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15387Y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315387Y CN201315387Y CNU2008202103680U CN200820210368U CN201315387Y CN 201315387 Y CN201315387 Y CN 201315387Y CN U2008202103680 U CNU2008202103680 U CN U2008202103680U CN 200820210368 U CN200820210368 U CN 200820210368U CN 201315387 Y CN201315387 Y CN 20131538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nector
- copper ring
- contact chip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主要是于一壳体一端形成一突出的突出部,并于突出部内形成同轴的插孔,插孔内设有一铜环,铜环内侧端上形成有一环沟状的凹颈部,又壳体内部于邻近突出部处设有一接地件,该接地件一端于两相对位置分别形成有一接触片,两接触片适相对夹持于铜环的凹颈部上且构成电接触;利用前述构造,可使连接器的铜环与接地件确实地构成电接触,且不受温度或外力影响其接触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可确保铜环确实接地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7所示是一种已知的音讯连接器,该连接器至少包括一壳体70、一铜环80及一接地件90(请配合参阅图8所示);其中:
该壳体70概呈矩形且为中空状,其一端形成有一朝外壁突出的突出部71,该突出部71内形成一插孔72,供安装容置前述铜环80;又接地件90是概呈U形状的金属片体,其具有相对的两臂,其中一臂的内侧端向内侧延伸一弯折状的电接触部91,另一臂的内侧端则以直角方向朝外延伸以构成一接脚92;再者,接地件90外侧端的底缘处向外延伸形成一舌片93;而该接地件90是设于壳体70内近突出部71的一端,其电接触部91将对应位于插孔72内侧,其接脚92穿出壳体70外,供插件装配之用,而接地件90的舌片93则伸出至插孔72的内孔壁上。
该铜环80外径与插孔72内径匹配,其内侧端形成有一具斜面且其最大外径略大于插孔72内径的扩部81,借此,铜环80内侧端仍可顺利地进入插孔72内,当铜环80完全进入插孔72内,其扩部81将挤入插孔72的孔壁,而构成紧配合状态(请参阅图9所示);在此同时,铜环80的内侧端亦与接地件90的舌片93构成接触。
由上述可知,前述连接器的铜环80须与接地件90构成电接触,然而二者间的接触关系仅止于接地件90外侧端所延伸的舌片93及其与铜环80内侧端之间非常有限的接触面积,由于音讯连接器使用时有电流讯号经常性地通过铜环80与接地件90,因此可能使温度升高,当温度一高,产生形变的可能性即相对大增,在此状况下,接地件90与铜环80即可能发生接触不良的状况,进而影响连接器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铜环与接地件确实接触的连接器。
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前述连接器包括有:
一壳体,概呈矩形且为中空状,其一端形成有一朝外壁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内形成一插孔;
一铜环,是设于前述壳体的插孔内,该铜环内侧端上形成有一环沟状的凹颈部;
一接地件,该接地件一端于两相对位置分别形成有一接触片,两接触片适相对夹持于铜环的凹颈部上且构成电接触;
前述构造中,接地件中的两接触片是相对夹持于铜环上的凹颈部,故可确保铜环与接地件确实地构成电接触,且不会因高温形变或外力影响其接触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剖面图。
图7:是现有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现有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9:是现有连接器的组合剖视图。
(10)壳体 (11)突出部
(12)插孔 (13)槽部
(20)铜环 (21)扩部
(22)凹颈部 (30)(30’)接地件
(31)电接触部 (32)接脚
(33)(33’)接触片 (330)(330’)接触部
(70)壳体 (71)突出部
(72)插孔 (80)铜环
(81)扩部 (90)接地件
(91)电接触部 (92)接脚
(93)舌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主要是于一壳体10内分设有一铜环20及一接地件30;其中:
该壳体10概呈矩形且为中空状,其一端形成有一朝外壁突出的突出部11,该突出部11内形成一插孔12,供安装容置该铜环20,该插孔12内侧端于相对孔壁上形成向内凹入的槽部13。
该接地件30具有上、下片及两侧片,其中一侧片与上片是呈断开状,其他各片则呈连续状,又接地件30其中一侧片的内侧端向内侧延伸一弯折状的电接触部31,另一侧片的内侧端则以直角方向朝外延伸以构成一接脚32;再者,接地件30于其上、下片的外侧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片33,该接触片33的自由端与上、下片间形成有空隙,使其形成一弹片状,又接触片33于相对内侧面上分别形成突出的接触部330。
又前述接地件30是设于壳体10内近突出部11的一端,其上、下片上的接触片33是位于插孔12内侧端上的槽部13内,而其电接触部31是位于插孔12内侧,其接脚32穿出壳体10外。
该铜环20外径与插孔12内径匹配,其中段处形成有一具斜面且其最大外径略大于插孔12内径的扩部21,其内侧端则形成有一向内凹入而缩小内径的凹颈部22,该凹颈部22适对应于接地件30上的两接触片33。
由上述说明可了解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构造,至于其组合方式详如以下所述:
首先将铜环20压入壳体10的插孔12内,当铜环20进入插孔12,其扩部21将挤入插孔12的孔壁以构成紧配合。接着将接地件30由壳体10侧壁上的开口置入,而将其安装在壳体10内近突出部11的一端,同时其上、下片外侧端处的接触片33将位于插孔12内侧端的槽部13内(请参阅图2所示),且两接触片33将对应于铜环20的凹颈部22,其接触部330并将相对夹持其上(请参阅图3所示),以构成确实的电接触关系。
又请参阅图4、5、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其基本组成结构,如壳体10、铜环20等均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该接地件30’的接触片33’形式略有不同:
该接地件30’主要仍具有上、下片及两侧片,且其上、下片的外侧端亦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接触片33’,该接触片33’是呈狭长状,其长边与上、下片的边缘平行,且与上、下片间形成间隙,使其形成一弹片状,又接触片33’的长边末端略向内弯折以构成接触部330’。当接地件30’装入壳体10时,接地件30’将位于壳体10内近突出部11的一端,且其接触片33’将位于插孔12内侧端上的槽部13内,该接触片33’的接触部330’遂将相对夹持于铜环20的凹颈部22内以构成确实的电接触。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是令接地件中的两接触片是相对夹持于铜环上的凹颈部,借此可令铜环与接地件确实地构成电接触,如此一来,可避免因高温形变或外力影响其接触关系,有效解决传统连接器可能因接触不良而影响正常工作的问题。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壳体,呈矩形且为中空状,其一端形成有一朝外壁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内形成一插孔;
