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12288U - 取像镜片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取像镜片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12288U CN202512288U CN 201220150467 CN201220150467U CN202512288U CN 202512288 U CN202512288 U CN 202512288U CN 201220150467 CN201220150467 CN 201220150467 CN 201220150467 U CN201220150467 U CN 201220150467U CN 202512288 U CN202512288 U CN 2025122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capture
- systems
- thing side
- following relationsh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此外,结合上述配置方式并通过控制该第二透镜中心厚度,可使镜组空间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进而确保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成像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像镜片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取像镜片系统或三维(3D)成像应用的取像镜片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市场上对于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对于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现有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为降低制造成本,多采以两枚式透镜结构为主,如美国专利第7,525,741号揭露一种二枚式透镜结构的摄像镜头,然而因仅具两枚透镜对像差的补正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较高阶的摄像模块需求,但配置过多透镜将造成镜头总长度难以达成小型化。
为了能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维持镜头的小型化,具备三枚透镜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为可行的方案。美国专利第7,564,635号揭露一种具三枚透镜的摄像镜头,但其三枚透镜皆为正屈折力透镜,使得系统中像差(如色差等)的补正较为困难,而影响成像品质。有鉴于此,急需一种可适用于轻薄可携的电子产品上,成像品质佳且不至于使镜头总长度过长的摄像用光学镜头。
实用新型内容
通过以下配置方式,其取像镜片系统设计可使该第二透镜中心厚度较为 合适,除了可使镜组空间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外,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进而确保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成像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及该第三透镜等三枚透镜;且该等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1/CT2<1.0;0.2<CT3/CT2<1.0;及0.3<T12/T23<1.8。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及该第三透镜等三枚透镜;且该等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1/CT2<1.0;0.2<CT3/CT2<1.0;0.2<T12/T23<1.8;及10<V2<27。
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提供系统所需的部份屈折力,有助于缩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总长度;该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时,可有助于对具正屈折力的该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且同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该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时,可有效分配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以降低系统的敏感度。
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时,可加强镜片的正屈折力,并使镜组的总长度更短。该第二透镜可为一凹凸的新月形透镜时,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当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及像侧面为凹面的新月形透镜时,其可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此外,当该第三透镜上设置有反曲点时,将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以增加影像感光元件的接收效率,更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附图标号:
光圈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第一透镜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物侧面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像侧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第二透镜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物侧面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像侧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第三透镜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物侧面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像侧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影像感测元件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成像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
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
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
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
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
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
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
取像镜片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
取像镜片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及该第三透镜等三枚透镜;且该等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1/CT2<1.0;0.2<CT3/CT2<1.0;及0.3<T12/T23<1.8。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1/CT2<1.0时,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配置较为合适,有助于镜组组装与空间配置,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进而确保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成像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3/CT2<1.0时,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配置较为合适,可有助于镜头的组装与空间配置,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进而确保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成像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良品率;较佳地,满足下列关系式:0.4<CT3/CT2<0.93。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3<T12/T23<1.8时,可使镜组中镜片间的间隔距离不至于过大或过小,除了有利于镜片的组装配置外,更有助于镜组空间的利用,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较佳地,满足下列关系式:0.5<T12/T23<1.5。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等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时,可使系统中透镜厚度的配置较为合适,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不仅有助于镜片在塑胶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且可使该取像镜片系统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4,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R3/R4<0.9时,有利于提供该第二透镜足够的负屈折力,以修正系统的场曲与其他像差。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f1/f3<0.5时,系统的屈折力主要由该第一透镜提供,可以有效地降低前述成像透镜系统的光学总长度。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较佳地,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10<V2<27时,有利于该取像镜片系统中色差的修正。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1.25<f/f1<1.50时,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大小配置较为平衡,可有效控制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小型化的特性,并且可同时避免高阶球差(High Order Spherical Aberration)过度增大,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R6/f<0.80时,可通过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的配置,获得适宜的屈折力,而有利于修正像差与减少系统对于误差的敏感度;更佳地,满足下列关系式:0<R6/f<0.38。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60mm<CT1+CT2+CT3<1.56mm时,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配置较为合适,有助于镜组组装与空间配置。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Entrance Pupil Diameter),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1.95<f/EPD<2.75时,可使取像镜片系统的入射光量较为足够,进而提高感光元件的响应速度。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其设有一影像感测元件于一成像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该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mgH<2.15时,有利于维持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及该第三透镜等三枚透镜;且该等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1/CT2<1.0;0.2<CT3/CT2<1.0;0.2<T12/T23<1.8;及10<V2<27。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1/CT2<1.0时,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配置较为合适,有助于镜组组装与空间配置,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进而确保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成像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2<CT3/CT2<1.0时,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配置较为合适,可有助于镜头的组装与空间配置,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进而确保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成像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良品率;较佳地,满足下列关系式:0.4<CT3/CT2<0.93。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2<T12/T23<1.8时,可使镜组中镜片间的间隔距离不至于过大或过小,除了有利于镜片的组装配置外,更有助于镜组空间的利用,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较佳地,满足下列关系式:0.5<T12/T23<1.5。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10<V2<27时,有利于该取像镜 片系统中色差的修正。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时,有利于在避免系统总长度过长及维持良好成像品质上取得最好的平衡。
