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41245Y - 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 - Google Patents
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41245Y CN201141245Y CNU2007201775614U CN200720177561U CN201141245Y CN 201141245 Y CN201141245 Y CN 201141245Y CN U2007201775614 U CNU2007201775614 U CN U2007201775614U CN 200720177561 U CN200720177561 U CN 200720177561U CN 201141245 Y CN201141245 Y CN 20114124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ing bolt
- housing
- control
- control panel
- l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 E05B65/52—Other locks for chests, boxes, trunks, baskets, travelling bags, or the lik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7/00—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 E05B37/0031—Locks with both permutation and key actuation
- E05B37/0034—Locks with both permutation and key actuation actuated by eith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7/00—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 E05B37/02—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with tumbler discs or rings arranged on a single axis, each disc being adjustable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该挂锁结合有两个单独形成在单个挂锁结构中的独立锁定部分,所述挂锁包括壳体、锁定组件及控制组件,该壳体内形成有钥匙控制锁定部及号码控制锁定部;所述锁定组件的接合元件能够在需要锁定时横向运动到预定的区域中,并在需要解锁时横向运动出该区域;该控制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配合部件,该控制板阻止所述锁定闩件在锁定位置的横向运动,同时每当该控制板移出与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关系时,所述锁定闩件能够横向运动;该控制板的第一运动控制部、第二运动控制部分别响应该钥匙控制锁定部、该号码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该控制板相对该壳体运动,以解除对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而使该挂锁打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锁(padlock)和锁系统,更具体地涉及构造成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zipper pull)的挂锁。
背景技术
已研制了多种挂锁结构并被个人广泛采用,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接近已被关闭且锁定的任何特定物品或区域。尽管许多锁都构造成通过钥匙打开,但是已研制了通过获知特定号码而打开的多种号码锁结构。
由于其使用容易方便而非常流行的一种特定号码锁是这样的号码锁,该号码锁采用多个可旋转的独立号码盘,每个号码盘形成标记(通常是数字或字母)之一,这些号码盘包括用于解除锁的号码。通常,号码锁具有使用者能够设定或复位期望的号码序列的一个模式或位置。尽管这种一般特性的锁已用了几十年并且构造成多种形式和形状,但是这些现有技术的号码锁结构具有还没有被成功克服的共同缺陷。
在大多数现有技术结构中,号码挂锁结合有J形或U形钩环,该钩环用于提供与待被锁定的手提箱或物品的期望接合。在一个最为普遍的应用中,为了将手提箱保持在固定且锁定位置,将钩环插入穿过在安装于手提箱的拉链拉头中形成的孔。尽管大多数手提箱或类似产品(它们结合有用于将其配合部分保持在闭合位置的拉链)由所有者使用结合有J形或U形钩环的挂锁来锁定,但是近来流行的一组产品是这样的锁结构,该锁结构设计成独立地接收并固定安装于手提箱或类似产品的两个单独且独立的拉链拉头。这样,可以使用更容易结合到手提箱主体中的挂锁结构(而这与从产品悬挂的单独且独立元件形成对比)牢固地锁定手提箱或类似产品。
尽管构造成用于在其中直接接收并固定拉链拉头的号码挂锁结合有可容易与结合有传统钩环的现有技术挂锁区分开的结构,但是关于可旋转号码盘/钩环挂锁的现有技术问题通常与关于可旋转号码盘/拉链拉头挂锁的现有技术问题等同。结果,许多制造商试图解决与可旋转号码盘或号码锁有关的问题。
这些现有技术结构中存在的尚未被克服的一个主要困难和缺陷在于这样的结构,即:确保使用者不能在其不知晓的情况下意外或非故意地变更或改变预设号码。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在其不知晓的情况下未察觉地改变或变更已知号码时,由于使用者通常不能将钩环从与壳体的锁定接合释放,因此整个号码锁将不能进一步使用。
另外,尽管钥匙操作的锁不具有在使用者不知晓的情况下会改变或变更号码的困难性,但是使用者经常会由于钥匙丢失或放错地方而不能使用钥匙操作的锁。结果,现有技术的钥匙操作的锁也经常由于使用者不能找到操作该锁的具体钥匙而被丢弃。
一直困扰现有技术结构的另一普遍问题在于用于制造和组装现有技术挂锁的成本,不管挂锁是钥匙操作的还是号码操作的。为了获得提供消费者期望的所有特征的挂锁,现有技术的结构通常结合有多个小部件,每个小部件需要昂贵的组装过程以制成最终产品。结果,制造这些现有技术的锁结构较昂贵,从而减少了这些锁到达广泛的基层消费者的能力。
现有技术的挂锁的另一普遍问题在于,这些现有技术的结构不能防止污染物到达锁的可旋转的内部部件,从而使这些部件受损或者干涉了知晓实际号码或具有致动钥匙的个人操作锁的容易性。尽管已进行许多尝试来减少因到达这些部件的污染物引起的不利效果,但是这些尝试不能完全消除该问题。
最近出现并且同时影响号码锁和钥匙操作锁的最后的另一困难在于这样的要求,即:为了接近被认为可疑的行李,海关人员和/或检查或安全人员必须破坏所有被锁定的锁。在已实行的新安全规章下,所有的行李必须被扫描或检查以防止运送被认为不期望的潜在危险物品或产品。在这些情况下,当行李被扫描并需要进一步目视检查时,检查者有权打开行李进行目视检查,这包括在物理上破坏行李上可能存在的任何锁。
因此,对于这些目前实行的新规章,为了接近需要目视检查的任何行李,不能被检查者和/或安全人员打开的所有现有技术的锁系统会被物理上破坏。结果,消费者现在面临这样的可能性,即:保护手提箱的内容物所采用的任何锁系统会被安全人员在物理上移除,而在旅行的其余时间使得行李完全不受保护。
另外,实行了另一新规章,该新规章要求制造供安全人员使用的钥匙操作锁的锁制造者必须采用这样的结构,该结构使钥匙在锁处于打开位置时能够被移除。该附加规章使现有技术挂锁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对钥匙操作的挂锁的通常操作增加了额外的困难。
另外,一些现有技术挂锁构造成提供双重锁定系统,该双重锁定系统使安全人员在必要时能够接近锁。但是,这些现有技术的双重锁定挂锁系统通常仅限于结合有J形或U形钩环的挂锁。还没有出现构造成将拉链拉头固定于锁系统的双重锁定挂锁,从而每当需要对采用这些锁的手提箱进行检查时,这些挂锁易于被安全人员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完全一体的双重锁定结构的挂锁系统,该挂锁系统构造成用于将手提箱的拉链拉头固定于其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特有特征的双重锁定拉链拉头挂锁,其容易制造并向使用者提供对其中采用的号码进行复位的完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特有特征的双重锁定拉链拉头挂锁,其能够以节省成本的方式容易制造。
在下面将会部分清楚并部分明白其它和更多的具体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该挂锁结合有两个单独形成在单个挂锁结构中的独立锁定部分,所述挂锁包括:
A.壳体,该壳体结合有拉链拉头接收区,该接收区接收拉链拉头的插入并将其保持在锁定位置;该壳体内形成有钥匙控制锁定部及号码控制锁定部,所述两个锁定部分中的任一锁定部分的致动能够独立地使所述拉链拉片释放或锁定;
B.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为能够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沿受控方向运动的锁定闩件,所述锁定闩件
a)包括安装在该壳体中的细长的纵向延伸的一体部;且
b)形成有可直接插入形成在对应的拉链拉头中的孔内的接合元件,且该接合元件能够在需要锁定时横向运动到由所述拉链拉头接收区限定的区域中,并在需要解锁时横向运动出该区域;以及
C.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配合部件,该控制板阻止所述锁定闩件在锁定位置的横向运动,同时每当该控制板移出与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关系时,所述锁定闩件能够横向运动;该控制板
a)以与所述锁定闩件的所述一体部成配合关系的方式可移动地安装在该壳体中,控制上述锁定闩件的运动;
b)包括限制所述锁定闩件的横向运动的阻挡部,该阻挡部能构成对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的阻挡接合;且
c)形成有第一运动控制部及第二运动控制部,该第一运动控制部构造成响应该钥匙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该控制板相对该壳体运动,所述第二运动控制部构造成响应该号码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该控制板相对该壳体运动,解除所述控制板的阻挡部对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关系;
