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297049U -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97049U
CN202297049U CN2011204227567U CN201120422756U CN202297049U CN 202297049 U CN202297049 U CN 202297049U CN 2011204227567 U CN2011204227567 U CN 2011204227567U CN 201120422756 U CN201120422756 U CN 201120422756U CN 202297049 U CN202297049 U CN 202297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device
sprocket
lifting
workpiece
lift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227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新民
龙美花
熊先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4227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97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97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970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升降翻转机构(7,8),每个升降翻转机构安装有处于同一平面的多个链轮(1,4)、环绕该多个链轮的链条(3)以及升降杆,所述多个链轮中的两个链轮(1)分别安装到相应的升降杆上,并且该两个链轮(1)之间的链条段(9)呈凹形,所述多个链轮中的一个或多个链轮为主动链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吊臂生产线。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通过链轮机构和升降杆,能够方便快捷翻转工件。该升降式翻转装置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紧凑,方便拆卸安装,占用空间小。同时,该升降式翻转装置操作简单容易,运转平稳,更加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加工辅助生产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翻转工件(例如起重机吊臂筒体)的升降式翻转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安装有该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机械技工领域中,例如在划线、焊接、磨削等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工件翻转,以能够对工件的相对表面进行加工。例如,就汽车起重机广泛采用的箱形吊臂的加工而言,需要将上、下盖板焊接到左、右侧板上,从而形成箱形吊臂。在焊接作业过程中,当完成吊臂筒体一个侧面的焊接作业后,就需要将吊臂筒体翻转,以进行另一侧面的焊接工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箱形吊臂”仅是起重机领域的专业技术术语,其主要是指该吊臂形成为“吊臂筒体”,即吊臂的横截面是封闭截面,但并不意味着吊臂的截面就一定呈标准的矩形截面,在实际应用中,箱形吊臂的横截面呈梯形、上盖板部分为弧形等也是可以的,汽车起重机上广泛使用的伸缩式吊臂即是通过多个吊臂筒体套装连接而成。
以下主要以汽车起重机吊臂筒体为例来描述现有技术中用于翻转工件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仅是以汽车起重机吊臂筒体为例进行描述,但现有技术中其他工件的翻转情形也是类似的,在这些工件翻转时基本均采用与下述吊臂筒体类似的翻转装置,即大多通过吊具和行车(例如车间内常用的桥式行车,即桥式起重机)进行拖拽来实现翻转,详见下述。
就汽车起重机吊臂的生产而言,目前吊臂结构件(即吊臂筒体)的制造生产已成为汽车起重机制造效率提升的瓶颈之一,具体到吊臂筒体的生产制造过程,吊臂筒体主焊缝的焊接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吊臂筒体两侧的主焊缝需要平焊,这就要求吊臂筒体必须侧放,并能够快速便捷地实现翻转,以对相对侧面的主焊缝进行焊接。这与其它类型的工件在加工完成一个侧面后,需要翻转以加工另一侧面是类似的。
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目前吊臂筒体100在焊接主焊缝时须将吊臂筒体100侧放为平焊位置,图1中显示为吊臂通体100侧放在吊臂生产线的输送滚筒102上,在焊完朝向上方的侧面主焊缝后须将吊臂筒体侧向翻转180°,以焊接相对侧面的主焊缝。目前,与其它类型的工件类似,该吊臂筒体100的翻转主要采用行车和吊具101来实现翻转,其中,行车的缆绳下端连接有吊具101,吊具101上设置有对称的吊钩,通过两侧吊钩钩住吊臂筒体的两端内侧,然后操纵行车将吊臂筒体100提起并运送到相对空旷的地面上(由于吊臂筒体100重量较重,一般不能直接在输送滚筒102上直接翻转,否则容易损坏输送滚筒102),并将吊臂筒体100向下放置到地面上,然后向上略微提起以使得行车缆绳形成张力,进而操纵行车向吊臂筒体100的一侧拖拽吊臂筒体100,这种方式常常需要反复多次拖拽,才能使得吊臂筒体100翻转180°,然后再将翻转的吊臂筒体100吊装到输送滚筒102上,从而进行相对侧面主焊缝的焊接工作。
上述现有技术的工件翻转工序的完成主要依赖行车来完成,但行车配备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员工往往在等待行车空闲中怠工,并且工件的翻转操作也非常麻烦,这样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此外,吊具101是平衡梁两端悬挂链条,链条下端设置吊钩,在起吊时容易摇晃,且有滑钩的安全隐患,这样也使操作工人精神紧张,加大了劳动强度。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翻转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该升降式翻转能够快速方便地翻转工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翻转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起重机吊臂生产线,该起重机吊臂生产线在焊接吊臂筒体的侧面焊缝工序中,能够方便快捷地翻转吊臂筒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翻转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该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升降翻转机构,每个升降翻转机构安装有处于同一平面的多个链轮、环绕该多个链轮的链条以及升降杆,所述多个链轮的处于上方位置的其中两个链轮分别安装到相应的所述升降杆上,并且该两个链轮之间的链条段呈凹形,所述多个链轮中的一个或多个链轮为主动链轮。
