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221182U -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82U
CN202221182U CN2011201493046U CN201120149304U CN202221182U CN 202221182 U CN202221182 U CN 202221182U CN 2011201493046 U CN2011201493046 U CN 2011201493046U CN 201120149304 U CN201120149304 U CN 201120149304U CN 202221182 U CN202221182 U CN 202221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pansion gear
refrigeration system
compressor
vapour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493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辉
陈方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peland LP
Original Assignee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1201493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21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21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211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蒸气喷射设备包括:经济器;预膨胀装置;和主膨胀装置,经济器与预膨胀装置和主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蒸气喷射设备还包括:布置成与主膨胀装置并联的第三膨胀装置;和与经济器和第三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的第一控制阀。当第一控制阀开启时第三膨胀装置与经济器流体连通;当第一控制阀关闭时第三膨胀装置不与经济器流体连通。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气喷射设备和制冷系统,一方面能够在不选择大型号的主膨胀装置的情况下增大主膨胀装置处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从而满足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大流量要求,另一方面则能够在加热模式下防止由于使用过大的主膨胀装置而发生回液性振荡现象。

Description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气喷射设备及一种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喷气增焓技术(EVI)应用在制冷系统中,以增强制冷系统的性能,亦即增大制冷系统的能力以及改进制冷系统的效率。所述制冷系统能够用于冷却、或用于加热、或用于冷却及加热两者。
考虑到压缩机的可靠性,不具备蒸气喷射设计的加热系统(例如热泵系统)只能用在最低环境温度为零摄氏度左右的地区。相反,借助于喷气增焓技术,所述系统能够用在环境温度低至零下15摄氏度的地区,如中国北方地区。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具备蒸气喷射设计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1简要描述具备蒸气喷射设计的制冷系统。在图1中,所述制冷系统示出为冷却器系统,也就是说,以冷却器系统作为示例来说明所述制冷系统。
参照图1,冷却器系统以附图标记100总体标示。该冷却器系统主要包括:第一热交换器112、第二热交换器114、压缩机116、蒸气喷射设备120。第一热交换器112、第二热交换器114、压缩机116和蒸气喷射设备120流体连通,从而制冷剂可以在它们之间流通。制冷剂在压缩机116的压力的作用下循环通过冷却器系统100,并且在第一热交换器112与第二热交换器114之间流通从而排出和吸收热量。应当理解,第一热交换器112或第二热交换器114是排出或是吸收热量取决于冷却器系统100设定为冷却模式或是加热模式。
蒸气喷射设备120包括:闪蒸罐162;设置于闪蒸罐162上游并且 用作预膨胀装置的电子膨胀阀(EXV)164;以及设置于闪蒸罐162下游、位于闪蒸罐162与第一热交换器11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114之间、并且用作主膨胀装置的热力膨胀阀(TXV)166。
闪蒸罐162包括入口170、蒸气出口172以及过冷液体出口174。入口170经由预膨胀装置164接收来自第一热交换器112或第二热交换器114的制冷剂。蒸气出口172经由管线158与压缩机116的蒸气喷射口140流体联接,从而将制冷剂蒸气供应至压缩机116。过冷液体出口174经由主膨胀装置166将过冷的制冷剂液体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114或第一热交换器112。
在闪蒸罐接收来自热交换器的液态制冷剂之后,一部分液态制冷剂由于闪蒸罐内较低的压力而蒸发,同时闪蒸罐中的其余液态制冷剂失去热量而变得过冷。当闪蒸罐中所产生的蒸气处于升高的压力下时,可以将压力升高的蒸气供应至压缩机。这里,来自闪蒸罐的制冷剂蒸气被供应至压缩机的中间压力入口,因为制冷剂蒸气的压力比离开蒸发器的气化制冷剂的压力高,而比离开压缩机的出口的制冷剂的压力低。这样,压缩机可以在使来自闪蒸罐的压力升高的制冷剂蒸气只经过压缩机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便能够将该压力升高的制冷剂蒸气压缩到正常的出口压力,因此增大了制冷系统的加热和/或冷却能力。
另一方面,闪蒸罐中的过冷的制冷剂液体同样地增大了制冷系统的能力和效率。具体地,从闪蒸罐排出过冷的制冷剂液体,并根据制冷系统的操作模式(即加热或冷却模式)将过冷的制冷剂液体输送至两个热交换器之一。由于制冷剂液体处于过冷状态,所以该热交换器可以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改进了制冷系统的加热或冷却循环的整体性能。
当室外温度与所需的室内温度相差较大时(即当天气极热或极冷时),采用喷气增焓技术的上述制冷系统的优势将会更加显著。
然而,如上所述,在具备蒸气喷射设计的制冷系统中,设置有两个膨胀装置,即位于闪蒸罐上游的预膨胀装置以及位于闪蒸罐下游的主膨胀装置。这样,由于在闪蒸罐上游设置有预膨胀装置,因此与没有设置蒸气喷射设备的系统相比,预膨胀装置之后的流体管线(包括闪蒸罐内部或主膨胀装置之前的流体管线)中的压力减小。主膨胀装 置上游流体压力的减小使得需要更大的用作主膨胀装置的膨胀阀,以便实现制冷剂在冷却工况下的正常流动。在实践中,与没有设置蒸气喷射设备的系统相比,具备蒸气喷射设计的制冷系统往往需要大两倍的主膨胀阀。
