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44701U -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944701U CN201944701U CN2011200602667U CN201120060266U CN201944701U CN 201944701 U CN201944701 U CN 201944701U CN 2011200602667 U CN2011200602667 U CN 2011200602667U CN 201120060266 U CN201120060266 U CN 201120060266U CN 201944701 U CN201944701 U CN 2019447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ing groove
- type radiating
- module backlight
- model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背光模组还包括:“U”型散热槽,该“U”型散热槽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底壁;灯条设置在“U”型散热槽底壁的内侧;反射层,通过镜面油墨凸版移印工艺移印在“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内侧。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背光模组中,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设有反射层的“U”型散热槽代替现有技术中的PET基材反射层,其热阻效果降低,极大的提高了模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面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发光效率高的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液晶面板现已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及投影机等具成长潜力的电子产品,因此带动背光模组及其相关零组件的需求持续成长,在面板低价化的刺激下,又以笔记本电脑及监视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是背光模组需求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导光板10’、灯条20’、反射层30’等组件组装而成,要进一步制成液晶显示装置,其外部还有包括基板在内的外框作为支撑骨架。其中,反射层30’是为了将芯粒散出的光反射回模组背光中,且反射层30’通常采用PET基材制作,此种办法虽然有效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但是同时衍生出一个巨大的缺点,即灯条上下侧均多贴了一层PET材料作为反射层,成为一个明显的热阻,阻碍了热量直接从光学腔内传导并散发出去。
该PET材料的反射层会使LED的寿命、发光效率等受到明显的影响,使得结构设计在散热及产品热分布设计上面受到诸多的限制。表一是贴附PET反射层前后模组亮度及灯条工作温度和预计寿命的比较,模组亮度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以LED寿命的缩短为代价。
表一
模组亮度 | 灯条工作温度 | 预计寿命 | |
贴附PET反射层前 | 360nit | 46.5℃ | 35,000Hr |
贴附PET反射层后 | 390nit | 53.7℃ | 30,000Hr |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散热性能差、光能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背光模组还包括“U”型散热槽,该“U”型散热槽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底壁;灯条设置在“U”型散热槽底壁的内侧;反射层,通过镜面油墨凸版移印工艺移印在所述“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内侧。
进一步地,反射层沿“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从与灯条相对应的位置延伸至导光板入射面以外。
进一步地,“U”型散热槽的底壁外侧上设置有散热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是设置在“U”型散热槽底壁外侧的散热片。
进一步地,“U”型散热槽是铜或铝加工而成。
进一步地,灯条通过螺钉固定或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U”型散热槽底壁内侧。
进一步地,“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0.8~2.0mm。
进一步地,“U”型散热槽的任一侧壁延伸形成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背光模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背光模组中,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设有反射层的“U”型散热槽代替现有技术中的PET基材反射层,其热阻效果降低,极大的提高了模组散热效果。该反射层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工艺简单,且反射效果好。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一方面由于反射层的存在,其光能利用率高,另一方面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还包括“U”型散热槽,该“U”型散热槽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底壁;灯条设置在“U”型散热槽底壁的内侧,“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上设有反射层,该反射层沿“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从与灯条相对应的位置延伸至导光板入射面以外,约2~4mm。该反射层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工艺简单,且反射效果好,其中油墨优选TEIKOKU的MIR-MEG系列或PS系列。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设有反射层的“U”型散热槽代替现有技术中的PET基材反射层,其热阻效果降低,极大的提高了模组散热效果。
“U”散热槽的底壁外侧上设置散热片,更好的起到了散热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U”型散热槽的底壁外侧根据需要设置风扇等其他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中“U”型散热槽采用散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优选地,采用铝或铜加工制成。由于铝或铜的延展性较好,“U”型散热槽及散热片通过挤出成型工艺压制成型,这种构造,加工方便,也便于后续的组装工作。
灯条可以通过螺钉固定或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散热槽底壁内侧,加工方便且成本低。“U”型散热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优选为0.8~2.0mm。
上述背光模组安装在包括基板的框架中,进一步组装形成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U”型散热槽的任一侧壁延伸形成基板,更有利于后续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该背光模组的使用,一方面由于反射层的存在,其光能利用率高,另一方面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20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10,以及“U”型散热槽40,该“U”型散热槽40包括第一侧壁42和第二侧壁43,以及连接第一侧壁42和第二侧壁43的底壁44,第一侧壁42与底壁和第二侧壁43与底壁的连接处均为直角。其中,灯条20设置在“U”型散热槽40的底壁44内侧,“U”型散热槽40的第二侧壁43内侧设置有反射层41,第一侧壁42上也设置有反射层,但由于第一侧壁42的遮挡,从图2中看不到。“U”散热槽40的底壁44外侧设置散热片,该“U”型散热槽40及散热片是通过挤出成型工艺一体压制成型的铝制品。反射层41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且从与灯条相对应的位置沿延伸至导光板10入射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油墨采用TEIKOKU的MIR-MEG系列。灯条可以通过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散热槽底壁内侧。“U”型散热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1.2mm。
上述背光模组安装在包括基板的框架中,进一步组装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另一未图示的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其中,灯条设置在铝制的“U”型散热槽底壁的内侧,“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与底壁和第二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均为弧形。“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上附有反射层。“U”型散热槽的底壁外侧沿其侧壁方向平行设置多个散热片,该“U”型散热槽及散热片通过挤出成型工艺一体压制成型,且散热片的厚度为0.8mm,散热片之间的间隔为0.7mm。反射层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其中油墨采用TEIKOKU的MIR-MEG系列。灯条可以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在散热槽底壁内侧。“U”型散热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1.6mm。
进一步地,“U”型散热槽的任一侧壁延伸形成基板,更方便后续的液晶显示屏的组装。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由于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未图示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其中,灯条设置在铜制的“U”型散热槽底壁的内侧,“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上附有反射层,底壁外侧上设置散热片,该“U”型散热槽及散热片通过挤出成型工艺一体压制成型。反射层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其中油墨采用TEIKOKU的PS系列。灯条可以通过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散热槽底壁。“U”型散热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0.8mm。
