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445345U - 板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5345U
CN203445345U CN201320487683.9U CN201320487683U CN203445345U CN 203445345 U CN203445345 U CN 203445345U CN 201320487683 U CN201320487683 U CN 201320487683U CN 203445345 U CN203445345 U CN 203445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terminal
hyoplastron
distance
terminal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876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中南
林政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876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45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5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534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与多个导电端子。绝缘座呈长型且其长度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绝缘座包含槽体与舌板,槽体具有底壁及围绕在底壁周缘的环侧壁,舌板自底壁内缘沿第一方向突出延伸形成。这些导电端子穿设于槽体的底壁,每一个导电端子的位于槽体内的部位定义为插接部,每一个导电端子的位于槽体外的部位定义为固定部,并且每一个插接部的末端至底壁的距离小于舌板的末端至底壁的距离。这些导电端子分别沿第一方向排成两列,这两列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分别设置于舌板的相反的两侧,且每一个导电端子的插接部与舌板之间具有一间距。藉此,提供一种能降低串音干扰的板端连接器。

Description

板端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涉及一种能降低串音干扰的板端连接器(board connector)。
背景技术
现今的连接器可依安装差异而分为用以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板端连接器以及用以连接于导线的线端连接器。其中,线端连接器能插设于板端连接器以达成信号的传输。而常用板端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座及多个安装于绝缘座的端子,且上述端子之间大都无屏蔽体,因此,板端连接器于传输信号时,端子之间易产生串音(cross-talk)干扰。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结构设计而能有效降低串音干扰的板端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该绝缘座呈长型且该绝缘座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一第一方向,绝缘座包含一槽体与一舌板,槽体具有一底壁及围绕在底壁的周缘的一环侧壁,舌板自底壁的内缘沿第一方向突出延伸形成;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穿设于槽体的底壁,每一个导电端子的位于槽体内的部位定义为一插接部,每一个导电端子的位于该槽体外的部位定义为一固定部,并且每一个插接部的末端至底壁的距离小于舌板的末端至底壁的距离;其中,导电端子分别沿第一方向排成两列,两列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分别设置于舌板的相反的两侧,且每一个导电端子的插接部与舌板之间具有一间距。
进一步地,绝缘座定义有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且于该第二方向上,任一列导电端子中的一个导电端子对应到另一列导电端子中的一个导电端子。
进一步地,于第二方向上,任意两个相对的导电端子与舌板的距离之和大于任一列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距离。
进一步地,槽体的环侧壁在远离底壁的内缘的部位界定有一插接口,且舌板突伸出插接口。
进一步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分别位于环侧壁所包围的空间内且未突伸出插接口。
进一步地,插接口呈T字型。
进一步地,舌板的与导电端子相邻的两个侧面的其中之一凹设形成有一导槽。
进一步地,舌板对应于第一方向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每列导电端子对应于第一方向的距离值。
进一步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均呈扁平的长条状且分别具有至少一扁平面,而导电端子的插接部的扁平面均与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绝缘座为一体成型的构造,且舌板呈中空状,两列导电端子相对于舌板呈镜像对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板端连接器通过舌板设置于上述两列导电端子之间且导电端子与舌板形成有间距,以使板端连接器于传输信号时,该两列导电端子各自形成的磁场能有效地通过舌板与上述间距的设计而相互隔离,进而降低所述板端连接器的串音干扰。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信号传输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信号传输装置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板端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板端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的变化态样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装设有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信号传输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之信号传输装置长度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8之信号传输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信号传输装置
