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110913U -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10913U
CN203110913U CN 201320124892 CN201320124892U CN203110913U CN 203110913 U CN203110913 U CN 203110913U CN 201320124892 CN201320124892 CN 201320124892 CN 201320124892 U CN201320124892 U CN 201320124892U CN 203110913 U CN203110913 U CN 203110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vibration
flexible suspension
suspension device
handed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2489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煌熙
唐明忠
马祥生
翁涛
刘善锷
杨勇
谢军
罗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CRRC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12489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10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10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109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包括散热器、车架横梁、主柔性支撑装置和散热器托架;所述散热器托架安装固定在车架横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通过主柔性支撑装置安装在散热器托架上,并通过两个侧向柔性调节装置柔性连接固定在两车架横梁之间,形成一个柔性悬置结构,防止散热器倒伏和减弱发动机的振动特别是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有效的减弱了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冲击,降低了散热器受力不均、容易晃动、变形、扭曲、开裂、脱焊而漏水等故障现象,延长了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支撑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完全柔性连接的带减震功能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及其连接方法,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通后置客车散热器的布置形式一般有横向布置和纵向布置两种形式。由于散热器布置形式和空间位置的不同,散热器悬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一般有四点支撑式或者两点支撑式。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高,散热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在发动机舱结构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考虑到散热、维护检修等要求,将散热器纵置,移到发动机的侧面,靠近车身侧围并与车身侧围平行的方向安装,是发动机冷却系统布置的优选。发动机的振动会通过连接管路传递给散热器,尤其是在发动机启动和熄火瞬间,发动机Y方向(以车辆行驶方向为X方向,以左右方向为Y方向,以垂直方向为Z方向)的摆动量较大,当散热器纵向布置时,也就是靠近车身侧围并与车身侧围平行的方向布置时,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采用刚性连接的传统四点支撑或者两点支撑不能有效的减弱发动机Y方向的振动,散热器Y方向的晃动较大,同时,车体的垂直振动也会通过支架传递给散热器。
经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检索,我们发现在专利号2011202809296名称为“一种散热器支撑结构” 的实用新型专利描述到一种散热器支撑结构,该散热器支撑结构包括主柔性支撑装置、减震模块、斜支撑结构,散热器下端安装在固定于车架上的主柔性支撑装置上,主柔性支撑装置座和散热器之间设置有减震模块,所述减震模块用双螺母锁紧;主柔性支撑装置座的两侧设置有斜支撑结构,所述斜支撑结构包括斜支撑、斜拉杆和辅助支撑座,所述斜支撑座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端,所述斜支撑通过所述斜拉杆与固定于车架上的辅助支撑座连接。通过实际应用和分析我们发现,上述专利也同样存在各组成部件之间为刚性连接,长时间在振动条件下各部件跟连接件容易发生变形、松动;因此,散热器悬置是散热器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悬置装置设计得不合理,会造成散热器在振动中产生受力不均,容易出现晃动、变形、扭曲、脱焊、开裂而漏水等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提出一种能够将散热器可靠的固定在车架的横梁上,使散热器与车架之间完全处于柔性连接状态,既能吸收发动机在车辆左右方向(Y方向)的振动,又能吸收车体的垂直振动,减小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降低散热器的漏水率,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包括散热器、车架横梁、主柔性支撑装置和散热器托架;所述散热器托架安装固定在车架横梁上;所述散热器通过主柔性支撑装置安装在散热器托架上,并通过两个侧向柔性调节装置柔性连接固定在两车架横梁之间,形成一个柔性悬置结构,防止散热器倒伏和减弱发动机的振动特别是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较佳的,所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两侧,以减弱发动机各个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特别是发动机启动和熄火时发动机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还可以调节散热器的安装位置,防止散热器倒伏和晃动。
