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85351Y - 婴儿秋千 - Google Patents
婴儿秋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085351Y CN201085351Y CNU2007201253775U CN200720125377U CN201085351Y CN 201085351 Y CN201085351 Y CN 201085351Y CN U2007201253775 U CNU2007201253775 U CN U2007201253775U CN 200720125377 U CN200720125377 U CN 200720125377U CN 201085351 Y CN201085351 Y CN 20108535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spension rod
- rod
- swing
- connecting portion
- bab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婴儿秋千,包含二间隔的侧架、二吊杆组以及一座椅,该座椅两侧通过该二吊杆组吊设在该二侧架之间,并能相对于该二侧架摆动,每一侧架包括一支持壳体。每一吊杆组包括一连杆、一第一吊杆以及一第二吊杆,该第一吊杆与该第二吊杆底端连接在该座椅,该第一吊杆顶端枢设在该支持壳体,该连杆一端枢设在该支持壳体,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吊杆连接部,该第二吊杆顶端枢设在该连杆的第二吊杆连接部,通过该连杆可调整该第二吊杆与该第一吊杆是通过同一个摆动支点摆动或分别通过二个摆动支点摆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秋千,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选择切换不同摆动方式的婴儿秋千。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图2,是一种已知的婴儿秋千1,包含一架体11、一座椅12以及二组吊杆组13,架体11包括呈U形的一前脚杆111、一后脚杆112以及分别连接前脚杆111与后脚杆112两侧顶端的二枢接本体113,每一枢接本体113相对应的内侧设置有一前后方向延伸的滑槽114,座椅12两侧是分别通过两吊杆组13吊设在二枢接本体113之间,每一组吊杆组13包括一第一吊杆131及一相对于第一吊杆131前方的第二吊杆132,第一吊杆131底端连接在座椅12,顶端连接在枢接本体113,第二吊杆132底端连接在座椅12相对于第一吊杆131前方,顶端滑接在枢接本体113的滑槽114,通过第二吊杆132顶端于滑槽114内滑移,可调整与第一吊杆131顶端之间的距离。
如图1所示,当第二吊杆132顶端位于滑槽114的前端而较远离第一吊杆131顶端时,此时座椅12是处在一双支点摆动的状态,也就是座椅12相对于架体11摆动的支点包括第一吊杆131的顶端以及第二吊杆132的顶端,在双支点摆动的过程中,座椅12本身的角度较不会随着摆动的位置改变。
如图2所示,当第二吊杆132顶端滑到滑槽114的后端而较邻近第一吊杆131顶端时,由于第一吊杆131顶端与第二吊杆132顶端几乎是处在相重叠的位置,所以座椅12相对于架体11摆动的支点几乎可视为只有第一吊杆131与第二吊杆132相重叠的顶端处,也就是说,座椅12是处在一单支点摆动的状态,在单支点摆动的过程中,座椅12本身的角度会随着摆动的位置改变。
由上述内容可知,这种婴儿秋千1是可以借由调整第二吊杆132顶端在滑槽114的位置,以控制座椅12相对于架体11的摆动方式。但也由于这种婴儿秋千1摆动方式的切换是借由调整第二吊杆132顶端相对于第一吊杆131的距离,所以,若欲使单支点摆动与双支点摆动有较明显的差异,则必须要使滑槽114的长度到达一定程度,让第二吊杆132顶端可拉离第一吊杆131到达一定的距离,才能让单支点摆动与双支点摆动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增加滑槽114的长度势必要增加枢接本体113的体积,而枢接本体113的体积增加不只会有物料成本增加的问题,在产品的收合及包装上也比较占空间,运送较不方便。
除此之外,虽然滑槽114两端都设置有凹槽可供第二吊杆132顶端限位,但若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没确实让第二吊杆132顶端卡入凹槽内,也容易让第二吊杆132在座椅12摆动的过程中受到连动而随着滑移于滑槽114内,使座椅12处于不稳定的摆动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收合及包装后体积较小而运送较方便的婴儿秋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实切换摆动支点且使其摆动支点固定于定位点的婴儿秋千,以此提高座椅摆动较稳定性的婴儿秋千。
本实用新型婴儿秋千包含二相间隔的侧架、二吊杆组以及一座椅,该座椅两侧通过该二吊杆组悬吊在该二侧架之间,并能相对于该二侧架摆动。每一侧架包括一支持壳体,该支持壳体具有一提供第一摆动支点的第一吊杆连接部。每一吊杆组包括一连杆、一第一吊杆以及一第二吊杆。该连杆具有一连杆本体以及一提供第二摆动支点的第二吊杆连接部,该连杆本体一端枢设于该支持壳体,该第二吊杆连接部位于该连杆本体的另一端。该第一吊杆顶端通过该第一吊杆连接部枢设于该支持壳体,底端连接该座椅。该第二吊杆顶端连接该第二吊杆连接部,底端连接该座椅。通过该连杆本体变换该第二吊杆连接部相对该支持壳体的位置,可使该第一吊杆与该第二吊杆均共以该第一摆动支点相对于该支持壳体摆动,或使该第一吊杆与该第二吊杆分别以该第一摆动支点及该第二摆动支点相对于该支持壳体摆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婴儿秋千,该支持壳体具有相间隔的一第一凸柱以及一第二凸柱,该第一凸柱界定出该第一吊杆连接部,该连杆本体枢设于该第二凸柱而能相对于该支持壳体枢转,使该第二吊杆连接部与该第一吊杆连接部相远离或相重叠。