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等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时,可使系统中透镜厚度的配置较为合适,并可避免该第二透镜过薄或过厚而产生的镜片成型不良等镜片制作问题,不仅有助于镜片在塑胶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且可使该取像镜片系统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4,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R3/R4<0.9时,有利于提供该第二透镜足够的负屈折力,以修正系统的色差。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R6/f<0.80时,可通过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的配置,获得适宜的屈折力,而有利于修正像差与减少系统对于误差的敏感度。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f1/f3<0.5时,系统的屈折力主要由该第一透镜提供,可以有效地降低前述成像透镜系统的光学总长度。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较佳地,当前述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1.25<f/f1<1.50时,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大小配置较为平衡,可有效控制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小型化的特性,并且可同时避免高阶球差(High Order Spherical Aberration)过度增大,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前述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较佳地,当前述 取像镜片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60mm<CT1+CT2+CT3<1.56mm时,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配置较为合适,有助于镜组组装与空间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该取像镜片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的总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可至少设置一光阑,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第一透镜之前)、中置(第一透镜与成像面之间)或成像面之前,其配置方式乃由光学设计者依照需求来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片系统将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A,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1B。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10,其物侧面111为凸面及像侧面1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20,其物侧面121为凹面及像侧面122为凸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及像侧面1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130,其物侧面131为凸面及像侧面1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及像侧面1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与像侧面1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110、该第二透镜120及该第三透镜130;且该等三枚透镜110,120,130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1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100置于该第一透镜110与该第二透镜12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140置于该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132与一成像面1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150于该成像面160上。
第一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一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二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上述的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2.93(毫米)。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取像镜片系统的光圈值为Fno,其关系式为:Fno=2.50。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取像镜片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 HFOV,其关系式为:HFOV=30.3(度)。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2=26.6。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110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120的中央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1/CT2=0.81。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三透镜130的中央厚度为CT3,该第二透镜120的中央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3/CT2=0.76。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110的中央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120的中央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130的中央厚度为CT3,其关系式为:CT1+CT2+CT3=1.56(毫米)。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112与该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122与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其关系式为:T12/T23=1.37。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122曲率半径为R4,其关系式为:R3/R4=0.47。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132曲率半径为R6,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6/f=0.37。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其关系式为:f/f1=1.23。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关系式为:f1/f3=0.3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其关系式为:f/EPD=2.93。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中,所述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与所述 成像面160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影像感测元件15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其关系式为:TTL/ImgH=2.05。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2A,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2B。第二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210,其物侧面211为凸面及像侧面2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210的物侧面211及像侧面2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20,其物侧面221为凹面及像侧面2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220的物侧面221及像侧面2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230,其物侧面231为凸面及像侧面2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230的物侧面231及像侧面2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230的物侧面231与像侧面2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210、该第二透镜220及该第三透镜230;且该等三枚透镜210,220,230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2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2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21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240置于该第三透镜230的像侧面232与一成像面2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250于该成像面260上。
第二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三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四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五中所列:
第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3A,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3B。第三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310,其物侧面311为凸面及像侧面3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310的物侧面311及像侧面3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320,其物侧面321为凹面及像侧面3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320的物侧面321及像侧面3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30,其物侧面331为凸面及像侧面3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330的物侧面331及像侧面3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330的物侧面331与像侧面3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之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310、该第二透镜320及该第三透镜330;且该等三枚透镜310,320,330之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3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3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31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340置于该第三透镜330的像侧面332与一成像面3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350于该成像面360上。
