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1766204U - 遮蔽式通信插座 - Google Patents

遮蔽式通信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66204U
CN201766204U CN2010202552600U CN201020255260U CN201766204U CN 201766204 U CN201766204 U CN 201766204U CN 2010202552600 U CN2010202552600 U CN 2010202552600U CN 201020255260 U CN201020255260 U CN 201020255260U CN 201766204 U CN201766204 U CN 201766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terminal
terminals
piercing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552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善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an Jinghui
Original Assignee
Lantek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ek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antek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0202552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66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66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6620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遮蔽式通信插座,包括一本体,一侧具有一连接器插口,连接器插口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多个第一刺破端子及第二刺破端子,电性连接于该些信号端子;一端子压合件,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压制槽及第二压制槽,该些第一压制槽位于该些第一刺破端子上,该些第二压制槽位于该些第二刺破端子上,端子压合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突出部及一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位于该些第一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第二突出部位于该些第二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一压盖,枢接于本体,压盖的内侧具有一第一压着面及一第二压着面,当端子压合件位于一预备位置时,压盖经由旋转而一并地使第一压着面以及第二压着面分别压制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使端子压合件移至一结合位置。

Description

遮蔽式通信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插座,尤其涉及一种遮蔽式通信插座。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其为现有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分解示意图。遮蔽式通信插座由一本体200、一整线罩210及两外盖220、230所组成,其中外盖220、230分别枢接在本体200的相对两侧。当整线罩210配置于本体200上,外盖220、230分别朝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将整线罩210压向本体200,并且将整线罩210容纳于本体200、外盖220与外盖230所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图1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具有下述的问题。由于外盖220、230是两件彼此独立的组件,因此当任一外盖,即外盖220或外盖230,经由旋转而与整线罩210接触并且将整线罩210压向本体200时,仅部分的信号线会受到整线罩210的挤压而被压入对应的刺破端子(IDC)中,并且与对应的刺破端子电性接触。
其次,当外盖220相对于外盖230旋转而盖合于外盖230上时,由于外盖220的一半圆型缺口222与外盖230的一半圆形缺口232的尺寸为一定值,是以半圆型缺口222与半圆形缺口232所共同形成的一贯穿孔的孔径为一定值。
需注意的是,用于遮蔽式通信插座的缆线通常具有八条信号线。这些信号线是被一金属网所包覆,以避免这些信号线受到电磁干扰。然而,为了使这些信号线能够受到更好的防电磁干扰的保护,现有技术还提出另一种粗缆线,其中除了上述的金属网之外,粗缆线的每一信号线亦被一层防电磁干扰网所包覆。如此一来,当使用者基于追求较佳的防电磁干扰的效果的需求,将插入贯穿孔的缆线240更换为外径较此贯穿孔的孔径更大的粗缆线时,便会造成外盖220无法完全地盖合于外盖230上,进而造成整线罩210被外盖220、230压向本体的进程不足。这种整线罩210的进程不足的状况便会造成部分的信号线无法完全地与对应的刺破端子电性接触的状况。
此外,请参照图2,其绘示为美国专利US 7,413,464B1所揭露的一种现有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图2的遮蔽式通信插座是由一本体300、一整线罩310以及两外盖320、330所组成。其中外盖320、330分别枢接在本体300的相对两侧。当整线罩310配置于本体300上,外盖320、330分别朝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将整线罩310压向本体300,并且将整线罩310容纳于本体300、外盖320与外盖330所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同样地,图2的遮蔽式通信插座亦具有图1的遮蔽式通信插座所产生的问题,即(1)当任一外盖,即外盖220或外盖230,经由旋转而与整线罩210接触并且将整线罩210压向本体200时,仅部分的信号线会受到整线罩210的挤压而被压入对应的刺破端子(IDC)中,并且与对应的刺破端子电性接触;以及(2)当使用者基于追求较佳的防电磁干扰的效果的需求下,将插入贯穿孔的缆线240更换为外径较此贯穿孔的孔径更大的粗缆线时,便会造成外盖220无法完全地盖合于外盖230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蔽式通信插座,当多条信号线配置于此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多个刺破端子时,经由单一个压盖,此遮蔽式通信插座能够一次性地将这些信号线全部压向这些刺破端子并且完成这些刺破端子与这些信号线的电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包括一本体、多个第一刺破端子、多个第二次破端子、一端子压合件、以及一压盖。