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93978Y - 用于电池组的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池组的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93978Y CN200993978Y CNU2006201647698U CN200620164769U CN200993978Y CN 200993978 Y CN200993978 Y CN 200993978Y CN U2006201647698 U CNU2006201647698 U CN U2006201647698U CN 200620164769 U CN200620164769 U CN 200620164769U CN 200993978 Y CN200993978 Y CN 200993978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main body
- band
- otch
- fuse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5580 NiC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5813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XAAFQCAJIHDOO-UHFFFAOYSA-N lithium;sulfur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Li].S=O VXAAFQCAJIHD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this.In this ex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电连接电池组中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在一实例中,该连接带包括用于防止在其连接的电池中出现热散逸情况的熔丝链。该电池带可包括位于其上的突起部分,用于允许电池组中电池之间因电池组的震动或冲击产生相对运动,因此可防止将应力转移到把电池带连接到电池上的焊接部位。在另一实例中,电池带的主体可包括形成于其侧面的切口以降低电池带的刚性,用于保护电池带和电池之间的焊接,同时使电池带具有熔丝链性能,因此可防止与之连接的电池中出现热散逸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用于电池组(battery pack)中单元电池(battery cell)电连接的电池连接带。
本申请根据35U.S.C.§119(e)要求享有下列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是:Danie J.White等人于2005年10月31日提交的、序列号为 60/731,501、名称为“FUSE PROTECTION FOR BATTERY PACKSHAVING LI-ION CELLS IN PARALLEL”;以及Steven J.Phillips等人于2006年8月9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0/836,396、名称为“WELD STRAPIMPROVEMENTS FOR BATTERY CELLS”。所述每一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结合于本实用新型中。
背景技术
由于无塞绳电动工具开始将新的更大功率的电源推向密度(质量和体积)极限,正在研究作为用于大功率(例如18V以上)无塞绳电动工具应用的有效电源的新的化学电池。这些电池组能提供更高的功率而不显著增加工具系统的总重量。传统的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包括NiCd、NiMH和铅酸电池组。
另一种常规的用于向低压设备(例如蜂窝电话和膝上型电脑)和低压电动工具(例如螺钉起子)供电的化学电池是具有锂离子(Li-ion)化学性质的电池。在很高功率的场合、例如用于向具有耗用电流超过常规的蜂窝电话或膝上型电脑的电流(0.1-1A)多个等级或数量级的无塞绳电动工具供电的场合,对电池组使用锂离子电池提出的挑战是,对于这些大电流的终端用户,Li-ion电池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在Li-ion工业中,所关注的问题是“热散逸”。热散逸调节是由Li-ion单元电池过热(或者由于电池自身的故障或误差/损坏,或者由于某些引起电池损坏或故障的外部电源)直到电池内侧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这类反应不仅释放电池中储存的能量,而且还释放锂金属中的化学能和可燃电解质的燃料能量。这类反应迅速(几秒的数量级)并将导致产品多次返修和/或对终端用户的伤害。
为了将更安全的Li-ion电池组投入市场,Li-ion电池制造商所使用的策略是,在如电动工具之类的较大功率的电气设备中使用的电池组的设计中使用较小的电池(较低容量)。每个这样的较小电池比相应的较大的电池的能量少。因此,例如在由于某些外部损伤使给定电池产生热量的情况下,较小的电池将产生较少的热量,而且电池达到需热散逸的热量的部位的可能性较小。也可将较小的电池并联,这样一半中的每个电池的电流相对于单一串联连接的电池组电流将减少一半,从而可进一步减小热量的产生。
业已证明。在工业中使用较小的电池(较小的容量)较为安全,并已经用于一些电动工具之中。然而,较小容量的电池也有缺点。对于电动工具的客户来说,容量是主要需求并直接关系到提供给终端用户的无塞绳电动工具的总运行时间。
在致力于这种关注时,某些制造商采用了使并联的较小电池串联或使串联的电池并联连接的措施。但这没有解决安全问题:因为当一个电池与另一电池并联时,可能出现一个电池被损害而另一个“好”电池的能量被突然下降而成损坏电池的情况。除使将电池并联连接在一起的电池连接带中的损失较小外,这种状况与具有一个大电池的状况相同,因此同样可能达到热散逸情况。
除关注热散选外,另一需关注的问题是,为如利用那些由无塞绳电动工具执行的大功率应用设计的电池组中的电池带可能因工具使用和/或电池组掉落或冲击过程中造成的电池组震动而与电池分离,这在电动工具的情况中是常见的。在用于具有多个电池的无塞绳电动工具的电池组中,这些电池连接带将电池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在一起。这些电池带通常连结于封住单元电池的电池壳体的上部。将这种容纳电池的壳体称之为“罐”。
