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6076A -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56076A CN1956076A CNA2006101375749A CN200610137574A CN1956076A CN 1956076 A CN1956076 A CN 1956076A CN A2006101375749 A CNA2006101375749 A CN A2006101375749A CN 200610137574 A CN200610137574 A CN 200610137574A CN 1956076 A CN1956076 A CN 19560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ight beam
- light
- composition
- aber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搭载有可修正彗形像差、像散像差的波像差修正元件的光拾取器,以及使用该光拾取器的光盘装置。本发明的光拾取器具有将光束照射到光盘上的激光光源、将从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汇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像散像差的第一透镜、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彗形像差的第二透镜以及接收由光盘反射的光束的光信号检测器。可以分别独立地修正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拾取器和搭载有这种光拾取器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光束汇聚到光盘上时往往会出现以彗形像差、像散像差、球面像差为主的光束的波像差的问题。作为降低这种光束的波像差的方法,已被公开的一种技术是通过在光拾取器的光路中配置液晶元件,给予透过液晶元件的光束规定的相位差,进行波像差的修正(日本专利特开2000-40249号公报)。
而且,作为降低光束的波像差的另一种方法,已被公开的一种技术是在光拾取器的光路中配置修正彗形像差和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光学系统(日本专利特开2002-14083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0-40249号公报公开的方法中,由于液晶元件的价格高,所以不能降低成本。而且,由于需要在光拾取器中增加用于驱动液晶元件的新的配线,会产生导致输出引线数增多、配线复杂化、组装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在液晶元件中,由于通过在每个规定区域给予光束一定的相位差,修正各种像差,所以难免会发生误差,而且,由于数字修正,还会发生量子化误差。
此外,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2-140831号公报公开的方法中,虽然汇聚到光盘上的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彗形像差成分和球面像差成分能够修正,然而却完全没有涉及作为与彗形像差和球面像差同样重要的像差成分的像散像差的修正。换句话说,不能修正像散像差,像散像差将残留在汇聚到光盘上的光束中。但是当残留这种像散像差时,有影响记录、再现性能的恶化的问题。
而且,也有不使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0-40249号公报或日本专利特开2002-140831号公报那样的像差修正元件,而分别对光拾取器所使用的光学部件的透射波像差量和反射波像差量的标准进行严格管理的技术,然而在这种技术中产生界限。这是因为,由于光束的波长越短,与其成反比例,波像差量受光学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形状偏差、折射率各向异性等的影响就越大,例如,在像Blu-ray盘和HD DVD等那样使用比现有DVD的波长更短的、波长为405nm波段的光束的系统中,非常高精度的光学部件是必要的,但难以在不进行像差修正的状态下进行记录和再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记录在光盘上的光束的像差的光拾取器,以及搭载有这种光拾取器的光盘装置。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拾取器具有将光束照射到光盘上的激光光源、将从激光光源照射出的光束汇聚在光盘上的物镜、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像散像差成分的第一透镜、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彗形像差成分的第二透镜和接收从光盘反射的光束的光检测器。而且,可以分别独立修正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
而且,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具有上述光拾取器、从光拾取器输出的信号中生成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的伺服信号生成部和从光拾取器输出的信号中再现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信号的信息信号再现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的光学系统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波像差修正元件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波像差修正元件的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透镜2的特性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透镜3的特性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修正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时的透镜2和透镜3的位置调整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透镜2和透镜3的特性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透镜2和透镜3的特性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修正球面像差时的透镜2和透镜3的位置调整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器的第一实施例。从半导体激光器1射出的波长为λ的光束,透过构成后述的波像差修正元件10的透镜2和透镜3后,被三光束生成用衍射光栅4衍射成至少三束光束,并从分光镜5反射。
从分光镜5反射后的光束,通过准直透镜6变为大致平行光,由物镜7汇聚到光盘100的信息记录面上。汇聚到光盘100上的光束的反射光沿着与去路相反的路径,经由物镜7、准直透镜6,透过分光镜5,附加上通过检测透镜8能够检测由像散像差方式引起的聚焦误差信号那样的像散像差,汇聚到光检测器9上。
