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2591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25912U CN201725912U CN201020232572XU CN201020232572U CN201725912U CN 201725912 U CN201725912 U CN 201725912U CN 201020232572X U CN201020232572X U CN 201020232572XU CN 201020232572 U CN201020232572 U CN 201020232572U CN 201725912 U CN201725912 U CN 2017259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lid
- electric connector
- reinforcement
- articulated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46 remed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座;一加强件,框设于电连接座周围,加强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墙,并于加强件前端设有一枢接部;一盖体,枢接于枢接部,并用以盖设电连接座,盖体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侧墙,相邻的第一侧墙与第二侧墙至少其一相对倾斜,且第一侧墙与第二侧墙间仅有一端相抵靠;以及一固定件,安装于加强件的后端,以使盖体相对加强件闭合时,用以锁固盖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盖体的第二侧墙与相邻的第一侧墙间仅有一端相抵靠,以防止盖体左右晃动的目的,达到矫正盖体的扣合方向的作用,并且避免出现芯片模块受盖体的压制力不均匀的情况以及不会损伤电连接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于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见中国大陆专利号为CN200420054519.X所示的一种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到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收容有若干导电端子的一绝缘本体,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周侧的一框体,旋转枢接于所述框体一端的一压盖,以及枢接于所述框体另一端并可将所述压盖按压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摇杆,其中所述框体包括中空的底壁以及从底壁向上弯折延伸用于围绕所述绝缘本体的侧壁,所述压盖包括主体板及自所述主体板的相对两侧向所述绝缘本体延伸的侧板。
使用时,首先将所述压盖旋转至开启位置,将所述芯片模块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压缩接触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然后关闭所述压盖至水平位置,最后操作所述摇杆按压在所述压盖的一端,最终将所述芯片模块固持在所述压盖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
所述电连接器在加工时,所述框体与所述压盖一般是由金属板材冲压折弯形成,为了能够将所述压盖更好地枢接于所述枢体且能相对于所述压盖自由转动,所述框体与所述压盖之间通常保留较大配合间隙,这样会造成所述盖体打开时可能会相对于所述框体歪斜,则会产生以下缺陷:
1.在扣合所述压盖压制所述芯片模块压缩接触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时,所述盖体有可能带使所述芯片模块歪斜,导致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位置发生偏移而无法导通或接触不稳定。
2.在扣合所述压盖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时,所述盖体有可能往一边歪斜来固定所述芯片模块,从而会造成所述芯片模块受力不均匀而部分向上脱离接触所述导电端子,从而影响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性导通。
3.在扣合所述压盖时所述压盖的侧板可能会刮伤到所述绝缘本体,从而造成所述绝缘本体的毁损且无法顺利扣合所述压盖。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盖体左右晃动及防止损伤绝缘本体的电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座;一加强件,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座周围,所述加强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墙,并于所述加强件前端设有一枢接部;一盖体,枢接于所述枢接部,并用以盖设所述电连接座,所述盖体两侧分别具有倾斜设置的一第二侧墙,且所述第二侧墙越远离所述枢接部的部分则相对接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并与所述第一侧墙相抵靠;以及一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加强件的后端,以使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闭合时,用以锁固所述盖体。
2.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座;一加强件,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座周围,所述加强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墙,并于所述加强件前端设有一枢接部;一盖体,枢接于所述枢接部,并用以盖设所述电连接座,所述盖体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侧墙,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至少其一相对倾斜,且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间仅有一端相抵靠;以及一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加强件的后端,以使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闭合时,用以锁固所述盖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所述盖体的所述第二侧墙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间仅有一端相抵靠,以达到防止所述盖体左右晃动的目的,从而保证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连接座的电性导通;并且所述盖体不会左右晃动,从而不会使得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歪斜,避免出现所述芯片模块受所述盖体的压制力不均匀的情况;并且不会损伤所述电连接座。
为便于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图3所示沿A-A方向的剖示图;
图5图3所示沿B-B方向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电连接座 1 绝缘本体 11 第一侧框 111
第二侧框 112 导电区域 113 导电端子 12
加强件 2 主体部 21 框口 211
第一侧墙 22 勾部 221 导引部 222
枢接部 23 收容部 24 盖体 3
基部 31 开口 311 侧边 312
压制部 313 第二侧墙 32 枢转部 33
舌部 34 弯折部 35 固定件 4
第一杆体 41 固定部 411 第二杆体 42