优选地,每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包括机架,所述多个链轮包括两个第一链轮和两个第二链轮,该两个第一链轮处于上方位置并分别安装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两个所述升降杆上,所述两个第二链轮处于所述升降杆下方并安装到所述机架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多个链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两个第二链轮之间的第三链轮。
具体选择地,所述两个第二链轮中的一个或两个为所述主动链轮。
具体选择地,所述主动链轮通过电机、内燃机或液压马达并经由减速机驱动。
具体地,所述升降杆上的所述链轮安装到该升降杆的顶端。
优选地,所述升降杆为液压缸的缸杆、电动升降杆的伸缩杆或电动千斤顶的顶杠。
优选地,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相互间隔的两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吊臂生产线,该起重机吊臂生产线上安装有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
优选地,所述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各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安装在所述起重机吊臂生产线的相应的输送滚筒之间,并且各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的链条段的一部分在所述升降杆处于缩回位置时低于所述输送滚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通过独特的链轮机构和升降杆,实现了工件(例如吊臂筒体)加工过程中需要方便快捷的进行翻转的问题,例如吊臂筒体在焊接两侧主焊缝时均须平焊,因此要求方便快捷地快速翻转吊臂筒体。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通过行车吊拖拽进行翻转的方式相比,其更加安全可靠,并且方便快捷。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紧凑,方便拆卸安装,占用空间小。同时,该升降式翻转装置操作简单易掌握,运转平稳,更加安全可靠。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起重机吊臂生产线通过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实现了吊臂筒体的在线翻转,从而使得翻转作业更加快捷方便,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下列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使得工件(具体为起重机吊臂筒体)翻转的吊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侧视示意图,其中工件(具体为起重机吊臂筒体)已经通过生产线上的输送滚筒输送到该升降式翻转装置的位置,此时工件处于待翻转的初始状态。
图4和图5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翻转工件(具体为起重机吊臂筒体)的状态示意图,其中图4中工件处于待翻转的初始状态,图4中工件处于正在翻转的过程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链轮;        2液压缸;
3链条;            4第二链轮;
5第二链轮;        6机架;
7第一升降翻转机构;8第二升降翻转机构;
9链条段;          100吊臂筒体;
101吊具;          102输送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将主要以起重机吊臂筒体作为待翻转工件进行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然地,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不仅适用于吊臂筒体的翻转,而是可以适用多种类型的工件的翻转作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主要技术构思在于其本身的结构,而具体的待翻转对象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见图2和图3所示,该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下文也简称为“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升降翻转机构,即第一升降翻转机构7和第二升降翻转机构8,每个升降翻转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架6上的两个第二链轮4,该两个第二链轮4的上方对称设有液压缸2,每个液压缸2设置为使得该液压缸的缸杆能够垂直伸缩,各个液压缸2的缸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链轮1,所述两个第二链轮4之间还具有设置在机架6上的第三链轮5,链条3环绕所述第一链轮1、第二链轮4以及第三链轮5安装,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链条3在两个第一链轮1之间的链条段9呈凹形。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链轮4中的一个或两个作为主动链轮,其可以通过电机经由减速机驱动正反转,当然也可以由其它动力装置驱动旋转,例如内燃机、液压马达等。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链轮4作为主动链轮驱动链条3,第一链轮1和第三链轮5为从动链轮,对链条3起到导向支撑作用。两侧对称布置的液压缸2公知地可以由液压泵供油而使得缸杆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将连接于缸杆端部的第一链轮1举升到预定高度。
上述升降翻转机构可以两个为一组,即第一升降翻转机构7和第二升降翻转机构8构成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升降式翻转装置,该两个升降翻转机构7,8之间相互间隔一定间距,显然地,该间距一般需要与待翻转工件的尺寸相匹配,例如就起重机吊臂而言,该间距优选地小于吊臂筒体100的长度,这样能够方便地将吊臂筒体100搭置到第一升降翻转机构7和第二升降翻转机构8的链条段9上。当然,即使两个升降翻转机构7,8之间的间距略大于吊臂筒体100的长度也是可以的,在此情形下,当将吊臂筒体100放置到升降翻转机构7和第二升降翻转机构8的链条段9时,需要将两个链条段9彼此拉近,以能够将吊臂筒体100搭置到两个链条段9上,这对于其它类型的工件也是适用的,但是优选地,两个升降翻转机构7,8之间的间距小于吊臂筒体100(或其它工件)的长度,这样链条3不易损坏,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不容易发生脱链现象。