波像差修正元件10至少由两个透镜构成,构成图2所示的波像差修正元件10的透镜2和透镜3,可以在光拾取器组装时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由图中的X轴和Y轴或X’轴和Y’轴形成的面内)的任意方向调整位置。而且,透镜2和透镜3还可以相互独立地调整位置。
这里,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方向移动透镜的位置时,透过透镜的光束将会发生随着透镜的视场角特性的波像差。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重点为对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透镜2或透镜3的位置时发生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更具体地说,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透镜2时发生的波像差,例如为了像散像差成分成为主要成分而设定透镜2的表面形状为规定的非球面形状,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透镜3时产生的波像差,例如为了彗形像差成分为主要成分而设定透镜3的表面形状为规定的非球面形状。
图3表示本实施例的透镜2和透镜3的形状的一例。在图3中,透镜2为平凹透镜,透镜3为平凸透镜,图中表示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部件配置等。而且,材质采用BK7,其值是大约1.5。为了便于表示,省略了图1所示的衍射光栅4和分光镜5。这里,图4表示在使透镜2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附加在由准直透镜6射出的、直径为φ4.5mm的平行光束上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的量。这里,图4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使透镜2沿与光束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位移时的位移量,纵轴表示在那样位移时起作用的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的变化量。在透镜2的凹透镜表面为球面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那样产生一些彗形像差成分,但例如,使透镜2的凹透镜表面非球面化,设定其圆锥系数K为K=-0.63时,如图4(b)所示,能抑制彗形像差成分的发生量。换句话说,如图4(b)所示,透镜2具有大致仅对像散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而对彗形像差成分大致不发生作用的特性。这时的透镜2的形状以下述等式规定。
Z(h)=ch2/[1+{1-(K+1)c2h2}0.5]
这里,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即1/4.50.22,K=-0.63。
下面对透镜3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在使图3所示的透镜3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附加在由准直透镜6射出的、直径为φ4.5mm的平行光束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的量的曲线图。这里,图5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使透镜3沿与光束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位移时的变化量,纵轴表示在那样位移时起作用的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的位移量。在透镜3的凸透镜表面为球面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按照大致相等的比率产生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例如,使透镜3的凸透镜表面非球面化,设定其圆锥系数K为K=+0.67时,如图5(b)所示,能抑制像散像差成分的发生量,能主要发生彗形像差成分。换句话说,如图5(b)所示,透镜3具有大致仅对彗形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而对像散像差成分大致不发生作用的特性。这时的透镜3的形状以下述等式规定。
Z(h)=ch2/[1+{1-(K+1)c2h2}0.5]
这里,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即1/6.90.14,K=+0.67。
这样通过一个透镜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另一个透镜主要发生彗形像差成分,能有效地修正随着透镜2和透镜3的位移发生的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的量,例如能有效修正由准直透镜6射出的光束中初期残留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
例如,在考虑使透镜3位移而修正规定的彗形像差成分的量,随后使透镜2位移而修正规定的像散像差成分的量的作业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由于使透镜2位移时发生的彗形像差成分几乎没有,大致是零,即不会对由透镜3修正的彗形像差成分产生影响,仅可修正像散像差成分。这样由透镜2和透镜3分别承担修正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的任务,所以可以有效地修正像散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成分。特别在工厂的组装工序中,在由人工定位各个修正元件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在不需要考虑其它像差成分变动的条件下定位各个修正元件,所以能得到简化工序、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等各式各样的效果。
假设,在透镜2的特性如图4(a)所示不仅对像散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还对彗形像差成分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和在透镜3的特性如图5(a)所示不仅对彗形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还对像散像差成分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像差修正动作变为非常麻烦。例如,当由透镜2修正像散像差成分后由透镜3修正彗形像差成分时,会再次发生像散像差成分,产生再次使透镜2和透镜3位移并进行修正的必要,而且是陷入所谓的由这种再次修正动作再次发生彗形像差成分的恶性循环的原因。由于这种修正动作在产品出厂之前必须在工厂内进行,所以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时会导致组装效率显著下降,进而也导致高成本化。而且,由于难以除去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所以即使进行过修正动作,这些像差成分也会有某种程度的残留。