间隙 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用于将一芯片模块(未图示)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其包括一电连接座1,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座1外围的一加强件2,枢接于所述加强件2前端的一盖体3,以及枢接于所述加强件2后端可将所述盖体3按压在所述电连接座1上的一固定件4。
所述电连接座1上连接有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1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12。所述绝缘本体11具有平行相对的二第一侧框111,以及位于所述二第一侧框111之间平行相对的二第二侧框112。所述二第一侧框111及所述二第二侧框112彼此配合规划出一导电区域113,所述导电端子12设于所述导电区域113内。
所述加强件2由金属板材冲制而成,其设有用以承接所述电连接座1的一主体部21,所述主体部21开设有一框口211,以穿过所述电连接座1使所述加强件2套设在所述电连接座1周围。所述主体部21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二第一侧框111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一第一侧墙22。所述二第一侧墙22平行相对设置,且其中之一侧向延伸有一勾部221,以限位所述固定件4使所述盖体3锁固于所述加强件2上。所述主体部21于前端设有一枢接部23,于后端设有一收容部24。每一所述第一侧墙22于靠近所述收容部24的部分,其内侧均设有一导引部222,以导引所述盖体3顺利扣合。
请参阅图1、图3至图5,所述盖体3由金属板材冲制而成,其具有用以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的一基部31,所述基部31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二第一侧框111两侧分别向下延伸有一第二侧墙32,所述二第二侧墙32位于所述二第一侧墙22之间,且两者不相平行,也就是说,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侧墙22间具有一间隙5,以利于所述盖体3扣合在所述加强件2上。所述间隙5呈前宽后窄状。每一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侧墙32越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则越接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直至与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以在所述盖体3的扣合过程中逐渐矫正所述盖体3的扣合方向,并防止所述盖体3左右晃动。
所述基部31于所述第二侧墙3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枢转部33及一舌部34。所述枢转部33枢接于所述加强件2前端的所述枢接部23上,所述舌部34则当所述盖体3相对所述加强件2闭合时受所述固定件4压制固定。
所述基部31由一开口311及围设于所述开口311外围的侧边312组成,所述开口311的内缘与所述第一侧墙22相平行。与所述第二侧墙32位于同一侧的所述侧边312呈前窄后宽状,并于该侧边312向下凹陷形成一压制部313。所述基部31与所述第二侧墙32之间设有一弯折部35,所述弯折部35相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倾斜设置。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固定件4(在本实施例为摇杆)装设于所述收容部24,其具有一第一杆体41,以及由所述第一杆体41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杆体42。所述第一杆体41设有一固定部411压制配合所述舌部34,所述第二杆体42则于所述盖体3相对所述加强件2闭合时限位于所述勾部221上,以将所述电连接座1和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锁固在所述加强件2与所述盖体3组成的固定装置内。
请参阅图1至图5,组装时,首先将所述电连接座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
其次,将所述盖体3的所述枢转部33枢接于所述加强件2的所述枢接部23上以形成枢接。当所述盖体3相对所述加强件2闭合时,所述基部31与所述主体部21相面对,所述两第二侧墙32位于所述两第一侧墙22之间,且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侧墙22间则具有所述间隙5,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则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
接着,将所述固定件4装设于所述加强件2后端,使所述第一杆体41枢接于所述收容部24。操作所述固定件4时,所述固定部411压制所述舌部34,所述第二杆体42限位于所述勾部221,以将所述盖体3锁固于所述加强件2上。
然后,将带有所述盖体3和所述固定件4的所述加强件2的所述框口211对准所述电连接座1,向下穿过所述电连接座1,使得所述加强件2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座1外围,所述盖体3盖设于所述电连接座1上方,并利用锁固装置(如螺钉与螺母配合)将所述加强件2锁固在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
接着,将所述盖体3和所述固定件4相对所述加强件2置于开启状态,再将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放置于所述电连接座1上,使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对应接触所述电连接座1内的所述导电端子12。
最后,将所述盖体3相对所述加强件2闭合,再转动所述固定件4,使所述固定部411挤压在所述盖体3的所述舌部34,从而带动所述盖体3的所述压制部313向下挤压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最终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稳定连接到所述电路板(未图示)。
在操作所述盖体3和所述固定件4,以使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压缩接触所述导电端子12过程中,假使所述盖体3在打开时相对所述加强件2偏左或偏右地歪斜,当将所述盖体3借由所述枢转部33来相对所述加强件2枢转时,会造成所述第二侧墙32碰到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而无法继续扣合下去,所以,操作者在扣合所述盖体3的过程中会逐渐作矫正动作,直至所述二第二侧墙32刚好能顺利地进入所述二第一侧墙22之间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干涉配合,即所述第二侧墙32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从而避免所述盖体3偏左或偏右移动而带使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导电端子12的接触位置发生偏移,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1间的电性导通;另外,由于所述盖体3扣合在所述加强件2上时,所述二第二侧墙32限位抵靠于所述二第一侧墙22之间,从而不会使得所述盖体3往一边歪斜,而保证所述盖体3的所述开口311的内缘与所述加强件2相平行,从而使得所述盖体3的所述压制部313于预定位置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而不会出现受所述盖体3的压制力量不均匀的情况,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1的电性导通。此外,所述盖体3在扣合过程中,由于所述盖体3的所述二第二侧墙32刚好能进入所述加强件2的所述二第一侧墙22之间的,因此,所述第二侧墙32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框111之间的缝隙大于所述第二侧墙32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框111之间的缝隙,所以,即使所述盖体3相对所述加强件2偏左或偏右歪斜,所述第二侧墙32会先碰到所述第一侧墙22,从而避免损伤所述电连接座1的所述绝缘本体11。
