100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天线还包括天线罩400,吸波材料300也可以设置于天线罩400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吸波材料300设置于反射板100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反射板100包括底板110和设置于底板110宽度方向两端的两块侧板120,侧板120也设置于辐射单元200的侧向。吸波材料300可以设置于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内侧或外侧。
本实施例中,吸波材料300设置在了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外侧。将吸波材料300设置于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外侧,该设置使吸波材料300可以进一步吸收反射板100侧边衍射产生的绕向反射板100背后的电磁波。
本实施例中,反射板100的侧板120与底板110垂直。反射板100的侧板120也可以相对于与垂直于底板110的方向倾斜设置。本实施例的吸波材料300直接贴附于邻近的反射板100的侧板120上。吸波材料300也可以与相邻的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具有一定的间隔,此时优选地,吸波材料300与相邻的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平行设置。
优选地,如图1所示,吸波材料300的远离反射面111的边缘与反射板100的距离大于相邻侧板120的远离反射面111的边缘与反射板100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吸波材料300垂直于反射板100的底板110,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吸波材料300也可以相对于垂直于底板110的方向倾斜设置,此时优选地相对于垂直于底板110的方向向天线外侧倾斜。本实施例中,吸波材料300的长度优选地与反射板100的长度相等,当然,吸波材料300的长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反射板100的长度。另外优选地,吸波材料300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
另外,反射板100还包括在每两个相邻的辐射单元200之间设置的分隔板13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天线还包括功能板,其中功能板与反射板100分别设置于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功能板为超材料板500。作为功能板的超材料板500包括多个微结构单元520。超材料板500还包括介质基板510,多个微结构单元520设置于介质基板510上,其中,每一个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均包括导电几何结构。
超材料Metamaterial是一种人工合成材料,一般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基板和附着在基板表面上或嵌入在基板内部的多个人造微结构单元520构成。人造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包括规则的导电几何结构,导电几何结构一般可由金属丝或其它导电材料制成的丝线组成,具有一定几何图形的平面或立体结构,导电几何结构例如可以为圆环形、工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等。
本实施例的天线中将超材料板500放置于天线辐射单元200上方一定距离,天线辐射单元200近场辐射到达超材料板500所在表面后,由于超材料板500上的微结构单元520具有电响应和磁响应特性,在微结构单元520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并且受激激发出感应的电场和磁场。原来的电场磁场分布受到超材料板500的调节后产生了新的分布,从而在远场形成新的方向图。因此,通过在天线辐射单元200上方适当距离处设置表面具有微结构单元520的超材料板500,可以进一步增加天线的前后比、提升正负60度的交叉极化比。
微结构单元520的尺寸优选地为辐射单元200辐射电磁波的中心频率波长的1/15~1/2。
优选地,多个微结构单元520的大小和结构均相同。介质基板510包括远离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的第一表面和靠近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的第二表面,多个微结构单元520位于介质基板510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多个微结构单元520在介质基板510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以规则阵列方式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包括多个辐射单元200,多个辐射单元200形成辐射单元阵列,超材料板500位于辐射单元阵列远离反射板100的一侧,超材料板500包括介质基板510和在介质基板510的远离辐射单元阵列的第一表面和靠近辐射单元阵列的第二表面上规则排列的大小和结构相同的多个微结构单元520,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分别平行于反射板100。
在第一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表面的微结构单元520与位于第二表面的微结构单元520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位于第二表面的每个微结构单元520相对于与其对应的位于第一表面的微结构单元520在第二表面所在的平面上旋转90°且中心对齐。在介质基板510的双面设置微结构单元520的设置方式相对于在介质基板510的单面设置微结构单元520而言,有利于针对两种正交极化电磁波的传播。
通过改变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微结构单元520的排布方式以及超材料板500距离天线振子的高度可以调节方向图的最终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示意性的,其中微结构单元520的大小、数量、排布方式、微结构单元结构等均是示意性的,不代表真实结构。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中超材料板500的部分第一表面微结构单元520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中超材料板500的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如下:
微结构单元520包括一个十字结构521和全等的四个槽形结构522。槽形结构522包括底边和对称设置在底边两端的两个侧边,且两个侧边在槽形结构522开口侧的距离小于底边的长度,四个槽形结构522与十字结构521的四个分支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槽形结构522的开口朝向十字结构521的中心,且十字结构521的每个分支的端点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槽形结构522的底边中心,四个槽形结构522的底边构成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该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有利于响应振子附近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形成二次辐射。
在第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微结构单元520的排布方式如下:位于介质基板510的同一个表面上的多个微结构单元520如此排布:将该表面以多条假想直线10划分为多个方格,其中每个方格内部对应设置一个微结构单元520,且每个微结构单元520的中心与对应的方格的中心重合。并且位于介质基板510的同一个表面上的多个微结构单元520的方向相同。同时,微结构单元520的外部轮廓所在的正方形的每条边与各假想直线10形成45°夹角。