而且,在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的修正时,有考虑各个像差成分的方向,使透镜3和透镜2位移的必要。例如,当如图6(a)所示那样使透镜2在XY平面内沿θ方向位移时,会在θ方向和与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发生有焦线那样的像散像差。而且,当如图6(b)所示那样使透镜3在X’Y’平面内沿γ方向位移时,会在γ方向上发生彗形像差。因此,透镜2和透镜3可以设定与想要修正的像差成分的方向吻合而位移的方向θ和方向γ。
接着,如图9所示,通过使透镜2和透镜3沿着与光束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位移进行球面像差成分的修正。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像考虑表示这些像差的波面形状、例如像散像差是鞍型等就知道那样,通过使透镜2或透镜3沿与光束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发生的像差,与其相反,球面像差是像考虑波面形状的对称性就知道那样,在上述位移中几乎不发生,例如通过入射到物镜的光束的平行程度变化而发生的像差。换句话说,通过使透镜2或透镜3沿与光束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位移而发生。这样,由于透镜的位移方向不同,所以通过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位移实现的球面像差成分的修正,对于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的修正的影响小。
球面像差成分的修正可以是仅使透镜2位移的方法,仅使透镜3位移的方法,或使透镜2和透镜3两者都位移的方法中的任一种方法。此外,也可以保持图3所示的透镜2和透镜3的相对距离且同时使两个透镜位移而进行修正。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激光的光路中配置相互独立地分别修正像散像差、彗形像差和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元件,可以高精度、高效率且廉价地修正每个像差。其中,所谓能独立修正,是指在修正一个像差时,不会对其它的像差产生影响,或者即使产生影响也是不会对记录、再现产生障碍的程度的轻度影响。
【实施例2】
在上面的说明中,使透镜2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时发生的波像差设定成例如像散像差成分为主要成分,使透镜3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时发生的波像差设定成例如彗形像差成分为主要成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7是表示在使图3所示的透镜2的凹透镜面非球面化,设定其圆锥系数K为K=+2.4,并且使透镜3的凸透镜面非球面化,设定其圆锥系数K为K=-0.95时的透镜位移量与发生的像差量的关系的曲线图。换句话说,在实施例1中,设定激光光源侧的透镜2为像散像差修正用的修正元件,设定光盘侧的透镜3为彗形像差修正用的修正元件,而在本实施例中,设定透镜2为彗形像差修正用的修正元件,设定透镜3为像散像差修正用的修正元件。各个像差修正元件不会对相互的像差产生影响的特性这一点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7(a)所示,使透镜2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时发生的波像差也可以设定为例如主要发生彗形像差成分,如图7(b)所示使透镜3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时产生的波像差也可以设定为例如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
这样的设定,在修正例如从准直透镜6射出的光束在初期残留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的情况下,通过使透镜2在XY平面内沿规定方向θ位移能修正彗形像差成分,通过使透镜3在X’Y’平面内沿规定方向γ位移能修正像散像差成分。
而且,球面像差成分的修正可以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随着相同量的透镜位移的彗形像差的发生量,与实施例1相比,设定成比较大。因此,在重视彗形像差的修正时,例如像本实施例那样,可以进行透镜2或透镜3的非球面化。
【实施例3】
此外,也可以设定透镜2或透镜3中仅某一个透镜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或彗形像差成分。例如,图8是表示使如图3所示的透镜2的凹透镜面非球面化,设定其圆锥系数K为K=-0.63,且设定透镜3的凸透镜面为球面时的透镜位移量和发生的像差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如图8所示,在使透镜2位移时,与彗形像差成分比较,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在使透镜3改变位置时,同时发生彗形像差成分和像散像差成分。这时,考虑修正例如从准直透镜6射出的光束在初期残留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首先,使透镜3沿X’Y’平面内的规定方向γ位移而修正彗形像差成分,这时如图8(b)所示,在发生彗形像差成分的同时也发生像散像差成分。因此附加多余的像散像差成分,但这里如图8(a)所示,由于透镜2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所以几乎不会对已经由透镜3修正的彗形像差成分产生影响,而且也包含因透镜3的位移发生的多余的像散像差成分,所以由透镜2能修正像散像差成分。换句话说,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像散像差修正用的修正元件和彗形像差修正用的修正元件中的任一个元件都具有不对另一像差产生影响的特性,但在本实施例中,仅使一个像差修正元件的任一个具有那种特性。
如上所述,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调整透镜2和透镜3的位置时至少一个透镜能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或彗形像差成分。若满足上述条件,则像差修正元件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特性,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透镜表面形状。
而且,像差修正元件的配置也不限于图1的位置,也可以将其配置在由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上述光束作为发散光传播的发散光中。例如,在图1中,将像差修正元件配置在激光光源的正后侧,然而也可以将其配置在例如准直透镜6的正前侧。例如,在将像差修正元件10配置在发散光中,且位于接近半导体激光器1的位置时,由于越接近半导体激光器1,在该位置的光束有效直径也越小,所以能使像差修正元件的部件尺寸变小。因此,有利于光拾取器的小型化。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假定以修正由准直透镜6射出的光束中初期残留的波像差的像散像差成分和彗形像差成分的情况为主要情况,然而在物镜7有初期的波像差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并修正这种波像差。