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婴儿秋千,该连杆本体一端与该支撑壳体枢接,另一端与该第二吊杆枢接,通过该连杆本体相对该支撑壳体的枢转,该第二吊杆顶端邻近及远离该第一吊杆顶端,当该第二吊杆顶端邻近该第一吊杆顶端,该第一吊杆与该第二吊杆以该第一摆动支点相对于该支持壳体摆动;当该第二吊杆顶端远离该第一吊杆顶端,该第一吊杆以该第一摆动支点相对于该支持壳体摆动,该第二吊杆以该第二摆动支点相对于该支持壳体摆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婴儿秋千,该连杆本体通过该第一吊杆顶端枢设于该支持壳体;每一吊杆组还包括一设置在该支持壳体的第一接合部以及一设置于该连杆本体并且能与该第一接合部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通过该第二接合部接合于该第一接合部,该第一吊杆与该第二吊杆分别以该第一摆动支点与该第二摆动支点摆动;通过该第二接合部与该第一接合部分离,该第二吊杆可通过该连杆本体而以该第一摆动支点摆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婴儿秋千,该吊杆组还包括一设置于该第二吊杆连接部与该第二吊杆顶端之间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包括一第一锁定件、一第二锁定件及一锁定解除件,该第一锁定件设置在该第二吊杆顶端,该第二锁定件设置在该第二吊杆连接部并且可弹性的与该第一锁定件相接合,通过该第一锁定件与该第二锁定件相接合,该连杆本体与该第二吊杆无法相对转动,该锁定解除件设置在该第二吊杆顶端,通过该锁定解除件可致动该第二锁定件与该第一锁定件分离,使该连杆与该第二吊杆能相对转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婴儿秋千,该第一锁定件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二吊杆顶端的卡槽,该第二锁定件包括一可弹性的卡入该卡槽的凸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该连杆而可调整该第一吊杆与该第二吊杆之间为共摆动支点或不共摆动支点,使该座椅相对于该架体的调整不局限于现有的滑槽,且收合与包装运送也较不占用体积,此外,借由连杆调整座椅的摆动相较于现有的利用滑槽的方式也比较能使座椅的摆动维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婴儿秋千处在一双支点摆动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的婴儿秋千处在一单支点摆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婴儿秋千第一较佳实施例处在一共摆动支点的立体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处在一不共摆动支点的立体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支持壳体与一吊杆组的组件分解图;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支持壳体与该吊杆组的组装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婴儿秋千第二较佳实施例处在一不共摆动支点的立体图;
图8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处在一共摆动支点的立体图;
图9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持壳体与一吊杆组的组件分解图;
图10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锁定机构的组件分解图;
图11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支持壳体与该吊杆组的组装与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二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婴儿秋千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图5,本实用新型婴儿秋千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架体21、一座椅22以及二吊杆组3,座椅22是通过二吊杆组3吊设在架体21两侧之间。
架体21包括一前脚杆211、一位于前脚杆211后方的后脚杆212以及二支持壳体24,前、后脚杆211、212都呈U形而分别具有二顶端,前、后脚杆211、212顶端相邻近而底部相远离,且前、后脚杆211、212同一侧的顶端通过支持壳体24相连接,前、后脚杆211、212两侧杆段与二支持壳体24分别界定出架体21的二侧架而可供座椅22两侧通过二吊杆组3吊设在二侧架之间。
每一个支持壳体24具有一面向座椅22的内侧241,以及前后间隔形成在内侧241的第一凸柱242以及一第二凸柱243。
吊杆组3包括一连杆31、一第一吊杆32、一第二吊杆33以及三支枢接轴件301-303。第一吊杆32具有一顶端321及一底端322,其底端322连接在座椅22,顶端321呈套壳状结构而可套接在第一凸柱242并且通过枢接轴件301穿伸连接,借此,第一吊杆32可以第一凸柱232为第一摆动支点相对于支持壳体24枢转摆动。
连杆31具有一连杆本体311以及分别形成在连杆本体311两相反端的一枢接端部312、一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以及一挡片35。连杆本体311具有一面向支持壳体24的外侧面318及一面向座椅22的内侧面319,该枢接端部312位于连杆本体311外侧面318并且呈套壳状结构而可套接在支持壳体24的第二凸柱243并且通过枢接轴件302穿伸连接,借此,连杆本体311枢设在支持壳体24而能相对于支持壳体24枢转,除此之外,参阅图5、图6,该吊杆组3还包括一设置在第二凸柱243端面的滑槽244,以及一形成在连杆本体311枢接端部312的套壳状结构内并且能滑移于滑槽244内的滑块245,且该滑槽244具有一位于约十二点钟方向的第一端246以及一位于约四点钟方向的第二端247,当连杆本体311相对于支持壳体24枢转时,滑块245沿着滑槽244滑动,且借由滑块245滑抵滑槽244的第一端246与第二端247,可限制连杆本体311能相对于支持壳体24枢转的角度。
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形成在连杆本体311的内侧面319,同样呈一套壳状结构。该挡片35与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位于连杆本体311的同一端但是是形成在连杆本体311的外侧面318。第二吊杆33具有一顶端331及一底端332,其底端332连接在座椅22,顶端331呈套壳状结构而可套接在连杆本体31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并且通过枢接轴件303穿伸连接,借此,第二吊杆33可以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为一第二摆动支点枢转摆动。
