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79450U -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79450U CN203279450U CN 201320298725 CN201320298725U CN203279450U CN 203279450 U CN203279450 U CN 203279450U CN 201320298725 CN201320298725 CN 201320298725 CN 201320298725 U CN201320298725 U CN 201320298725U CN 203279450 U CN203279450 U CN 2032794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ns
- housing
- heat dissip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 fin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含一个散热器,前述散热器包含第一鳍片组及第二鳍片组。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一鳍片,且上述中的第一鳍片组具有第一平均分布密度。第二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二鳍片,上述中的第二鳍片组具有第二平均分布密度,其中第二平均分布密度大于第一平均分布密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散热模块的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是藉由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鳍片的排列密度较疏,以减少风阻而利于以自然对流进行散热。并且,藉由第二鳍片组的这些第二鳍片的排列密度较密,以增加散热面积而利于以强制对流进行散热。所以这样的电子装置及散热模块,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超薄型笔记型计算机为日渐普及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由于触控屏幕技术的导入,造成了使用行为的改变,使得笔记型计算机与平板计算机的界线也日趋模糊。多元的使用行为影响了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构。为了可在笔记型计算机与平板计算机两种使用模式间切换,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结构可调整变形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机种。而总体来说,调整的方式在于让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屏幕模块与主机模块可在不同的夹角下使用,以达最舒适的观看角度。例如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平板使用模式下,则其屏幕模块与其主机模块为贴合的状态,以利携带或移动操作。而携式电子装置于笔电使用模式下,则其屏幕模块与其主机模块呈现较大的角度,可让屏幕模块竖立于主机模块上。
然而,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平板使用模式下与笔电使用模式下的效能需求是不相同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平板使用模式下多为执行所需效能较低的应用程序,故产生的热能也相对较低。可携式电子装置于笔电使用模式下多为执行需效能较高的应用程序,故产生的热能也相对较高。
因此,势必需要提升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效能,以确保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各种使用模式的系统稳定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藉以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含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含:
一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一鳍片,该多个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平均分布密度;以及
一第二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二鳍片,该多个第二鳍片具有一第二平均分布密度,该第二平均分布密度大于该第一平均分布密度。
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更包含一风扇,该风扇的一排风口朝向该第二鳍片组。
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更包含一导热管,热接触于该第一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一鳍片以及该第二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二鳍片。
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并排设置。
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一鳍片间隔一第一距离,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二鳍片间隔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
一第一壳体,具有多个散热孔;
一热源,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
一散热器,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且对应该多个散热孔,该散热器包含:
一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一鳍片,该多个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平均分布密度;以及
一第二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二鳍片,该多个第二鳍片具有一第二平均分布密度,该第二平均分布密度大于该第一平均分布密度;
一风扇,该风扇的一排风口朝向该第二鳍片组;以及
一导热管,热接触于该第一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一鳍片、该第二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二鳍片以及该热源。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导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热接触于该热源,该第二端热接触于该第二鳍片组,该第一鳍片组介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以及连接于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的一侧表面,该第二鳍片组介于该侧表面上的该多个散热孔与该风扇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更包含一导热元件,介于该导热管与该热源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并排设置。