本实施例中微结构单元520的排布方式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微结构单元520的外部轮廓还可以与所在的正方形的每条边与部分假想直线10平行。
以下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和现有技术的天线的各参数对比表和图形说明本实施例的优点。为了提高可比性,除了本实施例的天线设置有吸波材料300和超材料板500外,本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的天线的其它条件相同,例如具有相同反射板面积和形状、相同的辐射单元结构和数量等。
表1是本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前后比指标对比表,从该表可知,本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的天线相比,在1880MHz、2010MHz、2025MHz的各频率下,前后比指标均有提升。
表1: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前后比指标对比表
频率MHz | 现有技术天线前后比dB | 本实施例天线前后比dB |
1880 | 20.3 | 25.7 |
2010 | 22.9 | 28.2 |
2025 | 22.0 | 29.1 |
表2是本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的天线交叉极化比指标对比表,从该表可知,本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的天线相比,在1880MHz、2010MHz、2025MHz的各频率下,轴向的交叉极化比指标有降低,而正负60度的交叉极化比指标均有提升。
表2: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天线交叉极化比指标对比表
以下结合图4至图11对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1880MHz时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在同条件下的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结果;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10MHz时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在同条件下的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结果;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25MHz时与现有技术的天线在同条件下天线水平面方向图对比结果。在图4至图6中,实线代表本实施例的天线的水平方向图,虚线代表现有技术的天线的水平方向图。
根据图4至图6可知,在1880MHz、2010MHz、2025MHz各频率下,本实施例的天线与现有技术的天线相比,不但前后比均有提升,而且主瓣变窄、副瓣变小、增益变高、波束宽度变窄,从而本实施例的天线可以完成在同样大小甚至更小的反射板100面积的条件下使得天线的前后比、增益均有提升,综合指标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要求。
图7A是现有技术的天线在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同条件下、频率为188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7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188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8A是现有技术的天线在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同条件下、频率为201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8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10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9A是现有技术的天线在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同条件下、频率为2025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图9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天线、频率为2025MHz时的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比较。
交叉极化比是主极化与交叉极化的比值。根据7A至图9B可知,在1880MHz、2010MHz、2025MHz各频率下,现有技术的天线的交叉极化值与本实施例的天线相比交叉极化值更大,而主极化值基本不变,因此,本实施例的天线比现有技术天线具有更大的交叉极化比,从而本实施例的天线具有更优的性能。
经过测试,本实施例的天线在横截面积仅为传统天线的60%至70%的情况下,前后比指标比传统天线仍高出5至7分贝,有效的降低了物理临区干扰;正负60度交叉极化比提升1至3分贝,可有效提升网络边缘话务容量。
以上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微结构单元的结构可以不限于以上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中,每个微结构单元都包括彼此连通的导电几何结构,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微结构单元也可以包括多个互不连通的导电几何结构,例如,在图3所示的微结构单元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中,可以仅包括四个彼此分离的槽形结构,而不设置十字结构,从而,每个微结构单元包括了四个互不连通的槽形的导电几何结构。另外,虽然以上实施例中的超材料板仅包括一块介质基板,并在该介质基板的表面设置微结构单元,但是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超材料板还可以包括为微结构单元设置的保护层,即微结构单元位于介质基板和保护层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地设置另外的一块或几块与前述介质基板叠置的介质基板,微结构单元设置于相邻的介质基板之间等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放置于辐射单元侧向且位于反射板的边缘附近的吸波材料,可以提升天线的前后比,从而在天线反射板面积不变甚至更小的条件下实现更优异的电气表现,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需求。
通过设置具有微结构单元的功能板,可以增加天线增益。
通过具有微结构单元的功能板对电磁波进行调制,完成在更小的反射板面积的条件下使得天线的增益、前后比和隔离度均有提升,波束宽度变窄,综合指标更适合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射板(100),包括底板(110),所述底板(110)包括反射面(111);
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设置于所述底板(110)的所述反射面(111)一侧;
吸波材料(300),位于所述辐射单元(200)侧向且位于所述底板(110)的边缘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设置于所述反射板(10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0)为矩形板,所述反射板(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110)宽度方向两端的侧板(120),所述侧板(120)设置于所述辐射单元(200)侧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设置于所述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内侧或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的远离所述反射面(111)的边缘与所述底板(110)的距离大于相邻的所述侧板(120)的远离所述反射面(111)的边缘与所述底板(110)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波材料(300)贴附于所述反射板(100)的侧板(120)上;
