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1440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81440U CN203481440U CN201320543708.2U CN201320543708U CN203481440U CN 203481440 U CN203481440 U CN 203481440U CN 201320543708 U CN201320543708 U CN 201320543708U CN 203481440 U CN203481440 U CN 2034814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terminal group
- insulator
- contact jaw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改良结构,该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端子组、一第二端子组、一第三端子组、至少一绝缘体及一屏蔽壳体,各该端子组是分别具有若干第一端子、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各该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体,使各该端子与相邻端子保持预定距离,各该端子分别具有一接触端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该屏蔽壳体是环绕于该绝缘体外缘,该屏蔽壳体与该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各该端子接触端分别暴露于该收容室内,且该若干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是阶层排列于该收容室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通用序列总线电子信号或其它工业标准电子信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中国台湾M335829号专利揭露了一种在单一连接器可传输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标准的电子信号或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TA, eSATA)标准的电子信号。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连接器主要是由一组第一端子A1、一组第二端子A2、一组第三端子A3、一绝缘体B及一屏蔽壳体C所组成。各该第一端子A1、第二端子A2及第三端子A3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体B,使各该端子A1、A2、A3与相邻端子A1、A2、A3保持预定距离,各该端子A1、A2、A3分别具有一接触端A11、A21、A31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形成电气连接状态。该屏蔽壳体C是环绕于该绝缘体B外缘,该屏蔽壳体C与该绝缘体B共同界定一收容室C1。该绝缘体B于该收容室内C1延伸一舌片B1,且各该端子A1、A2、A3接触端A11、A21、A31是分别被排列于该绝缘体B舌片B1预定位置。
由于该现有技术的揭露主要是针对USB3.0标准的电路板端连接器(Board End Connector, 以下简称板端连接器),及eSATA连接器的共享,因此该第一端子A1组及第二端子A2组共九支端子是用来传输符合USB3.0标准的电子信号,而eSATA标准的电子信号则除了共享部分第一端子A1组及第二端子A2组外,另外增加适当数量的第三端子A3。该板端连接器是用来与一线缆终端连接器(Cable End Connector, 以下简称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以达成相互对接的目的。由于该现有技术中所揭露的连接器为一板端连接器,因此可推知该板端连接器能够与一符合USB3.0标准定义的线端连接器或一符合eSATA标准定义的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
依该现有技术揭露的图示,由于部分第二端子A2必须同时符合USB3.0标准规范的端子接触位置及eSATA标准规范的端子接触位置,因此该部分第二端子A2于该连接器与该符合eSATA标准的对接连接器相互匹配后,各该共享的第二端子A2的接触端A21可能承受至少二受力方向,一是受力发生往复弹性变形,二是各该共享端子的接触端可能承受扭曲变形的应力。由于各该共享第二端子A2的接触端A21可能往复弹性变形,也可能扭曲变形,且各该第二端子A2是与其它端子A1、A3共同排列于该绝缘体B舌片B1上,为满足各该端子A1、A2、A3可弹性变形范围的空间需求,该绝缘体B舌片B1几乎必须完全挖空,这将大为降低该绝缘体B舌片B1的机械强度。
由于在该现有技术中,该绝缘体B舌片B1几乎必须完全挖空以容许各端子A1、A2、A3有足够弹性变形空间,因此在生产线的制程上,几乎无法使用有效率的埋入射出成形法(Inert Molding Injection, In-mold Decoration),只能以传统干涉固定法逐一将端子A1、A2、A3固定在结构脆弱的该绝缘体B舌片B1。基于上述理由,该现有技术应予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匹配至少二种符合不同工业标准的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绝缘体及屏蔽壳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具有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的接触端,所述屏蔽壳体环绕于绝缘体外缘,所述屏蔽壳体与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暴露于收容室内,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收容室内的舌片,所述舌边具有若干阶层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是由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各自以埋入射出而成形于第一、第二、第三绝缘体同一阶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中的其中两组端子符合USB 3.0传输标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端子组至少包含6支端子,在前后方向上,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位于第一、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器为板端连接器或线端连接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具有一遮蔽板,用以隔离第一端子组对第二端子组的电磁干扰。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绝缘体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该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各端子承受的应力沿着该单纯的往复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板端连接器与一对接的线端接连接器相互匹配之立体外观图。