上述由第一升降翻转机构7和第二升降翻转机构8组成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可以设置在工件生产线上,例如设置在起重机吊臂生产线上,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各个升降翻转机构7,8可以沿起重机吊臂生产线的输送滚筒102的输送方向设置在相应的输送滚筒102之间的间隔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地,两个第一链轮1之间的链条段9的一部分应当低于输送滚筒102,以能够通过输送滚筒102方便地将吊臂筒体100输送到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的两个链条3相对应的位置,从而可以在后续的操作程序中通过链条3将吊臂筒体100提升到预定高度。需要注意的是,图3仅示意性地显示了两个输送滚筒102,实际情形中图3所示的两个输送滚筒102之间还可以设置输送滚筒102,尤其对于一些长度较长的工件(例如吊臂筒体100)需要根据工件尺寸布置输送滚筒102,否则在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处的加工工序完成后,无法通过输送滚筒102将工件输送到下一个工位,当然,对于一些长度较短的工件,可以如图3所示的情形仅在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的两侧设置输送滚筒102。此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地,输送滚筒102仅是便于将工件(例如吊臂筒体100)输送到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处的输送工具,其并构成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必要构成部件,通过其它输送工具、例如输送带、行车等仍然能够达到将待翻转的工件(例如吊臂筒体100)运送到所属升降式翻转装置上。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操作过程中,电焊工可先将吊臂筒体100侧放在输送滚筒102上,初始侧放状态如图3所示,电焊工在焊完吊臂筒体100的上面一侧焊缝后,此时只需按下用于控制液压缸2进油的电控箱上“升”按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地,在该优选方式中液压缸2一般通过电控式换向阀连接与相应的液压源,例如液压泵,电控箱上的该“升”按钮即操作电控换向阀换向以实现液压缸2的缸杆的升降),可以使得液压缸2的缸杆上升到预定的高度,安装在缸杆顶端的第一链轮1随之上升,从而通过链条提升吊臂筒体100,直至吊臂筒体100完全脱离输送滚筒102,然后按下电控箱上“正转”或“反转”,通过驱动装置(例如电机)带动作为主动链轮的第二链轮4,从而使链条3带动吊臂筒体100翻转,如图4和图5所示,直至吊臂筒体完全翻转180度,再按下电控箱上“降”按钮将吊臂筒体100缓缓放下至输送滚筒上,此时电焊工可完成吊臂筒体的另一侧主焊缝的焊接。以上的翻转操作解除了现有技术中依赖行车进行翻转操作的复杂性,其方便快捷,没有安全隐患,此处,通过将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升降翻转机构7,8设置在起重机吊臂生产线的相应的输送滚筒102的间隔内,实际上实现了在线翻转、焊接作业,这显著地提高了起重机吊臂的生产效率。
因此,通过上述升降式翻转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工件加工过程中的翻转问题,例如吊臂筒体在焊接两侧主焊缝时均须平焊,要求吊臂筒体能180°快速翻转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中采用行车加吊具的方式更加安全可靠,且方便快捷,其消除了单纯依赖行车操作的局限性,显著减轻了安全隐患,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对图2至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升降式翻转装置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而例举性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中的一些细节。以下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择地具体实施方式或简单变型方式。
例如,就升降式翻转装置所包括的升降翻转机构的数量而言,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图3所示的间隔布置的两个翻转升降机构,即第一翻转升降机构7和第二翻转升降机构8,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形,例如在图3中,如果吊臂筒体100的长度较长或者重量较重,可以在第一翻转升降机构7和第二翻转升降机构8之间增加另外的翻转升降机构,也就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升降翻转机构7,8,这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
又如,就一个方面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各个升降翻转机构7,8采用了液压缸2的缸杆作为升降杆,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显然并不局限于仅仅采用液压缸2,实际上,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链轮1需要实现上下垂直运动,因此需要将第一链轮1安装在升降杆的顶端,但是,能够实现这种上下垂直运动的机构较多,例如电动千斤顶的顶杠、电动升降杆的伸缩杆等等。就另一个方面而言,在图2至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链轮4中的一个或两个作为主动链轮,但本实用新型也不局限于此,第三链轮5显然可以代替第二链轮4作为主动链轮或与第二链轮4同时作为主动链轮,第一链轮1由于需要进行上下垂直运动,如果将其作为主动链轮,则相应的驱动装置(例如电机或内燃机等)则需要与第一链轮1一起上下运动,这显然会增加液压缸缸杆顶端的承载,并且需要对缸杆顶端进行相应的结构改进以安装这些驱动装置,因此并不可取,但其依然可以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形式,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如,在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优选地设有有第三链轮5,但该第三链轮5主要是用于导向牵引作用的,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即使不包括该第三链轮5,当两个第一链轮1之间的链条段放置有工件(例如吊臂筒体100)时,仅仅是链条3张紧时少了一个支撑引导链轮而已,但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升降式翻转装置功能的实现。同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链轮1分别安装到升降杆(例如液压缸2的缸杆)的顶端,但是第一链轮1并不一定安装到缸杆的顶端,其只要安装到缸杆上随着缸杆上下升降即可。