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08394U - 插头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头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08394U CN202308394U CN2011203182304U CN201120318230U CN202308394U CN 202308394 U CN202308394 U CN 202308394U CN 2011203182304 U CN2011203182304 U CN 2011203182304U CN 201120318230 U CN201120318230 U CN 201120318230U CN 202308394 U CN202308394 U CN 2023083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talled surface
- terminal
- plug connector
- collets
- conducting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块及设于第一绝缘块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舌板部设有第一安装面、位于第一安装面后侧的第二安装面及位于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两侧的配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设于第一安装面且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延伸出第一绝缘块的第一焊接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高于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上表面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如此设置,在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对接时,可以防止对接插座电连接器上的弹性端子被第二安装面顶开无法与第一接触部正常抵触而造成电路断开的情形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安装至电路板的插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见2009年10月21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告第CN101562290号,该专利申请揭示了一种插头电连接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用以对接一插座电连接器,所述插座电连接器设有若干具有弹性接触部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包括舌板以及安装于舌板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安装于舌板前端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用以与插座端子的所述弹性接触部对接的平板状第一接触部。所述舌板包括用以安装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安装面、位于第一安装面后侧并高于第一安装面的第二安装面、位于第一安装面两侧并高于第一安装面的配接面以及连接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的阶梯部。所述第二安装面与配接面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与第一安装面齐平。当插头电连接器的舌板插入插座电连接器内时,所述第二安装面易与插座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自由前端接触,并顶起所述弹性接触部,导致所述弹性接触部偏离第一接触部而产生不良的电性接触。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插头电连接器进行改造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对接插座电连接器良好电性接触的插头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块及设于第一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舌板部设有第一安装面、位于第一安装面后侧的第二安装面及位于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两侧且用以与对接插座电连接器相抵接配合的配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设于第一安装面且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延伸出第一绝缘块的第一焊接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高于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上表面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接面等于或高于第二安装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面高于第一安装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前端部分以及比前端部分宽的其他部分,所述前端部分设于第二安装面且呈平板状部分外露出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符合USB2.0协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成的端子组符合USB3.0协议;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前端向前延伸呈圆弧状暴露在外的弹性第二接触部、自第二固持部后端向后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及自第二连接部进一步延伸的第二焊接部,所述舌板部设有自第二安装面凹陷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二接触部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并突伸出第二安装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焊接部分为两部分且其中间形成一第一开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排成一排,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对信号端子,所述该对信号端子的第一焊接部位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焊接部的第一开口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上设有位于第一端子收容槽后方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绝缘块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持于第二绝缘块。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所述舌板部的遮蔽壳体,所述舌板部的两侧设有与所述遮蔽壳体相干涉的若干第一凸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上表面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插座电连接器中的弹性端子末端被第二安装面顶开而致使所述弹性端子与第一接触部之间发生断开的情形发生,此结构简单,有利于导电端子间的良性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的进一步分解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其设有一插接口11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包覆绝缘本体1的遮蔽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相互固持的第一绝缘块4及第二绝缘块5。所述第一绝缘块4设有基部41、自基部41前端向前延伸的舌板部42及自基部41后端向后延伸且与电路板(未图示)相固持的固定部43。所述基部41设有收容第二绝缘块5的第一收容空间411,所述第一收容空间411周边设有互相平行的两第一侧壁412及将两第一侧壁412底端连接起来的第一底壁414。