由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或所述号码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控制所述控制组件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基本上消除了现有技术结构的所有困难和缺陷,并且实现了一种有效、容易制造的挂锁,该挂锁结合有两个单独的形成在单个挂锁结构中的独立锁定系统,该单个挂锁结构用于牢固地保持并锁定拉链拉片。另外,提供了独特的结构,该结构能够对号码控制锁定系统和钥匙控制锁定系统都作出响应,用于响应于任一锁定系统的致动而独立地使拉链拉片释放和/或锁定地接合。这样,通过使用钥匙致动部,确保使用者能够使拉链拉片从与挂锁壳体的锁定接合释放,同时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部还确保使用者能够将拉链拉片从与壳体的锁定接合释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个壳体,该壳体构造成使得能够使用可旋转号码盘号码结构或钥匙致动转臂结构将拉链拉头固定于该壳体上或从该壳体释放。这样,实现了双重锁定和释放挂锁,其实际上消除了已知现有技术结构中通常遇到的困难。另外,本实用新型满足了关于行李安全检查的所有新规章以及所有以前存在的规章。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对弹簧偏压的锁定闩件实现了容易组装、紧凑且高效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所述一对锁定闩件构造成插入形成在行李、手提箱等上采用的各传统拉链拉头/拉片的孔中。另外,通过可运动控制板与使用号码控制锁定部或钥匙控制锁定部致动的配合元件相关联地控制锁定闩件的运动。这样,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所有目标和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锁定闩件构造成同时运动,从而同时释放两个拉链拉片。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者能够单独控制锁定闩件,从而在期望时释放一个拉链拉片或两个拉链拉片。这样,实现了高的灵活性。
如上所述,已实行了新规章,其规定行李和其它产品必须由机场安全人员检查。根据这些新规章,在安全人员打开挂锁时,所有的挂锁都必须能够释放钥匙控制部。目前,挂锁结构需要挂锁附着于行李,并且在安全人员能够从其移除钥匙之前重新锁定。但是,这些新规章需要即使在挂锁打开时也能移除钥匙的替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该锁定系统的钥匙控制部构造成,即使在释放了拉链拉头并且锁处于打开位置时也能移除钥匙。结果,所有这些新规章和要求都得到完全满足。
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具有在下面描述的物品中例示的特征、特性和元素关系的制造物品,并且在权利要求中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本质和目的,应结合附图参考如下的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顶视平面图;
图2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
图3A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侧视图;
图3B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和图4B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其中拆除了底盖且隐藏了阻挡板70,并显示出处于锁定位置;
图5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立体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6和图7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前视立体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8是图1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其中拆除了底盖但显示了阻挡板70,且显示出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
图9是图8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侧视图,其中拆除了壳体;
图10和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前视立体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其中拆除了底盖但显示了阻挡板70,且显示出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
图13是图12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侧视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顶视平面图;
图15是图1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
图16和图17是图1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底盖并处于锁定位置,其中图16隐藏了主体盖板和弹簧板380,图17隐藏了主体盖板;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底盖且通过采用其号码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以及处于复位过程中;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底盖且通过采用其号码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侧视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顶视立体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22和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且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顶视平面图;
图25是图2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
图26是图2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侧视图;
图27是图2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其中拆除了底盖并显示出处于锁定位置;
图28和图29是图27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立体图,显示出拆除了壳体;
图30是图2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顶视平面图,显示出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
图31是图30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侧视图;
图32和图33是图30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盖;
图34是图30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盖;
图35是图2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底盖并利用钥匙控制锁定部而处于解锁位置;
图36是图35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立体图,显示出拆除了底盖和壳体;以及
图37是图24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平面图,显示出拆除了底盖并利用替代组件锁定元件而处于锁定位置;
图38是图37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仰视立体图;
图39A和图39B是图24中结合于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的锁定闩件的立体图,其中显示了阻挡板的替换结构;
图39C是图39B的锁定闩件的侧视图;
图40A是图39A的阻挡板的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以及
图40B是图40A阻挡板及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0B以及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三个替换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操作。但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变动。因此,应理解对图1至图36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如下详细说明仅为了示例性目的,而不意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
在图1至图40B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三个替换优选实施方式,且使每个实施方式均使用最小数量的主要部件,从而实现了双模式锁定系统并且同时还基本上减少了大多数现有技术锁定系统中发现的复杂性。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效且合乎商业需要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制造成,同时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性质以及在现有技术锁定系统中通常包含的所有锁定和防盗特征。
