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51411U - 一种anc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anc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51411U CN203251411U CN 201320268312 CN201320268312U CN203251411U CN 203251411 U CN203251411 U CN 203251411U CN 201320268312 CN201320268312 CN 201320268312 CN 201320268312 U CN201320268312 U CN 201320268312U CN 203251411 U CN203251411 U CN 2032514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earphone
- anc
- switch module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ANC耳机,所述ANC耳机包括耳机插头、音频播放单元、噪声消除电路和免提麦克风电路,所述耳机插头包括接地引脚A、麦克风引脚A、左声道引脚A和右声道引脚A,所述噪声消除电路包括电源端、左声道端A和右声道端A;ANC耳机还包括检测及控制模块A和开关模块A,检测及控制模块A与耳机插头连接,噪声消除电路、免提麦克风电路均通过开关模块A与耳机插头连接。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ANC耳机需要配置专用电源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缺陷,提供一种无需设置专用电源,且兼容性强的ANC耳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ANC耳机,属于音频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智能电子设备的出现与普及,耳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电子设备配件。但是嘈杂的环境会大大降低人们利用耳机接收声音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经常出差、乘坐飞机的商务人士,挤地铁、公交的上班族,以及中央空调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因此,降噪耳机的需求也迅速增长。
ANC(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主动抗噪)耳机作为降噪耳机的一种,不同于普通耳机,ANC耳机在现有的耳机插头和音频播放单元之外,还设置有用于消除噪声的噪声消除电路。这类噪声消除电路需要使用专门的电源进行供电,该电源通常包含电池和电压转换与稳压电路,使耳机的外形尺寸、重量和成本与普通耳机相比均有所增加。此外,常用的电池电压一般不适合直接驱动这类噪声消除电路,因此噪声消除电路还需要包含一个DC-DC电压转换电路来调节和稳定电池电压,使其达到适合噪声消除电路使用的范围,这就使得ANC耳机的结构复杂化,导致零部件数量较多、不易大规模生产,再次增加了耳机的外形尺寸、重量和成本,并且不便于用户使用携带等。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直接利用电子设备的电源向降噪耳机供电的技术,即在电子设备的耳机插座内设置电源接脚,在降噪耳机的耳机插头上设置电源端,通过耳机插座内电源接脚与耳机插头上电源端的配合,来向耳机内的噪声消除电路供电。此种方法需要对耳机的插头及插座结构进行改变,即5极的耳机插头及插座结构,要想实现降噪功能,必须配套使用所述5极插头与5极插座,即使放弃降噪功能,所述耳机也不能与普通电子设备(4极耳机插座)连接使用,降低了耳机、电子设备的兼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ANC耳机需要配置专用电源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缺陷,提供一种无需设置专用电源,且兼容性强的ANC耳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ANC耳机,所述ANC耳机包括耳机插头、音频播放单元、噪声消除电路和免提麦克风电路,所述耳机插头包括接地引脚A、麦克风引脚A、左声道引脚A和右声道引脚A,所述噪声消除电路包括电源端、左声道端A和右声道端A;ANC耳机还包括检测及控制模块A和开关模块A,检测及控制模块A与耳机插头连接,噪声消除电路、免提麦克风电路均通过开关模块A与耳机插头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麦克风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电源端连接,左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左声道端A连接,右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右声道端A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麦克风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免提麦克风电路连接,左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电源端连接,右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分别与左声道端A、右声道端A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麦克风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免提麦克风电路连接,左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分别与左声道端A、右声道端A连接,右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电源端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麦克风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