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0961593Y -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61593Y
CN200961593Y CN 200620137428 CN200620137428U CN200961593Y CN 200961593 Y CN200961593 Y CN 200961593Y CN 200620137428 CN200620137428 CN 200620137428 CN 200620137428 U CN200620137428 U CN 200620137428U CN 200961593 Y CN200961593 Y CN 20096159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fan
generating devic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13742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江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un Expans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un Expans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un Expanse Corp filed Critical Risun Expanse Corp
Priority to CN 20062013742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6159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6159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6159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包含有壳体及风扇,壳体具有二个不同出风方向的径向出风口,以及二个径向入风口,使得风扇可由径向入风口吸入气流而自径向出风口吹出,借以维持风量并能分别对二个热源进行散热,提升整体的散热效能。

Description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针对二热源进行散热的气流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散热扇构造,请参考图1所示,其包含有壳座10a、盖板40a及扇轮50a,壳座10a设有径向出风口11a,盖板40a设有轴向入风口41a,扇轮50a可转动的容设于壳座10a内,在扇轮50a运转时,扇轮50a由轴向入风口41a吸入轴向气流,并将轴向气流转向后,由径向出风口11a径向输出气流,以达成对流,并借此对目标散热件进行散热。
再有,散热扇由轴向方向吸入气流并自其径向方向吹出,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220914号案与第M264559号案、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540336号案、美国专利公告第US6817832号案与第US6881031号案等,但上述公知技术中,散热扇需预留一空间以使气流能经由轴向入风口进入散热扇,再从出风口流出。倘若散热扇在组设于机体时,机体的厚度受到限制,散热扇的厚度也需减小,使得原本的空间预留也随之减少,从而减少散热扇的进气量。
此外,气流由散热扇的轴向方向进入,而自散热扇的径向方向吹出,此轴向进径出的路线为相互垂直,将会造成一些损失而减少风量,再有,上述的散热扇仅具有一个径向出风口,在针对单一热源进行散热时或可达到预期的散热效果,倘若需针对一个以上的热源进行散热时,自径向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会有指向性不足的问题,且只有最接近出风口的热源能获得较多风力,而离风口较远的热源则无法获得较多风力,由于气流无法平均的吹向各热源,使得各热源所受的风力不一致,因此各热源所受的单位风量也大幅减少,使得此散热扇无法达到所预期的散热效果。
又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44897号案(以下简称第897案),提及一种离心式送风装置,其并没有开设轴向入风口,但设有至少一径向入风口与至少一径向出风口,其中径向入风口位于径向出风口的外围,在叶轮转动时,可使周向机壳部四周的气流自径向入风口进入,并由径向出风口吹出。虽然第897案设有二个出风口,可针对二个热源进行散热,但由于气流自径向入风口进入侧向机壳部,并自侧向机壳部流往径向出风口时,并没有一可增强风压的机制,使得气流由径向出风口吹向热源,以进行风力冷却时,风压并不强劲而导致散热效果大为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气流产生装置,来解决上述公知技术中的散热扇无法扁平化且会造成风量减少,同时散热扇仅具有一个出风口,在对一个以上的热源进行散热时,无法达到所预期的散热效果,以及没有增强风压的机制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包含有一壳体及一风扇,壳体具有一容置室,相应于容置室的二端延伸有一第一出风口与一第二出风口,容置室相对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二端形成有一第一入风口与一第二入风口,容置室连通于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一入风口与第二入风口,而风扇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容置室,并能产生气流以自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处吹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由于气流由风扇的径向方向进入并由其径向方向吹出,使得壳体的预留空间可以减少,而能使得结构扁平化,同时气流不再以轴进径出的垂直路线行进,而能维持原有风量不致造成损失。再有,气流进出采用径进径出的方式,能缩短出风扬程,加上增设有凸出部,使得整体构造上可区别出风方向,而避免气流残留在内部,减少扰流产生以降低风扇的负载。此外,壳体具有二个不同出风方向的出风口,以分别对两个位于不同位置处的热源进行散热,相比于仅有一个出风口而需要对一个以上热源进行散热的情况,前者的各热源所接收的风量比后者要多,由于各热源能受到较充足的风力,使得整体的散热效能提升。同时,无需对各热源相应设置散热扇,可减少散热扇的制作成本,并能保持空间配置上的弹性。此外,从二入风口进入的气流,借助本实用新型增强风压的机制,气流会获得增压,使得气流在吹向热源时,热源能更快速的降温冷却。再有,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容易满足体积小型化的需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散热扇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顶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流场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顶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顶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a    壳座
