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78037U - 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 - Google Patents
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578037U CN201578037U CN2009201936901U CN200920193690U CN201578037U CN 201578037 U CN201578037 U CN 201578037U CN 2009201936901 U CN2009201936901 U CN 2009201936901U CN 200920193690 U CN200920193690 U CN 200920193690U CN 201578037 U CN201578037 U CN 2015780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ramic
- heater element
- heating
- metal
- heat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加热底座包括承烧底板、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及电极,发热元件设置在承烧底板上并由电极引出。本实用新型导热系数高,电热转换效率高,具有升温迅速的特点,能实现快速补温,而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材料的特性使得发热元件可以被制成多种具体形状,这样发热面积可以尽量做大,发热元件与承烧底板有效接触面积较现有技术可以增大3—5倍,有效加热面积的加大导致传热效率的极大增强,在1/4—1/3加热功率的情况下,也能更加快速烧开相同体积的水。本实用新型相对传统的电热管加热的电热水壶还具有节能、安全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家电领域,具体涉及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电热水壶主要由水壶体和加热底座两部分构成,而加热底座又包括承烧底板、发热元件及电极。图1是传统的电热管电热水壶的加热底座,环形的电热管2通过氩弧焊或其他方式焊接在不锈钢的承烧底板1上,然后由电极3引出。传统技术的缺陷在于:电热管与承烧底板的有效接触面积只有承烧底板表面积的20%左右,通电工作时电热管只能通过传导方式传热,其加热面积不大,故其传热速率慢,热效率不高。
随着新兴材料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可参见200910038679.2号专利申请所揭露的内容)的诞生及其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考虑将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应用在家用的电热水壶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电热水壶传热速率慢,热效率不高的缺陷。
上述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加热底座包括承烧底板、发热元件及电极,发热元件设置在承烧底板上并由电极引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
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通过导热硅脂与承烧底板接触。
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设计为:平面矩形片状、平面圆形片状、弧形条状或立体圆柱状。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作为发热元件,其导热系数高,电热转换效率高,具有升温迅速的特点,能实现快速补温,而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材料的特性使得发热元件可以被制成多种具体形状,这样发热面积可以尽量做大,发热元件与承烧底板有效接触面积较现有技术可以增大3-5倍,有效加热面积的加大导致传热效率的极大增强,在1/4--1/3加热功率的情况下,也能更加快速烧开相同体积的水。总之,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相对传统的电热管加热的电热水壶,具有更加节能、安全、加热更快速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采用电热管作为加热元件的加热底座的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圆形片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的加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矩形片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的加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弧形条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的加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立体圆柱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的加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热水壶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为一个平面圆形片状结构,可以是整块材料构成,或者由若干个小块材料拼合而成。该圆形片状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4通过导热硅脂与承烧底板1充分接触,并通过电极3引出。圆形片状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4的面积可达承烧底板面积的85-95%,其有效的接触面积较现有技术增大了四倍之多;此外,圆形片状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4与承烧底板1之间涂抹的导热硅脂,使得圆形片状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4的热量能够高效传导到承烧底板1上,同时圆形片状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4升温迅速,能快速补温,始终保守较大的温度传导梯度,从而使得加热效率极为增大。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采用的为平面矩形片状结构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5,图中所示为两片结构,其有效接触面积可达75-85%,当然不限于两片。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采用的为弧形条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6,将承烧底板1做出若干个内陷弧形凹槽,然后将弧形条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6通过导热硅脂与弹片压合在承烧底板1的内陷弧形凹槽中。实施例三提供的弧形条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6的耐热冲击性能好,单个弧形条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6能承受1500W的电冲击,同样,其加热效果较现有技术有明显改善。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采用的为立体圆柱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7,将承烧底板1做出若干个圆柱状空槽,然后将立体圆柱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7通过导热硅脂与弹片压合在圆柱状空槽内。实施例三提供的立体圆柱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7的耐热冲击性能比较好,单个立体圆柱状的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7能承受1000W的电冲击,同样,其加热效果较现有技术有明显改善。
上述实施例仅为充分公开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未经创造性劳动的简单替换,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加热底座包括承烧底板、发热元件及电极,发热元件设置在承烧底板上并由电极引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通过导热硅脂与承烧底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设计为平面矩形片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设计为平面圆形片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设计为弧形条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金属共烧发热元件设计为立体圆柱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936901U CN201578037U (zh) | 2009-08-31 | 2009-08-31 | 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936901U CN201578037U (zh) | 2009-08-31 | 2009-08-31 | 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578037U true CN201578037U (zh) | 2010-09-15 |
Family
ID=42720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93690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78037U (zh) | 2009-08-31 | 2009-08-31 | 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57803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27375A1 (zh) * | 2013-08-26 | 2015-03-05 | Shi Lei | 一种新型快速电水壶 |
CN110179336A (zh) * | 2019-06-28 | 2019-08-30 | 厦门佰顺兴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热水壶加热底盘及其制造方法 |
-
2009
- 2009-08-31 CN CN2009201936901U patent/CN20157803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27375A1 (zh) * | 2013-08-26 | 2015-03-05 | Shi Lei | 一种新型快速电水壶 |
CN110179336A (zh) * | 2019-06-28 | 2019-08-30 | 厦门佰顺兴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热水壶加热底盘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48793U (zh) | 一种电热水壶 | |
CN201578037U (zh) | 采用陶瓷-金属高温共烧发热元件的电热水壶 | |
CN1076326A (zh) | 复合式电加热盘成型工艺及电加热盘 | |
CN201189100Y (zh) | 一种发热盘及其电热水瓶 | |
CN202617391U (zh) | Ptc热水器加热器 | |
CN202477345U (zh) | 一种多用途石墨电子锅 | |
CN204909058U (zh) | 具有快速升温功能的银壶 | |
CN201319675Y (zh) | 一种ptc陶瓷电热管 | |
CN102119831A (zh) | 一种电热水壶 | |
CN203575914U (zh) | 麻将电暖桌 | |
CN206314012U (zh) | 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 | |
CN201450602U (zh) | 一种储热保温型电加热器 | |
CN201571684U (zh) | 餐桌保温板 | |
CN214712019U (zh) | 一种新型电热锅 | |
CN101664278B (zh) | 一种电加热盘的制作方法 | |
CN201404092Y (zh) | 一种发热盘 | |
CN201701005U (zh) | 一种节能型电饭锅 | |
CN201110642Y (zh) | 一种节能型即热式电热水器发热体 | |
CN2222040Y (zh) | 脚踏式电暖器 | |
CN201409234Y (zh) | 用于随手泡茶壶的陶瓷发热体 | |
CN201781639U (zh) | 新型油扩散泵加热器 | |
CN203598099U (zh) | 一种安全节能型暖手宝 | |
CN203436199U (zh) | 一种封闭式中间加热电烤炉 | |
CN201341728Y (zh) | 一种保温容器 | |
CN2922718Y (zh) | 多功能电饭锅发热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