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83582U - 间隔柱 - Google Patents
间隔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883582U CN202883582U CN 201220192093 CN201220192093U CN202883582U CN 202883582 U CN202883582 U CN 202883582U CN 201220192093 CN201220192093 CN 201220192093 CN 201220192093 U CN201220192093 U CN 201220192093U CN 202883582 U CN202883582 U CN 2028835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art
- elastic clasp
- spacer
- column
- bear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nc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间隔柱,其具有一立柱,该立柱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具有一由该立柱底部纵向延伸的固定壁,该固定壁底部连接一箭矢状第一弹性扣钩的一端,而该第一弹性扣钩的另一端顶部斜向连接一活动壁,使得该固定壁、活动壁与第一弹性扣钩间形成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一伸缩缝,该活动壁侧向连接一折弯状且活动端底面可抵接于第一板体的连接弹片,另将一解除片斜向连接于该连接弹片的活动端顶面。所以,该间隔柱无须在壳体内部强制拆除或破坏该板体的情况下,即可在底面被壳体封闭的板体上方直接进行间隔柱的拆卸作业,而具有操作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间隔柱,尤指一种可对固设并封闭于壳体内部的板体,例如金属机板或印刷电路板进行拆卸的间隔柱。
背景技术
一般于计算机或电子产品中为了将一板体,例如印刷电路板与另一板体,例如壳体的机板或另一印刷电路板隔开,通常会在该板体与另一板体之间插接多个间隔柱,使两板体彼此隔开。此举,除可提供印刷电路板稳固支撑及定位效果,并可避免两板体因叠置所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
如图1所示,乃现有间隔柱扣接于两板体的示意图,该间隔柱10于中央立柱101两端分别一体连接一第一弹性扣钩102及一第二弹性扣钩103,该第一弹性扣钩102插入第一板体20,例如金属机板或印刷电路板的第一板孔201内,而该第二弹性扣钩103插入一第二板体30,例如印刷电路板的第二板孔301内,使得该间隔柱10介于第一、第二板体20、30之间,并将第一板体20与第二板体30间形成一间距。
如欲将间隔柱10与前述第一板体20,例如金属机板分离,使用者必须以两只手指同时按压露出于该第一板孔201底面外呈箭矢状的第一弹性扣钩102两侧斜向钩壁104,使该两钩壁104受力压缩变形后,接着将该第一弹性扣钩102由第一板孔201向上推出,使该第一弹性扣钩102由第一板孔201脱出后,即可令间隔柱10与第一板体20分离。
但该第一板体20,特别是金属机板通常固设并封闭于一壳体40内部,使得使用者的手指难以伸入该壳体40与金属机板20所形成的缝隙内,而无法直接在金属机板20上拆卸间隔柱10。因此,使用者必须先将该金属机板20由壳体40内部拆除后,再利用前述按压第一结合部102的方式进行拆卸作业,以便将间隔柱10与第一板体20脱离;但是,若 该金属机板20焊接于壳体40内部时,且在不愿破坏壳体40或金属机板20的情况下,势必无法将间隔柱10由金属机板20上拆卸,而亟待相关业者的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隔柱,其两端分别具有结合于第一、第二板体的第一、第二结合部,通过该间隔柱第一结合部的特殊结构设计,其无须在壳体内部强制拆除或破坏该板体的情况下,即可在底面被壳体封闭的板体上方直接进行间隔柱的拆卸作业,而具有操作的便利性。
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间隔柱,其包括:
一立柱,其两侧分别连接一用以结合于第一板体的第一板孔的第一结合部,以及一用以结合于第二板体的第二板孔的第二结合部;
其中,该第一结合部具有一由该立柱底部纵向延伸的固定壁,该固定壁底部连接一箭矢状第一弹性扣钩的一端,而该第一弹性扣钩的另一端顶部斜向连接一活动壁,使得该固定壁、活动壁与第一弹性扣钩间形成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一伸缩缝,该活动壁侧向连接一折弯状且活动端底面可抵接于第一板体的连接弹片,另将一解除片斜向连接于该连接弹片的活动端顶面。
其中,该固定壁、活动壁与第一弹性扣钩邻接位置分别形成一固定抵接面及一活动抵接面;而该立柱相对于连接弹片的对向侧面一体连接一下斜的下翼片。
其中,该下翼片底端与连接弹片活动端分别突设一抵接凸缘,使得该固定、活动抵接面与两外侧的抵接凸缘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
其中,该立柱与固定壁之间周缘纵向设有一补强片。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箭矢状的第二弹性扣钩,该第二弹性扣钩底面连接于一由立柱顶面纵向伸出的延伸片,并将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与中央延伸片之间相对设有一对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且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的设 置。
其中,该立柱对应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的抵接面相对开设一对上翼片,使该对抵接面与两外侧的上翼片活动端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
