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39077U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Google Patents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39077U CN203339077U CN2013203682499U CN201320368249U CN203339077U CN 203339077 U CN203339077 U CN 203339077U CN 2013203682499 U CN2013203682499 U CN 2013203682499U CN 201320368249 U CN201320368249 U CN 201320368249U CN 203339077 U CN203339077 U CN 2033390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terminal distribution
- distribution product
- base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该终端配电产品由底座模块和本体模块组成。底座模块中具有接线端子,可完成多极拼装或者漏电保护器和断路器拼装电路的接线。本体模块中可包括终端配电产品的过载保护、磁保护、及漏电保护等功能模块。通过底座内的串联或并联的预接线可以将多个底座拼装起来实现多极配电产品。另外,通过底座的预接线可以实现不同单元的拼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配电产品,特别地,涉及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背景技术
终端配电(FD)产品具有工业用、民用、商用及类似用途。在现有市售终端配电产品中,除电涌保护器(SPD)外,基本都是一体式的。接线端子和功能模块都做在同一个本体中,再通过镙钉的方式和导线连接。
一体式的终端配电产品具有导电接通性良好、长期工作的优点。但产品故障时,必须由专业电工人员断电维修,停工时间较长,这对于一些需要快速维修和更换的场合来说十分不便。
插拔式产品相对于一体式产品而言具有快速维修、更换方便、减少停工时间等优点。但是,在施耐德现有的插拔式产品设计中,插拔式接线是通过产品加附件的方式实现的,其总长度约为175mm,是原产品(85mm)的两倍多。因此,现有技术的插拔式配电产品面临的问题是产品总长度过长,不利于在实际使用中客户配电箱的空间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施耐德现有的终端配电产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产品长度和现有产品保持一致,解决了如上问题,并另外具有多重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包括本体模块和底座模块,且所述配电产品的功能结构集成在该本体模块内,接线端子设置在该底座模块内,该本体模块和该底座模块通过插拔式接合方式接合,对于具有不同功能的该本体模块,该底座模块通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所述插拔式接合方式通过能够相互接合的插拔片和插拔槽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所述本体模块包括由主体基座、主体上盖构成的本体壳体,所述功能结构集成在该本体壳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该底座模块包括由底座基座和底座上盖构成的底座壳体,所述接线端子设置在该底座壳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具有两个插拔片,分别位于该本体模块两侧,其中一个插拔片与进线端相连,另一个插拔片与出线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中,所述插拔槽位于所述底座模块内,与所述底座模块中的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具有两个插拔槽,分别接合所述两个插拔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中,所述插拔槽为U形夹的形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中,所述U形夹为多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中,所述功能结构包括过载保护、磁保护、漏电保护功能结构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本体模块为断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本体模块为漏电保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多个底座模块可通过预接线拼装在一起,用于实现多极配电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多个底座模块可通过预接线拼装在一起,用于具有不同功能结构的本体模块的拼装。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可提供如下优点:
1.快速维修。产品具有模块化设计,维修方便。当发现损坏时直接更新相应的模块即可,实现快速维修。在民用场合,非专业人员即可操作,不用拧螺钉,可以快速更换维修损坏配电产品,节约人力成本。
2.底座互换性强,拼装方式灵活。生产中,同一系列终端配电产品使用同一种通用底座,可互换性强。
3.专注功能模块。在底座中可实现不同的接线方式,功能模块结构单一即可,使得功能模块的生产更为简单,质量控制更为方便。
4.节约成本和资源。如遇产品故障,只需要更换相应的功能模块,底座仍可继续使用。这改变了现有产品遇故障整体报废的使用方式。能够提高接线端子等金属材料的利用率,为客户节约成本,并为低压电器行业生产制造中节约资源。同一系列终端配电产品共用同一系列的底座,更多的共用零件,可以降低厂家生产成本。
5.底座接线夹上,采用多排U形夹设计,提高插拔时的插拔力,减小接触电阻。为温升实验和短路实验通过提供保证。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某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示意性正视外观图,其中本体模块和底座模块处于接合状态;
图2是以MCB为例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示意性立体视图,其中本体模块和底座模块处于尚未接合的状态;
图3是图2的产品去除了上盖后的立体视图;
图4是图2和3的本体模块的正视图,其显示出本体模块的内部功能结构;
图5是以MCB为例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分解视图;
图6是通过底座模块拼装实现单极与多级的示意图;
图7是通过底座模块拼装实现不同功能本体模块拼装的底座预接线示意图;
