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74614Y - 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74614Y CN201174614Y CNU2008200809567U CN200820080956U CN201174614Y CN 201174614 Y CN201174614 Y CN 201174614Y CN U2008200809567 U CNU2008200809567 U CN U2008200809567U CN 200820080956 U CN200820080956 U CN 200820080956U CN 201174614 Y CN201174614 Y CN 201174614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 battery
- battery
- charging
- output
- link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该系统包括太阳电池组件,蓄电池,输入电子开关,控制器,输出电子开关,负载等部分。将太阳能光伏系统中的一组蓄电池,采用两组容量为1/2原系统蓄电池并联,太阳电池由充电控制器对两组电池进行脉冲方式充电,首先脉冲电流对一组蓄电池充电,在脉冲的间歇期对另一组蓄电池充电,如此循环,则太阳电池的发电被100%利用,同时两组蓄电池又可以进行脉冲放电,形成智能化互补控制充放电过程。这种脉冲充放电方式能改善蓄电池的使用维护条件,降低充放电时电解液温度,提高蓄电池的转换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属于光伏充放电电子控制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蓄电池的充电,是从事通信电源维护一项重要工作,对电池充电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供电安全。脉冲式充电法不仅遵循蓄电池固有的充电接受率,而且能够提高蓄电池充电接受率,从而打破了蓄电池指数充电接受曲线的限制,这也是蓄电池充电理论的新发展。脉冲充电方式首先是用脉冲电流对蓄电池充电,然后让电池停充一段时间,如此循环。
脉冲充电使蓄电池充满电量,而间歇期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间歇脉冲使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减少了析气量,提高了蓄电池的充电电流接受率。
脉冲放电方法是蓄电池放电时采用和充电时相同的脉冲放电方法,两组电池轮流放电,两组电池放电时间各为50%,合起来对负载放电时间为100%,从而实现了对蓄电池脉冲充放电,可以消除单组电池长时间放电产生的电池板极化和硫化,延长蓄电池寿命。对蓄电池充放电是通信电源维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蓄电池作为后备电源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确保停电时对用电设备提供所需电力。只有正确的对蓄电池充放电才能有利于节约电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保障安全供电。
公知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多采用蓄电池作为贮能元件。而能够与光伏电池配套使用的蓄电池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有铅酸免维护蓄电池、普通铅酸蓄电池和碱性镍锡蓄电池等。目前光伏系统中作为储能装置的是铅酸免维护蓄电池,因其维护方便,性能可靠,且对环境污染较小,特别是用于无人值守的光伏电站时,有着其他蓄电池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光伏系统中的蓄电池的工作条件与蓄电池在其他场合的工作条件不同,其充电率和放电率都非常小,且充电时间受到限制,即只有在日照时才能充电,所以不能按一固定的充电规律对其进行充电。由于蓄电池应用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致使其寿命比所预定的短,成为整个光伏系统中最易损坏的部分,其损坏的原因主要为“过充”与“过放”。过充是指蓄电池单格电压超过某一水平(一般为2.35V/单格一2.40V/单格),此时蓄电池无法使产生的氧气充分再化合。充电电压过高,在负极上生成的氢很难在电池内部被吸收,在电池中因积累而产生压力并且导致水份损失。严重过充时,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使得蓄电池底部浓度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导致负极板底部硫酸盐化,正极板腐蚀和膨胀,造成容量损失。过放是指蓄电池放电超过了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蓄电池放出了过量的容量。
采用脉宽调制的方法来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脉冲控制“斩波”方式工作,对蓄电池进行脉冲充电,开始充电时,脉冲控制器以宽脉冲充电,随着充电电压的上升,充电脉冲宽度逐渐变窄,平均充电电流减小。当充电电压达到预置电压时,充电脉冲宽度变为零,充电结束。脉冲控制较传统的通过检测蓄电池端电压控制充放电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在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改观。
以单路恒压充放电为例,如图1所示,此种充放电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器实现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采用脉冲调宽来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单片机充电控制系统通过监控铅酸蓄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在充电过程中的变化,当蓄电池的端电压大于某个限定值时,脉冲的宽度逐渐变窄,直至为零,就视为已充满,停止太阳电池向蓄电池充电。当控制器检测到蓄电池的端电压低于某个限定值时,脉冲的宽度就自动调节逐渐变宽,太阳电池开始向蓄电池充电。由于这种电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充、放电电压的急剧升高或骤降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有严重影响,在光伏电源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独立系统中,一般情况下,蓄电池仅有一至两年的寿命就面临报废。
蓄电池的电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特别是在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的端电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容量。阶梯式充放电控制中蓄电池都与太阳电池直接相连,其端电压受太阳电池端电压制约,V0并不能准确的反映蓄电池的容量。这突出表现为当系统所处温度较高时,由于太阳电池板和蓄电池的端电压均受温度影响严重,太阳能板端电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蓄电池端电压则刚好相反,容易出现蓄电池容量未满却已不能充入的现象(常称之为“虚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蓄电池容量检测的准确性,进而阻碍了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阶梯式充放电模式不能实现涓流充电,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使得本来效率就不高的光伏系统性价比更低。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本研究针对光伏系统中蓄电池阶梯式充放电模式的弊端提出一种新型的光伏系统充放电交替互补智能化控制装置。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系统智能化互补控制充放电装置,将太阳能光伏系统中的一组蓄电池,采用两组容量为1/2原系统蓄电池并联,太阳电池由充电控制器对两组电池进行脉冲方式充电,首先脉冲电流对一组电池充电,在脉冲的间歇期对另一组蓄电池进行充电,如此循环,则太阳电池的发电被100%完全利用,同时两组蓄电池又可以进行脉冲放电。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施,图1、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流程匡图和智能化互补控制电路图。包括太阳电池组件[1]、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控制器[4]、1号蓄电池组[5]、2号蓄电池组[6]、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负载[9]。