电源端连接,左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免提麦克风电路连接,右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分别与左声道端A和右声道端A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麦克风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电源端连接,右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免提麦克风电路连接,左声道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分别与左声道端A和右声道端A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麦克风引脚A通过开关模块A与免提麦克风电路连接,左声道引脚A、右声道引脚A均通过开关模块A与音频播放单元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检测及控制模块A分别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引脚A、左声道引脚A或右声道引脚A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所述ANC耳机包括电能储存模块,电能储存模块分别与电源端、检测及控制模块A和开关模块A均连接。
前述的ANC耳机中,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和开关模块A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
前述的ANC耳机中,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开关模块A和电能储存模块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
前述的ANC耳机中,所述耳机插头包括插头本体以及与插头本体连接的底座,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开关模块A和电能储存模块中至少有一个装设于底座中。
前述的ANC耳机中,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开关模块A和电能储存模块中至少有一个所述音频播放单元中。
前述的ANC耳机中,所述ANC耳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与所述音频播放单元之间,用于控制所述音频播放单元的开关状态、播音音量和播音音质的控制单元。
前述的ANC耳机中,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开关模块A和电能储存模块中至少有一个装设于所述控制单元中。
前述的ANC耳机中,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开关模块A和电能储存模块中至少有一个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或其中至少有一个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音频播放单元之间。
前述的ANC耳机中,所述ANC耳机还包括手动开关或电动开关,用于打开或关闭ANC耳机的ANC模式,所述手动开关或电动开关可设置在所述控制单元上。
前述的ANC耳机中,如果以手动选择方法代替自动检测方法,检测及控制模块A和开关模块A可简化为手动硬件开关,用于打开或关闭ANC耳机的收听模式、对话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使ANC耳机直接从电子设备的电源取电,可以去掉ANC耳机原有控制单元中的电池和DC-DC电压转换电路与稳压电路,简化控制单元结构,使其具有更小的外形尺寸,减少重量和成本,便于携带,适于大规模生产。
在对话模式下,本实用新型所述ANC耳机利用电子设备耳机插座的左、右声道来来获得电源,而不是利用麦克风引脚的原因如下:
以手机为例,手机麦克风电路提供的偏置电压大约是3V,该偏置电压与插座的麦克风引脚之间还有一个大约2k欧姆的电阻。如果利用麦克风引脚,同时为耳机供应电源及接收耳机发出的麦克风信号,会产生以下问题。
假设耳机电路消耗的电流在0~0.2毫安,跨越2k欧姆电阻的电压降是0~0.4V,这个电压降0.4V是手机麦克风电路提供的偏置电压3V的13%。如果这个电压降是稳定的,它可能不会影响麦克风的信号。然而,这个电压降是会跟随耳机电路消耗的电流而改变的。耳机电路消耗的电流不是稳定的,它的改变会产生一个交流电压信号(噪声)在麦克风引脚上,这个噪声会干扰从耳机传送给手机的麦克风信号。如果耳机电路消耗的电流大于0.2毫安,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在2k欧姆电阻后面,耳机得到的电源电压会很低,不适合用来驱动耳机电路。
因此,对话模式下,手机的麦克风引脚不适合用来供应电源给ANC耳机,即麦克风引脚不能同时用来传送麦克风信号和电源;同理可知,对话模式下,其他电子设备的麦克风引脚同样不适合用来供应电源给ANC耳机。
鉴于麦克风引脚不能同时用来传送麦克风信号和电源,本实用新型还介绍了另一种在对话模式下的供电结构,即:依然采用收听模式下的通过麦克风引脚供电的途径,而选择左声道或右声道来传送免提麦克风信号,音频模块发出的音频信号则通过剩下的声道输出到噪声消除电路的左、右声道端。由于收听模式与对话模式的供电途径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模式切换时,ANC耳机瞬间没有电源的情况,也不需要电能储存模块,简化了ANC耳机的硬件结构,简化了制作工艺,节省了成本。
由于本实用新型没有改变4极耳机插头的传统结构,只是对耳机电路进行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有以下兼容的好处:1.当本实用新型所述ANC耳机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时,ANC耳机实现ANC功能;2.当本实用新型所述ANC耳机与普通音频设备连接时,ANC耳机可作为普通耳机应用。