图8是以RCD为例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的本体模块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底座模块的正视图、插拔槽的立体式图和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最佳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包括本体模块1和底座模块2,其中本体模块即产品本体,现有的MCB、RCD等终端配电产品均可以做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拔式,即本体模块内部可根据需要集成有过载保护、磁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结构。
如图2所示,本体模块1包括由主体基座3、主体上盖4构成的本体壳体,该本体壳体内容纳有如上所述的各种功能模块。该本体模块1还具有插拔片,优选地为位于本体模块1的两侧的插拔片6、7,其中插拔片7的一个端部通过软线(未示出)与本体模块1的进线端相连,另一个端部(称为自由端部)用于插入到插拔槽12中。插拔片7的一个端部与本体模块1的出线端相连,另一个端部(同样称为自由端部)类似地用于插入到插拔槽13中。
在本体模块1是断路器(MCB)的实施例中,如图3、4和5所示,该本体模块包括手柄13、机械组件14、动触头15、静触头16、双金属片17、磁组件18、灭弧室19、脱扣杆20。其中手柄13通过U形轴5与机械组件14连接。动触头15固定机械组件14上。在正常开合闸时,机械组件14和脱扣杆20保持平衡。在外力作用下,手柄13通过U形轴5带动机械组件14带动动触头15绕固定点旋转,使动触头15与静触头16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电路的接通和分断。过载时,双金属片17受热,发生弯曲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双金属片17触碰脱扣杆20,导致机械组件14的平衡被打破,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动触头15旋转并随后与静触头16分离,切断电路,以实现过载保护功能。短路时,磁组件18里面的撞杆21撞击脱扣杆20,导致机械组件14的平衡被打破,在弹簧力和磁组件18里面的动芯拉杆22的共同作用下,动触头15旋转并随后与静触头16分离,切断电路,以实现保护功能。在该实施例中,插拔片6的一个端部通过软线(未示出)与磁组件18连接,另一个端部(称为自由端部)用于插入到插拔槽12中。插拔片7的一个端部与静触头16连接,另一个端部(同样,称为自由端部)类似地用于插入到插拔槽13中。
应注意到,除了MCB之外,RCD等其他终端配电产品也可以在不改变零件大体布局的情况下稍作微调实现插拔式结构。如图8所示是产品本体为RCD产品的实施例,其底座模块(未示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底座模块2,RCD产品本体模块的内部功能结构与现有技术的RCD产品主要功能结构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底座模块2的结构如图2、3和5所示,其包括由底座基座8和底座上盖9构成的底座壳体,该底座壳体内容纳有接线端子10、11和插拔槽12、13,产品和电路的接线通过所述接线端子实现,其中接线端子10连接到插拔槽12,接线端子11连接到插拔槽13。插拔槽上方的底座壳体上具有开口,插拔片6、7可穿过该开口接合到插拔槽12、13。
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接合方式主要通过插拔槽12、13和插拔片6、7之间的对应接合实现。最佳如图2和3所示,当将本体模块1插入底座模块2时(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插拔片6、7和分别滑入到插拔槽12、13中,实现本体模块1与底座模块2的接合;当将本体模块1从底座模块2拔出时,插拔片6、7分别从插拔槽12、13脱开,实现本体模块1与底座模块2的分离。
如图9所示,插拔槽12、13采用若干排U形夹设计,其中U形槽的平坦底部大致水平地固定在底座上,并连接到接线端子。U形槽的开口朝上,用于接收插入底座模块的插拔片6、7。插拔槽采用U形夹的优势在于,所述U形夹设计可提高插拔时的插拔力,减小接触电阻。进行短路实验时,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如图9中箭头所示),U形夹会夹得更紧,这可以在保证大的电流下插拔槽12、13与插拔片6、7仍然可靠接触。
以上参考附图所述的实施例提出的插拔式接合结构为上下插拔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本插拔式结构也可以通过将U形槽纵向布置而实现侧边插拔设计。
在需要使用多极配电产品的情况中,可以通过底座内的串联或并联的预接线将多个底座拼装起来,使其能够接收多个单个本体模块构成的多极本体模块,实现多极配电产品。如图6,其中示出了拼装后的底座模块,分别用于接收单极、二极、三极和四极本体模块。
同理,如图7中所示,可以通过底座的预接线23实现不同单元的拼装,例如断路器(MCB)和漏电保护器(RCD)的拼装。和现在的一体式带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RCBO)相比,通过底座的预接线23实现的拼装更为灵活,能减少客户拼装后镙钉力矩不够导致的火灾隐患。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产品模块化设计和插拔式接合方式还可应用于断路器、漏电保护器之外的其他类似终端配电产品及其组合,同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其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模块和底座模块,且所述配电产品的功能结构集成在该本体模块内,接线端子设置在该底座模块内,该本体模块和该底座模块通过插拔式接合方式接合,对于具有不同功能的该本体模块,该底座模块通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式接合方式通过能够相互接合的插拔片和插拔槽实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模块包括由主体基座、主体上盖构成的本体壳体,所述功能结构集成在该本体壳体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该底座模块包括由底座基座和底座上盖构成的底座壳体,所述接线端子设置在该底座壳体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插拔片,分别位于该本体模块两侧,其中一个插拔片与进线端相连,另一个插拔片与出线端相连。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槽位于所述底座模块内,与所述底座模块中的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插拔槽,分别接合所述两个插拔片。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槽为U形夹的形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夹为多排。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结构包括过载保护、磁保护、漏电保护功能结构中的至少一个。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本体模块为断路器。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本体模块为漏电保护器。