本体的一侧具有一连接器插口。此连接器插口包括多个信号端子。这些第一刺破端子与第二次破端子电性连接于该些信号端子。端子压合件的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压制槽以及第二压制槽。这些第一压制槽位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上。这些第二压制槽位于这些第二刺破端子上。此端子压合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突出部以及一第二突出部。此第一突出部位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并且此第二突出部位于这些第二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压盖枢接于本体。压盖的内侧具有一第一压着面以及一第二压着面。当端子压合件位于一预备位置时,压盖经由旋转而一并地使第一压着面以及第二压着面分别压制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使端子压合件移至一结合位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突出部具有一曲面。压着面沿着曲面将端子压合件自预备位置压着至结合位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突出部包括多个凸点。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突出部的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高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还包括一活动卡销。压盖具有一缺口。活动卡销横跨形成此缺口的相对两壁面,使活动卡销与缺口形成一缆线插入口。活动卡销以能够相对于缺口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压盖上,使活动卡销于缺口的封闭端与开放端之间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基于上述,由于第一突出部位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并且第二突出部位于这些第二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所以上述实施例能够经由单一个压盖同时地压制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进而将端子压合件自预备位置移动至结合位置。
另外,当遮蔽式通信插座具有活动卡销时,由于活动卡销以相对于缺口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压盖上,所以这种具有活动卡销的结构能够调整缆线插入口的大小,进而使具有活动卡销的遮蔽式通信插座能够适用于不同粗细的缆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另一现有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有一缆线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一视角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突出部与刺破端子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A为图3的端子压合件相对本体处于一预备位置的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6B为图6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C为图3的端子压合件相对本体处于一预备位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6D为图6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A为旋转图6A的盖体而将盖体抵靠于第一突出部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C为旋转图6C的盖体而将盖体抵靠于第二突出部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7D为图7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A为旋转图7A的盖体而使端子压合件相对本体处于一结合位置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C为旋转图7C的盖体而使端子压合件相对本体处于一结合位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8D为图8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3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组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前侧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后侧分解图;
图12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开合时的前侧示意图;
图13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开合时的后侧示意图;
图14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闭合时的前侧示意图;
图15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闭合时的后侧示意图;
图16为图10的遮蔽式通信插座一缆线结合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壳体            11    连接口
12    沟槽            13    接触弹片
14    第一扣持部      15    第二扣持部
20    第一端子座      21    第一端子
30    印刷电路板      31    第一开孔
32    第二开孔        40    刺破端子
50    第二端子座      51    插槽
52    舌片            521   方向指示符号