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1]输出直流电压的输出端与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的源极端相连,[1]的另一个输出端与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的源极端相连,输入电子开关[2]的栅极端与控制器[4]的一个控制开关p1相连,输入电子开关[3]的栅极端与控制器[4]的另一个控制开关p2相连,[2]的漏极与蓄电池B1的负极相连,[3]的漏极与蓄电池B2的负极相连,两蓄电池的正极相连后输出端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用户负载的正极,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的源极端与蓄电池B1的负极连接,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的源极端与蓄电池B2的负极连接,[7]的栅极端与控制器的输出控制开关p3相连,[8]的栅极端与输出控制开关p4连接,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的漏极端与负载负极相连,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的漏极端与负载负极相连,控制器的控制开关p5接地。
电路工作原理为如图2所示。工作时,电子开关Q1打开,太阳电池对蓄电池B1充电时,蓄电池B1的输出电子开关Q3关闭,此时电子开关Q4打开蓄电池B2为负载供电;当电子开关Q2打开,太阳电池对蓄电池B2充电,蓄电池B2输出电子开关Q4关闭,同时打开电子开关Q3,由蓄电池B1为负载供电。形成在一个充放电周期中总有一个蓄电池在充电,同时由另一组蓄电池放电的光伏系统智能化互补充放电过程,实现负载不间断供电。
与公知技术相比的优点及积极效果
1)、能改善蓄电池的使用维护条件,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减少充电过程中气体的析出量,降低电池酸雾溢出量,大大减轻酸雾对各种设施的腐蚀和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2)、降低充电时电解液温升,无论是GGF型还是GFM型电池在充电时的电解液温度都有严格要求,由于电解液温度过高加快电解液对极板腐蚀和电解液的蒸发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特别是GFM电池采用的是紧装配结构,散热性能差,又属于贫液电池,充电时电解液温度过高,不但加快电解液的蒸发造成电池失水,而且会使极板过热膨胀损坏极板和外壳变形,更重要的是产生热量积累性增强使电池热失控。
3)、提高充电时容量转换效率,在对电池进行充电过程中,整流设备充入电池的电能以三种方式被消耗:第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第二种:产生热量;第三种:分解水产生气体。第一种实现充电目的,后两种无谓的消耗电能,脉冲充电方试能有效的抑制产生热量和析气的产生,显然,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充入电池的电能被有效的转化为化学能被储存,因而提高充电时容量转换效率。容量转换效率公式如下:
容量转换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X100%
4)、有利于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对两组蓄电池交替充放电,最大限度的增强了蓄电池的利用率,减少了蓄电池的使用时间,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流程框图,图中1为太阳电池组件,2为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3为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4为控制器,5为1号蓄电池,6为2号蓄电池,7为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8为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9为负载;图2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的单路光伏系统智能化互补控制充放电装置。其充电方式采用PWM脉宽调制方式,充电频率范围为30-100赫兹,在一个充电周期t内采用1/2t脉宽打开电子开关Q1,1/2t脉宽打开电子开关Q2,则太阳电池对两组蓄电池形成脉冲充电方式,同时两组蓄电池又可以进行脉冲放电,形成智能化互补控制充放电。
其包括太阳电池组件[1]、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控制器[4]、1号蓄电池组[5]、2号蓄电池组[6]、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负载[9]。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1]输出直流电压的输出端与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的源极端相连,[1]的另一个输出端与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的源极端相连,输入电子开关[2]的栅极端与控制器[4]的一个控制开关p1相连,输入电子开关[3]的栅极端与控制器[4]的另一个控制开关p2相连,[2]的漏极与蓄电池B1的负极相连,[3]的漏极与蓄电池B2的负极相连,两蓄电池的正极相连后输出端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用户负载的正极,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的源极端与蓄电池B1的负极连接,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的源极端与蓄电池B2的负极连接,[7]的栅极端与控制器的输出控制开关p3相连,[8]的栅极端与输出控制开关p4连接,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的漏极端与负载负极相连,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的漏极端与负载负极相连,控制器的控制开关p5接地。
如图2所示,工作时,电子开关Q1打开,太阳电池对蓄电池B1充电时,蓄电池B1的输出电子开关Q3关闭,此时电子开关Q4打开蓄电池B2为负载供电;当电子开关Q2打开,太阳电池对蓄电池B2充电,蓄电池B2输出电子开关Q4关闭,同时打开电子开关Q3,由蓄电池B1为负载供电。形成在一个充放电周期中总有一个蓄电池在充电,同时由另一组蓄电池放电的光伏系统智能化互补充放电过程,实现负载不间断供电。采用两组蓄电池形成的脉冲充电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太阳电池的发电,使蓄电池充满电量,而间歇期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间歇脉冲使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减少了析气量,提高了蓄电池的充电电流接受率。
Claims (1)
