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277769U -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77769U
CN203277769U CN 201320291787 CN201320291787U CN203277769U CN 203277769 U CN203277769 U CN 203277769U CN 201320291787 CN201320291787 CN 201320291787 CN 201320291787 U CN201320291787 U CN 201320291787U CN 203277769 U CN203277769 U CN 203277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terminal
serial bus
universal serial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9178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国华
徐佥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ed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ed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to CN 20132029178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777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77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777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端子、一绝缘壳体、一屏蔽外壳、一帽盖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各端子分别设有一基部,由该基部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该接触部可分别与一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该焊接部可与一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该绝缘壳体向外延伸形成一舌片,该舌片设有多个容纳槽,各端子的基部部分被容纳于各容纳槽;该屏蔽外壳是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及所述多个端子,该帽盖可以由单一塑料件所形成,该发光二极管容纳于该帽盖的一容置槽,该帽盖可贴覆于该屏蔽外壳的外部。

Description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尤指一种在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上增加一发光二极管,通过发光二极管的光源显示能够清楚反应出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于一电子装置可供操作运用情形。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是现今最受多媒体产品市场接受并采用度极高的传输接口之一,其除了能进行电子数据间相互的信号传输,还能通过多媒体装置进行电源供应的电力提供媒介。其主要是由一线端连接器及一板端装置相互匹配连接而成,藉以沟通该线缆及该电路板上电子电路的信号传递。近来有将内存储存装置开发设计在通用串行总线(USB)的线端连接器内,使该USB的线端连接器不用携带线缆便可以与任一USB的板端连接器匹配导通,促使该线端连接器承载的内存内容与承载该板端连接器的电路板两者间进行电子数据的有效交流。
由于目前USB2.0接口的标准主要规范了两种传输速率,高频宽的高速(High Speed)传输速率为480Mb/s,低频宽的全速(Full Speed)传输速率为12Mb/s。低频宽的全速传输是提供鼠标和键盘的类的多媒体配件装置,不会在瞬间传输大量数据,造成信号短暂的不稳定情形发生。
虽然USB2.0接口广为电子产品所采用,但随着电子装置间传输数据量的不断提升,因此USB2.0接口也必需相对提升传输速率,以缩短传输大量数据所需耗费时间。2008年11月12日正式发行的USB3.0接口标准规范了超快(Super Speed)传输速率,USB3.0接口标准的超快传输速率可达到5.0Gb/s。由于USB3.0接口标准的传输速率提升,使USB连接器内至少必须多增加两对差动信号端子及一接地端子,才能提供足够频宽。
由于USB连接器在客户端使用的极度方便性与相对普遍性,为使该USB连接器内部电子信号传输回路状态能更清楚呈现在使用者端,业界现在有设计一款将一发光二极管与USB连接器相互作结合的态样,只要使用者用肉眼目视该发光二极管是否有光源显示,便能立即反应出该USB连接器于一电子装置上是否有保持正常动作,在维修检测USB连接器方面也相对简便。
如图13及图14所示,美国第8,382,510号专利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由金属片的类的电屏蔽材料制成的第二壳体A12,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绝缘主体A11,其中该绝缘主体A11设有一框架部A112,该框架部A112与第二壳体A12结合以将绝缘主体A11容纳在第二壳体A12中,以及被支撑在框架部A112上的大致呈舌形的端子座A111。端子座A111具有一个第一表面(例如图示中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例如图示中的下表面)。第一导电端子A31的第一连接部A311以及第二导电端子A32的第二连接部A321分别布置在绝缘主体A11的端子座A111的第二表面和第一表面上,如此,便形成一种插头式电连接器,且同时具有USB2.0接口和USB3.0接口的功能,并能够根据使用者需求,分别与具有USB2.0接口功能与USB3.0接口功能的线缆连接器作结合,以进行信号传输。