若电池罐用如铝之类的高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时,焊接可能特别不牢固。正如在电动工具情况中常见到的那样,在电池组掉落时,焊接处可能出现故障。一般的故障机理是,由于电动工具电池组内的电池彼此相对移动而产生应力时,焊接接头破裂。连接相邻电池的刚性电池带将所有的相对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力)转移到相对不牢固的焊接接头上,引起电池带与电池组内的电池罐体断开或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连接电池组中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电池组中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该连接带包括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的主体。在主体上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设有熔丝链(fuse link)。
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并在壳体内串联-并联配置的多个电池。该电池组包括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多对相邻单元电池的多个电池连接带。电池组中连接一对并联连接的电池的电池带包括设于其中的熔丝链。
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该连接带包括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的主体。该主体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形成于其上的多个突起部分(features)。
再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并在壳体内构造成串联-并联配置的多个电池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多对相邻单元电池的多个电池连接带。每个电池带具有终止于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主体。电池组中连接一对并联电池的电池带包括熔丝链和形成于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主体上的多个突起部分。
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该连接带包括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的主体。该连接带包括第一对切口,第一对切口的每一切口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相应端部处。该连接带包括沿主体宽度方向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形成的第二对切口,在主体的每一侧形成一个切口。
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并在壳体内构造成串联-并联配置的多个电池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多对相邻单元电池的多个电池连接带。每一电池带包括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的主体、第一对切口和第二对切口。第一对切口的每一切口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主体的相应端部处。第二对切口沿主体的宽度方向形成于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在主体的每一侧形成该对切口中的一个。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带包括熔丝链,可防止与其连接的电池出现热散逸情况;电池带包括位于其上的突起部分,可允许电池组中电池之间因电池组的震动或冲击产生相对运动,从而防止将应力转移到使电池带与电池连接的焊接部位。此外,电池带的主体可包括形成于其侧面的切口以降低电池带的刚性,因此可保护电池带和电池之间的焊接,同时使电池带具有熔丝链性能,进而可防止与之连接的电池中出现热散逸的情况。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为了图示说明,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内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
图2A是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电池组中电池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电池带的侧视图;
图3是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电池组中电池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
图4是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电池组中电池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
图5是再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具有熔丝链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
图6是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具有熔丝链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
图7A-7H是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池带变型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两列并联连接的电池120的电池组内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为清晰起见,未示出电源终端引线。正如公知的那样,可以理解的是,可将一对电源引线连接到电池组100的相对侧上的电池120而取代两电池之间的给定电池带110。在图1中,仅示出了容纳有多个并联连接的两串列中的电池120的电池组100的下壳体(为清晰起见卸下了上壳体)。这仅是一种示例性的连接方案,因为也可将电池组100构造为具有另外的串联或并联电池120。也可使电池120在电池组100的壳体内斜向一边地定向,而不象图1所示的那样竖直定向。
在一实例中,电池组100可包括大功率密度(质量)的Li-ion电池120,其与NiMH或NiCd电池相比具有大得多的功率密度。当然,由于电池120可以为NiMH、NiCd、铅酸或如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的锂硫氧化物之类的其他锂或锂离子化学电池,因此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通常将单元电池容纳在所谓的罐中。罐表示电池120的外壳,其通常由钢或铝制成,但也可由例如多种其它材料、合金、箔或聚合物制成。图1示出了容纳电池120的罐的上端。为进一步增大功率密度(质量),对于电池120可以不用钢罐而使用铝罐,以减少电池的重量,这种罐通常用于封闭这类电池120。为了描述简单,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电池120都被容纳在一个金属罐之内。