第三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六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七所示,其 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八中所列:
第四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4A,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4B。第四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410,其物侧面411为凸面及像侧面4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410的物侧面411及像侧面4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420,其物侧面421为凹面及像侧面4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420的物侧面421及像侧面4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430,其物侧面431为凸面及像侧面4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430的物侧面431及像侧面4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430的物侧面431与像侧面4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410、该第二透镜420及该第三透镜430;且该等三枚透镜410,420,430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4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400置于该第一透镜410与该第二透镜42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440置于该第三透镜430的像侧面432与一成像面4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450于该成像 面460上。
第四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九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四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 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十一中所列:
第五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5A,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5B。第五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510,其物侧面511为凸面及像侧面512为凹面,其材质为玻璃,该第一透镜510的物侧面511及像侧面5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520,其物侧面521为凹面及像侧面5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及像侧面5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530,其物侧面531为凸面及像侧面5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530的物侧面531及像侧面5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530的物侧面531与像侧面5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510、该第二透镜520及该第三透镜530;且该等三枚透镜510,520,530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5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5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51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540置于该第三透镜530的像侧面532与一成像面5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550于该成像面560上。
第五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十二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三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五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十四中所列:
第六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请参阅图6A,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6B。第六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610,其物侧面611为凸面及像侧面612为凸面,其材质为玻璃,该第一透镜610的物侧面611及像侧面6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620,其物侧面621为凹面及像侧面6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620的物侧面621及像侧面6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630,其物侧面631为凸面及像侧面6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630的物侧面631及像侧面6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630的物侧面631与像侧面6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610、该第二透镜620及该第三透镜630;且该等三枚透镜610,620,630 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6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6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61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640置于该第三透镜630的像侧面632与一成像面6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650于该成像面660上。
第六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十五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六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六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十七中所列:
第七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请参阅图7A,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7B。第七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710,其物侧面711为凸面及像侧面7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710的物侧面711及像侧面7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720,其物侧面721为凹面及像侧面7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720的物侧面721及像侧面7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730,其物侧面731为凸面及像侧面732为凹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730的物侧面731及像侧面7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730的物侧面731与像侧面7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710、该第二透镜720及该第三透镜730;且该等三枚透镜710,720,730之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7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7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71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740置于该第三透镜730的像侧面732与一成像面7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750于该成像面760上。
第七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十八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十九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七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二十中所列:
第八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请参阅图8A,第八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8B。第八实施例的取像镜片系统主要由三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810,其物侧面811为凸面及像侧面812为凸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810的物侧面811及像侧面812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820,其物侧面821为凹面及像侧面82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820的物侧面821及像侧面822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830,其物侧面831为凸面及像侧面83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830的物侧面831及像侧面83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830的物侧面831与像侧面832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三枚透镜,其分别为该第一透镜810、该第二透镜820及该第三透镜830;且该等三枚透镜810,820,830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该第二透镜820;
其中,该取像镜片系统另设置有一光圈800置于该第一透镜810与该第二透镜820之间;
另包含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840置于该第三透镜830的像侧面832与一成像面8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4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该取像镜片系统的焦距;另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850于该成像面860上。
第八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表二十一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表二十二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
第八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各个关系式的参数如同第一实施例所阐释,惟各个关系式的数值如表二十三中所列:
表一至表二十三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取像镜片系统实施例的不同数值变化 表,然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的数值变化皆属实验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数值,相同结构的产品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故以上的说明所描述的及图式仅做为例示性,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