所述两第一侧壁412内侧分别设有向外凹陷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导引槽4121,所述两第一侧壁412外侧设有若干第一凸起部4122。所述第一底壁414上设有一沿竖直方向贯穿第一底壁414的第一通孔4141。所述舌板部42设有第一安装面421、位于第一安装面421后侧的第二安装面423及位于第一安装面421和第二安装面423两侧且用以与对接插座电连接器(未图示)相抵接配合的配接面422。所述第一安装面421低于所述第二安装面423及所述配接面422,所述第二安装面423与所述配接面422等高。所述舌板部42设有位于第二安装面423且向下凹陷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4231、位于第一安装面421且贯穿舌板部42的若干第二通孔4211及位于第一安装面421且位于第二通孔4211前侧的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4212。所述舌板部42还设有两互相平行的第一侧边424,所述舌板部42自两第一侧边424向外侧突伸形成有若干第一凸块4241。所述第一凸起部4122及第一凸块4241与遮蔽壳体3干涉配合,使所述第一绝缘块4与遮蔽壳体3配合更牢固。所述固定部43设有一第一顶面431、与第一顶面431相平行的第一底面432及沿竖直方向自第一顶面431贯穿固定部43的若干第三通孔4315。所述固定部43沿竖直方向自第一顶面431突伸形成有若干凸肋4313,所述凸肋4313之间形成有若干第三端子收容槽4314。所述固定部43自第一顶面431后端中间处向上突伸形成有一呈“工”字形的第二凸块4311及位于第二凸块4311两侧且向上及向外延伸且呈圆弧状的第三凸块4312。所述第一底面432上设有若干向下延伸且呈圆柱状的第四凸块4321,所述第四凸块4321与电路板(未图示)相配合,使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精确定位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第二绝缘块5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自前至后贯穿第二绝缘块5的第一端子收容孔51。所述第二绝缘块5包括第二顶面52及位于两侧且相互平行的两第二侧边53。所述第二绝缘块5设有自所述第二顶面52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521、呈斜面状凹陷且位于第二顶面52中部的第二凹陷部522及位于第二凹陷部522两侧的两第三凹陷部523。所述第二绝缘块5自所述两第二侧边53向外侧突伸形成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导柱531,所述第一引导柱531与第一导引槽4121相配合,可以让第二绝缘块5精确的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411。
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设于第一绝缘块4内的第一导电端子21及组装于第二绝缘块5内的第二导电端子22。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也可以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第一绝缘块4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设于第一安装面421上且呈平板状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槽4212内并暴露于插接口110的第一接触部211、延伸出第一绝缘块4的第一焊接部213、连接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一焊接部213的第一连接部212及自第一接触部211进一步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4。所述第一连接部212设有前端部分及比前端部分宽的其他部分,所述前端部分设于第二安装面423上且呈平板状部分外露出来。所述第一连接部212镶埋成型于第一绝缘块4内,可以让第一端子21更牢固的固定于第一绝缘块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21也可以组装于第一绝缘块4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11设有位于上侧的第一上表面2111,所述第一上表面2111高于第一安装面421。所述第一上表面211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423等高,如此设置,可以防止对接插座电连接器上的弹性端子被第二安装面423顶开而远离第一端子21造成电路断开的情形发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表面2111也可以高于第二安装面422。所述第一端子21符合USB2.0协议,其包括位于一侧的接地端子G、位于另一侧的电源端子P及位于接地端子G和电源端子P之间的一对信号端子S。所述接地端子G和电源端子P的第一焊接部213向外侧延伸,所述该对信号端子S的第一焊接部213向内侧一起靠近,所述该对信号端子S与接地端子G和电源端子P分别形成有第一间隙2131及第二间隙2132。
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及位于接地端子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固持于第一端子收容孔51内的第二固持部222、自第二固持部222前端向前进一步延伸且呈圆弧状的弹性第二接触部221及自第二固持部222后端向后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23及自第二连接部223进一步延伸且排成一排的第二焊接部224。所述第二接触部221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4231并突伸出第二安装面423,所述第二连接部223收容于第三端子收容槽4314。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焊接部224分为两部分且其中间形成有第一开口2243,所述第一焊接部213与第二焊接部224排成两排,所述信号端子S的第一焊接部213收容于第一开口2243;所述第二焊接部224被第一开口2243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第一密集区2241,其中另一部分为第二密集区2242,所述第一密集区2241置于第一间隙2231,所述第二密集区2242置于第二间隙223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组成的端子组符合USB3.0协议。
请参阅图3至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一第一顶壁31、与第一顶壁31相平行的一第二底壁33及连接第一顶壁31及第二底壁33的两第二侧壁32,所述第一顶壁31上设有位于前端且排成一排的第四通孔311,位于第四通孔311后侧且排成一排的若干第一弹片312。所述第四通孔311与对接插座电连接器遮蔽壳体(未图示)上的弹片相配合,使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结合的更牢固。所述第一弹片312与第三凹陷部523相配合,可以防止第二绝缘块5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遮蔽壳体3沿左右方向滑动或者向前滑动。所述第二顶壁31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弹片312后侧的第二弹片313,所述第二弹片313与第二凹陷部522相配合,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二绝缘块5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遮蔽壳体3沿左右方向滑动或者向前滑动。所述第二顶壁31的后端设有位于中间的第二开口314及位于两侧的两第三开口315,所述第二开口314及第三开口315分别与第二凸块4311及第三凸块4312相配合,可以防止绝缘本体1相对于绝缘本体3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滑动或者向前滑动及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所述第二顶壁31的后端设有两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延伸壁321,所述第一延伸壁321与电路板(未图示)相卡扣,起到与电路板(未图示)相固持的效果。所述第二底壁33上设有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五通孔331,所述第五通孔331与插座电连接器遮蔽壳体(未图示)上的弹片相配合,起到使插头电连接器100和插座电连接器连接更牢固的效果。