本实用新型将噪声消除电路、检测及控制模块A、开关模块A和电能储存模块可以通过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到一片芯片上,装设在音频播放单元内部,控制单元内部,或者耳机插头的底座内部,进一步简化了ANC耳机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检测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收听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省略开关模块A、开关模块B、控制装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对话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省略开关模块A、开关模块B、控制装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普通模式(非ANC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只保留耳机插头、耳机插座、音频播放单元、免提麦克风电路和音频模块);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对话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省略开关模块A、开关模块B、控制装置);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对话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是ANC耳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ANC耳机插头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ANC耳机与普通音频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只保留耳机插头、耳机插座、音频播放单元、免提麦克风电路和音频模块);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对话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省略开关模块A、开关模块B、控制装置);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所述ANC耳机与电子设备在对话模式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省略开关模块A、开关模块B、控制装置)。
附图中的标记为:1-ANC耳机,2-电子设备,3-耳机插头,4-音频播放单元,5-噪声消除电路,6-免提麦克风电路,7-接地引脚A,8-麦克风引脚A,9-左声道引脚A,10-右声道引脚A,11-电源端,12-左声道端A,13-右声道端A,14-音频模块,15-电源模块,16-耳机插座,17-接地引脚B,18-麦克风引脚B,19-左声道引脚B,20-右声道引脚B,21-麦克风端,22-左声道端B,23-右声道端B,24-检测及控制模块A,25-开关模块A,26-检测及控制模块B,27-开关模块B,28-电能储存模块,29-插头本体,30-底座,31-控制单元,32-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ANC耳机,如图1所示,所述ANC耳机1包括耳机插头3、音频播放单元4、噪声消除电路5、免提麦克风电路6,所述耳机插头3包括接地引脚A7、麦克风引脚A8、左声道引脚A9和右声道引脚A10,所述噪声消除电路5包括电源端11、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音频播放单元4与噪声消除电路5连接;ANC耳机1还包括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检测及控制模块A24与耳机插头3连接,噪声消除电路5、免提麦克风电路6均通过开关模块A25与耳机插头3连接,电能储存模块28与电源端11、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均连接。
下面就详细叙述ANC耳机1向与其匹配使用的电子设备2取电的工作原理。
其中,与ANC耳机1匹配使用的电子设备2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子设备2包括音频模块14、电源模块15和耳机插座16,所述耳机插座16包括接地引脚B17、麦克风引脚B18、左声道引脚B19及右声道引脚B20,音频模块14包括麦克风端21、左声道端B22和右声道端B23,电子设备2还包括检测及控制模块B26和开关模块B27,检测及控制模块B26与耳机插座16连接,音频模块14、电源模块15均通过开关模块B27与耳机插座16连接。
当ANC耳机1的耳机插头3插入电子设备2的耳机插座16时,电子设备2、ANC耳机1进入检测模式,即电子设备2检测该耳机是否处于ANC模式,其检测模式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
ANC耳机1上,电源端11通过开关模块A25与麦克风引脚A8连接,左声道端A12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左声道引脚A9连接,右声道端A13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右声道引脚A10连接,检测及控制模块A24与麦克风引脚A8、左声道引脚A9或右声道引脚A10连接,电能储存模块28与电源端11、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均连接,免提麦克风电路6与开关模块A25连接。
电子设备2上,麦克风引脚B18通过开关模块B27与麦克风端21连接,左声道引脚B19通过开关模块B27与左声道端B22连接,右声道引脚B20通过开关模块B27与右声道端B23连接,检测及控制模块B26与麦克风引脚B18、左声道引脚B19或右声道引脚B20连接,电源模块15与开关模块B27连接。
当耳机插头3插入电子设备2的耳机插座16后,检测及控制模块B26通过麦克风引脚B18、左声道引脚B19或右声道引脚B20检测相对应的麦克风引脚A8、左声道引脚A9或右声道引脚A10的电气特性(例如阻抗、电容、电感、信号),若检测数据是ANC耳机的电气特性,则该耳机处于ANC模式;若检测数据是普通耳机的电气特性,则该耳机处于普通模式,即非ANC模式。
如果工作在普通模式下,ANC耳机1作为一个普通耳机与电子设备2连接并工作,无需电子设备2向其输出电源进行供电,其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5所示。
