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67366U - 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67366U CN203167366U CN 201320149949 CN201320149949U CN203167366U CN 203167366 U CN203167366 U CN 203167366U CN 201320149949 CN201320149949 CN 201320149949 CN 201320149949 U CN201320149949 U CN 201320149949U CN 203167366 U CN203167366 U CN 2031673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ve
- resistance
- negative
- triode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通过信号转换单元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同时接收模拟控制信号,再通过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导通与关断,通过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导通与关断,实现在同一键盘上,存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为键盘提供不同颜色的背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外设键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背景技术
在夜间不想打开照明灯或者其他光线不明的情况下,仍然有许多用户需要用电脑键盘来处理事务或者打游戏,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市场上出现了带背光的键盘。在光线不明的时候打开键盘的背光,方便用户使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背光键盘只有单一的背光颜色,不能满足用户对同一键盘不同颜色背光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电路,包括:信号转换单元、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其中:
接收数字输入信号并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的信号转换单元连接于电源与地之间,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电源与地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电源与地之间,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颜色不同。
优选的,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一PNP型三极管;其中:
一端接收数字输入信号的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连接点为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PNP型三极管、第三PNP型三极管及第四PNP型三极管;其中:
第三电阻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的连接点分别与第五电阻的一端及第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四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五NPN型三极管、第六PNP型三极管及第七PNP型三极管;其中:
第八电阻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
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的连接点分别与第十电阻的一端及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六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第六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七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为两引脚无极性双色LED发光二极管。
一种背光键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背光电路。
优选的,所述数字输入信号由键盘的Scroll Lock按键产生。
优选的,所述键盘为机械键盘。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通过信号转换单元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同时接收模拟控制信号,再通过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导通与关断,通过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导通与关断,实现在同一键盘上,存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为键盘提供不同颜色的背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电路,包括:信号转换单元10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其中:
信号转换单元101连接于电源VCC与地之间,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连接于电源VCC与地之间,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相连;
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连接于电源VCC与地之间,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相连;
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发光颜色不同。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信号转换单元101接收数字输入信号,并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与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接收模拟控制信号,然后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导通或关断,由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导通或关断;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颜色并不做严格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搭配选择,以实现在同一键盘上,存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为键盘提供不同颜色的背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光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信号转换单元10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其中:
信号转换单元10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一PNP型三极管Q1;其中:
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为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
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源VCC相连,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为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内其他元器件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收低电平的数字输入信号,输出至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控制第一PNP型三极管Q1导通,使得第二电阻R2上有电流流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即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模拟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
或者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收高电平的数字输入信号,输出至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控制第一PNP型三极管Q1关断,使得第二电阻R2上无电流流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即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的模拟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
然后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导通或关断,由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导通或关断,实现在同一键盘上,存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为键盘提供不同颜色的背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光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信号转换单元10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其中:
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二PNP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及第四PNP型三极管Q4;其中:
第三电阻R3的一端作为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输入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
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源VCC相连;
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及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
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VCC相连,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为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一输出端;
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为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二输出端。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信号转换单元101接收数字输入信号,并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与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接收模拟控制信号;
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输入端,即第三电阻R3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若为高电平信号,则此高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控制第二PNP型三极管Q2关断,此时第三PNP型三极管Q3及第四PNP型三极管Q4均不导通,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也不导通。
或者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输入端,即第三电阻R3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此低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控制第二PNP型三极管Q2导通,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输出低电平信号,经过第五电阻R5输出至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控制第三PNP型三极管Q3导通,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且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输出的低电平信号,经过第六电阻R6输出至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控制第四PNP型三极管Q4导通,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导通,发出一种颜色的背光。
本实施例内其他元器件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与上述两个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光电路,如图4所示,包括:信号转换单元10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其中:
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PNP型三极管Q6及第七PNP型三极管Q7;其中:
第八电阻R8的一端作为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
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源VCC相连;
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的连接点分别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及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六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基极相连;
第六PNP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源VCC相连,第六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Q6为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
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为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信号转换单元101接收数字输入信号,并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由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与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接收模拟控制信号;
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即第八电阻R8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若为高电平信号,则此高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控制第五NPN型三极管Q5导通,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信号,经过第十电阻R10输出至第六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控制第六PNP型三极管Q6导通,第六PNP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即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且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输出的低电平信号,经过第十一电阻R11输出至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基极,控制第七PNP型三极管Q7导通,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发射极,即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导通,发出一种颜色的背光。