可将电池组100中的常规单元电池120配置为具有在正极(阴极)和负极(阳极)之间以螺旋卷绕结构形式设置的隔板,其为通过将电极和隔板卷绕成螺旋卷绕凝胶物卷结构而制成的大表面面积的电极结构。在用于向无塞绳电动工具供电的电池组实例中,这些电池可以配置为具有凝胶物卷结构的圆柱形电池。
在图1中,示出多个电连接相邻电池120的电池带110。每个电池带110可实施为具有终止于端部113和114的主体111的金属带。如所公知的那样,为了在两相邻电池120之间形成电连接,将端部113与一个电池120的端子接触,而将端部114与第二相邻的或相邻电池120的端子接触。因此,每个电池带110/110A具有足以在两相邻电池120之间形成物理和电气两者的连接的长度。
在一实例中,电池带110、110A可以由具有期望的导电性能的材料形成。虽然也可以用如铜、铝、钢等其它材料,一种示例性材料是镍200或201合金。也可以使用包覆(clad)和镀覆(plated)材料例如包镍的铜,这样可将一种材料的理想性能与另一种材料的理想性能结合。在该实例中,镍具有良好的可焊接性,而铜具有优良的载流能力,可以作为用于电池带110、110A的材料。
可以用串联电连接或并联电连接的连接方式使电池组100内相邻电池120的端子连接。在图1的实例中,多对串联设置的电池120通过电池带110连接,而并联设置的电池120A和120B通过电池带110A连接。如图1的电池组100中所示出的那样,并联电池120的多串列配置具有被提高到超过各电池的电压的总电压。
如现有技术中所公知的那样,在电池带110或110A和各电池120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通过电阻或超声波焊接来实现,以将电池120的罐表面上的端子与接口即所谓的焊接接头118处的电池带110/110A连接。在图1中,焊接接头118通常以带110/110A下方的虚线圆118示出。在可选实施方式中,可用激光焊接在焊接接头118处理想地将电池带110、110A焊接到铝罐闭封电池120上。在如图1所示的串联-并联配置的实例中,电连接电池120的同时电池带110和110A也物理地连接相邻电池120。
每个电池带110/110A在每个端部113和114处可以具有位于中心的切口112,该切口将电池带110的正电极段117与负电极段119分隔开。可供选择的是,可以在电池带110上进行焊接的点之间横过电池带110的宽度设置切口。例如,切口112可以形成在电池带110/110A的中间。
如图1所示,两并联电池120A和1 20B之间的电池带110A包括熔丝链115。熔丝链115的特征是在两并联连接的电池120A和120B之间电池带110A的主体111的中心处具有明显变窄或变薄的部分。此外,如果希望的话,还可以用带110A代替串联连接的电池之间的标准电池连接带110。
图5和6示出了可供选择的熔丝链设计的电池带。在图5和6中,为清晰起见仅仅示出了电池带,可以理解的是,图5和6中示出的电池带结构可应用于图1所示的电池组100。
如图5所示,可将熔丝链115可供选择地实施为连结在可选的电池带110A’构造的金属端部113和114之间的传统的熔丝115’。例如,该金属端部由如镍或其合金之类的导电材料构成。如图6所示,例如,还可将熔丝链115实施为连结在另一可选电池带110A”构造的端部113和114之间的正温度系数(PTC)器件115”。熔丝115’和PTC器件115”可以通过例如电阻、超声波或激光焊接而连结于端部113、114。
通过配置包括熔丝链115的电池带110A,如果一个电池(在该实例中为电池120B或反之)被损坏,另一个与其连接而未损坏的电池120A即开始迅速将其能量转储到受损电池120B上。这样,在该示例性电池120A中,熔丝链115中的电流将上升到烧断熔丝链115,由此阻止能量从“好”电池转储到受损电池120B上。因此,可避免电池组100中受损电池120的热散逸情况。
类似地,因为图1所示的电池组100实例中的电池120A迅速地将其能量转储到受损电池120B中,如果在可供选择的电池带110A’的端部113和114之间设置熔丝115’,则熔丝115’中的电流将升高而烧断熔丝115’,于是可防止能量从电池120A转储到受损电池120B。从而可避免热散逸情况。
如果在如图1所示的并联的两电池之间不使用宽度变窄的电池带110A或如图5所示的连接电池120A和120B的电池带110A’的带端部113和114之间的熔丝115’,如图6所示,可将PTC器件115”连结在可选电池带110A”构造的中心处的端部113和114之间。PTC器件是其电阻随器件温度增加而增加的器件。例如,如果电池120B受损而相邻的未受损电池120A开始将其能量转储到其并联连接的相邻电池120B中,在电池120A和120B之间的可选电池带110A”结构的中心形成的PTC器件115”的电阻增加,以限制电流流到电池120B并避免和/或可以阻止出现热过载情况。
尽管图1中将带110A和其熔丝链的变型描述为在并联连接的电池120A和120B之间,也可用带110A代替在串联连接的电池120之间的传统带110。因此,连接电池组100内串联或并联的电池的所有电池带可以采用电池带110A及图5和6中的电池带变型。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除了在电池组100内并联连接的电池120之间以外,还可将具有PTC器件115”的电池带110”用作串联的电池120之间的熔丝链。可与电池组100内的电池120串联的功率PTC(power PTC)器件正在研发中。
图7A-7H示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电池带结构。也可选择不在示于图1、5和6中的电池带上设置切口,或者将切口形成于带的两侧中或带的中部处。此外,可将示例性的熔丝链(变窄的带部分、熔丝或PTC器件)形成在带的一侧,或者偏置地更靠近电池带的一侧并由此更靠近电池120之一。例如,图7A所示的熔丝链715被形成在未设切口的电池带710A上。在图7B中,所示出的切口712被形成在电池带710A的两侧而不是端部。图7C和7D所示出熔丝链715分别被形成在具有位于中心的切口712和没有切口712的电池带710A的端部。
图7E和7F示出了图5所示的示例性电池带的变型。在图7E中,熔丝715’被连结于于更靠近在电池带710A’的较短部分713和较长端部714之间的一个电池(未示出)。于图7F中,熔丝715’被示于电池带710A’的一侧,切口712形成在电池带710A’的中间部分之内。
图7E和7F示出了图5所示的示例性电池带的变型。在图7E中,熔丝715’被连结于更靠近电池带710A’的较短部分713和较长端部714之间的一个电池(未示出)。图7E所示的电池带710A’未设切口712。图7F中熔丝715’被示于电池带710A’的一侧,切口712形成在电池带710A’的中间部分内。
