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90135U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Google Patents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90135U CN202590135U CN 201220237408 CN201220237408U CN202590135U CN 202590135 U CN202590135 U CN 202590135U CN 201220237408 CN201220237408 CN 201220237408 CN 201220237408 U CN201220237408 U CN 201220237408U CN 202590135 U CN202590135 U CN 2025901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age tube
- air bag
- colon
- main drainag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一种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包括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所述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所述主引流管前端的外壁上粘接有气囊,所述主引流管的内端头外露于气囊前端以引流粪便;副引流管设于所述主引流管上,所述副引流管的外端头与负压吸引器相连,所述副引流管的内端头位于气囊后端以进行负压吸引,充气管伸到所述气囊内,所述充气管后端有充气阀。本实用新型可以阻止创口处上方粪便向下流,使创口处肠腔保持清洁,保持创口处呈低压收缩状态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体外固定装置将主引流管有效进行固定,并将其固定于特制的短裤样固定装置上,使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并可下地行走,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结肠穿孔处被粪液污染的装置。
背景技术
结肠穿孔是消化道内镜检查常见的并发症,其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随着经自然腔道的内镜下手术(NOTES)的逐步开展,其经肠壁开口进入腹腔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路。但肠壁开口的闭合问题是一个更大的世界性的难题。由于结肠壁薄、血液供应差、肠腔细菌含量大,单纯的创口缝合往往很难保证创口的安全、有效愈合。在常规治疗中,许多患者往往需要采用外科小肠造瘘术,将下段结肠空置,以保持该段结肠的清洁以促进和保证结肠创口的愈合,待病人情况好转时再行外科手术来关闭瘘口。这种方法创伤大(病人需要承受两次手术创伤)、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大大地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实用新型是以一个带有气囊的引流导管,由气囊防止肠内容物(粪液)流入下段肠腔(穿孔处),同时中央的引流管将肠腔内容物(粪液)引出,起到和小肠造瘘同样的作用。该方法既可以保证穿孔处倡导的清洁,又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同时,肠腔内置管的固定问题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由于内置管固定不牢,常常导致治疗失败或需要反复进行置管操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给医护人员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并且病人置管后往往只能卧床,且在床上的体位也往往受到限制。这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包括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所述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所述主引流管前端的外壁上粘接有气囊,所述主引流管的内端头外露于气囊前端以引流粪便;副引流管设于所述主引流管上,所述副引流管的外端头与负压吸引器相连,所述副引流管的内端头位于气囊后端以进行负压吸引,充气管伸到所述气囊内,所述充气管后端有充气阀门。
其中,还包括体外固定装置,所述体外固定装置与所述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可拆卸的连接。
其中,所述体外固定装置包括会阴保护垫,所述会阴保护垫中间为导管固定装置,所述导管固定装置中间是环体,所述环体上设有固定锁,所述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的主引流管插入所述环体内,并由所述固定锁固定,所述会阴保护垫的两端设有腰部固定带,所述腰部固定带为弹性带体,将所述体外固定装置固定于腰部。
其中,所述环体为金属环。
其中,所述环体外包设有胶质套。
其中,所述主引流管的外端头设有主引流管帽,以开启或封闭主引流管的外端头。
其中,所述主引流管与普通引流袋相连。
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用气囊为柱状气囊(长15cm,直径3.5cm)。可减少对肠壁组织的压迫,避免肠壁组织被长期强力压迫而导致局部坏死,并能有效防止肠管上段的粪便通过气囊进入下段肠腔。
2、本实用新型设计有主、副两个引流管,且两管间互不相通。因此可以保证主引流管可以进行常规引流,而副管可以进行下段肠腔的冲洗和负压吸引(这样可以保持创口处呈低压收缩状态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且可作为监测管道发现有无主管内的粪液对下段肠腔造成污染。
3、主引流管直径为0.8cm,有利于粪便的引流。
4、气囊导管固定装置可以有效地固定,从而解决了该类导管固定困难且不确定的难题。其大大降低了带管给病人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并可使病人在床上可自由翻身,并可短时间下地行走。可以避免该类病人出现褥疮等并发症。
