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05112U - 多插头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插头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05112U CN201805112U CN2010201170187U CN201020117018U CN201805112U CN 201805112 U CN201805112 U CN 201805112U CN 2010201170187 U CN2010201170187 U CN 2010201170187U CN 201020117018 U CN201020117018 U CN 201020117018U CN 201805112 U CN201805112 U CN 2018051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socket
- circuit card
- housing
- adjac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NOQGZXFMHARMLW-UHFFFAOYSA-N Daminozide Chemical group CN(C)NC(=O)CCC(O)=O NOQGZXFMHARML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826860 Trapez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572 poisoning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07 pois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8 pulveriz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插座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三个相邻的插口,所述相邻的插口的每一个通过分隔壁与另一个插口隔开;以及插头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和第二对接部被设置成在两个相邻的插口内对接,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被设置成允许另一个插头连接器被布置在邻近所述两个相邻的插口的插口内。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要求美国在先临时申请:于2009年2月18日申请的No.61/153,579;于2009年4月20日申请的No.61/170,956;于2009年4月20日申请的No.61/171,037以及于2009年4月20日申请的No.61/171,066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大体上涉及一种适于传输数据的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于密集连接器结构的输入/输出(I/O)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近来通信技术的发展中相对持续的一个方面是提高性能的需求。同样地,也存在使各个部件更加紧凑(例如,提高密度)的持续需求。对于在数据通信中使用的I/O连接器,这些需求引起一些问题。使用更高频率(其有助于提高数据率)要求在连接器内的信号端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电隔离(例如,以减少串扰)。然而,使该连接器变小(比如,使端子布置更加密集)会导致端子彼此间更紧密,并且趋向于降低电隔离,这可能会引起信号衰减。
除了提高性能的需求外,还存在改进制造的需求。例如,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端子的位置公差及其物理特性都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对连接器设计的改进将有利于制造,同时还能够提供密集型的、高性能的连接器。
另外,还存在提高I/O连接器的密度的需求,这在不增加该连接器的宽度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增加连接器的宽度会在将该连接器安装到标准宽度的路由器和/或服务器时带来困难,并且需要用户购买非标准设备以便容纳这些更宽的连接器。因此,存在改进的连接器设计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插座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三个相邻的插口,所述相邻的插口的每一个通过分隔壁与另一个插口隔开;以及插头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和第二对接部被设置成在两个相邻的插口内对接,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被设置成允许另一个插头连接器被布置在邻近所述两个相邻的插口的插口内。
优选地,所述插座连接器具有四个相邻的插口;
更优选地,所述插头连接器能够被布置在三种不同的相邻插口组内。
优选地,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三对接部,并被设置成被安装在三个相邻的插口内;
更优选地,所述插头连接器被设置成被布置在两种不同的相邻插口组内。
优选地,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对可释放地接合所述插座连接器的锁扣指状件和设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变化的拉动突出部,其中所述第二位置被设置成促使所述锁扣指状件从所述插座连接器分离,从而当所述拉动突出部被转到第二位置上时,所述插头连接器能够从所述插座连接器移除。
优选地,所述一对锁扣指状件分别被设置成与对准不同插口的插座连接器内的凹槽相接合。
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可容纳多个电路卡的壳体,电缆的电线沿着其后边缘端接于该电路卡。这些电路卡的前边缘包括多个布置在其上的导电接触焊盘,这些焊盘提供了与多个端子的接触点。