图7G和7H示出了图6所示的另外的示例性电池带的变型。在图7G中,PTC器件715”被连结于更靠近电池带710A”的较短端部部分714和较长端部部分713之间的一个电池(未示出)。切口712形成在电池带710A”的中间而不是端部。图7H示出了与电池带710A”类似的电池带,但其中没有形成切口,而在端部部分713和714之间偏置地连结有PTC器件715”。这些额外的电池带变型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它的结构也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如上所述的结构外,为了避免或阻止电池中的一个存在热过载条件,还期望降低电池带110和/或110A的刚度,以便在电动工具电池组内部由于电池组震动和/或电池组的掉落或冲击而使焊接接头随着电池彼此相对运动而受到应力时可避免在给定电池带110和与其连接的电池120的罐表面之间的焊接接头处出现故障。
图2A是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电池组的电池的电池连接带的顶部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电池带的侧视图。图2A和2B中所示出的电池带结构可为应用于图1所示的电池组100中的一个或多个带110/110A的替换结构。在图2A中,焊接接头通常用元件218表示,而为了清晰起见没有示出电池120。在图2A中,电池带210具有终止于端部213、214的主体211。每个端部213、214具有位于中心的切口212,该切口将电池带210的正电极段217和负电极段219分开。电池带210包括在处于第三维的电池带210端部中的切口212之间形成的多个折皱区域(一般用216表示)。
如图2B更清楚地示出的那样,折皱区域的特征是在制造期间可以被压印在电池带210上的一个或多个突起部分216。该突起部分216横过电池带210的整个宽度而垂直于切口212并从电池带210的平面垂直向上延伸(图2B中用“X”表示)。这些突起部分216的含括部分可使电池带210沿带平面X运动。电池带210中的这些部分216的引入有助于电池带210从电池120的电池带210和罐表面之间的界面处的焊接接头218的一些薄弱的焊接处转移应力。这些应力可能因电池组的震动和/或电池组的掉落或冲击使电池组100内电池彼此相对运动而引起。
尽管对电池带210的描述如图1所示那样被连结于并联连接的电池120A和120B之间,电池带210可以代替串联连接的电池120之间的常规带110。因此,连接电池组100内部串联或并联电池的所有电池带可以实施为电池带210。
当然,图2A和2B所示的切口212和突起部分216的位置仅仅是示例性的。这些位置可以如图7A到7H所示以某些类似方式改变。切口212可以形成在电池带210的中间或两侧,或者其中可以不设切口212。在另一实例中,可将突起部分216形成在带210的端部,并且可以横过电池带210的宽度形成多个突起部分216(>2),在电池带中可以设有或不设切口212。
图3是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电池组中电池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图3将图2A和2B中所示的折皱区域与图1所示的熔丝链(或者图5和6所示的熔丝链实施方式115’和115”)相结合,以提供具有降低刚性并同时配置为防止被连接的电池120中出现热散逸情况的电池带。在图3中,焊接接头通常由虚线圆318表示,而为清晰起见没有示出邻接的电池120。因此,图3中示出的带结构可作为示于图1的电池组100中的一或多个带110/110A的替换结构。
电池带310具有终止于端部313和314的主体311。在该具体实例中,每个端部313、314具有在主体411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切口312,用于将带310的正电极段317和负电极段319分隔开。当然,如图7A到7H所示的电池带变型那样,切口312的位置可以在电池带310的两侧或中间。
如图3所示,提供折皱区域的突起部分316被形成为横过电池带310的宽度。在该具体实例中,所示出的形成于在带310的切口312和主体311的中心狭窄部分之间的突起部分316在带310的主体311中形成熔丝链315。这些突起部分316可以象图2A和2B中所示出的和描述的那样形成。
在一实例中,图1所示的并联连接的电池120A/120B可以由图3所示的带310连接,而图1所示的串联连接的电池120可以由图2A和2B所示的带210连接。在另一实例中,每个电池120、120A和120B可以由图3所示的带310连接。因此,连接电池组100内串联或并联电池的所有电池带都可实施为电池带310。
在另一实例中,图5和6所示的电池带结构110A’和110A”(或者熔丝链设计)可包括突起部分216/316,这些突起部分被形成为处于切口112和相应的位于中心的熔丝链(也可以是图5的熔丝115’或图6的PTC器件115”)之间的每个端部113、114上、横过电池带110A’、110A”的宽度。
当然,图3中的切口312、熔丝链315(即,主体311的狭窄部分)和突起部分316的位置仅仅是示例性的。这些位置可以如图7A到7H所示以某些类似的方式改变。形成熔丝链的主体31的狭窄部分可以形成于带310的偏离中心处或某一端部。而且,如上所示,图5和6中的熔丝115’或PTC器件115”可以由图3所示的熔丝链315代替。切口312可以形成在电池带310的中间或两侧,或者在电池带中不形成切口312。在另一实例中,可将突起部分316形成在带310的端部313、314,和/或可将多个突起部分316(>2)形成为横过电池带310的宽度,电池带上可设有或不设切口312。当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图3所示的电池带310可将应力从由于电池组的震动、掉落或冲击而导致的焊接接头318处的多个薄弱焊接部位转移,同时还减小与之连接的受损电池中发生热散逸情况的可能性。
图4是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电池组的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的顶视图。代替使用如图1和3所示的熔丝链,单独或与图3所示的突起部分216/316提供的降低刚性的措施结合,可将图1所示的电池组100的电池带110和/或110A配置成另一种结构,该结构还可提高应力下带的变形以保护焊接接头418处的焊接,同时用作电池120之间的熔丝链以避免与之连接的受损电池120出现热散逸情况。
在图4中,电池带410包括在终止于端部413、414的主体411,在每个端部413、414的主体411中沿长度方向形成切口412,将带410的正电极段417与负电极段419分隔开。然而,带410的主体411包括第二对切口416,沿带410长度方向的每一相对侧形成一个切口。切口416形成在主体411的端部413、414中形成的切口412之间。第二对切口416沿主体411的宽度方向形成,通常形成于带410的主体411的中心区域或部分以垂直于切口412。第二对切口416彼此偏置,在偏置的切口416之间的主体411部分形成带410中的熔丝链。
含括的切口416可降低整个带410的刚性。切口416提供了折皱区域,在折皱区域带410更容易变形,以允许电池120之间相对运动而不会将应力转移到焊接接头418处的焊接部位。