而且,像差修正元件的驱动,认为能由对于光轴的垂直方向分别独立驱动各个像差修正元件的驱动部,以及对于光轴的平行方向分别独立驱动各个像差修正元件的驱动部进行。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激光光源为一个的情况,然而对于激光光源为多个的情况也能够适用上述实施例。例如,在与CD、DVD(低密度光盘)和Blu-ray盘(高密度光盘)对应的光拾取器方面,也可以在CD、DVD用的光束的光路和Blu-ray盘用的光束的光路双方配置像差修正元件。这时,对于这两种光盘都能良好地修正像差。而且,也可以仅在Blu-ray盘用的光束的光路中配置像差修正元件。这时,由于仅对像差修正的必要性高的高密度光盘配置像差修正元件,所以可以一边与多种光盘对应一边使装置小型化。
而且,在与Blu-ray盘和HD DVD这两种光盘对应的光拾取器中,也可以在各光盘的光路中分别配置像差修正元件,或者也可以对这两种光盘使用共同的像差修正元件。
但是,如果以数值表示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的所谓主要的言词,则在作为主要发生像散像差成分的情况,若设置使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RMS值为ΔWAS,此时发生的彗形像差RMS值为ΔWCM,就称为例如ΔWCM至少为ΔWAS的1/2以下的值的关系成立的情况。同样,在如果主要发生彗形像差成分的情况,认为例如ΔWAS至少为ΔWCM的1/2以下的值的关系成立。如果是这种关系,则在修正像散像差成分时彗形像差成分的发生少,而且在修正彗形像差成分时像散像差成分的发生少,因此可以几乎独立地修正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即使是各个1/2以下的关系不成立的情况,也可以在主要产生像散像差成分的情况下使ΔWAS≥ΔWCM的关系成立,在主要产生彗形像差成分的情况下使ΔWCM≥ΔWAS的关系成立。
优选上述的关系式对于像散像差修正用透镜和彗形像差修正用透镜两者分别成立,然而也可以是仅一方成立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效果,与两者均成立的情况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实际上,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的修正量是物镜的有效直径范围内的RMS值,在0.01λ左右至0.03λ左右的范围内,所以认为主要发生的像差成分在该范围内上述关系成立。例如,使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差成分与彗形像差相比,在主要发生像散像差的情况下,认为ΔWAS的值为0.01λ时ΔWCM的值应在0.005λ以下。
而且,在使透镜2和透镜3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成分或彗形像差成分的量有规定的灵敏度时,在修正像差时很方便。在这里所说的灵敏度,定义为使透镜2或透镜3仅位移规定量时发生的像差量。例如,当灵敏度过低时,就存在即使超出透镜2或透镜3的位置调整范围还不能修正像差的问题,相反,当灵敏度过高时,在像差修正后因某些时效引起透镜2或透镜3的位置偏移时发生大的像差量,是不能得到初期修正的效果的原因。
上述灵敏度与透镜2或透镜3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密切相关,曲率半径越大上述灵敏度越低,曲率半径越小上述灵敏度越高。因此,需要在考虑上述因素的条件下设定曲率半径,但透镜2和透镜3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还会影响到光拾取器的光学倍率。换句话说,还会影响到在光盘上汇聚的光斑直径的大小,以及到达光盘上的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波像差修正元件10的透镜2和透镜3中的一个透镜为凸透镜,另一个为凹透镜。例如,设定透镜2为凹透镜、透镜3为凸透镜,使由透镜2的凹透镜引起的光扩散作用和由透镜3的凸透镜引起的光汇聚作用相互平衡,能相互抵消透镜2和透镜3的透镜作用。当然,也可以设定透镜2为凸透镜、透镜3为凹透镜。若透镜2和透镜3的透镜作用相互抵消,由于透镜2和透镜3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可以是任意值,所以能将在透镜2和透镜3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成分或彗形像差成分的灵敏度设定成适当的值。作为本实施例的灵敏度,设定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在透镜2或透镜3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0.1mm的时发生的像散像差成分的量或彗形像差成分的量,在物透镜7的有效直径范围内,成为例如从数毫λ至数十毫λ左右的RMS值。
【实施例4】
图10表示涉及搭载有光拾取器的光盘装置的实施例。符号70是具有例如图1所示的构成的光拾取器。光拾取器70还设置有沿光盘100的半径方向能进行位置滑动的机构,根据来自存取控制电路72的存取控制信号进行位置控制。
激光器驱动电路77将规定的激光器驱动电流供给到光拾取器70内的半导体激光器,根据再现或记录并以规定光量射出激光。而且,激光器驱动电路77也可以被组装在光拾取器70中。
从光拾取器70内的光检测器检测出的信号,被传送到伺服信号生成电路74和信息信号再现电路75。伺服信号生成电路74从这些检测信号中生成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根据这些信号经过促动器驱动电路73驱动光拾取器70内的促动器,由此进行物镜的位置控制。
而且,由信息信号再现电路75从前述检测信号中再现出记录在光盘100上的信息信号。由上述伺服信号生成电路74和信息信号再现电路75得到的信号中的一部分被发送到控制电路76。该控制电路76与激光器驱动电路77、存取控制电路72、促动器驱动电路73、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71等连接,分别进行光拾取器70内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光光量的控制、存取方向和位置的控制、使光盘100旋转的主轴电动机60的旋转控制等。
如实施例1至3所述,通过搭载由波像差修正元件10降低在光盘上汇聚的光束的波像差的光拾取器,能实现再现或记录性能良好的光盘装置。
而且,搭载在这种光盘装置上的光拾取器,也可以是上述的各种光拾取器中的任一种。
如上所述,根据记载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可以降低在光盘上汇聚的光束的像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获得更清楚的理解,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题和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对各个细部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动。
Claims (23)
1.一种光拾取器,具有:
将光束照射到光盘上的激光光源;
将从所述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汇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像散像差成分的第一透镜;
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彗形像差成分的第二透镜;和