如这里充分地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都结合有结构独特的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配合部件,它们用于控制锁定闩的运动,该锁定闩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锁定系统的任何产品的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通过采用这里详述的结构,实现了容易制造的高效的双模式锁定系统,其能够提供高效、有竞争力价格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中所期望的所有性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形成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主要部件之一是壳体12,该壳体12结合有拉链拉头接收区14、15。如现有技术中所熟知的,在手提箱、公文包和其它类似产品上采用的任何拉链的通常结构中,采用两个单独且独立的拉链拉头以允许拉链从多个替换位置打开和闭合。另外,各拉链拉头结合有通常由塑料或金属形成的片件,其中形成有放大开口或孔。通过利用各拉链拉头中形成的孔,本实用新型的锁定系统能够在单独的保持区与各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从而保持拉链拉头完全锁定并固定于锁定系统10的壳体12。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三个替换实施方式中的每一个均结合有号码控制锁定部17和钥匙控制锁定部18,二者均容纳在壳体12中。另外,如下面描述中将充分地详述,钥匙控制锁定部18和号码控制锁定部17以如下方式构造成,即:能够独立地致动安装在壳体12中的配合的锁定板和滑动件,以使相关的拉链拉头锁定闩件沿释放固定于其上的拉链拉头的方向运动。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需要时通过致动号码控制锁定部或钥匙控制锁定部而提供两个拉链拉头中每一个的牢固锁定和受控释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13所示,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除了上述部件之外还结合有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和90。如这里所示和所述,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构造成相对于拉链拉头接收区14独立地运动,而拉链拉头锁定闩件90构造成相对于拉链拉头接收区15独立地运动。为此,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和90都构造成横向运动到由接收区14和15限定的区域中并横向运动出该区域,以使各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和90能够与形成在相关拉链拉头中的孔牢固地接合,从而将拉链拉头牢固地保持在壳体12上,同时如果期望释放拉链拉头时也可以从其脱离。
如所有附图中清楚所示,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和90均包括安装在壳体12中的细长的纵向延伸的一体部,以使闩件80和90能够沿期望的受控方向运动。为此,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形成为闩件80和90的部件,并且代表闩件80和90的直接插入形成在拉链拉头中的孔内的部件,用于在期望时控制拉链拉头的锁定接合和释放。闩件80和90的其余结构用于提供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的期望运动。
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每当将拉链拉头插入拉链拉头接收区14和15中时,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自动前进成与各拉链拉头的孔锁定接合。通过由作用在闩件80和90上的弹簧件160和170提供的偏压力来实现该自动锁定接合。
为了实现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和90的期望受控运动,锁定系统10结合有作为用于实现该期望运动的主要元件的控制板60。如所示并且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控制板60有效地阻止拉链拉头锁定闩件80和90在锁定位置的任何横向运动,同时每当控制板60移出与闩件80和90的阻挡关系时,使闩件80和90能够横向运动。
为此,每当使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时,筒体100的板110的凸缘111弧形枢转成与控制板60的一部分直接接触,以使控制板60从与闩件80和90的锁定接合中运动出来,从而使闩件80和90能够在壳体12内运动。另外,一旦实现了该锁定解除,则筒体100的板110的径向延伸臂112就直接接触闩件80,以使闩件80和90都在壳体12内运动,从而使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均从与相关拉链拉头的接合中运动出来。这样,响应于筒体100的弧形枢转运动立即释放拉链拉头。
另外,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每当使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时,滑动件组件50就运动以直接控制控制板60的运动,从而释放对闩件80和90的阻挡。另外,当控制板60已从与闩件80和90的阻挡关系中运动出来时,滑动件组件50的继续运动就导致与闩件80和90直接接触,以使闩件80和90在壳体12内运动,从而有效地释放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与相关拉链拉头的锁定接合。这样,响应于在号码控制锁定部17中输入了预定号码,立即释放拉链拉头。
如从前面详细说明可知,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或钥匙控制锁定部18,锁定闩件80和90的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在期望时被受控地释放,从而使得附着于其上的任何拉链拉头从锁定系统10脱离,以打开手提箱、公文包或其它产品。另外,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在期望时,使用者能够将期望产品的拉链拉头插入锁定系统10中,以将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在系统10中,从而与其实现期望的锁定相互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号码控制锁定部17包括多个标记承载可旋转号码盘21、22和23,用于设定和输入用于锁定和解锁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期望号码。为了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显示任何期望的号码,壳体12优选地包括形成在其上的显示区,用于使形成在可旋转号码盘上的标记容易见到。通常,号码控制锁定部17的结构与美国专利6,408,660中详述的结构相似,其相关部分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如所示,可旋转号码盘21、22和23均与一个离合器环31、32或33配合关联地安装。另外,为了保持离合器环31、32和33与号码盘21、22和23摩擦接合,弹簧件与各组件同轴地相关联,以提供用于使各离合器环与其相关的号码盘保持连续摩擦接合所需的偏压力。这样,号码盘21、22和23关于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运动使得离合器环31、32和33与其一起旋转地运动。
尽管下面以及在美国专利6,408,660中充分地详述了号码盘21、22和23、以及配合的离合器环31、32和33的详细结构和操作,但是应重要注意的一个结构特征是结合有形成在各离合器环31、32和33中的槽31a、32a和33a。如这里详述,各离合器环31、32和33的各槽31a、32a和33a与号码盘21、22和23的旋转相结合地控制系统10的锁定和解锁。
为了每当使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时提供对拉链拉头从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的期望锁定和受控释放,号码控制锁定部17结合有锁定板40。在其优选结构中,锁定板40结合有指形件41、42和43,每个指形件均与形成在离合器环31、32和33中的槽31a、32a和33a之一对准。另外,锁定板40被弹簧件121和122连续偏压以与离合器环31、32和33接合,从而每当槽31a、32a和33a与指形件41、42和43对准时,使锁定板40自动运动成与离合器环接合。
当所有三个槽布置成与所有三个指形件成对准关系时(这仅在可旋转号码盘21、22和23上输入了期望的预设号码时才实现),锁定板40由于施加在其上的弹簧力而自动运动。但是,每当在号码盘21、22和23上输入不正确号码时,相关离合器环31、32和33的槽31a、32a和33a中的一个或多个就位于与锁定板40的相关指形件41、42和43之一不对准的位置。结果,锁定板40不能运动,从而使锁定系统10保持在锁定位置。
如上所述,一旦锁定板40已在壳体12中运动,锁定板40的凸缘44就从与滑动件组件50的间隙或切口区51的阻挡接合中运动出来。结果,滑动件组件50被释放,从而能够在壳体12内横向运动。
在优选结构中,如图中所示,锁定系统10结合有通过螺钉131固定于滑动件组件50的按钮140。结果,一旦锁定板40运动,使用者就能够利用按钮140使滑动件组件50在壳体12内横向运动。随着滑动件组件50横向运动,滑动件组件50的倾斜边缘表面52与控制板60的倾斜边缘表面61接触。这两个倾斜表面的接合使得控制板60沿着朝向锁定板40以及号码盘21、22和23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控制板60的阻挡边缘62和63从锁定闩件90和80的侧壁91和81脱离。
另外,随着滑动件组件50继续在壳体12内横向运动,在接触并使控制板60运动之后,滑动件组件50的边缘53和54与锁定闩件90和80的表面92和82接触。在优选结构中,边缘53构造成与表面82间隔开距离55,而边缘54与表面92间隔开距离56。由于该结构,形成了内置延迟区,以允许滑动件组件50的倾斜表面52接触控制板60,并在边缘53和54与锁定闩件80和90的任何接触之前实现控制板60的所需运动。
结果,在滑动件组件50与闩件80和90的任何接触之前,解除了控制板60与锁定闩件80和90的阻挡接合。这样,闩件80和90能够响应于与滑动件组件50的接合,抵抗弹簧件160和170的偏压弹簧力而在壳体12内横向运动。结果,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从与其相关的拉链拉头移开,从而有效地释放了拉链与壳体12的锁定接合。
在优选结构中,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还结合有两个阻挡板70,每个阻挡板与锁定闩件80和90及其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之一相关联。另外,如图中所示,各阻挡板70与弹簧150相关联,该弹簧150沿着朝向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的方向连续地对阻挡板70施加偏压力。结果,每当锁定闩件80和90运动到释放位置,使得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从与其相关的拉链拉头退出时,阻挡板70就使得拉链拉头弹出并且从其自动释放。
另外,为此,如所示,阻挡板70的侧边缘71与锁定闩件80和90的拉链拉头接合元件85和95的表面83和93接触,从而防止闩件80和90的任何运动。
