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1142505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42505Y
CN201142505Y CNU2008200424973U CN200820042497U CN201142505Y CN 201142505 Y CN201142505 Y CN 201142505Y CN U2008200424973 U CNU2008200424973 U CN U2008200424973U CN 200820042497 U CN200820042497 U CN 200820042497U CN 201142505 Y CN201142505 Y CN 20114250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ctric connector
pin
accommodation hole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424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424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42505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4250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4250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端子收容孔内一侧壁上设有一抵持部,容设于所述端子收容孔中的导电端子的两弹臂上分别设有一接触面,所述两接触面与所述抵持部相对设置,插脚插接于抵持部与两接触面之间,并由两接触接面与抵持部共同夹固,使两接触面位于插脚同侧,与之双边电性连接。接触面间由于不用夹固插脚而使所用导电端子宽度较小,节省了空间,增加了绝缘本体中可容设的导电端子数量,使电连接器与CPU芯片模块之间的连接功能增强。另一方面,接触面不用向外弯折形成长的接触部,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节省了制造材料。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与芯片模块的插脚相插接的电连接器,且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能够与芯片模块的插脚在同侧形成双边电性接触。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能够与芯片模块的插脚相插接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多个端子收容孔,以及分别容设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孔中的多个导电端子。如图1所示为其中一种导电端子1,包括一主体部10,由所述主体部10向上延伸出的两弹性臂11,以及由主体部10向下延伸出的焊接部12。所述两弹性臂11上设有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该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由两弹性臂11相对弯折而成。芯片模块的插脚20与电连接器插接时,插脚20自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之间较宽处进入,并与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均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分别位于插脚20两侧,在与其进行电性连接的同时,还对插脚20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在此种芯片模块的插脚20与导电端子1配合的方式中,为了能够容纳插脚20,导电端子1须具有较大的宽度,占用了较大的空间,从而减少了绝缘本体中插设导电端子1的数量,降低了导电端子1在绝缘本体中的植设密度,使电连接器与CPU芯片模块之间的连接功能减弱。另一方面,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要对插脚20起夹固作用,所以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二接触部112其中至少一个需弯曲延伸比较长的距离,这不但浪费了空间,同时也浪费了制造材料。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使其导电端子不用具有较大宽度,节省绝缘本体上的空间,从而增加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上的植设密度,另外还能够节省导电端子的制造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上设有多个端子收容孔,所述端子收容孔内一侧壁上设有一抵持部;多个导电端子对应容设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孔中,该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端子收容孔中,该基部沿该端子收容孔延伸形成两弹臂,所述两弹臂上各设有一接触面,所述两接触面相对位于所述抵持部对向侧;藉此,提供一芯片模块的多个插脚对应地插入该多个端子收容孔中,且使每一该插脚固定于每一端子收容孔中的所述两接触面与所述抵持部之间,且与所述两接触面电性导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端子收容孔内一侧壁上设有一抵持部,容设于所述端子收容孔中的导电端子的两弹臂上分别设有一接触面,所述两接触面与所述抵持部相对设置,插脚插接于抵持部与两接触面之间,并由两接触接面与抵持部共同夹固,使两接触面位于插脚同侧,与之双边电性连接。接触面间由于不用夹固插脚而使所用导电端子宽度较小,节省了空间,增加了绝缘本体中可容设的导电端子数量,使电连接器与CPU芯片模块之间的连接功能增强。另一方面,接触面不用向外弯折形成长的接触部,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节省了制造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插脚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与插脚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沿A-A方向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与插脚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其上设有多个端子收容孔10,和分别容设于多个端子收容孔10中的多个导电端子2,以及用来将电连接器焊接在印刷电路板(图未示)的锡球3。
请参照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1的剖视图。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邻近CPU芯片模块的第一表面100和与该第一表面100相对的第二表面101,所述绝缘本体1上还设有多个端子收容孔10,所述端子收容孔逆时针方向分别设有侧壁11、侧壁12、侧壁13和侧壁14。所述侧壁11上远离第一表面100处设有一向端子收容孔10内凸出的台阶110,该台阶110下方设有一凸块111,所述凸块111邻接设于台阶110下方中央处,且所述凸块111高于台阶110。侧壁12邻近侧壁11处设有一开槽120,所述开槽120由第二表面101向第一表面100凹设至台阶110处,所述侧壁12上邻近第一表面100还设有一挡止块121。所述侧壁13设有与挡止块121相邻接的一抵持部130,该抵持部130的上表面1301为自第一表面100的向下倾斜的斜面,且该抵持部130朝向侧壁14方向的侧面1302也为一斜面。侧壁14与侧壁13连接的一侧至侧壁14中部向收容孔10一侧凹设有一让位空间140(如图6所示),所述让位空间140底部为一平台141(如图6所示),所述侧壁14上邻接侧壁11处还开设有与开槽120相对应的开槽(图未示)。
请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2包括一基部20,由基部20向上延伸设有两弹臂21,该基部20向下还延伸设有一焊接部22。所述两弹臂21中部设有弯折部210,且两弯折部210折弯方向相同,以增加弹臂21的弹性。所述两弹臂21上还各设有一接触面211,所述接触面211为凹缩形成的斜面,且该两接触面211于两弹臂21中间相对倾斜。所述两弹臂21顶端还设有弯折的弹性部213,两接触面211也位于弹性部213上。所述其中一弹臂21上还设有一导引部212,所述导引部212由该弹臂21外侧上端部分切料形成,能够对插入电连接器的插脚5(如图5所示)起到让位兼导引的作用。所述基部20与焊接部22之间还设有一定位通孔23,且所述定位通孔23为竖直半径大于水平半径的长圆孔,用以收容所述端子收容孔10侧壁11上的凸块111。
