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771336U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71336U
CN202771336U CN201220488576.3U CN201220488576U CN202771336U CN 202771336 U CN202771336 U CN 202771336U CN 201220488576 U CN201220488576 U CN 201220488576U CN 202771336 U CN202771336 U CN 202771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electronic
sliding part
electronic device
main body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885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景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71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713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changing, e.g. reversing, the face orientation of the screen with a two degrees of freedom mechanism, e.g. for folding into tablet PC like position or orient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user to show to a second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3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ignal or power between the different housings, e.g. details of wired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ssage of ca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主体、旋转结构、支撑件及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包括上表面;旋转结构结合于第一主体并可相对于第一主体绕第一轴旋转,第一轴实质上垂直上表面;支撑件结合于旋转结构并可相对于旋转结构绕第二轴旋转,第二轴实质上平行上表面;且支撑件包括主结构及设置于主结构的至少一滑动部;第二主体包括至少一对应滑动部,至少一对应滑动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至少一滑动部,且第二主体借由各对应滑动部可移动地结合支撑件的各滑动部,以使第二主体可相对于支撑件滑动。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能够切换平板模式或笔记本电脑模式等不同的使用形态,供使用者灵活应用。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借由改变主体元件相对位置,以呈现不同操作形态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相较于桌上型电脑具有便携性,可随时随地携带使用,因此广受消费者所喜爱。现有笔记本电脑采用掀盖式设计,仅提供设置于上盖的显示屏幕相对于电脑本体翻转开启的操作形态。近年来,由Apple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带动了另一波风潮,许多厂商争相研发类似产品;平板电脑省略了笔记本电脑中键盘及输入装置的设置,不但更为轻便易携带,其应用触控输入的设计更带给消费者截然不同的操作感受。
然而对于习惯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而言,如果需要使用平板电脑执行文书处理等操作,此种触控输入方式反而造成不便,使得厂商因应设计出可结合于平板电脑的附加输入设备,将两者组成类似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形态;但当使用者想要以平板电脑进行触控操作时,又必须将平板电脑与附加输入设备分离,因使用需求不同反复将两者拆装,将造成使用者困扰。若能结合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二者的优点,针对笔记本电脑的结构加以设计,借由显示屏幕摆设变化而转换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操作形态,将可达到一机两用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借由改变主体元件相对位置,以呈现不同操作形态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主体、旋转结构、支撑件及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包括上表面;旋转结构结合于第一主体并可相对于第一主体绕第一轴旋转,第一轴实质上垂直上表面;支撑件结合于旋转结构并可相对于旋转结构绕第二轴旋转,第二轴实质上平行上表面;且支撑件包括主结构及设置于主结构的至少一滑动部;第二主体包括至少一对应滑动部,至少一对应滑动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至少一滑动部,且第二主体借由各对应滑动部可移动地结合支撑件的各滑动部,以使第二主体可相对于支撑件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座及旋转件,固定座固定于第一主体,且旋转件绕第一轴可旋转地结合于固定座。旋转件包括枢接部,且支撑件还包括对应枢接部,支撑件借由对应枢接部可旋转地结合旋转件的枢接部,以使支撑件可相对于旋转件绕第二轴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对应枢接部凸设于主结构,使得第二轴与主结构非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一轴及第二轴为非相交的二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滑动部包括二个滑动部,该对应枢接部位于所述二个滑动部之间,且所述二个滑动部以该对应枢接部为基准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主体包括一容置槽,该容置槽设置于该上表面,用以容置该旋转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对应滑动部包括一限位结构,用以限制每一个所述滑动部的滑移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滑动部为一滑块,且每一个所述对应滑动部为一滑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主体还包括一输入模块,该输入模块设置于该上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更包括传输线,传输线自第一主体经由旋转结构、支撑件,最后连接第二主体。其中支撑件的至少一滑动部更包括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令传输线穿过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以借由至少一滑动部提供束线定位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线材固定部,设置于主结构上,用以提供该传输线的额外束线定位功能。