由于第一吊杆32是直接枢接在支持壳体24的第一凸柱242,而第二吊杆33是通过连杆31与支持壳体24连接,因此,通过连杆31相对于支持壳体24的旋转而使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与第一凸柱242相重叠或相远离,便可使第一凸柱242与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处于共支点摆动(如图3所示)或不共支点摆动(如图4所示)的位置,借此变换座椅22相对于架体21的摆动方式。
其中,参阅图3、图5、图6,当连杆31转到挡片35靠置在第一吊杆32顶端321外侧,也就是位于第一凸柱242外时,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与第一凸柱242相重叠而处于共摆动支点的位置,也就是说,此时第一吊杆32顶端321是与第二吊杆33顶端331相重叠并且第一吊杆32与第二吊杆33均以第一凸柱242的第一摆动支点摆动,且滑块245滑到弧形滑槽244的第一端246,于是,座椅22的摆动支点只有第一吊杆32顶端321与第二吊杆33顶端331重叠处,座椅22是相对于架体21沿弧形路径前后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座椅22会产生倾斜角度变化。
参阅图4、图5、图6,当连杆31转到其第二吊杆连接部313朝前而与第一吊杆32顶端321相远离的状态时,滑块245滑到弧形滑槽244的第二端247,此时第一吊杆32顶端321与第二吊杆33顶端331相远离而处于不共摆动支点的位置,于是,座椅22便切换到相对于支持壳体24摆动的支点是包括支持壳体24的第一凸柱242以及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其中,第一吊杆32是以第一凸柱242的第一摆动支点摆动,第二吊杆33是以第二吊杆连接部313的第二摆动支点摆动,此时,座椅22是以前后往复平移相对于架体21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座椅22未产生倾斜角度变化。
由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将第二吊杆33顶端331枢接在连杆31,通过枢转连杆31便可调整第一吊杆32顶端321与第二吊杆33顶端331之间的距离,进而切换座椅22摆动的方式,不仅让第一、第二吊杆32、33之间的可位移幅度不再受限于支持壳体24而可减少支持壳体24的体积,在收合及运送包装上也比较不占空间。
参阅图7-图9,本实用新型婴儿秋千2’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架体21、二吊杆组3’及一座椅22,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吊杆组3’的结构以及吊杆组3’与支持壳体24’连接的方式。
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支持壳体24’具有一内侧241’以及设置在内侧241’的一第一凸柱242’以及一相对于第一凸柱242’前方的第一接合部23。
第一接合部23包括一压钮231以及一抵接在压钮231与支持壳体24’之间的压缩弹簧232,借此,压钮231可弹性的凸出支持壳体24’内侧241’。
每一吊杆组3’包括一连杆31’、一第一吊杆32’、一第二吊杆33’以及一锁定机构34。第一吊杆32’具有一顶端321’以及一底端322’,其底端322’连接在座椅22,顶端321’呈套壳状结构而可套接在第一凸柱242’,借此使得第一吊杆32’与支持壳体24’相枢接。
连杆31’具有一连杆本体311’、分别位于连杆本体311’两相反端的一枢接端部312’以及一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一设置在第二吊杆连接部313’的扣环25,该枢接端部312’呈套壳状结构而可套接在第一吊杆32’呈套壳状结构的顶端321’,借此,连杆31’通过枢接端部312’可与第一吊杆32’顶端321’重叠枢接在支持壳体24’。除此之外,该吊杆组3’还包括相对应且分别设置在第一吊杆32’套壳状顶端321’与连杆31’枢接端部312’内的一弧形滑槽324以及一滑块325(见图11),当连杆31’相对于第一吊杆32’转动,滑块325于弧形滑槽324内滑移。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同样呈套壳状结构。
第二吊杆33’具有一顶端331’及一底端332’,其底端332’连接在座椅22并间隔于第一吊杆32’底端322’前方,第二吊杆33’顶端331’呈套壳状而可与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相枢接。
参阅图9、图10,锁定机构34是设置在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与第二吊杆33’顶端331’的二套壳状结构之间,其包括一压缩弹簧341、一第一锁定件342、一第二锁定件343以及一锁定解除件344。第一锁定件342为一设置在第二吊杆33’的套壳状结构顶端331’内的卡槽。第二锁定件343包括一设置在连杆31’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并且介于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与第二吊杆33’的顶端331’之间的片体348,以及一由片体348朝卡槽342的方向突出的凸块349。压缩弹簧341是抵接在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与片体348之间,借此使得凸块349可弹性的卡入卡槽342内。锁定解除件344包括一外露出第二吊杆33’顶端331’的按压部345,以及一由按压部345穿过第二吊杆33’顶端331’并且朝向第二锁定件343的方向延伸的抵触部,该抵触部实际上包括二间隔由按压部345延伸出的延伸片346。请一并配合图11参阅,在本实施例中,是设定凸块349与卡槽342的角度使得当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之间的夹约为120度时,凸块349受压缩弹簧341的推抵而嵌入卡槽342内,此时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的相对位置被锁定,而通过推抵按压部345,则可借由二延伸片346推抵第二锁定件343的片体348使凸块349退出卡槽342,解除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的锁定,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便可相对转动。