此外,由于主体411在偏置切口416之间的区域减小,含括的切口416使电池带410能用作熔丝链。因此,在图1的实例描述的方案中,当连接到带410的未受损电池120A开始将其能量快速转储到受损电池120B上时,电流将流过带主体411的切口416之间的部分,以烧断带410的该部分,由此可防止能量从未受损电池120A转储到受损电池120B。这可防止在电池组100的受损电池120或120A/B中出现热散逸情况。因此,只要期望的熔断电流明显高于工作电流,图4所示的带410中的这类熔丝链可具有理想的可靠性。
上面已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显然,可以多种方式对相同部分进行变换。可以认为这些变换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和范围,而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必付出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所有修改也应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36)
1、一种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该主体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中的熔丝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链被实施为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中心部分处的主体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宽度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处的所述主体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链被实施为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一处的所述主体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宽度窄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另一端部处的所述主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还包括终止于所述第一端部处的第一主体部分和终止于所述第二端部处的第二主体部分;及
所述熔丝链是连结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主体部分之间的所述主体的熔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还包括终止于所述第一端部处的第一主体部分和终止于所述第二端部处的第二主体部分;及
所述熔丝链是连结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主体部分之间的所述主体的正温度系数(PTC)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中的每一端部中形成切口,以在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每一端部形成正电极段和负电极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链被实施为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上形成的所述切口之间的所述主体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宽度窄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处的所述主体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的相对侧形成有切口,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一处形成有所述熔丝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中没有形成切口,所述熔丝链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一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第一对切口,该对切口中的一个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每一端部,以在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每一端部上形成正电极段和负电极段;及
沿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形成第二对切口,在所述主体的每一侧形成一个切口,使之垂直于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所述切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对切口之间的所述主体的中心部分形成所述带中的熔丝链。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过所述主体宽度方向形成的多个突起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分被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链是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一侧上的熔丝。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电池是锂离子(Li-ion)电池,并设有所述熔丝链以防止与之连接的Li-ion电池中存在热过载条件。
16、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在该壳体内串联-并联配置的多个电池;
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相邻单元电池对的多个电池连接带,其中所述连接电池组中一对并联电池的电池带包括处于其中的熔丝链。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具有熔丝链的电池带被设置成用于连接所述电池组内串联连接的相邻单元电池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电池是锂离子(Li-ion)电池,并设有所述熔丝链以防止连接到给定电池带的Li-ion电池中存在热过载条件。
