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9711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97112U CN201797112U CN2010202775882U CN201020277588U CN201797112U CN 201797112 U CN201797112 U CN 201797112U CN 2010202775882 U CN2010202775882 U CN 2010202775882U CN 201020277588 U CN201020277588 U CN 201020277588U CN 201797112 U CN201797112 U CN 2017971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accepting groove
- tubular structure
- exten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7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pin shap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7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spherical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收容槽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及下方尺寸稍大的第二部分;导电端子容置于相应的端子槽中,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收容于收容槽第一部分中且其末端延伸到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面下方且具有延伸超出本体上表面的顶端,第一端子由固定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端子支撑;其中第一端子可于第一、第二部分间移动,且当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第一、第二端子中至少一个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一弹性力促使第一、第二端子紧密接触且限制第一端子向下移动;第一端子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一端子的末端与分界面的干涉限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地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通常设有若干排列方式与芯片模块的导接元件排列方式对应的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将芯片模块固定使二者之间能达成电性接触。
美国专利公告4838801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其提供了一些与芯片模块达成接触的方法。该电连接器包括容纳有若干收容槽的本体,若干两件式弹性端子组合容纳于收容槽。上述端子组合中的一个具有延伸出收容槽的接触端以焊接(或其他方式)至电路板,另一个则具有延伸出本体上表面的接触部以与芯片模块接触。请参考其图2,其中组件24a与组件36a之间为活动式接触,该端子组合整体可动地容纳于收容槽16a中。收容槽16a中设有一固定装置50,可防止端子组合从本体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一侧脱落出收容槽。组件24a具有一延伸出本体下表面的焊接端52。上述技术方案的缺陷在于固定装置50仅能防止组件24a与组件36a从本体上表面或下表面脱落,故,电连接器安装至电路板与芯片模块对接前,组件24a与组件36a有从本体中脱落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有效防止导电端子从本体脱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收容槽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及下方尺寸稍大的第二部分;导电端子容置于相应的端子槽中,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收容于收容槽第一部分中且其末端延伸到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面下方且具有延伸超出本体上表面的顶端,第一端子由固定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端子支撑;其中第一端子可于第一、第二部分间移动,且当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第一、第二端子中至少一个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一弹性力促使第一、第二端子紧密接触且限制第一端子向下移动;第一端子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一端子的末端与分界面的干涉限制。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导电端子能够有效地定位于本体中,导电端子的第一、第二端子之间可以方便地达成接触,进而与外部电子组件接触。
另外,根据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可动收容于收容槽内,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该封闭端向上延伸超出本体的上表面,该管状结构内部的空间可容纳第二端子的一楔型结构,该管状结构和楔型结构中的一个大致沿轴向设有开槽,以提供弹性力使得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二者能互相接触。
根据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端子沿管状结构延伸方向设有若干开槽,以形成若干弹片且每一弹片的末端延伸到分界面下方弹性,相应地第二端子的上端为楔型结构,该楔型结构具有一锥形表面;或者是第二端子的的上端为楔型结构,该楔型结构上设有开槽,以形成一对弹性臂。
根据上述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二端子的下端设有延伸超出本体下表面的导接部。另外,弹片向下延伸且与第一端子管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夹角以利于配合楔型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组装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导电端子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端子处于第一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端子处于第二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组装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导电端子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端子处于第一位置。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端子处于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可电性连接芯片模块3至电路板4,包括本体10及若干导电端子12。
本体10设有彼此相对设置的上表面100、下表面102及延伸于两个表面之间的若干收容槽104。每一收容槽104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1040及位于下方且尺寸稍大于第一部分1040的第二部分1042。第一部分1040和第二部分1042分别终止于上表面100和下表面102,二者之间形成一分界面1044。
导电端子12容置于相应的收容槽104中,包括分别收容于收容槽104的第一部分1040和第二部分1042中的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122。第一端子120具有一管状结构,管体上设有若干开槽1200,且第一端子120的上端封闭,下端未封闭。由此,第一端子120界定了一内部收容空间以收容第二端子122的接触部1220并可与该接触部1220配合接触。第一端子120的顶端1202延伸出本体10的上表面100以同芯片模块3导接。前述开槽1200自第一端子120的顶端大致沿其轴向延伸,由此,第一端子120形成了若干弹片1204。弹片1204的末端还延伸进入到收容槽104中分界面1044下方;所有弹片1204的末端共同形成一尺寸大于第一部分1040尺寸的凸缘1206,由此,可以限制第一端子120向上移动。弹片1204自上至下延伸且同第一端子120的管体轴向或收容槽104的中心线之间有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中,弹片1204于其延伸方向上逐渐远离收容槽104的中心线。
请参考图2至图5,第二端子122上端设有接触部1220,下端设有延伸出本体10下表面102的导接部1222。接触部1220具有一个自下至上渐缩的接触面1224。
请参考图4至图5,分别显示了第一端子120处于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当安装电连接器1至电路板4时,第二端子122干涉收容于收容槽104第二部分1042中,而第一端子120可动地收容于收容槽104第一部分1040中。自上至下方向上,第一端子120由第二端子122支撑。当对芯片模块3施加一向下的力时,第一端子120将被按压朝向第二端子122移动。若干弹片1204将沿第二端子122的接触部1220的接触面1224向下滑动,由此,第二端子122的接触部1220和若干弹片1204达成电性接触。若干弹片1204将沿远离收容槽104中心线方向变形。第二端子122的导接部1222则焊接至电路板4。由此,芯片模块3和电路板4间达成电性接触。
请参考图6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2,其包括本体20和若干导电端子22,类似地,第一端子220可动地收容于收容槽204的第一部分2040中,其顶端延伸出本体20的上表面200。第二端子222则干涉固定于收容槽204的第二部分2042中,其导接部2222延伸超出本体20的下表面202。