由于该结构,仅当拉链接头插入拉链接收区14和15中并且阻挡板70向下运动,使得阻挡板70的侧边缘71从与锁定闩件90和80的表面93和83的接合中运动出来时,锁定闩件80和90才能够运动回到其锁定位置。一旦解除该阻挡接合,锁定闩件80和90就由于由弹簧160和170施加的偏压力而自动运动回到与拉链拉头接合。
另外,在锁定系统10中插入拉链拉头之前,可以在号码盘21、22和23上设定任何期望的号码。通过如上详述将按钮140保持在打开位置,锁定板40与离合器环接合,使用者可以转动号码盘21、22和23,以设定任何期望的标记作为号码。
除了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打开锁定系统10之外,锁定系统10还可以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来打开。参考图1至图13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来锁定和解除锁定系统10的结构和操作。另外,还应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采用替换结构的钥匙控制锁定部18。但是,这里仅为了示例性目的充分地详述了优选结构。
在该结构中,锁定系统10的壳体12的钥匙控制锁定部18结合有安装在接收腔内的筒体100,该接收腔形成在壳体12中并构造成使得每当在形成于筒体100的接收槽中插入正确钥匙时该筒体100能够进行弧形枢转。为此,筒体100结合有转臂结构,该转臂结构每当在其接收槽中插入匹配钥匙时能够以正好期望的结构对准。一旦插入,就实现了筒体100的枢转运动。
如图所示,筒体100结合有安装在其远端的凸轮板110,该凸轮板构造成响应于正确钥匙部件的插入和使用而与筒体100的弧形运动同时地进行弧形枢转运动。结果,每当在形成于筒体100的接收槽中插入正确钥匙并且利用该钥匙使筒体100枢转时,凸轮板110就与其同时进行枢转。
如所述,在优选结构中,凸轮板110结合有径向延伸的凸缘部111和径向延伸的臂件112。在将正确钥匙插入筒体100中时,通过利用该钥匙使筒体100旋转,这使凸轮板110与其同时旋转。该旋转使得凸缘部111枢转并与控制板60的指形件64接触。另外,筒体100的继续运动迫使指形件64与其一起运动,从而使控制板60在壳体12中朝向号码盘21、22和23运动。该运动使得边缘62和63解除与锁定闩件80和90的侧壁91和81的阻挡接合。
随着筒体100由于其中的钥匙的继续旋转而继续旋转,凸轮板110的臂112与锁定闩件90和80的唇94和84接触。该接触和继续运动使得锁定闩件90和80在壳体12内运动,并导致拉链接合元件95和85从拉链拉头退出,从而导致拉链拉头自由弹出,并且阻挡板70运动成与元件95和85接合。
在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可以在系统10处于解锁模式时从筒体100移除钥匙。尽管大多数现有技术的挂锁结构防止在解锁模式下移除钥匙,但本实用新型允许移除钥匙,从而满足了安全机构的新章程。
在图14至图23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参考这些图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操作。另外,如从该公开可知,采用最小数量的主要部件,从而实现了也基本上减少了大多数现有技术系统中发现的复杂性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效且合乎商业需要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制造成,同时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性质以及在现有技术锁定系统中通常包含的所有锁定和防盗特征。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都结合有结构独特的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配合部件,它们用于控制锁定闩的运动,该锁定闩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锁定系统的任何产品的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通过采用这里详述的结构之一,实现了高效、容易制造的双模式锁定系统,其能够提供高效、有竞争力价格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中所期望的所有性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形成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主要部件之一是壳体300,该壳体300结合有拉链拉头接收区14、15。如现有技术中所熟知并且如上所述,在手提箱、公文包和其它类似产品上采用的任何拉链的通常结构中,采用两个单独且独立的拉链拉头以允许拉链从多个替换位置打开和闭合。另外,各拉链拉头结合有通常由塑料或金属形成的片件,在该片件中形成有放大开口或孔。通过利用各拉链拉头中形成的孔,本实用新型的锁定系统能够在单独的保持区与各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从而保持拉链拉头完全锁定并固定于锁定系统10的壳体300。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还结合有号码控制锁定部17和钥匙控制锁定部18,二者均容纳在壳体300中。另外,如下面描述中将充分地详述,钥匙控制锁定部18和号码控制锁定部17以如下方式构造成,即:能够独立地致动安装在壳体300中的配合的锁定板,以使相关的拉链拉头闩锁件沿释放固定于其上的拉链拉头的方向运动。这样,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方式在需要时通过致动号码控制锁定部或钥匙控制锁定部而提供两个拉链拉头中每一个的牢固锁定和受控释放。另外,在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单独控制拉链拉头,从而在释放一个拉链拉头的同时不会释放另一个拉链拉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4至图23所示,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除了上述部件之外还结合有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和370。如这里所示和所述,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构造成相对于拉链拉头接收区14独立地运动,而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70构造成相对于拉链拉头接收区15独立地运动。为此,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和370都构造成横向运动到由接收区14和15限定的区域中并横向运动出该区域,以使各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和370能够与形成在相关拉链拉头中的孔牢固地接合,从而将拉链拉头牢固地保持在壳体300上,同时在期望释放拉链拉头之一时也可以从其脱离。
如所有附图中清楚所示,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和370均包括安装在壳体300中的细长的纵向延伸的平板,以使闩件360和370能够沿相反的方向运动。为此,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形成为闩件360和370的部件,并且代表闩件360和370的直接插入形成在拉链拉头中的孔内的部件,用于在期望时控制拉链拉头的锁定接合和释放。闩件360和370的其余结构用于提供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的期望运动。
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每当将拉链拉头插入拉链拉头接收区14和15中时,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自动前进成与各拉链拉头的孔锁定接合。通过由作用在闩件360和370上的弹簧件420和430提供的偏压力来实现该自动锁定接合。
为了实现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和370的期望受控运动,锁定系统10设有控制板340与阻挡元件350相结合以作为用于实现期望运动的主要元件。如所述并且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阻挡元件350有效地阻止拉链拉头锁定闩件360和370在锁定位置的任何横向运动,同时每当阻挡元件350从与闩件360和370的阻挡关系运动出来时,使闩件360和370能够横向向内运动。
为此,每当使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时,筒体400的凸轮板390的臂391弧形枢转而与控制板340的一部分直接接触,以使控制板340横向地从与阻挡元件350的阻挡接合中运动出来。一旦控制板340运动了足够距离,阻挡元件350就由于弹簧400而自动运动进入形成在板340中的腔内,从而使得闩件360和370能够由使用者手动地在壳体300内运动。另外,一旦使用者使闩件360和37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运动,则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就从与相关拉链拉头的接合中运动出来。这样,立即释放拉链拉头。
另外,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每当使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时,锁定板330就运动以直接控制控制板340的运动,从而释放阻挡元件350并使闩件360和370可运动。当控制板340已从与阻挡元件350的阻挡关系中运动出来时,阻挡元件350自动运动到板340的接收区中,以有效地释放闩件360和370,从而允许由使用者手动地使闩件运动,从而有效地释放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与相关拉链拉头的锁定接合。这样,响应于在号码控制锁定部17中输入了预定号码,立即释放拉链拉头。