或者,所述吸波材料(300)与所述反射板(100)的侧板(120)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与相邻的所述反射板(100)的侧板(120)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沿所述反射板(100)的长度方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的长度与反射板(100)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0)为矩形板,所述吸波材料(300)相对于所述底板(1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波材料(300)垂直于所述反射板(100)的底板(110);
或者,所述吸波材料(300)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反射板(100)的底板(110)的方向倾斜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反射板(100)的底板(110)的方向向所述天线的外侧倾斜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包括铁氧体吸波材料、复合吸波材料、纳米吸波材料或等离子体吸波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天线罩(400),所述辐射单元(200)、所述反射板(100)、所述吸波材料(300)均设置于所述天线罩(400)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300)设置于所述天线罩(400)的内壁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功能板,所述功能板与所述反射板(100)分别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的两侧,所述功能板包括多个微结构单元(520)。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板还包括介质基板(510),多个所述微结构单元(520)设置于所述介质基板(510)上,其中,每一个所述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均包括导电几何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微结构单元(520)的大小和结构均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510)包括远离所述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至少一个辐射单元(200)的第二表面,所述多个微结构单元(520)位于所述介质基板(510)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微结构单元(520)在所述介质基板(510)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以规则阵列方式排布。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基板(510)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设有所述微结构单元(520),其中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微结构单元(520)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微结构单元(520)一一对应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每个微结构单元(520)相对于对应的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微结构单元(520)在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平面上旋转90°且中心对齐。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介质基板(510)的同一表面上的多个所述微结构单元(520)如此排布:将该表面以多条假想直线(10)划分为多个方格,其中每个所述方格内部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微结构单元(520),且每个所述微结构单元(520)的中心与对应的所述方格的中心重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结构单元(520)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所述微结构单元(520)的外部轮廓所在的正方形的每条边与各假想直线(10)形成45°夹角;
或者,所述微结构单元(520)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所述正方形的每条边与部分所述假想直线(10)平行。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单元(520)的结构具体包括:一个十字结构(521);
全等的四个槽形结构(522),所述槽形结构(522)包括底边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边两端的两个侧边,且所述两个侧边在所述槽形结构(522)开口侧的距离小于所述底边的长度,所述四个槽形结构(522)与所述十字结构(521)的四个分支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槽形结构(522)的开口朝向所述十字结构(521)的中心,且所述十字结构(521)的每个所述分支的端点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槽形结构(522)的底边中心,所述四个槽形结构(522)的底边构成的外部轮廓位于一正方形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辐射单元(200)与所述功能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天线罩(400),所述辐射单元(200)、所述反射板(100)、所述吸波材料(300)和所述功能板均设置于所述天线罩(400)内,其中,所述功能板固定于所述天线罩(400)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51545.7U CN203589220U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天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51545.7U CN203589220U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天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89220U true CN203589220U (zh) | 2014-05-07 |
Family
ID=50587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751545.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89220U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天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89220U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37507A (zh) * | 2014-06-20 | 2014-09-10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排气管型美化天线 |
CN105789915A (zh) * | 2016-03-16 | 2016-07-20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双极化天线 |
CN105789912A (zh) * | 2016-03-16 | 2016-07-20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吸波超材料、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