19、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该主体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及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中形成的多个突起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上的熔丝链,
其中所述突起部分沿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形成并被设置在所述熔丝链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熔丝链的任一侧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通过焊接被连结在焊接接头处的所述电池上,所述突起部分允许所述电池组中的所述电池之间因所述电池组的震动或冲击而产生相对运动,防止将应力转移到焊接接头处的焊接部位。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上的熔丝链。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链被实施为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宽度窄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处的所述主体的宽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链被实施为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一处的所述主体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宽度窄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另一端部处的所述主体的宽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还包括终止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主体部分和终止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主体部分;
所述熔丝链是连结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主体部分之间的所述主体上的熔丝。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还包括终止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主体部分和终止于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及
所述熔丝链是连结于所述主体上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体部分之间形成所述主体的中心部分的正温度系数(PTC)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电池是锂离子(Li-ion)电池,并设有熔丝链以防止与之连接的Li-ion电池存在热过载条件。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中形成一或多个切口以在所述带中形成正电极段和负电极段,并且所述熔丝链被实施为宽度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端或两端处的所述主体的宽度。
29、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在所述壳体内串联-并联配置的多个电池;
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相邻单元电池对的多个电池连接带,每个电池带具有终止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主体,其中连接所述电池组中一对并联电池的电池带包括熔丝链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上的多个突起部分。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电池组内一对串联电池的电池带包括形成在所述主体中的多个突起部分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主体中的熔丝链。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电池是锂离子(Li-ion)电池,并设有所述熔丝链以防止连接到给定带的Li-ion电池中存在热过载条件。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通过焊接被连结在焊接接头处的所述电池上,所述突起部分允许所述电池组中所述电池之间因该电池组的震动或冲击产生相对运动,防止将应力转移到所述焊接接头处的焊接部位。
33、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一对相邻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的主体;
第一对切口,该第一对切口的每个切口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相应端处;及
沿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形成的第二对切口,在所述主体的每一侧形成一个切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切口在所述主体的中心部分的相对侧彼此偏置,在所述偏置的第二对切口之间的所述主体的一部分形成所述带中的熔丝链。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通过焊接被连结到焊接接头处的所述电池上,所述第二对切口减小了所述带的刚性以允许所述电池组中所述电池之间因所述电池组的震动或冲击产生相对运动,防止将应力转移到所述焊接接头处的焊接部位。
36、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在所述壳体内串联-并联配置的多个电池,
用于电连接电池组内相邻单元电池对的多个电池连接带,每个电池带还包括:
具有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长度和在其两侧之间延伸的宽度的主体;
第一对切口,该第一对切口的每个切口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被形成于所述主体的相应端处;及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沿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形成第二对切口,在所述主体的每一侧形成该对切口的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73150105P | 2005-10-31 | 2005-10-31 | |