其中,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的抵接面内缘各自向下突伸一插接片。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箭矢状的第二弹性扣钩,该第二弹性扣钩底面连接于一由立柱顶面纵向伸出的延伸片,并将该第二弹性扣钩与中央延伸片之间设有一呈封闭型态的第二伸缩缝,且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的设置。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对第二弹性扣钩,该对第二弹性扣钩是在一延伸片中央纵向开设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且该对第二弹性扣钩外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的设置。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第二弹性扣钩,该第二弹性扣钩是在该立柱顶面突设一矛头状延伸片,该延伸片内开设一呈封闭型态的第二伸缩缝;其中该第二伸缩缝顶部向下伸出一底端形成一凹入状抵接面的中间隔片。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为一由立柱顶面突伸的圆形凸柱。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为一由立柱顶面纵向开设的螺孔。
其中,该第二结合部是将第一结合部镜像实施于立柱顶面,该第二结合部具有一由该立柱顶部相对于第一结合部的固定壁对角端纵向延伸的第二固定壁,该第二固定壁顶部连接一箭矢状第二弹性扣钩的一端,而该第二弹性扣钩的另一端顶部斜向连接一第二活动壁,使得该第二固定壁、第二活动壁与第二弹性扣钩间形成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该第二活动壁侧向连接一折弯状且活动端顶面可抵接于第二板体的第二连接弹片,另将一第二解除片斜向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弹片的活动端底面。
其中,该第二固定壁、第二活动壁与第二弹性扣钩邻接位置分别形 成一固定抵接面及一活动抵接面;而该立柱相对于第二连接弹片的对向侧面一体连接一上斜的上翼片。
其中,该上翼片顶端与第二连接弹片活动端分别突设一抵接凸缘,使得该固定、活动抵接面与两外侧的抵接凸缘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
其中,该立柱与第二固定壁之间周缘纵向设有一补强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隔柱,其两端分别具有结合于第一、第二板体的第一、第二结合部,通过该间隔柱第一结合部的特殊结构设计,其无须在壳体内部强制拆除或破坏该板体的情况下,即可在底面被壳体封闭的板体上方直接进行间隔柱的拆卸作业,而具有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间隔柱装设于壳体内部的剖面图。
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装设于壳体内部两板体的剖面图。
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从第一板体拆卸过程的动作示意图。
图7至图13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二至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首先请参阅图式,其中,
如图2至图4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间隔柱1中段具有一立柱11,该立柱11两侧分别一体连接一第一结合部12及一第二结合部13。
该第一结合部12包括一由该立柱11底部纵向延伸的固定壁121,该固定壁121底部连接一箭矢状的第一弹性扣钩122的一端,该第一弹性扣钩122的另一端顶部则斜向连接一活动壁123,使得该固定壁121、活动壁123与第一弹性扣钩122邻接位置分别横向形成一固定抵接面122a及一活动抵接面122b,且该固定壁121、活动壁123与第一弹性扣钩122间形成一第一伸缩缝124,使得该活动壁123及其下方的第一弹性扣钩122相对于固定壁121具有弹性扩张及压缩的功能,以利于该第一弹性扣钩122扣接于第一板体20,例如金属机板或印刷电路板的第一 板孔201底面时,该固定壁121与活动壁123则容置于第一板孔201内。
该活动壁123侧向连接一折弯状的连接弹片125,该连接弹片125活动端底面可抵接于第一板体20,且该活动端顶面则斜向连接一解除片126。为因应不同第一板体20的厚度变化,因此,该立柱11相对于连接弹片125的对向侧面一体连接一下斜的下翼片111,该下翼片111底端与连接弹片125活动端分别突设一抵接凸缘111a、125a,使该固定、活动抵接面122a、122b与两外侧的抵接凸缘112、125a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以利夹持第一板体20,而令该间隔柱1的第一结合部12能够保持稳固状态,而不致在第一板体20上产生晃动的情形。
此外,该立柱11与固定壁121之间不致干涉该固定壁123横向弹性位移的周缘纵向设有一补强片112,用以增加该立柱11与固定壁121的连接强度与结构应力。
该第二结合部13设于该立柱11顶部,用以接装第二板体30,例如印刷电路板。如图2及图3所示,该第二结合部13第一实施例为一箭矢状的第二弹性扣钩131,该第二弹性扣钩131连接于一由立柱11顶面纵向伸出的延伸片132,使得该第二弹性扣钩131两侧与中央延伸片132相对设有一对第二伸缩缝133,而令该第二弹性扣钩131具有弹性扩张及压缩的功能。其中,该第二弹性扣钩14两侧底部的抵接面134内缘各自向下突伸一插接片135,使该对第二伸缩缝133呈开放型态。