如果工作在ANC模式下,利用电子设备2的电源向ANC耳机1的噪声消除电路5供电,电子设备2的初始模式默认为收听模式,其收听模式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检测及控制模块B26向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发送提醒信号,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向检测及控制模块B26返回信号,ANC耳机1也进入收听模式。开关模块B27(图中未标出)断开麦克风端21与麦克风引脚B18的连接,将电源模块15连接到麦克风引脚B18,这样就实现了收听模式下对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的供电,并且电能储存模块28实时储存电能。该模式下,ANC耳机1的免提麦克风不工作,麦克风声道被占用来作为电子设备2的电源输出通道。
当电子设备2接收或发出对话请求时,电子设备2进入对话模式,其对话模式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4所示。开关模块B27(图中未标出)断开电源模块15与麦克风引脚B18的连接,断开电子设备2上音频模块14的左声道端B22与耳机插座16的左声道引脚B19的连接,将电源模块15连接到左声道引脚B19,音频模块14的右声道端B23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右声道引脚B20,音频模块14的麦克风端21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麦克风引脚B18。检测及控制模块B26向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发送提醒信号,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向检测及控制模块B26返回信号,ANC耳机1也进入对话模式。开关模块A25(图中未标出)将耳机插头3的左声道引脚A9连接到噪声消除电路5的电源端11,耳机插头3的右声道引脚A10连接到噪声消除电路5的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连接到免提麦克风电路6。这样就实现了对话模式下对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的供电,并且电能储存模块28实时储存电能。该模式下,免提麦克风电路6正常连接及工作,而需占用左声道来作为电子设备2的电源输出通道,电子设备2左声道的音频信号不会传送到耳机,而右声道的音频信号会从右声道传送到耳机的噪声消除电路5的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用户从左右两个扬声器中听到的都是右声道的信号。
当ANC耳机1的收听模式与对话模式相互切换时,即噪声消除电路5的电源端11在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与左声道引脚A9之间转换连接时,ANC耳机1在一瞬间没有外来电源。ANC耳机1的电能储存模块28,在平时(即收听模式和对话模式中)从电子设备2中取得电源充电,而在没有外来电源的一瞬间,可继续提供电源给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
当对话结束时,电子设备2进入收听模式,并发送提醒信号到ANC耳机1,ANC耳机1向电子设备2返回信号,并切换到收听模式。
此外,如图8所示,所述ANC耳机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3与所述音频播放单元4之间,用于控制所述音频播放单元4的开关状态、播音音量和播音音质的控制单元31。
其中,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可以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该芯片装设于所述控制单元31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对话模式下,利用电子设备2上耳机插座16的右声道引脚B23向ANC耳机1供应电源。如图6所示,当电子设备2接收或发出对话请求时,电子设备2进入对话模式,开关模块B27(图中未标出)断开电源模块15与麦克风引脚B18的连接,断开音频模块14的右声道端B23与耳机插座16的右声道引脚B20的连接,将电源模块15连接到右声道引脚B20,音频模块14的左声道端B22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左声道引脚B19,音频模块14的麦克风端21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麦克风引脚B18。检测及控制模块B26向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发送提醒信号,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向检测及控制模块B26返回信号,ANC耳机1也进入对话模式。开关模块A25(图中未标出)将耳机插头3的右声道引脚A10连接到噪声消除电路5的电源端11,耳机插头3的左声道引脚A9连接到噪声消除电路5的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连接到免提麦克风电路6。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电子设备2只在收听模式对ANC耳机1的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供电,其收听模式下的供电方法及设备与实施例1相同;而对话模式下,电子设备2是不提供电源给ANC耳机1的,ANC耳机1作为普通耳机的对话应用,没有ANC功能。
当电子设备2接收或发出对话请求时,电子设备2进入对话模式,并发送提醒信号到ANC耳机1,ANC耳机1向电子设备2返回信号,并切换到对话模式下。