借此,使用者仅需将第二主体相对于第一主体执行滑移操作,并将第二主体绕第一轴及第二轴旋转,即可改变第二主体相对于第一主体的设置位置,以呈现不同的操作形态,供使用者依需求操作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可供使用者将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绕不同旋转轴旋转及滑移操作,而切换平板模式或笔记本电脑模式等不同的使用形态,供使用者灵活应用。由于本实用新型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平板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自平板模式转换为笔记本电脑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笔记本电脑模式下第二本体绕第一轴旋转的示意图。
图5为将图4中第二本体绕第一轴旋转180度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将图5中第二本体绕第二轴旋转至叠设于第一主体上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于组合后传输线配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可携式电子装置1、1a
第一主体10     上表面11
前侧111        后侧112
输入模块12     容置槽13
旋转结构20     固定座21
凹槽211        旋转件22
轴孔221        枢接部222
支撑件30、30a  主结构31
滑动部32、32a  滚轮件321
第一穿孔322    第二穿孔323
对应枢接部33   线材固定件34
第二主体40    显示面41
对应滑动部42  限位结构421
传输线50      第一轴L1
第二轴L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具有输入模块的扩充装置的组合、迷你电脑等可携式电脑,但依据应用类型不同,可携式电子装置1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掀盖式显示模块的电子装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包括第一主体10、旋转结构20、支撑件30及第二主体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第一主体10可为主机底座,而第二主体40则为具有触控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第一主体10包括上表面11及输入模块12,而上表面11具有前侧111及后侧112;输入模块12设置于上表面11接近前侧111处,用以供使用者输入对应操作指令;此处输入模块12可为键盘、触控板及滑鼠中的至少一者或其组合,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旋转结构20结合于第一主体10,并可相对于第一主体10绕第一轴L1旋转,此第一轴L1实质上垂直上表面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0更包括容置槽13,容置槽13设置于上表面11接近后侧112处,用以容置旋转结构20,使得旋转结构20不会凸出上表面11;但随着设计不同,亦可免除容置槽13的结构设计而直接将旋转结构20凸设于上表面11。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结构20包括固定座21及旋转件22,固定座21可借由锁固元件(例如凸柱、螺固件等)固定于第一主体10,且固定座21包括环状凹槽211。旋转件22包括轴孔221及枢接部222,轴孔221位于旋转件22本体内部,而固定座21可穿过旋转件22的轴孔221,使得旋转件22卡入固定座21的环状凹槽211,且该轴孔221的轴心对应第一轴L1,因此旋转件22能绕第一轴L1可旋转地结合于固定座21。枢接部222则位于旋转件22本体外缘,而枢接部222对应第二轴L2,且第一轴L1及第二轴L2为非相交的二轴线。此处枢接部222可采用具有旋转定位功能的枢接元件,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支撑件30更包括主结构31、至少一滑动部32及对应枢接部33,各滑动部32及对应枢接部33均凸设于主结构31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结构31为一平板状结构,而至少一滑动部32包括二个滑动部32,分别相对设置于主结构31的二侧边;对应枢接部33位于二个滑动部32之间,且二个滑动部32以对应枢接部33为基准呈对称设置。
支撑件30借由对应枢接部33可旋转地结合旋转件22的枢接部222,以使支撑件30可相对于旋转件22绕第二轴L2旋转,此第二轴L2实质上平行第一主体10的上表面11。由于对应枢接部33凸设于主结构31表面来与枢接部222相结合,使得支撑件30所绕着旋转的第二轴L2与主结构31非位于同一平面。
第二主体40包括显示面41及至少一对应滑动部42,显示面41提供画面显示及触控输入功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40与第一主体10间是以无线传输方式进行信号传输,使得第二主体20可接收来自第一主体10的画面显示信号,或自第二主体20传输触控操作信号至第一主体10,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对应滑动部42的设置位置及数量对应于滑动部32,使得第二主体40能借由各对应滑动部42可移动地结合支撑件30的各滑动部32,以使第二主体40可相对于支撑件30滑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对应滑动部42包括二个对应滑动部42,且二个对应滑动部42分别相对设置于第二主体40背面(即显示面41的相对面)的二侧边,以对应支撑件30的二个滑动部32而设置,但随着结构尺寸设计不同,二个对应滑动部42亦可设置于第二主体40的二侧面。各滑动部32为滑块,且各对应滑动部42为滑轨,于各滑动部32上更设有滚轮件321,以辅助滑动部32沿着对应滑动部42滑移,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此外,为防止滑动部32沿着对应滑动部40滑移时可能脱离对应滑动部42,于各对应滑动部42包括限位结构421,用以限制各滑动部32相对于对应滑动部42的滑移位置。限位结构421可为与对应滑动部42一体成型的结构,或附加设置于对应滑动部42的独立元件,其设置位置可位于对应滑动部42的端部或其他任意位置。
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于平板模式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自平板模式转换为笔记本电脑模式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在平板模式下,第二主体40叠设于第一主体10上方,此时第二主体40外露的显示面41可供使用者以触控方式操作,或提供画面显示功能,以做为平板电脑使用。
