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临时改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矿行业内,立井井筒在施工期间均是沿着同一方向向下掘进,人员和材料的上下、掘进矸石的运输均由吊桶来完成,不存在方向的改变和转换问题,但井筒到底后,在施工方向上由自上向下施工转换为水平方向施工。上下的人员和材料需要通过井筒进入平巷;掘进矸石需要由平巷转入井筒提升。运输方式转换为矿车运输、罐笼或吊桶提升的组合运输方式。同时工作面大量展开,需要的提升量增加较大。为了满足这种立转平的过渡和井下施工的需要,必须对井简的提升系统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可以采用井筒一次完成永久装备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临时改绞的方式。由于临时改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提升能力的提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了井筒提升系统的改造中。
在《煤矿保安规程》中规定,立井中升降吊桶距离超过40米时,必须设置稳绳,稳绳一方面对吊桶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防止吊桶在上下运动时旋转。介于稳绳需起到上述作用,则稳绳必须一直保持张紧状态。在目前临时改绞的施工中,对稳绳的拉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井下通过手动葫芦来将作为稳绳使用的钢丝绳拉紧,此操作需先将井底水涡清理干净,然后才能进行拉紧操作,施工工序繁琐、工程量大、工人劳动强度高、劳动效率低;另一种是在井上天轮平台的稳绳梁上安装液压拉紧装置,液压拉紧装置一直处于拉紧稳绳的状态,采用此种方式,由于液压拉紧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导致工程设备投资大、施工工序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在稳绳拉紧过程中,施工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效率高、工程设备投资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包括用于安装于稳绳梁上的支座,所述支座中穿设有竖向的螺杆,所述螺杆上螺接有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与所述支座向下止推配合,所述螺杆的下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稳绳的稳绳连接器。
优选地,所述稳绳连接器包括链节,所述链节包括链板,所述链板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连接销,位于最上端的所述连接销与所述螺杆连接、位于最下端的所述连接销用于与所述稳绳连接。
优选地,所述链节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链板,两块所述链板之间设置有上下两个隔套,位于上端的所述连接销穿过位于上部的所述隔套,位于下端的所述连接销穿过位于下部的所述隔套。
优选地,所述稳绳连接器包括至少两节沿竖直方向顺次连接的所述链节,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链节中的上部的所述连接销与所述螺杆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链节中的下部的所述连接销用于与所述稳绳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座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壁板,所述螺杆上螺接有两个所述定位螺母,位于上方的所述定位螺母与所述顶板向下止推配合,位于下方的所述定位螺母与所述底板下止推配合。
优选地,所述支撑壁板共设置有四块,此四块支撑壁板的左右两侧依次连接围成一个方形空腔,位于下方的所述定位螺母处于所述方形空腔内,所述各支撑壁板上均设置有供扳手通过的穿越门,所述穿越门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定位螺母位置相对应,且高度大于位于下方的所述定位螺母的厚度。
优选地,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链节中的下部连接销上穿装有护绳环,所述稳绳的端部用于绕在所述护绳环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螺杆上螺接有防松螺母,所述防松螺母与所述螺杆上位于上方的所述定位螺母紧顶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稳绳拉紧效率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的实施例1,包括一个用于固定安装在天轮平台的稳绳梁10上的支座4,该支座4是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固定于稳绳梁10上的。其中,支座4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5和底板9,在顶部5与底板9之间焊接了四块支撑壁板6,当然支撑壁板6也可以采用螺接的方式与顶板5和底板9相固定连接。此处的四块支撑壁板6的左、右侧顺次连接,围成一个方形空腔。