此外,在上述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各个升降翻转机构7,8包括有各自的机架6,但是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并不局限于这种具体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其基本技术构思在于提出了各个链轮之间的布置方案,而不应将其局限于具体的安装形式,例如在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链轮4可以不通过机架6进行支撑,而是直接由减速机的输出轴并设置相应的轴承进行支撑,两侧的液压缸2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支撑框架进行支撑,总之,各个升降翻转机构只要能够实现各个链轮之间的方位布置关系并能够形成足够的支撑强度即可,而不局限于图2至图5所示的具体细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基本技术构思可以概括为:该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升降翻转机构7,8,每个升降翻转机构包括处于同一平面的多个链轮1,4、环绕该多个链轮安装的链条3以及升降杆,所述多个链轮的处于上方位置的其中两个链轮1分别安装到相应的所述升降杆上,并且该两个链轮1之间的链条段9呈凹形,所述多个链轮中的一个或多个为主动链轮。
也就是说,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图2至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技术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能够对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型,但是只要其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基本构思范围内,无论链轮的数量、链轮的驱动方式、支撑结构等(只要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并且不形成运动干涉即可)如何变化、升降杆采用何种公知装置等,其均不能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通过图2至图5的技术启示,能够想到的简单变型方式很多,尽管上文已经进行了一些列举,但这些描述显然不能穷尽所有的简单变型方式,对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要提供一种起重机吊臂生产线,该起重机吊臂生产线上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升降式翻转装置。优选地,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各个升降翻转机构安装在所述起重机生产线的相应的输送滚筒102之间的间隔内,并且所述链条段9的一部分在升降杆处于缩回位置时(即升降杆处于未起升的初始状态时)低于所述输送滚筒102,这种优选方式能够通过输送滚筒102方便地将吊臂筒体100输送到起重机吊臂生产线上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处,这实际上实现了在线翻转,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起重机吊臂的生产效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起重机吊臂生产线上的输送滚筒3属于吊臂生产线上的公知部件,其一般在两个工位之间起到输送吊臂筒体100的作用,通常由电机驱动,能够根据需要正转反转以实现前进后退。
由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通过独特的链轮机构和升降杆,使得工件(例如吊臂筒体100)平稳地自由翻转,其解决了工件加工过程中需要方便快捷的进行翻转的问题,例如吊臂筒体100在焊接两侧主焊缝时均须平焊,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快速翻转吊臂筒体。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通过行车吊拖拽进行翻转的方式相比,其更加安全可靠,并且方便快捷。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紧凑,方便拆卸安装,占用空间小。同时,该升降式翻转装置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其运转平稳,在操作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起重机吊臂生产线通过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实现了吊臂筒体的在线翻转,从而使得翻转作业更加快捷方便,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在吊臂筒体100的重量较重时,图2至图5中的各个升降翻转机构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两个液压缸2,每个液压缸的缸杆的顶端分别安装有第一链轮1,这样各个升降翻转机构的一侧就具有两个第一链轮1进行支撑,这显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技术构思。此外,在此需要附加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以上描述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序列术语,但是这些术语仅用于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目的,并不代表链轮1,4,5或升降翻转机构7,8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结构区别。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升降翻转机构(7,8),每个升降翻转机构安装有处于同一平面的多个链轮(1,4)、环绕该多个链轮的链条(3)以及升降杆,所述多个链轮的处于上方位置的其中两个链轮(1)分别安装到相应的所述升降杆上,并且该两个链轮(1)之间的链条段(9)呈凹形,所述多个链轮中的一个或多个链轮(4)为主动链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包括机架(6),所述多个链轮包括两个第一链轮(1)和两个第二链轮(4),该两个第一链轮(1)处于上方位置并分别安装到设置在所述机架(6)上的两个所述升降杆上,所述两个第二链轮(4)处于所述升降杆下方并安装到所述机架(6)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链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6)上并位于所述两个第二链轮(4)之间的第三链轮(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链轮(4)中的一个或两个为所述主动链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链轮通过电机、内燃机或液压马达并经由减速机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上的所述链轮(1)安装到该升降杆的顶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为液压缸(2)的缸杆、电动升降杆的伸缩杆或电动千斤顶的顶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式翻转装置包括相互间隔的两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7,8)。