如图7所示,对话模式下,电子设备2上的开关模块B27断开电子设备2的电源模块15与耳机插座16的麦克风引脚B18的连接,将电子设备2上音频模块14的麦克风端21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麦克风引脚B18,左声道端B22链接到左声道引脚B19,右声道端B23连接到右声道引脚B20;ANC耳机1上的开关模块A25断开噪声消除电路5的电源端11与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的连接,将耳机插头3的左声道引脚A9连接到音频播放单元4的左声道端,右声道引脚A10连接到音频播放单元4的右声道端,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连接到免提麦克风电路6。
当ANC耳机1在对话模式下,电子设备2不向ANC耳机供电,ANC耳机1没有外来电源,依靠电能储存模块28继续提供电源给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ANC耳机1的电能储存模块28在平时(即收听模式)从电子设备取得电源充电。
当对话结束时,电子设备2进入收听模式,并发送提醒信号到ANC耳机1,ANC耳机1向电子设备2返回信号,并切换到收听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如图9所示,耳机插头3包括插头本体29以及与插头本体29连接的底座30,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中至少有一个装设于底座30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中至少有一个装设于所述音频播放单元4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中至少有一个连接于所述耳机插头3与所述控制单元31之间,或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31与所述音频播放单元4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中至少有一个装设于所述控制单元31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以手动选择方法代替自动检测方法,ANC耳机1不需要电能储存模块28。其中,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为手动硬件开关,用于打开或者关闭ANC耳机1的收听模式、对话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对话模式下,依然利用电子设备2上耳机插座16的麦克风引脚B18向ANC耳机1供应电源,且ANC耳机1不存在电能储存模块28;在检测模式、收听模式下,ANC耳机1的内部结构及与电子设备2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似,只是缺少电能储存模块28部分。
当电子设备2接收或发出对话请求时,电子设备2进入对话模式。如图11所示,电源模块15通过开关模块B27与麦克风引脚B18连接,麦克风端21通过开关模块B27(图中未标出)与左声道引脚B19连接,右声道端B23通过开关模块B27与右声道引脚B20连接(也可将左声道端B22连接到右声道引脚B20);检测及控制模块B26向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发送提醒信号,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向检测及控制模块B26返回信号,ANC耳机1也进入对话模式。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图中未标出)与电源端11连接,左声道引脚A9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免提麦克风电路6连接,右声道引脚A10通过开关模块A25分别与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连接。
对话模式下,依然采用收听模式下的通过麦克风引脚供电的途径,即继续占用麦克风声道来作为电子设备的电源输出通道,而选择左声道传送免提麦克风信号,使免提麦克风电路正常连接及工作。如果音频模块14的左声道端B22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右声道引脚B20,则左声道的音频信号会从右声道传送到噪声消除电路5的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因此用户从音频播放单元4的左、右两个扬声器中听到的都是左声道的信号;如果音频模块14的右声道端B23连接到耳机插座16的右声道引脚B20,则右声道的音频信号会从右声道传送到噪声消除电路5的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因此用户从音频播放单元4的左、右两个扬声器中听到的都是右声道的信号。
当对话结束时,电子设备2进入收听模式,并发送提醒信号到ANC耳机1,ANC耳机1向电子设备2返回信号,并切换到收听模式。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收听模式与对话模式的供电途径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模式切换时,ANC耳机1瞬间没有电源的情况,也不需要ANC耳机1实时储存电能因此可以省掉电能储存模块28,简化ANC耳机1的内部结构。
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的装设位置可以采用实施例4-7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9相比,区别仅在于:对话模式下,采用右声道代替麦克风引脚来传送麦克风信号,图12所示为ANC耳机1与电子设备2的一种连接关系。
以上实施例1-10中,所述ANC耳机1还包括手动开关或电动开关,用于打开或关闭ANC耳机1的ANC模式,所述手动开关或电动开关设置在所述控制单元31上;所述电子设备2、ANC耳机1内的检测及控制模块和开关模块可以通过电子电路技术来实现。
以上实施例1-10中,电子设备2检测ANC耳机1是否处于ANC模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检测及控制模块B26向检测及控制模块A 24发送询问信号,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将 ANC耳机1所处模式(ANC模式或者非ANC模式)以信号形式返回到检测及控制模块B26,通过信号交换来完成对该耳机的检测。在检测模式下,由于音频模块14的麦克风端21提供的偏置电压通过耳机插座16的麦克风引脚B18传送到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与麦克风引脚A8连接的检测及控制模块A24也会获得电源,来完成与检测及控制模块B26的信号交换。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ANC耳机1的4极耳机插头与普通音频设备(比如音乐播放器、视频播放器、多媒体播放器、便携式游戏机)的3极耳机插座也是可以匹配使用的,完成普通耳机的收听功能。该ANC耳机1与普通音频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0所示。