请参阅图4,该间隔柱1与第一板体20,例如金属机板和第二板体30,例如印刷电路板组合时,首先将立柱11下方第一结合部12的第一弹性扣钩122对准第一板孔201插入,使该第一弹性扣钩122受压变形,而令活动壁123朝向第一伸缩缝124缩入,直到第一弹性扣钩122通过该第一板孔201,使两侧顶端的固定、活动抵接面122a、122b抵接于该第一板孔201底面周缘,且固定壁121与活动壁123容置于该第一板孔201内;此时,该连接弹片125与下翼片111底端分别受到第一板体20的向上推力而变形,并通过两者活动端突设的抵接凸缘125a、111a与固定、活动抵接面122a、122b共同夹持第一板体20,而令该第一结合部12能够保持稳固状态,而不致在第一板体20上产生晃动。而该解除片126则受到连接弹片125的变形作用,而呈现出直立型态。
接着,将第二板体30的第二板孔301对准立柱11上方第二结合部13的第二弹性扣钩131插入,使该第二弹性扣钩131受压变形,直到第二弹性扣钩131通过该第二板孔301,使两侧底端的抵接面134与立柱11顶面共同夹持该第二板孔301顶、底面周缘,而该对插接片13容置于第二板孔301内,使得该间隔柱1介于第一、第二板体20、30之间,并将第一板体20与第二板体30间形成一间距。
由于该第一板体20固设并封闭于一壳体40内部,所以无法从第一板体20底面拆卸该第一弹性扣钩122。请参阅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首先使用者将第二板体30与第二结合部13进行拆卸后,以移除该第二板体30。接着,使用者对该解除片126向内施力推动,使连接弹片125、活动壁123及同侧的第一弹性扣钩122一同朝向第一伸缩缝124压缩变形,而将该第一弹性扣钩122的活动抵接面122b移入第一板孔201内;随即将该解除片126向上提起,使该使第一弹性扣钩122的活动抵接面122b脱离第一板孔201后,再将该第一弹性扣钩122的固定抵接面122a脱离第一板孔201,即完成间隔柱1与第一板体20的拆卸作业,并获致在壳体内部的第一板体20上直接拆卸间隔柱1的目的。
如图7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二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立柱11对应该第二弹性扣钩131两侧底部的抵接面134相对开设一对上翼片113,使该对抵接面134与两外侧的上翼片113活动端突设的抵接凸缘113a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以利夹持第二板体30,而令该间隔柱1的第二结合部13能够保持稳固状态,而不致在第二板体30上产生晃动的情形。
如图8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三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第二结合部13包括一箭矢状的第二弹性扣钩131,该第二弹性扣钩131底面连接于一由立柱11顶面纵向伸出的延伸片132,并将该第二弹性扣钩131与中央延伸片132之间设有一呈封闭型态的第二伸缩缝133,且该第二弹性扣钩131两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134的设置。
如图9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四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 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第二结合部13包括一对第二弹性扣钩131,该对第二弹性扣钩131是在一延伸片132中央纵向开设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133,且该对第二弹性扣钩外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134的设置。
如图10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五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第二结合部13包括一第二弹性扣钩131,该第二弹性扣钩131是在该立柱11顶面突设一矛头状延伸片132,该延伸片132内开设一呈封闭型态的第二伸缩缝133;其中该第二伸缩缝133顶部向下伸出一底端形成一凹入状抵接面134的中间隔片136,使得该抵接面134与该延伸片132两侧的缩入段共同扣接于第二板体30的第二板孔301。
如图11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六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第二结合部13为一由立柱11顶面突伸的圆形凸柱137,该凸柱137可直接插入第二板体30的第二板孔301,即可将该第二板体20插设于该间隔柱1之上。
如图12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七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第二结合部13为一由立柱11顶面纵向开设的螺孔138。结合时,是将现有螺丝穿越第二板体30的第二板孔301,并螺接于该螺孔138内,即可将该第二板体20固设于该间隔柱1之上。
如图13所示,乃间隔柱的第二结合部第八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其是将第一结合部镜像实施于立柱11顶面,以成为一第二结合部14,使得在第一、第二板体间可依据需求选择性地将第一结合部12与第一板体20或第二结合部14与第二板体30进行拆卸。因此,该第二结合部14与第一结合部12具有相同结构,但元件符号是将数字12修改为14,例如该第二结合部14具有一由该立柱11顶部相对于第一结合部12的固定壁121对角端纵向延伸的第二固定壁141,该第二固定壁141顶部连接一箭矢状第二弹性扣钩142的一端,而该第二弹性扣钩142的另一端顶部斜向连接一第二活动壁143,使得该第二固定壁141、第二活动壁143与第二弹性扣钩142间形成一呈开 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144,该第二活动壁143侧向连接一折弯状且活动端顶面可抵接于第二板体30的第二连接弹片145,另将一第二解除片146斜向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弹片145的活动端底面。