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更包含一第二壳体及一显示模块,该第二壳体枢设于该第一壳体而能够相对该第一壳体于一展开位置及一收合位置之间转动,于该收合位置,该第二壳体叠置于该第一壳体,且该显示模块位于该第二壳体远离该第一壳体的一侧。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一鳍片间隔一第一距离,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二鳍片间隔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是藉由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鳍片的排列密度较疏,以减少风阻而利于以自然对流进行散热。并且,藉由第二鳍片组的这些第二鳍片的排列密度较密,以增加散热面积而利于以强制对流进行散热。所以这样的电子装置及散热模块,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平板使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笔电使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的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根据图2的的结构仰视图;
图5为根据图3的的结构透视图;
图6为根据图4的的局部结构透视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电子装置
11 第一壳体
111 上表面
112 侧表面
113 下表面
114 散热孔
12 第二壳体
13 显示模块
14 散热模块
140 散热器
141 第一鳍片组
1411 第一鳍片
142 第二鳍片组
1421 第二鳍片
143 导热管
1431 第一端
1432 第二端
144 风扇
1441 排风口
145 导热元件
15 热源
16 主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照图1与图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平板使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笔电使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枢设于第一壳体11的一第二壳体12以及一显示模块13。第一壳体11内可设置有一运算处理器,以使第一壳体11做为电子装置10的一主机壳体,且第一壳体11的表面更可具有多个散热孔114。显示模块13设置于第二壳体12,使第二壳体12做为电子装置10的一屏幕壳体。显示模块13可以是但不限于一触控屏幕。
第二壳体12可相对第一壳体11旋转至叠合于第一壳体11的一收合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显示模块13位于第二壳体12远离第一壳体11的一侧,以使电子装置10于一平板使用模式的状态。此外,第二壳体12可相对第一壳体11旋转至与第一壳体11形成一夹角的一展开位置(如图2所示),以使电子装置10于一笔电使用模式的状态。此时,第二壳体12不再贴合于第一壳体11,以使得位于第一壳体11的表面上且原本被第二壳体12所遮盖的多个散热孔114显现于外,以增加电子装置10于笔电使用模式的状态的散热效率。
请接着参照图3至图6,图3为根据图2的结构俯视图,图4为根据图2的结构仰视图,图5为根据图3的结构透视图,图6为根据图4的局部结构透视放大图。
更详细来说,电子装置10还包含一主机板16、一热源15及一散热模块14。
主机板16位于第一壳体11内。热源15位于第一壳体11内且设置主机板16上。热源15可以是但不限于电子装置10的一处理芯片,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第一壳体11具有一上表面111、一下表面113以及连接于上表面111与下表面113的一侧表面112,这些散热孔114分布于部分的上表面111、部分的侧表面112及部分的下表面113。散热模块14位于第一壳体11内,且散热模块14对应于第一壳体11上的这些散热孔114。
散热模块14包含一散热器140、一风扇144及一导热管143。
散热器140邻近于第一壳体11的侧表面112,且散热器140包含一第一鳍片组141及一第二鳍片组142。第一鳍片组141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一鳍片1411,且上述中的这些第一鳍片1411具有第一平均分布密度。所谓的第一鳍片1411的平均分布密度是指第一鳍片组141于单位长度范围内的第一鳍片1411的数量。第二鳍片组142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二鳍片1421,上述中的这些第二鳍片1421具有第二平均分布密度。所谓的第二鳍片1412的平均分布密度是指第二鳍片组142于单位长度范围内的第二鳍片1412的数量。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鳍片1411是等间隔设置,相邻的每二第一鳍片1411间隔一第一距离D1。这些第二鳍片1411也是等间隔设置,相邻的每二第二鳍片1421间隔一第二距离D2,第二距离D2是小于第一距离D1。换句话说,这些第二鳍片1421的排列密度较为密集,而这些第一鳍片1411的排列密度较为疏离。并且,本实施例的这些第一鳍片1411与这些第二鳍片1421是并排设置。
风扇144的一排风口1441朝向第二鳍片组142的这些第二鳍片1421,使得第二鳍片组142的这些第二鳍片1421介于侧表面112上的这些散热孔114与风扇144之间。
导热管143的外形大致为L形,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431及一第二端1432。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导热管143的外形是以L形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管143的外形也可以是U形或其他适当外形。
电子装置10更包含一导热元件145,导热元件145叠置于热源15上。导热管143的第一端1431叠置于导热元件145上(亦即导热元件145介于导热管143与热源15之间),使得导热管143的第一端1431通过导热元件145而热接触于热源15。导热管143的第二端1432热接触于第二鳍片组142的这些第二鳍片1421,而导热管143介于第一端1431与第二端1432之间的中央部位则是热接触于第一鳍片组141的这些第一鳍片1411,使得第一鳍片组141介于导热管143的第一端1431与第二端1432之间。
热源15发热而将热能藉由导热元件145传递至导热管143,导热管143将热能均匀地传递至第一鳍片组141的这些第一鳍片1411以及第二鳍片组142的这些第二鳍片1421。由于每一第一鳍片1411之间的排列密度较疏,因此可降低风阻而有利于自然对流的气流流通这些第一鳍片1411之间的气流道,以将第一鳍片组141所吸收的热能进行散除。
至于每一第二鳍片1421之间的排列密度较密,因此可提升第二鳍片组142的整体散热面积,并搭配风扇144排风所产生的强制对流,以有效率地将第二鳍片组142所吸收的热能进行散除。
相对的,现有散热鳍片组的鳍片因为等间距排列的设计,使得现有散热鳍片组并无法同时兼顾采用自然对流以及采用强制对流时的散热效率。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40是藉由采用两组不同排列密度的鳍片,以同时间分别对应自然对流模式以及强制对流模式的散热手段,故可有效提升整体散热模块14的散热效率。
根据上述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是藉由第一鳍片组的这些第一鳍片的排列密度较疏,以减少风阻而利于以自然对流进行散热。并且,藉由第二鳍片组的这些第二鳍片的排列密度较密,以增加散热面积而利于搭配风范以强制对流进行散热。所以这样的电子装置及散热模块,同时兼顾采用自然对流以及采用强制对流时的散热效率,以提升电子装置及散热模块的整体散热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散热模块,包含一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包含:
