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78487U - 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78487U CN201478487U CN2009201467824U CN200920146782U CN201478487U CN 201478487 U CN201478487 U CN 201478487U CN 2009201467824 U CN2009201467824 U CN 2009201467824U CN 200920146782 U CN200920146782 U CN 200920146782U CN 201478487 U CN201478487 U CN 2014784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terminals
- cap
- insulating housing
- serial b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主要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一绝缘壳体及一屏蔽外壳。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可分别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尾部可与一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延伸部是连接各端子的接触部及尾部。该绝缘壳体延伸有一设有多个端子收容槽的舌片,以收容各该第一端子延伸部。该绝缘壳体具有一组装于该舌片的帽盖,该帽盖收容各该第二端子的延伸部。该屏蔽外壳大致覆盖于该舌片及帽盖之外。该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不需依赖埋入成型法而将端子组装于绝缘壳体内,使得模具结构较为简单且耐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尤指一种在一般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中增加一组端子,以增加电子信号的传输速度。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是目前最受电子产品市场采用的传输接口之一,其主要是由一线端连接器及一板端相互匹配,来沟通线缆及电路板的电子信号。近来有将存储器安装在通用串行总线的线端连接器内,使该USB的线端连接器不必携带线缆而可以与任一USB的板端连接器匹配,使该线端连接器承载的存储器与承载该板端连接器的电路板两者相互沟通电子信号。
由于目前USB 2.0界面的标准主要规范了两种传输速率,高频宽的高速(High Speed)传输速率为480Mb/s,低频宽的全速(Full Speed)传输速率为12Mb/s。低频宽的全速传输是提供滑鼠、键盘之类不会在短瞬间传输大量资料的少数电子装置。
虽然USB 2.0界面广为电子产品所采用,但随着电子装置间传输资料量的不断提升,因此USB 2.0界面也必需要提升传输速率,以缩短传输大量资料所需时间。2008年11月12日正式发行的USB 3.0界面标准规范了超快(Super Speed)传输速率,USB 3.0界面标准的超快传输速率可达5.0Gb/S。由于USB 3.0界面标准的传输速率提升,使USB连接器内至少必需多加两对差动信号端子及一接地端子,才能提供足够频宽。
由于USB 3.0界面标准的两组端子组包括了传统USB 2.0及新增的两对差动信号端子及一接地端子,不但使整个连接器的机械结构上变得拥挤,且在传输速度高达5.0Gb/S时很容易对噪声敏感,因此现有的通用串行总线板端连接器有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特别是提供一种不需依赖埋入成型法而将端子组装于绝缘壳体内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特别是提供一种在完成连接器整体组装之前,对该连接器接触部具有适当保护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主要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一绝缘壳体及一屏蔽外壳。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分别具有一接触部、一尾部及一延伸部,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可分别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尾部可与一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延伸部连接各端子的接触部及尾部。该绝缘壳体延伸有一舌片,该舌片上有多个端子收容槽,各该舌片上的端子收容槽用来分别收容各该第一端子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各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凸出于该舌片的端子收容槽外,以与接连接器连接。该屏蔽外壳是大致覆盖于该绝缘壳体外。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可分离地组装于该舌片与该屏蔽外壳间的帽盖,且该绝缘壳体的帽盖至少遮蔽各该第二端子的延伸部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各该第一端子大致被组装于绝缘壳体的舌片内,且各该第二端子大致被组装于绝缘壳体的帽盖内,且该帽盖被组装于舌片及屏蔽外壳之间,则各该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可以不必使用现有的埋入成型法而在各端子上成型塑胶绝缘体,因此模具结构较为简单且耐用。由于本实用新型各该第一端子延伸部至少有部份是被收纳于该绝缘壳体的舌片内,因此各该第一端子被组装入该绝缘壳体的舌片时,该绝缘壳体的舌片对各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可以提供适当的保护,避免各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在运送过程中受损。
为使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现举下列实施例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各第一端子与绝缘壳体的主体组装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各第二端子与绝缘壳体的帽盖组装示意图;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绝缘壳体的主体与帽盖的逐步组装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绝缘壳体组装完成后的俯视图;
图5B为图5A中的A-A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端子 11接触部
12尾部 13延伸部
131棘刺 2第二端子
21接触部 22尾部
23延伸部 231棘刺
232辅助棘刺 3绝缘壳体
31主体部 311舌片
312第一端子收容槽 313扣锁臂
314扣勾 32帽盖
321第二端子收容槽 322枕部
323卡笋 4屏蔽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主要是由多个第一端子1、多个第二端子2、一绝缘壳体3及一屏蔽外壳4所组成。