CN105811118A (zh) * | 2016-03-16 | 2016-07-27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一种天线 |
WO2018076772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天线罩、天线结构和天线系统 |
CN111427013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华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主波束波宽缩减与旁波束抑制功能的雷达装置 |
TWI699541B (zh) * | 2019-01-09 | 2020-07-21 | 華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旁波束抑制功能的雷達裝置 |
CN112928493A (zh) * | 2021-01-28 | 2021-06-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3156226A (zh) * | 2021-05-22 | 2021-07-23 | 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 | 反射面和具有该反射面的紧缩场测量系统 |
CN113745848A (zh) * | 2020-05-29 | 2021-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及使用方法、通信基站 |
-
2013
- 2013-11-22 CN CN201320751545.7U patent/CN20358922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37507A (zh) * | 2014-06-20 | 2014-09-10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排气管型美化天线 |
CN105789915B (zh) * | 2016-03-16 | 2019-08-20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双极化天线 |
EP3432422A4 (en) * | 2016-03-16 | 2019-11-06 | Kuang-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 ANTENNA |
CN105811118A (zh) * | 2016-03-16 | 2016-07-27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一种天线 |
WO2017157218A1 (zh) * | 2016-03-16 | 2017-09-21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一种天线 |
WO2017157217A1 (zh) * | 2016-03-16 | 2017-09-21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吸波超材料、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
WO2017157216A1 (zh) * | 2016-03-16 | 2017-09-21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双极化天线 |
US10784574B2 (en) | 2016-03-16 | 2020-09-22 | Kuang-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 Antenna |
CN105789915A (zh) * | 2016-03-16 | 2016-07-20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双极化天线 |
CN105789912A (zh) * | 2016-03-16 | 2016-07-20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吸波超材料、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
CN105811118B (zh) * | 2016-03-16 | 2019-08-20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一种天线 |
WO2018076772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天线罩、天线结构和天线系统 |
CN111427013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华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主波束波宽缩减与旁波束抑制功能的雷达装置 |
TWI699541B (zh) * | 2019-01-09 | 2020-07-21 | 華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旁波束抑制功能的雷達裝置 |
CN113745848A (zh) * | 2020-05-29 | 2021-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及使用方法、通信基站 |
CN113745848B (zh) * | 2020-05-29 | 2024-03-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及使用方法、通信基站 |
CN112928493A (zh) * | 2021-01-28 | 2021-06-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3156226A (zh) * | 2021-05-22 | 2021-07-23 | 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 | 反射面和具有该反射面的紧缩场测量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589220U (zh) | 天线 | |
US8884832B2 (en) | Indoor ceiling-mount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7889137B2 (en) | Antenna structure with antenna radome and method for rising gain thereof | |
CN103858277B (zh) | 一种三极化天线 | |
CN102790284B (zh) | 一种具有多重边界的天线装置及其反射板 | |
CN103367932B (zh) | 一种双波束天线 | |
CN103219596B (zh) | 双极化吸顶天线 | |
CN203760677U (zh) | 双极化天线阵列 | |
CN106099369B (zh) | 双频段超宽带双极化天线 | |
CN207818899U (zh) | 小型化低剖面双极化全向天线 | |
CN107579335A (zh) | 宽频带缝隙天线单元及缝隙天线 | |
CN206225561U (zh) | 一种双列大下倾角基站天线 | |
CN104347952A (zh) | 超材料及天线 | |
CN203983504U (zh) | 天线 | |
CN108899645A (zh) | 一种宽带小型化双极化高隔离度基站天线 | |
CN105896033A (zh) | 高隔离度mimo天线系统 | |
CN113517558B (zh) | 一种高隔离度5g基站天线、无线通信终端 | |
CN104320788A (zh) | 一种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公共控制信号的立体覆盖控制方法 | |
CN102480019B (zh) | 一种超材料天线 | |
CN104347958A (zh) | 基站天线 | |
CN109193131A (zh) | 一种印刷型宽带低剖面全向双极化天线 | |
CN201060942Y (zh) | 一种双频双极化电调天线 | |
CN206412474U (zh) | 5g通信高隔离全向阵列天线 | |
CN105048066B (zh) | 一种低剖面高增益分形小型基站天线 | |
CN107611587B (zh) | 一种低剖面超宽带高增益定向天线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