一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一鳍片,该多个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平均分布密度;以及
一第二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二鳍片,该多个第二鳍片具有一第二平均分布密度,该第二平均分布密度大于该第一平均分布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风扇,该风扇的一排风口朝向该第二鳍片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导热管,热接触于该第一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一鳍片以及该第二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二鳍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一鳍片间隔一第一距离,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二鳍片间隔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壳体,具有多个散热孔;
一热源,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
一散热器,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且对应该多个散热孔,该散热器包含:
一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一鳍片,该多个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平均分布密度;以及
一第二鳍片组,包含多个并排的第二鳍片,该多个第二鳍片具有一第二平均分布密度,该第二平均分布密度大于该第一平均分布密度;
一风扇,该风扇的一排风口朝向该第二鳍片组;以及
一导热管,热接触于该第一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一鳍片、该第二鳍片组的该多个第二鳍片以及该热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热接触于该热源,该第二端热接触于该第二鳍片组,该第一鳍片组介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以及连接于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的一侧表面,该第二鳍片组介于该侧表面上的该多个散热孔与该风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导热元件,介于该导热管与该热源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并排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壳体及一显示模块,该第二壳体枢设于该第一壳体而能够相对该第一壳体于一展开位置及一收合位置之间转动,于该收合位置,该第二壳体叠置于该第一壳体,且该显示模块位于该第二壳体远离该第一壳体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一鳍片间隔一第一距离,相邻的每两个该第二鳍片间隔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3/690,683 | 2012-11-30 | ||
US13/690,683 US20140116656A1 (en) | 2012-10-25 | 2012-11-30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sam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79450U true CN203279450U (zh) | 2013-11-06 |
Family
ID=49509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29872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9450U (zh) | 2012-11-30 | 2013-05-28 |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79450U (zh) |
TW (1) | TWM46629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69674A (zh) * | 2016-09-14 | 2017-02-01 | 赵耀华 | 一种新型混合驱动式节能空调末端 |
-
2013
- 2013-01-16 TW TW102209777U patent/TWM466294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05-28 CN CN 201320298725 patent/CN20327945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69674A (zh) * | 2016-09-14 | 2017-02-01 | 赵耀华 | 一种新型混合驱动式节能空调末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66294U (zh) | 2013-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74985B (en) | Extendable cooling apparatus | |
CN207519027U (zh) | 适配卡的散热结构 | |
US20140116656A1 (en)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same | |
CN105652991B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装置及笔记本电脑 | |
US20150192369A1 (en) | Variable thickness heat pipe | |
CN103906413B (zh) | 散热模块 | |
US7688590B2 (en) | Thermal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02375514A (zh) | 电子装置 | |
CN203279449U (zh) | 电子装置 | |
US20140334094A1 (en) | Heat-Dissipation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205788076U (zh) | 一种计算机主板散热装置 | |
CN203279450U (zh) |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 |
CN102647880B (zh) | 散热装置 | |
CN204203883U (zh) | 散热器 | |
CN201563332U (zh) | 散热器 | |
US20120298329A1 (en) | Heat sink device and air flow adjusting frame for the same | |
CN103809708A (zh) | 平板电子设备及其辅助散热装置、以及两者的组件 | |
CN101193537A (zh) | 散热装置 | |
CN100361045C (zh) | 伸展式散热装置 | |
CN102271479A (zh) | 散热装置 | |
CN205176774U (zh) | 一种带石墨烯垫层的散热片 | |
CN201229544Y (zh) | 具改良型散热结构的计算机 | |
CN102270026A (zh) | 具有独立风流通道的多风扇散热装置 | |
TWI544866B (zh) | 散熱裝置 | |
CN2755781Y (zh) | 整合型散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