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分别具有一接触部11、21,使各端子可以分别与对接连接器(图示中未表示)连接。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分别具有一尾部12、22,使各该端子1、2的尾部12、22可与一电路板(图示中未表示)形成电性连接,各该端子1、2的尾部12、22通常是被焊接于该电路板上,使各该端子的尾部与该电路板的电性连接状态可以稳定,焊接的形式包括SMT形式焊接或DIP形式焊接(图示中仅以适于DIP是焊接形式的端子做代表)。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11、21与尾部12、22之间都由一延伸部13、23加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3主要包括一主体部31及一帽盖32,该主体部31在距离电路板(图示中未表示)一段距离处延申一舌片311,且该帽盖32是被组装于该舌片311上。
如图3A所示,该绝缘壳体3的主体部31及舌片311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312,各该第一端子收容槽312是贯穿于该主体部31而延伸至该舌片311。各该第一端子1可以自该绝缘壳体3的主体部31被组装至舌片311部份的第一收容槽312内,同时各该第一端子1的接触部11可以凸伸出该绝缘壳体3舌片311的第一端子收容槽312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舌片311的各第一端子收容槽312是朝电路板方向开设,因此各该第一端子1的接触部11是朝向该电路板而凸伸出该绝缘壳体3舌片311。同理,当该舌片311的各第一端子收容槽312是背离电路板方向开设时,各该第一端子1的接触部11是朝背离该电路板方向凸伸出该绝缘壳体3舌片311。
为使该各该第一端子1可以稳定地被保持于该舌片311的第一端子收容槽312内,可以在各该第一端子1的延伸部13上设置适当的干涉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一端子1的延伸部13设有尺寸凸出的棘刺131。各该第一端子1被装配入该主体31及舌片311的第一端子收容槽312内的过程中,各该棘刺131与该第一端子收容槽312发生干涉,以将各该第一端子1的延伸部13至少一部份保留于舌片311的第一端子收容槽312内。
如图3B所示,该绝缘壳体3的帽盖32上具有多数个第二端子收容槽321,以分别收纳各个第二端子2。本实用新型各该第二端子2的延伸部23上可以设置适当的干涉机构,使各该第二端子2的延伸部23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稳定地被保持于该帽盖32的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内。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二端子2的延伸部23也设有尺寸凸出的棘刺231,则当各该第二端子2被组装入该帽盖32的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内时,利用各该第二端子2的棘刺231与该帽盖32的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干涉,而将各该第二端子2保留于该帽盖32的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各该第二端子2的长度较长,为使各该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21能稳定地被保持于该帽盖32上的定位,因此在各该第二端子2的延伸部23上可以增设其他辅助棘刺232,以辅助各该第二端子2的棘刺231。
为确保各该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21可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该帽盖32的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适当位置可以个别凸伸一枕部322,利用各该枕部322迫使各该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21凸出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由于该绝缘壳体3的帽盖32是适于被组装在该舌片311上,且各该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21凸出于各该第二端子收容槽321,因此当该帽盖32被组装在该舌片311上时,则各该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21便位于该舌片311的端缘,则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的接触部11、12在绝缘壳体舌片311端缘大致排列为两排。
如图4A及图4B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是分别被组装于绝缘壳体3的主体31及帽盖32上,因此在绝缘壳体3的主体31及帽盖32之间应有适当的卡扣机构,使该主体31与帽盖32能稳定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的主体31朝该帽盖32伸设一对扣锁臂313(请参照图5A),各该锁扣臂313的末端设有一扣勾314,该帽盖32在相对于该主体31的扣勾314处设有一对卡笋323,利用该主体31的一对扣勾314与该帽盖32的卡笋323相互配合,使该主体31与帽盖32能稳定结合成一绝缘壳体3。在完成该绝缘壳体3对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的组装后,再以一屏蔽外壳4覆盖于该绝缘壳体3外(请参照图1),使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可以受到该屏蔽外壳4的保护,避免该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互相沟通的电子信号被外在环境的电磁波干扰。
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由于各该第一端子1在被组装于绝缘壳体3的舌片311后,该舌片311可对各该第一端子1的接触部11提供适当保护,避免各该第一端子1的接触部11受损。此外,各该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2是分别被装于该舌片311及帽盖32内,无需使用埋入成型法,可达成创作目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改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一绝缘壳体及一屏蔽外壳;各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分别具有一接触部、一尾部及一延伸部,各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各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尾部与一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延伸部分别连接各端子的接触部及尾部;所述绝缘壳体延伸有一舌片,所述舌片上有多个端子收容槽以分别收容各所述第一端子延伸部的一部分,且各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