该电连接器组件另设有一信号指示器A20,该信号指示器A20包括一第一壳体A21以及容纳在第一壳体A21中的发光体A22,且该发光体A22的一侧从第一壳体A21中露出,以显示该发光体A22的工作状态,例如是否发光,其中,绝缘主体A11和第一壳体A21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合部A23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来说,第一壳体A21具有大致呈L型的结构,其内部设有前后贯通的空间,以容纳并露出发光体A22。第一壳体A21与绝缘主体A11大致平行设置,并且绝缘主体A11在框架部A112的侧边通过接合部A23与第一壳体A21相连,而在第一壳体A21与端子座A111间隔开。其中,接合部A23的厚度系比第一壳体A21及框架部A112的厚度小,其只要将第一壳体A21以及框架部A112连接在一起即可,如此,从第一壳体A21和绝缘主体A11的上部或是下部观察,在第一壳体A21和框架部A112的间存在一个长槽,而该长槽的底部就是接合部A23。
然而,在上述电连接器组件中,该绝缘主体及第一壳体采用接合部连接组装在一起,由于是两个不同的单一构件相互作结合,在材料选用上势必会增加零组件开发成本,且将绝缘主体及第一壳体同时容纳在第二壳体内,在产品设计上空间的使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另外,此方式亦不利于客制化的少量多样态生产,因此造成生产上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是与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结合,将现有USB连接器的外部增加一形状简易且具发光二极管容置空间的单一塑料件,经由简单组装即可完成量产出货,此设计更适用开发于应客户需求少量多样化的生产模式。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端子、一绝缘壳体、一屏蔽外壳、一帽盖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各端子分别设有一基部,以基部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该接触部可分别与一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该焊接部可与一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该绝缘壳体向外延伸形成一舌片,该舌片设有多个容纳槽,各端子的基部部分被容纳于各容纳槽,各端子的接触部凸出于各容纳槽,藉以与该对接连接器电连接;该屏蔽外壳是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及所述多个端子,该帽盖由单一塑料件所形成,其于适当处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发光二极管容纳于该帽盖的容置槽,该帽盖贴覆于该屏蔽外壳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中,该发光二极管设有一光源部及多个接脚,该光源部容纳装置于该帽盖的容置槽,各接脚分别卡合于该帽盖的多个卡扣部。
本实用新型中该发光二极管设有一光源部及多个接脚,该光源部系容纳装置于该帽盖的容置槽前半部,且该光源部与该帽盖同方向的表面系呈现平行状态,通过该容置槽拘束包覆该光源部,使该光源部无法产生上下及左右移动;该多个接脚容纳装置于该容置槽的后半部,各接脚并分别卡合于该帽盖的多个卡扣部,通过该卡扣部令该接脚不会产生前后位移,进而使该发光二极管卡固定位于该帽盖。
本实用新型中,该屏蔽外壳设有至少一抵靠部及至少一挡片,该帽盖于相对应处分别设有至少一导引槽及至少一扣接部,当该抵靠部顺沿该导引槽推入到底时,该挡片会同时扣合于该扣接部。
本实用新型中该屏蔽外壳设有至少一抵靠部及至少一挡片,该帽盖设有一开口,并于开口处分别设有至少一导引槽及至少一扣接部,当该抵靠部通过外力朝该开口向内顺沿该导引槽推入到底时,该挡片会同时扣合于该扣接部,令该帽盖组装定位于该屏蔽外壳。
本实用新型中该屏蔽外壳凹设有至少一框口,该帽盖于相对应处设有至少一辅助件,当该挡片扣合于该扣接部时,各辅助件亦同步卡扣定位于各框口,藉该辅助件使该帽盖不易分离脱落于该屏蔽外壳。
本实用新型中各端子的基部设有较大尺寸的突刺,可为外形尺寸凸出的突刺,藉各突刺与该容纳槽发生摩擦干涉定位,使各端子的基部部分被容纳于各容纳槽。各端子的焊接部设有较大尺寸的挡块,可为外形尺寸凸出的挡块,藉各挡块与该容纳槽发生摩擦干涉定位。该绝缘壳体设有至少一卡榫,该屏蔽外壳对应该卡榫处设有至少一弹片,藉该绝缘壳体的卡榫与该屏蔽外壳的弹片相互卡扣配合。
其它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揭露而变得显而易知,然而,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揭露是透过增加单一精简外形的塑料件,将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组装定位于该塑料件所开设的容置空间,通过该发光二极管的光源部所呈现出亮暗状态,清楚明了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于一多媒体装置上可供操作运用情形,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简单,适合客制化少量多样式的特定需求。习于此项技艺者若是利用其它相同原理的设计方式,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范围,为使习于此项技艺者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兹举下列图示实施例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现有美国第8382510号专利所揭露的第一分解图。
图14为现有美国第8382510号专利所揭露的第二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A11  绝缘主体