在支座4的顶板5和底板9上开设了同轴的通孔,一根竖直的螺杆1同时穿过了位于顶板5和底板9上的通孔,并且螺杆1上螺接了两个定位螺母3、8,其中一个定位螺母3位于顶板5的上方,且通过垫片与顶板5的上端面紧顶配合,实现了该定位螺母3与顶板5的向下止推配合,由于定位螺母3与螺杆1相互螺接,在定位螺母3与螺杆1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的情况下就实现了螺杆1的定位;另一个定位螺母8位于底板9的上方且处于方形空腔内,该定位螺母8与底板9的上端面紧顶配合,实现了其与底板9的向下止推配合。两个定位螺母3、8同时对螺杆1起到定位作用,提高了该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使用的可靠性。为了防止定位螺母3松动,在螺杆1的上端螺接了一个防松螺母2,该防松螺母2紧顶在位于上方的定位螺母3的上端面上。
在螺杆1的下端弯折了一个连接环,通过该连接环连接了一个作为稳绳连接器使用的链节14。链节14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链板11,两块链板11之间设置了上下两个隔套13,位于上方的隔套13穿在连接环中。一根连接销12同时穿过两块链板11和位于上部的隔套13,将链板11、位于上部的隔套13和螺杆1连接在一起。为了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在连接销12的一端螺接了螺母15,螺接了螺母15后可以防止链板11、位于上部的隔套13和螺杆1相分离。此处设置隔套13一方面降低了螺杆1与连接销12连接处的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螺杆1与连接销12连接处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及安全系数。还有,另外一根连接销19同时穿过两块链板11和位于下部的隔套,来连接链板11和位于下部的隔套。在位于下部的隔套外侧安装有一个护绳环16,作为稳绳使用的钢丝绳17的一端绕在护绳环16上,护绳环16提高了钢丝绳17与稳绳连接器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减小了连接处的应力,提高了使用寿命及安全系数。
该实施例的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其固定在天轮平台的稳绳梁10上,将钢丝绳17的上端绕在护绳环16上,并用钢丝绳卡18来卡紧钢丝绳17,使钢丝绳17牢固的绕在护绳环16上。然后根据所需的拉力,用液压拉力机来向上拉动螺杆1,待螺杆1拉到所需位置处时,旋紧定位螺母3、8,使螺杆相对于支座4保持位置固定。在旋紧定位螺母后就可以将液压拉力机挪走。由此可见,其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工人的劳动强度低。由于位于下方的定位螺母8处于方形空腔内,为了使旋拧该定位螺母8的扳手可以顺利的卡到该定位螺母8上,因此在支撑壁板6上均设置了供扳手通过的穿越门7,穿越门7与下部的定位螺母8位置正对,并且,穿越门7的宽度大于定位螺母8的宽度,穿越门7的高度大于定位螺母8的厚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定位螺母8方便的放进到方形空腔内,同时也便于采用扳手对定位螺母8实施上紧。
另外,链节4中设置一块链板11也是可以的,但是,设置一块链板11会导致受力不均,影响该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不建议采用此种结构,这里也不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赘述。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矿井临时改绞稳绳拉紧装置的实施例2,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在该实施例中共设置了两个链节14,两个链节14通过连接板20相互连接。上部的链节与螺杆1连接,下部的链节与用作稳绳的钢丝绳17连接。
当然,根据实际的作业需要,可以设置三节或更多节顺次连接的链节14,每两相邻链节之间均通过连接板20连接。由于篇幅及简要性的要求,这里就不对设置三个以上链节14的方案进行一一描述。
由于钢丝绳,特别是新钢丝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它的长度会变长,导致已经拉紧的作为稳绳的钢丝绳变得松弛,这时就需要对钢丝绳重新进行拉紧。因为煤矿的立井都比较深,至少要有几百米深,因此作为稳绳的钢丝绳的变形量是比较大的,此时仅仅依靠螺杆的行程很难将钢丝绳重新拉紧。此时,根据需要去掉相应节数的链节后再用螺杆进行拉紧,去掉的链节的长度,弥补了螺杆行程不足所带来的无法对钢丝绳进行拉紧的缺陷。设置多节链节就是为了通过调节链节的数量,来提高对拉紧长度的适应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