60    端子压合件      61    贯孔
62    夹槽            63    压制槽
64    凸点            70    第一压盖
71    弧形缺口        72    固定件
721   止挡片          73    导槽
75    活动卡销          76    第一突起部
77    止滑槽            80    第二压盖
81    弧形突起          82    第二突起部
83    止滑槽            90    连接器
91    端子              100   缆线
101   导线              102   金属线
104   绝缘层            110   束线
200   本体              210   整线罩
220   外盖              230   外盖
240   缆线              300   本体
310   整线罩            312   穿孔
320   外盖              330   外盖
340   缆线              500   遮蔽式通信插座
510   本体              510a  壳体
510b  端子座            512   连接器插口
514   信号端子          520   第一刺破端子
520a  第一刺破端子      520b  第一刺破端子
520c  第一刺破端子      520d  第一刺破端子
530   第二刺破端子      530a  第二刺破端子
530b  第二刺破端子      530c  第二刺破端子
530d  第二刺破端子      540   端子压合件
542   贯通孔            550   第一压制槽
560   第二压制槽        570   第一突出部
572   曲面              580   第二突出部
582   曲面              590   压盖
591   枢轴              592   第一压着面
594   第二压着面        596   缺口
596a  封闭端            596b  开放端
598   活动卡销          599   滑轨
600   缆线插入口        M1    中心点
M2   中心点      C    中心区域
D    距离        E    中心区域
P    距离        Q    距离
W    距离        L1   高度
L2   高度        S1   距离
S2   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参照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有一缆线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遮蔽式通信插座500包括一本体510、多个第一刺破端子520、多个第二次破端子530、一端子压合件540以及一压盖590。本体510包括一壳体510a以及配置于壳体510a上的一端子座510b。本体510的一侧具有一连接器插口512。更详细地说,连接器插口512是位于壳体510a上。此连接器插口512包括多个信号端子514。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与第二次破端子530竖立于本体510的另一侧,并且电性连接于这些信号端子514。更详细地说,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与第二次破端子530是插在端子座510b上。端子压合件540的一侧具有一排第一压制槽550以及一排第二压制槽560。每一个第一压制槽550均位于与之对应的一第一刺破端子520上。每一个第二压制槽560均位于与的对应的第二刺破端子530上。
图5为图4的突出部与刺破端子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请共同参照图4以及图5。端子压合件540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突出部570以及一第二突出部5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570是为单一个凸点,并且第二突出部580亦为单一个凸点。然而,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570可由多个凸点所构成,并且第二突出部580亦可由多个凸点所构成。此外,第一突出部570例如具有一曲面572。另外,第二突出部580亦可以具有一曲面582。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570的高度不等于第二突出部580的高度,然而,在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570的高度亦可以等于第二突出部580的高度。
此第一突出部570位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的中心区域C上,其中所谓的“中心区域C”是指在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中,最外侧的两个第一刺破端子520之间的中心点M1附近的区域。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分别为第一刺破端子520a、520b、520c以及520d,其中第一刺破端子520a与第一刺破端子520d分别位于这排第一刺破端子520的最外侧,是以在X轴的方向上,中心点M1与第一刺破端子520d之间的距离为
Figure BSA00000185402200071
其中D为第一刺破端子520a与第一刺破端子520d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Y轴的方向上,中心点M1与第一刺破端子520d之间的距离为
Figure BSA00000185402200072
其中W为第一刺破端子520a与第一刺破端子520d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而中心区域C是以中心点M1为圆心并且以
Figure BSA00000185402200073
为半径所画出的圆所包围的范围。
第二突出部580位于这些第二刺破端子530的中心区域E上,其中所谓的“中心区域E”是指这些第二刺破端子530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二刺破端子530之间的中心点M2附近的区域。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二刺破端子530分别为第二刺破端子530a、530b、530c以及530d,其中第二刺破端子530a与第二刺破端子530d位于这排第二刺破端子530的最外侧,是以在X轴的方向上,中心点M2与第二刺破端子530d之间的距离为
Figure BSA00000185402200074
其中P为第二刺破端子530a与第二刺破端子530d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Y轴的方向上,中心点M2与第二刺破端子530d之间的距离为
