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58645U - 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158645U CN202158645U CN2011201988138U CN201120198813U CN202158645U CN 202158645 U CN202158645 U CN 202158645U CN 2011201988138 U CN2011201988138 U CN 2011201988138U CN 201120198813 U CN201120198813 U CN 201120198813U CN 202158645 U CN202158645 U CN 2021586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unner group
- type liquid
- heating type
- runner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包括供液体流通的流道组、加热流道组中液体的电热装置以及流道组前端的进液口、流道组后端的出液口,所述流道组包括相互连通的前流道组和后流道组,前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后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且与出液口连通。如此,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分开设置,避免了水混合影响导致水温降低的危险,并且,即使在前流道组或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发生水混合现象,由于水都在前流道组或后流道组内,温度差别较小,不会明显发生降低水温的现象,有效保证了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出水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饮水机、热水器主要分为储热式和即热式两种。
储热式饮水机或热水器包括加热内胆,水长期位于加热内胆内,一方面造成加热内胆内水垢凝结较多,热效率较低,另外一方面加热内胆内的水冷却,需要饮用时要再加热,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
即热式饮水机或热水器通常包括电热管加热、高频加热及厚膜加热三种方式,电热管加热通常电热管与通水管道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制造成本较高,体积较大,热效率较低,并且主要是通过延长管道或加热时间才可以提供开水,又造成能源的浪费;高频加热则需要高频发生器,同样成本较高,并且存在辐射危险;厚膜加热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但现有的厚膜加热通常是设置有水流道及厚膜顶板,该水流道通常有相邻的平行水道、螺旋形水道两种,而这两种水道在厚膜顶板的密封变差或存在形变时,相邻水道内的水容易发生混合,影响水的温度,导致水烧不开或达不到需要的温度,而影响人们的日常饮用或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热效率高、水温合格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包括供液体流通的流道组、加热流道组中液体的电热装置以及流道组前端的进液口、流道组后端的出液口,所述流道组包括相互连通的前流道组和后流道组,前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后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且与出液口连通。
所述流道组的流通截面由前端至后端逐渐减小。
所述前流道组的流通截面大于后流道组的流通截面。
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底板及顶板,电热装置设置在顶板上,流道组密封在底板与顶板之间。
所述流道组从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前流道组的相邻流道的弧长逐渐减短,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的弧长逐渐加长。
所述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前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对应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对应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导流板,导流板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流道组设置在导流板上,所述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在导流板的中心位置连通。
所述导流板包括缓冲区,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分别连通缓冲区。
所述电热装置包括绝缘层及电热丝,绝缘层涂覆在顶板上,电热丝对应流道组印刷在绝缘层上。
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温控器,该温控器设置在后流道组对应的顶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前流道组及后流道组并不仅仅是物理位置的前后,还包括在功能上具有区别的两个流道,前流道组进水,流速相对较慢,保证液体的加热时间,后流道组出水,流速相对较快,保证出水速度和防止水停留过长时间结垢。前流道组及后流道组可以是分开的两个流道连通,也可以是一个流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液体流道包括相互连通的沿弧形折线迂回的前流道组及沿弧形折线迂回的后流道组。如此,由于弧形折线迂回流道有较多的曲折,使得水流阻力较大,避免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内水流受到进液口流速或水压等外界影响加热效果,有效保证了水的加热时间,确保出液口的温度。
进一步地,流道组密封在底板与顶板之间。如此形成密闭的流道,提高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流道组包括连通进液口的前流道组以及连通出液口的后流道组,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连通。如此,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分开设置,避免了水混合影响导致水温降低的危险,并且,即使在前流道组或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发生水混合现象,由于水都在前流道组或后流道组,温度差别较小,不会明显发生降低水温的现象,有效保证了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出水温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前流道组的相邻流道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如此,即使在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发生水混合现象,也会由较大曲率半径的流道加热,提高温度,进一步保证了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出水温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的流道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如此,有效增加了流道组内后流道组的水流速度,避免后流道组内供水不足,导致的干烧危险。