参阅图7、图9、图11,当连杆31’第二吊杆连接部313’的扣环25扣接在支持壳体24’的压钮231时,连杆31’概与支持壳体24’相间隔平行,且第二吊杆33’顶端331’相对于支持壳体24’的位置是被固定的,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与第一凸柱242’处在不共摆动支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座椅22相对于架体21的摆动支点包括第一凸柱242’以及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其中,第一吊杆32’以第一凸柱242’的第一摆动支点摆动,第二吊杆33’以第二吊杆连接部313’的第二摆动支点摆动,且此时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之间的夹角约为90度,锁定机构34的凸块349与卡槽342相错开,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之间未被锁定而可自由相对枢转。
参阅图8、图9、图11,当座椅22要切换成共摆动支点时,则是借由按压压钮231使压钮231退出扣环25,让连杆31’的第二吊杆连接部313’连同第二吊杆33’顶端331’相对于支持壳体24’往下位移,直到第二吊杆33’与连杆31’之间的夹角到达120度时,凸块349卡入卡槽342内,连杆31’与第二吊杆33’由于锁定机构34的关系而被锁定在夹角120度的状态,此时,第二吊杆33’只有通过连杆31’的枢接端部312’与第一吊杆32’顶端321’重叠枢设在支持壳体24’的第一凸柱242’,也就是说,连杆31’、第一吊杆32’与第二吊杆33’可视为一整体通过第一吊杆32’顶端321’枢设在支持壳体24’的单一杆件,所以座椅22的摆动支点便只剩支持壳体24’第一凸柱242’的第一摆动支点。
而当座椅22要从图8的共摆动支点的状态再度切换成图7的不共摆动支点状态时,则是先通过按压锁定解除件344解除锁定机构34对第二吊杆33’与连杆31’的锁定,使凸块349退出卡槽342(见图10)后,再将第二吊杆33’往上提,通过扣环25扣接在压钮231而使得第二吊杆33’顶端331’再度被相对于支持壳体24’限位,便可使座椅22再度切换为不共摆动支点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调整第一吊杆32与第二吊杆33距离的方式以连杆31取代已知设置在枢接本体113的滑槽114,不仅让第一吊杆32与第二吊杆33的调整不再受限于支持壳体24,也可减少收合及包装运送所需占用的空间,此外,不论是如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利用挡止件35配合滑槽244与滑块245限制的方式或者是如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借由第一接合部23与第二接合部25接合再配合滑槽324与滑块325限制的方式,也都可以让座椅22稳定处于共摆动支点的状态或不共摆动支点的状态,以提高座椅22摆动的稳定性。
Claims (15)
1.一种婴儿秋千,包含二相间隔的侧架、二吊杆组以及一座椅,所述座椅两侧通过所述二吊杆组悬吊在所述二侧架之间,并能相对于所述二侧架摆动,其特征在于:
每一侧架包括一支持壳体,所述支持壳体具有一提供第一摆动支点的第一吊杆连接部;
每一吊杆组包括
一连杆,具有一枢设于所述支持壳体的连杆本体以及一设置于所述连杆本体并且提供一第二摆动支点的第二吊杆连接部;
一第一吊杆,其顶端通过所述第一吊杆连接部枢设于所述支持壳体,底端连接所述座椅;
一第二吊杆,其顶端连接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底端连接所述座椅;以及
通过改变所述连杆本体与所述支持壳体的相对位置,可使所述第二吊杆在与所述第一吊杆共同以第一摆动支点摆动的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一吊杆分别以所述第二摆动支点及所述第一摆动支点摆动的位置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壳体还具有一面向该座椅的内侧,以及相间隔形成于所述内侧的一第一凸柱以及一第二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界定出所述第一吊杆连接部,所述连杆本体枢设于所述第二凸柱而能相对于所述支持壳体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本体一端枢设于所述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杆本体的另一端;所述吊杆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凸柱的一滑槽,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杆本体所述端的一滑块,通过所述连杆相对于所述支持壳体枢转,所述滑块于所述滑槽内滑移并限制所述连杆可相对于所述支持壳体枢转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还具有一挡止件,所述挡止件与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杆本体的同一端,通过所述挡止件抵靠于所述第一吊杆连接部,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吊杆连接部相重叠,所述第一吊杆与所述第二吊杆均以所述第一摆动支点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为一挡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吊杆顶端枢设于所述支持壳体;每一吊杆组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支持壳体的第一接合部以及一设置于所述连杆本体并且能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通过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于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吊杆与所述第二吊杆分别以所述第一摆动支点与所述第二摆动支点摆动;通过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离,所述第二吊杆可通过所述连杆本体而以所述第一摆动支点