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59409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59409Y CN200959409Y CN 200620074433 CN200620074433U CN200959409Y CN 200959409 Y CN200959409 Y CN 200959409Y CN 200620074433 CN200620074433 CN 200620074433 CN 200620074433 U CN200620074433 U CN 200620074433U CN 200959409 Y CN200959409 Y CN 20095940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docking section
- accepting groove
- depression
- cove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数个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凹设有凹陷,所述凹陷的底表面与遮蔽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从而可将电连接器的对接部做得较薄,用以降低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绝缘本体结构改良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第1499677号,其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有对接部;于对接部的前端凹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上,其一端具有凸伸入收容空间的接触部,另一端具有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
由于该种电连接器的端子是位于一排且凸伸入收容空间内,在电连接器纵长方向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相邻端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小,这样,所述每一端子可能会受到相邻端子的信号干扰。另外,所述收容空间由绝缘本体形成,而遮蔽壳体遮覆于绝缘本体外,因此,比较困难使电连接器对接部的厚度做得很薄,不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低构型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其设有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数个端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上;遮蔽壳体,其遮覆于绝缘本体的外侧,且贴覆于所述对接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其中在所述对接部的至少一表面上凹设有凹陷,该凹陷贯穿对接部的前端面形成有插入口,所述凹陷的底表面与相对的遮蔽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且所述凹陷的底表面具有与该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所述端子延伸于收容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于所述对接部的表面上凹设有凹陷,且该凹陷的底表面与遮蔽壳体形成有收容空间,组成该收容空间的遮蔽壳体侧未设有绝缘本体,可将电连接器的对接部做得较薄,从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对于现有电连接器可降低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去掉遮蔽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结构的正面视图。
图5为图4所示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所示中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有外壳后的结构且与对接连接器相互插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数个固持于绝缘本体10内的端子20及遮覆于绝缘本体10外侧的遮蔽壳体30。
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一纵长的基部110及自基部110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0;该对接部12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自该上、下表面分别向内凹设有凹陷121并贯穿前端面形成有插入口,并于上、下两凹陷121之间形成有对接板122及位于凹陷121的两端且连接于对接板122的平台部123,用以增加对接板122的强度。其中所述对接板122的上、下表面为凹陷121的底表面。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数个收容槽130,该收容槽130后端贯穿绝缘本体的基部110,并向前延伸且分别交错贯穿对接板1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贯穿对接板122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收容槽130互不干涉(请参阅图4所示)。
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所述数个端子20为弹性端子,且分别收容于该收容槽130内,其中每一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10内的固持部210、自固持部210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20及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外10的焊接部230。所述接触部220的接触表面为形成该端子的金属板的板面,可提高端子的弹性变形及接触效果。所述对接板122具有水平向的中心面C,所述接触部220背面的收容槽130凹设入中心面C的另一侧,用以增加接触部的弹性变形空间,可将电连接器的对接板做得较薄。所述焊接部230是以上、下两排设置并形成一槽道用以收容一子电路板(请参阅图3所示)。另外,所述接触部220的前端设有一抵靠部221,在收容槽130内且位于接触部220的前端设有凸块126,所述端子20的抵靠部221可抵接于凸块126上,防止端子20的接触部220进一步向外运动。
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0是由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其具有第一遮蔽部310、第二遮蔽部320及一体连接于该第一、第二遮蔽部的连接部330。其中所述第一遮蔽部310及第二遮蔽部320是分别遮覆于对接部120的上、下表面上,即贴覆于该上、下表面上,而连接部330是遮覆于对接部120的前端面两侧,且该两连接部之间设有对应于插入口的开口。因所述平台部123是位于对接部120的两端,且平台部123的厚度与对接部120的厚度相当,因此,该第一、第二遮蔽部也是遮覆于平台部123的上、下表面上,而连接部330是遮覆于平台部123的前端面。所述第一遮蔽部310的前端两侧设有狭槽311,该狭槽311凹设入对接部120的平台部123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的舌片201相互配合(请参阅图7所示),导正两电连接器的相互插接。所述第二遮蔽部320的两端向上弯折有锁扣臂321,该锁扣臂321的前端设有锁扣部322,用以锁固两电连接器防止脱离。
由于对接部120的上、下表面分别向内凹设有凹陷121,并于该上、下两凹陷121之间形成有对接板122,所以该对接板122的上表面与相对的第一遮蔽部310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300,而对接板122的下表面与相对的第二遮蔽部320之间也形成有收容空间300,该两收容空间均是用以收容对接电连接器的舌板(未图示)。现有电连接器中的收容空间两侧都具有绝缘本体,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收容空间300均是一侧为绝缘本体10的一侧壁,另一侧为遮蔽壳体,从而可减少一侧的绝缘本体用以将电连接器的对接部做得较薄,达到降低整体电连接器的高度。另外,所述接触部220背面的收容槽凹设入中心面的另一侧,用以增加接触部的弹性变形空间,可将电连接器的对接板的厚度做得更薄,从而也可达到降低电连接器的高度。
前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
比如,所述对接板122的两端也可与平台部123没有相互连接,使所述对接板122成舌板的形式。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其设有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数个端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上;
