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78543Y - 可站立的手机 - Google Patents
可站立的手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78543Y CN201278543Y CNU2008201332771U CN200820133277U CN201278543Y CN 201278543 Y CN201278543 Y CN 201278543Y CN U2008201332771 U CNU2008201332771 U CN U2008201332771U CN 200820133277 U CN200820133277 U CN 200820133277U CN 201278543 Y CN201278543 Y CN 201278543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phone
- antenna
- writing pen
- utility
-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站立的手机,其手机壳体内装设有可伸缩弯折的天线和可伸缩弯折的手写笔,天线和手写笔在伸出壳体并在弯折后支撑手机站立。本实用新型的手机通过伸缩弯折天线和手写笔的拉伸弯折形成某一角度使手机以合理角度站立并方便用户进行视频通话,娱乐等业务。无需在机壳上增加转轴,支架等材料,节省结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尤其涉及一种可站立的手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对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简称为WCDMA)、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和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为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正逐步占领市场。
与此同时,诸如手机的移动终端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通讯工具,目前,视频通话和在线观看电视等业务将为广大用户所使用。而传统手机在使用这些业务时,需要用手握手机形成可视角度,这样用户就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其他工作来使用手机,或者,也可以将手机平放在桌面上,从上往下观看,显然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不舒适或不方便的,且受到使用场所的限制。为了使用户可以解放双手并能够在任何固定场所可以舒适使用这些业务,提高用户体验,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站立的手机,方便用户使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站立的手机,其手机壳体内装设有可伸缩弯折的天线和可伸缩弯折的手写笔,天线和手写笔在伸出壳体并弯折后支撑手机站立。
其中,上述天线和手写笔装设平行间隔地设在手机壳体中。优选地,天线和手写笔装设在手机壳体的两侧。进一步优选地,天线和手写笔的伸出端位于手机壳体的底端或顶端。更优选地,上述手机天线和手写笔可转位地装设在手机壳体中。
本实用新型手机通过伸缩弯折天线和手写笔的拉伸弯折形成某一角度对手机进行支撑,可以使手机以合理角度站立,从而可以方便用户进行视频通话,娱乐等业务,提高了用户体验。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其示出了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站立的手机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手写笔和天线的拉伸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手机的站立姿态;以及
图4a和图4b示出了天线和手写笔的弯折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站立的手机。图1示出了该可站立的手机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可站立的手机在壳体内装设有可伸缩弯折的天线11和可伸缩弯折的手写笔13。如图1所示,天线11和手写笔13分别装设在手机壳体10的两侧,且优选地,天线11与手写笔13在收缩时的位置都在与显示屏平面14平行的平面上。
图2示出了手写笔和天线的拉伸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中,天线11与手写笔13可向同一方向平行拉伸并往手机显示屏背面方向弯折。如图2所示,天线11和手写笔13自手机壳体中拉出,向同一方向拉伸到弯折点露出至手机底部平面。
图3示出了手机的站立姿态。如图3所示,手机11和手写笔13从弯折点处向后弯折到达最大可弯折角度,与手机后壳平面形成夹角(优选地,该夹角小于直角),支撑手机以该角度站立,并且显示屏以合适的角度正对用户,这样用户可以方便地观看手机屏幕,进行视频通话、娱乐等业务。不使用站立功能时,天线11和手写笔13可以收直并收缩回手机壳内。
在手写笔拉伸至可弯折点到手机底部时,不使用站立功能,再往外拉则手写笔可以全部拉出插孔,做手写使用。
图4a示出了天线的弯折点的结构示意图。图4b示出了手写笔的弯折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天线11在手机壳体10的插孔中,该天线11的第一部分111通过销轴112与第二部分113枢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天线的弯折点。手写笔13的第一部分131通过销轴132与第二部分133枢接在一起,以形成手写笔13的弯折点。
当天线11和手写笔13的弯折点被拉出壳体10外时,第二部分113就可以相对第一部分111转动一角度。通常,将第二部分113、133绕第一部分111、131的转动设置成有摩擦阻力的转动,这样手机就可以可靠地站立。
容易想到,也可以设置阻尼元件,以增加第一部分111、131和第二部分113、133之间的摩擦阻力,使手机可靠地站立。
另外,天线11在手机壳体中设置可以成围绕中心线115能够转位,将手写笔13也同样设置成围绕中心线135可以转位。这样,天线和手写笔可向同一方向平行拉伸,当天线和手写笔平行地拉出手机壳体时,可向手机显示屏背面方向弯折并呈“八”字形张开或收拢来支撑手机,以使手机的站立更平稳。更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设置在壳体两侧的天线和手写笔可以向中间位置靠拢而不影响手机站立的稳定性。