5、病人避免做两次手术,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的主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4是体外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囊;2-主引流管;3-充气阀门;4-充气管;5-副引流管;6-主引流管帽;7-会阴保护垫;8-导管固定装置,9-腰部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以及特点能够更好地被理解,以下将列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主要包括两部分: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和体外固定装置。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2,主引流管2前端的外壁上粘接有气囊1,主引流管2的内端头外露于气囊1前端,用以引流粪便。主引流管2的外端头设有主引流管帽6,用以开启或封闭主引流管2的外端头。
副引流管5设于主引流管2上,副引流管5的内端头位于气囊后端。有一个充气管4伸到气囊1内,充气管4后端有充气阀门3。使用时,主引流管2的外端头与普通引流袋相连,副引流管5的外端头与负压吸引器相连,以保持创面部肠腔处于闭合及清洁状态以利于创面的愈合。
体外固定装置与该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可拆卸的连接,将引流管固定在病人身体上。具体的所述体外固定装置包括会阴保护垫7,以保护会阴部分。会阴保护垫7中间为导管固定装置8,导管固定装置8中间是环体,环体上设有固定锁。环体优选为金属环,环体外包设有胶质套。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的主引流管2可插入该环体内,并经固定锁固定。会阴保护垫7的末端设有腰部固定带9,腰部固定带9为弹性带体,可将体外固定装置固定于于病人腰部。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对于在结肠检查及结肠内镜下治疗出现穿孔的病人,在进行创口闭合的基础上,将肠镜送至结肠深处(横结肠以上)。经活检孔道送入硬导丝,沿导丝将经结肠内造瘘管送入结肠上段(使气囊1末端越过结肠脾曲或肝曲)。将气囊1充气(控制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后关闭充气阀3。于近肛 门处用体外固定装置切实固定在腰部。
该套装可保证导管位置稳定。且将导管置于病人前面使病人可处于平卧或侧卧位,且可随意翻身。若病人想下床进行少量活动,可暂时将主引流管2相连的引流袋取下,应用主引流管帽6将主引流管2封闭,并将其向病人背侧弯曲固定于腰部固定带9的背面,同时将副引流管5用帽封闭。病人就能够下地自由活动。
本实用新型应用气囊导管技术,经肛门将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送入肠腔内,将气囊置于肠腔内创口上方,向长柱状气囊注气。当粪便产生后,创口上方的粪便通过主引流管引出,可以阻止创口处上方粪便向下流,使创口处肠腔保持清洁。副引流管的内端头位于创口附近,可以进行负压吸引,以保持创口处呈低压收缩状态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从而本实用新型达到了一个与肠造瘘同样的肠腔空置及清洁的效果,为创口处的肠壁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本实用新型以短裤样体外固定装置,将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位于肛门口处的主引流管进行有效固定,使引流管能有效、可靠地固定,保证引流效果。同时便于病人自由的翻身并可自由的于平卧及左右侧卧睡眠,可以使病人能自由活动并可下地行走,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所述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包括主引流管,所述主引流管前端的外壁上粘接有气囊,所述主引流管的内端头外露于气囊前端以引流粪便;副引流管设于所述主引流管上,所述副引流管的外端头与负压吸引器相连,所述副引流管的内端头位于气囊后端以进行负压吸引,充气管伸到所述气囊内,所述充气管后端有充气阀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体外固定装置,所述体外固定装置与所述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可拆卸的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外固定装置包括会阴保护垫,所述会阴保护垫中间为导管固定装置,所述导管固定装置中间是环体,所述环体上设有固定锁,所述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的主引流管插入所述环体内,并由所述固定锁固定,所述会阴保护垫的两端设有腰部固定带,所述腰部固定带为弹性带体,将所述体外固定装置固定于腰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体为金属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体外包设有胶质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流管的外端头设有主引流管帽,以开启或封闭主引流管的外端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流管与普通引流袋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237408 CN202590135U (zh) | 2012-05-24 | 2012-05-24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237408 CN202590135U (zh) | 2012-05-24 | 2012-05-24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90135U true CN202590135U (zh) | 2012-12-12 |