US60/731,501 | 2005-10-31 | ||
US60/836,396 | 2006-08-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93978Y true CN200993978Y (zh) | 2007-12-19 |
Family
ID=38947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62016476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93978Y (zh) | 2005-10-31 | 2006-10-31 | 用于电池组的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93978Y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10846A (zh) * | 2011-01-21 | 2012-07-25 | 庄嘉明 | 电池芯、电池芯构成的电池组件及制造电池组件的方法 |
CN101752541B (zh) * | 2008-12-04 | 2012-11-2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端子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动力电池组 |
CN102891051A (zh) * | 2011-07-22 | 2013-01-23 | 庄嘉明 | 并排保险丝组件及具该并排保险丝组件的电池阵列 |
CN103038916A (zh) * | 2010-07-29 | 2013-04-10 | 原子能及能源替代委员会 | 容易设计和安装的蓄电池组 |
CN103053047A (zh) * | 2010-08-04 | 2013-04-17 | 约翰逊控制混合动力与可循环有限责任公司 | 电连接装置和电连接元件以及蓄电池装置 |
CN103650209A (zh) * | 2012-01-03 | 2014-03-19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电池组和应用于该电池组的连接条 |
CN104205420A (zh) * | 2012-03-28 | 2014-12-1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系统或储电器电池电芯的电芯连接器、电池和车辆 |
CN105428579A (zh) * | 2015-08-31 | 2016-03-2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连接件、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
WO2016124151A1 (zh) * | 2015-02-05 | 2016-08-11 | 杭州新研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电动工具、镍锌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CN106229453A (zh) * | 2016-09-20 | 2016-12-14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母排组件,动力电池过载保护系统和方法及动力电池组件 |
CN107408658A (zh) * | 2015-09-02 | 2017-11-28 | 株式会社Lg 化学 | 电池组 |
US10147930B2 (en) | 2007-12-25 | 2018-12-04 |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 Construction of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 with conductive block |
CN109390505A (zh) * | 2017-08-03 | 2019-02-26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
2006
- 2006-10-31 CN CNU2006201647698U patent/CN200993978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81632B2 (en) | 2007-12-25 | 2019-08-13 |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 Construction of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 with conductive bridge |
US10147930B2 (en) | 2007-12-25 | 2018-12-04 |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 Construction of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 with conductive block |
CN101752541B (zh) * | 2008-12-04 | 2012-11-2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端子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动力电池组 |
CN103038916A (zh) * | 2010-07-29 | 2013-04-10 | 原子能及能源替代委员会 | 容易设计和安装的蓄电池组 |
CN103053047A (zh) * | 2010-08-04 | 2013-04-17 | 约翰逊控制混合动力与可循环有限责任公司 | 电连接装置和电连接元件以及蓄电池装置 |
CN102610846A (zh) * | 2011-01-21 | 2012-07-25 | 庄嘉明 | 电池芯、电池芯构成的电池组件及制造电池组件的方法 |
CN102891051A (zh) * | 2011-07-22 | 2013-01-23 | 庄嘉明 | 并排保险丝组件及具该并排保险丝组件的电池阵列 |
CN102891051B (zh) * | 2011-07-22 | 2017-04-12 | 阿提瓦公司 | 并排保险丝组件及具该并排保险丝组件的电池阵列 |
CN103650209A (zh) * | 2012-01-03 | 2014-03-19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电池组和应用于该电池组的连接条 |