Claims (13)
1.一种ANC耳机,所述ANC耳机(1)包括耳机插头(3)、音频播放单元(4)、噪声消除电路(5)和免提麦克风电路(6),所述耳机插头(3)包括接地引脚A(7)、麦克风引脚A(8)、左声道引脚A(9)和右声道引脚A(10),所述噪声消除电路(5)包括电源端(11)、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音频播放单元(4)与噪声消除电路(5)连接;其特征在于:ANC耳机(1)还包括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与耳机插头(3)连接,噪声消除电路(5)、免提麦克风电路(6)均通过开关模块A(25)与耳机插头(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与电源端(11)连接,左声道引脚A(9)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左声道端A(12)连接,右声道引脚A(10)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右声道端A(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免提麦克风电路(6)连接,左声道引脚A(9)通过开关模块A(25)与电源端(11)连接,右声道引脚A(10)通过开关模块A(25)分别与左声道端A(12)、右声道端A(1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免提麦克风电路(6)连接,左声道引脚A(9)通过开关模块A(25)分别与左声道端A(12)、右声道端A(13)连接,右声道引脚A(10)通过开关模块A(25)与电源端(1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与电源端(11)连接,左声道引脚A(9)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免提麦克风电路(6)连接,右声道引脚A(10)通过开关模块A(25)分别与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与电源端(11)连接,右声道引脚A(10)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免提麦克风电路(6)连接,左声道引脚A(9)通过开关模块A(25)分别与左声道端A(12)和右声道端A(1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麦克风引脚A(8)通过开关模块A(25)与免提麦克风电路(6)连接,左声道引脚A(9)、右声道引脚A(10)均通过开关模块A(25)与音频播放单元(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检测及控制模块A(24)与耳机插头(3)的麦克风引脚A(8)、左声道引脚A(9)或右声道引脚A(1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7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ANC耳机(1)包括电能储存模块(28),电能储存模块(28)分别与电源端(11)、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噪声消除电路(5)、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开关模块A(25)和电能储存模块(28)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ANC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ANC耳机(1)还包括手动开关或电动开关,用于打开或关闭ANC耳机(1)的ANC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ANC耳机,其 特征在于:检测及控制模块A(24)和开关模块A(25)采用手动硬件开关,用于打开或者关闭ANC耳机(1)的收听模式、对话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268312 CN203251411U (zh) | 2013-05-08 | 2013-05-16 | 一种anc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45958.8 | 2013-05-08 | ||
CN201320245958 | 2013-05-08 | ||
CN 201320268312 CN203251411U (zh) | 2013-05-08 | 2013-05-16 | 一种anc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51411U true CN203251411U (zh) | 2013-10-23 |
Family
ID=49377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26831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51411U (zh) | 2013-05-08 | 2013-05-16 | 一种anc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51411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49970A (zh) * | 2014-04-15 | 2015-11-11 | 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 附件耳机系统、高级从电路和音频插孔附件通信方法 |