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包括一可弹性凸出的设置于所述支持壳体的压钮,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的一扣环,通过所述扣环扣接于所述压钮,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吊杆顶端均具有一套壳状结构并可相枢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组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吊杆顶端的套壳状结构之间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第一锁定件、一第二锁定件及一锁定解除件,所述第一锁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吊杆顶端,所述第二锁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并且可弹性的与所述第一锁定件相接合,通过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相接合,所述连杆本体与所述第二吊杆无法相对转动,所述锁定解除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吊杆顶端,通过所述锁定解除件可致动所述第二锁定件与所述第一锁定件分离,使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二吊杆能相对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解除件包括一外露于所述第二吊杆顶端的按压部以及一由所述按压部伸入所述第二吊杆顶端并朝向所述第二锁定件的抵触部,通过施力于所述按压部能使所述抵触部推抵所述第二锁定件与所述第一锁定件分离,解除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的锁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二吊杆顶端的套壳状结构的卡槽,所述第二锁定件包括一可弹性的卡入所述卡槽的凸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件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的片体,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一压缩弹簧,所述凸块由所述片体朝向所述卡槽凸出,所述压缩弹簧抵接于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与所述片体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组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吊杆顶端的滑槽以及一设置于所述连杆本体对应枢接端并且可滑移于所述滑槽的滑块,通过所述连杆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吊杆枢转,所述滑块滑移于所述滑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本体一端与所述支撑壳体枢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吊杆枢接,通过所述连杆本体的所述一端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枢转,所述第二吊杆顶端可邻近及远离所述第一吊杆顶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本体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吊杆顶端枢接于所述支撑壳体,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吊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吊杆枢接,通过所述连杆本体之所述一端相对所述支撑壳体枢转,可建立或解除所述第二吊杆以所述第二摆动支点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摆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253775U CN201085351Y (zh) | 2007-08-22 | 2007-08-22 | 婴儿秋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253775U CN201085351Y (zh) | 2007-08-22 | 2007-08-22 | 婴儿秋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085351Y true CN201085351Y (zh) | 2008-07-16 |
Family
ID=39632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25377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85351Y (zh) | 2007-08-22 | 2007-08-22 | 婴儿秋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085351Y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9793A (zh) * | 2010-07-17 | 2010-11-24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儿童活动中心 |
CN101862095B (zh) * | 2009-04-16 | 2012-09-26 | 宝钜儿童用品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婴幼儿秋千及其操作方法 |
CN108272266A (zh) * | 2018-02-02 | 2018-07-13 | 青岛乐悠悠童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秋千椅 |
CN112515410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床边婴儿床 |
