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12950Y -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12950Y CN201112950Y CNU2007201207512U CN200720120751U CN201112950Y CN 201112950 Y CN201112950 Y CN 201112950Y CN U2007201207512 U CNU2007201207512 U CN U2007201207512U CN 200720120751 U CN200720120751 U CN 200720120751U CN 201112950 Y CN201112950 Y CN 20111295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insulating body
- shielding shell
- switch terminal
- contact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改良结构,该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包覆于绝缘本体的屏蔽壳体及开关端子,该屏蔽壳体经冲压而成,在其上表面两侧延伸弯折形成左右两侧面,其中一侧面向内延伸折弯形成一接触片,且其端部一侧面设有一凸点,以便与开关端子的接触部充分接触;而绝缘本体相对于屏蔽壳体的接触片一侧凹陷形成一横开槽,用于容置该接触片,同时便于将该屏蔽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通过在屏蔽壳体上增加接触片结构,使对应的插头连接器插入该电连结器后推动开关端子与接触片直接接触,以产生接地效果,且能减少了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确保检测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改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遮蔽壳体上的接触片达到检测对应插头连结器是否完全插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电连接器为了便于检测相对应的插头连接器是否完全插入其中,便藉由开关端子与屏蔽壳体相接触或分离来实现。
如图1所示,为习知的电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9包括有绝缘本体91、屏蔽壳体92、金属构件93及开关端子94等部件;其中该屏蔽壳体92包覆于绝缘本体91上,该金属构件93组装于绝缘本体91一侧面与屏蔽壳体92相接触,而该开关端子94则从绝缘本体91后端插置。
该屏蔽壳体92经冲压形成,其中左右两侧面后端各具有一弹性臂921,该等弹性臂921的端部下侧凸起形成一接触点922,参阅图2所示,该金属构件93具有一基板931,当金属构件93组装于绝缘本体91后,弹性臂921的接触点922与基板931的上表面接触形成电性接触,该基板931一端凹陷形成一卡设于绝缘本体91的缺口932,另一端凸起形成与绝缘本体91卡设防止滑动的一倒钩状凸块933,基板931的一侧延伸弯曲形成一接触部934,该接触部934与开关端子94接触,当对应插头连接器(未显示)插入该连接器9中,推动开关端子94与金属构件93的接触部934接触,由于屏蔽壳体92的弹性臂921与金属构件93基板931上表面接触,从而间接达到开关端子94与屏蔽壳体91接触实现检测对应插头是否完全插入该连接器中。
然而,屏蔽壳体92与金属构件93的之间的接触由于弹性臂921的弹性变弱,或者由于组装于绝缘本体91中的金属构件93的滑动等造成电性接触不良,从而使得检测插头连接器是否完全插入该连接器9中的可靠性降低。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此种情况有必要提出一具体的改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改良结构,利用屏蔽壳体与接触片的一体结构,使开关端子与接触片直接接触,从而达到稳定检侧对应插头连接器是否完全插入该连接器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改良结构,藉由屏蔽壳体与接触片的一体结构,使电讯的接地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消除电讯干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包覆绝缘本体的屏蔽壳体经冲压而成,在其上表面的两侧延伸弯折形成左右两侧面,至少在其中一侧面上向内延伸折弯形成一接触片,在该接触片的端部侧面设有一凸点便于与开关端子的接触部充分接触,而绝缘本体相对于屏蔽壳体设置的接触片一侧凹陷形成一阶梯状的横开槽,该横开槽用于容置及固定接触片,同时便于将该屏蔽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通过在屏蔽壳体上增加接触片结构,当对应的插头插入该连结器后推动开关端子与屏蔽壳体直接电性接触。
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屏蔽壳体的一侧面增加一接触片,且在相对应的绝缘本体的一侧面凹陷形成一横开槽,以便于组装及固定该上述屏蔽壳体,当对应的插头连接器插入该连接器中,推动开关端子与接触片接触,由于该接触片为屏蔽壳体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开关端子与屏蔽壳体直接接触,增加了检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连接器之立体分解图;
图2为习知连接器之金属构件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之绝缘本体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开关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插头插入后的剖面图。
习知:9-连接器,91-遮蔽壳体,92-绝缘本体,921-弹性臂,922-接触点,93-金属构件,931-基板,932-缺口,933-倒钩状凸块,934-接触部.本实用新型:1-电连接器,2-绝缘本体,21-容置空间,22-侧壁,23-凹部,24-凹槽,25-横开槽,26-凸块,27-卡扣槽,3-屏蔽壳体,31-上表面,32-侧面,33-接触片,331-凸点,34-插片,35-扣持片,4-开端端子,41-固定片,42-弹性臂,421-凸部,422-接触部,43-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结构,现配合附图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改良结构之具体实施例,该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2、屏蔽壳体3、开关端子4等部分组成;其中该屏蔽壳体3包覆绝缘本体2。
请结合参阅图5所示,该绝缘本体2大致为一立方体,前端凹陷形成一容置导电端子(未标号)及提供对应插头连接器(未显示)对接的容置空间21,绝缘本体2后端靠近一侧壁22具有一组装开关端子4的凹部23,该凹部23与容置空间21相连通,凹部23于靠近侧壁22内表面的上下侧各具有一凹槽24,该等凹槽24沿着侧壁22内表面延伸一段距离,便于稳定固持开关端子4,而在上述侧壁22相应两凹槽24之间的位置处凹陷形成一贯穿内外侧的横开槽25,该横开槽25的后端则形成一凸块26,从而使横开槽25为一阶梯状。阶梯状的横开槽25的结构达到了便于组装及卡设屏蔽壳体3的接触片33的效果,相对横开槽25靠近绝缘本体2的后端具有一卡扣槽27,该卡扣槽27便于绝缘本体2与屏蔽壳体3稳固结合。
请结合图4所示,该屏蔽壳体3经冲压形成,在其上表面31的左右两侧延伸弯折形成两侧面32,相对于绝缘本体2横开槽25的一侧面32朝内延伸出一接触片33,该接触片33与屏蔽壳体3之壁体形成U型结构,于该接触片33端部作为电性接触的一侧面设有一凸点331,该凸点331便于与开关端子4的接触部43充分接触,侧面32朝外延伸形成弯折形成一插片34,插片34位于接触片33的一侧且靠近屏蔽壳体3的前端,相对插片34位于接触片33的另一侧向内弯折形成一扣持片35,该扣持片35扣合于绝缘本体2的卡扣槽27中防止屏蔽壳体3朝前滑动,另一侧面32具有对称的插片34与扣持片35结构。
请结合图4、5所示,将屏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2组装后,屏蔽壳体3的接触片33延着横开槽25置入,到达定位后恰抵持于凸块26上,该凸块26能够防止开关端子4挤压接触片33而发生移动,确保开关端子4与接触片33电性接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请参阅图6所示,开关端子4具有插置于凹槽24中的固定片41,该固定片41为一中空状,自固定片41前端的内侧延伸形成一弹性臂42,该弹性臂42容置于容置空间21与凹部23中,该弹性臂42大致位于中间部弯曲凸起形成一凸部421,弹性臂42远离固定片41的一端为一接触部422,固定片41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插脚43。