当使用大的主膨胀阀以满足冷却工况下制冷剂的大流量要求时,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具体地,当制冷系统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执行加热模式时,流过主膨胀装置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等于压缩机吸入口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明显小于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这样,所造成的问题是,当制冷系统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执行加热模式时,在制冷系统中使用型号过大的主膨胀阀来处理小得多的质量流量,从而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在主膨胀阀使用泄流口型热力膨胀阀的情况下,过大的主膨胀阀还会导致严重的回液性振荡现象(参见图2A、2B、2C和2D)。这种回液性振荡的发生使得制冷系统的操作可靠性下降从而难以实现最优化。
本说明书的一个方面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说明书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气喷射设备和一种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该蒸气喷射设备和该制冷系统能够在不选择大型号的主膨胀装置的情况下增大主膨胀装置处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从而满足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大流量要求,并且,该蒸气喷射设备和该制冷系统能够在加热模式下防止由于使用过大的主膨胀装置而发生回液性振荡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说明书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蒸气喷射设备,所述蒸气喷射设备可以用于制冷系统并可以包括:经济器;设置于所述经济器上游的预膨胀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经济器下游的主膨胀装置,其中,所述经济器可以与所述预膨胀装置和所述主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其中,所述蒸气喷射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三膨胀装置,所述第三膨胀装置可以布置成与所述主膨胀装置并联;以及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可以与所述经济器和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时,所述第 三膨胀装置与所述经济器流体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时,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不与所述经济器流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三膨胀装置可以是毛细管。
优选地,所述经济器可以是闪蒸罐。
优选地,所述预膨胀装置可以是电子膨胀阀,而所述主膨胀装置可以是热力膨胀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阀可以是电磁阀,当所述制冷系统以冷却模式操作时,所述电磁阀开启;并且,当所述制冷系统以加热模式操作时,所述电磁阀闭合。
可选地,所述蒸气喷射设备还可以包括第四膨胀装置,所述第四膨胀装置可以布置成与所述预膨胀装置并联并且可以选择性地与所述经济器流体连通。
可选地,所述蒸气喷射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可以与所述经济器和所述第四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压缩机;以及如上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所述蒸气喷射设备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压缩机流体连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说明书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入口、排出口和蒸气喷射口;储罐,所述储罐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联接,所述储罐用于储存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且待被供应至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四通阀,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联接,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储罐联接,从而通过切换所述四通阀,使得被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能够经由所述四通阀而被选择性地供应至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并且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能够经由所述四通阀而被选择性地输送至所述储罐;消音器,所述消音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四通阀之间;以及如上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所述蒸气喷射设备与所 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流体连通,并且与所述压缩机的蒸气喷射口联接。