1     板端连接器
11    绝缘座
111   槽体
1111  底壁
1112  环侧壁
1113  插接口
1114  容置孔
1115  防呆块
1116  凸缘
1117  支撑柱
1118  定位柱
112   舌板
1121  导槽
12    导电端子
121   插接部
1211  扁平面
122   固定部
2     线端连接器
21    绝缘本体
211   外罩部
2111  第一挡板
2112  第二挡板
2113  侧板
2114  延伸板
2115  缺槽
212   内凹部
2121  舌板槽
2122  第一隔板
2123  第一隔离壁
2124  第二隔板
2125  第二隔离壁
2126  附加电路板
2127  导引块
213   卡合部
2131  弹臂
2132  扣合块
214   第一插接端
215   第二插接端
22    第一端子
221   第一接触部
222   第一接线部
23    第二端子
231   第二接触部
232   第二接线部
24    盖体
3     第一导线
4     第二导线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     插拔方向
L1    第一距离
L2    第二距离
L3    第三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至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图式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形状,仅用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其内容,而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如图1A和图1B,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装置100,包括一板端连接器1以及一线端连接器2,上述线端连接器2能沿一插拔方向D可分离地插设于所述板端连接器1。以下将分别就板端连接器1及线端连接器2的构造做一说明,而后再介绍两者之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2所示,并适时参酌图3和图4,所述板端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座11与多个导电端子12。上述绝缘座11为一体成型的构造,绝缘座11呈长型且其长度方向定义为一第一方向D1,而其宽度方向定义为一第二方向D2,上述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其中,绝缘座11包含一槽体111与一舌板112,上述槽体111具有一底壁1111及围绕在底壁1111周缘的一环侧壁1112。
更详细地说,环侧壁1112的截面大致呈矩形,且环侧壁1112的一端(底部)的内缘与底壁1111的两个长侧缘相连,而环侧壁1112的另一端内缘(即远离底壁1111的环侧壁1112的顶部的内缘)界定有一插接口1113。其中,上述底壁1111相反的两个端缘(第一方向D1上的底壁1111两个端缘)各与环侧壁1112的底部的内缘包围界定有一贯穿的容置孔1114。
再者,所述环侧壁1112具有两个防呆块1115及两个凸缘1116,上述防呆块1115与凸缘1116位于环侧壁1112的内侧部位,且防呆块1115与凸缘1116位于环侧壁1112的远离底壁1111的部位。更详细地说,所述两个凸缘1116分别位于环侧壁1112的顶部的两个短侧缘的内侧,而两个防呆块1115则分别位于该两个凸缘1116彼此相向之处,而由于上述两个防呆块1115的形成,所述插接口1113大致呈T字形。换个角度来看,所述两个防呆块1115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两个凸缘1116之间的距离,而上述两个凸缘1116之间的距离小于环侧壁1112的最大内缘间距。
另,所述环侧壁1112还具有多个支撑柱1117(如图4),上述支撑柱1117位于环侧壁1112的底部(即环侧壁1112的远离插接口1113的部位)且彼此间隔设置。而底壁1111的底缘两端(如图2中底壁1111的右下端与左上端)各突出形成有一定位柱1118,并且上述两个定位柱1118的形状或位置相异。
所述舌板112自底壁1111内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位沿第一方向D1突出延伸形成,且舌板112突伸出上述插接口1113。更详细地说,舌板112大致呈长型且为中空状,而舌板112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舌板112于其远离两个防呆块1115的长侧面处,自突伸出插接口1113的部位凹设至底壁1111以形成有一导槽1121。
所述导电端子12穿设于槽体111的底壁1111,并且每一导电端子12位于槽体111内的部位定义为一插接部121,而每一导电端子12位于槽体111外的部位定义为一固定部122。其中,每一导电端子12的插接部121位于环侧壁1112所包围的空间内且未突伸出插接口1113,并且每一插接部121的末端至底壁1111的距离小于舌板112的末端至底壁1111的距离,也就是说,舌板112的高度超出每一导电端子12的位于槽体111内的部位的高度。而每一导电端子12的固定部122的末端距离底壁1111的距离小于等于定位柱1118的末端至底壁1111的距离,也即,每一导电端子12的固定部122不超出上述定位柱1118。
再者,所述导电端子12分别沿第一方向D1排成两列,该两列导电端子12的插接部121分别设置于舌板112的相反两侧(如图3中的舌板112上侧与下侧),且每一导电端子12的插接部121与舌板112之间具有一间距。
更详细地说,于第二方向D2上,任一列导电端子12的一个导电端子12对应到另一列导电端子12的一个导电端子12。其中,每一列导电端子12具有多个信号端子与多个接地端子,每一接地端子的相反两侧分别邻近这些信号端子的其中两个信号端子,且于第二方向D2上,任一列导电端子12的一个接地端子对应到另一列导电端子12的一个接地端子。于第二方向D2上任两个相对的导电端子12,其各自与舌板112的距离之和大于任一列相邻两个导电端子12的距离。