1、一种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太阳电池组件[1]、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控制器[4]、1号蓄电池组[5]、2号蓄电池组[6]、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和负载[9],所述的太阳电池组件[1]输出直流电压的输出端与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的源极端相连,[1]的另一个输出端与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的源极端相连,蓄电池1输入电子开关[2]的栅极端与控制器[4]的一个控制开关p1相连,蓄电池2输入电子开关[3]的栅极端与控制器[4]的另一个控制开关p2相连,[2]的漏极与蓄电池B1的负极相连,[3]的漏极与蓄电池B2的负极相连,两蓄电池的正极相连后输出端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用户负载的正极,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的源极端与蓄电池B1的负极连接,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的源极端与蓄电池B2的负极连接,[7]的栅极端与控制器的输出控制开关p3相连,[8]的栅极端与输出控制开关p4连接,蓄电池1输出电子开关[7]的漏极端与负载负极相连,蓄电池2输出电子开关[8]的漏极端与负载负极相连,控制器的控制开关p5接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809567U CN201174614Y (zh) | 2008-03-17 | 2008-03-17 | 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809567U CN201174614Y (zh) | 2008-03-17 | 2008-03-17 | 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74614Y true CN201174614Y (zh) | 2008-12-31 |
Family
ID=40201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08095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74614Y (zh) | 2008-03-17 | 2008-03-17 | 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74614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4417A (zh) * | 2012-05-25 | 2012-10-03 | 天津光电比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高速公路风光互补供电可变信息标志系统 |
TWI387181B (zh) * | 2009-11-06 | 2013-02-21 | Univ Taipei Chengshih Science | Self - discharge compensation circuit of solar energy battery |
CN103825042A (zh) * | 2014-03-13 | 2014-05-28 |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用于离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液流电池系统 |
-
2008
- 2008-03-17 CN CNU2008200809567U patent/CN201174614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87181B (zh) * | 2009-11-06 | 2013-02-21 | Univ Taipei Chengshih Science | Self - discharge compensation circuit of solar energy battery |
CN102704417A (zh) * | 2012-05-25 | 2012-10-03 | 天津光电比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高速公路风光互补供电可变信息标志系统 |
CN103825042A (zh) * | 2014-03-13 | 2014-05-28 |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用于离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液流电池系统 |
CN103825042B (zh) * | 2014-03-13 | 2016-01-13 |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用于离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液流电池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89306C (zh) | 光伏系统智能化互补控制充放电方法 | |
CN111276960B (zh) | 一种光-储直流微电网系统中储能模块预测控制方法 | |
CN102638195B (zh) | 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控制方法 | |
CN105553391B (zh) | 一种光伏储能电池发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1651239B (zh) | 对多组蓄电池充电方法和其控制系统 | |
CN103227351B (zh) | 一种延长vrla电池使用寿命的脉冲充电方法 | |
CN204681125U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 |
CN106160161A (zh) | 一种太阳能电源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05428735A (zh) | 一种储控一体化太阳能锂电池模块 | |
CN202455097U (zh) | 储能电站中的电池管理系统 | |
CN102957169A (zh) | 提高电源转换效率的不断电供电系统 | |
CN201174614Y (zh) | 光伏发电智能化充放电互补控制装置 | |
CN201742117U (zh) | 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 |
CN201207581Y (zh) | 变电站光伏直流系统 | |
CN202616806U (zh) | 一种实现空调光伏系统供电待机的低压供电系统 | |
CN203416025U (zh) | 家用太阳能供电设备 | |
CN116742704A (zh) | 一种智能家庭储能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
CN201383688Y (zh) | 风电变桨系统的脉冲式充电器 | |
CN102088119A (zh) | 一种蓄电池伴侣装置 | |
CN201243067Y (zh) | 电池延寿器 | |
CN202142889U (zh) | 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 | |
CN209767221U (zh) | 一种用超级电容储能的光伏系统 | |
CN201430449Y (zh) | 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站 | |
Chen et al. | Research on energy management for wind/PV hybrid power system | |
Bo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battery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system in photovoltaic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31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