接收从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的光检测器,
使用所述第一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可分别独立地修正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一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的RMS值比彗形像差的RMS值大,或在所述第二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彗形像差的RMS值比像散像差的RMS值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设定在所述第一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的RMS值为ΔWAS1、彗形像差的RMS值为ΔWCM1,设定在所述第二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的RMS值为ΔWAS2、彗形像差的RMS值为ΔWCM2时,则下述关系成立:
ΔWAS1≥ΔWCM1×2或ΔWCM2≥ΔWAS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ΔWAS1的值在0.01λ≤ΔWAS1≤0.03λ的范围内,ΔWCM1是ΔWAS1的1/2以下的值,或ΔWCM2的值在0.01λ≤ΔWCM2≤0.03λ的范围内,ΔWAS2是ΔWCM2的1/2以下的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一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沿光轴方向位移,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球面像差成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保持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相对距离且使两个透镜沿光轴方向位移,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球面像差成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一个为凸透镜,另一个为凹透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配置在从所述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作为发散光传播的发散光的光路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配置在所述激光光源的正后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形状由下式表示:
Z1(h)=c1hy/[1+{1-(K1+1)c1 2h2}0.5]
(其中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1=0.22,K1=-0.63),
所述第二透镜的形状由下式表示:
Z2(h)=c2h2/[1+{1-(K2+1)c2 2h2}0.5]
(其中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2=0.14,K2=+0.67)。
11.一种光拾取器,具有:
将光束照射到光盘上的激光光源;
将从所述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汇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像散像差成分的第一透镜;
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彗形像差成分的第二透镜;和
接收从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的光检测器,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在沿光轴垂直位移时对像散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而对彗形像差成分大致不发生作用的特性,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在沿光轴垂直位移时对彗形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而对像散像差成分大致不发生作用的特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一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的RMS值比彗形像差的RMS值大,或在所述第二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彗形像差的RMS值比像散像差的RMS值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设定在所述第一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的RMS值为ΔWAS1、彗形像差的RMS值为ΔWCM1,设定在所述第二透镜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位移时发生的像散像差的RMS值为ΔWAS2、彗形像差的RMS值为ΔWCM2,则下述关系成立:
ΔWAS1≥ΔWCM1×2或ΔWCM2≥ΔWAS2×2。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ΔWAS1的值在0.01λ≤ΔWAS1≤0.03λ的范围内,ΔWCM1是ΔWAS1的1/2以下的值,或ΔWCM2的值在0.01λ≤ΔWCM2≤0.03λ的范围内,ΔWAS2是ΔWCM2的1/2以下的值。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一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位移,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球面像差成分。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保持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相对距离且使两个透镜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位移,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球面像差成分。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一个为凸透镜,另一个为凹透镜。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配置在从所述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作为发散光传播的发散光的光路中。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配置在所述激光光源的正后方。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形状由下式表示:
Z1(h)=c1h2/[1+{1-(K1+1)c1 2h2}0.5]
(其中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1=0.22,K1=-0.63),
所述第二透镜的形状由下式表示:
Z2(h)=c2h2/[1+{1-(K2+1)c2 2h2}0.5]
(其中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2=0.14,K2=+0.67)。
21.一种光拾取器,具有:
将第一波长的光束照射到第一光盘上的第一激光光源;
将波长比所述第一波长长的第二波长的光束照射到第二光盘上的第二激光光源;
将从所述第一激光光源或所述第二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汇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像散像差成分的第一透镜;
修正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彗形像差成分的第二透镜;和
接收由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的光检测器,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配置在从所述第一激光光源到所述第一光盘的光路中,
使用所述第一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可分别独立地修正所述第一波长光束的像散像差和彗形像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形状由下式表示:
Z1(h)=c1h2/[1+{1-(K1+1)c1 2h2}0.5]
(其中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1=0.22,K1=-0.63),
所述第二透镜的形状由下式表示:
Z2(h)=c2h2/[1+{1-(K2+1)c2 2h2}0.5]
(其中h为离开光轴的距离,c2=0.14,K2=+0.67)。
23.一种光盘装置,具有:
光拾取器;
从所述光拾取器输出的信号生成聚焦误差信号或跟踪误差信号的伺服信号生成部;和
从所述光拾取器输出的信号再现出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信号的信息信号再现部,
其中,所述光拾取器具有:
将光束照射到光盘上的激光光源;
将从所述激光光源照射的光束汇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修正所述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像散像差成分的第一透镜;
修正所述光束的波像差中的彗形像差成分的第二透镜;和
接收从所述光盘反射的前期光束的光检测器,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在沿光轴垂直位移时对像散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而对彗形像差成分大致不发生作用的特性,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在沿光轴垂直位移时对彗形像差成分发生作用,而对像散像差成分大致不发生作用的特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13689 | 2005-10-28 | ||
JP2005313689A JP4521352B2 (ja) | 2005-10-28 | 2005-10-28 |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56076A true CN1956076A (zh) | 2007-05-02 |
Family
ID=37996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375749A Pending CN1956076A (zh) | 2005-10-28 | 2006-10-27 |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33759B2 (zh) |
JP (1) | JP4521352B2 (zh) |
CN (1) | CN195607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6278A (zh) * | 2010-07-27 | 2013-04-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光模块 |
CN110400748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 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使物体表面平坦化的方法以及装置 |
CN112106166A (zh) * | 2018-05-21 | 2020-12-18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电子射线应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23310A (ja) * | 2007-11-19 | 2009-06-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コマ収差補正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61711A (ja) * | 1985-05-16 | 1986-11-19 | Nippon Kogaku Kk <Nikon> | 有限系大口径単レンズ |
JPH07140381A (ja) | 1993-11-18 | 1995-06-02 | Sony Corp | コマ収差補正方法 |
KR100219605B1 (ko) | 1996-06-15 | 1999-09-01 | 윤종용 | 광픽업장치 |
JPH10228665A (ja) * | 1997-02-12 | 1998-08-25 | Hitachi Ltd |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光ヘッド |
JP3626003B2 (ja) * | 1997-10-06 | 2005-03-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光学的情報記憶装置 |
JP3868119B2 (ja) | 1998-07-17 | 2007-01-17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収差補正装置、非点収差測定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2002015435A (ja) | 2000-06-30 | 2002-01-1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ユニットの非点収差調整方法ならびに装置 |
JP2002140831A (ja) * | 2000-11-02 | 2002-05-17 | Sharp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3861586B2 (ja) * | 2000-11-06 | 2006-12-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