所述舌板112对应于第一方向D1的长度值不小于每列导电端子12对应于第一方向D1的距离值。更详细地说,所述导电端子12的插接部121均大致呈扁平的长条状且各具有一扁平面1211,而所述导电端子12的插接部121的扁平面1211均垂直于第一方向D1。
本实施例的该两列导电端子12相对于舌板112大致呈镜像对称。附带说明一点,所述导槽1121是由舌板112的相邻于该两列导电端子12的两个侧面的其中之一侧面凹设所形成,且导槽1121的构造是由舌板112顶端延伸至底壁1111。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端连接器1的构造说明,通过舌板112设置于上述两列导电端子12之间且导电端子12与舌板112形成有间距,以使导电端子12于传输信号时,该两列导电端子12各自形成的磁场能有效地通过舌板112与上述间距设计而彼此隔离,进而降低所述板端连接器1的串音干扰。而板端连接器1的较佳防止串音干扰设计,即如上所述的各个技术特征,但于实际应用时,并不受限于此。
若当所述板端连接器1安装于一电路板(图略)时,板端连接器1以导电端子12的固定部122与绝缘座11的定位柱1118插设于电路板,且绝缘座11的支撑柱1117抵接于电路板上。其中,由于导电端子12的固定部122未超出定位柱1118,使得定位柱1118插设于电路板会先于或同时于导电端子12的固定部122,进而避免因插设方向错误而导致导电端子12的固定部122损坏。
请参阅图1A和图1B,所述线端连接器2包括一绝缘本体21、多个第一端子22、多个第二端子23、及一盖体24。上述绝缘本体21为一体成型的构造,且绝缘本体21包括一外罩部211、一内凹部212、及两个具有弹性的卡合部213。
其中,内凹部212相连于外罩部211内缘且位于外罩部211内侧,并且内凹部212包围定义有一长型的舌板槽2121。绝缘本体21于舌板槽2121的槽口的相反两侧处分别定义有一第一插接端214与一第二插接端215,且第一插接端214与第二插接端215大致呈长型且为彼此平行的共平面设置,而所述两卡合部213分别自外罩部211的相对两端(如图1B中的外罩部211左侧与右侧)延伸所形成。
更详细地说,请参阅图5所示,并适时参酌图1A和图1B,,外罩部211包含一第一挡板2111、一第二挡板2112、两个侧板2113、及一延伸板2114。其中,第一挡板2111与第二挡板2112大致彼此平行,所述延伸板2114自第二挡板2112的远离第二插接端215的部位(如图5中的第二挡板2112的顶端部位)朝远离第一挡板2111的方向延伸所形成。且上述两侧板2113的其中一侧板2113相连于第一挡板2111与第二挡板2112彼此相邻的一端以及延伸板2114的一侧缘,而两侧板2113的其中另一侧板2113则相连于第一挡板2111与第二挡板2112彼此相邻的另一端以及延伸板2114的另一侧缘。
所述内凹部212包含一第一隔板2122、多个第一隔离壁2123、一第二隔板2124、多个第二隔离壁2125、及一附加电路板2126。第一隔板2122相邻且平行于第一挡板2111,这些第一隔离壁2123各相连于第一隔板2122与第一挡板2111之间,且上述第一隔板2122的一端、第一挡板2111的一端、及这些第一隔离壁2123的一端大致呈共平面且被定义为上述第一插接端214。
所述第二隔板2124相邻且平行于第二挡板2112,这些第二隔离壁2125各相连于第二隔板2124与第二挡板2112之间,且第二隔板2124的一端、第二挡板2112的一端、及这些第二隔离壁2125的一端大致呈共平面且被定义为上述第二插接端215。所述附加电路板2126相对的两长边分别相连于第一隔板2122的远离第一插接端214的部位以及第二隔板2124的远离第二插接端215的部位之间,而附加电路板2126相对的两短边则分别相连于上述两侧板2113。所述舌板槽2121即由第一隔板2122、第二隔板2124、与附加电路板2126所包围形成。再者,绝缘本体21于舌板槽2121内形成有两个导引块2127(如图1B和图7),且上述两个导引块2127彼此平行且自附加电路板2126并沿着第一隔板2122延伸所形成。
其中,第一隔板2122与第二隔板2124相隔有一第一距离L1,第一距离L1大于第一隔板2122与第一挡板2111之间的距离,也大于第二隔板2124与第二挡板2112之间的距离。再者,若由舌板槽2121的深度方向来看(即插拔方向D,相当于第一端子22的长度方向),第一隔板2122与第二隔板2124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一挡板2111的长度大于第一隔板2122的长度,而第二挡板2112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板2124的长度。
所述两卡合部213各具有一弹臂2131与一扣合块2132,上述两个弹臂2131分别自外罩部211的两个侧板2113延伸所形成,且每一弹臂2131的前端部分超出第一插接端214,而每一弹臂2131的末端部分位于其所延伸的侧板2113旁且为一自由端。上述两扣合块2132分别自该两个弹臂2131外缘突出形成,并且外罩部211的两个侧板2113的对应于上述两个扣合块2132的部位各凹设形成有一缺槽2115。
藉此,上述两弹臂2131的末端部位可弹性地受压迫,以使弹臂2131能以超出第一插接端214的前端部位为支点而摆动,进而使所述两扣合块2132分别朝向上述两个缺槽2115的方向位移,而缺槽2115则提供扣合块2132位移时所需的空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部213是以图1A为例作一说明,但不排除其他的可能实施态样。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部213也能形成如图6所示的态样。
请参阅图5所示,并适时参酌图7,每一第一端子22各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21及一自第一接触部221垂直地弯折延伸的第一接线部222。这些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设置于第一隔板2122与第一挡板2111之间且未突伸出第一插接端214,而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接触部221之间设有一个第一隔离壁2123,并且任两个相邻第一接触部22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这些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线部222则设置于附加电路板2126上,且每一第一接线部222的大致中央部位用以电性连接于一第一导线3。