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储罐,所述储罐可以用于储存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且待被供应至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可以是冷却器系统。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可以是热泵系统。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几个实施例的蒸气喷射设备和制冷系统中,由于加设了与主膨胀装置并联并且由控制阀控制的第三膨胀装置,因此能够在不选择大型号的主膨胀装置(热力膨胀阀)的情况下增大主膨胀装置处的质量流量。也就是说,主膨胀装置与并联的第三膨胀装置的组合使得能够处理宽得多的质量流量范围,从而使得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而制冷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优化。具体地,当制冷系统在冷却模式下操作而使得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增大时,可以开启控制阀以允许制冷剂同时流经主膨胀装置和第三膨胀装置,从而满足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大流量要求。另一方面,当制冷系统在加热模式下操作而使得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显著减小时,可以关闭控制阀以允许制冷剂仅仅流经主膨胀装置而旁通第三膨胀装置,从而在满足加热模式下制冷剂的流量要求的同时,防止由于使用过大的主膨胀装置而发生回液性振荡现象(在主膨胀装置使用泄流口型热力膨胀阀的情况下)。因此,对于旨在应用于低温环境(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喷气增焓式制冷系统而言,主膨胀装置与并联的第三膨胀装置的组合设计是一种节约成本和可靠的方案,使得制冷系统的可靠性增加从而能够实现最优化。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标示相同的部件,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具备蒸气喷射设计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制冷系统在-4℃的低环境温度下加热时热力膨胀 (TXV)阀的回液性振荡的图表,图2B是示出制冷系统在-7℃的低环境温度下加热时热力膨胀(TXV)阀的回液性振荡的图表,图2C是示出制冷系统在-10℃的低环境温度下加热时热力膨胀(TXV)阀的回液性振荡的图表,而图2D是示出制冷系统在-15℃的低环境温度下加热时热力膨胀(TXV)阀的回液性振荡的图表;以及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制冷系统以附图标记10总体标示。尽管在图3中,出于示例目的而将所述制冷系统示出为冷却器系统,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而是也可以应用于诸如空调、冰箱和热泵系统在内的其它制冷系统。
参照图3,制冷系统10主要包括:第一热交换器12、第二热交换器14、压缩机16和蒸气喷射设备20。第一热交换器12、第二热交换器14、压缩机16和蒸气喷射设备20流体连通,从而制冷剂可以在它们之间流通。制冷剂在压缩机16的压力的作用下循环通过制冷系统10,并且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与第二热交换器14之间流通从而排出和吸收热量。应当理解,第一热交换器12或第二热交换器14是排出或是吸收热量取决于制冷系统10设定为冷却模式或是加热模式,这一点将在下文做进一步描述。
第一热交换器12包括第一盘管(室外盘管)22或其它类似装置,并且第一热交换器12具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入其中或从其中流出的第一端口91和第二端口93。第二热交换器14可以包括第二盘管(未图示)或其它类似装置,并且第二热交换器14具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入其中或从其中流出的第一端口92和第二端口9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器14可以包括入水口96和出水口98。待被冷却或加热的水从入水口96进入第二热交换器14并且与在第二盘管内流动的制冷 剂进行热交换,然后经过冷却或加热的水经由出水口98从第二热交换器14排出。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12和/或第二热交换器14可以进一步包括风机以及驱动风机的马达,从而通过风机吸入周围空气而迫使周围空气经过盘管以增强热交换。
压缩机16包括吸入口36、排出口38和蒸气喷射口40。排出口38通过管线42与四通阀34流体联接,四通阀34进而分别通过管线84和88与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14流体联接(具体为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端口91和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一端口92流体联接),从而被压缩机16压缩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四通阀34而被供应至第一热交换器12或第二热交换器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排出口38与四通阀34之间设置有助于降低整个制冷系统的噪音的消音器90。
通过管线44,吸入口36也与四通阀34流体联接,使得压缩机16能够经由四通阀34从第二热交换器14或第一热交换器12吸入制冷剂以便进行压缩。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吸入口36与四通阀34之间设置用于储存制冷剂的储罐18。这样,来自第二热交换器14或第一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暂时储存在储罐18中,然后经由吸入口36从储罐18而被输送至压缩机16。储罐18的功能是防止压缩机16接收液态制冷剂。
通过简单地切换四通阀34,能够转换第一盘管22和第二盘管的功能,进而能够使制冷系统10以冷却模式或加热模式操作。具体地,当四通阀34被切换至冷却位置时,第一盘管22用作冷凝器盘管而第二盘管用作蒸发器盘管。相反,当四通阀34被切换至加热位置时,第一盘管22和第二盘管的功能转换,即,第一盘管22用作蒸发器盘管而第二盘管用作冷凝器盘管。
当第二盘管用作蒸发器盘管时,移动经过第二盘管的液态制冷剂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相反,当第二盘管用作冷凝器盘管时,从移动经过第二盘管的气化制冷剂中排出热量,从而加热周围环境。在冷却器系统的情况下,第二盘管对水等液体进行冷却或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气喷射设备20包括:闪蒸罐62;设置于闪蒸罐62上游的预膨胀装置64;以及设置于闪蒸罐62下游的主膨胀装置 6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预膨胀装置64可以是电子膨胀阀(EXV),而主膨胀装置66可以是热力膨胀阀(TXV)。