较佳的,所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U型支架、调节杆总成、调节杆支架;所述调节支架固定在散热器侧面,所述调节杆支架固定在车架两横梁上,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固定在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支架上,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铰接固定在所述调节杆总成的两端,即所述调节杆总成通过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与所述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支架铰接连接,实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与散热器和车架横梁的柔性连接,减小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较佳的,所述调节杆总成包括套管、橡胶套、右旋螺杆、右旋锁紧螺母、双向调节杆、左旋锁紧螺母、右旋螺杆;所述双向调节杆的一端开设有与右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另一端开设有与左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通过双向调节杆与右旋螺杆、左旋螺杆的配合调节调节杆总成的长度;所述右旋螺杆、左旋螺杆的外端连接固定有一个套管;所述橡胶套设置在套管内,所述橡胶套两边还设有锥台,外露在套管两端,防止车架与散热器刚性接触,有效的缓解了发动机和车体对散热器左右方向的振动冲击,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
较佳的,所述套管和橡胶套硫化成一体。
较佳的,所述右旋螺杆设置有右旋锁紧螺母,所述左旋螺杆设置有左旋锁紧螺母,调节杆总成设置好长度后,用锁紧螺母锁紧,防止调节杆总成松动。
较佳的,所述主柔性支撑装置为两个,两点支撑具有上下减震作用,分别设置在散热器底部两端,用来支撑整个散热器的重量,可以有效的减小车体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较佳的,所述主柔性支撑装置包括减振软垫,所述减振软垫一端设有一圆形凸台,避免了因安装误差而导致散热器与车架之间刚性接触,所述减振软垫中间开设有一通孔,通过双头螺柱分别与散热器托架和散热器连接固定,便于安装固定。
较佳的,所述散热器托架在减振软垫安装处还设置有槽形板,所述槽形板开设有与所述减振软垫圆形凸台直径略大的圆孔,槽形板所用的钢板厚度要厚于减振软垫一端圆形凸台的高度。
较佳的,所述减振软垫为两块,分别设置在所述槽形板的上侧和下侧,使所述槽形板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减震的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仅能够将散热器可靠的固定在车架横梁上,还通过散热器底部带减震功能的主柔性支撑装置和两侧的侧向柔性调节装置的减震作用,使散热器与车架之间完全处于柔性连接状态,既能吸收发动机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又能吸收车体的垂直振动,有效的减弱了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冲击,降低了散热器受力不均、容易晃动、变形、扭曲、开裂、脱焊而漏水等故障现象,延长了散热器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两点支撑+两拉杆的结构型式,具有安装灵活、节约工时、拆装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散热器悬置装置侧视示意图;
图2为散热器悬置装置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调节杆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 为图2“Ⅰ”处主柔性支撑装置放大示意图;
图5 为减振软垫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中冷器,2. 散热器,3.调节支架,4. U型支架,5. 调节杆总成,6. 调节杆支架,7. 散热器托架,8. 前横梁,9. 后横梁,10.主柔性支撑装置,11. 螺孔垫板,12. 双头螺柱,13. 减振软垫,14. 加厚垫圈,15. 平垫圈,16. 双螺母,17.槽形板, 18. 套管,19. 橡胶套,20.右旋螺杆,21. 右旋锁紧螺母,22. 双向调节螺杆,23.缺口,24. 左旋锁紧螺母,25.左旋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包括散热器、前横梁、后横梁、主柔性支撑装置和散热器托架;所述散热器托架安装固定在车架前横梁、后横梁上;所述散热器通过主柔性支撑装置安装在散热器托架上,并通过两个侧向柔性调节装置柔性连接固定在车架前横梁、后横梁之间,形成一个柔性悬置结构,防止散热器倒伏和减弱发动机的振动特别是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较佳的,所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两侧,以减弱发动机各个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特别是发动机启动和熄火时发动机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还可以调节散热器的安装位置,防止散热器倒伏和晃动。
