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90716U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90716U CN203290716U CN2013203581036U CN201320358103U CN203290716U CN 203290716 U CN203290716 U CN 203290716U CN 2013203581036 U CN2013203581036 U CN 2013203581036U CN 201320358103 U CN201320358103 U CN 201320358103U CN 203290716 U CN203290716 U CN 2032907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sh rod
- pedestal
- electric pressure
- cover
- pressure coo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为克服现有电压力锅的内盖、外盖不平衡导致的开合盖费力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至少三个呈周向均布的平衡单元,所述的平衡单元包括一顶杆,内衬上形成用于放置顶杆的座体,座体下方的内衬上开有供顶杆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顶杆在座体内上下活动,顶杆上形成用于限定顶杆最低下落点的第一限位部,座体上设有用于限定顶杆最高上升点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顶杆外套有弹性复位件,顶杆向上运动时,弹性复位件处于被压缩状态。其优点是:能调整内盖使之平衡,且旋开、旋合外盖都省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力锅,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的锅盖由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内盖6'、外盖7'、内衬3'和面盖组成,盖上锅盖后,内盖6'盖在盛装食物的内胆上,并通过安装在内盖6'上的密封圈与内胆实现密封,外盖7'与内衬3'连接并与内胆扣合。旋开外盖7'时,电压力锅无法正常工作;旋合外盖7'后,电压力锅正常工作且其内部逐渐升压,此时,内盖6'需要有一定的预留空间来上下活动,以起到缓冲锅内压力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电压力锅在外盖7'上表面周向设置三个凸起1',内衬3'上形成三个与凸起1'相适应的凹槽2',如图1所示,外盖7'旋开时,凸起1'与内衬3'相抵,将内盖6'和内盖6'上的密封圈向下压;如图2所示,外盖7'旋合后,凸起1'位于凹槽2'的下方;如图3所示,当锅内升压时,气压将内盖6'顶起,再间接顶起外盖7',使得凸起1'置于凹槽2'内,为内盖6'留出活动空间。
但是,这种电压力锅在盖上锅盖时,常会出现因密封圈过大、密封圈受力不均匀或密封圈长期使用后变形而造成的密封圈无法完全置于内胆口部的情况,内盖6'的某位置被顶起,导致内盖6'不平衡,同时外盖7'也随之不平衡。而外盖7'上的凸起1'的高度固定,凸起1'挤压内衬3',造成外盖7'与内衬3'、外盖7'与内盖6'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旋合外盖7'费力。而且,从合盖位置旋开外盖7'时,需要克服凸起从内衬3'的凹槽2'中爬出的阻力,增加了开盖的难度,旋开外盖7'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调整内盖使之平衡,且旋开、旋合外盖都省力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包括内衬,其技术特征是,它还包括至少三个呈周向均布的平衡单元,所述的平衡单元包括一顶杆,内衬上形成用于放置顶杆的座体,座体下方的内衬上开有供顶杆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顶杆在座体内上下活动,顶杆上形成用于限定顶杆最低下落点的第一限位部,座体上设有用于限定顶杆最高上升点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顶杆外套有弹性复位件,顶杆向上运动时,弹性复位件处于被压缩状态。
盖上锅盖,若出现密封圈过大、密封圈受力不均匀或密封圈长期使用后变形而造成密封圈无法完全置于内胆口部的情况时,内盖的某位置会被密封圈顶起而造成内盖不平衡,外盖也随之不平衡。此时,内盖被顶起部位所对应的平衡单元中的顶杆下部会被顶起,使顶杆向上运动,弹性复位件处于被压缩状态,弹性复位件的上端与第二限位部相抵不动,下端向下对外盖产生一弹性回复力。利用与其它平衡单元形成的面,将外盖调整至平衡状态,间接调整内盖,使其也随之平衡。弹性复位件使顶杆可上下活动,将现有技术中凸起高度固定的结构改进为顶杆活动高度可调的结构,避免了凸起挤压内衬造成外盖与内衬、外盖与内盖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旋合外盖省力。旋合外盖后,锅内压力逐渐上升,将内盖顶起,内盖再顶起外盖并间接顶起顶杆,顶杆向上活动,为内盖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开盖时不需要再克服凸起从内衬的凹槽中爬出的阻力,旋开外盖省力。