本实用新型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导流板,流道组设置在导流板上。如此,更有益于该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组装、生产,也保证了流道组的密封。
本实用新型所述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在导流板的中心位置连通,进一步避免了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发生冷热水混合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流板设置有流道组的缓冲区,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分别连通缓冲区。该缓冲区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保证了流道内水加热的时间,另外一方面缓冲区在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工作结束后有少量存水,避免后流道组工作结束后干烧现象。
除此以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热丝对应液体流道印刷在绝缘层上。如此,电热丝的形状与流道形状一致,确保流道内所有的水都可以直接被电热丝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进一步保证了出液口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温控器,该温控器设置在后流道组对应的顶板上,进一步防止干烧,提高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热水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部件名称对应的标号如下:
10、热水器;11、水箱;12、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1、顶板;122、导流板;1221、密封筋;123、底板;1231、进液口;1232、出液口;124、连接器;125、前流道组;126、后流道组;127、电热丝;128、绝缘层;129、流道组;13、水泵;14、阀门;15、进水管;16、出水管;17、温度传感器;18、温控器;19、控制电路板;20、即热式液体加热器;21、缓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述:
实施方式一:
请参阅图1,具有本实用新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热水器,该热水器10包括水箱11、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水泵13、阀门14、进水管15、出水管16、温度传感器17以及控制电路板19。水箱11通过水泵13及进水管15提供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水源。阀门14设置在进水管15上。出水管16排出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内的开水。温度传感器17设置在出水管16的出水口处,用于检测出水温度,并电连接控制电路板19。
所述水箱11为可分离结构,包括加水口以及水位检测器(图未示)。水箱11安装后,水位检测器与控制电路板19信号连接。
请参阅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该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包括底板121、导流板122及顶板123。底板121与顶板123紧固密封在一起,导流板122位于底板121与顶板123之间。
所述底板121上开设有连通进水管15的进液口1231以及连通出水管16的出液口1232。温度传感器17设置在出液口1232处。
所述导流板122包括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组129以及设置在导流板122周缘的密封筋1221。该流道组129由设置在导流板122上的栅格槽组成,包括连通进液口1231的前流道组125以及连通出液口1232的后流道组126。前流道组125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后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如此,由于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有较多的曲折,有效降低了水流速度,保证液体在流道内的加热时间。该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在导流板122的中心位置连通,如此,将流道组129在导流板122上划分的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分开设置,有效免避了水混合现象,降低水温降低的危险。本实施方式为保证后流道组126水流的连续性,避免干烧,将流道组129从进液口1231至出液口1232方向的流道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如此,前流道组125至后流道组126的水流形成压力差,避免由于供水不足,导致后流道组126干烧而损坏等危险。另外,为解决前流道组125连通进液口1231的液体温度较低,温度需要快速提升的问题。本实施方式中,将进液口1231至出液口1232方向前流道组125的相邻流道的曲率半径设置为逐渐减小,如流道1251与流道1252为相邻流道,即流道1251的曲率半径大于流道1252,如此,流道1251的弧长大于流道1252,则水由进液口1231进入前流道组125后,先经过较长的流道1251快速加热,再逐渐加热,进一步保证了温流道125的水温。为保证后流道组126的出水温度,本实施方式中,将进液口1231至出液口1232方向后流道组126的相邻流道的曲率半径设置为逐渐增大,如流道1261与流道1262为相邻流道,即道1262的曲率半径大于流道1262,如此,流道1262的弧长大于流道1261,水由前流道组125流入后流道组126后,由于流道的弧长逐渐增加,水加热的时间加长,保证了出水的温度。该密封筋1221在底板121与顶板123紧固时,加强了密封效果,防止流道组129内的液体渗漏出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外。除此以外,本实施方式为防止干烧带来的危险,在后流道组126对应的顶板上设置有温控器18。该温控器18电连接于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与控制电路板19之间。
所述顶板123为金属板,电热装置及连接器124设置在顶板123。连接器124连接电热装置与控制电路板19。该电热装置包括绝缘层128及电热丝127,绝缘层128涂覆在顶板123上,电热丝127印刷在绝缘层128上,该电热丝127、绝缘层128及顶板123形成厚膜加热板。电热丝127的形状与流道组129形状一致,如此确保流道内的水可以充分的受电热丝127的加热,保证加热效率。该电热丝127包括有连接触点(图未示),连接器124焊接在连接触点上。
