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71637U - 臭氧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臭氧发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971637U CN201971637U CN2011200167444U CN201120016744U CN201971637U CN 201971637 U CN201971637 U CN 201971637U CN 2011200167444 U CN2011200167444 U CN 2011200167444U CN 201120016744 U CN201120016744 U CN 201120016744U CN 201971637 U CN201971637 U CN 2019716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tube
- glass tubing
- ozonizer
- interior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外金属管,外金属管形成外电极,在外金属管上设有散热片,在外金属管内设有玻璃管,在玻璃管内设有内电极;玻璃管与内电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所述内电极为内金属管,外金属管、内金属管及玻璃管同轴;在内金属管内至少形成与电离通道相通的进气通道或排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产生臭氧的效果更理想,且结构非常简单,生产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是臭氧消毒器等产品的核心部件,现有的臭氧发生器一般包括外金属管,外金属管形成外电极,在外金属管上设有散热片,在外金属管内设有玻璃管,在玻璃管内设有内电极;玻璃管与内电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在工作过程中,外金属管及内金属管之间形成高压,外界空气进入电离通道后被高压电离而形成臭氧。现有臭氧发生器的内电极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导致部分区域内电极与外电极之间的距离过大、部分区域内电极与外电极之间的距离过远,所以,其制备臭氧的量非常小,为了加大制备臭氧的效果,大部分臭氧发生器所采用的方案是加大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导致臭氧发生器工作时会产生“嘶嘶”的响声,更重要的是,过高的电压会将空气电离分解成有害物质,影响人体的健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本实用新型产生臭氧的效果更理想,且结构非常简单,生产成本低。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外金属管,外金属管形成外电极,在外金属管上设有散热片,在外金属管内设有玻璃管,在玻璃管内设有内电极;玻璃管与内电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所述内电极为内金属管,外金属管、内金属管及玻璃管同轴;在内金属管内至少形成与电离通道相通的进气通道或排气通道。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所述外金属管的内壁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壁紧密接触。
在所述内金属管的进气端及排气端分别设有进气孔及排气孔,在进气端与排气端之间设有堵塞,所述内金属管的进气端通过进气孔与所述电离通道相通,所述内金属管的排气端通过排气端与所述电离通道相通。
所述进气孔及排气孔均设于所述内金属管的侧壁。
在所述内金属管外壁的两端与所述玻璃管内壁的两端之间设有密封圈。
在所述内金属管外壁的两端均设有轴颈,两个所述密封圈分别置于两个轴颈内。
还包括有两个抵头及两个卡簧,两个抵头分别抵压在两个所述密封圈的外侧;两个卡簧分别卡在两个轴颈内并分别对两个抵头限位。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进行说明。
1、在制造臭氧发生器时,其主要部件是内金属管、外金属管及玻璃管,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而言,其生产成本低。
2、在工作过程中,外金属管与玻璃管紧密接触,玻璃管的内壁与内金属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而对于内金属管来说,可以更好的保证其外壁的尺寸精度,而内金属管外壁的尺寸精度对于提高臭氧的制备来说至关重要。
3、在空气电离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使臭氧发生器的温度升高,高温环境会将生成的臭氧分解成氧气;在内金属管内形成进气通道或排气通道后,空气流动过程中会带走部分热量,降低内金属管的温度,尽可能的减少高温环境对臭氧的分解。
4、内金属管与玻璃管的两端设有密封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定位,可以更好的保证内金属管与玻璃管之间的同轴度,进而可以保证玻璃管与内金属管之间的间隙更均匀,提高臭氧的制备量。
5、两个抵头抵压在密封圈的外侧,对密封圈进行轴向限位,避免密封圈向外滑动,而不对玻璃管及内金属管的径向位置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轴向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金属管,2、散热片,3、玻璃管,4、内金属管,5、电离通道,6、进气通道,7、排气通道,8、进气孔,9、排气孔,10、堵塞,11、密封圈,12、抵头,13、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外金属管1,外金属管1形成外电极,在外金属管1上设有散热片2,在外金属管1内设有玻璃管3,在玻璃管3内设有内电极;玻璃管3与内电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5;所述内电极为内金属管4,外金属管1、内金属管4及玻璃管3同轴;在内金属管4内至少形成与电离通道5相通的进气通道6或排气通道7。
其中,在所述内金属管4的进气端及排气端分别设有进气孔8及排气孔9,在进气端与排气端之间设有堵塞10,所述内金属管4的进气端通过进气孔8与所述电离通道5相通,所述内金属管4的排气端通过排气端与所述电离通道5相通。所述进气孔8及排气孔9均设于所述内金属管4的侧壁,所述外金属管1的内壁与所述玻璃管3的外壁紧密接触。
在所述内金属管4外壁的两端与所述玻璃管3内壁的两端之间设有密封圈11,在所述内金属管4外壁的两端均设有轴颈,两个所述密封圈11分别置于两个轴颈内;还包括有两个抵头12及两个卡簧13,两个抵头12分别抵压在两个所述密封圈11的外侧;两个卡簧13分别卡在两个轴颈内并分别对两个抵头12限位。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在制造臭氧发生器时,其主要部件是内金属管4、外金属管1及玻璃管3,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而言,其生产成本低。
2、在工作过程中,外金属管1与玻璃管3紧密接触,玻璃管3的内壁与内金属管4的外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5,而对于内金属管4来说,可以更好的保证其外壁的尺寸精度,而内金属管4外壁的尺寸精度对于提高臭氧的制备来说至关重要。