闪蒸罐62包括入口70、蒸气出口72以及过冷液体出口74。入口70经由预膨胀装置64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流体联接,并且经由预膨胀装置64与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流体联接,从而接收来自第一热交换器12或第二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单向阀C/V1可以设置在预膨胀装置64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之间,并且单向阀C/V2可以设置在预膨胀装置64与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之间,以防止制冷剂从入口70倒流至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或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
蒸气出口72通过管线58与压缩机16的蒸气喷射口40流体联接,从而将制冷剂蒸气供应至压缩机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单向阀(未图示)可以设置在蒸气出口72与压缩机16的蒸气喷射口40之间的管线58上,以防止制冷剂蒸气从压缩机16的蒸气喷射口40倒流至闪蒸罐62。
过冷液体出口74经由主膨胀装置66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流体联接,并且经由主膨胀装置66与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流体联接,从而将过冷的制冷剂液体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14或第一热交换器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单向阀C/V3可以设置在主膨胀装置66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之间,并且单向阀C/V4可以设置在主膨胀装置66与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之间,以防止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或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倒流至过冷液体出口74。
特别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气喷射设备20中,设置了第三膨胀装置67,第三膨胀装置67与主膨胀装置66并联并由控制阀71进行控制,用于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优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三膨胀装置67可以是毛细管,而该控制阀71可以是电磁阀。
这样,由于加设了与主膨胀装置66并联并且由电磁阀71控制的毛细管67,因此能够在不选择大型号的主膨胀装置(热力膨胀阀)的情况下增大主膨胀装置处的质量流量。也就是说,主膨胀装置与并联的毛细管的组合使得能够处理宽得多的质量流量范围,从而使得制冷 系统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而制冷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优化。具体地,当制冷系统在冷却模式下操作而使得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增大时,可以开启电磁阀71以允许制冷剂同时流经主膨胀装置66和毛细管67,从而满足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大流量要求。另一方面,当制冷系统在加热模式下操作而使得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显著减小时,可以关闭电磁阀71以允许制冷剂仅仅流经主膨胀装置66而旁通毛细管67,从而在满足加热模式下制冷剂的流量要求的同时,防止由于使用过大的主膨胀装置而发生回液性振荡现象(在主膨胀装置使用泄流口型热力膨胀阀的情况下)。因此,对于旨在应用于低温环境(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喷气增焓式制冷系统而言,主膨胀装置与并联的毛细管的组合设计是一种节约成本和可靠的方案,使得制冷系统的可靠性增加从而能够实现最优化。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预膨胀装置处加设与预膨胀装置并联的毛细管(第四膨胀装置),以进一步优化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的流动。可选地,也可以设置用于控制该毛细管的另外控制阀,所述另外控制阀同样优选地为电磁阀。
下面参照图3详细描述制冷系统10的操作。在图3中,在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箭头C表示,而在加热模式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箭头H表示。
首先描述制冷系统10在冷却模式下的操作。在冷却模式下,在压缩机16中经过压缩的气化制冷剂从排出口38经由消音器90流动至四通阀34。此时处于冷却位置下的四通阀34使气化制冷剂通过管线84经由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端口91而流动至第一热交换器12。一旦制冷剂到达第一热交换器12,制冷剂即释放所储存的热量,并从气态转变为液态。之后,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排出第一热交换器12,并通过单向阀C/V1和预膨胀装置64经由入口70流动至闪蒸罐62。一旦制冷剂到达闪蒸罐62,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蒸发而产生制冷剂蒸气,而同时闪蒸罐中的其余液态制冷剂则变得过冷。所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从蒸气出口72排出闪蒸罐62,并通过管线58经由蒸气喷射口40流动至压缩机16。同时,所产生的过冷的制冷剂液体从过冷液体出口74排出闪蒸罐62。注意,在冷却模式下电磁阀71开启,因此从闪蒸罐62排出的制冷剂同时流经主膨胀装置66和毛细 管67,从而在使用适当小的主膨胀装置的情况下满足冷却模式下制冷剂的大流量要求。之后,制冷剂流经单向阀C/V4,然后经由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而流动至第二热交换器14。一旦制冷剂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4,制冷剂即吸收热量并因此而冷却周围环境,并从液态转变为气态。之后,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一端口92排出第二热交换器14,然后通过管线88流动至四通阀34,并进一步地通过管线44流动至储罐18。之后,流动至储罐18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6的吸力的作用下经由吸入口36而流动至压缩机16以便在压缩机16中进行压缩。由此,完成了制冷系统10的制冷循环。