A12  第二壳体
A20  信号指示器
A21  第一壳体
A22  发光体
A23  接合部
A31  第一导电端子
A32  第二导电端子
       A111 端子座
       A112 框架部
       A311 第一连接部
       A321 第二连接部
1    第一端子
2    绝缘壳体
3    屏蔽外壳
4    帽盖
5    发光二极管
6    第二端子
7    分隔板
8    固定板
11   基部
12   接触部
13   焊接部
14   突刺
15   挡块
21   主体部
22   舌片
23   容纳槽
24   枕部
25   卡榫
31   抵靠部
32   挡片
33   框口
34   弹片
41   容置槽
42   前半部
43   后半部
44   卡扣部
45   开口
46   导引槽
47   扣接部
48   辅助件
49   斜面
411  下部
51   光源部
52   接脚
61   基部
62   接触部
63   焊接部
81   插置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主要系由多个第一端子1、一绝缘壳体2、一屏蔽外壳3、一帽盖4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5所组成。各第一端子1分别设有一基部11,以基部11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部12及一焊接部13,该接触部12可分别与一对接连接器(图示中未标示)接触导通,该焊接部13可与一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形成电性连接,各第一端子1的焊接部13通常是被焊接于该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上,使各第一端子1的焊接部13与该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的电性连接保持固定状态。各第一端子1的焊接部13与该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的焊接方式可以包括表面黏着(SMT)形式或是穿孔(DIP)形式,本实施例图示中的各第一端子1的焊接部13仅以适于穿孔式焊接作为表征。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2设有一主体部21,该主体部21于远离该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一段距离处向外延伸形成一舌片22,该舌片22设有多个容纳槽23,各容纳槽23是前后贯穿该主体部21而延伸至该舌片22,各第一端子1的基部11部分被容纳于各容纳槽23,各第一端子1的接触部12凸出于各容纳槽23,藉以与该对接连接器(图示中未标示)电连接;该屏蔽外壳3是包覆于该绝缘壳体2及多个第一端子1,该帽盖4由单一塑料件所形成,其于适当处凹设有一容置槽41,该容置槽41前后穿透于该帽盖4,该发光二极管5容纳于该帽盖4的容置槽41,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帽盖4贴覆于该屏蔽外壳3的上部,且该帽盖4呈一L型包覆并罩住于该屏蔽外壳3。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发光二极管5设有一光源部51及多个接脚52,该光源部51呈现一前窄后宽的长方体,所述多个接脚52由一对L型金属端子形成,所述多个接脚52连接组装于该光源部51,该容置槽41配合该光源部51的外形而开模设计,其中,该光源部51容纳装置于该帽盖4的容置槽41前半部42,且该光源部51与该帽盖4同方向的表面呈现平行状态,通过该容置槽41拘束包覆该光源部51,使该光源部51无法产生上下及左右移动;所述多个接脚52容纳装置于该容置槽41的后半部43,为使所述多个接脚52保持固定于该帽盖4,该帽盖4另设有多个卡扣部44,各接脚52分别卡合于该帽盖4的多个卡扣部44,通过该卡扣部44令该接脚52不会产生前后位移,进而使该发光二极管5卡固定位于该帽盖4。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为使该帽盖4无需另外增加其它细微零件的配合锁扣,便能安全稳固装置于该屏蔽外壳3,该屏蔽外壳3设有至少一抵靠部31及至少一挡片32,该帽盖4朝该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方向开设有一开口45,并于开口45周围分别设有至少一导引槽46及至少一扣接部47,该导引槽46为配合该抵靠部31所在位置,该导引槽46于该帽盖4向内的两侧边分别开槽一小段间距,用以限制该抵靠部31推抵于该帽盖4的滑动距离,当该抵靠部31通过外力朝该开口45向内顺沿该导引槽46推入到底时,该挡片32会同时扣合于该扣接部47,令该帽盖4同步组装定位于该屏蔽外壳3。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该屏蔽外壳3凹设有至少一框口33,该框口33较接近于各挡片32,该帽盖4于该框口33相对应处设有至少一辅助件48,该辅助件48前端设有一斜面49,该斜面49可帮助各辅助件48顺利滑入于该框口33,当该挡片32扣合于该扣接部47时,各辅助件48也同步卡扣定位于各框口33,通过该辅助件48使该帽盖4不易分离脱落于该屏蔽外壳3。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为使各第一端子1可以稳定地被保持于各容纳槽23,可以在各第一端子1的基部11上设置适当干涉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端子1的基部11设有外形尺寸凸出的突刺14,当各第一端子1被装置于各容纳槽23时,通过各突刺14与该容纳槽23发生摩擦干涉定位,使各第一端子1的基部11部分被容纳保留于各容纳槽23。各第一端子1的焊接部13设有外形尺寸凸出的挡块15,当各第一端子1被装置于各容纳槽23时,通过各挡块15与该容纳槽23发生摩擦干涉定位。该绝缘壳体2设有至少一卡榫25,该屏蔽外壳3对应该卡榫25处设有至少一弹片34,通过该绝缘壳体2的卡榫25与该屏蔽外壳3的弹片34相互卡扣配合。