连接器中的电路卡可被布置成一个或多个垂直叠层,以便不增加该连接器的整体宽度,同时还能提高该连接器的可用电路的密度。该连接器可被构造成在水平方向上组装,即,在单个连接器中,提供左和右壳体侧部件。对于多个连接器壳体,如串联(tandem)布置,提供左、右和中间部件。该壳体部件可以沿上、下对接表面水平地连接在一起,上、下对接表面可与相关连接器的中心线相一致,或者可从那里偏移。提供用于将壳体部件紧固在一起的两个装置,一个靠近连接器的前对接部,另一个靠近连接器的后主体部。
前紧固装置可以采取可锻(swageable)部件的形式,其在各个壳体部件的壁之间水平地延伸,并且一般横向于该连接器的纵轴,且具有一顶端,该顶端延伸穿过一个连接器半壳体上的孔,在那里顶端可以被挤压(swaged)以将两个连接器半壳体保持在一起。后紧固装置优选采用卡圈的形式,其至少包围连接器后部的圆周的一半以上,以将连接器部件保持在一起。以这种方式,两紧固装置确保靠近电缆插入端(enter)被保持在一起的位置处的连接器壳体的后部壳体部分与容纳配合边缘插件的前部连接区域以可靠的方式保持在一起。这种结构减少了组装该连接器所需的紧固部件的数目,并且将其可靠地保持在一起,而且也不会增加该连接器的整体尺寸。
另一方面,该连接器结构可被作为同轴或串联(ganged or tandem)连接器来使用,而不会过多地增加该连接器对接部分的宽度。这是利用布置中间部件来实现的,该中间部件布置在左和右连接器半壳体之间并被连接到左和右连接器半壳体。在该连接器的对接端,该中间部件包括从该中间部件的前边缘向后延伸的至少一个狭槽,以将该连接器的前端分成两个分离的对接部。多个中间部件可以通过左、右连接器半壳体组装在一起以扩展该连接器的不同对接部的数目,并且这种扩展的连接器可被制造成具有任意宽度,左、右和中间部件来自连接器部件的标准储备(standard inventory)。
在连接器使用多个对接部的情况下,每个对接部中的电路卡可被布置在共同的垂直空间内。紧固件可被用来将连接器壳体保持在一起,并且可占据电路卡之间的空间。由于分隔电路卡的垂直空间可以被共同用于容纳紧固装置,相邻的对接部彼此相同。
另一其它方面,将连接器部件保持在一起的后紧固装置包括连续的保持带或卡圈,其以围绕的方式安装在连接器部件上。连接器壳体可包括沟槽或凹槽,其至少部分地围绕壳体的外周延伸,并且将保持卡圈收纳在其中。该保持卡圈可包括向内垂悬的接合臂,该接合臂接合形成在壳体凹槽内的狭槽并抵靠该狭槽的后止挡表面,以将该卡圈保持在该连接器上的适当位置,并为了所有使用的目的将该连接器壳体制造成永久保持在一起的一体化连接器壳体。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后紧固装置可以是C形或U形的夹持器,与保持卡圈一样,其接合连接器壳体的圆周的一部分。在这种结构中,该夹持器具有在两个自由端之间延伸的主干部。该自由端可包括一个或更多接合连接器壳体的接合突出部。夹持器在其两个自由端之间的长度优选大于圆周的一半,以施加压缩力到连接器壳体部件。
在另一方面,连接器配置有多个对接部,每个对接部包括至少一对从侧面与对接刃片(mating blade)连接的上和下突缘。该对接刃片优选为电路卡,该电路卡具有由对接部的突缘保护的前边缘和延伸进入连接器壳体内部的后边缘,从而电缆电线可端接于后边缘。该电路卡可以垂直阵列的方式堆叠在对接部内,即,一个电路卡与另一个电路卡通过中间间隔分离开。采取这种垂直堆叠的方式,可使得在不增加连接器宽度的情况下提高连接器的密度。左和右连接器半壳体可利用紧固件固定在一起,该紧固件在电路卡之间的中间垂直间隔内水平地延伸。
附图说明
下面的详细说明是参考附图来进行的,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多个边缘插件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前部正视图;
图3是与图1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闭锁组件和保持卡圈;
图3A是图3所示连接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3B是与图3A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致动器并且闭锁部件与连接器壳体分隔开;
图4与图3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致动器和电缆;
图5是从图2后面下侧得到的后部透视图,并且为清楚起见移除了电缆和致动器;
图6是从图1的较低前端得到的所示连接器的闭锁组件的透视图,并且结合了作为紧固装置的连续保持卡圈;
图6A是紧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B是紧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C是沿图6B中线C-C得到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的左侧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8是串联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8A是与图8所示的串联连接器对接的1×4插座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从图8所示的连接器的前部下侧得到的透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连接器的侧部正视图;
图11是与图8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电缆和闭锁组件;
图12与图11相同的视图,仅所示的闭锁组件致动器位于连接器壳体的适当位置上;
图13是图11所示连接器的剖视图,移除了右侧半壳体;
图14与图13相同但从不同角度得到的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线15-15得到的剖视图;
图15A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电路卡的平面图;
图16是另一个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其更好地示出了闭锁组件和连接器壳体;