较佳的,所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U型支架、调节杆总成、调节杆支架;所述调节支架固定在散热器侧面,所述调节杆支架固定在车架两横梁上,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固定在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支架上,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铰接固定在所述调节杆总成的两端,即所述调节杆总成通过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与所述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支架铰接连接,实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与散热器和车架横梁的柔性连接,减小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较佳的,所述调节杆总成包括套管、橡胶套、右旋螺杆、右旋锁紧螺母、双向调节杆、左旋锁紧螺母、右旋螺杆;所述双向调节杆的一端开设有与右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另一端开设有与左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通过双向调节杆与右旋螺杆、左旋螺杆的配合调节调节杆总成的长度;所述右旋螺杆、左旋螺杆的外端连接固定有一个套管;所述橡胶套设置在套管内,所述橡胶套两边还设有锥台,外露在套管两端,防止车架与散热器刚性接触,有效的缓解了发动机和车体对散热器左右方向的振动冲击,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
较佳的,所述套管和橡胶套硫化成一体。
较佳的,所述右旋螺杆设置有右旋锁紧螺母,所述左旋螺杆设置有左旋锁紧螺母,调节杆总成设置好长度后,用锁紧螺母锁紧,防止调节杆总成松动。
较佳的,所述主柔性支撑装置为两个,两点支撑具有上下减震作用,分别设置在散热器底部两端,用来支撑整个散热器的重量,可以有效的减小车体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较佳的,所述主柔性支撑装置包括减振软垫,所述减振软垫一端设有一圆形凸台,避免了因安装误差而导致散热器与车架之间刚性接触,所述减振软垫中间开设有一通孔,通过双头螺柱分别与散热器托架和散热器连接固定,便于安装固定。
较佳的,所述散热器托架在减振软垫安装处还设置有槽形板,所述槽形板开设有与所述减振软垫圆形凸台直径略大的圆孔,槽形板所用的钢板厚度要厚于减振软垫一端圆形凸台的高度。
较佳的,所述减振软垫为两块,分别设置在所述槽形板的上侧和下侧,使所述槽形板的上侧和下侧均具有减震的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如下:
如附图1~5所示:一种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用于客车散热器的安装,采用两点支撑+两调节杆(带Y方向减震)的结构型式,包括散热器托架7、带减震功能的主柔性支撑装置10、布置在散热器2两侧的侧向柔性调节装置;散热器托架7安装固定在车架两横梁上;主柔性支撑装置10连接固定在散热器托架7和散热器2之间,用于缓冲车体的垂直振动对散热器2的冲击;两套侧向柔性调节装置安装在散热器2两侧,固定在散热器2与车架两横梁之间,防止散热器2倒伏和减弱发动机的振动特别是车辆左右方向(Y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2的冲击。
如附图1~2所示为散热器悬置装置图。中冷器1通过螺栓安装在散热器2上,散热器2的底部设有两个带减震功能的主柔性支撑装置10,安装在散热器托架7上,散热器托架7通过两端的连接板分别安装在固定于车架右纵梁的前横梁8和后横梁9上,中冷器1和散热器2连成的整体设置在前横梁8和后横梁9之间,由散热器托架7承受中冷器1和散热器2的总重量。设置在散热器2上部两侧的两套带Y方向减震功能的侧向柔性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3、U型支架4、调节杆总成5、调节杆支架6;调节杆总成5一端与设置在调节支架3上的U型支架4相连,调节支架3通过螺栓固定在散热器2上部两侧,另一端与设置在调节杆支架6上的U型支架4相连,调节杆支架6焊接或通过螺栓固定在前横梁8、后横梁9上。
如附图3所示为调节杆总成结构示意图。调节杆总成5由套管18、橡胶套19、右旋螺杆20、右旋锁紧螺母21、双向调节螺杆22、左旋锁紧螺母24、左旋螺杆25组成;调节杆总成5两端设有减震功能的橡胶套19,设置在套管18内,并与套管18硫化成一体,同时,橡胶套19两边还设有锥台,外露在套管18两端,防止车架与散热器2刚性接触,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弱发动机的振动特别是Y方向的振动,避免过多的传给散热器2,橡胶套19中间开通孔,方便螺栓或销轴穿过;双向调节螺杆22中间开有缺口23,方便扳手卡住并拧动双向调节螺杆22,双向调节螺杆22一端开设有与右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另一端开设有与左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通过与右旋螺杆20、左旋螺杆25配套使用起双向调节作用,用来控制调节杆总成5的长度,进而调节散热器2的位置,防止散热器2出现倒伏、弯斜等现象;调节杆总成5的两端还设置有不同旋向的右旋锁紧螺母21、左旋锁紧螺母24,防止右旋螺杆20、左旋螺杆25松动,在调节好长度后锁紧调节杆总成5。