11a    径向出风口
40a    盖板
41a    轴向入风口
50a    扇轮
a、a’ 第一侧
b、b’ 第二侧
20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21     壳体
211    盖板
212    基座
213    底壁
215    环壁
216    容置室
217    管轴
218    凸出部
22     风扇
221    扇叶
223    马达
23     第一出风口
24     第二出风口
25     第一入风口
26     第二入风口
251、252、261、262   墙面
27     气流通道
272    压缩区
274    释放区
28     导引板
30     锁附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与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组合图。双向气流产生装置20包含有壳体21及风扇22,其中,壳体21可为一体成型所制成,也可为组装而成,在此,以壳体21为组装而成为其应用实施例。壳体21包含有盖板211及基座212,盖板211借助数个锁附组件30而结合于基座212上。基座212包含有底壁213及自底壁213周缘相对延伸的环壁215,底壁213及环壁215共同围设出容置室216,在底壁213设有管轴217,管轴217凸出于底壁213的壁面。再有,相应于容置室216的二端延伸有第一出风口23与第二出风口24,在此,第一出风口23与第二出风口24的出风方向互为反向,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其能满足分别对不同位置处的热源进行散热即可。第一出风口23具有第一侧a及第二侧b,而第二出风口24具有第一侧a’及第二侧b’,容置室216相对于第一出风口23与第二出风口24的二端而于环壁215形成有第一入风口25与第二入风口26,以供气流进入。容置室216在第一出风口23的第二侧b及第二出风口24的第一侧a’各设有一凸出部218,凸出部218自环壁215的壁面突出,且呈一渐缩状态。容置室216连通于第一出风口23、第二出风口24、第一入风口25与第二入风口26。再有,第一入风口25靠近第二出风口24的第一侧a’,而第二入风口26靠近于第一出风口23的第二侧b,这样,气流自第一入风口25流动至第一出风口23,或是从第二入风口26流动至第二出风口24有较长的流动路径,作为增强风压时的准备。第一入风口25与第二入风口26可为矩形、圆形、楔形及多边形等几何形状,在此,第一入风口25与第二入风口26分别为数个矩形开口,呈一栅状外观,但其开口形状与开口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风扇2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管轴217,以使风扇22可被纳于容置室216,其包含有数个扇叶221与马达223,马达223带动扇叶221转动,使得扇叶221产生风压,以驱动气流前进。且第一出风口23的第一侧a接近风扇22的驱风终端,其第二侧b接近于风扇22的驱风起端,再有,第二出风口24的第一侧a’接近于风扇22的驱风起端,其第二侧b’接近于风扇22的驱风终端。此外,风扇22与容置室216构成有气流通道27(如图4所示),以提供给气流一个流动空间,气流通道27近第一入风口25及第二入风口26处分别形成有压缩区272,此压缩区272为第一出风口23的第二侧b以及第二出风口24的第一侧a’远离风扇22之处,而气流通道27临近第一出风口23及第二出风口24处则分别形成有释放区274,此释放区274为第一出风口23的第一侧a以及第二出风口24的第二侧b’接近风扇22之处,以使压缩区272的宽度大于释放区274的宽度。
请参考图4与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顶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流场图。当风扇22的马达223转动时,扇叶221的驱风作用力将形成吸引力,而由第一入风口25及第二入风口26吸入径向气流,并使得从第一入风口25进入的气流被扇叶221驱至第一出风口23,而第二入风口26进入的气流被扇叶221驱至第二出风口24。此外,凸出部218设于环壁215,相比之下,使得第一出风口23与第二出风口24的出风面积明显大了许多,因此自第一入风口25进入的气流并不会被扇叶221驱至第二出风口24,而自第二入风口26进入的气流也不会被扇叶221驱至第一出风口23,以确使气流从第一出风口23及第二出风口24吹出。
气流经第一入风口25与第二入风口26进入气流通道27时,会先通过压缩区272,随着扇叶221的驱动而到达释放区274,由于压缩区272的宽度大于释放区274,所以气流通道27在压缩区272至释放区274之间呈一渐缩状,因此,气流在压缩区272与释放区274之间会受到压缩,而获得较大动能,在通过释放区274后其风压因此增强,并自第一出风口23、第二出风口24吹出,以冷却位于第一出风口23及第二出风口24处的热源。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入风口25与第二入风口26的墙面251、252、261、262垂直于气流通道27,在扇叶221转动以吸入径向气流时,进气的顺畅性恐有不足,因此本实用新型再提供第二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以提升进气时的顺畅性。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组件,将使用同样的组件符号。
请参考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顶视图。其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第一入风口25的二墙面251、252,及第二入风口26的二墙面261、262相应于风扇22的扇叶221驱风方向而呈倾斜,且各墙面251、252、261、262为等间距的平行排列,因此当风扇22的马达223转动时,扇叶221将更容易引进气流,从而能增加进气的顺畅性。
请参考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双向气流产生装置的顶视图。其结构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各墙面251、252、261、262在相应第一入风口25及第二入风口26延伸有导引板28,各导引板28相应于风扇22的扇叶221驱风方向而呈倾斜,扇叶221因此易于引进气流,同样能增加进气的顺畅性。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风扇吸入轴向气流并由二个不同出风方向的出风口送出轴向气流,除了使气流的行进顺畅,并维持风量不致减少外,还能针对二个热源进行散热,进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室,相应该容置室的二端延伸有贯通该容置室的一第一出风口与一第二出风口,该容置室相对于该第一出风口与该第二出风口的二端形成有一第一入风口与一第二入风口;以及