请结合图7、8所示,将整个电连接器1组装与电路板(未显示)上,该插片34插置焊接于电路板上达到电性连接,该插脚43插置焊接于电路板上。当对应插头连接器(未显示)插入该电连接器1中,挤压开关端子4的凸部421,使整个弹性臂42收容于两凹部23中,使开关端子4的接触部422与接触片33接触后形成一闭合的电路用于检侧对应插头连接器是否完全插入;该凸部421受到插头连接器挤压从而推动整个弹性臂42移动,使整个弹性臂42容置于凹部23中,从而使接触部422与接触片33的凸点331接触形成电性连接用于检侧插头连接器是否完全插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特点在于:接触片33自屏蔽壳体3的其中一侧面32朝内弯折延伸形成,并于屏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2组装后,接触片33包覆于凸块26上防止开关端子4挤压接触片33而发生使开关端子4与接触片33电性接触不良而影响检测的可靠性,该接触片33与屏蔽壳体3的一体结构,实现了开关端子4与屏蔽壳体3的直接接触,极大的提高了开关端子4与屏蔽壳体3之间的电性接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为使熟悉该项技术者如实了解本实用新型精神之实施实用新型目的与功效,所举之实施例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尚有其它的变化实施方式,所以凡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案实用新型精神下进行其它样式实施,均应视为本案权利要求的等效实施。
Claims (5)
1. 一种电连结器改良结构,该电连结器是由绝缘本体、屏蔽壳体、开关端子组成;其中屏蔽壳体具有一上表面,自上表面两侧延伸形成两侧面,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侧面朝内延伸弯折形成一接触片,该接触片与屏蔽壳体之壁体形成U型结构,该接触片的端部作为电性接触的一侧面设有一凸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相对于屏蔽壳体接触片的一侧面凹陷形成一呈阶梯状的横开槽。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横开槽的后端则形成一凸块,从而使横开槽为一阶梯状,该凸块具有抵持接触片的作用。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横开槽靠近绝缘本体的后端具有一卡扣槽。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开关端子具有固定片,该固定片为一中空状,自固定片前端的内侧延伸形成一弹性臂,该弹性臂容置于容置空间与凹部中,该弹性臂大致位于中间部弯曲凸起形成一凸部,弹性臂远离固定片的一端为一接触部,固定片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一插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207512U CN201112950Y (zh) | 2007-06-14 | 2007-06-14 |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207512U CN201112950Y (zh) | 2007-06-14 | 2007-06-14 |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12950Y true CN201112950Y (zh) | 2008-09-10 |
Family
ID=3996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2075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12950Y (zh) | 2007-06-14 | 2007-06-14 |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12950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78407A (zh) * | 2011-12-22 | 2013-06-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2007
- 2007-06-14 CN CNU2007201207512U patent/CN20111295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78407A (zh) * | 2011-12-22 | 2013-06-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178407B (zh) * | 2011-12-22 | 2015-05-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338462U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witch function | |
WO2015196994A1 (zh) |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板端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9103697B (zh) |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 |
US9350119B2 (en) | Wrong insertion preventive structure of connector | |
TW201014062A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201515054U (zh) | 板端电连接器 | |
CN201112950Y (zh) |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 |
JP6154430B2 (ja) | 雌端子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 |
US6186833B1 (en) |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 |
CN204243358U (zh) | 插头连接器及与其对接的插座连接器 | |
TWM249262U (en) | Card connector | |
US2010028569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hield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 |
CN110829085A (zh) | 电连接器 | |
CN212085354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10468211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310681A (zh) | 母端连接器 | |
CN21740576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84938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589561U (zh) | 电源连接器 | |
US9153906B1 (en) | Socket connector | |
CN218586422U (zh) | 端子装置的接电组件结构 | |
CN110729581B (zh) | 电连接器 | |
TWM393842U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TWM422788U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TWM327584U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DD01 |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
Addressee: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o Pay the Fees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