Figure BSA00000185402200075
其中Q为第二刺破端子530a与第二刺破端子530d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而中心区域E是以中心点M2为圆心并且以为半径所画出的圆所包围的范围。
请再次参照图3与图4,压盖590经由枢轴591枢接于本体510。压盖590的内侧具有一第一压着面592以及一第二压着面594。
基于上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500,本实施例能够将一缆线100经由端子压合件540上的一贯通孔542插入遮蔽式通信插座500内,以使缆线100中的多条导线101经由第一刺破端子520以及第二刺破端子530来电性连接于连接器插口512中的信号端子514。
请参照图6A至图6D,其中图6A为图3的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预备位置的一剖面示意图,图6B为图6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C为图3的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预备位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6D为图6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基于上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500,本实施例是将缆线100的导线101配置于本体510与端子压合件540之间,以使端子压合件540相对于本体510而处于预备位置,其中每一条导线101均包括一金属线102以及将金属线102包覆于其内的一绝缘层104。需注意的是,所谓的“预备位置”是指当部分导线101同时与第一突出部570以及第一刺破端子520接触,并其余的导线101同时与第二突出部580以及第二刺破端子530接触,且当第一刺破端子520未划破绝缘层104时,端子压合件540相对于本体510所处的位置。
请参照图7A至图7D,其中图7A为旋转图6A的盖体而将盖体抵靠于第一突出部570的一剖面示意图,图7B为图7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C为旋转图6C的盖体而将盖体抵靠于第二突出部570的一剖面示意图,图7D为图7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接着,旋转压盖590,以使第一压着面592与第二压着面594分别与第一突出部570与第二突出部580接触。当第一突出部570具有曲面572时,第一压着面592与曲面572接触。另外,当第二突出部580具有曲面582时,第二压着面594与曲面582接触。
请参照图8A至图8D,其中图8A为旋转图7A的盖体而使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结合位置的一剖面示意图,图8B为图8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C为旋转图7C的盖体而使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结合位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8D为图8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之后,继续旋转压盖590,以使第一压着面592与第二压着面594对第一突出部570与第二突出部580施加压力,而使这些绝缘层104受到第一突出部570与第二突出部580的挤压而被第一刺破端子520以及第二刺破端子530划破,直至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结合位置。
为了使盖体590的各个部位能够一次性地并且均匀地自预备位置移动至结合位置,当端子压合件540位于结合位置时,第一突出部570的顶端与枢轴591之间的距离为L1等于第一压着面592与枢轴591之间的距离为S1,并且第二突出部580的顶端与枢轴591之间的距离为L2等于第二压着面594与枢轴591之间的距离为S2。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突出部570的高度不同于第二突出部580的高度,因此,第一突出部570与第二突出部580之间的高度差,即(L1-L2),等于第一压着面592与第二压着面594之间的距离差,即(S1-S2)。
需注意的是,当第一突出部570具有曲面572时,第一压着面592在曲面572上滑动,直至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结合位置。同样地,当第二突出部580具有曲面582时,第二压着面594在曲面582上滑动,直至端子压合件540相对本体510处于一结合位置。需注意的是,所谓的“结合位置”是指当这些绝缘层104被第一刺破端子520以及第二刺破端子530划破,而使这些金属线102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以及第二刺破端子530电性接触时,端子压合件540相对于本体510所处的位置。
基于上述,由于第一突出部570位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520的中心区域上,并且第二突出部580位于这些第二刺破端子530的中心区域,是以当端子压合件540受到压盖590的驱动而自预备位置移动至结合位置时,遮蔽式通信插座500能够一次性地完成这些金属线102与第一刺破端子520以及第二刺破端子530的电性接触。
此外,为了方便使用者更换不同外径的缆线100,本实施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500还可以包括一活动卡销。请再次参照图3,压盖590具有一缺口596。遮蔽式通信插座500还可以包括一活动卡销598。活动卡销598横跨压盖590的形成缺口596的相对两壁面。活动卡销598以能够相对于缺口596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压盖590上。在本实施例中,活动卡销598是经由压盖590上的一对滑轨599,而在缺口596的封闭端596a与开放端596b之间滑动。
请参照图9,其为图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组合示意图。基于活动卡销598的设计,本实施例便可以依据缆线100的外径而在这对滑轨599上滑移,以使活动卡销598与缺口596共同形成一与缆线100的外径吻合的缆线插入口600。
请参照图10至图16,其中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前侧分解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后侧分解图;图12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开合时的前侧示意图;图13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且开合时的后侧示意图;图14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闭合时的前侧示意图;图15为图10的第一压盖及第二压盖与壳体结合且闭合时的后侧示意图;图16为图10的遮蔽式通信插座一缆线结合的示意图。