图17是与图16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垫圈和右侧半壳体;
图18是图17所示连接器的分解视图,其示出其中的内部部件;
图19是串联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0是与图19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闭锁组件和致动器;
图21是与图19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左侧、右侧壳体部件和EMI垫圈;
图22是与图21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移除了内部部件;
图23是沿图19中线23-23得到的水平剖视图;
图24是图23的顶部平面图;
图25是与图19相似的视图,其移除了闭锁组件保持卡圈的一部分以示出其与致动器和连接壳体主体部的接合;
图26是图25所示的闭锁组件的保持卡圈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7所示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图29是与图28相同的视图,仅为清楚起见从左部壳体中移除了电缆和电路卡;
图30是图27所示连接器的前部正视图;以及
图31是可与描述的实施例结合使用的可替换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要求,这里将披露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例子而已,其可体现为多种形式。因此,这里披露的具体细节不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际中任意恰当的方式不同地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基础,包括使用这里披露的各种特征并结合这里没有明确披露的特征。
一般地,本公开提供一种连接器,可以是插头连接器,其具有较高的密度而不会过多地增加该连接器的宽度。某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多个部件按水平方式组装的并且包含多个边缘卡的连接器,其水平定向以用于与相对的连接器对接。一实施例可包括一个由至少两个不同部件组装的水平结构的连接器,该部件通过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作为整体至少部分地被保持在一起,该第一夹持器与该连接器外周的一部分相接合,以及第二夹持器在两个连接器部件之间的一侧以及在边缘卡之间的内部延伸。
关于这里披露的连接器,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使用许多可能的结构,并且在图中示出了多个可能的连接器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器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平行电路卡之间的紧固件。该紧固件将连接器壳体保持在一起,并且根据其位置,该紧固件还可用于止动,以防止连接器过多地插入到对接连接器中(从而帮助防止过多的力被施加给端子和/或电路卡)。
可以理解的是,这可以在减小组件成本的同时具有较高精度地控制电路卡的位置。并且当包含电路卡的连接器的一部分被设置在对接插座的内部时,不会产生屏蔽问题。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可使用三片式壳体来提供用于例如适于与同轴连接器如图8A中所示的同轴连接器中的两端口相对接的联动装置。
图1-7示出了连接器600的第一实施例。该连接器600具有中空的连 接器壳体601,该壳体601具有扩大的主体部604以及细长的对接部605,具有中空的内部凹槽606,该凹槽606支撑其中的一对对接刃片(或电路卡)607,且保持在电缆615中的单个电线616端接于此。应该注意的是,为便于讨论,当这里提到电路卡时并不限于对接刃片,并且可以是如电镀塑料或类似物。然而,对于许多应用,电路卡是一种有成本效益的方案。电路卡607与相对的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对接及接合,以将端子与电缆615的电线616相连接。在这点上,电路卡607采取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切换卡”的形式,并且如所披露的,以垂直间隔分开的方式布置且优选相互平行。按照这种方式,与相对的对接连接器(未示出)连接的连接器600中的电路卡的数量增加了(在所示出的结构中,数量翻倍),而不必增加连接器600的横向尺寸。在这点上,应该注意的是,尽管这里示出的是两个电路卡,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器可被容易地设置成以类似方式收纳三个或更多个电路卡。连接器壳体主体部604的垂直定向允许端接连接器600的电线电缆615垂直布置,优选地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以不增加连接器的宽度。以下需注意的是,连接器壳体601设置有特殊配置的后端以便于可靠地夹紧电缆615并将其保持在优选的垂直方向上。应该注意的是,尽管这里描述了两根电线电缆(如,每根用于一个电路卡),如果在使用十分小的只够标准的电线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单根电线电缆。可以理解的是,用于包含有两根电线电缆的连接器的保持部件还可用于单根电线电缆。
该连接器壳体主体部604在尺寸上特别是在高度尺寸上大于与其相邻的狭窄对接部605。同样,该主体部604的高度大于对接部605的高度。该连接器壳体601的内部包括有中空的内部腔室602,如图7和13所示。该内部腔室602占据连接器壳体601的大部分,特别是其主体部604,但是其与限定在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部605中的中空内部凹槽606相连通。