一产生自该第一出风口与该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风扇,可转动的设于该容置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含有一盖板与一相应于该盖板的基座,该盖板结合于该基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还包含有一底壁及一自该底壁周缘相对延伸的环壁,该底壁及该环壁围设成该容置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入风口与该第二入风口形成于该环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与该第二出风口各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入风口靠近于该第二出风口的该第一侧,该第二入风口靠近于该第一出风口的该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口的该第一侧接近该风扇的驱风终端,及该第二侧接近该风扇的驱风起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出风口的该第一侧接近该风扇的驱风起端,及该第二侧接近该风扇的驱风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容置室在该第一出风口的该第二侧及该第二出风口的该第一侧各设有一使气流自该第一出风口及该第二出风口吹出的凸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与该容置室构成有一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在近该第一入风口、该第二入风口处分别形成有一压缩区,在近该第一出风口、该第二出风口处分别形成有一释放区,该压缩区的宽度大于该释放区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释放区为该第一出风口的该第一侧及该第二出风口的该第二侧接近于该风扇之处,该压缩区为该第一出风口的该第二侧及该第二出风口的该第一侧远离该风扇之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流通道在该压缩区至该释放区间呈渐缩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入风口及该第二入风口具有二墙面,各该墙面相应该风扇的驱风方向而呈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墙面为等间距的平行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入风口及该第二入风口具有二墙面,各该墙面相应该第一入风口及该第二入风口延伸有一导引板,各该导引板相应该风扇的驱风方向而呈倾斜。
CN 200620137428 2006-10-12 2006-10-12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159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37428 CN200961593Y (zh) 2006-10-12 2006-10-12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37428 CN200961593Y (zh) 2006-10-12 2006-10-12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61593Y true CN200961593Y (zh) 2007-10-17

Family

ID=38798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137428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1593Y (zh) 2006-10-12 2006-10-12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61593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031A (zh) * 2011-05-19 2012-11-21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平对流扇
CN108709220A (zh) * 2018-06-28 2018-10-26 嘉兴菲斯格乐电器有限公司 干湿两区双风道集成吊顶
CN110118198A (zh) * 2018-02-05 2019-08-1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式风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031A (zh) * 2011-05-19 2012-11-21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平对流扇
CN102788031B (zh) * 2011-05-19 2015-09-30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平对流扇
CN110118198A (zh) * 2018-02-05 2019-08-1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式风扇
CN110118198B (zh) * 2018-02-05 2021-03-0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式风扇
CN108709220A (zh) * 2018-06-28 2018-10-26 嘉兴菲斯格乐电器有限公司 干湿两区双风道集成吊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30C (zh) 用引擎运行的发电机
AU2007221336B2 (en) Triangular shaped heat exchanger
CN1906419A (zh) 鼓风装置和空调装置
CN1165553A (zh) 具有高热交换能力的空调机的紧凑式室外装置
CN1206787A (zh) 用引擎运行的发电机
CN1811193B (zh) 送风装置
CN1417530A (zh) 具有风扇外壳的整体式空调机
CN1330228A (zh) 带有无刷直流电机的轴流风扇
CN200961593Y (zh) 双向气流产生装置
JP3089871U (ja) ブロワー及びそのブレード構造
WO2023240976A1 (zh) 暖风机
JP4621980B2 (ja) ファンモータ
CN1661284A (zh) 一体式空调器
JP2008286036A (ja) ファンモータ
JP2006105122A (ja) 風圧増加の軸流式放熱ファン
CN101063378A (zh) 泳池水循环装置及其方法
CN1265139C (zh) 一体式空调机的室内侧空气流动装置
CN1721708A (zh) 散热装置
CN1743679A (zh) 冷却用流体泵
CN1114069C (zh) 分体式空调机的室外机
CN1614241A (zh) 离心式风扇及其扇框结构
CN1734101A (zh) 入风侧形成稀疏扇叶排列的鼓风散热扇叶轮
CN2549237Y (zh) 散热装置
CN2592922Y (zh) 散热扇的壳座构造
CN1712740A (zh) 轴流散热风扇的壳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