图10至图16所示的遮蔽式通信插座是一种免工具式遮蔽式通信插座,其可适用于高速网络,例如但不限于为以太网络(Ethernet Network)的CAT5或CAT6的遮蔽式缆线,其传输速率可达250MHz以上,其包括:一本体、多个刺破端子40、一端子压合件60、一第一压盖70、以及一第二压盖80所组合而成,其中此本体包括一壳体10、一第一端子座20、一印刷电路板30以及一第二端子座50。
其中,该壳体10呈方形,且由金属材质,例如但不限于为铁所制成,其一端具有一连接口11,可供一连接器90插接,该连接器90例如但不限于为RJ45连接器,其亦具有多个端子91。其中,该壳体10的两侧分具有一沟槽12。此外,该壳体10进一步具有一接触弹片13,其可置于该沟槽12中,以加强该壳体10与连接器90的结合紧密性。较佳的是,本实施例的接触弹片13为导电的材质(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所构成。所以,当连接器90经由连接口11插入壳体10时,连接器90是与接触弹片13电性接触并且经由接触弹片13与壳体10电性连接,以将连接器90接地(ground)至壳体10。
此外,该壳体10的上下两侧进一步具有一第一扣持部14及一第二扣持部15,以分别供该第一压盖70及第二压盖80扣持。
该第一端子座20可置于该壳体10中,其上具有多个第一端子21,以与该连接器90上的端子91电气连接,且该多个第一端子21的一端弯曲形成弹片,另一端则插接及固持于该印刷电路板30上。
该印刷电路板30置于该第一端子座20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为右侧,其上具有多个第一开孔31及多个第二开孔32,该多个第一开孔31可供该多个第一端子21插接及固持。此外,该印刷电路板30上进一步具有所需的线路(图未示),以连接该多个第一端子21至该多个刺破端子40。
该多个刺破端子40置于该印刷电路板30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为右侧,其一端可分别插接及固持于该多个第二开孔32中。
该第二端子座50置于该多个刺破端子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为右侧,其上具有多个插槽51,以分别容置该多个刺破端子40。此外,第二端子座50异于该多个插槽51的另一侧进一步延伸有一舌片52,该舌片52可外露于该壳体10,且该舌片52上进一步具有一方向指示符号521,例如但不限于为UP,以指示该插座的方向。
该端子压合件60置于该第二端子座50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为右侧,其上具有一贯孔61、多个夹槽62及多个压制槽63,其中,该贯孔61可供一缆线100穿越,该缆线100具有多个导线101,该多个夹槽62对应于该多个插槽51,且其可供夹置该导线101。其中,多个第一端子21、多个第一开孔31、多个第二开孔32、多个刺破端子40、多个插槽51、多个夹槽62、多个压制槽63及多个导线101的数量皆为八个,此为现有技术非本案重点,故不拟赘述。
该端子压合件60异于该多个夹槽62及多个压制槽63的一侧还具有多个凸点64,例如但不限于为4个,该多个凸点64平均分布于该贯孔61的两侧。
该第一压盖70系可转动地枢设于该壳体10的一侧上,例如但不限于为左侧,其上具有一弧形缺口71,该弧形缺口71的一侧向外延伸有一固定件72,该固定件72的两侧则具有两导槽73,另具有一活动卡销75可于该两导槽73中移动,以动态调整该固定件72及活动卡销75间的空间,且该固定件72的端部进一步向外延伸一止挡片721,以止挡及固持一束线110。此外,该第一压盖70的上下两侧对应于该第一扣持部14处进一步具有一第一突起部76,以便借由该第一突起部76与该第一扣持部14的结合,而使该第一压盖70可转动地枢设于该壳体10的一侧。此外,该第一压盖70上进一步具有多个止滑槽77,以增加施工时的摩擦力。
该第二压盖80可转动地枢设于该壳体10的另一侧上,例如但不限于为右侧,其上具有一弧形突起81可与弧形缺口71结合以容置该缆线100。此外,该第二压盖80的上下两侧对应于该第二扣持部15处进一步具有一第二突起部82,以分别扣合于该壳体10,以便借由该第二突起部82与该第二扣持部15的结合,而使该第二压盖80可转动地枢设于该壳体10的另一侧。此外,该第二压盖80上进一步具有多个止滑槽83,以增加施工时的摩擦力。
如图12至图13所示,于组合时,可先将第一端子座20上的多个第一端子21分别插置及固持于该印刷电路板30的多个第一开口31中;接着将该第一端子座20及印刷电路板30置入该壳体10;将多个刺破端子40固持于该第二端子座50上的多个插槽51中,第一端子21分别插置及固持于该多个第一开口31中,然后再分别插置及固持于该印刷电路板30的多个第二开口32中;接着将该第一压盖70枢设于该壳体10的左侧,将该第二压盖80枢设于该壳体10的右侧,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的组装。
如图14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于闭合时,可将该第一压盖70及该第二压盖80盖合,使该弧形突起81与弧形缺口71结合以形成一圆以容置该缆线100,最后将该活动卡销75置入导槽73中移动,以动态调整该固定件72及活动卡销75间的空间。
如图16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与该缆线100结合时,可先将该缆线100的多个导线101分别置于该端子压合件60的多个夹槽62中;接着将该端子压合件60上的多个夹槽62对准该第二端子座50的多个插槽51并施力迫紧,借由该多个压制槽62将该多个导线101被压入该多个插槽51中;接着将该第一压盖70及该第二压盖80盖合,借由该第一压盖70及该第二压盖80单面且平均施力于该多个凸点64上而使该多个刺破端子40刺破该导线101而与该多个第一端子21导通,并使该弧形突起81与弧形缺口71结合以形成一圆孔以容置该缆线100,最后将该活动卡销75置入导槽73中移动,以动态调整该固定件72及活动卡销75间的空间;最后以该束线110将该固定件72、活动卡销75与该缆线100束紧,该束线110为该止挡片721所止挡及固定,如此,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与该缆线100的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式通信插座确实较现有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具进步性。
综上所述,由于第一突出部位于这些第一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并且第二突出部位于这些第二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所以当端子压合件受到压盖的驱动而自预备位置移动至结合位置时,遮蔽式通信插座能够一次性地完成这些金属线与第一刺破端子以及第二刺破端子的电性接触。