该连接器壳体601由两个不同的部分构成,如示出的分别被布置为左和右,或第一和第二半壳体的半壳体610、611。如果需要的话,半壳体610、611可以彼此互为镜像。两半壳体610、611沿水平或者横向方向组装在一起,并且沿着相对的对接表面或者垂直线通过至少两个不同的紧固装置保持在一起。前紧固装置612紧邻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部605设置,后 紧固装置620优选地设置在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从附图中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紧固装置施加横向保持力于连接器壳体601上,该保持力维持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半壳体610、611以对接接合的方式保持在一起。该保持力最好是压缩力或者夹持力,其保持两连接器半壳体沿着相对垂直的对接表面相互接触,该对接表面纵向延伸穿过连接器壳体601。如图1-7中实施例所示,对接表面沿垂直轴线对准并与连接器的纵向中心线相一致,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对接线可以是偏斜的,即,该第一连接器半壳体610的底部边缘比其边缘延伸得更远,如图27-31实施例所示。
为了在连接器的对接部605上施加希望的保持力,前紧固装置可包括水平延伸的紧固柱630(图7)。该紧固柱可以是圆柱形的或方形的。两半壳体通过浇铸工艺制造,并且同样地,紧固柱630可以与一半壳体610一体地浇铸。所示的紧固柱630在其自由端632上具有狭窄的模锻凸缘631,该凸缘优选地收容在形成于相对的连接器半壳体611上的相对应的开口633中。当两半壳体被组装在一起时,凸缘631在开口内被模锻,或者被冒口(dead-headed)以实现连接。优选地,紧固柱630与一个半壳体610一体形成以易于制造和组装,尽管可选择地,还可以使用常规的分离紧固件,比如螺杆和螺纹轴套或铆钉。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紧固装置612优选地布置在两个电路卡607a、607b之间的垂直的中间间隔内,并有利地没有增加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部605的整体高度,而是利用使用的间隔以隔开两个电路卡607a、607b。电路卡607a、607b具有接触焊盘607c,该接触焊盘607c沿电路卡的前边缘607f布置,用于与相对的对接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并沿后边缘607g布置,用于与端接于连接器的电缆615的电线616连接。如图7中所示,将前紧固柱630布置在两个电路卡607a、607b之间还允许紧固柱630作为止动部,该止动部限制连接器600插入相对的插座连接器中的程度。
如上面所提到的,该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大于该壳体的对接部605,特别是在高度上。这是有利的,因为当电缆在连接器壳体601的后部进入主体部时,这允许堆叠或者垂直布置电缆615。按照这种方式,在连接器600中的电路卡的密度的增加不会导致该连接器的宽度的增大。在这点上,该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优选地具有不规则多边形的结构,如 图1-15所示的梯形结构,但是也可以使用规则的多边形,如图27-31中实施例所示的矩形主体或者阶梯状结构。
电路卡607自身包括在对接部的中空内部606内用于自身定位并用于接合半壳体610、611的装置。这些装置可以采用凹口607d的形式,这些凹口形成在电路卡607的相对两侧上,用于容纳在半壳体610、611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凸出部或凸柱(未示出)。该凹口607d还可以应用于连接器的主体部被模制在电路卡607a、b上的实施例中。在这种情况下,模制材料将流入并填充凹口607d以将其保持在恰当的位置,特别是在水平方向上。
这种装置还可采用翼部或突出部607e的形式,其从电路卡的主体部沿横向方向向外突出并且可被收容在半壳体610、611上形成的的狭槽6070中。这些电路卡的翼部607e被收容在两个连接器半壳体610、611内形成的相对应的狭槽6070中。翼部607e具有一横向尺寸,其足以在连接器壳体中提供可靠的支撑并且使得该电路卡在翼部607e处比在电路卡的前边缘更宽,但优选不会过宽以导致翼部的边缘过度地突出超过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部605的外侧表面。实际上,大约1.5mm(0.045英寸)的距离已经提供可靠的支撑。
相比于在连接器壳体的内部上使用水平的支撑边缘的连接器,这种翼部-狭槽布置结构的使用还有利于减小这种连接器的宽度。在这种连接中,由于压铸壳体的导电特性,需要增加电路卡的宽度以防止其上的线路与任意的支撑件接触。如所描述的,翼部607e通过狭槽6070延伸进入连接器壳体的侧壁,而不必担心发生任何短路接触。另外,如图15A中所示,电路卡翼部607e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LW1和LW2,其小于板和布置在翼部607e的前边缘的相交处的凹口607d的长度Lc,且电路卡主体部边缘彼此之间相互偏斜。这提供了一定位方式以便于将电路卡607a、607b正确地组装到连接器600中。翼部607e(和凹口607d)的这种偏移距离允许电路卡被正确地组装在壳体内,且使得其正确的侧部向上,而不是上部向下。
另外,将凹口607d偏移防止了它们彼此之间对齐,并且防止两个凹口之间主体部上的电路卡的宽度变窄,这将导致电路卡结构上集成度的降 低。而且更进一步地,凹口607d设置在电路卡607上位于电路卡607的主体部的侧边缘607h与翼部607e的相交处。以这种方式,狭槽6085的前垂直边缘能够接触翼部的前边缘。如果不配置凹口并且提供直角相交,来自电路卡凹口的粉碎(milled)材料将充满成角度的凹口并且很有可能带来组装上的困难。实际上,凹口607d作为凹入部分,其消除了翼部607e的前边缘与电路卡主体部的侧边缘相交处的尖锐的直角角部。
在该实施例中,后紧固装置620还施加保持力到两个半壳体610、611以将其保持在一起。后紧固装置620采取夹持器的形式,其优选地包括一个卡圈部分621,该卡圈部分在该连接器600的尾部或紧邻端部至少部分地包围,并且优选全部包围连接器主体部604的外部周界或圆周。术语“圆周”和“周界”在这里可相互替代使用并且两者均指代围绕连接器壳体的外部表面的程度,而不管连接器壳体601的实际结构。卡圈部分621在主体部604上滑动并且优选地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接合壳体的主体部604,以沿着相对的对接表面将两个半壳体压配在一起。