遮蔽壳体,其遮覆于绝缘本体的外侧,且贴覆于所述对接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接部的至少一表面上凹设有凹陷,该凹陷贯穿对接部的前端面形成有插入口,所述凹陷的底表面与相对的遮蔽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且所述凹陷的底表面具有与该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所述端子延伸于收容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是分别自对接部的上、下表面向内凹设,并在上下两凹陷之间形成有对接板,即所述两凹陷的底表面分别为对接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收容槽,且该上表面的收容槽与下表面的收容槽是相互交错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具有遮覆于对接部上、下表面的两遮蔽部及一体连接两遮蔽部且遮覆于对接部前端面两侧的连接部,所述两连接部之间设有对应于插入口的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位于对接板两端的平台部,所述遮蔽部是贴覆于该平台部的上、下表面上,所述连接部遮覆于平台部的前端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所述对接部自基部向前延伸,所述对接部的对接板两端与平台部相互连接于一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为弹性端子,其设有突伸入收容空间中可与对接连接器相互接触的接触部,且该接触部的接触平面为形成该端子的金属板的板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的底表面为对接板的上、下表面,且该对接板的上、下表面之间具有一中心面,对应端子接触部背面的收容槽凹设过中心面的另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前端具有一凸块,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前端向前延伸有抵靠部,该抵靠部是可抵接于所述凸块上。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端子的焊接部成上、下两排相对设置,并形成有可收容电路板的槽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74433 CN200959409Y (zh) | 2006-06-23 | 2006-06-23 | 电连接器 |
US11/647,790 US7364464B2 (en) | 2006-06-23 | 2006-12-28 | Electrical docking connector |
JP2007018226A JP4913614B2 (ja) | 2006-06-23 | 2007-01-29 | コネクタ |
PCT/CN2007/001903 WO2008000145A1 (en) | 2006-06-23 | 2007-06-18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74433 CN200959409Y (zh) | 2006-06-23 | 2006-06-23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59409Y true CN200959409Y (zh) | 2007-10-10 |
Family
ID=38786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074433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59409Y (zh) | 2006-06-23 | 2006-06-23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13614B2 (zh) |
CN (1) | CN200959409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21105A (zh) * | 2021-02-05 | 2021-05-18 | 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 | 一种高低弹高错位的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0611Y2 (ja) * | 1989-09-26 | 1997-03-26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競技用得点表示システムに使用されるチーム名書込カード |
JPH0735319Y2 (ja) * | 1990-04-12 | 1995-08-0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構造 |
JP2003229214A (ja) * | 2002-01-31 | 2003-08-1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4181895B2 (ja) * | 2003-02-25 | 2008-11-19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リセプタクル |
-
2006
- 2006-06-23 CN CN 200620074433 patent/CN20095940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7
- 2007-01-29 JP JP2007018226A patent/JP49136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21105A (zh) * | 2021-02-05 | 2021-05-18 | 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 | 一种高低弹高错位的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913614B2 (ja) | 2012-04-11 |
JP2008004525A (ja) | 2008-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735594Y (zh) | 电连接器 | |
CN290959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682675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4040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599780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735584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624465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76636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69950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74811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095937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0993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630965A (zh) | 具有调谐阻抗端子的边缘卡连接器组件 | |
CN2874819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667881A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0179717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095940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752721A (zh) | 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410764Y (zh) | 多扭曲插座端子 | |
CN266596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29176Y (zh) | 电连接器 | |
CN1574464A (zh) | 多极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及电连接器 | |
CN2682649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1527415A (zh) | 电子转接装置 | |
CN2626087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10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