图2为该线端连接器不同于图1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该板端连接器不同于图1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图2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2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A-A剖面图。
图8为图3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B-B剖面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各端子排列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3所示,由于在连接器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内容后当知,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是可以被实施于一板端连接器,也可以被实施于一线端连接器,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以下叙述若针对板端连接器叙述,则该对接连接器即指一预定与该板端连接器相匹配的线端连接器;反之,若针对线端连接器叙述,则该对接连接器即指一预定与该线端连接器相匹配的板端连接器。
如图2及图4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应用于一线端连接器CE的实例,惟为简化图面,图示中并未绘示任何线缆。该线端连接器CE主要包括一第一端子组1、一第二端子组2、一第三端子组3及一金属屏蔽壳体4。该第一端子组1是由一第一绝缘体11固定各个若干第一端子12间的距离,该第二端子组2是由一第二绝缘体21固定各个若干第二端子22间的距离,该第三端子组3是由一第三绝缘体31固定各个若干第三端子32间的距离,第一端子12为6支,第二端子22为4支,第三端子32为5支。在各该端子组1、2、3中,个别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相对两端都裸露出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使各该端子12、22、32的一端可以与一对接连接器BE的适当端子电气连接,且各该端子12、22、32另一端可分别与一束电缆线内的预定导线电连接。各该端子12、22、32能够与该对接连接器电气连接的一端为接触端121、221、321,各该端子12、22、32能够与个别导线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122、222、322,各该端子12、22、32的接触端121、221、321及连接端122、222、322通常是位于各该端子12、22、32相对两端,第一、第二端子12、22的接触端121、221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321为凸起的弧形结构,第一、第二、第三端子12、22、32接触端121、221、321由前向后在左右方向上各自排成为一行。
该第一端子组1、第二端子组2及第三端子组3中的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可以透过一般的干涉配合技术或卡勾卡扣配合设计而被固定为一体。在图示中,该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间有一遮蔽板33,该遮蔽板33为一金属平板材料,藉遮蔽板33的屏蔽特性隔离第二端子22与第三端子32间的相互电磁干扰。由于图式中仅为本实用新型之一可行实施,熟习此项技术人员在实际上有必要时,应可推知各该第一端子12及各该第二端子22之间也可以装设一遮蔽板33,藉此隔离第一端子12与第二端子22间的相互电磁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1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一端子12的部分外表;该第二绝缘体21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二端子22的部分外表;该第三绝缘体31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三端子32的部分外表。本实施例中各该绝缘体11、21、31是直接成形于各该端子12、22、32的外缘,此种埋入射出成形法可以节省产品零件的组装程序,简化生产线的组装程序,降低生产线人为错失机率;惟并不因本实施例图式揭露而认为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只能应用埋入射出成形法将各该绝缘体11、21、31成形于各该端子12、22、32外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当然可利用传统干涉组装方法将各该若干端子12、22、32分别组装入个别绝缘体11、21、31。
由于图标中第一端子组1、第二端子组2及第三端子组3虽然各具有一绝缘体11、21、31,但各该组合1、2、3相互组装后,各该绝缘体11、21、31实质上可视为是单一个体,因此可将组合后的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及第三绝缘体13视为是一单一的绝缘体。
在图示中,屏蔽壳体4大致环绕于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及第三绝缘体13外,屏蔽壳体4可以补强各该绝缘体11、21、31相互间的结合关系。该屏蔽壳体4与各该绝缘体11、21、31共同界定一收容室41,该收容室41可以用来收纳该对接连接器BE(参图1)的部分结构。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121、221、321是可以分别被排列于该收容室41内的适当位置,则当该连接器CE与该对接连接器BE匹配时,各该端子12、22、32接触端121、221、321可分别与该对接连接器BE电连接。
如图6及图7所示,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121、221、321是依一种连续阶级而被依序排列于该收容室41内,即各该第一端子12接触端121在该收容室41内具有不同于各该第二端子22接触端221的高度,且各该第二端子22接触端221在该收容室41内也具有不同于各该第三端子32接触端321的高度。
如图2、图4、图6及图7所示,若以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第3.0版为例,该线端连接器CE的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可以被配置为符合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定义,此时该线端连接器CE即可传输符合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定义的电子信号,包括符合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标准定义的电压及电流,且各该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呈受的应力是沿一单纯的往复方向。当与一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定义的连接器相互匹配时,该线端连接器CE可能只使用全部数量的第一端子12、部分数量的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与该对接连接器形成匹配,此时该线端连接器CE即可传输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3.0标准定义的电子信号,且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承受的应力依然是沿着该单纯的往复方向。