其中,该第二固定壁141、第二活动壁143与第二弹性扣钩142邻接位置分别形成一固定抵接面142a及一活动抵接面142b;而该立柱11相对于第二连接弹片145的对向侧面一体连接一上斜的上翼片113。再者,该上翼片113顶端与第二连接弹片145活动端分别突设一抵接凸缘113a、145a,使得该固定、活动抵接面142a、142b与两外侧的抵接凸缘113a、145a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尤有进者,该立柱11与第二固定壁141之间周缘纵向亦设有一补强片112。由于该第二结合部14与第二板体30的拆卸方式与前述第一结合部12与第一板体20相同,在此不拟赘述。
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所增益的功效在于,该间隔柱不仅提供两板体间的隔开与定位效果,且通过该间隔柱的第一结合部呈开放型态的第一弹性扣钩设计,即便是第一板体被壳体所封闭及固接,使用者仅需对第一结合部侧向设置的解除片进行向内挤压及向上提起的动作,即可轻松地将该第一弹性扣钩由该第一板体的第一板孔内脱离与拆除,而第二结合部与第二板体则因无壳体的阻挡,因此可通过现有的结合方式进行拆卸。所以,本实用新型的间隔柱不需要对壳体内部的第一板体进行强制拆除或破坏的情况下,即可直接进行间隔柱的拆卸作业,堪称同类物品前所未见的一大佳构。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举凡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熟悉该项技艺的人所易于推知者,俱不脱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权范畴。
Claims (16)
1.一种间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立柱,其两侧分别连接一用以结合于第一板体的第一板孔的第一结合部,以及一用以结合于第二板体的第二板孔的第二结合部;
其中,该第一结合部具有一由该立柱底部纵向延伸的固定壁,该固定壁底部连接一箭矢状第一弹性扣钩的一端,而该第一弹性扣钩的另一端顶部斜向连接一活动壁,使得该固定壁、活动壁与第一弹性扣钩间形成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一伸缩缝,该活动壁侧向连接一折弯状且活动端底面可抵接于第一板体的连接弹片,另将一解除片斜向连接于该连接弹片的活动端顶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壁、活动壁与第一弹性扣钩邻接位置分别形成一固定抵接面及一活动抵接面;而该立柱相对于连接弹片的对向侧面一体连接一下斜的下翼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下翼片底端与连接弹片活动端分别突设一抵接凸缘,使得该固定、活动抵接面与两外侧的抵接凸缘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立柱与固定壁之间周缘纵向设有一补强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箭矢状的第二弹性扣钩,该第二弹性扣钩底面连接于一由立柱顶面纵向伸出的延伸片,并将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与中央延伸片之间相对设有一对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且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的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立柱对应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的抵接面相对开设一对上翼片,使该对抵接面与两外侧的上翼片活动端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的抵接面内缘各自向下突伸一插接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 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箭矢状的第二弹性扣钩,该第二弹性扣钩底面连接于一由立柱顶面纵向伸出的延伸片,并将该第二弹性扣钩与中央延伸片之间设有一呈封闭型态的第二伸缩缝,且该第二弹性扣钩两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的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对第二弹性扣钩,该对第二弹性扣钩是在一延伸片中央纵向开设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且该对第二弹性扣钩外侧底部各具有一抵接面的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包括一第二弹性扣钩,该第二弹性扣钩是在该立柱顶面突设一矛头状延伸片,该延伸片内开设一呈封闭型态的第二伸缩缝;其中该第二伸缩缝顶部向下伸出一底端形成一凹入状抵接面的中间隔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为一由立柱顶面突伸的圆形凸柱。