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中,实现手机的站立无需在机壳上增加转轴、支架等材料,可以节省结构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天线和手写笔的伸出端位于手机壳体的底端。在其它实施例中,天线和手写笔的伸出端可以位于手机壳体的顶端,该天线和手写笔在伸出手机壳体顶端后向显示屏背面的平面弯折,即可支撑手机站立。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可伸缩弯折的”是相对于手机壳体而言的,即“可伸出和缩回手机壳体的并且具有弯折点(弯折部)的”。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天线可以类似传统的收缩天线那样具有由两节或两节以上的天线拉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文中,是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诸如PDA、MP3、MP4等其他掌上设备,均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来实现设备的站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变化和省略。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可站立的手机,其特征在于,
手机壳体内装设有可伸缩弯折的天线和可伸缩弯折的手写笔,所述天线和所述手写笔在伸出所述壳体并弯折后支撑所述手机站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站立的手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和手写笔平行间隔地装设在所述手机壳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站立的手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和手写笔装设在所述手机壳体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站立的手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和手写笔的伸出端位于所述手机壳体的底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站立的手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和手写笔的伸出端位于所述手机壳体的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站立的手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机天线和手写笔可转位地装设在所述手机壳体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332771U CN201278543Y (zh) | 2008-09-11 | 2008-09-11 | 可站立的手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332771U CN201278543Y (zh) | 2008-09-11 | 2008-09-11 | 可站立的手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78543Y true CN201278543Y (zh) | 2009-07-22 |
Family
ID=40896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13327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78543Y (zh) | 2008-09-11 | 2008-09-11 | 可站立的手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78543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73846A (zh) * | 2014-05-21 | 2014-08-06 | 苏州云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部天线支架手机 |
-
2008
- 2008-09-11 CN CNU2008201332771U patent/CN201278543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73846A (zh) * | 2014-05-21 | 2014-08-06 | 苏州云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部天线支架手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29372B (zh) | 一种显示终端及电子设备 | |
CN204761517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自拍手机壳 | |
CN205356475U (zh) | 一种手机支架 | |
CN201278543Y (zh) | 可站立的手机 | |
CN201467183U (zh) | 大显示屏移动电子设备 | |
CN101763143A (zh) | 笔记本电脑 | |
CN201731243U (zh) | 一种可调角度支架 | |
CN201601210U (zh) | 一种多功能外放天线 | |
CN205160610U (zh) | 一种带支架的手机后盖 | |
CN201467182U (zh) | 便携式大显示屏折叠电子处理设备 | |
CN201836616U (zh) | 一种手提电脑支架 | |
CN202424789U (zh) | 旋转式手持终端 | |
CN202178805U (zh) | 一种带框式支架的手机 | |
CN201937653U (zh) | 带有支撑结构的手机 | |
CN204761530U (zh) | 一种可靠放手机的便携笔 | |
CN217363130U (zh) | 一种便携式手机支架 | |
CN216291042U (zh) | 一种新型折叠抽拉支架 | |
CN217273145U (zh) | 一种手机与平板电脑共用的便携支架 | |
CN210734001U (zh) | 一种车载支架手机壳 | |
CN212484317U (zh) | 一种新型键盘 | |
CN212628021U (zh) | 一种带有折叠支架的手机套 | |
CN214675226U (zh) | 一种具有折叠屏幕的手机 | |
CN104427027A (zh) | 一种便于固定的手机保护壳 | |
CN210807390U (zh) | 携带支架的手机保护壳 | |
CN207995165U (zh) | 一种手机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