 如附图4所示为图2“Ⅰ”处主柔性支撑装置放大示意图。散热器2底部主柔性支撑装置10采用两点支撑型式,具有上下减震的功能,主柔性支撑装置10包括螺孔垫板11、双头螺柱12、减振软垫13、槽形板17、加厚垫圈14、平垫圈15、双螺母16。螺孔垫板11中间开有内螺纹孔,焊接在散热器2的底部。如图5所示为减振软垫结构示意图,减振软垫13用具有良好减震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丁基橡胶制成,设有直径为d高h的凸台,安装时,减振软垫13的凸台方向朝下,中间是一个通孔,供双头螺柱12穿过。双头螺柱12两端带有外螺纹,一端通过螺纹与螺孔垫板11的内螺纹孔连接,为防松,一般将双头螺柱12与螺孔垫板11螺纹连接固定后再焊接成整体;减振软垫13为两个,其中一个安装在螺孔垫板11与槽形板17之间,另一个安装在槽形板17的下面;槽形板17采用厚度比减振软垫13凸台的高h稍厚的钢板制作,使得减振软垫13在承受了中冷器1和散热器2的整个重量而压缩之后还能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减振软垫13的圆形凸台卡入槽形板17上比减振软垫13 圆形凸台直径d略大的圆孔内,避免由于安装误差的原因而导致与散热器2连接的双头螺柱12与散热器托架7刚性接触,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散热器2与车架之间刚性接触,缓冲车体振动对散热器2的冲击;由于槽形板17下面的减振软垫13的圆形凸台朝下布置,因此需要加厚垫圈14垫平,然后套上平垫圈15、并用双螺母16锁紧防松。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调节杆支架6分别焊接在前横梁8、后横梁9上
2、将前横梁8和后横梁9用螺栓连接安装在车架的右侧;
3、将散热器托架7用螺栓固定在前横梁8和后横梁9之间,并将减震软垫13一端的圆形凸台卡入焊在散热器托架7的槽形板17的比减震软垫凸台直径略大的圆孔内;
4、将散热器2、中冷器1用螺栓连接组装成一个冷却包总成模块;
5、用行车将冷却包总成模块吊装到散热器托架7上方,让焊接在散热器2底部两端的双头螺柱12对准散热器托架7上的减震软垫13的通孔,并缓缓放下冷却包总成直至冷却包总成完全落在散热器托架7上;将另一个减震软垫13套入双头螺柱12,使它处于槽形板17的下面,然后盖上加厚垫圈14,用双螺母锁紧;在锁紧双螺母的过程中,应保证散热器2底部两端的减震软垫13压缩量一致,防止散热器2出现偏振;
6、将调节支架3用螺栓固定在散热器2两侧的上端;
7、旋转调节杆总成5两端的右旋螺杆20和左旋螺杆25,将调节杆总成5调到合适长度;将调节杆总成5的两端用螺栓连接分别固定在两个U型支架4上;然后用扳手卡住双向调节螺杆22上的缺口23调整双向调节螺杆的长度,调节好散热器的位置,防止散热器倒伏;在调节双向调节螺杆22的过程中,应保证两根双向调节螺杆22总成长度一致,使散热器完全处于垂直安装状态,即完成所述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的安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不仅能够将散热器可靠的固定在车架的横梁上,还通过散热器底部带减震功能的主柔性支撑装置和两侧的带减震功能的侧向柔性调节装置,吸收发动机Y方向的振动和车体的垂直振动,有效的减弱了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冲击;利用橡胶等柔性材料制作的调节杆总成内含的减震橡胶套和减振软垫,具有很好的阻尼特性,使散热器与车架之间完全处于柔性连接状态,降低了散热器受力不均、容易晃动、变形、扭曲、开裂、脱焊而漏水等故障现象,延长了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包括散热器、主柔性支撑装置、车架横梁和散热器托架;所述散热器托架安装固定在车架横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通过主柔性支撑装置安装在散热器托架上,并通过两个侧向柔性调节装置柔性连接固定在两车架横梁之间,形成一个柔性悬置结构,防止散热器倒伏和减弱发动机的振动特别是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为两套,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两侧,以减弱发动机各个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特别是发动机启动和熄火时发动机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还可以调节散热器的安装位置,防止散热器倒伏和晃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支架、U型支架、调节杆总成、调节杆支架;所述调节支架固定在散热器侧面,所述调节杆支架固定在车架两横梁上,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固定在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支架上,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铰接固定在所述调节杆总成的两端,即所述调节杆总成通过两个所述U型支架分别与所述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支架铰接连接,实现侧向柔性调节装置与散热器和车架横梁的柔性连接,减小发动机和车体的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总成包括套管、橡胶套、右旋螺杆、右旋锁紧螺母、双向调节杆、左旋锁紧螺母、右旋螺杆;所述双向调节杆的一端开设有与右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另一端开设有与左旋螺杆相配套的螺孔,通过双向调节杆与右旋螺杆、左旋螺杆的配合调节调节杆总成的长度;所述右旋螺杆、左旋螺杆的外端连接固定有一个套管;所述橡胶套设置在套管内,所述橡胶套两边还设有锥台,外露在套管两端,防止车架与散热器刚性接触,有效的缓解了发动机和车体对散热器左右方向的振动冲击,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和橡胶套硫化成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柔性支撑装置为两个,两点支撑具有上下减震作用,分别设置在散热器底部两端,用来支撑整个散热器的重量,可以有效的减小车体振动对散热器的冲击。