如图3及图5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应用于一板端连接器BE的实例,惟为简化图面,图示中并未绘示任何电路板。该板端连接器BE主要包括一第一端子组1、一第二端子组2、一第三端子组3及一屏蔽壳体4。该第一端子组1是由一第一绝缘体11固定各个若干第一端子12间的距离,该第二端子组2是由一第二绝缘体21固定各个若干第二端子22间的距离,该第三端子组3是由一第三绝缘体31固定各个若干第三端子32间的距离。在各该端子组1、2、3中,个别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相对两端都裸露出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使各该端子1、2、3的一接触端121、221、321可以与一对接连接器CE的适当端子电气连接,且各该端子12、22、32另一端为连接端121、221、321,各该端子12、22、32连接端122、222、322可分别与一电路板上的导线电连接,各该端子12、22、32的接触端121、221、321及连接端122、222、322通常是位于各该端子12、22、32相对两端。
该第一端子组1、第二端子组2及第三端子组3中的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可以透过一般的干涉配合技术或卡勾卡扣配合设计而被固定为一体。在各图示中,该板端连接器BE未如该线端连接器CE般装置有任何遮蔽板33(参图4)。此是为举例说明该线端连接器CE中的遮蔽板33仅为一可行的选项,当妥善的电磁干扰防治措施被采用,则省略该遮蔽板33的设计是较具经济性的,因为这可减少生产线的工作程序、遮蔽板33模具设计成本及遮蔽板33材料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是分别传统组装方法而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部分外表;惟并本实施例图式揭露虽非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将各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外表。由于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弹性变形方向为单纯往复方向,无任何扭转或扭曲弹性变形量,因此应用埋入射出成形法将各该绝缘体11、21、31成形于各该端子12、22、32外表是可行的。本实施利的揭露仅是显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的揭露中,各该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不限于是否使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成形于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外表。
由于图标中第一端子组1、第二端子组2及第三端子组3虽然各具有一绝缘体11、21、31,因各该组合相互组装后,各该绝缘体11、21、31实质上可视为是单一个体,因此可将组合后的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视为是一单一的绝缘体。
在图示中,该屏蔽壳体4大致环绕于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外,且该屏蔽壳体4与各该绝缘体11、21、31共同界定一收容室41,该收容室41可以用来收纳该对接连接器CE的部分结构。该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的组合是朝向该收容室41沿伸一舌片5,所述舌边5具有若干阶层结构,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121、221、321是可以分别被排列于该舌片5上的适当位置。第一端子12的接触端121为凸起的弧形结构,第二、第三端子22、32的接触端221、321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一、第二、第三端子12、22、32的接触端121、221、324由前往后各自在左右方向上排成一行。
在本实用新型前述揭露的该线端连接器CE实施例中,虽该线端连接器CE的图示中未明确标示舌片5的机构位置,但参照本实用新型该板端连接器BE实施例的说明,可推知在该线端连接器CE实施例中,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121、221、321是被排列于该绝缘体上的位置即可视为是一舌片5。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该线端连接器CE及该板端连接器BE结构为可相互匹配的互补设计,且两实施利的机构设计大致相同,除细部的该舌片5位置外,因此不能以任一实施例是否具有舌片5做为区别是否属本实用新型揭露范围内的标准。
如图8及图9所示,各该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121、221、321是依一种连续阶级而被依序排列于该收容室41内,即各该第一端子12接触端122在该收容室41内具有不同于各该第二端子22接触端222的高度,且各该第二端子22接触端222在该收容室41内也具有不同于各该第三端子32接触端321的高度。
如图3、图5、图8及图9所示,若以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第3.0版为例,该板端连接器BE的第一端子12及第二端子22可以被配置为符合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定义,此时该板端连接器BE即可传输符合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定义的电子信号,且各该第一端子12及第二端子22呈受的应力是沿一单纯的往复方向。当与一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3.0版定义的连接器相互匹配时,该板端连接器BE可能只使用部份数量的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全部第三端子32,此时该板端连接器BE即可传输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3.0标准定义的电子信号,且各该第一端子12接触端121、第二端子22接触端221及第三端子32接触端321承受的应力依然是沿着该单纯的往复方向。