所述水泵13用于将水箱11内的水提供给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
所述阀门14为一进二出阀门。当水泵13工作时向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打开供水;当水泵13停止工作一段时间后,向排污处(图未示)打开,将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内的残留水排出。
所述热水器10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水箱11内加水,水位检测器检测到水后,控制电路板19同时控制水泵13、电热丝127以及阀门14,水泵13及阀门14向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供水,电热丝127开始加热;随后,水经进液口1231进入前流道组125,由前流道组125对应顶板123上的电热丝127迅速加热,并在导流板122的中心位置进入后流道组126;然后,由于流道的横街面积逐渐变小,水流快速通过后流道组126,并由后流道组126对应顶板123上的电热丝127进一步提升温度,加热至合适的温度;最后,合适温度的水由出液口1232排出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供用户使用。
本实用新型将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流道组129分为两个不同位置的前流道组125及后流道组126,有效免避了水混合现象,降低水温降低的危险。流道组129从进液口1231至出液口1232方向的流道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如此,前流道组125至后流道组126的水流形成压力差,避免由于供水不足,导致后流道组126干烧而损坏等危险。
本实用新型前流道组125的相邻流道的曲率半径设置为逐渐减小,如流道1251与流道1252为相邻流道,即流道1251的曲率半径大于流道1252。如此,流道1251的弧长大于流道1252,即前流道组125自进液口1231至出液口1232方向流道的弧长逐渐缩短,最终汇聚与导流板的中心位置,再由后流道组126的相邻流道的曲率半径设置为逐渐增大,进行扩散,保证了水在液体流道内停留时间,确保水完全达到需要的温度。
除此以外,本实施方式为防止干烧带来的危险,在后流道组126对应的顶板上设置有温控器18。该温控器18电连接于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与控制电路板19之间,进一步提高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使用安全。
可以理解,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出液口1232流出的水可以是热水或饮用开水。
可以理解,所述前流道组的横截面积大于后流道组的横截面积。
可以理解,所述电热装置也可以是加热管,该加热管焊接在顶板上或嵌入在顶板内。
可以理解,所述水泵13也可以是电磁泵。
可以理解,所述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对应顶板123上的加热丝127为一根;或加热丝127为多跟,分别与控制电路板19控制。
可以理解,所述迂回循环流道也可以是沿曲线的流道组。
可以理解,所述顶板上也可以随加热丝布设测温传感器,用于检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温度,防止干烧。
可以理解,所述底板121与顶板123紧固的方式可以是螺钉紧固方式或卡合方式。那么这种本实用新型非本质的变化,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方式二:
请参阅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即热式液体加热器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该即热式液体加热器20与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区别在于:所述导流板122包括流道组29的缓冲区21,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分别连通缓冲区21。
所述缓冲区21设置在导流板122的中心位置,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通过缓冲区21连通。该缓冲区21大致为圆形,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对称的连通缓冲区21的两端。
本实施方式中,导流板122设置有流道组的缓冲区21,前流道组125与后流道组126分别连通缓冲区21。该缓冲区21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保证了流道内水加热的时间,另外一方面缓冲区21在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工作结束后有少量存水,避免后流道组126工作结束后干烧现象,进一步提高即热式液体加热器12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也可以在缓冲区对应的顶板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水温。
可以理解,所述缓冲区的流道内表面为平滑结构,确保水流通畅。那么这种本实用新型非本质的变化,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方式中,其余结构和有益效果均与第一较佳实施方式一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Claims (10)
1.一种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包括供液体流通的流道组、加热流道组中液体的电热装置以及流道组前端的进液口、流道组后端的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组包括相互连通的前流道组和后流道组,前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后流道组包括至少两段沿弧形折线迂回的流道且与出液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组的流通截面由前端至后端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流道组的流通截面大于后流道组的流通截面。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底板及顶板,电热装置设置在顶板上,流道组密封在底板与顶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组从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前流道组的相邻流道的弧长逐渐减短,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的弧长逐渐加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至出液口方向前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对应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后流道组的相邻流道对应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导流板,导流板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流道组设置在导流板上,所述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在导流板的中心位置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包括缓冲区,前流道组与后流道组分别连通缓冲区。