3、在空气电离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使臭氧发生器的温度升高,高温环境会将生成的臭氧分解成氧气;在内金属管4内形成进气通道6或排气通道7后,空气流动过程中会带走部分热量,降低内金属管4的温度,尽可能的减少高温环境对臭氧的分解。
4、内金属管4与玻璃管3的两端设有密封圈11,并通过密封圈11进行定位,可以更好的保证内金属管4与玻璃管3之间的同轴度,进而可以保证玻璃管3与内金属管4之间的间隙更均匀,提高臭氧的制备量。
5、两个抵头12抵压在密封圈11的外侧,对密封圈11进行轴向限位,避免密封圈11向外滑动,而不对玻璃管3及内金属管4的径向位置进行定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外金属管,外金属管形成外电极,在外金属管上设有散热片,在外金属管内设有玻璃管,在玻璃管内设有内电极;玻璃管与内电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为内金属管,外金属管、内金属管及玻璃管同轴;在内金属管内至少形成与电离通道相通的进气通道或排气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金属管的内壁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壁紧密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金属管的进气端及排气端分别设有进气孔及排气孔,在进气端与排气端之间设有堵塞,所述内金属管的进气端通过进气孔与所述电离通道相通,所述内金属管的排气端通过排气端与所述电离通道相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及排气孔均设于所述内金属管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金属管外壁的两端与所述玻璃管内壁的两端之间设有密封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金属管外壁的两端均设有轴颈,两个所述密封圈分别置于两个轴颈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两个抵头及两个卡簧,两个抵头分别抵压在两个所述密封圈的外侧;两个卡簧分别卡在两个轴颈内并分别对两个抵头限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167444U CN201971637U (zh) | 2011-01-19 | 2011-01-19 | 臭氧发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167444U CN201971637U (zh) | 2011-01-19 | 2011-01-19 | 臭氧发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971637U true CN201971637U (zh) | 2011-09-14 |
Family
ID=44576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01674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71637U (zh) | 2011-01-19 | 2011-01-19 | 臭氧发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97163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95752A (zh) * | 2015-08-03 | 2017-02-15 | 江苏苏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型臭氧发生器 |
CN107697887A (zh) * | 2016-08-29 | 2018-02-16 | 浙江乾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臭氧发生器用放电管及其制作工艺 |
-
2011
- 2011-01-19 CN CN2011200167444U patent/CN20197163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95752A (zh) * | 2015-08-03 | 2017-02-15 | 江苏苏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型臭氧发生器 |
CN107697887A (zh) * | 2016-08-29 | 2018-02-16 | 浙江乾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臭氧发生器用放电管及其制作工艺 |
CN107697887B (zh) * | 2016-08-29 | 2020-03-27 | 浙江乾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臭氧发生器用放电管的制作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71637U (zh) | 臭氧发生器 | |
CN104399962B (zh) | 连铸机滑动水口液压缸冷却装置的组装方法 | |
CN204944257U (zh) | 新型列管式冷却器 | |
CN203498082U (zh) | 双水冷臭氧放电室 | |
CN102357624A (zh) | 阀门锻前恒温加热炉 | |
CN203949418U (zh) | 一种汽液分离器端盖 | |
CN104729332A (zh) | 一种用于冷却和加热的圆筒构件 | |
CN203320056U (zh) | 一种刀片生产中的冷却板 | |
CN203249536U (zh) | 无管板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5090827U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01947103U (zh) | 一种电机的水冷式机壳 | |
CN201374285Y (zh) | 真空继电器 | |
CN203683586U (zh) | 防干涉中频淬火感应器 | |
CN103737755A (zh) | 一种斜顶冷却水路装置 | |
CN203132408U (zh) | 空调用铝扁管 | |
CN204820053U (zh) | 带气眼套的轮胎两半模具 | |
CN102445034A (zh) | 免焊接过冷式贮液罐筒体 | |
CN202741452U (zh) | 一种轨道鳍片高压无缝管模具 | |
CN203751317U (zh) | 一种重力旋压轮毂模具的冷却装置 | |
CN202986031U (zh) | 模具型腔冷却结构 | |
CN204003623U (zh) | 一种分解式轴流风机外壳 | |
CN203639152U (zh) | 悬极式臭氧发生器 | |
CN203265288U (zh) | 一种挤压成形用挤压杆 | |
CN101840814A (zh) | 真空继电器 | |
CN107166991A (zh) | 一种护板贯穿式加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5011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