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主要由多个第一端子1、一绝缘壳体2、一屏蔽外壳3、一帽盖4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5所组成。该帽盖4贴覆于该屏蔽外壳3的侧边,且该帽盖4呈一L型包覆并罩住于该屏蔽外壳3。另外,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第二实施例继续保留该USB连接器整体的原始设计,仅只稍作变化该帽盖4的外观设计,亦即所述多个第一端子1、一绝缘壳体2及一屏蔽外壳3的相关配置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雷同,该发光二极管5装置于该帽盖4的组装方式也相似于该第一实施例,仅将该帽盖4的容置槽41位置移动到该屏蔽外壳3的侧边,而该USB连接器则是实行可共享配置,此设计方式能配合依照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作适当调整该发光二极管5的摆放位置,且不用另外增加该USB连接器的其它模具开发费用,有效降低成本。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主要是由多个第一端子1、多个第二端子6、一绝缘壳体2、一分隔板7、一固定板8、一屏蔽外壳3、一帽盖4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5所组成。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各第一端子1可以是用来传输较低频率的电子信号,而各第二端子6可以是用来传输较高频率的电子信号。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分别设有一基部11、61,以基部11、61为中心,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部12、62及一焊接部13、63,该接触部12、62可分别与一对接连接器(图示中未标示)接触导通,该焊接部13、63可分别与一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形成电性连接,该固定板8上设有多个插置孔81,各焊接部13、63可分别插置于所对应的插置孔81进而限制定位。其中,与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焊接部13、63电连接的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通常可以为电子装置的主电路板(main circuit board)(图示中未标示)或延伸电路板(extension circuitboard)(图示中未标示),该延伸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上的电子电路是可被电连接至主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上的电子电路。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2设有一主体部21,该主体部21向外延伸形成一舌片22,其中,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舌片22大致垂直于该电路板(图标中未标示),亦即是属于一种垂直型(Vertical Type)连接器,该舌片22设有多个容纳槽23,各容纳槽23是前后贯穿该主体部21而延伸至该舌片22,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分别以上下排列方式容纳于该舌片22,通过该分隔板7分隔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使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的电子信号于进行电路传输时不会相互干扰。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的基部11、61部分被容纳于各容纳槽23,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的接触部12、62凸出于各容纳槽23,藉以与该对接连接器(图示中未标示)电连接;另外,为确保各第二端子6的接触部62可以与对接连接器(图示中未标示)连接,各容纳槽23于舌片22端缘处可以个别凸伸一枕部24,藉各枕部24迫使各第二端子6的接触部62凸出于各容纳槽23,或被迫保持在各容纳槽23内适当高度处,其中,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的接触部12、62分别在绝缘壳体2舌片22端缘大致为前后排列方式。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该屏蔽外壳3是包覆于该绝缘壳体2、所述多个第一端子1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6,用以保护各第一端子1及各第二端子6不会暴露于外界电磁波环境下,进而影响内部电子电路的信号传输,该帽盖4由单一塑料件所形成,其于适当处凹设有一容置槽41,该容置槽41前后及下部411穿透于该帽盖4,该发光二极管5容纳于该帽盖4的容置槽41,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该帽盖4贴覆于该屏蔽外壳3的上部,且该帽盖4呈一L型包覆并罩住于该屏蔽外壳3。