上述背光模组安装在包括基板的框架中,进一步组装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未图示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其中,灯条设置在铜制的“U”型散热槽底壁内侧,“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上附有反射层,底壁外侧上设置散热片,该“U”型散热槽及散热片通过挤出成型工艺一体压制成型。反射层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其中油墨可以是TEIKOKU的MIR-MEG系列。灯条可以通过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散热槽底壁内侧。“U”型散热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2.0mm。
上述背光模组安装在包括基板的框架中,进一步组装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未图示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其中,灯条设置在铜制的“U”型散热槽底壁内侧,“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上附有反射层,底壁外侧上设置风扇,该“U”型散热槽通过挤出成型工艺一体压制成型。反射层是镜面油墨通过凸版移印的方式移印在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其中油墨可以TEIKOKU的MIR-MEG系列。灯条可以通过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散热槽底壁内侧。“U”型散热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1.6mm。
进一步地,“U”型散热槽的任一侧壁延伸形成基板,更方便后续的液晶显示屏的组装。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散热槽的散热效果好,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U”型散热槽,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底壁;
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U”型散热槽底壁的内侧;
反射层,通过镜面油墨凸版移印工艺移印在所述“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沿所述“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从与所述灯条相对应的位置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以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散热槽的底壁外侧设置有散热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是设置在所述“U”型散热槽底壁外侧的散热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散热槽是铜或铝加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通过螺钉固定或导热胶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所述“U”型散热槽底壁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散热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厚度为0.8~2.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散热槽的任一侧壁延伸形成基板。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602667U CN201944701U (zh) | 2011-03-09 | 2011-03-09 |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602667U CN201944701U (zh) | 2011-03-09 | 2011-03-09 |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944701U true CN201944701U (zh) | 2011-08-24 |
Family
ID=44472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06026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44701U (zh) | 2011-03-09 | 2011-03-09 |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944701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65505A (zh) * | 2012-08-31 | 2013-01-09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WO2013060053A1 (zh) * | 2011-10-25 | 2013-05-0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CN103090262A (zh) * | 2011-11-02 | 2013-05-08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背光单元、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和照明系统 |
WO2013071585A1 (zh) * | 2011-11-18 | 2013-05-23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系统 |
CN103697378A (zh) * | 2013-12-18 | 2014-04-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US8727551B2 (en) | 2011-11-18 | 2014-05-20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Backlight system |
CN106646725A (zh) * | 2017-02-23 | 2017-05-10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
CN109283743A (zh) * | 2018-10-26 | 2019-01-29 | 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
-
2011
- 2011-03-09 CN CN2011200602667U patent/CN20194470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60053A1 (zh) * | 2011-10-25 | 2013-05-0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CN103090262A (zh) * | 2011-11-02 | 2013-05-08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背光单元、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和照明系统 |
WO2013071585A1 (zh) * | 2011-11-18 | 2013-05-23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系统 |
US8727551B2 (en) | 2011-11-18 | 2014-05-20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Backlight system |
CN102865505A (zh) * | 2012-08-31 | 2013-01-09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WO2014032325A1 (zh) * | 2012-08-31 | 2014-03-06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865505B (zh) * | 2012-08-31 | 2014-10-22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3697378A (zh) * | 2013-12-18 | 2014-04-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06646725A (zh) * | 2017-02-23 | 2017-05-10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
CN109283743A (zh) * | 2018-10-26 | 2019-01-29 | 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44701U (zh) |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2082747U (zh) |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 |
US9158059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ing same | |
CN102798044B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 | |
CN101676769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679275B (zh) | 散热铝挤结构及相应的背光模块 | |
US20140176867A1 (en) | Edge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for preventing light leakage | |
CN103133945B (zh) | 用来提供光源至显示面板的背光模块与其显示装置 | |
CN202647441U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2394014U (zh) | 液晶显示模组 | |
US903064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2799023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060028595A1 (en) | Flat display module | |
US9229155B2 (en) |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 |
WO2016019596A1 (zh) | 背光模组结构 | |
CN1932603A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
CN201487705U (zh) | Led侧背光模组结构 | |
CN205485180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CN202330933U (zh) |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板及应用该背板的液晶显示器 | |
TW201426127A (zh) | 光源模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
US9022636B2 (en) |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 |
CN206741164U (zh) |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 |
US20150023059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207817377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 |
CN102865528A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