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立柱顶部,该第二结合部为一由立柱顶面纵向开设的螺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结合部是将第一结合部镜像实施于立柱顶面,该第二结合部具有一由该立柱顶部相对于第一结合部的固定壁对角端纵向延伸的第二固定壁,该第二固定壁顶部连接一箭矢状第二弹性扣钩的一端,而该第二弹性扣钩的另一端顶部斜向连接一第二活动壁,使得该第二固定壁、第二活动壁与第二弹性扣钩间形成一呈开放型态的第二伸缩缝,该第二活动壁侧向连接一折弯状且活动端顶面可抵接于第二板体的第二连接弹片,另将一第二解除片斜向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弹片的活动端底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壁、第二活动壁与第二弹性扣钩邻接位置分别形成一固定抵接面及一活动抵接面;而该立柱相对于第二连接弹片的对向侧面一体连接一上斜的上翼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上翼片顶端与 第二连接弹片活动端分别突设一抵接凸缘,使得该固定、活动抵接面与两外侧的抵接凸缘间形成一弹性夹持间隙。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立柱与第二固定壁之间周缘纵向设有一补强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92093 CN202883582U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间隔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92093 CN202883582U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间隔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883582U true CN202883582U (zh) | 2013-04-17 |
Family
ID=48075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192093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83582U (zh) | 2012-04-28 | 2012-04-28 | 间隔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88358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4499A (zh) * | 2015-12-08 | 2016-03-23 | 重庆盛镁镁业有限公司 | 胀卡式铝合金连接组件 |
CN109178288A (zh) * | 2014-03-27 | 2019-01-11 | C&D佐迪阿克公司 | 紧固件系统 |
CN111033079A (zh) * | 2017-08-24 | 2020-04-17 | Nok株式会社 | 索环 |
-
2012
- 2012-04-28 CN CN 201220192093 patent/CN20288358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78288A (zh) * | 2014-03-27 | 2019-01-11 | C&D佐迪阿克公司 | 紧固件系统 |
CN109178288B (zh) * | 2014-03-27 | 2022-03-01 | 赛峰客舱公司 | 紧固件系统 |
CN105414499A (zh) * | 2015-12-08 | 2016-03-23 | 重庆盛镁镁业有限公司 | 胀卡式铝合金连接组件 |
CN105414499B (zh) * | 2015-12-08 | 2017-09-08 | 重庆盛镁镁业有限公司 | 胀卡式铝合金连接组件 |
CN111033079A (zh) * | 2017-08-24 | 2020-04-17 | Nok株式会社 | 索环 |
US11577672B2 (en) | 2017-08-24 | 2023-02-14 | Nok Corporation | Gromme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883582U (zh) | 间隔柱 | |
CN207573758U (zh) | 一种防徒手拆卸的快拆式保护罩 | |
CN109288213A (zh) | 一种穿戴设备及表带连接组件 | |
CN210798306U (zh) | 一种新型建筑铝模板加固系统方通扣配件 | |
CN102264205A (zh) | 卡扣及应用该卡扣的电子装置 | |
CN201320746Y (zh) | 拆卸屏蔽盖的装置 | |
CN103939442A (zh) | 锁销及连接机构 | |
CN208266477U (zh) | 电脑板盒安装结构及家用电器 | |
CN206237465U (zh) | 移动终端 | |
CN207118222U (zh) | 一种屏蔽罩 | |
CN216974181U (zh) | 用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装置 | |
CN201382049Y (zh) | 一种卡扣结构及应用该卡扣结构的终端设备 | |
CN206241066U (zh) | 冲压模具 | |
CN207459233U (zh) | 电池连接器压紧装置 | |
CN213563276U (zh) | 一种混凝土试块成型模具 | |
CN101175099A (zh) | 移动电话的背盖组合结构 | |
CN211210089U (zh) | 一种组合式充电机柜 | |
CN209793609U (zh) | 拆盖装置 | |
CN107401257A (zh) | 管道装修装饰模块 | |
CN108924318A (zh) |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 |
CN105101631B (zh) | 一种用于辅助pcb板对接的固定装置 | |
CN210252664U (zh) | 一种新型除铁器 | |
CN205247811U (zh) | 一种用于显示设备的玻璃前拆结构 | |
CN220267400U (zh) | 一种土建施工用围挡 | |
CN218770771U (zh) | 一种装配式预埋配电箱箱壳防挤压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