如图6A所示,一种类型的夹持器700具有大致U形形状,其具有主干部701和端接于自由端703的两腿部702。接合部件704通过冲压或其它方式形成在夹持器700内,从而使得514b接合形成在连接器壳体601上并且特别是位于壳体沟槽625内的凹槽614b。示出的夹持器接合部件704紧邻自由端703,紧邻主干部701与腿部702的连接处,并位于主干部上。腿部702的长度是这样的,使得夹持器理想地接触连接器壳体外圆周的一半以上,从而这种类型的夹持器将施加夹持力到两个连接器半壳体610、611。这个长度可以延伸越过图6A中示出的腿部长度的中央的线“C”。后紧固部件以环绕的方式接合连接器壳体,也就是在外周上充分接合以施加夹持力到两半壳体610、611上。需要注意的是,这通常需要后紧固部件在连接器壳体上延伸超过外周的一半,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方形或矩形壳体中,四个侧部中三个的接合将提供一夹持力。优选地,如图6A所示,夹持器腿部在其自由端附近具有至少一些接合部件704。优选地,夹持器的这些接合部件布置在连接器壳体的纵轴中心线的相对两侧。图6和图6A中的夹持器621和700接合连接器壳体的至少三个相邻的侧部。
其它的夹持器还可具有更圆一些的C形结构,而不是示出的矩形和U 形结构。如图6B和6C中所示,夹持器720可以具有半圆或大致C形形状,其具有主干部771,端接于自由端772的两臂部从该主干部771延伸。这些自由端772包括示出的突出部773形式的接合部件,该接合部件通过冲压或其他形式形成在卡圈770内。在这一选择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的后端775可为圆柱形,并且包括用以收容夹持器770的沟槽625。夹持器770接合连接器壳体601圆周即外周界的一部分,并且为了施加夹持力到两个连接器半壳体610、611,其弧长 (或者从一自由端到另一自由端的接合长度)应该大于180°(或者超过外周界的一半),如图6C中概略所示。可以看到自由端772延伸超过中点的程度,在图6C中用“θ”表示。
已经确定的是,这样构造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是有利的,使其包括一凹槽或沟槽625,其围绕主体部的周界延伸以限定收容夹持器621、700或770的沟槽。该沟槽625优选具有大于或等于夹持器厚度的深度,以使得夹持器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齐平,从而维持连接器所希望的尺寸。如图3A和3B中最佳地所示,后沟槽625在横向方向上成锥形。该锥形为向内的锥形,其从沟槽625与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的连接点以角度“AC1”延伸,并与叠置的夹持器协同作用以提供理想的夹持力到连接器壳体,这在下面会更详细地描述。
如图1所示,第一紧固装置沿线F1水平地施加线性紧固力,同时第二紧固装置沿着线F2施加一个周向力,在图1中是沿着线F2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连接器的夹持器621也是锥形的,并且该锥形是从如图3A和3B中示出的基准线以角度“AC2”在横向方向上向内变窄。为了提供可靠的过盈配合以及将电缆保持在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内的适当位置上的横向夹持力,优选该锥形角AC2大于锥形角AC1,从而在两半壳体610、611上施加压缩力时,夹持器621的卡圈部分608略微弹性地变形并且承受张力。相同的压缩力的对接装置还可以通过利用除了锥形之外的装置来提供,如利用连接器壳体的外部整体直径和圆周与保持卡圈的内部整体直径或圆周的差异,以及其他装置。
卡圈部分608可具有形成在其内的接合突出部614a,如通过冲压形成。这些接合突出部614a优选地如所示形成在保持卡圈的相对范围上,并且 四个这种突出部614a被示出紧邻保持卡圈的角部布置。尽管所示形成在保持卡圈的垂直壁部上,但是接合突出部614a也可以形成在保持卡圈的水平壁部上。优选地,这些接合突出部614a布置在连接器壳体的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
接合突出部614a帮助将卡圈621保持在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上。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包括多个凹槽或狭槽614b,其形成在主体部的外表面上,并且这些凹槽的数量与接合突出部614a的狭槽相对应,从而使得单个接合突出部被收容在单个凹槽614b中。凹槽614b具有肩部618,该肩部作为接合突出部自由端619抵靠的止挡表面。这种面对关系用于将卡圈保持在紧邻主体部604端部的沟槽内的适当位置上。如图4中所示,凹槽614b可具有可变的深度,朝着位于肩部618处的凹槽的后部增加。这种抵触将卡圈保持在连接器壳体上的适当位置,并且防止卡圈在该连接器与一装置连接或断开时脱离。该接合突出部和凹槽优选地朝向各自夹持器的角部或自由端布置。在这点上,由于可移除,后夹持器620可视为被连接到连接器壳体,这需要将其撬开或分离。另外,接合突出部和凹槽的结构和定位是这样的,使得夹持器或者形成为其被应用到连接器壳体上,或者先形成然后再压配到沟槽625中连接器壳体601的端部上。
如图1-3所示,连接器600还可以包括具有纵向闭锁臂6080a的可操作闭锁部件6080,该闭锁臂通过设置在其上并在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一对闭锁钩6080c端接于自由端6080b。这种闭锁部件的一般结构在2007年10月16日授权的美国专利No.7,281,937中示出,其由本申请的受让人所有,并且这里引入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这些闭锁钩6080c被收容在相对的对接连接器(未示出)的壳体上形成的相对应的开口中。闭锁臂6080a沿连接器的主体部604纵向延伸,优选沿其顶部延伸,并且具有一特定的长度范围603(图3)。配置致动器6010用于操作闭锁部件,其具有一个细长的纵向主体部6010a,该主体部6010a在其一端具有拉动或推进突出部6010b并且在其相对的一端具有凸轮表面或部件601c。拉动突出部6010b可具有开口并且可包括利于拉动/推进该拉动突出部6010b的台阶。致动器主体部6010a可包括导向件,该导向件用于将致动器6010至少部分地保持在连接器600上的适当位置,并且附图中示出的该导向件为狭槽 6010d,其接合任一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604上形成的凸缘或者其它,或者接合如附图中示出的形成在闭锁部件6080的卡圈部分6080d上的凸缘6080e。