另外,当本实用新型具有活动卡销的设计时,由于活动卡销是以能够相对于缺口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压盖上,因此使用者可以调整活动卡销与缺口所共同形成的缆线插入口的尺寸,以符合欲使用的缆线的外径。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遮蔽式通信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一侧具有一连接器插口,该连接器插口包括多个信号端子;
多个第一刺破端子以及第二刺破端子,电性连接于该些信号端子;
一端子压合件,该端子压合件的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压制槽以及第二压制槽,该些第一压制槽位于该些第一刺破端子上,该些第二压制槽位于该些第二刺破端子上,该端子压合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突出部以及一第二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位于该些第一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并且该第二突出部位于该些第二刺破端子的中心区域上;以及
一压盖,枢接于该本体,该压盖的内侧具有一第一压着面以及一第二压着面,当该端子压合件位于一预备位置时,该压盖经由旋转而一并地使该第一压着面以及该第二压着面分别压制该第一突出部以及该第二突出部,使该端子压合件移至一结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部具有一曲面,该压着面沿着该曲面将该端子压合件自该预备位置压着至该结合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部包括多个凸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部的高度大于该第二突出部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式通信插座,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式通信插座还包括一活动卡销,该压盖具有一缺口,该活动卡销横跨形成该缺口的相对两壁面,使该活动卡销与该缺口形成一缆线插入口,该活动卡销以能够相对于该缺口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该压盖上,使该活动卡销于该缺口的封闭端与开放端之间滑动。
CN2010202552600U 2009-07-30 2010-07-06 遮蔽式通信插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66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552600U CN201766204U (zh) 2009-07-30 2010-07-06 遮蔽式通信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68465 2009-07-30
CN200920168465.2 2009-07-30
CN2010202552600U CN201766204U (zh) 2009-07-30 2010-07-06 遮蔽式通信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66204U true CN201766204U (zh) 2011-03-16

Family

ID=43718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5526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66204U (zh) 2009-07-30 2010-07-06 遮蔽式通信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66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8684B2 (en) Shield-type communication socket
US7713081B2 (en) Communication jack
TWM582251U (zh) Connector set with built-in locking mechanism and socket connector thereof
TWM576774U (zh) 具有防位移結構之金屬殼體及其連接器
TWM354253U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TWM373595U (en) Shielding type communication socket
JP2007213960A (ja) 取付部品及びこれが取り付けられるコネクタ並びに電子機器
US20130122752A1 (en) Connector
TWM473597U (zh) 軟性排線與電路板的組合以及該電路板
TW201014062A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205122790U (zh) 电连接器
US7914334B2 (en) Adapter having flexible cable
US10454217B2 (en) RJ45 plug with collar for bonding to a cable shield
TWM273863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766204U (zh) 遮蔽式通信插座
CN214797865U (zh) 具有对接槽的带线连接器
TWM569511U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7504245U (zh) 电连接器
TWM614642U (zh) 具有對接槽之帶線連接器
TW202304078A (zh) 電源連接器
CN1917297A (zh) 线缆连接器
JP2020038852A (ja) Rj45プラグ
TW200929703A (en) Telescopic all-in-one connector joint
TWM561935U (zh) 具雙層端子的軟排線電連接器
CN207134512U (zh) 一种绝缘性良好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1

Address after: 9 floor, 12 Lane 754 lane, 6 Zhongshan North Road, Shilin District, Taipei,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Yuan Jinghui

Address before: Taiwan County, Taipei, China

Patentee before: Liyu Electronic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