一铜环,设于前述壳体的插孔内,该铜环内侧端上形成有一环沟状的凹颈部;
一接地件,具有上、下片及至少一侧片,其上、下片的外侧端上分别形成有一接触片,两接触片适于相对夹持于铜环的凹颈部上且构成电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件的接触片自由端与上、下片间形成空隙以构成一弹片状,该接触片于相对内侧面上分别形成突出的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片呈狭长状,其长边与上、下片的边缘平行,且与上、下片间形成间隙,使其形成一弹片状,该接触片的长边末端向内弯折以构成一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件设于壳体内近突出部的一端;
该壳体的插孔内侧端的两相对孔壁上分别形成有一槽部,该槽部供接地件的接触片容置其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片具有两侧片,其中一侧片与上片是呈断开状,其他各片则呈连续状,又接地件其中一侧片的内侧端向内侧延伸一弯折状的电接触部,另一侧片的内侧端则以直角方向朝外延伸以构成一接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2103680U CN201315387Y (zh) | 2008-10-24 | 2008-10-24 | 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2103680U CN201315387Y (zh) | 2008-10-24 | 2008-10-24 | 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315387Y true CN201315387Y (zh) | 2009-09-23 |
Family
ID=41127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21036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15387Y (zh) | 2008-10-24 | 2008-10-24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315387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92267A (zh) * | 2012-01-12 | 2013-11-13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电连接器的线缆及带有电连接器的线缆的制造方法 |
CN109217002A (zh) * | 2017-06-29 | 2019-01-15 | 星电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具有连接器和金属外壳的连接结构 |
-
2008
- 2008-10-24 CN CNU2008202103680U patent/CN20131538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92267A (zh) * | 2012-01-12 | 2013-11-13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电连接器的线缆及带有电连接器的线缆的制造方法 |
CN103392267B (zh) * | 2012-01-12 | 2015-11-25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电连接器的线缆及带有电连接器的线缆的制造方法 |
CN109217002A (zh) * | 2017-06-29 | 2019-01-15 | 星电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具有连接器和金属外壳的连接结构 |
CN109217002B (zh) * | 2017-06-29 | 2021-03-12 | 星电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具有连接器和金属外壳的连接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00064B2 (en) | Connector | |
JP525045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825477B2 (ja) | 接続コネクタ | |
US813307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eatured USB/eSATA interfaces | |
TWI668923B (zh) | 插頭電連接器 | |
JP485151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457595B1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端子 | |
US9318829B2 (en) |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contact thereof with improved support member for supporting engaging arm | |
TW201421820A (zh) | 低剖面背板連接器 | |
CN101546881B (zh) | 连接器 | |
WO2011047539A1 (zh) | 电连接器 | |
US798508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uxiliary hold-down arrangement | |
JP2012099299A (ja) | 同軸コネクタ | |
CN201315387Y (zh) | 连接器 | |
TWI749671B (zh) | 抗損耗傳輸裝置組 | |
JP2003229214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4243358U (zh) | 插头连接器及与其对接的插座连接器 | |
CN207098149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
CN205609814U (zh) | 连接器 | |
CN211958011U (zh) | 一种多触点usb type-c母座 | |
TW201438354A (zh) | 電連接器 | |
CN201975650U (zh) | 插座连接器 | |
TWI388092B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裝方法 | |
CN201975589U (zh) | 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 | |
CN201075531Y (zh) | 堆栈式连接器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