WO2015180692A1 (zh) * | 2014-05-30 | 2015-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对主动降噪耳机供电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5208477A (zh) * | 2015-09-19 | 2015-12-30 |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
CN106716743A (zh) * | 2014-09-23 | 2017-05-24 | 可立新株式会社 |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配件 |
CN108063992A (zh) * | 2017-12-12 | 2018-05-22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蓝牙耳机、转换耳机插座及蓝牙与有线耳机转换的方法 |
CN110393013A (zh) * | 2017-03-13 | 2019-10-29 | 索尼公司 | 终端设备、控制方法和音频数据再现系统 |
-
2013
- 2013-05-16 CN CN 201320268312 patent/CN20325141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49970A (zh) * | 2014-04-15 | 2015-11-11 | 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 附件耳机系统、高级从电路和音频插孔附件通信方法 |
CN105049970B (zh) * | 2014-04-15 | 2019-02-15 | 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 附件耳机系统、高级从电路和音频插孔附件通信方法 |
WO2015180692A1 (zh) * | 2014-05-30 | 2015-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对主动降噪耳机供电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10136209B2 (en) | 2014-05-30 | 2018-11-2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power to active noise reduction headset |
CN106716743A (zh) * | 2014-09-23 | 2017-05-24 | 可立新株式会社 |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配件 |
CN105208477A (zh) * | 2015-09-19 | 2015-12-30 |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
CN105208477B (zh) * | 2015-09-19 | 2018-05-29 |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
CN110393013A (zh) * | 2017-03-13 | 2019-10-29 | 索尼公司 | 终端设备、控制方法和音频数据再现系统 |
CN108063992A (zh) * | 2017-12-12 | 2018-05-22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蓝牙耳机、转换耳机插座及蓝牙与有线耳机转换的方法 |
CN108063992B (zh) * | 2017-12-12 | 2020-09-25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蓝牙耳机、转换耳机插座及蓝牙与有线耳机转换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60105B (zh) | 一种利用电子设备的电源向anc耳机供电的方法及设备 | |
CN203251411U (zh) | 一种anc耳机 | |
US8750535B2 (en) | Communications headset power provision | |
US8750534B2 (en) | Communications headset power provision | |
CN203251412U (zh) | 一种利用电子设备的电源向anc耳机供电的设备 | |
CN203193847U (zh) | 一种用电子设备的电源向降噪耳机供电的设备 | |
CN206042256U (zh) | 一种蓝牙耳机音箱集成装置 | |
WO2012171494A1 (zh) | 一种音频信号转接装置 | |
CN210577849U (zh) | 便携式充电盒 | |
CN203352755U (zh) | 耳机插头适配器 | |
CN201898602U (zh) | 一种手机无源音箱接口 | |
EP2716063A1 (en) | Communications headset power provision | |
CN206743531U (zh) | 一种可将喇叭切换成麦克风的耳机 | |
CN203279142U (zh) | 一种蓝牙音箱系统 | |
CN203251413U (zh) | 一种向anc耳机供电的电子设备 | |
WO2017197749A1 (zh) | 取电方法、降噪耳机及播放设备 | |
CN103702271B (zh) | 一种功放机后面板 | |
CN218162813U (zh) | 无线耳机 | |
CN207926859U (zh) | 一种太阳能充电的蓝牙耳机 | |
CN203192967U (zh) | 耳机插座及使用该耳机插座的电子设备 | |
CN205249438U (zh) | 一种带转换接口的蓝牙耳机 | |
CN113206906B (zh) | 电子设备组件和数字耳机 | |
CN212569486U (zh) | 一种高度集成的按摩椅控制系统及按摩椅 | |
CN103248991A (zh) | 一种蓝牙音箱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6076681U (zh) | 一种适用于iPhone7手机的分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5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