CN 201320124892 2013-03-19 2013-03-19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10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24892 CN203110913U (zh) 2013-03-19 2013-03-19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24892 CN203110913U (zh) 2013-03-19 2013-03-19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10913U true CN203110913U (zh) 2013-08-07

Family

ID=48891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24892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10913U (zh) 2013-03-19 2013-03-19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1091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4533A (zh) * 2013-03-19 2013-06-12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及方法
CN109484160A (zh) * 2018-12-24 2019-03-19 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定位组件和方法
CN109895612A (zh) * 2019-03-29 2019-06-18 四川南部县聚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发动机托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4533A (zh) * 2013-03-19 2013-06-12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及方法
CN103144533B (zh) * 2013-03-19 2016-05-18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及方法
CN109484160A (zh) * 2018-12-24 2019-03-19 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定位组件和方法
CN109895612A (zh) * 2019-03-29 2019-06-18 四川南部县聚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发动机托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4533A (zh)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及方法
JP2013506806A (ja) 自動車用のcngコンテナーの治具及び取付け具
CN203110913U (zh)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
CN105186767A (zh) 一种电动客车驱动电机悬置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01472156U (zh) 变速器辅助支撑装置
CN204810204U (zh) 一种地面太阳能光伏支架
CN207183028U (zh)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缓冲减震底座
CN202300650U (zh) 一种集成式减震型发动机附件支架装置
CN203600977U (zh) 一体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CN204978149U (zh) 发动机前置车辆及其空调压缩机和发电机的安装支架
CN204547741U (zh) 一种前置客车冷却系统安装机构
CN201506317U (zh) 可调式工程车侧面防护装置
CN203902282U (zh) 工程机械的分动箱安装的可调节安装装置
CN206159655U (zh) 一种石油管道安装支架
CN102769265A (zh) 高压电缆三相固定装置
CN202248913U (zh) 一种工程机械
CN202107631U (zh) 一种工作平台安装调平装置
CN202348621U (zh) 一种车用空调压缩机安装装置
CN203032367U (zh) 一种用于汽车散热器的拉紧机构
CN104806342A (zh) 一种冷却风扇装配机构
CN204036425U (zh) 油泥摩托车专用支撑架
CN203383457U (zh) 一种板材安装系统
CN102913327A (zh) 一种集成式减震型发动机附件支架装置
CN202103393U (zh) 高压电缆三相固定装置
CN203819343U (zh) 副车架位置调整装置及工程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51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