其中,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这三枚透镜;且所述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
0.2<CT1/CT2<1.0;
0.2<CT3/CT2<1.0;及
0.3<T12/T23<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
0<R3/R4<0.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
0<f1/f3<0.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满足下列关系式:
10<V2<27。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
1.25<f/f1<1.5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
0.5<T12/T23<1.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满足下列关系式:
0<R6/f<0.8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满足下列关系式:
0<R6/f<0.38。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满足下列关系式:
0.4<CT3/CT2<0.93。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满足下列关系式:
0.60mm<CT1+CT2+CT3<1.56m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满足下列关系式:
1.95<f/EPD<2.75。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设有一影像感测元件于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成像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满足下列关系式:
TTL/ImgH<2.15。
13.一种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且其材质为塑胶;
其中,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这三枚透镜;且所述三枚透镜的中心厚度最大者为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
0.2<CT1/CT2<1.0;
0.2<CT3/CT2<1.0;
0.2<T12/T23<1.8;及
10<V2<27。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
0<R3/R4<0.9。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6,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满足下列关系式:
0<R6/f<0.80。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
0<f1/f3<0.5。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1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满足下列关系式:
0.5<T12/T23<1.5。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镜片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
1.25<f/f1<1.50。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满足下列关系式:
0.4<CT3/CT2<0.93。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2,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央厚度为CT3,满足下列关系式:
0.60mm<CT1+CT2+CT3<1.56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02345A TWI438477B (zh) | 2012-01-20 | 2012-01-20 | 取像鏡片系統 |
TW101102345 | 2012-01-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12288U true CN202512288U (zh) | 2012-10-31 |
Family
ID=470647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4466.7A Active CN103217785B (zh) | 2012-01-20 | 2012-04-11 | 取像镜片系统 |
CN 201220150467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12288U (zh) | 2012-01-20 | 2012-04-11 | 取像镜片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4466.7A Active CN103217785B (zh) | 2012-01-20 | 2012-04-11 | 取像镜片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97658B2 (zh) |
CN (2) | CN103217785B (zh) |
TW (1) | TWI43847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17785A (zh) * | 2012-01-20 | 2013-07-2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镜片系统 |
CN106980173A (zh) * | 2016-01-15 | 2017-07-25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角成像镜片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46562B (zh) | 2014-12-04 | 2016-08-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一) |
TWI572888B (zh) * | 2015-01-21 | 2017-03-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一) |
CN105093499B (zh) * | 2015-07-06 | 2017-07-07 | 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成像镜头组 |
CN105093502A (zh) * | 2015-09-01 | 2015-11-25 | 苏州凯锝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折衍混合式手机镜头透镜组 |
CN114911039B (zh) * | 2017-03-30 | 2024-02-27 | 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红外大光圈低畸变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CN108562999B (zh) * | 2018-03-22 | 2023-04-0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组 |
TWI719659B (zh) * | 2019-10-03 | 2021-02-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3219624A (zh) * | 2020-01-21 | 2021-08-06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低结构长度的摄像镜头 |
CN112731633A (zh) * | 2021-01-20 | 2021-04-30 | 湖北华鑫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广角大眼睛光学镜头 |
CN112904537B (zh) * | 2021-03-26 | 2025-06-06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摄像镜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13169B2 (ja) * | 1995-04-24 | 2000-11-27 |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 非点収差補正素子 |
JP2005227755A (ja) * | 2004-01-13 | 2005-08-25 | Miyota Kk | 小型結像レンズ |
JP2007206612A (ja) * | 2006-02-06 | 2007-08-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JP3963943B1 (ja) * | 2007-04-05 | 2007-08-22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US7525741B1 (en) | 2007-10-07 | 2009-04-2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Two-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
TWI361903B (en) | 2008-02-27 | 2012-04-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
CN102269860B (zh) * | 2010-06-01 | 2012-12-05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用光学镜头 |
TWI438477B (zh) * | 2012-01-20 | 2014-05-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鏡片系統 |
-
2012
- 2012-01-20 TW TW101102345A patent/TWI438477B/zh active
- 2012-04-11 CN CN201210104466.7A patent/CN103217785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11 CN CN 201220150467 patent/CN20251228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2-06-05 US US13/488,636 patent/US8797658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17785A (zh) * | 2012-01-20 | 2013-07-2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镜片系统 |
CN103217785B (zh) * | 2012-01-20 | 2015-05-20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镜片系统 |
CN106980173A (zh) * | 2016-01-15 | 2017-07-25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角成像镜片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38477B (zh) | 2014-05-21 |
CN103217785A (zh) | 2013-07-24 |
TW201331621A (zh) | 2013-08-01 |
US8797658B2 (en) | 2014-08-05 |
US20130188266A1 (en) | 2013-07-25 |
CN103217785B (zh) | 2015-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512288U (zh) | 取像镜片系统 | |
CN202443161U (zh) | 影像透镜组 | |
CN202661703U (zh) | 光学摄像镜片系统 | |
CN202583577U (zh) | 拾像镜组 | |
CN202217102U (zh) | 光学影像拾取镜片组 | |
CN202443162U (zh) | 摄影镜头组 | |
CN102466867B (zh) | 光学摄像透镜组 | |
CN202141850U (zh) | 影像拾取镜片组 | |
CN102778743B (zh) | 影像拾取镜头组 | |
CN201903685U (zh) | 取像用光学透镜组 | |
CN202563149U (zh) | 摄像镜片系统 | |
CN201909881U (zh) | 摄影用光学系统 | |
CN202837663U (zh) | 摄影光学系统镜组 | |
CN104101983A (zh) | 结像系统镜组 | |
CN103901584A (zh) | 影像撷取光学镜片组 | |
CN102236150B (zh) | 取像光学透镜系统 | |
CN102466854A (zh) | 光学透镜系统 | |
CN102213819A (zh) | 影像撷取透镜系统 | |
CN102221739A (zh) | 摄像光学系统 | |
CN102466853B (zh) | 光学取像镜组 | |
CN201852989U (zh) | 光学透镜组 | |
CN102455484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2478701B (zh) | 光学透镜组 | |
CN102221738B (zh) | 薄型化取像镜头 | |
CN102213817B (zh) | 薄型化成像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520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520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