而当使用者想要将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切换为笔记本电脑模式时,如图3所示,首先对第二主体40朝第一主体10的上表面11的后侧112施力,此时借由第二主体40的对应滑动部42与支撑件30的滑动部32彼此作动,使得第二主体40相对于支撑件30及第一主体10呈实质上水平滑移,并使第二主体40整体滑移至越过第二轴L2的位置(如图3中以实线表示的第二本体40位置处)。
接着,将第二本体40以第二轴L2为旋转轴,对其施力绕第二轴L2旋转至定位,使得第二本体40带动支撑件30相对于第一本体10呈一夹角,进而转换为笔记本电脑模式(如图3中以虚线表示的第二本体40位置处),使用者即可借由输入模块12执行对应输入操作。由于第二主体40整体已越过第二轴L2所在位置,配合前述支撑件30的主结构31与第二轴L2非位于同一平面的对应设计,使得支撑件30与第二本体40在绕第二轴L2旋转时,不会被旋转结构20及第一主体10所干涉,令旋转更为顺畅。
相反地,当使用者想要自笔记本电脑模式回复至如图2的平板模式时,只需要反向操作,先将第二本体40相对于第一主体10绕第二轴L2反向旋转,使得第二本体40与第一主体10实质上保持水平,再将第二本体40朝第一主体10的上表面11的前侧111施力,以回复至第二本体40叠设于第一主体10上的状态。
请一并参考图4至图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于笔记本电脑模式下第二本体40绕第一轴L1旋转的示意图;图5为将图4中第二本体40绕第一轴L1旋转180度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6为将图5中第二本体40绕第二轴L2旋转至叠设于第一主体10上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为响应使用者不同需求,例如使用者想要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观看影片,希望显示面41较接近使用者且能保持合适角度,同时又不需要手动支撑时,使用者可将第二主体40及支撑件30以第一轴L1为旋转轴,对其施力以相对于第一主体10旋转,于旋转180度后即呈现如图5的形态。在此形态下,第二主体40与第一主体10的后端112呈一夹角,因此靠近第一主体10的前端111的使用者只需将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整体转向180度后,即可令显示面41更接近使用者,同时提供对第二主体40的支撑效果。
而当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于图5的形态下,使用者只需要将第二本体40及支撑件30朝第一本体10方向绕第二轴L2旋转,即可将第二本体40直接叠设于第一本体10上,而回到类似前述的平板模式,如图6所示。亦即使用者不需要如前述反向操作多个步骤,来回到图1所示的平板模式。所不同的是,此时图6的平板模式与图1相较,第二本体40是经过绕第一轴L1旋转,而与图1呈180度的角度差异。借此,使用者能直接透过旋转操作,将于图5的形态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转换为图6的形态,而达到便于收纳携带的效果。
请一并参考图7至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a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a另一实施例于组合后传输线50配置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为前述实施例的变化形式,将第一主体10及第二主体40间的信号传输由无线传输方式改变为以实体线路传输。如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a更包括传输线50,传输线50自第一主体10经由旋转结构20、支撑件30a,最后连接第二主体40,以借由传输线50提供第一主体10及第二主体40间的信号传输功能。
其中支撑件30a的至少一滑动部32a的其中的一更包括第一穿孔322及第二穿孔323,第一穿孔322设置于滑动部32a正对第二主体40的一面,且滑动部32a与第二主体40间可预留一间隙;而第二穿孔323则设置于滑动部32a结合对应滑动部42的相对侧。依据本实施例的设计,连接第二主体40的传输线50可通过滑动部32a与第二主体40间的间隙穿入第一穿孔322,并自第二穿孔323穿出,以借由滑动部32a提供束线定位功能。此外支撑件30a更包括设置于主结构31上的至少一线材固定部34,自第二穿孔323穿出的传输线50可借由各线材固定部34提供额外束线定位功能,以便传输线50沿着支撑件30a延伸固定,最后可贯穿旋转结构20的固定座21及旋转件22,并与第一主体10连接。
因此,无论第二主体40相对于第一主体10进行任何滑动位移或旋转,传输线50都会受到滑动部32a及线材固定部34的束线限制,使得传输线50不会随意摆动而造成干扰,令第二主体40于相对于第一主体10移动过程中更为顺畅;且传输线50大致上被各部件所遮蔽较不易外露,增加装置整体的美观性。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或1a可供使用者将第二本体40相对于第一本体10绕不同旋转轴旋转及滑移操作,而切换平板模式或笔记本电脑模式等不同的使用形态,供使用者灵活应用。需注意的是,前述实施例虽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或1a,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亦可应用于当第一本体10为一具有输入模块的扩充装置,第二本体40为平板电脑的情况。
应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2)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主体,包括一表面;
一旋转结构,结合于该第一主体并能够相对于该第一主体绕一第一轴旋转,该第一轴垂直该表面;
一支撑件,结合于该旋转结构并能够相对于该旋转结构绕一第二轴旋转,该第二轴平行该表面;且该支撑件包括一主结构及设置于该主结构的至少一滑动部;以及
一第二主体,包括至少一对应滑动部,该至少一对应滑动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该至少一滑动部,且该第二主体借由每一个所述对应滑动部可移动地结合该支撑件的每一个所述滑动部,以使该第二主体能够相对于该支撑件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结构包括一固定座及一旋转件,该固定座固定于该第一主体,且该旋转件绕该第一轴可旋转地结合于该固定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件包括一枢接部,且该支撑件还包括一对应枢接部,该支撑件借由该对应枢接部可旋转地结合该旋转件的该枢接部,以使该支撑件能够相对于该旋转件绕该第二轴旋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应枢接部凸设于该主结构,使得该第二轴与该主结构非位于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滑动部包括二个滑动部,该对应枢接部位于所述二个滑动部之间,且所述二个滑动部以该对应枢接部为基准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体包括一容置槽,该容置槽设置于该上表面,用以容置该旋转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对应滑动部包括一限位结构,用以限制每一个所述滑动部的滑移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滑动部为一滑块,且每一个所述对应滑动部为一滑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及该第二轴为非相交的二轴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体还包括一输入模块,该输入模块设置于该上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传输线,该传输线自该第一主体经由该旋转结构、该支撑件而连接该第二主体;其中该支撑件的所述至少一滑动部的其中之一还包括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该传输线穿过该第一穿孔及该第二穿孔以借由该滑动部提供定位功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线材固定部,设置于主结构上,用以提供该传输线的额外束线定位功能。
