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适应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出现了不少智能建筑,如,智能小区、智能别墅、高级写字楼、示范学校等。同样,在一些楼宇的楼宇控制和管理中,智能科技也逐步渗入。它不公改变了传统楼宇的管理模式,也使楼宇的能源消耗极大的递减,从而带来经济成本节约。
楼宇楼层较多,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分布范围绞广,每一楼层又有许多房间,这些地方都遍布着风机盘管。对于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央空调系统的终端设备,采用普通的人为管理,不仅非常麻烦,在需要停止某些设备的使用时,还有可能出现漏关、误关等问题,因此导致能源的浪费。
楼宇中的风机盘管设备。功率较大,采用普通的强电开关,不仅控制起来不方便,而且万一发生漏电等情况,将会对人体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智能楼宇的中央空调集中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是作计算机或嵌入式系统为主机,分别通过几种通讯网络,控制分散在智能楼宇各房间的风机盘管电源或温控器,形成集中控制网络。目前,智能楼宇中央空调集中控制系统通讯网络主要包括:RS-485总线、LONGWORK总线、CAN总线和TCP/IP网络等。
目前,中央空调集中控制系统所采用取的几种通讯网络(RS=485总线、LONGWORK总线、CAN总线和TCP/IP网络),在安装进都需要布设通讯线,由于中央空调系统的风机盘管在楼宇的各个房间内,因此,通讯网络的建立需要布设大量的通讯线,造成施工成本高。施工量和难度在的情况。另外,在使用过程中通讯网络出现问题时,维护起来也是十分麻烦的事。在TCP/IP网络中,通讯还需要占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央空调集中控制系统是以通讯网络为基础的,而现有的通讯网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施工成本高、施工量和难度大、维护麻烦、占用网络资源等缺点,造成了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推行的现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讯信息准确及时的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心和多个结构相同的终端控制器,所述的控制中心是通过建筑中的电力线与所述的多个终端控制器进行通讯,所述的控制中心是由PC管理机和与PC管理机相连的通讯控制 器构成,所述的通讯控制器连接电力线;所述的终端控制器是由依次相连的终端电力载波模块、终端CPU和温控器、以及与终端CPU相连的执行器和分别与执行器相连的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所述的终端CPU还连接CPU监时器,所述的终端电力载波模块通过电力线与所述的通讯控制器相连。
所述的通讯控制器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电平转换器、控制中心CPU、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和与控制中心CPU相连的CPU监时器,所述的电平转换器通过RS232总线与PC管理机进行通讯,所述的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发射与接收端通过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连接电力线。
所述的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包括有与控制中心CPU相连的电力载波芯片,所述的电力载波芯片通过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连接电力线。
所述的终端电力载波模块包括有与终端CPU相连的终端电力载波芯片,所述的终端电力载波芯片通过终端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连接电力线。
所述的温控器包括有温控CPU和分别与温控CPU相连的温控监时器、LED数码显示器、温度传感器以及红外接收器,其中,所述的温控CPU连接终端CPU。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由于通讯采用了电力载波技术,通讯网络是建筑中的电力线,不用部署专用的通讯网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通讯是双向数据传输,控制中心可以显示各个终端状态和温度,使系统操作更直观,更便于集中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成框图;
图2是控制中心的构成框图;
图3是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的构成框图;
图4是终端电力载波模块的构成框图;
图5是温控器33的构成框图。
图中:
1:控制中心 2:电力线
3:终端控制器 11:PC管理机
12:通讯控制器 31:终端电力载波模块
31a:终端电力载波芯片 31b:终端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
32:终端CPU 33:温控器
34:执行器 35:第一风盘
36:第二风盘 37:CPU监时器
121:电平转换器 122:控制中心CPU
123: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 124:CPU监时器
123a:电力载波芯片 123b: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
331:温控CPU 332:温控监时器332
333:LED数码显示器 334:温度传感器
335:红外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全双工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心1和多个结构相同的终端控制器3,所述的控制中心1是通过建筑中的电力线2与所述的多个终端控制器3进行通讯,所述的控制中心是由PC管理机11和与PC管理机11相连的通讯控制器12构成,所述的通讯控制器12连接电力线2;所述的终端控制器3是由依次相连的终端电力载波模块31、终端CPU32和温控器33、以及与终端CPU32相连的执行器34和分别与执行器34相连的第一风盘35和第二风盘36,所述的终端CPU32还连接CPU监时器37,所述的终端电力载波模块31通过电力线2与所述的通讯控制器12相连。
所述的控制中心1中的PC管理机11采用计算机,所述的通讯控制器12如图2所示,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电平转换器121、控制中心CPU122、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123和与控制中心CPU122相连的CPU监时器124,所述的电平转换器121通过RS232总线与PC管理机11进行通讯,所述的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123发射与接收端通过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123b连接电力线2,所述的电平转换器121的型号为MAX232,所述控制中心CPU122的型号为89C2051,所述的CPU监时器124的型号为MAX813L.PC管理机11通过232总线与电平转换器121连接,控制中心CPU122的串口RX、TX与电平转换器121的TTL连接,控制中心CPU122的I/O口与CPU监时器124的WDI连接,复位端与CPU监时器124的复位端RST连接,控制中心CPU122的INTO口、P1.7口与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123中的HEAD、R/T、RD/TD的对应接口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的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123包括有与控制中心CPU122相连型号为PL2102B的电力载波芯片123a,所述的电力载波芯片123a通过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123b连接电力线2。
PC管理机11的数据通过电平转换器121发送给控制中心CPU122,控制中心CPU122通过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123将数据发送到电力线2上。
如图4所示,所述的终端电力载波模块31与所述的控制中心电力载波模块123结构相同,包括有与终端CPU32相连型号为PL2102B的终端电力载波芯片31b,所述的终端电力载波芯片31a通过终端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31a连接电力线2。
终端电力载波芯片31b通过终端电力载波输入输出网络31a接收到从电力线2传来的PC管理机11的数据,再将数据发送到温控器33。数据回传的过程是PC管理机11传输数据到温控器33的逆过程。
所述的终端CPU32的型号为STC12C5A08,所述的执行器34采用型号为JQX-15F的继电器,终端CPU32-STC12C5A08的输出端口P1.0控制执行器34继电器的线圈,达到控制第一风盘35、第二风盘36的打开或者关闭。终端CPU32-STC12C5A08的通讯端口TX和温控器CPU331的通讯端口RX连接,终端CPU32-STC12C5A08的通讯端口RX和温控器CPU331的通讯端口TX连接。终端CPU32-STC12C5A08的INT端口和终端电力载波芯片PL2102B-31b的 HEAD相连,终端CPU32-STC12C5A08的输出端口P1.2和终端电力载波芯片PL2102B-31b的R/T相连,终端CPU32-STC12C5A08的输入输出端口P1.3和终端电力载波芯片PL2102B-31b的RD/TD相连。
如图5所示,所述的温控器33包括有型号为89C2051的温控CPU331和分别与温控CPU331相连的型号为MAX813L的温控监时器332、LED数码显示器333、型号为DS1820的温度传感器334以及红外接收器335,其中,所述的温控CPU331连接终端CPU32,所述的温控CPU331的输入端口P1.0和温度传感器334相连,所述的温控CPU331的输入端口P1.1和红外接收器335接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