所述第一实施例还可有另一实施方式:即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所述第一侧墙22于靠近所述收容部24的部分,其内侧均设有一所述导引部222,以导引所述第二侧墙32进入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一侧与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间具有一间隙5。
当将所述盖体3由所述枢转部33相对所述加强件2枢转时,所述盖体3的所述二第二侧墙32由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上设有的所述导引部222导引向下抵靠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由于所述二第一侧墙22将所述二第二侧墙32限位于其间,以防止所述盖体3左右晃动,达到矫正所述盖体3的扣合方向的作用,从而于预定位置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1的电性导通。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还可具有一第二实施例,承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可参照图3,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2相对的所述二第一侧墙22不相平行,而所述盖体3的所述二第二侧墙32相平行,也就是说,所述二第一侧墙22分别相对其相邻的所述第二侧墙32倾斜设置。有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为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间具有一间隙5,以利于所述盖体3扣合在所述加强件2上,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越接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直至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以在所述盖体3扣合过程中逐渐矫正所述盖体3的扣合方向,并防止所述盖体3左右晃动;第二种为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所述第一侧墙22设有一所述导引部222导引所述第二侧墙32进入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一侧与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以防止所述盖体3左右晃动,达到矫正所述盖体3的扣合方向的作用,从而于预定位置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1的电性导通。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远离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间具有一所述间隙5。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还可具有一第三实施例,承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可参照图3,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3相对的所述二第二侧墙32不相平行,所述加强件2相对的所述二第一侧墙22不相平行,也就是说,所述盖体3的所述第二侧墙32和相邻的所述加强件2的所述第一侧墙22均倾斜设置。有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为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间具有一所述间隙5,以利于所述盖体3扣合在所述加强件2上,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则越接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直至与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以在所述盖体3扣合过程中逐渐矫正所述盖体3的扣合方向,并防止所述盖体3左右晃动;第二种为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所述第一侧墙22设有一所述导引部222导引所述第二侧墙32进入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一侧与所述第一侧墙22相抵靠,以防止所述盖体3左右晃动,达到矫正所述盖体3的扣合方向的作用,从而于预定位置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1的电性导通。所述第二侧墙32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23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22间具有一所述间隙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盖体和所述加强件任意一个相对的侧墙为不平行设置,或所述盖体和所述加强件的相对的侧墙均为不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盖体的所述第二侧墙越远离所述枢接部的部分越接近相邻所述加强件的所述第一侧墙,直至所述第二侧墙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相抵靠,以在所述盖体扣合过程中逐渐矫正所述盖体的扣合方向,并且可防止所述盖体左右晃动。而所述第二侧墙越靠近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间具有所述间隙,以利于所述盖体扣合在所述加强件上。
2.由于所述盖体和所述加强件任意一个相对的侧墙为不平行设置,或所述盖体和所述加强件的相对的侧墙均为不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盖体的所述第二侧墙越靠近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间相抵靠,以将所述二第二侧墙限位于所述二第一侧墙之间,从而防止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偏左或偏右晃动,达到矫正所述盖体的扣合方向的作用,从而于预定位置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的电性导通。
3.由于所述盖体扣合在所述加强件上时,所述二第二侧墙限位抵靠于所述二第一侧墙之间,从而不会使得所述盖体往一边歪斜,而保证所述盖体的所述开口的内缘与所述加强件相平行,从而使得所述盖体的所述压制部于预定位置压制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而不会出现受所述盖体的压制力量不均匀的情况,从而保证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座的电性导通。
4.由于所述盖体的所述二第二侧墙刚好能进入所述加强件的所述二第一侧墙之间,因此,所述第二侧墙远离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框之间的缝隙大于所述第二侧墙靠近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框之间的缝隙,所以,即使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偏左或偏右歪斜,所述第二侧墙会先碰到所述第一侧墙,从而避免损伤所述电连接座的所述绝缘本体。