13.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多个底座模块通过预接线拼装在一起,用于实现多极配电产品。
14.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其特征在于,多个底座模块通过预接线拼装在一起,用于具有不同功能结构的本体模块的拼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682499U CN203339077U (zh) | 2013-06-25 | 2013-06-25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682499U CN203339077U (zh) | 2013-06-25 | 2013-06-25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39077U true CN203339077U (zh) | 2013-12-11 |
Family
ID=49707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68249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39077U (zh) | 2013-06-25 | 2013-06-25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39077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52999A (zh) * | 2013-06-25 | 2014-12-31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CN105590798A (zh) * | 2014-10-23 | 2016-05-18 | 苏州市吴中区欣鑫开关配件厂 | 高压断路器的壳体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787124A (zh) * | 2019-11-11 | 2021-05-11 | 北京京人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机构 |
WO2022000353A1 (zh) * | 2020-06-30 | 2022-01-06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底座、带底座的断路器和配电设备 |
-
2013
- 2013-06-25 CN CN2013203682499U patent/CN2033390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52999A (zh) * | 2013-06-25 | 2014-12-31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CN105590798A (zh) * | 2014-10-23 | 2016-05-18 | 苏州市吴中区欣鑫开关配件厂 | 高压断路器的壳体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787124A (zh) * | 2019-11-11 | 2021-05-11 | 北京京人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机构 |
CN112787124B (zh) * | 2019-11-11 | 2024-02-06 | 北京京人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机构 |
WO2022000353A1 (zh) * | 2020-06-30 | 2022-01-06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底座、带底座的断路器和配电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52999A (zh)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
CN102106050B (zh) | 过电压保护器 | |
JP5730445B2 (ja) | 電気的シリーズ用端子およびシリーズ端子ブロック | |
WO2011121422A3 (en) | Plug-in circuit breaker assembly | |
CN203339077U (zh) | 插拔式终端配电产品 | |
JP2013120754A5 (zh) | ||
CN211719545U (zh) | 组合式漏电断路器 | |
CN202930339U (zh) | 拼装式带过电流保护断路器 | |
EP2261943B1 (en) | Insertion terminal and switch | |
CN209434138U (zh) | 一种多层保护系统结构装置 | |
CN204966780U (zh) | 一种插拔式穿墙接线端子 | |
CN109791860A (zh) | 电气开关设备及其感测组件 | |
CN209071472U (zh) | 电池包防触电的模组出线装置、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01044336Y (zh) | 主电路接插件 | |
CN104081600A (zh) | 过电压防护放电器 | |
CN205863109U (zh) | 断路器的导电回路 | |
CN202616443U (zh) | 大电流分线端子 | |
CN106505542B (zh) | 电涌保护器底座 | |
CN202332753U (zh) | 接线端子 | |
CN102412081A (zh) | 一种高压线路断流器 | |
CN204497164U (zh) | 一种用于固定式断路器的接线端子改良结构 | |
CN109166774A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 | |
CN203055813U (zh) | 直流断路器 | |
CN208861915U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 | |
CN203503813U (zh) | 高压接线端子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