每一第二端子23具有一第二接触部231及一自其第二接触部231垂直地弯折延伸的一第二接线部232。这些第二端子23的第二接触部231设置于第二隔板2124与第二挡板2112之间且未突伸出第二插接端215,而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接触部23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隔离壁2125,并且任两个相邻第二端子23的第二接触部23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L1。这些第二端子23的第二接线部232设置于延伸板2114上,且每一第二接线部232的大致中央部位用以电性连接于一第二导线4。
其中,每一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线部222与其相邻近的第二接线部232的距离大于任两个相邻第一接触部221之间的距离。而任两个相邻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任两个相邻第二端子23的第二接触部231之间的距离。再者,每一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与其相邻的第二接触部231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二距离L2;且每一第一接线部222用以电性连接于第一导线3的部位,其与相邻的第二接线部232用以电性连接于第二导线4的部位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三距离L3,上述第三距离L3大致等同于第二距离L2。
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第一端子22包含多个信号端子与多个接地端子,这些第二端子23包含多个信号端子与多个接地端子;并于第一距离L1的方向上,这些第一端子22的信号端子分别对应到这些第二端子23中的信号端子,这些第一端子22的接地端子分别对应到这些第二端子23中的接地端子。
所述盖体24的一端枢设于所述两侧板2113的远离第一插接端214的部位,且上述盖体24的另一端可分离地扣合于第一挡板2111。
须说明的是,当第一导线3与第二导线4分别置放于第一接线部222与第二接线部232上,且盖体24尚未扣合于第一挡板2111时,第一导线3与第二导线4分别受其绝缘层(未标示)的挡止而未能与第一接线部222与第二接线部232达成电性连接。而当盖体24扣合于第一挡板2111时,盖体24的内缘将压迫第一导线3与第二导线4,使第一导线3与第二导线4的绝缘层受压迫而分别被第一接线部222与第二接线部232所刺破,以使第一接线部222与第二接线部232分别连接于位于第一导线3与第二导线4的绝缘层内的芯线,进而使第一接线部222与第二接线部232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导线3与第二导线4。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2的构造说明,通过绝缘本体21的构造设计,以使装设于绝缘本体21的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23能在线端连接器2传输信号时,有效地隔离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23各自形成的磁场,进而降低线端连接器2的串音干扰。而线端连接器2的较佳防止串音干扰设计,即如上所述的各个技术特征,但于实际应用时,并不受限于此。
接着,有关板端连接器1与线端连接器2两者的连接关系大致说明如下。请参阅图8至图10,当所述线端连接器2沿插拔方向D插设于板端连接器1,线端连接器2的导引块2127将受舌板112的导槽1121导引(如图1A和图1B),以使导引块2127嵌合于导槽1121,而舌板112容置于舌板槽2121内,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与第二端子23的第二接触部231分别抵接于该两列导电端子12的插接部121。再者,于上述插设的过程中,所述两个弹臂2131的超出第一插接端214的部位分别穿过插接口1113而设置于该两个容置孔1114内且抵接于底壁1111的相反两个端缘,而所述两个扣合块2132则分别穿过插接口1113且扣合于环侧壁1112的凸缘11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板端连接器通过舌板设置于上述两列导电端子之间且导电端子与舌板形成有间距,以使板端连接器于传输信号时,该两列导电端子各自形成的磁场能有效地通过舌板与上述间距的设计而相互隔离,进而降低所述板端连接器的串音干扰。
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线端连接器通过绝缘本体的构造设计,以使装设于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能在线端连接器传输信号时,有效地隔离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各自形成的磁场,进而降低线端连接器的串音干扰。
进一步地说,当线端连接器插接于板端连接器,这些第一端子及其所连接的导电端子将被舌板、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阻隔而与这些第二端子及其所连接的导电端子分离,进而使这些第一端子及其所连接的导电端子传输信号时所形成的磁场能有效地与这些第二端子及其所连接的导电端子传输信号时所形成的磁场相互隔离,藉以降低两者之间的串音干扰。
另,通过板端连接器形成有舌板并且线端连接器形成有舌板槽,这除了有助于降低串音干扰外,还能达到防误插的效果。而通过板端连接器形成有容置孔与防呆块,线端连接器形成有超出第一插接端的卡合部,使得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两者于端子接触之前,能够通过卡合部先行对位于防呆块,以避免端子因误差而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座,所述绝缘座呈长型且所述绝缘座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一第一方向,所述绝缘座包含一槽体与一舌板,所述槽体具有一底壁及围绕在所述底壁的周缘的一环侧壁,所述舌板自所述底壁的内缘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延伸形成;以及
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穿设于所述槽体的底壁,每一个所述导电端子的位于所述槽体内的部位定义为一插接部,每一个所述导电端子的位于所述槽体外的部位定义为一固定部,并且每一个所述插接部的末端至所述底壁的距离小于所述舌板的末端至所述底壁的距离;