USD979259S1 (en) | 2020-09-17 | 2023-02-28 | Kids2, Inc. | Modular swing |
-
2007
- 2007-08-22 CN CNU2007201253775U patent/CN20108535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62095B (zh) * | 2009-04-16 | 2012-09-26 | 宝钜儿童用品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婴幼儿秋千及其操作方法 |
CN101889793A (zh) * | 2010-07-17 | 2010-11-24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儿童活动中心 |
CN101889793B (zh) * | 2010-07-17 | 2012-08-29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儿童活动中心 |
CN108272266B (zh) * | 2018-02-02 | 2023-10-13 | 青岛乐悠悠家居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秋千椅 |
CN108272266A (zh) * | 2018-02-02 | 2018-07-13 | 青岛乐悠悠童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秋千椅 |
CN112515410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床边婴儿床 |
EP3795038A1 (en) * | 2019-09-18 | 2021-03-24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Child care apparatus |
TWI774065B (zh) * | 2019-09-18 | 2022-08-11 | 瑞士商明門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兒童照顧裝置 |
US11419433B2 (en) | 2019-09-18 | 2022-08-23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Child care apparatus |
TWI827142B (zh) * | 2019-09-18 | 2023-12-21 | 瑞士商明門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兒童照顧裝置 |
EP4272604A3 (en) * | 2019-09-18 | 2024-03-20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Child care apparatus |
US12053103B2 (en) * | 2019-09-18 | 2024-08-06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Child care apparatus |
CN112515410B (zh) * | 2019-09-18 | 2024-09-06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床边婴儿床 |
USD979259S1 (en) | 2020-09-17 | 2023-02-28 | Kids2, Inc. | Modular swing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08258499B2 (en) | Foldable stroller | |
US8240700B2 (en) | Stroller with travel seat attachment | |
CN201085351Y (zh) | 婴儿秋千 | |
EP2862781B1 (en) | Child support apparatus | |
US6520862B1 (en) | Collapsible infant swing | |
JPS59202974A (ja) | 乳母車 | |
US8920253B2 (en) | Baby swing | |
JP3967271B2 (ja) | 折畳式乳母車 | |
AU2002305759A1 (en) | Collapsible infant swing | |
US20210112967A1 (en) | Folding stool or folding table | |
US6378892B1 (en) | Foldable stroller with detachable supplemental seat | |
TW201043510A (en) | Baby carriage | |
TWI233411B (en) | Foldable baby carriage | |
CN102126511B (zh) | 具有多向乘坐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 | |
RU2640333C2 (ru) | Сиденье и прогулочная или легкая детская коляска с таким сиденьем | |
US20090256406A1 (en) | Assembly Comprising a Chassis and a Child Seat Being Detachably Connectable to the Chassis, As Well As Such a Child Seat and Such a Chassis | |
KR20120042566A (ko) | 의자 | |
JP5613209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CN101610943B (zh) | 尤其用于手推童车、婴儿车或类似装置的折叠框架 | |
JPS5832067B2 (ja) | 乳母車のハンモツク | |
CN102259659B (zh) | 具有头部保护构造的幼儿推车 | |
NL2033787B1 (en) | A seat and a buggy, stroller or pushchair | |
JP3830480B2 (ja) | 乳幼児用シート | |
CN110758531B (zh) | 一种锁定机构及儿童用品 | |
EP2550192B1 (en) | Stroller with travel seat attachm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