或者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即第八电阻R8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此低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控制第五NPN型三极管Q5关断,此时第六PNP型三极管Q6及第七PNP型三极管Q7均不导通,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也不导通。
本实施例内其他元器件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与上述三个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光电路,如图5所示,与上述四个实施例所不同的是: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为两引脚无极性双色LED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内其他元器件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四个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若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收的数字输入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输出至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也为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一PNP型三极管Q1导通,使得第二电阻R2上有电流流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即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模拟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
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输入端,即第三电阻R3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则此高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控制第二PNP型三极管Q2关断,此时第三PNP型三极管Q3及第四PNP型三极管Q4均不导通,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也不导通;
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即第八电阻R8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也为高电平信号,则此高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控制第五NPN型三极管Q5导通,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信号,经过第十电阻R10输出至第六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控制第六PNP型三极管Q6导通,第六PNP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即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且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输出的低电平信号,经过第十一电阻R11输出至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基极,控制第七PNP型三极管Q7导通,第七PNP型三极管Q7的发射极,即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导通,发出一种颜色的背光。
或者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收的数字输入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则输出至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也为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一PNP型三极管Q1关断,使得第二电阻R2上无电流流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即信号转换单元10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的模拟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
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输入端,即第三电阻R3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此低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控制第二PNP型三极管Q2导通,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输出低电平信号,经过第五电阻R5输出至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控制第三PNP型三极管Q3导通,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且第二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输出的低电平信号,经过第六电阻R6输出至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控制第四PNP型三极管Q4导通,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即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102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导通,发出另一种颜色的背光。
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103的输入端,即第八电阻R8的一端,接收的模拟控制信号也为低电平信号,则此低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控制第五NPN型三极管Q5关断,此时第六PNP型三极管Q6及第七PNP型三极管Q7均不导通,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也不导通。
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电路,由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为两引脚无极性双色LED发光二极管,当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导通时,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关断,当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导通时,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关断,实现了在同一键盘上,存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交替发光,为键盘提供不同颜色的背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键盘,包括上述五个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背光电路,其连接方式与具体的工作原理请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的,数字输入信号由键盘的Scroll Lock按键产生。
Scroll Lock按键因不经常使用,用来进行控制键盘背光,可以减少对键盘的改造,易于键盘的生产加工。
优选的,键盘为机械键盘;
上述五个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背光电路适用于多种键盘,如薄膜键盘、普通机械键盘及游戏机械键盘等一系列键盘;满足用户对于同一键盘上不同颜色背光的需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一键盘上无法实现不同颜色背光的问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背光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转换单元、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其中:
接收数字输入信号并将数字输入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的信号转换单元连接于电源与地之间,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及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电源与地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电源与地之间,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颜色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一PNP型三极管;其中:
一端接收数字输入信号的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连接点为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PNP型三极管、第三PNP型三极管及第四PNP型三极管;其中:
第三电阻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的连接点分别与第五电阻的一端及第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四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一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五NPN型三极管、第六PNP型三极管及第七PNP型三极管;其中:
第八电阻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
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的连接点分别与第十电阻的一端及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六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第六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七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二二极管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为两引脚无极性双色LED发光二极管。
6.一种背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背光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输入信号由键盘的Scroll Lock按键产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键盘为机械键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49949 CN203167366U (zh) | 2013-03-28 | 2013-03-28 | 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49949 CN203167366U (zh) | 2013-03-28 | 2013-03-28 | 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67366U true CN203167366U (zh) | 2013-08-28 |
Family
ID=49028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149949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7366U (zh) | 2013-03-28 | 2013-03-28 | 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6736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58887A (zh) * | 2015-11-04 | 2017-05-10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键三档led灯控制电路 |
CN114205951A (zh) * | 2020-08-28 | 2022-03-18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背光键盘上led灯呼吸的电路及其方法 |
-
2013
- 2013-03-28 CN CN 201320149949 patent/CN20316736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58887A (zh) * | 2015-11-04 | 2017-05-10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键三档led灯控制电路 |
CN106658887B (zh) * | 2015-11-04 | 2020-01-14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键三档led灯控制电路 |
CN114205951A (zh) * | 2020-08-28 | 2022-03-18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背光键盘上led灯呼吸的电路及其方法 |
CN114205951B (zh) * | 2020-08-28 | 2023-10-13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背光键盘上led灯呼吸的电路及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67366U (zh) | 一种背光电路及背光键盘 | |
CN101094547B (zh) | Led及数码管显示控制电路 | |
CN201812029U (zh) | 一种按键检测和显示驱动集成电路 | |
CN205796480U (zh) | 具有亮度和颜色灯光控制功能的游戏手柄 | |
CN201583940U (zh) | 一种网络运行状态指示装置及网络终端 | |
CN204009435U (zh) |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多路直流继电器驱动电路 | |
CN208210369U (zh) | 一种电子产品的表面变色发光装置 | |
CN201149676Y (zh) | 按键和显示控制电路 | |
CN101409965A (zh) | 一种控制遥控指示灯的电路 | |
CN207947928U (zh) | 一种彩灯控制系统 | |
CN202818681U (zh) | Led变色灯具 | |
CN204104023U (zh) | 基于硬盘录像机的快捷控制键盘 | |
CN206628389U (zh) | 全键无冲式rgb背光薄膜键盘 | |
CN202795852U (zh) | 一种显示电流方向的通电螺线管 | |
CN109041384B (zh) | 一种双色指示灯的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201107602Y (zh) | 8d锁存抢答器 | |
CN220358027U (zh) | 多开多闭光耦继电器 | |
CN201944771U (zh) | 一种led发光装置 | |
CN202949098U (zh) | 一种宽电压范围交直流通用带灯插头 | |
CN202524547U (zh) | 可变换音源输出/入模块及其影音播放装置 | |
CN101725867A (zh) | 一种触摸型遥控器的背光装置 | |
CN203880462U (zh) | 一种分段式集成光源 | |
CN208623952U (zh) | 用于电脑配件的灯控电路 | |
CN202150259U (zh) | 一种具有触摸按键的dvd | |
CN202750284U (zh) | 一种led彩灯控制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Assignee: SHENZHEN SENBIZ INDUSTRIAL CO.,LTD. Assignor: Huang Xiuhai Contract record no.: 201344002038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Backlight circuit and backlight keyboar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31217 |
|
LICC |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