5.由于与所述盖体的所述第二侧墙相抵靠的所述加强件的所述第一侧墙设有所述导引部,故可起导引所述第二侧墙顺利进入的作用。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座;
一加强件,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座周围,所述加强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墙,并于所述加强件前端设有一枢接部;
一盖体,枢接于所述枢接部,并用以盖设所述电连接座,所述盖体两侧分别具有倾斜设置的一第二侧墙,且所述第二侧墙越远离所述枢接部的部分则相对接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并与所述第一侧墙相抵靠;以及
一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加强件的后端,以使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闭合时,用以锁固所述盖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于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间具有一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呈前宽后窄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两侧弯折向下延伸形成的所述二第二侧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相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由一开口及围于所述开口外围的侧边组成,与所述第二侧墙同一侧的所述侧边呈前窄后宽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内缘与所述第一侧墙相平行。
8.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座;
一加强件,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座周围,所述加强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墙,并于所述加强件前端设有一枢接部;
一盖体,枢接于所述枢接部,并用以盖设所述电连接座,所述盖体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侧墙,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至少其一相对倾斜,且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间仅有一端相抵靠;以及
一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加强件的后端,以使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加强件闭合时,用以锁固所述盖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于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相抵靠,并于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间具有一间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倾斜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倾斜设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倾斜设置。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于相对靠近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相抵靠,并于相对远离所述枢接部的部分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墙之间具有一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倾斜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倾斜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二侧墙均倾斜设置。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于抵靠所述第二侧墙的位置设有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导引所述第二侧墙抵靠所述第一侧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32572XU CN201725912U (zh) | 2010-06-12 | 2010-06-12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32572XU CN201725912U (zh) | 2010-06-12 | 2010-06-12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25912U true CN201725912U (zh) | 2011-01-26 |
Family
ID=43494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32572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25912U (zh) | 2010-06-12 | 2010-06-12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725912U (zh) |
-
2010
- 2010-06-12 CN CN201020232572XU patent/CN2017259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7819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2591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87228Y (zh) | 轿车门板总成 | |
CN207847464U (zh) | 一种拼装木门 | |
CN208530511U (zh) | 一种设置微缝天线的汽车防盗遥控器 | |
CN20572411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656032U (zh) | 电连接装置 | |
CN20203461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993524U (zh) | 直流控制盒和直流控制盒箱体 | |
CN208749761U (zh) | 快插式转角连接器 | |
CN201937126U (zh) | 电连接装置 | |
CN209526298U (zh) | 一种用于线对线连接的穿墙端子 | |
CN205543332U (zh) | 三相电能表通信模块插座支架 | |
CN206890949U (zh) | 冰箱及其翻转梁 | |
CN213378822U (zh) | 一种电箱的箱门板角部成型机构 | |
CN105958304A (zh) | 一种 usb 插座的加工方法、usb 插座及移动终端 | |
CN222107363U (zh) | 一种多方位安装的plc主机设备 | |
CN221688580U (zh) | 一种翻盖式光伏板结构 | |
CN205172246U (zh) | 发动机前罩铰链 | |
CN218093740U (zh) | 角码 | |
CN213115942U (zh) | 防尘承重式门框结构 | |
CN222015922U (zh) | 一种户外柜 | |
CN20260197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846469U (zh) | 一种用于清洗机的加强结构 | |
CN223150872U (zh) | 衣物处理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