作为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的一种结构优化,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座体内腔的宽度,所述的第一限位部为在顶杆上形成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位于内衬上方且其宽度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的第二限位部是指座体上方设置的一上盖,上盖上开有供顶杆的上部穿过的第二通孔,该上盖与座体之间通过螺钉锁紧。这一设置,当顶杆被外盖顶起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上端与上盖相抵不动,下端与限位凸起相抵并对限位凸起产生一弹性复位力将其向下顶,顶杆下落直至限位凸起的底面与内衬相抵,第一限位部的结构简单,上盖与座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稳固,顶杆上下活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小。
作为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的另一种结构优化,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等于座体内腔的宽度,所述的第一限位部为在顶杆上形成的两个对称的弯折部,弯折部的顶端形成与座体口部配合的钩部;所述的第二限位部是指座体上形成一盖体,盖体与座体一次注塑成型,盖体上开有供顶杆上端穿过的第二通孔和供两个钩部分别穿过的两个第三通孔。这一设置,当顶杆被外盖顶起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上端与盖体相抵不动,下端与弯折部相抵并对弯折部产生一弹性复位力将其向下顶,顶杆下落直至钩部钩住座体口部,部件数量少、加工方便,且安装快速。
作为改进,所述的弯折部的外壁与座体的内壁间隙配合。这一设置,使得弯折部对顶杆的上下活动起到了导向作用,且在外盖旋转时对与外盖相抵的顶杆起到了旋转方向的限位,避免了顶杆随外盖扭转。
作为改进,所述顶杆的上部直径小于顶杆的下部直径。这一设置,使得顶杆下部的直降较大,强度高,外盖转动时,顶杆下部不会因其与外盖相抵而扭转断裂;顶杆上部的直径较小,为弹簧预留了空间,也节省了材料。
作为改进,所述顶杆的下端呈球形。这一设置,使得顶杆下端与外盖相抵的面积小,减小了外盖转动时与顶杆之间的摩擦阻力,开合盖更加省力。
作为改进,所述的弹性复位件为弹簧。这一设置,使得弹性复位件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作为改进,所述的弹簧呈锥形,其直径自上到下逐渐增大。这一设置,使得弹簧被压缩后的体积小,给外盖、内盖预留的活动空间更大,且弹簧下部直径较大,对限位部的推动更加稳。
作为改进,所述的平衡单元有三个。这一设置,使得三个平衡单元刚好构成一个平面,在最节省材料的情况下保证了平衡外盖和内盖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能调整内盖使之平衡,且旋开、旋合外盖都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未旋合外盖时的局部剖面图(已在背景技术中阐述,不再在具体实施例中赘述)。
图2为现有技术旋合外盖后的局部剖面图(已在背景技术中阐述,不再在具体实施例中赘述)。
图3为现有技术旋合外盖且上压后的局部剖面图(已在背景技术中阐述,不再在具体实施例中赘述)。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装配后的整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部放大后的爆炸图。
图8为图6中A部外盖被顶起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A部外盖被顶杆顶下后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的爆炸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B部外盖被顶起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B部外盖被顶杆顶下后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凸起,2'、凹槽,3'、内衬,6'、内盖,7'、外盖;
1、平衡单元,2、顶杆,21、限位凸起,22、弯折部,23、钩部,3、内衬,31、座体,32、第一通孔,33、上盖,34、第二通孔,35、盖体,36、第三通孔,4、弹性复位件,5、螺钉,6、内盖,7、外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的电压力锅的锅盖由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内盖6、外盖7、内衬3和面盖组成,盖上锅盖后,内盖6盖在用于盛装食物的内胆上,并通过安装在内盖6上的密封圈与内胆实现密封,外盖7与内衬3连接并与内胆扣合,外盖7的上表面为平面,无凸起。旋开外盖7时,电压力锅无法正常工作;旋合外盖7后,电压力锅正常工作且其内部逐渐升压。
如图5所示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由周向均匀分布在内衬3上的三个平衡单元1组成。结合图6、图7,平衡单元1由座体31、顶杆2和弹性复位件4组成。内衬3上形成上述环状座体31;顶杆2可在座体31内上下活动,顶杆2上形成一限位凸起21,位于限位凸起21上方的顶杆2直径小于位于限位凸起21下方的顶杆2直径,顶杆2和杆体2上形成的限位凸起21为一次成型的塑料件或五金件;座体31下方的内衬3上开有供顶杆2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32,该第一通孔32的直径小于座体31内腔的宽度,限位凸起21位于内衬3上方且其宽度大于第一通孔32的直径;所述的弹性复位件4为弹簧,弹簧套在限位凸起21上方的顶杆2外,弹簧呈筒形;座体31上还盖有一上盖33,上盖33上开有供顶杆2的上部穿过的第二通孔34,该上盖33与座体31之间通过螺钉5锁紧。