有弹性地凸出于所述绝缘壳体舌片外;所述屏蔽外壳大致覆盖于所述绝缘壳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具有一帽盖,所述绝缘壳体的帽盖分离地组装于所述舌片与所述屏蔽外壳间,且所述绝缘壳体的帽盖至少遮蔽各所述第二端子的延伸部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帽盖设有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各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分别收容一第二端子延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适当处分别具有一确保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凸出于各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的枕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端子延伸部设有与帽盖上的各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发生干涉关系的棘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的舌片上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且各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与各所述第一端子延伸部具有干涉关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端子延伸部设有与舌片上的各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发生干涉关系的棘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本体朝帽盖延伸有一对扣锁臂,各所述扣锁臂上分别设有一扣勾,且所述绝缘壳体的帽盖对应所述本体的扣勾处设有与帽盖的卡笋相互配合而使所述本体与帽盖相互扣合的卡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467824U CN201478487U (zh) | 2009-05-31 | 2009-05-31 | 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467824U CN201478487U (zh) | 2009-05-31 | 2009-05-31 | 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78487U true CN201478487U (zh) | 2010-05-19 |
Family
ID=42414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4678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78487U (zh) | 2009-05-31 | 2009-05-31 | 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7848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4949A (zh) * | 2012-01-11 | 2012-07-04 | 东莞市竞跃电子有限公司 | 电脑连接件改良结构 |
-
2009
- 2009-05-31 CN CN2009201467824U patent/CN20147848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4949A (zh) * | 2012-01-11 | 2012-07-04 | 东莞市竞跃电子有限公司 | 电脑连接件改良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69774B1 (en) | Reduced Size Multi-Pin Male Plug Connector | |
TWM582251U (zh) | Connector set with built-in locking mechanism and socket connector thereof | |
US7744418B2 (en) | Upright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451645B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US20110256761A1 (en) | Low profli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05071848A (ja) | プラグ型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嵌合型コネクタ | |
US2013033768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etect function | |
CN104112928A (zh) | 电连接器 | |
TWM525560U (zh) | 結構強化之插座電連接器 | |
CN105990761A (zh) | Usb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 |
CN204179278U (zh) | 连接器结构 | |
TW202103395A (zh) | 全遮蔽式的排線連接器及其排線插頭 | |
TWM295821U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M513476U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US20160285214A1 (en) |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mated with a mating connector in two orientations | |
CN201478487U (zh) | 改良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
CN204858149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201674022U (zh) | Usb插座连接器 | |
CN207530175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1931150A (zh) | 线缆连接器 | |
TWM499667U (zh) | 微型插頭電連接器、微型插座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CN21206287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79370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7530173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9963383U (zh) | 具有内藏式锁定机构的连接器组及其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5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