如从前面详细说明可知,通过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或钥匙控制锁定部18,锁定闩件360和370的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在期望时被受控地释放,从而使得附着于其上的任何拉链拉头都能够从锁定系统10脱离,以打开手提箱、公文包或其它产品。另外,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在期望时,使用者能够将期望产品的拉链拉头插入锁定系统10中,以将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在系统10中,从而与其实现期望的锁定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中,号码控制锁定部17包括多个标记承载可旋转号码盘321、322和323,用于设定和输入用于锁定和解锁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期望号码。为了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显示任何期望的号码,壳体300优选地包括形成在其上的显示区,用于使形成在可旋转号码盘上的标记容易见到。通常,号码控制锁定部17的结构与美国专利6,408,660中详述的结构相似,其相关部分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如所示,可旋转号码盘311、312和313均与一个离合器环321、322或323配合关联地安装。另外,为了保持离合器环321、322和323与号码盘311、312和313摩擦接合,弹簧件与各组件同轴地相关联,以提供使各离合器环保持与其相关的号码盘保持连续摩擦接合所需的偏压力。这样,号码盘311、312和313关于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运动使得离合器环321、322和323与其一起旋转地运动。
尽管下面以及在美国专利6,408,660中充分地详述了号码盘311、312和313、以及配合的离合器环321、322和323的详细结构和操作,但是应重要注意的一个结构特征是在各离合器环321、322和323中结合有槽321a、322a和323a。如这里详述,各离合器环321、322和323的槽321a、322a和323a与号码盘311、312和313的旋转相结合地控制系统10的锁定和解锁。
为了每当使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时提供对拉链拉头从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的期望锁定和受控释放,号码控制锁定部17结合有锁定板330。在其优选结构中,锁定板330结合有指形件331、332和333,每个指形件均与形成在离合器环321、322和323中的槽321a、322a和323a之一对准。另外,锁定板330被弹簧件410连续偏压以与离合器环321、322和323接合,从而每当槽321a、322a和323a与指形件331、332和333对准时,使锁定板330自动运动成与离合器环接合。
当所有三个槽布置成与所有三个指形件成对准关系时(这仅在可旋转号码盘311、312和313上输入了期望的预设号码时才实现),锁定板330由于施加在其上的弹簧力而自动运动。但是,每当在号码盘311、312和313上输入不正确号码时,相关离合器环321、322和323的槽321a、322a和323a中的一个或多个就位于与锁定板330的相关指形件331、332和333之一不对准的位置。结果,锁定板330不能运动,从而使锁定系统10保持在锁定位置。
如上所述,一旦锁定板330已在壳体300中运动,锁定板330的承载区334与其一起运动,从而使控制板340也运动。如所示,控制板340被弹簧450偏压而保持在其初始位置,如图16所示。但是,当锁定板330由于在号码盘311、312和313上输入正确的预设号码而运动时,由于控制板340的末端捕获在承载区334中,因此锁定板330使得控制板340与其一起运动。
如所示,控制板340的运动使得控制板340的切口区342运动成与阻挡元件350对准。由于阻挡元件350被弹簧400偏压而朝向控制板340运动,因此切口区342运动以与阻挡元件350对准允许阻挡元件350运动到切口区342中。结果,阻挡元件350的边缘352和353解除与闩件360和370的边缘的阻挡接合,从而使闩件360和370能够在壳体300中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各闩件360和370包括板件,该板件的表面单独暴露于壳体300的顶部。结果,如上详述,一旦阻挡元件350运动,可以通过使用者使闩件360和/或370向内滑动而使各闩件360和370单独地运动到壳体300中。该运动使得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从与保持的拉链拉头的接合中运动出来,从而释放拉链拉头。结果,使用者能够在期望时个别地释放一个拉链拉头或两个拉链拉头。
在优选结构中,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还结合有与锁定闩件360和370及其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相关联的弹簧板380。另外,弹簧板380沿着朝向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的方向被连续偏压。结果,每当锁定闩件360和370运动到释放位置,使得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从与其相关的拉链拉头退出时,弹簧板380就使得拉链拉头弹出并且从其自动释放。
另外,由于使弹簧板380向上运动,因此其侧边缘381和382在壳体300与拉链拉头接合元件365和375的表面361和371之间运动,从而防止锁定闩件360和370返回其初始位置。
由于该结构,仅当拉链拉头插入拉链接收区14和15并且弹簧板380向下运动,使得弹簧板380的侧边缘381和382从与锁定闩件360和370的表面361和371的接合中运动出来时,锁定闩件360和370才能够运动回到其锁定位置。一旦解除该阻挡接合,锁定闩件360和370就由于由弹簧420和430施加的偏压力而自动运动回到与拉链拉头接合。
如上所述,每当锁定系统10的号码控制锁定部17处于其打开或非锁定位置时,可以按期望改变预设号码。一旦通过弹簧410使锁定板330在壳体300中横向运动,接收区335就与按钮460对准。通过使按钮460前进到接收区335中,锁定板330就被保持在解锁或打开位置。
通过固定该打开位置,使用者能够使号码盘311、312和313旋转到任何期望位置以显示具体号码。一旦设定了号码,使用者就除去保持力以使弹簧470迫使按钮460从接收区335出来。
除了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打开锁定系统10之外,锁定系统10还可以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来打开。参考图14至图23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来锁定和解锁该系统10的结构和操作。另外,还应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采用替换结构的钥匙控制锁定部18。但是,这里仅为了示例性目的充分地详述了优选结构。
在该结构中,锁定系统10的壳体300的钥匙控制锁定部18结合有安装在接收腔内的筒体440,该接收腔形成在壳体300中并构造成使得每当在形成于筒体440的接收槽中插入正确钥匙时该筒体440进行弧形枢转。为此,筒体440结合有转臂结构,该转臂结构每当在其接收槽中插入匹配钥匙时能够以正好期望的结构对准。一旦插入,就实现了筒体440的枢转运动。
如图所示,筒体440结合有安装在其远端的凸轮板390,该凸轮板构造成响应于正确钥匙部件的插入和使用而与筒体440的弧形运动同时地进行弧形枢转运动。结果,每当在形成于筒体440的接收槽中插入正确钥匙并且利用该钥匙使筒体440枢转时,凸轮板390就与其同时进行枢转。
如所述,在优选结构中,凸轮板390结合有径向延伸的臂391。在将正确钥匙插入筒体440中时,通过利用该钥匙使筒体440旋转,这使凸轮板390与其同时旋转。该旋转使得臂391与其一起旋转,并迫使臂391的倾斜或斜边缘与控制板340的倾斜/斜边缘343接触。随着筒体440继续旋转,臂391迫使边缘343和控制板340抵抗弹簧450的偏压力而在壳体300内横向运动。
随着控制板340继续运动,壁341从与阻挡元件350的边缘351的阻挡接合中运动出来。另外,切口区342变成与阻挡元件350对准,从而由于弹簧400而被迫进入切口区342。由于锁定板330的承载区334增大,因此控制板340能够在不与锁定板330干涉的情况下运动。
一旦阻挡元件350进入控制板340的切口区342,阻挡元件350的侧部352和353就解除与闩件360和370的阻挡关系,以使闩件360和370能够在期望时由使用者打开。另外,一旦移除了拉链拉头,就可以移除插入筒体440中的钥匙,从而满足新的安全规章。
在图24至图40B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参考这些图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最好地理解该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操作。另外,如从该公开可知,采用最小数量的主要部件,从而实现了也基本上减少了大多数现有技术系统中发现的复杂性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效且合乎商业需要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制造成,同时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性质以及现有技术锁定系统中通常包含的所有锁定和防盗特征。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方式都结合有结构独特的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配合部件,它们用于控制锁定闩的运动,该锁定闩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锁定系统的任何产品的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通过采用这里详述的结构之一,实现了高效、容易制造的双模式锁定系统,其能够提供高效、有竞争力价格的拉链拉头锁定系统中所期望的所有性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形成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主要部件之一是壳体500,该壳体500结合有两个拉链拉头接收区14、15。如现有技术中所熟知并且如上所述,在手提箱、公文包和其它类似产品上采用的任何拉链的通常结构中,采用两个单独且独立的拉链拉头以允许拉链从多个替换位置打开和闭合。另外,各拉链拉头结合有通常由塑料或金属形成的片件,在该片件中形成有放大开口或孔。通过利用各拉链拉头中形成的孔,本实用新型的锁定系统能够在单独的保持区与各拉链拉头牢固地接合,从而保持拉链拉头完全锁定并固定于锁定系统10的壳体500。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还结合有号码控制锁定部17和钥匙控制锁定部18,二者均容纳在壳体500中。另外,如下面描述中将充分地详述,钥匙控制锁定部18和号码控制锁定部17以如下方式构造成,即:它们能够独立地致动安装在壳体500中的配合的锁定板和滑动件,以使相关的拉链拉头闩锁件沿释放固定于其上的拉链拉头的方向运动。这样,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方式在需要时通过致动号码控制锁定部或钥匙控制锁定部而对两个拉链拉头中每一个提供牢固锁定和受控释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4至图36所示,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除了上述部件之外还结合有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如这里所示和所详述,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构造成相对于拉链拉头接收区14运动,而拉链拉头锁定闩件600构造成相对于拉链拉头接收区15运动。为此,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都构造成横向运动到由接收区14和15限定的区域中并横向运动出该区域,以使各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能够与形成在相关拉链拉头中的孔牢固地接合,从而将拉链拉头牢固地保持在壳体500上,同时在期望时也可以使拉链拉头能够从其脱离。