图8-15示出了根据某实施例构造的串联型连接器635。如所描述的,设有中间部件640,其与左、右半壳体610、611连接,以增加连接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并提供一对从主体部604延伸出的中空对接部605。每个对接部605包含一对电路卡607a、607b、607a’和607b’。不仅优选每对中的电路卡相互平行(即布置在平行的平面内),而且还优选两对不同的电路端部布置在各自的平面内(即,电路卡607a和607a’布置在同一平面内,而电路卡607b和607b’布置在另一平面内),这意味着每对电路卡都布置在不同的、平行的平面内,同时每对电路卡与另一对内它们的配合件相一致。
两个对接部605被从其前边缘向后延伸到主体部604的前壁部644的中间狭槽642所分隔开。该狭槽642允许两个对接部605为中空的壳体,分别具有侧壁646、顶壁647和底壁648,但是该狭槽还可用于其它目的。例如,多功能狭槽642可以收容分隔壁1002,该分隔壁1002用于分隔与该连接器635对接的1×4插座连接器组件1000(图8A)的两个相邻的中空插口1004、1005,从而两个相邻的对接部605被收容在相邻的插口1004、1005中。但是,可以理解,当允许单插口连接器安装在另一插口内时,插口的间隔使得电缆连接器635可被安装在任意两个相邻的端口内(例如在一侧上的两个端口或者中间的两个端口)。例如,如果连接器包括三个对接部605,那么连接器可以被安装在所示插座连接器组件1000的左侧或右侧上,并且单插口连接器可被安装在另一插口内。同样地,如果连接器635包括四个对接部,那么连接器会配合四插口插座的四个插口。当然,三个、两个和一个电缆连接器的适当组合也可以被连接到四个插口。随着插口数目增加,可能的组合数目也增加。因此,1×6连接器(尽管没有示出)会允许许多可能的组合。如所述,连接器635包括一对指状件,该指状件被设置成接合插座内的凹槽。如果需要,可使用一对指状件用于两个对接端口或三个对接端口的连接器。
还配置有收容一对EMI垫圈649(图21)或两孔的单个垫圈(未示出) 的一部分的沟槽。进一步地,狭槽642可提供与前紧固柱630的自由端633相对的狭槽,平板可被插入其中作为模锻前紧固凸缘631时的反作用表面,从而模锻过程不会导致紧固柱穿透中间部件640的内侧壁646。最后,中间狭槽642还与整体地围绕对接部延伸并且收容垫圈649的外部凹槽650相连通。
中间部件640具有相对的对接表面652(图13),该对接表面与两半壳体610、611的相对表面相抵靠。连接器壳体可配备具有多个电缆支撑壁651的间隔壁652,每个电缆支撑壁651都配置有凹槽653,用于夹紧电缆615并将其保持在希望的垂直方向上。壁651彼此间隔布置,以为电缆615提供应力消除措施。如图23所示,优选地,电缆凹槽653与前紧固柱相对齐,也就是一根电缆615应恰好布置在前紧固柱630的正上方并且另一条电缆布置在下方。这有效地将内部腔室602分成两个相等区域,用于电缆电线616延伸到电路卡607a、607b。由于电缆电线616比电缆615小得多。梯形结构为电线和电路卡提供了最大的内部空间,并且为连接器提供了最小的整体尺寸。
如示例,连接器600可包括闭锁组件660,该闭锁组件包括闭锁臂661,闭锁臂661具有足够延伸穿过两对接部605的绝大部分的宽度。相应地,拉动突出部662具有两倍的宽度,并且可包括一对指状的接收孔663。
图16-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连接器800,其包括壳体801、致动器802以及闭锁组件803。在该实施例中,致动器802具有一对附加的肋部802a,用于增加稳定性。致动器802在其引导端805还具有凸轮部件804,连接器壳体801具有用于接收凸轮部件804的凹槽807。凸轮部件804以圆柱形滚动销809的形式示出,但是也可采用其他的形状。致动器802和闭锁卡圈闭锁臂810两者都被收容在形成在连接器壳体801顶部的沟槽中。
两半壳体812a、812b沿着与壳体中心线一致的直线连接在一起,并且可以理解的是,对接的顶部和底部可以偏移,以提供另外的相互配合措施。壳体801可包括凹槽814,用于接收弹性体或其他形式的垫圈815以减少EMI。壳体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区块816,该区块作为电路卡607的止挡部或作为用于离开电缆817的电线(未示出)的自由端的预模制支撑。 该实施例还利用具有两个相对端的绝缘固定柱830,分别具有布置在其上的模锻凸缘833。柱830被插入到连接器800的对接部的侧壁之间,以使凸缘833延伸穿过侧壁内的相对应的孔835,并且然后两个凸缘被模锻(swaged)。
图19-26示出了串联连接器850的另一实施例,其包括一带有较长宽度的闭锁臂852的保持卡圈851。闭锁臂852具有扩大的宽度,其宽度从在闭锁臂的顶部一较窄的宽度w1增大到在其自由端853一较宽的宽度w2,如图20更好地所示。闭锁臂的较窄上部有利于闭锁部件的操作,并且用于减少所需的拉力或推力。
如图20所示,保持卡圈851通过冲压并形成所示的结构形式。整个组件由一单独金属片冲压而成。该冲压部分具有通过楔形装置856连接在一起的两个自由端854。
如在另一串联型实施例中,示出的前紧固部件612插入到顶部和底部电路卡607a、607b之间,并且使用两个柱630形式的紧固件将两半壳体在前端部分保持在一起。
通过这种水平结构,降低了组件的成本以及部件的总量。左和右半壳体优选彼此互成镜像,从而使得为了组成多插口连接器,只需要左、右和中间连接片即可形成两插口串联型连接器。附加的插口可以通过利用附加的中间连接片来增加。例如,两个中间连接片和左、右连接片可组合形成三插口插头连接器。还可使用另外的中间连接片以扩充对接部的数量,并且使用该披露的结构,插口(对接部)的数量总是比中间连接片的数量多1个。
壳体801的后边缘是开槽的,并且配置有成对的肋部820,该肋部820被构造成在两个位置上夹紧电缆817的端部。肋部820被构造成具有凹槽821,该凹槽821优选与电缆的形状互补。
如图25-26所示,闭锁组件的保持卡圈851被冲压或压制形成接合突出部822,该接合突出部822向内弯曲并被收容在相对应的狭槽823内,狭槽823形成在卡圈安装沟槽或凹槽675上的连接器壳体801的外表面上。每个接合突出部822的自由端紧邻壳体狭槽823的壁部或肩部823,并且该突出部822用于将卡圈803保持在连接器壳体801上的适当位置。同样, 卡圈803可包括另外的突出部824,该突出部824布置在卡圈的顶部并悬垂穿过布置在致动器上的开口825,从而以永久方式保持在连接器壳体801上的适当位置。卡圈803的尺寸略微小于或者等于连接器壳体801的后边缘,从而在连接器壳体上提供紧密的干涉配合,并且在组成壳体的多个连接片上施加紧固力。