US10044020B2 (en) | 2012-03-28 | 2018-08-07 | Robert Bosch Gmbh | Cell connector for a battery system or for a battery cell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e, battery and motor vehicle |
CN104205420A (zh) * | 2012-03-28 | 2014-12-1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系统或储电器电池电芯的电芯连接器、电池和车辆 |
CN104205420B (zh) * | 2012-03-28 | 2016-11-23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系统或储电器电池电芯的电芯连接器、电池和车辆 |
WO2016124151A1 (zh) * | 2015-02-05 | 2016-08-11 | 杭州新研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电动工具、镍锌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428579A (zh) * | 2015-08-31 | 2016-03-2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连接件、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
CN107408658A (zh) * | 2015-09-02 | 2017-11-28 | 株式会社Lg 化学 | 电池组 |
US10586972B2 (en) | 2015-09-02 | 2020-03-10 | Lg Chem, Ltd. | Battery pack |
CN106229453A (zh) * | 2016-09-20 | 2016-12-14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母排组件,动力电池过载保护系统和方法及动力电池组件 |
US10461376B2 (en) | 2016-09-20 | 2019-10-29 | Nio Nextev Limited | Bus-bar assembly, power battery over-load pro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power battery assembly |
CN109390505A (zh) * | 2017-08-03 | 2019-02-26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93978Y (zh) | 用于电池组的单元电池的电池连接带 | |
EP1780819A1 (en) | Cell connection straps for battery cells of a battery pack | |
JP5160551B2 (ja) | 二次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JP5254246B2 (ja) | 生産性及び構造的安定性が優れた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US8507127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JP7048838B2 (ja) | バスバー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JP4878791B2 (ja) | 二次電池 | |
US20110008655A1 (en) | Cell connection straps for battery cells of a battery pack | |
KR101059756B1 (ko) | 신규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팩 | |
US8916284B2 (en) | Battery cell with small groove at surfac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 |
US7611797B2 (en) |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ith safety device | |
US20090186261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US9077026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 |
JP2004119383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
US20040228061A1 (en) | Protector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 |
CN104600236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 | |
US8546005B2 (en) |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 |
JP2011014525A (ja) | 保護回路基板、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KR20050121914A (ko) |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 |
US20140147706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pack | |
US8691436B2 (en) | Battery module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US20060040176A1 (en) | Prismatic battery cells, batteries with prismatic battery cel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 |
JP4769780B2 (ja) | 二次電池 | |
JP5197684B2 (ja) |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US8586221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protective circuit board lead plates connec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9 Termination date: 2009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