请参照图2,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的组装过程如下:先将导电端子2由第二表面101向第一表面100方向插入,使基部20两侧插置于开槽120之中,侧壁11上的凸块111进入基部20与焊接部22之间的定位通孔23之中,由于定位通孔23为长圆孔,且长圆孔大于凸块111,使导电端子2相对于凸块111在端子收容孔10中能够上下移动。所述两弹臂21上的弯折部210使其向侧壁13方向弯折,且该两弹臂21中未设置导引部212的弹臂21,其弹性部213抵止在侧壁12的挡止块121上。所述焊接用的锡球3置于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2一侧,并由所述导电端子上的定位通孔23与侧壁13夹持锡球3,由于定位通孔23为长圆孔,且其竖直直径大于水平直径,锡球3可以在竖直方向相对运动。
请参照图3、图7,图中所示圆代表芯片模块的插脚截面。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的插脚4相插接时,插脚4先进入让位空间140中,并沿着侧壁13上的抵持部130的斜面1302进入工作位置,此时导电端子2的一弹臂21上的导引部212首先对插脚4进行了让位,同时与斜面1302共同引导插脚4至该插脚4与两接触面211接触,并由两接触面211与抵持部130共同固持,由于两弹臂21上设有弯折部210,以及接触面211位于弹性部213上,故将两接触面211与插脚4间形成紧密的双边接触。如此,两接触面211与抵持部130共同固定插脚4,插脚4位于导电端子2的一侧,并且通过两接触面211与导电端子2间形成双边接触。当其中一接触面211与插脚4断开接触时,另一接触面211仍可与插脚4保持接触,相比单边接触,导电端子2与插脚4断开接触的风险更小,更好的连接了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降低了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之间瞬断的产生;又由于所述导电端子2两接触面211之间不用单独夹固插脚4,两接触面211之间不用预留较宽的供插脚插入的间隙,故其宽度不用很大,减少了占用的面积,能够使同样面积的绝缘本体1上插接更多的导电端子2,增强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性能,同时两接触面211仅用来电性接触插脚4,不用夹持插脚4,故不用弯折出很长,节省了导电端子2的制造材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所述两接触面211与抵持部共同夹持插脚4,而不是由两接触面211夹持插脚4,故不用将接触面211设置成很长且折弯的接触部,相对节省了导电端子2的制造材料。
2.两接触面211与导电端子2之间形成同侧接触,不用在两接触面211之间预留较宽的供插脚插入的间隙,使导电端子2的弹臂21之间宽度减小,从而减小了导电端子2占用的空间,使同样面积的绝缘本体1上能够插接更多的导电端子2,增强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
3.所述插脚4与导电端子1双边接触,在发生震动时,即使插脚4与导电端子2一边断开接触,另一边也能够与插脚4保持电性连接,降低了接触瞬间中断的风险。
4.所述其中的一弹臂上还设有导引部212,当插脚4插入时,其能够起到让位作用,使插脚顺利插入,同时还能够起导引作用,将插脚4导引至工作位置。
5.所述导电端子2上设有定位通孔23,能够与端子收容孔10中的凸出部111配合,由于凸块111小于定位通孔23,且定位通孔23为长圆孔,当导电端子2在电连接器受到震动时,能够在端子收容孔10中上下移动,不让导电端子2受到损害,且与插脚4保持电性连接。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上设有多个端子收容孔,所述端子收容孔内一侧壁上设有一抵持部;
多个导电端子对应容设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孔中,该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端子收容孔中,该基部沿该端子收容孔延伸形成两弹臂,所述两弹臂上各设有一接触面,所述两接触面相对位于所述抵持部对向侧;
藉此,提供一芯片模块的多个插脚对应地插入该多个端子收容孔中,且使每一该插脚固定于每一端子收容孔中的所述两接触面与所述抵持部之间,且与所述两接触面电性导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接触面分别为两弹臂上凹缩形成的斜面,且该两接触面于两弹臂中间相对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上表面和一侧表面均为斜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其中一弹性臂上设有一导引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弹臂中部设有弯折部,且所述弯折部折弯方向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孔中设有一凸块,且所述导电端子之基部对应所述凸块设有一定位通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弹臂顶端为弯折的弹性部。
CNU2008200424973U 2008-01-04 2008-01-04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4250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424973U CN201142505Y (zh) 2008-01-04 2008-01-04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424973U CN201142505Y (zh) 2008-01-04 2008-01-04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42505Y true CN201142505Y (zh) 2008-10-29

Family

ID=40070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4249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42505Y (zh) 2008-01-04 2008-01-0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42505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0792A (zh) * 2011-04-22 2011-12-1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9066151A (zh) * 2018-07-10 2018-12-21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0792A (zh) * 2011-04-22 2011-12-1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9066151A (zh) * 2018-07-10 2018-12-21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29143Y (zh) 电连接器
CN201708305U (zh) 移动存储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CN202103187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1638995U (zh) 连接器
CN102315176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919321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N201117878Y (zh) 电连接器
CN201029120Y (zh) 电连接器
CN103579812A (zh) 电连接器
CN101593884B (zh) 电连接器
CN201937059U (zh) 电连接器
CN203434330U (zh) 电连接器
CN201781096U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201142505Y (zh) 电连接器
CN201797120U (zh) 电连接器
CN201829689U (zh) 电连接器
CN201608331U (zh) 电连接器
CN203103564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02855980U (zh) 电连接器
CN202855964U (zh) 电连接器
CN201639020U (zh) 电连接器
CN201440490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1478523U (zh) 电连接器
CN2682649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2308413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