接下来描述制冷系统10在加热模式下的操作。在加热模式下,在压缩机16中经过压缩的气化制冷剂从排出口38经由消音器90流动至四通阀34。此时处于加热位置下的四通阀34使气化制冷剂通过管线88经由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一端口92而流动至第二热交换器14。一旦制冷剂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4,制冷剂即释放所储存的热量并因此而加热周围环境,并从气态转变为液态。之后,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二热交换器14的第二端口94排出第二热交换器14,并通过单向阀C/V2和预膨胀装置64经由入口70流动至闪蒸罐62。一旦制冷剂到达闪蒸罐62,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蒸发而产生制冷剂蒸气,而同时闪蒸罐中的其余液态制冷剂则变得过冷。所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从蒸气出口72排出闪蒸罐62,并通过管线58经由蒸气喷射口40流动至压缩机16。同时,所产生的过冷的制冷剂液体从过冷液体出口74排出闪蒸罐62。注意,在加热模式下电磁阀71关闭,因此从闪蒸罐62排出的制冷剂仅仅流经主膨胀装置66而旁通毛细管67,从而在满足加热模式下制冷剂的流量要求的同时,防止由于使用过大的主膨胀装置而发生回液性振荡现象。之后,制冷剂流经单向阀C/V3,然后经由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二端口93而流动至第一热交换器12。一旦制冷剂到达第一热交换器12,制冷剂即吸收热量并从液态转变为气态。之后,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一热交换器12的第一端口91排出第一热交换器12,然后通过管线84流动至四通阀34,并进一步地通过管线44流动至储罐18。之后,流动至储罐18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6的吸力的作用下经由吸入口36而流动至压缩机16以便在压缩机16中进行压缩。由此,完成了制冷系统10的加热循环。
在本说明书中,每当提及“示例性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另一个实施方式”、“可选的实施方式”或“优选的实施方式”等时意味着针对该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的特征、结构或特点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这些用词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的出现不一定都指代同一实施方式。此外,当针对任一实施方式描述具体的特征、结构或特点时,应当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所有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特点。
虽然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偏离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12)

1.一种蒸气喷射设备,所述蒸气喷射设备用于制冷系统并包括:
经济器;
设置于所述经济器上游的预膨胀装置;以及
设置于所述经济器下游的主膨胀装置,其中,所述经济器与所述预膨胀装置和所述主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气喷射设备还包括:
第三膨胀装置,所述第三膨胀装置布置成与所述主膨胀装置并联;以及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经济器和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
其中,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时,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与所述经济器流体连通;
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时,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不与所述经济器流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所述第三膨胀装置是毛细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所述经济器是闪蒸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所述预膨胀装置是电子膨胀阀,而所述主膨胀装置是热力膨胀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阀是电磁阀,
当所述制冷系统以冷却模式操作时,所述电磁阀开启;
并且,当所述制冷系统以加热模式操作时,所述电磁阀闭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所述蒸气喷射设备还包括第四膨胀装置,所述第四膨胀装置布置成与所述预膨胀装置并联并且选择性地与所述经济器流体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其中,所述蒸气喷射设备还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经济器和所述第四膨胀装置中的每一个流体连通。
8.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热交换器;
压缩机;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所述蒸气喷射设备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压缩机流体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还包括储罐,所述储罐用于储存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且待被供应至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制冷系统是冷却器系统。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制冷系统是热泵系统。
12.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热交换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入口、排出口和蒸气喷射口;