安装时,先将弹簧从顶杆2上端套到顶杆2外,整体放入到座体31内后,呈球形的顶杆2下端穿过内衬3上的第一通孔32后与外盖相抵, 再盖上上盖33并用螺钉5锁紧。
如图8所示,盖上锅盖后,若出现密封圈过大、密封圈受力不均匀或密封圈长期使用后变形而造成密封圈无法完全置于内胆口部的情况时,内盖6的某位置会被密封圈顶起而造成内盖6不平衡,外盖7也随之不平衡。此时,内盖6被顶起部位所对应的平衡单元1中的顶杆2下部会被顶起,使顶杆2向上运动,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弹簧的上端与上盖33相抵不动,下端向下对限位凸起21产生一弹性回复力,带动顶杆2向下运动,将外盖7下压。如图9所示,三个平衡单元形成一个面,将外盖7调整至平衡状态,间接调整内盖6,使其也随之平衡。旋合外盖33后,锅内压力逐渐上升,将内盖6顶起,内盖6再顶起外盖7并间接顶起顶杆2,顶杆2向上活动,为内盖6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由周向均匀分布在内衬3上的三个平衡单元1组成。平衡单元1由座体31、顶杆2和弹性复位件4组成。内衬3上形成上述环状座体31;结合图11,顶杆2可在座体31内上下活动,顶杆2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对称的弯折部22,弯折部22的外壁与座体31的内壁间隙配合,弯折部22的顶端形成与座体31口部配合的钩部23,位于弯折部22上方的顶杆2直径小于位于弯折部22下方的顶杆2直径,顶杆2、弯折部22和钩部23为一次注塑成型的塑料件;座体31下方的内衬3上开有供顶杆2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32,该第一通孔1的直径等于座体31内腔的宽度;所述的弹性复位件4为弹簧,弹簧套在弯折部22上方的顶杆2外,弹簧呈锥形,其直径自上到下逐渐增大;座体31上形成一盖体35,盖体35与座体31一次注塑成型,盖体35上开有供顶杆2上端穿过的第二通孔34和供两个钩部23分别穿过的两个第三通孔36。
安装时,先将弹簧从顶杆2上端套到顶杆2外,套了弹簧的顶杆2整体从座体31的下方塞入,直至钩部23穿过第三通孔36且外凸于座体31,并钩在座体31口部,顶杆2上端穿过第二通孔34,顶杆2下端呈球形并与外盖7相抵。
如图8所示,盖上锅盖后,若出现密封圈过大、密封圈受力不均匀或密封圈长期使用后变形而造成密封圈无法完全置于内胆口部的情况时,内盖6的某位置会被密封圈顶起而造成内盖6不平衡,外盖7也随之不平衡。此时,内盖6被顶起部位所对应的平衡单元1中的顶杆2下部会被顶起,使顶杆2向上运动,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弹簧的上端与盖体35相抵不动,下端向下对弯折部22产生一弹性回复力,带动顶杆2向下运动,将外盖7下压,顶杆2下落直至钩部23钩住座体31口部。如图13所示,三个平衡单元形成一个面,将外盖7调整至平衡状态,间接调整内盖6,使其也随之平衡。旋合外盖33后,锅内压力逐渐上升,将内盖6顶起,内盖6再顶起外盖7并间接顶起顶杆2,顶杆2向上活动,为内盖6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包括内衬(3),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至少三个呈周向均布的平衡单元(1),所述的平衡单元(1)包括一顶杆(2),内衬(3)上形成用于放置顶杆(2)的座体(31),座体(31)下方的内衬上开有供顶杆(2)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32),顶杆(2)在座体(31)内上下活动,顶杆(2)上形成用于限定顶杆(2)最低下落点的第一限位部,座体(31)上设有用于限定顶杆(2)最高上升点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顶杆(2)外套有弹性复位件(4),顶杆(2)向上运动时,弹性复位件(4)处于被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32)的直径小于座体(31)内腔的宽度,所述的第一限位部为在顶杆(2)上形成的限位凸起(21),限位凸起(21)位于内衬(3)上方且其宽度大于第一通孔(32)的直径;所述的第二限位部是指座体(31)上方设置的一上盖(33),上盖(33)上开有供顶杆(2)的上部穿过的第二通孔(34),该上盖(33)与座体(31)之间通过螺钉(5)锁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32)的直径等于座体(31)内腔的宽度,所述的第一限位部为在顶杆(2)上形成的两个对称的弯折部(22),弯折部(22)的顶端形成与座体(31)口部配合的钩部(23);所述的第二限位部是指座体(31)上形成的一盖体(35),盖体(35)与座体(31)一次注塑成型,盖体(35)上开有供顶杆(2)上端穿过的第二通孔(34)和供两个钩部(23)分别穿过的两个第三通孔(3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弯折部(22)的外壁与座体(31)的内壁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的上部直径小于顶杆(2)的下部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的下端呈球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复位件(4)为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呈锥形,其直径自上到下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衡单元(1)有三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581036U