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排成两列,两列所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舌板的相反的两侧,且每一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与所述舌板之间具有一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定义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且于所述第二方向上,任一列所述导电端子中的一个导电端子对应到另一列所述导电端子中的一个导电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两个相对的导电端子与所述舌板的距离之和大于任一列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环侧壁在远离所述底壁的内缘的部位界定有一插接口,且所述舌板突伸出所述插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环侧壁所包围的空间内且未突伸出所述插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口呈T字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与所述导电端子相邻的两个侧面的其中之一凹设形成有一导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每列导电端子对应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均呈扁平的长条状且分别具有至少一扁平面,而所述导电端子的插接部的扁平面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为一体成型的构造,且所述舌板呈中空状,两列所述导电端子相对于所述舌板呈镜像对称。
CN201320487683.9U 2013-08-09 2013-08-09 板端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45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87683.9U CN203445345U (zh) 2013-08-09 2013-08-09 板端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87683.9U CN203445345U (zh) 2013-08-09 2013-08-09 板端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5345U true CN203445345U (zh) 2014-02-19

Family

ID=50096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8768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45345U (zh) 2013-08-09 2013-08-09 板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453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2080A (zh) * 2020-03-19 2020-06-09 昆山维康电子有限公司 Pc板端防松脱免干扰母座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2080A (zh) * 2020-03-19 2020-06-09 昆山维康电子有限公司 Pc板端防松脱免干扰母座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96510B (zh) 端子模组及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
US78111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CN204349135U (zh) 序列汇流排连接器
US8899996B2 (en) Stacked connector
CN111864476A (zh) 背板连接器
US807052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structure
JP6236094B2 (ja) 電気相互接続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電気コネクタ
CN110299630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306642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783751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vertically oriented contacts
CN103296546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6827605B2 (en)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housing structure
TWI473355B (zh) 電連接器
SG17545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3445345U (zh) 板端连接器
TW202437611A (zh) 電連接器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US8100713B2 (en)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new type of spacer
CN203434379U (zh) 信号传输装置
TWI501483B (zh) 線端連接器
CN204538286U (zh) 电连接器
CN104852177B (zh) 电连接器
CN204633049U (zh) 堆叠式电连接器
TWI479741B (zh) 板端連接器
CN113258333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16903604U (zh) 屏蔽板、母端信号传输模块以及母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