9.如权利要求5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即热式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装置包括绝缘层及电热丝,绝缘层涂覆在顶板上,电热丝对应流道组印刷在绝缘层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即热式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式液体加热器还包括温控器,该温控器设置在后流道组对应的顶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988138U CN202158645U (zh) | 2011-06-14 | 2011-06-14 | 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988138U CN202158645U (zh) | 2011-06-14 | 2011-06-14 | 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158645U true CN202158645U (zh) | 2012-03-07 |
Family
ID=45766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19881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58645U (zh) | 2011-06-14 | 2011-06-14 | 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15864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8569A (zh) * | 2013-08-12 | 2013-12-11 | 杭州佐帕斯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泵腔电加热器 |
CN110131880A (zh) * | 2019-04-12 | 2019-08-16 | 佛山市知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厚膜加热器及其干烧识别方法 |
CN111657743A (zh) * | 2020-06-30 | 2020-09-15 | 周林斌 | 一种水加热器 |
CN112303893A (zh) * | 2019-07-29 | 2021-02-02 |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加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
-
2011
- 2011-06-14 CN CN2011201988138U patent/CN20215864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8569A (zh) * | 2013-08-12 | 2013-12-11 | 杭州佐帕斯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泵腔电加热器 |
CN110131880A (zh) * | 2019-04-12 | 2019-08-16 | 佛山市知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厚膜加热器及其干烧识别方法 |
CN112303893A (zh) * | 2019-07-29 | 2021-02-02 |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加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
CN111657743A (zh) * | 2020-06-30 | 2020-09-15 | 周林斌 | 一种水加热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79534A (zh) | 一种节能恒温电热水器 | |
CN202158645U (zh) | 即热式液体加热器 | |
CN104236106A (zh) | 水流开关控制的电热水器 | |
CN103557548B (zh) | 一种电热式供暖洗浴两用壁挂炉 | |
CN202375885U (zh) | 一种即开式开水器水位循环结构 | |
TWI526658B (zh) | 可瞬熱供水之貯熱型電熱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654308A (zh) | 一种相变储热式电热水器 | |
CN203744507U (zh) | 一种饮用水简易加热装置 | |
CN201083426Y (zh) | 电热水器 | |
CN201425366Y (zh) | 速热式饮水加热器 | |
CN101871687B (zh) | 贮水式和即热式热水器或太阳能热水器或热泵热水器及其水箱结构 | |
CN200940927Y (zh) | 一种电热水器 | |
CN204026974U (zh) | 一种新型储水式电热水器 | |
CN202173153U (zh) | 带管道加热器的茶具 | |
CN202581799U (zh) | 一种相变储热式电热水器 | |
CN202254227U (zh) | 即热式开水器 | |
CN205425392U (zh) | 一种新型快速电热水器 | |
CN202734217U (zh) | 节能热水箱 | |
CN202792480U (zh) | 涡轮速热式热水器 | |
CN203336812U (zh) | 一种立体螺旋加热超薄双胆电热水器 | |
CN202709420U (zh) | 一种节能恒温电热水器 | |
CN205137952U (zh) | 一种相变储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 |
CN202188222U (zh) | 带管道加热器的泡茶专用出水龙头 | |
CN204987429U (zh) | 水加热装置 | |
CN204636017U (zh) | 即开即热式饮水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118 US 999 miles Patentee after: Joyoung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Xinsha Road,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2 250118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mpany Limite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07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