如所有附图中清楚所示,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均包括安装在壳体500中的细长的纵向延伸的一体部,以使闩件590和600能够沿期望的受控方向运动。为此,拉链拉头接合元件595和605形成为闩件590和600的部件,并且代表闩件590和600的直接插入形成在拉链拉头中的孔内的部件,用于在期望时控制拉链拉头的锁定接合和释放。闩件590和600的其余结构用于提供拉链拉头接合元件595和605的期望运动。
如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每当将拉链拉头插入拉链拉头接收区14和15中时,拉链拉头接合元件595和605自动前进成与各拉链拉头的孔锁定接合。通过由作用在闩件590和600上的弹簧件670提供的偏压力来实现该自动锁定接合。
为了实现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的期望受控运动,锁定系统10结合有控制板580作为用于实现期望运动的主要元件。如所述并且下面将更充分地详述,控制板580有效地阻止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在锁定位置的任何横向运动,同时每当控制板580从与闩件590和600的阻挡关系中运动出来时,使闩件590和600能够横向运动。
为此,为了最好地理解控制板580与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之间的配合关系,重要应理解形成这些相互关联部件的一部分的部件部分的配合阻挡和释放结构以及相互接合关系。为此,如下面将充分地详述并如图24至36所示,尤其是如图29所示,控制板580结合有形成柱588的一部分的阻挡边缘或壁582、以及形成柱587的一部分的阻挡边缘或壁583。如下面将详述,阻挡边缘/壁582/583定位成与闩件590和600的侧壁591和601配合。
如图中所示,这些配合元件定位成当控制板580处于第一位置时彼此阻挡相互接合,而在控制板580处于其第二位置时能够相对于彼此横向运动。另外,控制板580结合有形成在其中并紧邻柱588的腔或槽584、以及邻近柱587形成的腔或槽585。在优选结构中,腔/槽584/585的尺寸设定为使得侧壁591/601能够在其中自由运动,从而使闩件590/600能够自由运动。
每当使用者希望使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号码控制锁定部17时,采用多个承载有标记的可旋转号码盘521、522和523。如上面关于其它实施方式所述,可旋转号码盘521、522和523用于设定并输入用于锁定和解锁拉链拉头锁定系统10的期望号码。为了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显示任何期望的号码,壳体500优选地包括形成在其上的显示区,用于使形成在可旋转号码盘上的标记容易见到。通常,号码控制锁定部17的结构与上述以及美国专利6,408,660中详述的结构相似,其相关部分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如所示,可旋转号码盘521、522和523均与一个离合器板或环531、532或533配合关联地安装。另外,为了保持离合器板或环531、532和533与号码盘521、522和523摩擦接合,弹簧件与各组件同轴地相关联,以提供使各离合器环与其相关的号码盘保持连续摩擦接合所需的偏压力。这样,号码盘521、522和523关于其中心轴线的旋转运动使得离合器环531、532和533与其一起旋转地运动。
尽管下面以及在美国专利6,408,660中充分地详述了号码盘521、522和523、以及配合的离合器环531、532和533的详细结构和操作,但是重要而应注意的一个结构特征是在各离合器环531、532和533中结合有槽531a、532a和533a。如这里详述,各离合器环531、532和533的槽531a、532a和533a与号码盘521、522和523的旋转相结合地控制系统10的锁定和解锁。
为了每当使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时提供对拉链拉头从拉链拉头接合元件595和605的期望锁定和受控释放,号码控制锁定部17结合有锁定板540。在其优选结构中,锁定板540结合有指形件541、542和543,每个指形件与形成在离合器环531、532和533中的槽531a、532a和533a之一对准。另外,锁定板540被弹簧件550连续偏压而与离合器环531、532和533接合,从而每当槽531a、532a和533a与指形件541、542和543对准时,使锁定板540自动运动成与离合器环接合。
每当所有三个槽布置成与所有三个指形件成对准关系时(这仅在可旋转号码盘521、522和523上输入了期望的预设号码时才实现),锁定板540由于施加在其上的弹簧力而自动运动。但是,每当在号码盘521、522和523上输入不正确号码时,槽531a、532a和533a中的一个或多个就位于与相关指形件541、542和543之一不对准的位置。结果,锁定板540不能运动,从而使锁定系统10保持在锁定位置。
如上所述,一旦锁定板540已在壳体500中运动,锁定板540的球接收区544就与其一起运动,从而有效地与钢球560对准。一旦接收区544与钢球560对准,球560就能够落入接收区544中。该运动解除了钢球560与滑动板570的球保持区571的阻挡接合,从而使滑动板570可以在壳体500内横向运动。如图37及图38所示,作为阻挡锁定元件的钢球还可以滚柱状元件或金属辊560-02来代替,同样可实现活动卡合而达到阻挡的目的。
如所有附图中所示,滑动板570优选地结合有致动板620,该致动板在其一端通过固定件630牢固地附着于滑动板570。板620与壳体500配合地关联,从而容易从其顶面接近。这样,一旦释放了滑动板570,使用者就能够在期望时快速且容易地可控制地使致动板620和滑动板570运动。另外,为了将滑动板570保持在其未致动位置,在壳体500中安装有弹簧件574以将滑动板570偏压到其未致动位置。但是,通过使致动板620运动,每当钢球560解除与保持区571的接合时,使用者能够克服该偏压力而使滑动板570在壳体500内横向运动。
每当滑动板570抵抗弹簧件574的偏压力运动时,倾斜凸轮面572与控制板580的斜面581接触。结果,滑动板570在壳体500中的横向前进使得凸轮面572与控制板580的斜面581接触,从而有效地迫使控制板580在壳体500内向上。在优选结构中,弹簧件680以与控制板580成偏压关系安装,以将控制板580保持在其初始位置,其中斜面581与滑动板570的凸轮面572接合。但是,每当滑动板570在壳体500内横向运动时,凸轮面572与控制板580的斜面581的接合迫使控制板580抵抗弹簧件680的偏压力运动。
一旦控制板580向上运动,控制板580的阻挡边缘582和583就脱离与拉链拉头锁定闩件590和600的侧壁591和601的阻挡接合,如上充分地描述。另外,滑动板570的横向运动还使得滑动板570的直立突起或凸缘573与锁定闩件590和600的表面592和602接触。此外,由于滑动板570的突起/凸缘573与表面592/602接触,滑动板570的继续运动使得锁定闩件590和600与其同时运动。
在优选结构中,直立突起或凸缘573与锁定闩件590和600的表面592和602间隔开。这样,有效地实现了内置时间延迟,以确保在突起/凸缘573与表面592和602接触之前,滑动板570的倾斜凸轮面572将与控制板580的斜面581接触而使控制板580向上运动。结果,实现了这些部件的期望受控运动和相互作用的配合操作。
如上所述,一旦控制板580向上运动到其第二位置,紧邻柱588形成的腔或槽584和邻近柱587形成的腔或槽585就与锁定闩件590和600的侧壁591和601对准。结果,锁定闩件590和600能够在壳体500内自由地横向运动,使侧壁591和601前进到腔/槽584/585中。另外,由于直立突起/凸缘573与闩件590/600的表面592和602之间的接触和运动,而容易实现该横向运动。
由于突起/凸缘573与闩件590/600的表面592/602接触,并且滑动板570进一步运动而使闩件590/600与其一起运动,因此拉链拉头接合元件595/605解除与安装在其中的拉链拉头的接合,由此使拉链拉头解除与壳体500的锁定接合。另外,拉链拉头从拉链拉头接收区14和保持区15的释放还使得阻挡板610自动地向上运动。该向上运动使得拉链拉头从壳体500弹出,同时还使得阻挡板610运动成与拉链拉头接合元件595/605阻挡对准,从而防止闩件590/600返回其初始位置。
如上面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板610以与拉链拉头接收区14和保持区15成配合关系安装,弹簧件640与其配合地相关联,从而当从其移除拉链拉头时,控制阻挡板610向上运动成与阻挡闩件590/600接合。这样,闩件590和600保持在其打开位置,直到拉链拉头返回接收区14和保持区15,将拉链拉头插入保持/接收区以迫使阻挡板610抵抗弹簧件640的偏压力向下运动,从而释放闩件590/600并使接合元件595/605能够插入各拉链拉头的孔中。这样,在期望时,由使用者快速且容易地使拉链拉头与壳体500牢固地接合。
如图39A至图40B所示,阻挡板610与接合元件595/605对准的侧壁凸缘611结合有水平面611-A及竖直面611-B,其中竖直面611-B可与接合元件595/605形成阻挡,水平面611-A及竖直面611-B间的斜面有利于锁定操作时锁定闩件及其接合元件595/605的横向运动。
每当使用者希望设定或复位号码盘521、522和523上的期望号码时,使号码盘定位成使得离合器板531、532和533的槽531a、532a和533a与锁定板540的指形件541、542和543对准。一旦在该位置,锁定板540就自动运动以使指形件接合在对应的槽中。当在该位置时,锁定板540的延伸指形件545就从与复位件650的阻挡对准中运动出来。
如图中所示,复位件650与弹簧件相配合地设置,以将复位件保持在第一位置,其中复位件650与指形件545间隔开。但是,一旦锁定板540运动到其离合器环接合位置,复位件650可以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运动,以使复位件650的壁部651运动成与指形件545阻挡接合。当在第二位置时,锁定板540不能横向运动,从而槽或切口531a、532a和533a保持与突起541、542和543接合。
一旦实现了该完全接合位置,使用者能够将号码盘521、522和523旋转到任何期望位置以在显示区中显示任何具体标记,从而构建期望号码。一旦设定了期望号码,就释放复位件650并允许其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使锁定板540可从与离合器环531、532和533的接合中运动出来。