图27-31示出了连接器880的另一实施例,其具有通过孔883中的螺丝钉或类似的固定装置固定在一起的两个侧部或两半壳体881、882,孔883紧邻连接器壳体的周界布置。在两半壳体881、882内配置孔以便固定装置插入右半壳体881上的孔883a,图中以虚线形式示出了左半壳体882的孔883b,从而可以施加一个相等的、均衡的紧固力。
在这个实施例中,连接器以垂直配合的方式支撑多对电路卡607。电路卡607a、607b具有前边缘,该前边缘作为用于连接器的对接刃片,并被成对的突缘885部分地保护,一对突缘885被布置在每个电路卡对的顶部和底部。突缘885可被制造成具有不同的突出长度。在示出的实施例中,顶部突缘885a比底部突缘885b要短一些,这使得每对电路卡607中较低的突缘885可作为用于对接相应的连接器的楔片(key)。在该实施例中,以及在图1-16示出的实施例中,优选在底部突缘上设置该楔片,或者如图26-3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突缘885b本身,或者形成如图1-16所示的凹槽、或者脊部900。
该实施例中的电路卡607a、607b还包括翼片887,该翼片887被收容在连接器880的对接部890的侧壁889上形成的狭槽888中。通过这种方式,每对板中的电路卡可彼此之间平行地布置并且平行于其他对电路卡。
应理解上面描述的示意性实施例存在大量的变形,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如连接器装置和/或其组件的许多变形和改进,包括这里单独披露或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的组合,明显地包括这些特征的其它组合,或者接触阵列连接器的可替换的其他类型。同样,材料和结构也存在许多可能的变形。这些变形和/或组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内,并包含在其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传统,权利要求中使用单个元件意在包括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元件。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
插座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三个相邻的插口,所述相邻的插口的每一个通过分隔壁与另一个插口隔开;以及
插头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和第二对接部被设置成在两个相邻的插口内对接,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被设置成允许另一个插头连接器被布置在邻近所述两个相邻的插口的插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插座连接器具有四个相邻的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能够被布置在三种不同的相邻插口组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三对接部,并被设置成被安装在三个相邻的插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被设置成被布置在两种不同的相邻插口组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对可释放地接合所述插座连接器的锁扣指状件和设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变化的拉动突出部,其中所述第二位置被设置成促使所述锁扣指状件从所述插座连接器分离,从而当所述拉动突出部被转到第二位置上时,所述插头连接器能够从所述插座连接器移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一对锁扣指状件分别被设置成与对准不同插口的插座连接器内的凹槽相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5357909P | 2009-02-18 | 2009-02-18 | |
US61/153,579 | 2009-02-18 | ||
US17103709P | 2009-04-20 | 2009-04-20 | |
US17095609P | 2009-04-20 | 2009-04-20 | |
US17106609P | 2009-04-20 | 2009-04-20 | |
US61/170,956 | 2009-04-20 | ||
US61/171,037 | 2009-04-20 | ||
US61/171,066 | 2009-04-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05112U true CN201805112U (zh) | 2011-04-20 |
Family
ID=438745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11701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05112U (zh) | 2009-02-18 | 2010-01-26 | 多插头连接器装置 |
CN201020161899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05026U (zh) | 2009-02-18 | 2010-02-20 | 垂直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161899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05026U (zh) | 2009-02-18 | 2010-02-20 | 垂直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01805112U (zh) |