本实用新型之揭露有意不对该“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未进一步限定,惟该“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可以是 eSATA 标准、PCI计算机总线标准、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或其它任一种非通用序列总线标准的工业标准。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连接器是一种可用来传输通用序列总线标准定义的电子信号及一种其它工业标准定义的电子信号,该“异于该通用序列总线标准”或“其它工业标准”主要是取决于电子电路的切换设计及电路板上的控制芯片,因此有意不对此为进一步限定。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绝缘体及屏蔽壳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具有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的接触端,所述屏蔽壳体环绕于绝缘体外缘,所述屏蔽壳体与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暴露于收容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收容室内的舌片,所述舌边具有若干阶层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是由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各自以埋入射出而成形于第一、第二、第三绝缘体同一阶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中的其中两组端子符合USB 3.0传输标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组至少包含6支端子,在前后方向上,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位于第一、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为板端连接器或线端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具有一遮蔽板,用以隔离第一端子组对第二端子组的电磁干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43708.2U CN203481440U (zh) | 2013-09-03 | 2013-09-03 | 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43708.2U CN203481440U (zh) | 2013-09-03 | 2013-09-03 | 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81440U true CN203481440U (zh) | 2014-03-12 |
Family
ID=50229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4370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1440U (zh) | 2013-09-03 | 2013-09-03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8144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2396A (zh) * | 2014-05-29 | 2014-09-03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104037548A (zh) * | 2014-05-28 | 2014-09-10 | 东莞市精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04425930A (zh) * | 2013-09-03 | 2015-03-18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
2013
- 2013-09-03 CN CN201320543708.2U patent/CN20348144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930A (zh) * | 2013-09-03 | 2015-03-18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4425930B (zh) * | 2013-09-03 | 2018-01-12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4037548A (zh) * | 2014-05-28 | 2014-09-10 | 东莞市精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04022396A (zh) * | 2014-05-29 | 2014-09-03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104022396B (zh) * | 2014-05-29 | 2016-06-15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997179U (zh) | 网络线组及其护套 | |
CN104183962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4858007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104505616A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GB2507156A (en) | Retractable USB connector | |
WO2012078824A3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 |
MX2021011116A (es) | Conectores y contactos para un par de conductores de retorcedura unica. | |
CN20348147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348145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81440U (zh) | 连接器 | |
WO2015006395A1 (en) | Wafer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clamp | |
US933758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CN102810805A (zh) | 电缆 | |
CN204809443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204088648U (zh) | 双面插口的usb母座连接器 | |
CN208889915U (zh) | 一种高速网络连接器 | |
CN104425930A (zh) | 连接器 | |
CN204696301U (zh) | Usb连接器结构 | |
CN104037549B (zh) | 插头连接器 | |
US9444195B1 (en) | PCIE-OCuLink cable end connector | |
CN204835115U (zh) | 一种转接式电连接器 | |
CN20328890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850514U (zh) | 一体式usb插座 | |
CN202759069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5244710A (zh) | 一种新型多芯反向兼容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