其它相关组件配置皆大致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便不再重复叙述,由于该屏蔽外壳3与该帽盖4间的保持装置有多种习知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仅简单的借用第一实施例的设计方式,并非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仅限于使用此种保持装置。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及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端子、一绝缘壳体、一屏蔽外壳、一帽盖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各端子分别设有一基部,以基部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该接触部可分别与一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该焊接部可与一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该绝缘壳体向外延伸形成一舌片,该舌片设有多个容纳槽,各端子的基部部分被容纳于各容纳槽,各端子的接触部凸出于各容纳槽;该屏蔽外壳是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及所述多个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帽盖由单一塑料件所形成,该发光二极管容纳于该帽盖的一容置槽,该帽盖贴覆于该屏蔽外壳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设有一光源部及多个接脚,该光源部容纳装置于该帽盖的容置槽,各接脚分别卡合于该帽盖的多个卡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外壳设有至少一抵靠部及至少一挡片,该帽盖于相对应处分别设有至少一导引槽及至少一扣接部,当该抵靠部顺沿该导引槽推入到底时,该挡片会同时扣合于该扣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外壳凹设有至少一框口,该帽盖于相对应处设有至少一辅助件,当该挡片扣合于该扣接部时,各辅助件亦同步卡扣定位于各框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端子的该基部设有外形尺寸凸出的突刺,通过各突刺与该容纳槽发生摩擦干涉定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端子的焊接部设有外形尺寸凸出的挡块,通过各挡块与该容纳槽发生摩擦干涉定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设有至少一卡榫,该屏蔽外壳对应该卡榫处设有至少一弹片,通过该绝缘壳体的卡榫与该屏蔽外壳的弹片相互卡扣配合。
CN 201320291787 2013-05-24 2013-05-24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77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91787 CN203277769U (zh) 2013-05-24 2013-05-24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91787 CN203277769U (zh) 2013-05-24 2013-05-24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77769U true CN203277769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508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9178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7769U (zh) 2013-05-24 2013-05-24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777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0793B (zh) 具有锁止机构的连接器
CN201041868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041888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7867017B1 (en) Connector insertion sensing structure
US8882515B2 (en) Plu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829747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8155495A (zh) 电连接器
WO2017152108A1 (en) Two-wire plug and receptacle
TWI525951B (zh) 通用串列匯流排應用裝置以及通用串列匯流排應用裝置之組裝方法
US6863546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CN208738571U (zh) 转接装置
CN203277769U (zh)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US9202159B2 (en) Modular USB flash drives with replaceable housings
CN203339334U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209487763U (zh) 电连接器的强化结构
CN110391561A (zh) 电连接器
CN202503129U (zh) 通讯连接器
CN203850559U (zh) 电连接器
US886122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necting assemblies
CN201117958Y (zh) 插座连接器防误插装置
CN205178120U (zh) 电连接器
CN208078309U (zh) 插头连接器的插拔定位结构
CN103094724A (zh) 通讯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695858U (zh) 电连接器
CN202888562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