9.起重机吊臂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该起重机吊臂生产线上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起重机吊臂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的各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7,8)安装在所述起重机吊臂生产线的相应的输送滚筒(101)之间,并且各个所述升降翻转机构(7,8)的链条段(9)的一部分在所述升降杆处于缩回位置时低于所述输送滚筒(101)。
CN2011204227567U 2011-10-31 2011-10-31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970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27567U CN202297049U (zh) 2011-10-31 2011-10-31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27567U CN202297049U (zh) 2011-10-31 2011-10-31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97049U true CN202297049U (zh) 2012-07-04

Family

ID=46365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2275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97049U (zh) 2011-10-31 2011-10-31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97049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9599A (zh) * 2012-10-17 2013-02-06 安徽肯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工件变位的链条翻身机
CN103407947A (zh) * 2013-08-27 2013-11-27 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H钢校正机翻转装置及其翻转方法
CN103482545A (zh) * 2013-10-12 2014-01-01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起吊大型盖板磁极组合件的装置及起吊翻转方法
CN103658118A (zh) * 2013-11-11 2014-03-26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大型工件翻转装置
CN107520574A (zh) * 2017-09-09 2017-12-29 湖南金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钢结构焊接链式旋转变位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9368567A (zh) * 2018-11-12 2019-02-22 湖南五新模板有限公司 一种梁体翻身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9599A (zh) * 2012-10-17 2013-02-06 安徽肯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工件变位的链条翻身机
CN103407947A (zh) * 2013-08-27 2013-11-27 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H钢校正机翻转装置及其翻转方法
CN103482545A (zh) * 2013-10-12 2014-01-01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起吊大型盖板磁极组合件的装置及起吊翻转方法
CN103658118A (zh) * 2013-11-11 2014-03-26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大型工件翻转装置
CN107520574A (zh) * 2017-09-09 2017-12-29 湖南金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钢结构焊接链式旋转变位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9368567A (zh) * 2018-11-12 2019-02-22 湖南五新模板有限公司 一种梁体翻身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97049U (zh) 用于翻转工件的升降式翻转装置以及起重机吊臂生产线
CN102923591B (zh) 智能随车起重机起重吊钩自动收钩装置
CN202296835U (zh) 一种辅助行车吊装驾驶室用的装置
CN204737592U (zh) 一种辅助上料装置
JP2005138962A (ja) 荷役車両
KR101856988B1 (ko) 요트 인양장치
CN202185725U (zh) 铝材装卸翻转机
CN201250049Y (zh) 用于船舶装卸钢管的吊具
CN101468766A (zh) 移动式收绳装置
CN102408081B (zh) 室内吊装搬运用多功能电动小吊车
CN110835057A (zh) 一种具有支撑机构的汽车生产线用输送装置
CN103601068A (zh) 管片自翻转装置
CN214030774U (zh) 重型转向地辊机
CN201287964Y (zh) 自行小车带式提升机构
CN213679418U (zh) 一种智能抓取提升装置
CN101381057B (zh) 一种大型门式起重机
CN214059635U (zh) 一种伸缩机构及餐厨垃圾抓取装置
CN103420314B (zh) 翻转装置
CN109553035B (zh) 一种多功能微型吊车
CN101575068A (zh) 一种吊具
CN201685477U (zh) 大型联动油压机纵梁压制模具装卸装置
CN110935715A (zh) 适用于锅炉的拆解设备
CN201002923Y (zh) 起重机吊具平移装置
CN211939695U (zh) 一种齿轮驱动箱梁翻转设备
CN220201344U (zh) 一种用于钢卷装卸的叉车专用属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