两种实施方式主要区别在于导电端子的结构有所不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20亦呈管状且其末端2202延伸进入收容槽204的第二部分2042中且到分界面2044下方以防止第一端子220从本体20上表面200一侧脱离收容槽204,其中第一端子220未设置类似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开槽。第二端子222设有接触部2220,该接触部2220同样收容于第一端子220的内部收容空间中;第二端子222的下端设有导接部2222可与电路板4焊接。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端子122具有一圆锥状结构不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222形成有一对刚好能插入第一端子220内部空间的弹性臂2224。自下至上方向上,弹性臂2224向上延伸且朝向收容槽204中心线方向靠拢。相应地,第一端子220的末端2202于内侧形成一配合面2204,该配合面2204同弹性臂2224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当对芯片模块3施加一向下的力时,第一端子220将被按压朝向第二端子222移动。弹性臂2224将顺着配合面2204相对于第一端子220向上移动。上述过程中,一对弹性臂2224将被向内侧压缩变形,进而使得第一端子220、第二端子222之间达成紧密接触。第二端子222的导接部2222延伸超出本体20的下表面202且焊接至电路板。由此,芯片模块3和电路板4间达成电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电连接器安装使用之前,导电端子从本体中脱落的风险明显降低。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收容槽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及下方尺寸稍大的第二部分;导电端子容置于相应的端子槽中,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收容于收容槽第一部分中且其末端延伸到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面下方且具有延伸超出本体上表面的顶端,第一端子由固定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端子支撑;其中第一端子可于第一、第二部分间移动,且当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第一、第二端子中至少一个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一弹性力促使第一、第二端子紧密接触且限制第一端子向下移动;第一端子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一端子的末端与分界面的干涉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可动收容于收容槽内,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该封闭端向上延伸超出本体的上表面,该管状结构内部的空间可容纳第二端子的一楔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管状结构和楔型结构中的一个大致沿轴向设有开槽,以提供弹性力使得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二者能互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沿管状结构延伸方向设有若干开槽,以形成若干弹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弹片的末端延伸到分界面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上端为楔型结构,该楔型结构具有一锥形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端子的上端为楔型结构,该楔型结构上设有开槽以形成一对弹性臂。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下端设有延伸超出本体下表面的导接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向下延伸且与第一端子管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夹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583,468 US7794237B1 (en) | 2009-08-21 | 2009-08-21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retaining arrangement between the housing and the contacts |
US12/583,468 | 2009-08-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97112U true CN201797112U (zh) | 2011-04-13 |
Family
ID=42710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7758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7112U (zh) | 2009-08-21 | 2010-07-24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94237B1 (zh) |
CN (1) | CN201797112U (zh) |
TW (1) | TWM39308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6126A (zh) * | 2017-12-21 | 2018-07-20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10855B1 (en) * | 2011-03-11 | 2012-07-03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5762902B2 (ja) * | 2011-09-16 | 2015-08-12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接触端子 |
US9153890B2 (en) * | 2012-04-18 | 2015-10-06 | R+DCircuits, Inc. | Singulated elastomer electrical contactor for high performance interconnect system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
US8851932B2 (en) * | 2012-11-27 | 2014-10-07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Contact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US9172160B2 (en) | 2013-03-13 | 2015-10-27 | Intel Corporation | Vertical socket contact with flat force response |
US10074923B1 (en) * | 2015-02-19 | 2018-09-11 | Ohio Associated Enterprises, Llc | Axial compliant compress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6532926U (zh) * | 2017-01-18 | 2017-09-29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193192B (zh) * | 2018-08-24 | 2020-11-2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179206B (it) * | 1984-06-13 | 1987-09-16 | Texas Instruments Italia Spa | Connettore elettrico e suo procedimento di fabbricazione |
US4636026A (en) * | 1985-12-20 | 1987-01-13 | Augat Inc. | Electrical test probe |
US4838801A (en) * | 1987-11-02 | 1989-06-13 | Augat Inc. | Leadless component socket |
US5215472A (en) * | 1991-08-22 | 1993-06-01 | Augat Inc. | High density grid array socket |
JP2000323241A (ja) * | 1999-05-12 | 2000-11-24 | Honda Tsushin Kogyo Co Ltd | コネクタ |
CN2862428Y (zh) * | 2005-09-30 | 2007-01-2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7097485B1 (en) * | 2005-12-02 | 2006-08-29 | Advanced Connection Technology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silient conductive terminals |
-
2009
- 2009-08-21 US US12/583,468 patent/US7794237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5-13 TW TW099208968U patent/TWM393087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7-24 CN CN2010202775882U patent/CN2017971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6126A (zh) * | 2017-12-21 | 2018-07-20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8306126B (zh) * | 2017-12-21 | 2020-06-09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794237B1 (en) | 2010-09-14 |
TWM393087U (en) | 2010-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9711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800520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315176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1958480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78146Y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357981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6671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585853U (zh) |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 |
CN290434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57680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85598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92740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85596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54974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682649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3208707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478563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101662087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2948Y (zh) | 电连接器及其开关 | |
CN2884574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3395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2269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69578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66711Y (zh) | 电连接器端子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电连接器 | |
CN203367674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