CN203290716U (zh) | 2013-06-20 | 2013-06-20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581036U CN203290716U (zh) | 2013-06-20 | 2013-06-20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90716U true CN203290716U (zh) | 2013-11-20 |
Family
ID=49566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58103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90716U (zh) | 2013-06-20 | 2013-06-20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9071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5619A (zh) * | 2013-06-20 | 2013-09-25 | 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WO2022062429A1 (zh) * | 2020-09-27 | 2022-03-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锁扣结构和烹饪装置 |
-
2013
- 2013-06-20 CN CN2013203581036U patent/CN20329071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5619A (zh) * | 2013-06-20 | 2013-09-25 | 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CN103315619B (zh) * | 2013-06-20 | 2015-06-17 | 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WO2022062429A1 (zh) * | 2020-09-27 | 2022-03-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锁扣结构和烹饪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90716U (zh)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
CN105464413A (zh) | 隔振型旋转舞台 | |
CN203506454U (zh) | 具有升降机构的煎烤器 | |
CN204445342U (zh) | 食物加工锅 | |
CN103315619A (zh) | 电压力锅的锅盖平衡装置 | |
CN208551394U (zh) | 蒸汽阀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05919320U (zh) | 一种无反式脂肪酸植脂末制备用平稳低噪振动流化床 | |
CN207707744U (zh) | 一种电炖盅内胆的提手组件及电炖盅 | |
CN204045349U (zh) | 三低压油浸式变压器 | |
CN102697388B (zh) | 一种全自动调压的电压力锅及全自动调压的方法 | |
CN205224924U (zh) | 风雨自关窗机构 | |
CN201019514Y (zh) | 电压力锅新型压力自动控制装置 | |
CN202820919U (zh) | 一种限压阀及压力锅 | |
CN104223942B (zh) | 玻璃水壶密封固定的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 |
CN206530579U (zh) | 一种用于组装家具的塑料铆扣 | |
CN203302664U (zh) | 橱柜的金属件调整脚 | |
CN208192905U (zh) |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 |
CN208339400U (zh) | 蒸汽阀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109140136B (zh) | 一种家用电器用底脚及家用电器 | |
CN205234259U (zh) | 一种可调式蒸锅 | |
CN207707810U (zh) | 电炖盅内胆的提手组件及电炖盅 | |
CN208192900U (zh) | 套件、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 |
CN204617953U (zh) | 蒸汽管 | |
CN206354869U (zh) | 盖体及烹饪器具 | |
CN204813388U (zh) | 玻璃电热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617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