Family
ID=47307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23740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90135U (zh) | 2012-05-24 | 2012-05-24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9013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71282A (zh) * | 2012-05-24 | 2012-09-19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CN103054706A (zh) * | 2013-01-14 | 2013-04-24 | 肖国红 | 肠道防粘连引流装置 |
WO2015028926A1 (zh) * | 2013-08-27 | 2015-03-05 | Lin Jianjiang | 完全转流型肠造瘘手术套件 |
WO2020152640A1 (de) * | 2019-01-24 | 2020-07-30 | Creative Balloons Gmbh | Vorrichtung zur tamponierend dichtenden protektion von chirurgischen nähten und wunden, insbesondere von end-zu-end-anastomosen des rektums |
-
2012
- 2012-05-24 CN CN 201220237408 patent/CN20259013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71282A (zh) * | 2012-05-24 | 2012-09-19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CN102671282B (zh) * | 2012-05-24 | 2014-04-09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CN103054706A (zh) * | 2013-01-14 | 2013-04-24 | 肖国红 | 肠道防粘连引流装置 |
CN103054706B (zh) * | 2013-01-14 | 2014-09-17 | 肖国红 | 肠道防粘连引流装置 |
WO2015028926A1 (zh) * | 2013-08-27 | 2015-03-05 | Lin Jianjiang | 完全转流型肠造瘘手术套件 |
US10188542B2 (en) | 2013-08-27 | 2019-01-29 | Jianjiang Lin | Complete flow diversion intestinal ostomy surgery kit |
WO2020152640A1 (de) * | 2019-01-24 | 2020-07-30 | Creative Balloons Gmbh | Vorrichtung zur tamponierend dichtenden protektion von chirurgischen nähten und wunden, insbesondere von end-zu-end-anastomosen des rektums |
US12257408B2 (en) | 2019-01-24 | 2025-03-25 | Advanced Medical Balloons Gmbh | Device for tamponade sealing protection of surgical sutures and wounds, in particular of end-to-end anastomoses of the rectu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71282B (zh)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
JP4347705B2 (ja) | 腸管手術患者の便迂回のための医療用腸管管理器 | |
JP4260107B2 (ja) | 腸管理システム | |
CN202590135U (zh) |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 |
CN209827177U (zh) | 一种用于重症病人的排尿系统 | |
CN205434659U (zh) | 一种男性专用导尿管 | |
CN208851810U (zh) | 一种胃肠造口患者术后使用的腹带 | |
CN209154851U (zh) | 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 | |
CN206138142U (zh) | 肠造瘘口封堵器 | |
EP4138743A1 (en) | Continuity device for derivative ileostomy | |
CN212756804U (zh) | 一种泌尿科导料管 | |
CN208799595U (zh) | 可拆分y形造口灌肠器 | |
CN204709126U (zh) | 导尿接尿器 | |
CN201612921U (zh) | 内外引流t型管 | |
CN207856056U (zh) | 一种带气囊的y型肛门管 | |
CN219439652U (zh) | 造口袋 | |
CN204446246U (zh) | 一种应用于小孩的造口引流器 | |
CN221206479U (zh) | 一种多功能肠造口引流管装置 | |
CN220293724U (zh) | 一种新型造口袋 | |
CN215083199U (zh) | 一种改良型造口灌肠装置 | |
CN221357952U (zh) | 一种患者自操作式可视结肠造口灌洗管 | |
CN113384391B (zh) | 一种流量可控的造口清洗装置 | |
CN203777125U (zh) | 可冲洗造口袋 | |
CN105596137B (zh) | 一种男用排尿器 | |
CN219764262U (zh) | 一种肠液转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409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