所述第二底壁33上还设有若干第一凸部332及若干第一凹部333,所述第一凸部332及第一凹部333相卡扣,使第二底壁33能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图7显示了实用新型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另一实施方式,该插头电连接器100’与前述插头电连接器100结构基本相同,例如,第一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1’的外露上表面2111’也高于绝缘本体1’接近端口处的第一安装面421’,同时等于,也可以高于位于第一安装面421’后侧的第二安装面423’。与前述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面423’低于位于第一及第二安装面421’、423’两侧的配接面422’。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块及设于第一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舌板部设有第一安装面、位于第一安装面后侧的第二安装面及位于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两侧且用以与对接插座电连接器相抵接配合的配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设于第一安装面且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延伸出第一绝缘块的第一焊接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第一上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表面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面等于或高于第二安装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表面高于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高于第一安装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前端部分以及比前端部分宽的其他部分,所述前端部分设于第二安装面且呈平板状部分外露出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符合USB2.0协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成的端子组符合USB3.0协议;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前端向前延伸呈圆弧状暴露在外的弹性第二接触部、自第二固持部后端向后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及自第二连接部进一步延伸的第二焊接部,所述舌板部设有自第二安装面凹陷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二接触部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并突伸出第二安装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焊接部分为两部分且所述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第一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排成一排,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对信号端子,所述该对信号端子的第一焊接部位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二焊接部的第一开口中。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上设有位于第一端子收容槽后方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绝缘块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持于第二绝缘块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所述舌板部的遮蔽壳体,所述舌板部的两侧设有与所述遮蔽壳体相干涉的若干第一凸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182304U CN202308394U (zh) | 2011-08-29 | 2011-08-29 | 插头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182304U CN202308394U (zh) | 2011-08-29 | 2011-08-29 | 插头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08394U true CN202308394U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6377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18230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08394U (zh) | 2011-08-29 | 2011-08-29 | 插头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0839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930A (zh) * | 2013-09-03 | 2015-03-18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
2011
- 2011-08-29 CN CN2011203182304U patent/CN20230839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930A (zh) * | 2013-09-03 | 2015-03-18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4183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83248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08305U (zh) | 移动存储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 |
CN204696372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143023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39789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836051B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04009338A (zh) | 电连接器 | |
JP2009140923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1238593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542924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66319U (zh) |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6711723B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52827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08312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2872086U (zh) |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2308394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211376987U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0149863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57982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67937U (zh) | 一种功率接触片及使用该接触片的矩形电连接器 | |
CN20149877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73718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6638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111083U (zh) | 网络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