除了可采用号码控制锁定部17打开本发明的锁定系统10之外,本发明使得锁定系统10还可以通过采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来打开。为此,每当使用钥匙控制锁定部18时,将正确的钥匙部件插入筒体510中以使筒体510关于其中心轴线弧形枢转。另外,筒体510与凸轮板660配合地关联,从而使凸轮板660与其同时弧形枢转。
在优选结构中,凸轮板660结合有径向延伸的凸缘661和径向延伸的指形件662,它们均彼此弧形间隔开。另外,凸缘661与控制板580的壁部586配合地关联。通过采用该结构,筒体510的弧形枢转运动使得凸缘661与控制板580的壁部586接触,从而使控制板580从其第一位置升起或向上运动到其第二位置。如上所述,当控制板580处于其第二位置时,锁定闩件590和600的侧壁591和601与控制板580的腔/槽584/585对准,从而使闩件590/600相对于其横向运动。
另外,凸轮板660的径向延伸指形件662构造成用于与锁定闩件590和600的终止边缘594和604接触。另外,指形件662相对于凸缘661的径向位置构造成,确保仅在控制板580上升到其第二位置之后指形件662才与终止边缘594和604接触。
这样,筒体510的弧形枢转运动使得指形件662与闩件590和600的终止边缘594和604接触,并使得闩件590和600在筒体510继续弧形枢转运动时相对于壳体500横向运动。这样,容易且有效地利用锁定系统10的钥匙控制锁定部18来释放安装在拉链拉头接收区14和15中的任何拉链拉头。另外,如上所述,一旦释放了拉链拉头,阻挡板610就自动上升以使拉链拉头从接收区14和15弹出,同时还有效地阻止闩件590和600返回锁定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该实施方式的另一特征,用于使筒体510弧形枢转的钥匙构造成,一旦从壳体500释放了拉链拉头就从筒体510退出。这样,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并遵守近来实行的关于在检查期间从筒体可移除钥匙的规定。
由此可知,有效地实现了在前述中明了的上述目的,并且由于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对上述产品进行一定改变,因此在上面描述中含有或附图中示出的所有主题都应视为示例性而不构成限制。
还应理解,所附权利要求意在涵盖这里描述的所有一般和具体特征,以及在表达上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论述。
Claims (24)
1.一种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该挂锁结合有两个单独形成在单个挂锁结构中的独立锁定部分,所述挂锁包括:
A.壳体,该壳体结合有拉链拉头接收区,该接收区接收拉链拉头的插入并将其保持在锁定位置;该壳体内形成有钥匙控制锁定部及号码控制锁定部;
B.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能够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沿受控方向运动的锁定闩件,所述锁定闩件
a)包括安装在该壳体中的细长的纵向延伸的一体部;且
b)形成有可直接插入形成在对应的拉链拉头中的孔内的接合元件,且该接合元件能够在需要锁定时横向运动到由所述拉链拉头接收区限定的区域中,并在需要解锁时横向运动出该区域;以及
C.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形成于该壳体中,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配合部件,该控制板阻止所述锁定闩件在锁定位置的横向运动,同时每当该控制板解除与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关系时,所述锁定闩件能够横向运动;该控制板
a)以与所述锁定闩件的所述一体部成配合关系的方式可移动地安装在该壳体中,控制上述锁定闩件的运动;
b)包括限制所述锁定闩件的横向运动的阻挡部,该阻挡部能构成对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的阻挡接合;且
c)形成有第一运动控制部及第二运动控制部,该第一运动控制部构造成响应该钥匙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该控制板相对该壳体运动,所述第二运动控制部构造成响应该号码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可控制地使该控制板相对该壳体运动,解除所述控制板的阻挡部对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关系;
由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或所述号码控制锁定部的致动而控制所述控制组件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包括
a)筒体,该筒体安装在该壳体内,且形成有钥匙接收槽,该接收槽中插入正确钥匙时该筒体能够进行弧形枢转;
b)第一致动部,该第一致动部位于所述筒体的远端,且沿径向延伸,该第一致动部定位成与该控制板的第一控制部成配合、运动控制关系,所述控制板在该筒体响应于正确钥匙的插入而旋转时朝向解锁位置运动,解除该控制板与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关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
a)所述锁定闩件的所述一体部具有致动端;
b)所述钥匙锁定控制部还包括第二致动部,该第二致动部定位成与该锁定闩件的致动端成配合、运动控制关系,所述锁定闩件的所述致动端在该第二致动部响应于正确钥匙的插入而旋转时使得所述锁定闩件朝向解锁位置横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
a)所述控制板的第一致动部为靠近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的所述筒体所设的指形件;
b)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的该筒体结合有安装在其远端的凸轮板,所述第一致动部为该凸轮板的径向延伸的凸缘部,所述第二致动部为径向延伸的臂部;
c)该筒体响应于正确钥匙的插入而旋转时,所述凸缘部枢转并与该控制板的该指形件直接接触,带动该控制板在该壳体中运动,解除该控制板与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接合;所述臂部同时转动而随之与所述锁定闩件的致动端接触,并带动所述锁定闩件沿释放固定于其上的拉链拉头的方向横向运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该钥匙控制锁定部的该筒体的远端安装有凸轮板,该第一致动部为该凸轮板所结合的径向延伸的且自由端为倾斜边缘的臂件,所述控制板靠近该凸轮板的臂件处对应结合有倾斜边缘;通过利用匹配的钥匙使该筒体旋转时,该凸轮板及该臂件一起旋转,并迫使该臂件的倾斜边缘与该控制板的倾斜边缘接触,并随之迫使该控制板在该壳体内横向运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锁定闩件设有锁定闩件偏压弹簧件,该弹簧件向所述锁定闩件施加朝向锁定位置的偏压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锁定闩件还结合有与其拉链拉头接合元件相关联的弹性阻挡元件,且在锁定位置时该弹性阻挡元件沿着朝向所述拉链拉头接合元件的方向被连续地施加偏压力,每当所述锁定闩件运动到释放位置,使得所述拉链拉头接合元件从与其相关的拉链拉头退出时,所述弹性阻挡元件向上运动,且其侧边缘在该壳体与所述拉链拉头接合元件的前边缘之间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弹性阻挡元件为弹簧板或与弹簧相关联的阻挡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号码控制锁定部包括:
a)安装至所述壳体的多个可旋转号码盘,所述号码盘中的每个号码盘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多个单独的标记承载区;
b)与所述各号码盘配合关联地安装的多个离合器环,且各离合器环与各号码盘摩擦接合,由弹簧同轴地将二者相关联并提供用于使各离合器环与其相关的号码盘保持连续摩擦接合所需的偏压力;
c)各离合器环结合有形成在其内的接收槽;
d)锁定板,该锁定板上形成有可运动以与前述各接收槽对准的多个指形件,每当各接收槽与指形件一一对准时,锁定板自动运动与各离合器环接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
a)所述号码控制锁定部还包括与其锁定板相结合的滑动件,该锁定板与该滑动件活动式卡合,构成阻挡接合关系;
b)所述滑动件与该控制板设有相互配合的倾斜边缘表面,且该滑动件还设有与所述锁定闩件的表面对应的致动边缘;该滑动件响应该锁定板的运动,该滑动件的倾斜边缘表面与控制板的倾斜边缘表面接触,控制前述控制板运动而解除与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结合并带动所述锁定闩件移动;
c)所述控制板的所述阻挡部为阻挡边缘,该阻挡边缘与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形成阻挡接合关系,阻止所述锁定闩件在锁定位置的横向运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该锁定板设有与滑动件的切口区相配合的凸缘,且该凸缘与该切口区活动式卡合,以构成阻挡接合关系。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滑动件结合有通过螺钉固定的致动按钮,使用者能够利用该致动按钮使该滑动件在该壳体内横向运动,并能将该致动按钮保持在解锁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滑动件的致动边缘与对应的各锁定闩件的致动端间隔设置,以形成内置延迟区。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
a)所述挂锁的壳体设有两个拉链拉头接收区及对应的两个锁定闩件,所述二锁定闩件能沿相反的方向运动,且分别对应该壳体的拉链拉头接收区而设于两侧;
b)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所述二锁定闩件之间并临近该控制板处可移动设置的阻挡元件,该阻挡元件两侧的阻挡边缘与二锁定闩件的边缘阻挡接合,且该阻挡元件被弹簧朝向该控制板方向偏压,该控制板对应该阻挡元件设有可移动以与该阻挡元件对准的切口,其中,该切口与该阻挡元件对应设有相互配合的倾斜壁;