TW (2) | TWM40682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31306A (zh) * | 2015-03-13 | 2017-12-01 |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套件、电子部件以及组装方法 |
CN110114941A (zh) * | 2016-12-21 | 2019-08-09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可反转缆线组件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64966B (zh) * | 2012-05-28 | 2014-12-11 |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 電連接器 |
TWI548157B (zh) * | 2013-01-28 | 2016-09-0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TWI548153B (zh) * | 2013-01-28 | 2016-09-0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CN105981229B (zh) * | 2013-12-20 | 2019-10-18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具有被调整的端子梁部的连接器 |
US9728903B2 (en) * | 2015-04-30 | 2017-08-08 | Molex, Llc | Waf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
-
2010
- 2010-01-26 TW TW99201569U patent/TWM40682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1-26 CN CN2010201170187U patent/CN2018051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0-02-20 CN CN2010201618992U patent/CN20180502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0-02-22 TW TW99203338U patent/TWM398221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31306A (zh) * | 2015-03-13 | 2017-12-01 |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套件、电子部件以及组装方法 |
US10403995B2 (en) | 2015-03-13 | 2019-09-03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Electrical conne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ssembly method |
CN107431306B (zh) * | 2015-03-13 | 2020-11-24 |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套件、电子部件以及组装方法 |
CN110114941A (zh) * | 2016-12-21 | 2019-08-09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可反转缆线组件连接器 |
US10938155B2 (en) | 2016-12-21 | 2021-03-0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Reversible cable assembly connect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06822U (en) | 2011-07-01 |
TWM398221U (en) | 2011-02-11 |
CN201805026U (zh) | 2011-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45897U (zh) | 水平配置的连接器 | |
CN201805112U (zh) | 多插头连接器装置 | |
US9912111B2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195574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avity between terminals | |
US2017032420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US20150207279A1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100167584A1 (en) | Stacked-type connector | |
US9312650B1 (en) |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3228255U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ー | |
US20250023265A1 (en) | Mating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ow mating height | |
US977414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module | |
CN210838202U (zh) | 一种连接器 | |
US10923848B2 (en) | Modular barrel contact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JP2006269107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