CN201220488576.3U 2012-09-14 2012-09-24 可携式电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7133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7866U TWM445832U (zh) 2012-09-14 2012-09-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101217866 2012-09-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71336U true CN202771336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7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8857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71336U (zh) 2012-09-14 2012-09-24 可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9713B2 (zh)
CN (1) CN202771336U (zh)
TW (1) TWM44583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35357B (zh) * 2013-04-01 2016-05-2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裝置與應用其之電子設備
TWI510892B (zh) * 2013-05-13 2015-12-01 Acer Inc 電子裝置
JP6155979B2 (ja) * 2013-08-29 2017-07-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CN106029959B (zh) * 2014-02-12 2018-07-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TWI782640B (zh) * 2020-11-12 2022-1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6243A (en) * 1997-05-30 1999-12-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oldable personal computer with detachable cover section
US6295038B1 (en) * 1998-04-16 2001-09-25 Carlton S. Rebeske Laptop computer
US8228678B2 (en) * 2007-10-30 2012-07-24 Kyocera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727138A (zh) * 2008-10-29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JP5941740B2 (ja) * 2012-04-25 2016-06-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TWI502142B (zh) * 2012-05-17 2015-10-01 Wistron Corp 易於拆裝之樞軸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TWI510724B (zh) * 2013-01-08 2015-12-01 Acer Inc 轉軸結構與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19713B2 (en) 2015-04-28
TWM445832U (zh) 2013-01-21
US20140078707A1 (en) 201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1466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7599178B2 (en)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bodie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base using the same
CN102262422B (zh) 扩充基座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02771336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EP3830669A1 (en) Multi-form fact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hs) with attachable keyboard
US20070091553A1 (en) Overturn structure of a dual-usage computer
CN104423460B (zh) 扩充基座模块及其可携式电子系统
CN102566666A (zh) 双屏笔记本电脑
US20090290298A1 (en) Portable computer with projecting function
US902532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2810009A (zh) 键盘座与电脑系统
CN102692960A (zh) 双屏幕便携式计算机与双屏幕便携式计算机的切换方法
TWI488568B (zh) 轉軸組件與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US20120188701A1 (en) Docking sta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204284190U (zh) 转轴元件及具有转轴元件的掀盖式装置
CN207718281U (zh) 模块化加固计算机
CN203232357U (zh) 电子组件
CN201820167U (zh) 可旋转面盖的平板电子阅读器支架皮套
TWI571727B (zh) 電子裝置
TWM429903U (en) Dual-screen structure for laptop computer
CN203414882U (zh) 电子设备
CN203276114U (zh) 具有移动键盘模块的电子装置
CN100428110C (zh) 可携式电脑
CN202548698U (zh) 电子装置
TWM468873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