c)所述控制板远离钥匙控制锁定部的一端设置于该锁定板的承载区内,该锁定板能带动该控制板与其一起运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各锁定闩件还包括板件,且该板件的表面单独暴露于该壳体的顶部,解除该控制板对所述锁定闩件的阻挡后,使用者利用该暴露出壳体顶部的板件而使所述锁定闩件向解锁位置滑动,从而使相应的锁定闩件单独地运动到该壳体中。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壳体结合有保持锁定板的解锁状态的复位组件,该锁定板运动到解锁位置,使用者能够控制该复位组件保持所述号码控制锁定部的解锁状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复位组件为按钮,且该按钮与一按钮弹簧结合,该锁定板设有按钮接收区,在该锁定板横向运动至解锁位置后,该按钮接收区与该壳体上设置的按钮对准,通过使该按钮前进到该按钮接收区中,该锁定板就被保持在解锁位置;除去保持力,该按钮弹簧即迫使该按钮从该按钮接收区出来。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
a)所述滑动件为滑动板,该滑动板设有阻挡件保持区,该锁定板对应设有阻挡件接收区,该阻挡件保持区内的阻挡件活动卡合于该锁定板,以构成阻挡接合关系;该锁定板在该壳体中运动时,其阻挡件接收区与其一起运动而与该阻挡件对准,该阻挡件落入该阻挡件接收区中,解除该阻挡件与该滑动板的阻挡件保持区的阻挡接合,从而使该滑动板可以在壳体内横向运动;该滑动板结合有倾斜凸轮面,该控制板设有与该倾斜凸轮面对应并接触的斜面,该滑动板在该壳体中的横向前进带动该控制板在该壳体内向解锁位置运动;
b)所述锁定闩件朝向控制板方向设有延伸的侧壁,该控制板对应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的端部形成有柱,以在锁定位置时使所述控制板的柱的边缘与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形成阻挡接合关系;该控制板紧邻该柱还形成有槽,该槽的尺寸设定为使得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能够在其中自由运动,当该控制板处于其解锁位置时,所述锁定闩件的侧壁与该控制板的槽对准,从而使所述锁定闩件能够横向运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该滑动板的致动边缘为直立突起的边缘,该滑动板朝向解锁位置运动时该直立突起的边缘能够与锁定闩件的致动端表面接触,且该滑动板的继续运动带动所述锁定闩件横向运动。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阻挡件包括钢球、圆柱状或金属辊状元件。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复位组件包括该锁定板的一端结合的延伸指形件及所述号码控制锁定装置结合的复位件,该复位件包括至少部分外露至该壳体外的操作部及设于该壳体内的壁部,且结合有将其保持在第一位置的复位弹簧,该复位件与该指形件间隔设置,当该锁定板运动到解锁位置,使用者能够控制该操作部使该复位件抵抗该复位弹簧的偏压力而运动,从而使其壁部运动成与该指形件阻挡接合的第二位置。
22.如权利要求1至13、16至21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锁的壳体设有两个拉链拉头接收区及对应的两个锁定闩件。
23.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锁定闩件、该控制板及该锁定板分别结合有偏压弹簧,各偏压弹簧向所述锁定闩件、该控制板及该锁定板施加朝向锁定位置的偏压力。
24.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其特征是:所述挂锁处于解锁模式时,该钥匙能从筒体移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5203006P | 2006-10-16 | 2006-10-16 | |
US60/852,030 | 2006-10-16 | ||
US60/875,465 | 2006-12-1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41245Y true CN201141245Y (zh) | 2008-10-29 |
Family
ID=40068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77561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41245Y (zh) | 2006-10-16 | 2007-10-16 | 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41245Y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69135A (zh) * | 2016-03-30 | 2017-10-20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锁 |
CN107313663A (zh) * | 2017-07-20 | 2017-11-03 | 东莞市怡丰锁业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片用挂锁 |
WO2019184817A1 (en) * | 2018-03-29 | 2019-10-03 | The Sun Lock Company Ltd. |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US20220074231A1 (en) * | 2020-09-04 | 2022-03-10 | Sinox Lock (Kunshan) Co., Ltd. | Lockset and case |
-
2007
- 2007-10-16 CN CNU2007201775614U patent/CN20114124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69135A (zh) * | 2016-03-30 | 2017-10-20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锁 |
CN107313663A (zh) * | 2017-07-20 | 2017-11-03 | 东莞市怡丰锁业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片用挂锁 |
CN107313663B (zh) * | 2017-07-20 | 2023-06-27 | 东莞市怡丰锁业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片用挂锁 |
WO2019184817A1 (en) * | 2018-03-29 | 2019-10-03 | The Sun Lock Company Ltd. |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GB2584052A (en) * | 2018-03-29 | 2020-11-18 | Sun Lock Co Ltd |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US11261621B2 (en) | 2018-03-29 | 2022-03-01 | The Sunlock Company, Ltd. |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GB2584052B (en) * | 2018-03-29 | 2022-10-19 | Sun Lock Co Ltd |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US20220074231A1 (en) * | 2020-09-04 | 2022-03-10 | Sinox Lock (Kunshan) Co., Ltd. | Lockset and cas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14369B1 (en) | Padlocks for holding and securing zipper pulls | |
US7562545B2 (en) |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systems | |
US7765840B2 (en) | Dual locking padlock | |
US8661861B2 (en) | Dual locking system for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
US8511118B2 (en) | High security, dual-mode padlock construction | |
US8261583B2 (en) | High security, dual-mode padlock construction | |
US7467529B1 (en) | Lockable luggage strap assembly | |
US9464460B2 (en) |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mechanism with a lost code defining system | |
US6997023B1 (en) | Combined combination lock and padlock | |
CA2848456C (en) | Multiple lock system for a luggage case | |
US20080011026A1 (en) | Combination and key operated padlock with indicator for advising that the clock has been opened with a key | |
US11261621B2 (en) | Integrated zipper lock | |
US9340327B2 (en) | Cash bag lock | |
US20140026626A1 (en) |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system | |
US20050092036A1 (en) |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systems | |
US20080236212A1 (en) | Zipper lock | |
US10214942B2 (en) | Zipper padlock with a dual locking system | |
US8099985B2 (en) | Latching arrangements for a padlock | |
US11713593B2 (en) | Hook lock with dual locking function with key captive design | |
CN201141245Y (zh) | 用于保持并固定拉链拉头的挂锁 | |
US11346127B2 (en) | Hook lock with dual locking function | |
CN201141237Y (zh) | 双模式锁定挂锁 | |
TWI593865B (zh) | Locks improved device | |
GB2268963A (en) | Combination lock for handbag or the like | |
JPH07293086A (ja) | 南京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