储罐,所述储罐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联接,所述储罐用于储存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且待被供应至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
四通阀,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联接,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储罐联接,从而通过切换所述四通阀,使得被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能够经由所述四通阀而被选择性地供应至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并且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能够经由所述四通阀而被选择性地输送至所述储罐;
消音器,所述消音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四通阀之间;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气喷射设备,
其中,所述蒸气喷射设备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流体连通,并且与所述压缩机的蒸气喷射口联接。
CN2011201493046U 2011-05-06 2011-05-06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21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493046U CN202221182U (zh) 2011-05-06 2011-05-06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493046U CN202221182U (zh) 2011-05-06 2011-05-06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21182U true CN202221182U (zh) 2012-05-16

Family

ID=46043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4930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21182U (zh) 2011-05-06 2011-05-06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2118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8466A (zh) * 2015-06-11 2017-01-04 深圳市立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
CN106958960A (zh) * 2017-05-09 2017-07-18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新型喷射式制冷系统
CN109747388A (zh) * 2017-11-02 2019-05-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蒸气喷射热泵和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8466A (zh) * 2015-06-11 2017-01-04 深圳市立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
CN106958960A (zh) * 2017-05-09 2017-07-18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新型喷射式制冷系统
CN109747388A (zh) * 2017-11-02 2019-05-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蒸气喷射热泵和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9249B (zh) 具有蒸气注射系统的压缩机
CN1920446B (zh) 具有蒸汽喷射系统的压缩机
CN101413745B (zh) 一种具有排气除霜功能的中低温集成式冷藏/冷冻系统
CN101576327B (zh) 一种双温制冷循环系统
CN10332890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6969557A (zh) 一种带经济器的双温co2跨临界增压制冷系统
CN201407856Y (zh) 一种双温制冷循环系统
CN102914047B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106440452A (zh) 蓄冷装置及蓄热装置
CN104879942A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JP2012132586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231921A (ja) 冷凍装置、および負荷冷却器のデフロスト方法
CN202221182U (zh) 蒸气喷射设备及具有该蒸气喷射设备的制冷系统
JP2011247476A (ja) デフロスト運転用の冷媒管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
KR100785116B1 (ko) 냉장고
JP2001227837A (ja) 蓄熱式冷凍サイクル及び蓄熱式冷凍サイクルの運転方法
CN102589184A (zh) 一种低温环境使用的空调系统
CN200993450Y (zh) 一种可变制冷剂流量智能冰蓄冷空调系统
JP2010078165A (ja) 冷凍空調装置
WO2021098552A1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11047B (zh) 制冷系统
CN204630142U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202303718U (zh) 冰蓄冷多联空调机组的蓄冰系统
CN111174455A (zh) 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制冷和除霜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6637882U (zh) 可切换式双蒸发器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Termination date: 20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