US7215605B2 (en) * | 2001-06-29 | 2007-05-0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with coma correction for improved focus tracking signal |
JP3513125B2 (ja) | 2001-07-27 | 2004-03-31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3121780A (ja) * | 2001-10-19 | 2003-04-23 | Sharp Corp | ビーム整形素子、半導体レーザ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ならびに半導体レーザユニットの調整方法 |
JP2003317308A (ja) | 2002-04-25 | 2003-11-07 | Sony Corp | 光学ヘッド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4239547B2 (ja) | 2002-10-10 | 2009-03-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組レンズ、組レンズ組立調整方法、組レンズ組立調整装置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JP2005004915A (ja) * | 2003-06-13 | 2005-01-06 | Hitachi Ltd |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光ピックアップ並びにその調整方法 |
JP4349853B2 (ja) | 2003-06-30 | 2009-10-21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音声及び/又は画像の記録装置、及び/又は、音声及び/又は画像の再生装置。 |
JP2005063572A (ja) * | 2003-08-13 | 2005-03-10 | Sony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JP4443368B2 (ja) * | 2003-10-03 | 2010-03-31 | Hoya株式会社 | 対物レンズ |
-
2005
- 2005-10-28 JP JP2005313689A patent/JP45213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10-26 US US11/588,503 patent/US773375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27 CN CNA2006101375749A patent/CN195607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6278A (zh) * | 2010-07-27 | 2013-04-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光模块 |
CN103026278B (zh) * | 2010-07-27 | 2016-04-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光模块 |
CN110400748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 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使物体表面平坦化的方法以及装置 |
CN110400748B (zh) * | 2018-04-25 | 2023-11-28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 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使物体表面平坦化的方法以及装置 |
CN112106166A (zh) * | 2018-05-21 | 2020-12-18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电子射线应用装置 |
CN112106166B (zh) * | 2018-05-21 | 2024-02-20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电子射线应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097811A1 (en) | 2007-05-03 |
JP2007122809A (ja) | 2007-05-17 |
JP4521352B2 (ja) | 2010-08-11 |
US7733759B2 (en) | 2010-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840156B1 (en) | Objective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 |
WO2000023841A1 (fr) | Tete optique et dispositif d'enregistrement/lecture | |
CN1639780A (zh) | 能补偿光学记录介质的厚度偏差的光学拾取设备 | |
CN1956076A (zh) |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 |
CN1722253A (zh) | 光学拾取装置 | |
CN1183524C (zh) | 检测介质厚度变化和/或补偿其引起的球形像差的拾取器 | |
CN101793984A (zh) | 非球面透镜及包括非球面透镜的光拾取装置 | |
US7233562B2 (en) | Optical pickup device | |
CN1499501A (zh) | 光拾取器及使用它的光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133160C (zh) | 光拾取器 | |
CN1925035A (zh) | 兼容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 |
CN1297970C (zh) | 光学读写头 | |
CN1607402A (zh) | 用于dvd/cd兼容的光学拾取器的物镜 | |
CN1305052C (zh) | 光学扫描装置 | |
CN101030403A (zh) | 衍射光栅和光拾取器装置 | |
CN1153197C (zh) | 光学拾波器和其所用的校正透镜 | |
CN1779818A (zh) | 光拾取器装置 | |
CN1222803C (zh) | 能修正色差的物镜装置及其光学拾取器 | |
CN1692415A (zh) | 光学头装置、光记录装置及光记录方法 | |
JP3945633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
JP2009301696A (ja) |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記録・再生装置 | |
CN1992018A (zh) | 光拾取器和使用其的光学信息再现装置 | |
CN1604205A (zh) | 光盘装置 | |
CN1299282C (zh) | 包括单一材料形成的物镜系统的扫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346409C (zh) | 光头和光盘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